公元三百七十一年,公元371年,闰十月,农历辛未(羊)年,天干五行属金。东晋太和六年,咸安元年; 前凉升平十五年; 代国建国三十四年; 前秦建元七年

首页标题    008.公元记事    301年-400年    公元三百七十一年,公元371年,闰十月,农历辛未(羊)年,天干五行属金。东晋太和六年,咸安元年; 前凉升平十五年; 代国建国三十四年; 前秦建元七年






公元三百七十一年




公元371年,农历辛未(羊)年,闰十月,天干五行属金

东晋】健康)第七位皇帝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六年

年号:太和((366年正月初一-371年371年十一月十五东晋第七位皇帝晋废帝司马奕第一个年号,东晋政权第十二个年号。【晋王朝第二十八个年号】

东晋】健康)第八位皇帝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

年号咸安(372年1月6日~~372年9月12日)东晋第八位皇帝简文帝司马昱第一个年号,东晋政权第十三个年号。【晋王朝第二十九个年号】

【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

【1.成汉】【2.前赵】【4.后赵】【5前燕


03【汉卢水胡】十六国【前凉】(301年/318年-376年)

前凉】姑臧)第九任位君主.凉悼公张天锡太清九年(东晋升平十五年)

年号:太清(363年八月月--376年),十六国时期前凉第九任位君主.凉悼公张天锡第一个年号,前凉政权第七个年号。

 


06【氐族】十六国【前秦】(351年—394年)

前秦】长安)第三位皇帝宣昭皇帝苻坚建元七年

年号:建元(365年二月至385年七月),十六国时期前秦第三位皇帝宣昭皇帝苻坚第三个年号,前秦政权第五个年号。

 


07【鲜卑】【后燕】(384年—407年):北燕天王高云所取代


08【羌,】【后秦】(384年—417年):被东晋太尉刘裕 灭


09【鲜卑】【西秦】(385年—400年):400年被后秦灭,409年复国,431年被夏国灭


10【氐,】【后凉】(386年—403年):降于后秦


11【鲜卑】【南凉】(397年—414年):降于西秦


12【汉,】【北凉】(397年—460年):降于北魏


13【鲜卑】【南燕】(398年—410年):归于东晋


14【汉,】【西凉】(400年—421年):想袭击北凉,结果全军覆灭,国亡


15【汉,】【北燕】(407年—436年):被北魏  灭


16【匈奴】【大夏】(407年—431年):431年被吐谷浑军队所俘,后解送北魏,432年被魏太武帝拓跋焘处死,灭



 

【同时期政权】 

李弘、李金銀,鳳凰元年,八月建元,九月亡於益州刺史周楚

年号鳳凰(370年8月-9月),东晋宗教起事领袖李金銀、李弘的年号。

丁零部】①翟斌~翟魏国君先祖,丁零部落首领(330-384年)

陈留国】第4代陈留王曹恢(363年—378年)

羌族】【后秦】第三任首领姚苌357年姚襄被前秦杀死后,其弟姚苌带领余部降前秦,东晋司马曜太元九年(384年),姚苌抓住机会,正式宣布自己为大将军、大单于以及万年秦王,之后颁布了大赦令,同时改年号为“白雀”。白雀三年(386年)姚苌即位为帝,改年号建初,建国号大秦。

南匈奴】【铁弗匈奴】代来城)第七任君主.刘卫辰(359—391年)

氐族】【前仇池国】清水)第七任君主杨世(360-370年卒)

氐族】【前仇池国】清水)第八任君主杨纂(370-371年四月降秦.留长安),  十五年后(386年),其后人杨定建立后仇池国


鲜卑族

1.【代国】盛乐)鲜卑代国第八任君主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四年(338年十一月-376年正月)

年号:建国(338年十一月-376年正月)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代国第八任君主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第一个年号,共使用39年。


2.【慕容吐谷浑部落】④吐谷浑碎奚(351年―371年五月卒)

2.【慕容吐谷浑部落】⑤吐谷浑视连(371年―390年)

5.【乞伏鮮卑西秦奠基人乞伏司繁(329年?-371年前秦封其为南单于--376年在位)

6.【宇文鲜卑

高句丽】丸都城)第十六任国王.故国原王(钊)(331年 - 371年)

高句丽】丸都城)第十七任国王.小兽林王(丘夫)(371年 - 384年)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

 

