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昱~东晋第八位皇帝(372年1月6日-9月12日在位)
简文帝司马昱
【司马昱资料】
所处时期:东晋
本名:::司马昱
别名:::晋简文帝
字::::道万
庙号:::太宗
谥号:::简文皇帝
封号:::琅邪王、会稽王、琅邪王(即位前)
曾任官职:
贯籍:::
出生日期:320年-372年9月12日
出生地::建康(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在位时间:372年1月6日 至 372年9月7日
年号:::咸安(372年1月6日~~372年9月7日)
民族族群:汉族
逝世地::东堂(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主要成就:
前任:司马奕
继任:司马曜
墓地:::高平陵
个人简介
司马昱(公元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祖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他是东晋的第八位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372年1月6日至9月7日),同时也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小儿子、晋明帝司马绍的异母弟弟,其生母为简文宣太后郑阿春。
司马昱的一生历经了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以及废帝七朝。别人是老来得子,他是老来得帝,他早年曾受封为琅邪王和会稽王。在晋穆帝时期,他担任抚军大将军,并兼任录尚书事一职,与当时的尚书令何充共同辅佐朝政。何充去世后,司马昱开始全面主持朝政事务,同时引入名士殷浩等人参与国家治理,以此来抗衡权势日益加重的大司马桓温。然而,殷浩在北伐中遭遇失败,最终被桓温所废黜。废帝司马奕即位后,司马昱被册封为琅琊王,随后又被晋升为丞相并继续担任录尚书事。
太和六年十一月(公元372年1月),桓温改立司马昱为皇帝。司马昱登基之后,国家大权多被桓温掌控,他自己也只能“拱默守道”,即保持沉默以遵循既定的政治路线。仅仅在位八个月的时间,司马昱便因忧愤过度而驾崩,享年五十三岁。他去世后被追赠谥号为简文皇帝,庙号为太宗,安葬于高平陵。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昱以其擅长清谈而闻名于世,史书评价他“清虚寡欲,尤善玄言”,堪称一位真正的“清谈皇帝”。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东晋中期之前的玄学思想得到了极为丰富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此外,他还曾编撰过一部包含五卷内容的文集,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如今已全部散佚。
【人物生平】
早而岐嶷
司马昱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小儿子,同时也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异母弟弟,他的生母是郑夫人(即简文宣太后郑阿春)。自幼年时期起,司马昱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才智,深受其父司马睿的喜爱与器重。当时赫赫有名的学者郭璞在评价司马昱时曾言:“能够使晋朝再度振兴的人,必定是他。” 待司马昱成年后,他逐渐形成了清虚寡欲的性格特征,对世俗名利看得很淡,并且在玄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成为当时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受封琅琊
永昌元年,即公元322年的二月,晋元帝颁布诏书,正式册封司马昱为琅琊王。同时,将会稽与宣城两地划为其食邑,作为他王位的经济基础与封地象征。 到了咸和元年,也就是公元326年,司马昱的母亲郑阿春不幸离世。当时年仅七岁的司马昱,面对母亲的去世表现得极为悲痛。他向晋成帝司马衍提出请求,希望能够按照重丧之礼为母亲守孝。司马昱的孝心深深打动了晋成帝,最终成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允许他以隆重的礼仪为母亲服丧。在咸和三年十二月,即公元328年,司马昱又被改封为会稽王,并被授予散骑常侍一职,进一步确立了他在朝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入朝辅政
