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德建立的割据政权(398年-410年)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13】南燕    南燕~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德建立的割据政权(398年-410年)






十六国南燕



398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

中文名:南燕
外文名:Nan Yan
别名:燕
时间范围:398年 至 410年
首都:广固
主要城市:齐郡、兖州、济北、琅琊、东海
官方语言:中古汉语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慕容德、慕容超
主要民族:汉族、鲜卑族
主要宗教:道教、儒教
国土面积:82000 km²


概述

         南燕(398年~410年),十六国时期慕容氏诸燕之一,由慕容德所建。统治范围包括今山东及江苏的一部分,国号为燕,定都广固。
慕容德原是后燕宗室范阳王。397年,当后燕君主慕容宝在参合陂战役为北魏击败后,后燕被截成南北两部分。398年慕容德在滑台自称燕王。399年滑台为北魏攻占,广纳众议,大胆地放弃滑台(今河南滑县)穿越黄河定兖州、拨琅琊、占莒城、克广固,成功地控制了山东全境。 400年,慕容德改称皇帝。405年,慕容德病逝,侄子慕容超嗣位。
409年,东晋权臣刘裕率师北伐。410年,广固被刘裕攻克,南燕灭亡。历二帝,国祚十一年。


【历史脉络】
艰难立国

         后燕慕容宝继位之后,他的叔叔慕容德被委以重任,镇守邺城。公元397年,北魏大军对后燕都城中山发动猛烈进攻。面对强敌压境,慕容宝被迫率众北撤至龙城。同年十月,北魏成功攻破中山,这一战使得后燕的国土被分割为两部分,局势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背景下,慕容德意识到邺城也难以长久坚守。到了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一月,慕容德果断率领四万户百姓南迁至滑台(今河南省滑县)。在此地,他自立为燕王,建立了历史上称为“南燕”的政权,并重新设置了百官体系,构建起一个新的割据政权框架。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南燕政权实力极为薄弱。慕容德以滑台为首都,其领土范围狭小,仅有不到十座城池,人口也不过数万之众。夹在东晋与北魏两大势力之间,南燕的处境可谓艰难险恶。 到了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三月,慕容德出兵讨伐苻广之际,北魏军队突然袭击并成功夺取了滑台。这一变故让慕容德失去了原有的立足之地,不得不另寻新的栖身之所。当时南燕的众多首领纷纷提出不同的应对方案,争论激烈。有人主张立即反攻滑台,夺回失地;也有人建议向南进军彭城,开辟新的根据地。然而,尚书潘聪认为这两种方案均不可行,他力主向东进攻青州、兖州地区,以此谋求稳固的立足点。他说:“青、齐沃壤,好曰‘东秦’,土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阻峻,足为帝王之都。宜遣辩士驰说于前,大兵继进于后。……既据之后,闭关养锐,伺隙而动,此亦二汗之有关中、河内也。”慕容德采纳了潘聪等人的建议,制订了“先定旧鲁,巡抚琅邪,待秋风戒节,然后北转临齐”的战略方案,率领全体军民南下进入山东。
             黄河以南的山东地区曾经历过一段复杂的权力更迭时期。当时,这一区域大部分隶属于东晋管辖,然而东晋在此地的防守力量却显得极为薄弱。与此同时,南燕势力进入山东后,采取了严格的纪律政策,严禁军队掳掠百姓,并对当地居民予以优待和抚恤,从而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凭借这种得民心的策略,南燕进展顺利,迅速收降了兖州北部各县,随后向南推进至薛城(今山东滕州南),并于八月成功占据了琅琊。 随着南燕在山东地区的逐步扩展,东晋莒城守将任安选择弃城南逃,将山东南部的大片土地拱手让给了南燕。此时,占据青州的辟闾浑虽一度重新归附东晋并担任幽州刺史,但在慕容德派遣使臣劝降时,他拒绝投降。于是,慕容德率军北上,任命慕容法为兖州刺史,驻守梁父(今山东新泰西)。攻克莒城(今山东莒县)后,慕容德又任命潘聪为徐州刺史,镇守莒城。期间,辟闾浑委任的渤海太守、前燕旧臣封孚以及司马崔诞、平原太守张豁等人纷纷归降南燕。辟闾浑被迫迁移八千余家入守广固,之后携家眷出逃,企图投奔北魏,但行至莒城时被燕将刘纲追上并斩杀。至此,慕容德顺利进入广固。