【世纪】4世纪
【中历】黄帝纪年3068年
【年代】东晋哀、孝,列国前凉,列国前秦

【在位皇帝】

东晋】第七位皇帝晋废帝司马奕(365年3月31日-372年1月6日在位)

东晋】第八位皇帝简文帝司马昱(372年1月6日-372年9月12日在位)

卢水胡】十六国【前凉】第九任位君主.凉悼公张天锡(363年八月–376年)

氐族,】十六国【前秦】第三位皇帝宣昭皇帝苻坚(357年六月~385年10月16日)

【年号】太和,咸安,升平,建国,建元

【朝代】

晋朝人物东晋(317年至420年

五胡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


公元371年2月2日

农历:371年正月(小)初一,伊斯兰历:前259年10月28日,波斯历:前252年11月12日,星期:星期三,干支:辛未年 己丑月 辛未日,属相:羊,星座:水瓶座,节气:2月7日立春 2月22日雨水,数九:五九第6天,儒略日数:1856598

 

【出生名人】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371年~409年),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拓跋涉珪,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鲜卑族。北魏王朝开国皇帝,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母亲为献明皇后贺氏。天赐六年(409年),拓跋绍发动宫廷政变,拓跋珪遇弑身亡,年仅三十九岁,追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谥~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太祖。

【家庭成员】
父亲:献明皇帝拓跋寔。
母亲:献明皇后贺氏。
(后妃)
1.慕容皇后。
2.宣穆皇后刘氏,天赐四年(409年),拓跋珪将其赐死。
3.贺夫人,拓跋珪之母贺氏的妹妹,拓跋珪之姨母。
4.大王夫人。
5.王夫人。
6.段夫人。

 
【逝世名人】
 

 

【中国大事记】

《资治通鉴》晋纪

  太宗简文皇帝咸安元年(辛未,公元三七一年)

  春,正月,袁瑾、硃辅求救于秦,秦王坚以瑾为扬州刺史,辅为交州刺史,遣武卫将军武都王鉴、前将军张蚝帅步骑二万救之。大司马温遣淮南太守桓伊、南顿太守桓石虔等击鉴、蚝于石桥,大破之,秦兵退屯慎城。伊,宣之子也。丁亥,温拔寿春。擒瑾及辅并其宗族,送建康斩之。

  秦王坚徙关东豪杰及杂夷十五万户于关中,处乌桓于冯翊、北地,丁零翟斌于新安、渑池。诸因乱流移、欲还旧业者,悉听之。

  二月,秦以魏郡太守韦钟为青州刺史,中垒将军梁成为兗州刺史,射声校尉徐成为并州刺史,武卫将军王鉴为豫州刺史,左将军彭越为徐州刺史,太尉司马皇甫覆为荆州刺史,屯骑校尉天水姜宇为凉州刺史,扶风内史王统为益州刺史,秦州刺史西县侯雅为使持节、都督秦、晋、凉、雍州诸军事、秦州牧,吏部尚书杨安为使持节、都督益、梁州诸军事、梁州刺史。复置雍州,治蒲阪;以长乐公丕为使持节、征东大将军、雍州刺史。成,平老之子;统,擢之子也。坚以关东初平,守令宜得人,令王猛以便宜简召英俊,补六州守令,授讫,言台除正。

  三月,壬辰,益州刺史建成定公周楚卒。

  秦后将军金城俱难攻兰陵太守张闵子于桃山,大司马温遣兵击却之。

  秦西县侯雅、杨安、五统、徐成及羽林左监硃肜、扬武将军姚苌帅步骑七万伐仇池公杨纂。

  代将长孙斤谋弑代王什翼犍,世子寔格之,伤胁,遂执斤,杀之。

  夏,四月,戊午,大赦。

  秦兵至鹫峡,杨纂帅众五万拒之。梁州刺史弘农杨亮遣督护郭宝、卜靖帅千馀骑助纂,与秦兵战于峡中;纂兵大败,死者什三、四。宝等亦没,纂收散兵遁还。西县侯雅进攻仇池,杨统帅武都之众降秦。纂惧,面缚出降,雅送纂于长安。以统为南秦州刺史;加杨安都督南秦州诸军事,镇仇池。