咸和九年(334年),他被朝廷迁任为右将军,并加授侍中之职,这标志着他在朝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开始承担更多的职责与使命。 到了咸康六年(340年),因其卓越的才能与贡献,再次获得升迁,被任命为抚军将军,同时兼任秘书监一职。这一职位不仅彰显了其在军事方面的杰出能力,也体现了他在文化与政务管理上的深厚造诣。 永和元年(345年),晋穆帝司马聃年幼即位,国家政局面临新的挑战。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摄政,以确保朝廷的稳定运行。在此背景下,朝廷决定征召皇后之父、时任卫将军的褚裒入朝,欲委以扬州刺史及录尚书事的重要职务。然而,在关键时刻,吏部尚书刘遐与卫将军长史王胡之向褚裒进言:“会稽王司马昱德行昭著,素负雅望,堪称国家的周公。足下应当将国政托付于他。”褚裒深明大义,听从劝谏,坚决推辞了这一重要职务,选择返回藩镇继续履行职责。随后,褚太后正式册封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并授予其“录尚书六条事”的权力,赋予他参与国家核心决策的重大责任。 当时,与司马昱一同辅政的何充计划引入桓温,希望通过他的力量来制衡庾爰之的势力,从而稳固朝局。然而,丹杨尹刘惔对桓温的性格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桓温心怀不甘为臣的志向,因此向司马昱提出警告:“不能让桓温占据地形便利之地,对于他的地位与封号也应时常加以抑制。”基于此判断,刘惔建议由司马昱亲自出镇长江上游,并由自己担任军司一职,以此防范潜在的风险。然而,司马昱并未采纳这一建议。刘惔又主动请缨前往,但同样未获批准。最终,朝廷任命桓温为安西将军,此举虽暂时平息了局势,但也埋下了日后变局的隐患。
抗衡桓温
永和二年(公元346年),骠骑将军何充辞世。褚太后随即颁布诏令,命司马昱总揽朝政,主持国家大事。 至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成功攻灭成汉政权,其声望与权势日益高涨,甚至连朝廷也对他有所忌惮。鉴于此局势,司马昱认为扬州刺史殷浩素来享有盛誉,且深受朝野上下推崇敬重,便将其视为心腹之人,委以参与朝政之重任,意图通过殷浩的力量与桓温形成制衡之势。自此,殷浩与桓温之间逐渐滋生猜忌之心,彼此间暗存异志。与此同时,司马昱大量引入会稽人士以及玄学同好进入中央政权,以此进一步制衡桓温的势力。这些举措对穆帝、废帝时期的对外战争及内政事务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永和七年十二月(公元352年1月13日),桓温多次请求北伐却未获批准,遂率军四五万人沿长江而下,驻扎于武昌。此举令朝廷深感恐惧。抚军司马高崧为司马昱起草书信责备桓温,桓温这才返回镇地。同年七月,司马昱被晋升为司徒一职,但他坚决推辞并未就任。 殷浩连年发动北伐,却屡战屡败,导致军粮器械几乎消耗殆尽。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借朝野上下对殷浩的不满情绪,上书列举殷浩罪行,请求将其罢免。司马昱迫于无奈,只得将殷浩贬为庶人,并流放至东阳郡信安县。自此,朝廷内外大权皆落入桓温之手。 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当时穆帝已届始冠之年(二十岁),司马昱有意将政权归还穆帝,但遭到穆帝拒绝。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冠军将军陈祐放弃洛阳后,司马昱与桓温在洌洲会面,共同商讨征讨对策。然而不久之后,哀帝司马丕驾崩,此事便暂时搁置。哀帝驾崩后,琅琊王司马奕继位。褚太后以琅琊王绝嗣为由,再次封司马昱为琅琊王(作为储君),同时封司马昱之子司马曜为会稽王。尽管如此,司马昱依然不肯接受封号,虽被封为琅琊王,但仍保留会稽王的称号。
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十月,司马昱晋升为丞相,并录尚书事,更获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此外还被赐予羽葆、鼓吹以及持班剑的武士六十人。然而,司马昱依旧坚决推辞不受。 至太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公元370年),在桓温北伐失利之后,司马昱与桓温在涂中会面,共同商议后续行动方案。
登基为帝