            隆安四年(400年),慕容德在广固(今山东青州)南郊正式登基称帝,改名为备德,并颁布大赦令,更改年号为建平。他在宫廷南侧设立临时宗庙,派遣使者持策书报告此事。同时,他提升慕容钟为司徒,慕舆拔为司空,封孚为左仆射,慕舆护为右仆射。为了考察民情,他还派遣度支尚书封恺与中书侍郎封逞巡视各地风俗得失,并设宴犒劳将士。此外,慕容德立妻子段季妃为皇后,建立学官,选拔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共计二百人成为太学生。

        401年,慕容德前往齐城,登上营丘,瞻仰了晏婴墓。他对青州秀才晏谟赞赏有加,当即任命其为尚书郎。为了增强国家物资供给,慕容德在商山安排工匠铸造器具,在乌常泽设置盐官。同年,原属慕容德的官员赵融从长安带来噩耗,告知其母兄去世的消息。慕容德听闻后悲痛欲绝,甚至吐血卧病不起。在此背景下,司隶校尉慕容达趁机策划反叛,派牙门皇璆率军攻打端门,殿中帅侯赤眉打开城门接应。关键时刻,中黄门逊进扶持慕容德翻越城墙,藏匿于自家房舍中。段宏等人闻讯后迅速率军驻守四门,稳定局势。慕容德返回宫中后,处决了侯赤眉等人,迫使慕容达逃往北魏。不久,慕容法与魏军在济水北边的摽榆俗展开激战,最终大获全胜。 尚书韩。

 

走向衰落
        义熙元年,即南燕建平六年(公元405年),慕容德驾崩,其侄子慕容超继承皇位,登基为帝。新帝即位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赦政策,并将年号更改为“太上”。为了稳定朝局,慕容超尊崇已故皇帝慕容德的遗孀段氏为皇太后,以此巩固皇室威望。 随后,慕容超对朝廷的重要职位进行了重新任命:慕容钟被授予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的要职;慕容法则被委任为征南将军,同时兼任徐州、兖州、扬州和南兖州四州军事统帅;慕容镇则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及尚书令之职;封孚担任太尉;鞠仲出任司空;潘聪被封为左光禄大夫;封嵩则成为尚书左仆射。除此之外,还有众多文武官员也分别获得了相应的封赏与官职。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慕容超开始担忧慕容钟权势过大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他向公孙五楼咨询对策。公孙五楼本就意图独揽大权,因此不断在慕容超耳边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导致慕容钟等人未能得到应有的信任与重用。

        这一系列事件让慕容钟和段宏心中产生了不满情绪,他们与公孙五楼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另一方面,慕容超对另一位宗亲慕容法同样怀有猜忌之心,这种怨恨在他的言谈举止中显露无遗。而慕容法对此也感到愤懑不已,甚至直接把慕容超安置到了客舍之中,使得二人关系彻底恶化。加之此前慕容德去世时,慕容法未及时奔丧,这更加激怒了慕容超,后者随即派遣使者前往质问慕容法。在这种紧张局势下,慕容法担心自身安危,遂联合慕容钟、段宏等人密谋反叛。 不久之后,慕容超察觉到了他们的图谋,迅速采取行动。他召集相关人士进行调查处理,其中侍中慕容统、右卫慕容根以及散骑常侍段封因涉嫌参与叛乱而遭到处决,仆射封嵩则在东门外被车裂示众。与此同时,西中郎将封融选择投靠北魏以求自保。 面对潜在威胁,慕容超迅速组织军事力量展开反击。他命令慕容镇率部进攻青州,同时派遣慕容昱等将领攻打徐州,另外还安排慕容凝与韩范共同讨伐梁父地区。战斗过程中,慕容昱成功攻陷莒城,迫使徐州刺史段宏逃往北魏避难。而封融则纠集地方匪徒袭击石塞城,杀害了镇守该地的镇西大将军余郁,此举引发了青州民众的恐慌,人心浮动不安。 在此背景下,慕容凝策划除掉韩范,企图单独掌控局面并袭击广固城。但计划泄露,韩范提前得知消息后转而攻击慕容凝,迫使其仓皇逃往梁父。韩范随后吞并了慕容凝的部队,继续推进攻势,最终攻克梁父。此役过后,慕容凝投奔后秦姚兴,而慕容法则再次逃离至北魏寻求庇护。