  王猛之破张天锡于枹罕也,获其将敦煌阴据及甲士五千人。秦王坚既克杨纂,遣据帅其甲士还凉州,使著作郎梁殊、阎负送之,因命王猛为书谕天锡曰:“昔贵先公称籓刘、石者,惟审于强弱也。今论凉土之力,则损于往时;语大秦之德,则非二赵之匹;而将军翻然自绝,无乃非宗庙之福也欤!以秦之威,旁振无外,可以回弱水使东流,返江、河使西注。关东既平,将移兵河右,恐非六郡士民所能抗也。刘表谓汉南可保,将军谓西河可全,吉凶在身,元龟不远,宜深算妙虑,自求多福,无使六世之业一旦而坠地也!”天锡大惧,遣使谢罪称籓。坚拜天锡使持节、都督河右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西平公。

  吐谷浑王辟奚闻杨纂败,五月,遣使献马千匹、金银五百斤于秦。秦以辟奚为安远将军、漒川侯。辟奚,叶延之子也,好学,仁厚而无威断。三弟专恣,国人患之。长史钟恶地,西漒羌豪也,谓司马乞宿云曰:“三弟纵横,势出王右,几亡国矣。吾二人位为元辅,岂得坐而视之!诘朝月望,文武并会,吾将讨焉。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宿云请先白王,恶地曰:“王仁而无断,白之必不从。万一事泄,吾属无类矣。事已出口,何可中变!”遂于坐收三弟,杀之。辟奚惊怖,自投床下,恶地、宿云趋而扶之曰:“臣昨梦先王刺臣云:‘三弟将为逆,不可不讨。’故诛之耳。”辟奚由是发病恍惚,命世子视连曰:“吾祸及同生,何以见之于地下!国事大小,任汝治之,吾馀年残命,寄食而已。”遂以忧卒。

  视连立,不饮酒游畋者七年,军国之事,委之将佐。钟恶地谏,以为:“人主当自娱乐,建威布德。”视连泣曰:“孤自先世以来,以仁孝忠恕相承。先王念友爱之不终,悲愤而亡。孤虽纂业,尸存而已,声色游娱,岂所安也!威德之建,当付之将来耳。”

  代世子寔病伤而卒。

  秋,七月,秦王坚如洛阳。

  代世子寔娶东部大人贺野干之女,有遗腹子,甲戌,生男,代王什翼犍为之赦境内,名曰涉圭。

  大司马温以梁、益多寇,周氏世有威名,八月,以宁州刺史周仲孙监益、梁二州诸军事,领益州刺史。仲孙,光之子也。

  秦以光禄勋李俨为河州刺史,镇武始。

  王猛以潞川之功,请以邓羌为司隶。秦王坚下诏曰:“司隶校尉,董牧皇畿,吏责甚重,非所以优礼名将。光武不以吏事处功臣,实贵之也。羌有廉、李之才,朕方委以征伐之事,北平匈奴,南荡扬、越,羌之任也,司隶何足以婴之!其进号镇军将军,位特进。”

  九月,秦王坚还长安。归安元侯李俨卒于上邽,坚复以俨子辩为河州刺史。

  冬,十月,秦王坚如鄴,猎于西山,旬馀忘返。伶人王洛叩马谏曰:“陛下群生所系,今久猎不归,一旦患生不虞,奈太后、天下何!”坚为之罢猎还宫。王猛因进言曰:“畋猎诚非急务,王洛之言,不可忘也。”坚赐洛帛百匹,拜官箴左右,自是不复猎。

  大司马温恃其材略位望,阴蓄不臣之志,尝抚枕叹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术士杜炅能知人贵贱,温问炅以己禄位所至,炅曰:“明公勋格宇宙,位极人臣。”温不悦。温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时望,还受九锡。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既克寿春,谓参军郗超曰:“足以雪枋头之耻乎?”超曰:“未也。”久之,超就温宿,中夜,谓温曰:“明公都无所虑乎?”温曰:“卿欲有言邪?”超曰:“明公当天下重任,今以六十之年,败于大举,不建不世之勋,不足以镇惬民望!”温曰:“然则奈何?”超曰:“明公不为伊、霍之举者,无以立大威权,镇压四海。”温素有心,深以为然,遂与之定议。以帝素谨无过,而床第易诬,乃言“帝早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硃炅宝等,参侍内寝,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将建储立王,倾移皇基。”密播此言于民间,时人莫能审其虚实。