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即公元372年1月6日,东晋政局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动。当时,大司马桓温以废立之权掌控朝局,他正式废黜了晋废帝司马奕,将其降为东海王。同一天,桓温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会稽王府,隆重迎接琅琊王司马昱入宫继位。 司马昱抵达朝堂后,按照礼仪更换了正式的服装,头戴平顶头巾,身着单衣,面向东方流下泪水,以示对皇位的敬畏与谦逊。随后,他叩拜天地,郑重接受了象征皇帝身份的印玺与绶带,正式登基成为新一任皇帝,并改年号为“咸安”,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与此同时,桓温为了确保此次权力交接的顺利进行,暂时驻扎于皇宫中堂,同时分派兵力在各关键地点屯驻守卫,以加强安全防护,防止可能出现的变故。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桓温对局势的掌控力,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与敏感。整个过程虽然表面上平稳过渡,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权力博弈与历史变迁的深远意义。
司马昱忧愤辞世
桓温是一位手握重权的军事将领。他曾撰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讲辞,准备向当时的皇帝司马昱陈明自己关于废立皇帝的真实意图和立场。这份讲辞不仅体现了桓温的政治抱负,也反映了他试图通过合法途径获得支持的努力。 然而,当桓温面见司马昱时,整个场面却出乎意料地发生了变化。司马昱在接见过程中始终泪流满面,这种深情感人的表现让原本气势汹汹的桓温顿时感到局促不安。面对皇帝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桓温竟变得战战兢兢,原本精心准备的讲辞一句也说不出口。
司马昱虽身居帝位,但他秉持垂拱无为、持守常道的治国理念,心中却常常忧虑自己会被废黜。当时,他观察到荧惑星进入了太微垣,这一天文现象与晋废帝被废黜时的天象极为相似,这使得他内心倍感不安。于是,他向桓温的亲信、同时也是自己昔日僚属的郗超询问,桓温是否会再次发动废立之事。 郗超对此断然回应道:“大司马桓温目前正致力于对内稳定国家局势,对外开拓疆土,巩固江山。我愿意以全家百余口人的性命来担保,绝不会发生任何不正常的事变。”然而,当郗超因父亲郗愔(忠于晋室)病重而急于请假归家探望时,司马昱感慨万千地说道:“请你转告令尊,如今宗族与国家的局势竟发展到如此境地,实在是因为朕未能以德行匡正并守护所致。心中的惭愧与慨叹之深,又岂是言语能够表达的!”随后,他吟诵了庾阐的诗句:“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在咏诗的过程中,司马昱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浸湿了衣襟。 这种内心的忧愤与无奈,最终让司马昱积郁成疾。
咸安二年七月甲寅(372年9月7日),司马昱因病重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连发四道诏令,桓温都推辞不到。 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马昱立司马曜为太子。临终前,司马昱写了遗诏,要桓温依周公先例居摄,又写道:“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王坦之在司马昱面前亲手撕毁遗诏,司马昱说:“晋室天下,只是因好运而意外获得,你又对这个决定有什么不满呢!”王坦之却说:“晋室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建立的,怎由陛下独断独行!”司马昱于是命王坦之改写遗诏,写道:“家国事都禀报给大司马,如诸葛武侯(诸葛亮)、王丞相(王导)的旧例。”桓温看到后大失所望。同日,司马昱在东堂驾崩,享年五十三岁。十月初八(11月19日),葬于高平陵, 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
【为政举措】
政治
司马昱登基成为皇帝后,桓温掌控了朝政大权。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开始逐步铲除反对势力。而首要目标便是司马昱同父异母的兄长——行止嚣张跋扈的司马晞。 司马昱刚刚即位不久,桓温便以谋反罪名诬陷司马晞,并将其免官。随后,桓温又逼迫新蔡王司马晃自行诬告自己与司马晞、殷涓、庾倩等人图谋造反,意图借此彻底剪除陈郡殷氏和颖川庾氏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桓温指使御史中丞司马恬向司马昱上奏,请求依法处死司马晞。然而,司马昱拒绝了这一请求,并下令重新商议处理方案。 桓温再次上奏,要求诛杀司马晞,言辞极为严厉迫切。面对如此压力,司马昱亲自撰写诏书回复桓温:“倘若晋室能够国运长久,那么你应当遵循先前的诏命行事;如果晋室已无可挽回,那就请让我退位让贤。”桓温读罢此信,惊恐得汗流浃背、脸色大变,最终不敢再继续施压。他只得奏请废黜司马晞及其三个儿子,并将他们的家属流放。同时,殷涓、庾倩、庾柔等人被灭族,殷氏和庾氏家族因此一蹶不振,而桓温的威势则达到了顶峰。 尽管面临桓温的强大威胁,司马昱一方面努力应对,另一方面延续既定政策,积极引入王坦之、谢安等贤能之士与桓温抗衡。王坦之和谢安不负众望,最终成功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晋室政权。