         至于青州方面,慕容镇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将其攻克。然而,慕容钟却做出了极端之举——他先杀害了自己的妻儿,然后通过挖掘地道逃离青州城,独自一人骑马前往姚兴处投诚。 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情况下,慕容超本人却沉迷于游乐狩猎,疏于治理国政,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当时,他的仆射韩𧨳曾多次直言进谏,希望他能够励精图治,可惜均未被采纳。此外,慕容超还曾试图恢复古代肉刑制度以及推行九等官制改革,但由于大多数大臣持反对意见,最终只得放弃这些计划。 此时,朝堂之上实际权力已被公孙五楼牢牢掌控。他身兼侍中、尚书等多重职务,并且兼任左卫将军一职,几乎独断专行。其兄长公孙归担任冠军将军兼常山公,叔父公孙颓则为武卫将军兼兴乐公。整个公孙家族成员遍布慕容超身边,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决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臣民,无不对其心生畏惧。


扰晋亡国
         公元409年,慕容超未能采纳臣下们的劝告,贸然决定出兵南下。他不仅攻占了东晋所管辖的城池,还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更为甚者,他以2500名东晋人为代价,补充了自己的伎人队伍。不久之后,慕容超再次派遣公孙归率领三千骑兵进攻济南,成功抓获了东晋在此地设置的太守赵远,并且掳掠了上千名男女。这一系列行动无疑点燃了南燕与东晋之间的战火。 同年三月,刘裕在东晋朝廷内部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发动北伐,目标直指南燕,意图收复山东失地。到了四月,刘裕亲自率领晋军从建康出发,沿着淮河进入泗水,一路向山东挺进。至五月,大军顺利抵达琅琊。得知晋军北上的消息后,慕容超迅速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大多数将领建议固守大砚山(位于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利用其险要地势阻挡敌军,并通过坚壁清野和腹背夹击的方式拖垮晋军。

         大砚山作为南燕的一道天然屏障,慕容超却并未采纳诸将的合理建议。他自恃国家强盛、山河坚固,拥有众多战车与铁骑,声称即便让晋军越过砚山到达平地,也能凭借精锐骑兵轻松取胜。慕容超的狂妄自大以及缺乏军事谋略,使得他放弃了据险而守的机会,导致晋军毫无阻碍地通过了大砚山,并直接逼近临朐。 六月,晋军与南燕主力部队在临朐以南展开了激烈的决战。刘裕抓住南燕后方空虚的时机,派遣奇兵成功夺取了临朐城,这一举动造成了南燕军心动摇,最终大败而逃。临朐一役,南燕的主力部队被彻底击溃。战后,刘裕乘胜追击,一路直逼广固,不仅攻下了广固外城,还将慕容超剩余的军队围困于广固城内。为了确保包围圈的严密性,刘裕命令士兵修建起高达三丈的围墙,使整个广固城陷入水泄不通的状态。尽管如此,慕容超依旧选择负隅顽抗。与此同时,晋军继续扩大战果,相继攻占了临沂等郡县,安抚并收纳了大量投降归附的南燕居民,进一步巩固了胜利成果。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正月,慕容超坚守广固已经持续了半年之久,但城内的守军逐渐丧失斗志,纷纷投降晋军。次月,南燕尚书悦寿打开城门迎接晋军入城,慕容超试图率数十骑突围,最终还是被晋军擒获并斩杀。刘裕列举了慕容超拒不投降的罪状,而面对指控,慕容超表现得神色自若,始终保持沉默,仅将自己的母亲托付给了刘敬宣。随后,慕容超被押解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随着他的被处决,南燕宣告灭亡。慕容超时年二十六岁。在他死后,由于没有获得正式的谥号和庙号,部分史学家称其为“南燕末主”。