  十一月,癸卯,温自广陵将还姑孰,屯于白石。丁未,诣建康,讽褚太后,请废帝,立丞相会稽王昱,并作令草呈之。太后方在佛屋烧香,内侍启云:“外有急奏。”太后出,倚户视奏数行,乃曰:“我本自疑此!”至半,便止,索笔益之曰:“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己酉,温集百官于朝堂。废立既旷代所无,莫有识其故典者,百官震忄栗。温亦色动,不知所为。尚书仆射王彪之知事不可止,乃谓温曰:“公阿衡皇家,当倚傍先代。”乃命取《霍光传》,礼度仪制,定于须臾。彪之朝服当阶,神彩毅然,曾无惧容。文武仪准,莫不取定,朝廷以此服之。于是宣太后令,废帝为东海王,以丞相、录尚书事、会稽王昱统承皇极。百官入太极前殿,温使督护竺瑶、散骑侍郎刘亨收帝玺绶。帝著白帢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虎门,群臣拜辞,莫不歔欷。侍御史、殿中监将兵百人卫送东海第。温帅百官具乘舆法驾,迎会稽王于会稽邸。王于朝堂变服,著平巾帻、单衣,东向流涕,拜受玺绶,是日,即皇帝位,改元。温出次中堂,分兵屯卫。温有足疾,诏乘舆入殿。温撰辞,欲陈述废立本意,帝引见,便泣下数十行,温兢惧,竟不能一言而出。

  太宰武陵王晞,好习武事,为温所忌,欲废之,以事示王彪之。彪之曰:“武陵亲尊,未有显罪,不可以猜嫌之间便相废徙。公建立圣明,当崇奖王室,与伊、周同美;此大事,宜更深详。”温曰:“此已成事,卿勿复言!”乙卯,温表“晞聚纳轻剽,息综矜忍;袁真叛逆,事相连染。顷日猜惧,将成乱阶。请免晞官,以王归籓。”从之,并免其世子综、梁王逢等官。温使魏郡太守毛安之帅所领宿卫殿中。安之,虎生之弟也。

  庚戌,尊褚太后曰崇德太后。

  初,殷浩卒,大司马温使人赍书吊之。浩子涓不答,亦不诣温,而与武陵王晞游。广州刺史庾蕴,希之弟也,素与温有隙。温恶殷、庾宗强,欲去之。辛亥,使其弟祕逼新蔡王晃诣西堂叩头自列,称与晞及子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掾曹秀、舍人刘强、散骑常侍庾柔等谋反;帝对之流涕,温皆收付廷尉。倩、柔,皆蕴之弟也。癸丑,温杀东海王三子及其母。甲寅,御史中丞谯王恬承温旨,请依律诛武陵王晞。诏曰:“悲惋惶怛,非所忍闻,况言之哉!其更详议!”恬,承之孙也。乙卯,温重表固请诛晞,词甚酷切。帝乃赐温手诏曰:“若晋祚灵长,公便宜奉行前诏;如其大运去矣,请避贤路。”温览之,流汗变色,乃奏废晞及三子,家属皆徙新安郡。丙辰,免新蔡王晃为庶人,徙衡阳;殷涓、庾倩、曹秀、刘强、庾柔皆族诛,庾蕴饮鸩死。蕴兄东阳太守友子妇,桓豁之女也,故温特赦之。庾希闻难,与弟会稽王参军邈及子攸之逃于海陵陂泽中。温既诛殷、庾,威势翕赫,侍中谢安见温遥拜。温惊曰:“安石,卿何事乃尔?”安曰:“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

  戊午,大赦,增文武位二等。

  己未,温如白石,上书求归姑孰。庚申,诏进温丞相,大司马如故,留京师辅政;温固辞,仍请还镇。辛酉,温自白石还姑孰。

  秦王坚闻温废立,谓群臣曰:“温前败灞上,后败枋头,不能思愆自贬以谢百姓,方更废君以自说,六十之叟,举动如此,将何以自容于四海乎!谚曰:‘怒其室而作色于父。’其桓温之谓矣。”

  秦车骑大将军王猛,以六州任重,言于秦王坚,请改授亲贤;及府选便宜,辄已停寝,别乞一州自效。坚报曰:“朕之于卿,义则君臣,亲逾骨肉,虽复桓、昭之有管、乐,玄德之有孔明,自谓逾之。夫人主劳于求才,逸于得士。既以六州相委,则朕无东顾之忧,非所以为优崇,乃朕自求安逸也。夫取之不易,守之亦难,苟任非其人,患生虑表,岂独朕之忧,亦卿之责也,故虚位台鼎而以分陕为先。卿未照朕心,殊乖素望。新政俟才,宜速铨补;俟东方化洽,当衮衣西归。”仍遣侍中梁谠诣鄴谕旨,猛乃视事如故。