外交方面
咸安二年(公元372年)正月,百济和林邑两国分别派遣使者前来进贡特产,展现了对东晋王朝的友好态度。同年六月,司马昱派遣使者前往百济,册封百济王余句为镇东将军,并兼任乐浪太守,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之间的邦交关系。
司马昱有文集五卷。《淳化阁帖》又收录有其书法作品《庆赐帖》六行。
【历史评价】
房玄龄:
①简皇以虚白之姿,在屯如之会,政由桓氏,祭则寡人。
②君若缀旒,道非交泰。简皇凝寂,不贻伊害。
③帝虽神识恬畅,而无济世大略,故谢安称为惠帝(晋惠帝)之流,清谈差胜耳。沙门支道林尝言‘会岙有远体而无远神’。谢灵运迹其行事,亦以为赧(周赧王)献(汉献帝)之辈云。
王珣:
①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
②皇矣简文,於昭于天。灵明若神,周淡如渊。冲应其来,实与其迁。亹亹心化,日用不言。易而有亲,简而可传。观流弥远,求本逾玄。
檀道鸾:帝弱而惠异,中宗深器焉,及长,美风姿,好清言,举止端详,器服简素,与刘惔王濛等为布衣之游。 既废昏立明,民人悦服。然恭己南面,政自温出。帝性韵深沉雅有局镇,尝与太宰武陵王晞、桓温同乘至板桥。温密敕令,无因而鸣角鼓噪,部伍并皆惊驰。温佯(原注﹕一作阳)为骇异,晞大震惊,急求下车。帝举止自若,音颜无变。温每以此称其德量,故论者谓温服惮之深也。若假帝修年,则温篡逆之图绝矣。
郭璞:兴晋祚者,必此人也。
司马睿:子昱仁明有智度。
司马岳:会稽王叔履尚清虚,志道无倦,优游上列,讽议朝肆。
刘遐、王胡之:会稽王令德雅望,国之周公也。
习凿齿:生平所未见。
褚蒜子:丞相、录尚书、会稽王体自中宗,明德劭令,英秀玄虚,神栖事外。以具瞻允塞,故阿衡三世。道化宣流,人望攸归,为日已久。
司马光:帝美风仪,善容止,留心典籍,凝尘满席,湛如也。虽神识恬畅,然无济世大略,谢安以为惠帝之流,但清淡差胜耳。
《南齐书》:昔宣帝中兴汉室,简文重延晋祀,庶我鸿基,于兹永固。言念家国,感庆载怀。
王应麟:晋简文咏庾阐诗云:“志士痛朝危,忠臣忧主辱。”东魏静帝咏谢灵运诗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至今使人流涕。
王世贞:自三代而後,人主文章之美,无过於汉武帝魏文帝者,其次则汉文宣光武明肃、魏高贵乡公、晋简文、刘宋文帝孝武明帝、元魏孝文孝静、梁武简文元帝、陈陵後主、隋炀帝、唐文皇明皇德宗文宗、南唐元宗後主、蜀主衍、孟主昶、宋徽高孝,凡二十九主。
王夫之:简文为琅邪王,相晋五年,桓温外拒燕、秦,内攻袁瑾,而漠然不相为援,盖其恶温而忌之夙也。既恶温矣,抑不能树贤能、修备御、以制温,温视之如视肉,徒有目而无手足,故惎之而犹拥立之,以为是可谈笑而坐攘之者也。盖至于听温之扳己以立而遂立焉,则生人之心,生人之气,无有存焉者矣。帝奕未有失德,温诬其过而废之,于斯时也,简文既不能折之以卫奕,则以死拒温而必不立,奉名义之正,涕泣以矢之,温亦岂能遽杀己者?如其不择而推刃于己,则温之逆,受众恶而不足以容,即令己杀而温篡,亦可无咎于天下。乃虽靦然南面,而旋陨天年,位与寿皆朝露耳。等死也,为晋恭、齐顺之饮酖,何如誓死不立,以颈血报宗社哉!温,贼也;简文相其君而篡之,亦贼也;贼与贼以智力为胜负,而不敌者受吞,必然之势也。病而一日一夜四发诏召温入辅,遗诏且云“君自取之”,乃语王坦之曰:“天下傥来之运,卿何所嫌。”非但闇弱如谢安所云似惠帝者耳,得一日焉服衮冕正南面而心已惬,易其忌温之心而戴温不忘,乐以祖宗之天下奉之而酬其惠也。洵哉!简文之为贼也。
蔡东藩:会稽王昱,不思讨贼,居然受迎称帝,徒作涕泣之容,反长凶残之焰,朝危主辱,嗟何及乎?
余嘉锡:晋书简文帝纪云:”帝虽神识恬畅,而无济世大略,故谢安称为惠帝之流,清谈差胜耳。“嘉锡以为简文虽受制于权臣,而能保全海西公及武陵王晞。其人盖长者而短于才。然其言不恶而严,足令桓温骇服。即此一事,以视惠帝之听人提掇,弑母杀子,戮舅废妻,皆懵然不能出一语者,想去何止万万! 谢安之言,拟人不于其伦。疑是记者之失,不足以为定评也。
谢安:谨案《谥法》:一德不懈曰‘简’,道德博闻曰‘文’。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仪之景行,犹有仿佛。宜尊号曰‘太宗’,谥曰‘简文’。”
【轶事典故】
人鼠并重
司马昱还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他坐床上的灰尘从不让人擦去,见到老鼠在上面走过的脚印,认为很好。有个参军看见老鼠白天走出来,就拿手板把老鼠打死,司马昱为此很不高兴。他的门客提议处罚这个参军,他批示说:“老鼠被打死了,尚且不能忘怀;现在又为了一只老鼠去损伤人,恐怕不行吧?”