【疆域】
统治范围 

      南燕的国土范围十分广阔,其东面一直延伸至浩瀚的大海,南面抵达泗水之畔,西面以巨野泽为界,北面则与黄河相望。整个国家由十五个郡、八十二个县组成,居民大约有三十三万户,这一区域基本上相当于原西晋时期的青州。 从地理上看,南燕的统治范围涵盖了现今山东省、河南省以及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具体而言,当时的南燕疆域,西起平原地带,南达琅琊古地,东至北部沿海区域,几乎囊括了今天山东省的大部分土地。与此同时,在周边政权中,北魏占据了山东德州和乐陵一线,并与南燕接壤;而东晋则仅仅控制着现今山东省西南部的一隅之地,其边界向南延伸至临沂南部,同样与南燕形成交界之势。 由此可见,南燕在当时的历史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其疆域范围不仅反映了自身实力的雄厚,也体现了与周边强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关系。

 

行政区划
           南燕的领地范围均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慕容德在治理南燕期间,将国家的疆域划分为五个重要的州,并设置了各自的治所。 其中,青州的治所设立在东莱(现今山东省的莱州市);幽州的治所则设在发干(现今山东省的沂水县);徐州的治所位于东莞(现今山东省的莒县);兖州的治所设立在梁父(现今山东省的泰安市);并州的治所则设于阴平(现今江苏省的沭阳县)。因此,在南燕官方提及本国疆域时,常常会以“五州之地”来自称。 此外,南燕的国都广固城还特别设立了燕都尹这一职位,负责管理国都的各项事务。


【政治】
胡汉结合

       南燕是后燕鲜卑族慕容氏等军事贵族残余势力所建立的一个政权。在这个政权中,慕容氏的军事首领处于核心地位,对南燕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主导作用。当时,跟随慕容德进入山东地区的数万军民,主要以鲜卑族人为主体,但同时也包括了相当数量的黄河以北地区的豪强大族。这些人群与青齐地区的土著居民共同生活在南燕政权的统治范围内,形成了复杂的居民结构,呈现出一种“胡汉结合”的社会局面。 鲜卑族慕容部在历史上已经具备较高的汉化程度。当他们占据中原地区后,采取了融合胡汉文化的政策,积极模仿和推行魏晋时期的各项制度,并大力提倡以儒学为中心的汉族文化。随着南燕政权的建立,这种汉化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民族间的矛盾逐渐缓和。在整个南燕时期,居住在青齐地区的各族人民之间并未发生重大的冲突或纠纷。汉族民众对于接受汉化的鲜卑人也表现出接纳和包容的态度,这种和睦共处的局面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良好态势,展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央官制
        南燕政权的官制体系,总体上沿袭并仿效了魏晋时期的制度。就文官系统而言,其中地位最为尊崇的是三公职位,具体包括太尉、司徒和司空。这些职位通常由德高望重的宗室贵族或者元老重臣担任,象征着极高的政治地位与荣誉。然而,在实际政务的执掌方面,真正负责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的核心人物则是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他们承担着繁重的行政职能,是朝廷运作的关键力量。 在中枢决策层中,中书令作为参与机密枢要事务的重要官员,其职责涵盖了对重大国策的谋划与执行,地位虽稍低于尚书令,却同样举足轻重。而在中书令之下,按照晋朝的制度设置了中书侍郎这一职位,协助中书令完成各类文书起草及政策制定工作,从而确保中央政令的顺利传达与实施。 至于武职设置方面,南燕政权大体上与晋朝保持一致。在军事指挥体系中,皇帝之下的最高军事长官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此职位拥有统领全国军队的广泛权力,堪称军方领袖。其次,“都参军事”则担任辅助角色,共同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此外,还设立了各级将军称号,用以表彰和区分不同层级的军事将领,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地方制度
         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南燕沿用了传统的州郡县三级制度。然而,由于南燕的辖区范围相对较小,其行政区划和治所安排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作为南燕的都城,广固自然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而在其他重要州级行政区域的治理方面,南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调整。例如,青州刺史的治所被迁至东莱(即今天的莱州地区),这一举措不仅便于对当地的有效管理,同时也体现了南燕政权对青州地区的重视与规划。 至于兖州,由于其大部分区域仍然处于东晋的控制之下,南燕所设立的兖州刺史只能将治所设于梁父(今新泰西部)。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为了更好地协调有限的资源,并确保对南燕实际控制区域的有效管辖。 此外,南燕还设置了徐州刺史一职,其治所位于莒城,主要负责管理相当于今天临沂地区的广阔范围。通过这样的行政区划设计,南燕政权得以在其有限的疆域内实现较为高效的治理。