  十二月,大司马温奏:“废放之人,屏之以远,不可以临黎元。东海王宜依昌邑故事,筑第吴郡。”太后诏曰:“使为庶人,情有不忍,可特封王。”温又奏:“可封海西县侯。”庚寅,封海西县公。

  温威振内外,帝虽处尊位,拱默而已,常惧废黜。先是,荧惑守太微端门,逾月而海西废。辛卯,荧惑逆行入太微,帝甚恶之。中书侍郎郗超在直,帝谓超曰:“命之修短,本所不计,故当无复近日事邪?”超曰:“大司马臣温,方内固社稷,外恢经略,非常之事,臣以百口保之。”及超请急省其父,帝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由吾不能以道匡卫,愧叹之深,言何能谕!”因咏庾阐诗云:“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遂泣下沾襟。帝美风仪,善容止,留心典籍,凝尘满席,湛如也。虽神识恬畅,然无济世大略,谢安以为惠帝之流,但清谈差胜耳。

  郗超以温故,朝中皆畏事之。谢安尝与左卫将军王坦之共诣超,日旰未得前,坦之欲去,安曰:“独不能为性命忍须臾邪?”

  秦以河州刺史李辩领兴晋太守,还镇枹罕。徙凉州治金城。张天锡闻秦有兼并之志,大惧,立坛于姑臧南,刑三牲。帅其官属,遥与晋三公盟。遣从事中郎韩博奉表送盟文,并献书于大司马温,期以明年夏同大举,会于上邽。是岁,秦益州刺史王统攻陇西鲜卑乞伏司繁于度坚山,司繁帅骑三万拒统于苑川。统潜袭度坚山,司繁部落五万馀皆降于统;其众闻妻子已降秦,不战而溃。司繁无所归,亦诣统降。秦王坚以司繁为南单于,留之长安;以司繁从叔吐雷为勇士护军,抚其部众。


【公元三百七十一大事记】

前秦伐仇池
  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洛谷镇)氐人杨世曾以地降于前秦苻坚,坚授杨世平南将军、秦州刺史,封仇池公。前秦建元六年(370),仇池公杨世卒,世子杨纂继立,旋即与前秦绝交。建元七年(371)三月,苻坚遣西县侯苻雅及杨安、王统、徐成等将领率步骑七万讨伐仇池。四月,秦军抵达仇池北面的鹫峡。仇池公杨纂率众五万迎战。东晋梁州刺使杨亮派遣督护郭宝、卜靖率千余骑援助杨纂。仇池军与秦军在鹫峡中遭遇,经过激烈鏖战,杨纂大败,死者二万人,晋将郭宝战死。杨纂率余部远逃,苻雅乘胜进军仇池,仇池武都太守杨统率部降秦,杨纂恐惧,遂面缚出降。苻雅押送杨纂至长安。秦以杨统为南秦州刺史,加杨安都督南秦州诸军事,镇守仇池。

 

吐谷浑献马路金于秦
  吐谷浑王辟奚仁爱厚道而无威断,其三弟专横跋扈,国人忧虑不安。吐谷浑长史钟恶地与司马乞宿云在文武百官朝拜辟奚时,收杀辟奚之弟,辟奚惊吓恐怖,自投于床下。钟恶地与乞宿云对解释道:“王弟乱政,昨夜先王托梦于臣,令臣讨伐王弟,故今日诛之。”辟奚以此患病,终日恍惚,不久以忧卒。世子视连继立,因父叔已死,甚悲痛,不饮酒、不娱乐、不狩猎长达七年之久。军国大事,悉委托将佐。钟恶地以为不妥,遂进谏,认为人主应当娱乐、狩猎、饮酒等,应该树立威信,布施恩德。视连哭泣,回答钟恶地:“我们家族自先世以来,皆以仁、孝、忠、恕代代相承。父王因其弟被诛,忧愤而卒。我今虽即位,亦如行尸走肉,万念俱灰,军国大事还得烦劳各位将佐。至于建立威德之事,只有等待将来了!”史家谓辟奚父子天性仁孝,不可以夷狄视之。