从公于迈
司马昱任抚军将军时,一次与桓温一同上朝,二人多次互相谦让,要对方走在前面。桓温最后不得已只好在前,于是一面走一面说:“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我手里拿着殳,为王做先驱)。”司马昱回答说:“这就是所谓的‘无小无大,从公于迈(无论大小臣子,都跟着公出游)’。
暗室之答
一次,司马昱在暗室里坐着,召桓温进宫,桓温到了,问司马昱在哪里。司马昱回答说:“某在斯(我在这里)。”时人因此认为他有才能。
不必在远
司马昱进华林园游玩,回头对随从说:“令人心领神会的地方不一定在很远,林木蔽空,山水掩映,就自然会产生濠水、濮水上那样悠然自得的想法,觉得鸟兽禽鱼自己会来亲近人。
一日万机
司马昱任丞相时,一件政务,事情要整年的时间才能批复下来。桓温很担心这太慢了,经常加以劝说鼓励。司马昱说:“一天有成千上万件事,哪里快得了!
陶练之功
佛经认为摆脱烦恼、修练智慧,就可以成佛。司马昱说:“不知是否就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虽然如此,但陶冶修炼的功效,还是不可以抹杀的。
会稽王痴
名士王濛曾请求出任东阳太守,但司马昱没有同意,后来他病重,在他临终时,司马昱哀叹说:“我要对不起仲祖(王濛的字)了。”便下令任命他为东阳太守,王濛说:“人们说会稽王痴心,确实痴心。
镇静自如
司马昱曾与桓温和武陵王司马晞共坐一辆车,桓温暗中叫人在车前车后敲起鼓来,大喊大叫。仪仗队受惊混乱,司马晞神色惊惶恐惧,要求下车。桓温回看司马昱却镇定自若,满不在乎。后来桓温告诉别人说:“朝廷里仍然有这样的贤能人才。
安石必出
名士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养着歌女,司马昱说:“安石(谢安的字)一定会出山,他既会与人同乐,也就不得不与人同忧。
一卦为限
桓温曾聚集许多名士讲解《周易》,每天解释一卦。司马昱本想去听,一听到是这样讲的就回来了,并说:“卦的内容自然是有难有易,怎么能限定每天讲一卦呢!
湛若神君
司马昱任丞相时,与谢安一起去看望桓温。当时王珣已经先在桓温那里,桓温对王珣说:“你过去想看看相王,现在可以留在帷幔后面。”两位客人走了以后,桓温问王珣说:“相王究竟怎么样?”王珣说:“相王任丞相,自然像神灵一样清澈,您也是万民的希望,不然,仆射(谢安)怎么会自甘藏拙呢!
会稽霞举
晋废帝司马奕即位后,群臣每次早朝,殿堂都黯然无光。司马昱气宇轩昂,他到后,朝堂才像朝霞高高升起一样。
不识其本
司马昱看见田里的稻子时不认识,问是什么草,近侍回答是稻子。他回去后,三天没有出门,说:“哪里有依靠它的末梢活命,而不识其根本的呢!
【家庭成员】(家族情况)
父亲:晋元帝司马睿
母亲:简文宣太后郑阿春
同母兄:琅玡悼王司马焕
(异母兄)
1.晋明帝司马绍
2.琅琊孝王司马裒
3.东海哀王司马冲
4.武陵威王司马晞
(后妃)
1.简文顺皇后王简姬,王遐之女,生司马道生、司马俞生
2.胡淑仪,生司马郁、司马朱生
3.王淑仪,生司马天流
4.李陵容,生司马曜、司马道子、鄱阳公主
5.徐贵人,生新安公主
(儿子)
司马昱有七子:其中有三人长大成人,其余四人早殇,但长大的三人除长子司马道生外皆死于非命。
1.思世子司马道生
2.司马俞生,早殇
3.临川献王司马郁,早殇(追赠)
4.司马朱生,早殇
5.司马天流,早殇
6.晋孝武帝司马曜
7.会稽文孝王司马道子
(女儿)
1.鄱阳公主,嫁王恭弟王熙 ,李陵容生
2.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初封余姚公主,先嫁桓济,后改嫁王献之
3.武昌公主,嫁桓脩
4.寻阳公主,嫁王袆之
(孙子)
1.晋安帝司马德宗
2.晋恭帝司马德文
3.会稽忠世子司马元显
(孙女)
1.晋陵公主,嫁谢安之孙、谢琰之子谢混,南朝宋时期降为东乡君
2.鄱阳公主,下嫁王导曾孙王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