【军事】
          慕容德在占据青齐地区之后,采取了避战求全、养精蓄锐的方针政策。他尽量避免与北魏和东晋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冲突,力求保持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然而,在追求和平的同时,慕容德却非常重视军事操练,致力于培植一支精锐部队。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建立了一支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南燕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国防基础。 然而,南燕政权的强盛与稳定并未能长久维持。

          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慕容德病逝,其兄子慕容超继位为王。自此,南燕的局势急转直下。实际上,在慕容德生前,南燕政权内部便已爆发过两起政变,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尽管这两起政变都被迅速平定,但它们充分暴露了南燕政权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慕容超即位后的第二年,朝廷内又发生了一场大动乱。公孙五楼企图篡夺朝政,对大臣进行迫害,这一行为引发了青州、兖州、徐州三地守官的反叛。其中,青州的慕容钟、兖州的慕容法以及徐州的段宏联合起来反抗慕容超。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相继出现叛乱,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虽然慕容超最终控制住了局势,但南燕政权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一批涉嫌重臣被处死,而大多数反叛首领则纷纷逃离南燕,有的投奔北魏,有的投奔后秦。 在此期间,南燕政权内部的情况也十分堪忧。由于公孙五楼身居侍中、尚书、领左卫将军等要职,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专横跋扈的行为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使得南燕朝堂乌烟瘴气,一派混乱。与此同时,慕容超本人也不恤政事,沉溺于畋猎游乐,使百姓深受其苦。他还喜好变更旧制,这种做法让朝野上下多有不满。此外,慕容超还试图恢复肉刑,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南燕政权的内在危机逐渐显现出来。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南燕政权还不时对外用兵,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国力,更激化了与东晋之间的矛盾。

经济
          南燕政权在最初立足于山东地区时,针对随迁的上万余户民户,实施了一项重要的优惠政策,即不收取租赋、不征用徭役。这一举措有效安抚了因迁徙而动荡不安的民众情绪,为政权的初步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政局逐渐稳固,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部分民户通过隐瞒户籍的方式逃避赋税和徭役,导致大量人口游离于政府管控之外。这种现象使得南燕政府的编户数量明显减少,直接造成了财政收入的下降,对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面对这一局面,慕容德果断采取措施,组织力量进行全面的户口清查工作。他致力于将那些隐匿或遗漏的财富重新纳入政府掌控之中,确保税收和徭役制度能够公平合理地执行。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户籍荫冒和课役避漏的现象,还显著增强了南燕政权的经济实力,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通过这些努力,南燕政权在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更加稳固的基础。
 
【文化】
           慕容德在位期间,始终将儒家礼仪学说视为重要的施政方针。他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行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族文化,以此作为巩固政权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在他称帝之后,立即着手建立学官制度,设立太学机构,并招收众多学子进行系统教育。同时,他还定期召集学生们聚集一堂,亲自对他们进行考核,以检验他们的学业成果,展现出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慕容德心怀恢复昔日齐鲁之学全盛时期的宏愿,致力于通过弘扬儒学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与道德修养。 此外,慕容德还提倡臣民敢于直言进谏,反对任何形式的虚伪奉承与阿谀之风。在他的统治之下,政治氛围相对开明,决策过程更加注重实际效果而非表面功夫。
 
君王世系
【一】
庙号:世宗
谥号:献武皇帝
姓名:慕容德
表字:玄明
在位:398-405年
年号:燕平398-399,建平,400—405年
陵墓:东阳陵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字玄明,别名~燕献武帝、慕容备德、慕容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南燕开国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弟弟,母为辽东公孙氏。【后妃】段氏,范阳王妃,皇后  ,405年~405年,德兄垂妻段元妃的妹妹,号段季妃。德称帝,立为皇后。超即位,为皇太后。后病死(一说为超所逐)。