 

桓温废晋帝为海西公
  东晋大司马桓自恃才干威望盖世,无人能及,常抚枕概叹:“男子汉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他三次北伐,欲建功业以提高政治威望,然枋头之败,声望大趺。为雪耻恨,恢复名望,他又出兵寿春,挫败袁瑾。嗣后,他问参军郗超,败袁瑾事足以雪枋头之耻否?超回答说不能,只有仿效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王事才能建功立业,威镇四海。桓温遂与郗超谋废晋帝,他们认为晋帝司马奕素来谨慎,没有大过,只有床弟私事可以诬陷。于是就说晋帝三个儿子乃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与美人田氏、王氏所生,如不废之,将混乱司马氏血统,等等。此话传到民间,无人能证明真伪。太和六年(371)十一月十三日,桓温拜见褚太后,请求废掉晋帝。另立丞相会稽王司马昱为帝,又呈上事先准备好的文告。太后过目数行,便说:“我也怀疑皇帝生三男之事。”遂同意废立。十五日,桓温召集文武百官,宣布了褚太后的命令,废晋帝为东海王,以丞相、录尚书、会稽王司马昱继承皇统。百官进入太极前殿,桓温让督护竺瑶、散骑侍郎刘亨收回皇帝的玺绶。桓温遂率百官具乘舆法驾,前往会稽王府迎司马昱。当日,司马昱即皇帝位,改年号咸安,是为简文帝。

桓温诛殷、庾二氏
  殷浩卒时,桓温曾派人送信吊唁,浩子殷涓不给桓温复信,也没有去拜望桓温,却与武陵王司马晞交游。桓温素来忌武陵王司马晞,曾上奏简文帝要求免去司马晞太宰职位,让他以王归藩。同时,广州刺史庾蕴也与桓温有宿怨。桓温憎恨殷氏、庾氏两宗族的强大,想除掉他们。咸安元年(371)十一月十七日,桓温命名其弟桓秘逼迫新蔡王司马晃到太极殿西堂去自首,自称与武陵王司马晞及子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中庚倩、散骑常侍庚柔等谋反事。桓温将他们都逮捕入狱。十九日,桓温杀死东海王三子及其母。二十日,桓温欲诛武陵王司马晞,但简文帝不许,桓温遂废武陵王及其三子的封号,将其家属徒至新安(今浙江淳安西)。同时,免新蔡王司马晃为庶人。族诛殷涓、庾倩、庾柔等。庾蕴饮毒酒而死。庾希、庾弟庾邈、邈子庾攸之惧诛,流亡到海陵(今江苏泰州)的陂泽之中。

 

桓温还镇姑孰
  桓温更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以后,咸安元年(371)十一月二十六日,简文帝下诏,以桓温为丞相,保留其大司马职位,想把桓温留在建康,桓温为了保持军事实力,不肯脱离方镇,因而再三推辞。二十七日,桓温依归还镇姑孰(今安徽当涂)。

 

张天锡遥结东晋
  前凉王张天锡对前秦的日益强大感到恐惧。太清九年(371)十二月,张天锡在姑臧(今甘肃武威)西设立祭坛,率领百官,与在东南一隅的东晋王朝遥拜结盟。事后派遣从事中郎韩博出使东晋,呈送盟文,并给大司马桓温一封信,相约第二年夏天在上邽(今甘肃天水)相会。

 

陇西鲜卑降前秦
  前秦建元七年(371),秦益州刺史王统出兵进攻陇西鲜卑乞伏司繁。司繁率领骑兵三万在苑川(今甘肃榆中大营川)迎战。王统派兵偷袭司繁部落,司繁部落五万多人投降。苑川的鲜卑将士听说妻子儿女都已投降前秦,便不战而败。司繁无处可去,只得投降王统。秦王苻坚以司繁为南单于留居长安,以司繁叔父吐雷为勇士护军,安抚陇西鲜卑。

 

苻坚徒民关中
  前秦建元七年(371)一月,苻坚徒关东豪杰及杂夷十五万户于关中,然后将把乌桓人安置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北地(今陕西富平),将丁零人翟斌部众安置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渑池(今河南)等地。由于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大乱,百姓流落他乡异地,致使田地荒芜。苻坚徒民关中有利于关中地区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桓温擒袁瑾
  东晋太和五年(370)八月,桓温乘秦、燕酣战之机,率众二万,从广陵(今江苏扬州)出发,讨伐降燕晋臣袁瑾、朱辅。双方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相遇,桓温包围了袁瑾。前燕左卫将军孟高率领骑兵南下,欲为袁瑾解围。孟高兵至淮水北岸,还未渡河就被调回去迎战前秦,致使袁瑾处于困危的境地。十一月,前燕灭亡。东晋咸安元年(371)一月,袁瑾、朱辅向前秦求救,秦王苻坚任命袁瑾为扬州刺史,派遣武卫将军武都王苻鉴、前将军张蚝率领步骑二万救援袁瑾。桓温命淮南太守桓伊、南顿太守桓石虔等在石桥(今安徽寿县北)迎击苻鉴、张蚝,大破秦军。桓温遂率兵攻克寿春,生擒袁瑾及朱辅,并收其宗族,押送建康斩首。

长孙斤弑什翼犍不果
  代建国三十四年(371)五月,代将长孙斤谋反,欲在朝廷刺杀代王什翼犍,太子拓跋以身护父,受重伤而死。长孙斤被执,不久被斩首。

 

张天锡向秦称藩
  前秦建元三年(367),王猛在枹罕(今甘肃临夏)击败前凉王张天锡,俘虏前凉将领阴据及士卒五千人。建元七年(371)四月,秦军攻克仇池,降做仇池公杨纂。然后,一面派阴据率归部还凉州(在今甘肃武威),遣著作郎梁殊、阎负为阴据送行;一面又乘机令王猛写信告诉张天锡,若不速来称臣,前秦钭出兵灭凉。张天锡大惧,立即派使臣到秦国谢罪称藩。苻坚封张天锡使持节、都督河右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凉州刺史、西平公。

 

王洛谏苻坚
  前秦建元七年(371)十月,秦王苻坚到邺城西山狩猎,旬日不返宫中。伶人王洛叩马进谏道:“陛下身为一国之主,却久猎不归,一旦祸起萧墙,陛下将如何处之?苻坚听后幡然醒悟,遂停止狩猎,起驾回宫。王猛也乘机进谏:“狩猎之事,不是当务之急,王洛所言不可忘记。”苻坚赏赐王洛帛百匹,拜王洛宫箴左右,希望日后多多进谏。自此之后,苻坚不再狩猎。

 

谢安遥拜桓温
  东晋咸安元年(371)十一月,桓温诛灭殷、庚两大家族,威势大增。侍中谢安一见桓温就遥遥相拜。桓温十分惊愕,问谢安何以如此?谢安回答:“没见过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的事。”以此讽刺桓温的专权。

 

苻坚王猛君臣相契
  前秦灭前燕后,苻坚任命王猛为使持节、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镇守邺城。建元七年(371)十一月,王猛以六州责任重大,上奏苻坚,请求改授贤能,自己另求一州,负责治理。秦王派遣侍中梁谠到邺城宣旨道:“我与你义则君臣,亲过骨肉。齐桓王有管仲,燕昭王有乐毅,刘备有诸葛亮,我以为有了你,远胜于他们。作为人主,应勤于求贤,逸于得人。如今既以六州重任托付与你,使我无东顾之忧,这并不是优待你,实在是我自求安逸。关东之地,攻克不易,镇守也难。如果委任不当,就会出现叛乱,这不仅仅是我的忧虑,也是你的责任。因此希望你倍加努力,整治关东,侍江方教化普及,再征召你西归朝廷。”王猛见此肺腑之言,大为感动,遂留守邺城。苻坚、王猛君臣相谐,关系融洽,感情笃深。王猛不遗余力为苻坚施展军政才干,帮他治理国家。前秦因此兴盛起来。

 

郗超得势
  晋中书侍郎邺超深得桓温信任,朝中百官莫不畏惧。东晋咸安元年(371)十二月,谢安与左卫将军王坦之一同拜访郗超,到晚上也没有到他。王坦之欲离去,谢安劝慰他说:“难道就不能为了性命而忍受须臾吗?”由此可见郗超得势的一斑。

【外国大事记】
 

【魏晋诗词】

[魏晋] 傅玄
炎旱历三时,天运失其道。
河中飞尘起,野田无生草。
一餐重丘山,哀之以终老。
君无半粒储,形影不相保。

 
【其他阅读】
=======

 

2023年9月8日 16:33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