父亲慕容皝(前燕文明帝)。
母亲:辽东公孙氏。
妻子:段季妃,南燕皇后。

详见慕容家族

 
【二】
庙号:
谥号:穆皇帝(慕容超追谥)    
姓名:慕容纳
表字:
在位:未在位
年号:
陵墓:

慕容纳(?~384年),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南燕献武帝慕容德之兄,南燕末主慕容超之父。建元二十年(384年),慕容纳为张掖太守苻昌所杀。
【家族成员】
父亲:慕容皝,燕文明帝
母亲:公孙夫人
详见慕容家族
 
【三】
庙号:
谥号:
姓名:慕容超
表字:祖明
在位:
年号:太上,405—410
陵墓:

   慕容超(385年~410年),字祖明,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南燕末代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孙,南燕献武帝慕容德之侄,北海穆王慕容纳之子。太上六年(410年),城破被俘,南燕灭亡,随同宗族三千人遇害于建康,年仅二十六岁。
【家族成员】
祖父:慕容皝,前燕文明帝。
祖母:辽东公孙氏。
父亲:慕容纳,北海王,追封穆皇帝。
母亲:鲜卑段氏,穆皇后。
后妃:呼延皇后、魏夫人。

详见慕容家族

 
庙号:
谥号:
姓名:王始
表字:
在位:
年号:太平,403年四月(1个月)
陵墓:
  王始(?~403年),祖籍泰山莱芜谷,南燕农民起义军首领。


      南燕(398年-410年),十六国时期慕容氏诸燕之一,由慕容德所建,398年建都滑台。统治范围包括今山东及江苏的一部分,国号为燕。
慕容德原是后燕宗室范阳王。397年,当后燕君主慕容宝于参合陂之战为北魏所败之后,后燕被截成南北两部分。398年慕容德于滑台(今河南滑县)自称燕王。次年滑台为北魏攻占,慕容德率众向东,攻取青兖之地,入据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400年,慕容德改称皇帝。405年,慕容德病逝,侄子慕容超嗣位。
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410年二月广固失陷,南燕亡。历二帝十二年。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字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南燕开国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  ,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弟弟,母为辽东公孙氏。。隆安二年(398年),率众部进入滑台,建立南燕政权。隆安四年(400年)正式称帝,年号建平。
建平六年(405年),因做梦才册立侄子慕容超为太子,大赦境内,同月去世,享年七十岁,在位六年,庙号世宗,谥号献武。
【家庭成员】(家族情况
父亲:慕容皝(前燕文明帝)。
母亲:辽东公孙氏。
妻子:段季妃,南燕皇后。
(兄弟)
1,慕容交。
2,慕容儁,前燕景明帝。
3,慕容遵,临贺王。
4,慕容恪,太原王。
5,慕容垂,后燕武成帝。
6,慕容友,范阳王。
7,慕容度,乐浪王。
8,慕容宜,庐江王。
9,慕容桓,宜都王。
10,慕容徽,河间王。
11,慕容龙,历阳王。
12,慕容纳,北海王。
13,慕容秀,兰陵王。
14,慕容岳,安丰王。
15,慕容默,始安公。
16,慕容偻,南康公。
17,慕容宇。
18,慕容宙,章武王。
女儿:平原公主,初嫁段丰,再嫁寿光公余炽。
(侄子)
1.慕容超,南燕末帝,慕容纳之子。
2.慕容令,吴王世子,慕容垂之子。
3.慕容楷,太原王,慕容恪之子。
 
慕容统(?~406年),鲜卑族,南燕宗室大臣,任侍中,因受慕容钟的牵连被慕容超所杀。
注:①慕容德前燕时被封为梁公,范阳王,后燕时复封范阳王,396年北魏陷后燕都城中山后,慕容德率众迁滑台。398年称王,400年迁广固,称帝,405年病死。
②慕容德立慕容超为太子,德死,嗣位,410年为东晋刘裕所败,俘送于建康而杀之,南燕亡。
③慕容德是皝之少子;慕容超是德之同母兄北海穆王慕容纳之子。
 
【其他阅读】
=======
2023年8月23日 21:49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