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锡~十六国时期前凉第九位君主(363年–376年在位)
张天锡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十六国(前凉)
本名:张天锡
别名:张纯嘏、凉悼公
字:纯嘏
谥号:悼公
年号:太清(东晋.升平)(一作太清
在位时间:363年–376年
民族族群:汉族【卢水胡人】
出生地: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
生卒:346年~406年
籍贯: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
个人简介
张天锡(公元346年-公元406年),字纯嘏,本字公纯嘏,小名独活,祖籍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他是前凉的重要历史人物,同时也是这一时期河西地区政治舞台上的一位关键角色。张天锡为凉武王张轨的曾孙、凉明王张寔之孙、凉文王张骏之子,同时也是凉威王张祚与凉桓王张重华的弟弟。在家族传承中,他成为了前凉第九位君主,统治时期为公元363年至公元376年。
公元363年,即东晋升平七年,张天锡发动了一场政变,通过这场权力斗争,他成功铲除了当时的君主张玄靓,从而登上了前凉君主的宝座。在其统治期间,前凉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来自北方强邻前秦的压力日益增大。 至公元376年,也就是升平二十年,前秦苻坚大举进攻前凉,张天锡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选择归降前秦,这也标志着延续百年的前凉政权正式宣告终结。然而,苻坚对张天锡采取了较为优待的政策,在其投降之前便已为其准备好宅第。待张天锡抵达后,苻坚任命他为尚书,并封其为归义侯,以示安抚。 后来,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随着前秦的失败,张天锡顺势归顺了东晋,成为东晋治下的官员。
公元406年,即东晋安帝义熙二年,张天锡于建康(今南京)病逝,终年六十一岁。去世后,他被追谥为“悼公”,以纪念其一生的功绩与影响。 张天锡作为前凉末代君主,其一生经历了从权臣到君主,再到降将的角色转变,既是乱世中的参与者,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人物生平】
辅佐朝政
张天锡,字纯嘏,小名独活,是前凉文王张骏的小儿子。他最初的名字为“公纯嘏”,在朝见东晋皇帝时,因其名字有三个字而被人嘲笑,于是他便自行将名字改为“纯嘏”。 和平元年(公元354年),张天锡的兄长、前凉威王张祚僭越称帝,并封张天锡为长宁王。 到了和平二年(公元355年),张祚被杀,张天锡另一位兄长、前凉桓王张重华之子——前凉冲王张玄靓继位,成为新的统治者。 建兴四十九年(公元361年)九月,当时右司马张邕因不满宋澄独揽大权,遂起兵攻打宋澄,最终成功将其诛杀,并灭其全族。随后,张玄靓任命张邕为中护军,同时任命张天锡为中领军,二人共同肩负起辅佐朝政的重要职责,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
灭邕专权
张邕为人傲慢自负,行为荒淫暴虐。他结党营私,培植自己的势力,独揽朝政大权,滥施刑罚与杀戮,使得国内百姓对他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张天锡与亲信刘肃等人秘密商议,决定铲除张邕以稳固局势。
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十一月,张天锡与张邕一同入朝。当时,刘肃和赵白驹跟随在张天锡身边。当张邕正位于宫门前时,刘肃突然发起攻击,试图砍击张邕,但未能成功;随后赵白驹也上前继续砍击,却依然没有命中目标。三人随即进入宫中,而张邕则趁机逃脱,并迅速集结了三百多名披甲士兵,对宫门发动反击。 面对突发状况,张天锡临危不乱,他登上宫殿屋顶,高声向张邕的士兵喊话:“张邕凶残叛逆,毫无道义可言!他不仅杀害了宋澄,还妄图颠覆我们整个家族!你们众将士世代都是我凉国的忠臣良将,又怎能忍心将武器对准我呢?今日我要擒拿的,唯有张邕一人,其余人等概不追究!”这番话深深触动了士兵们的心,他们纷纷弃械奔散。最终,孤立无援的张邕被迫自刎而亡。 事后,张天锡下令将张邕的家族及其同党彻底清除,以绝后患。张玄靓随即任命张天锡为使持节、冠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全权负责辅佐朝政。自此,张天锡开始独揽大权,成为朝廷的实际掌控者。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张天锡政治地位的确立,也为后续历史发展埋下了重要伏笔。
篡夺王位
升平七年(公元363年)八月,前凉国主张玄靓的祖母马氏不幸去世。按照礼制,张玄靓尊奉庶母郭氏为太妃。然而,郭氏对张天锡独揽朝政的行为深感不满,于是与大臣张钦等人密谋策划,企图除掉张天锡。然而,计划最终泄露,张钦等人被迫自杀。这一事件令张玄靓十分恐惧,他甚至萌生了将王位禅让给张天锡的想法,但张天锡并未接受。右将军刘肃等一众大臣则极力劝说张天锡自行登基称王。 同年闰八月,张天锡采纳刘肃等人的建议,命其趁夜色率领军队突袭王宫,成功杀害了张玄靓。对外宣称张玄靓是因突发疾病而亡,并为其定谥号为“冲”。随后,张天锡正式宣布自己继位,自称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西平公。同时,他尊奉自己的母亲刘美人为太妃。为了获得东晋朝廷的认可,张天锡派遣司马纶骞携带奏章前往东晋都城建康请示,并安排御史俞归一同东返建康汇报相关情况。
升平十年(公元366年),东晋朝廷正式下诏任命张天锡为大将军、大都督,负责监督陇右关中诸军事事务,同时兼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及西平公职位。 然而,在张玄靓执政期间,陇西地区曾发生过严重的叛乱事件,当地豪强李俨公然反抗前凉统治,割据一方。
升平十一年(公元367年),张天锡决定亲自出征讨伐李俨。他委任别驾杨遹为监前锋军事兼前将军,率军攻打金城;又命令晋兴相常据担任使持节、征东将军,进攻左南方向;还派遣游击将军张统从白土出击。与此同时,张天锡亲率三万大军驻扎于仓松,形成对李俨的全面攻势。面对来势汹汹的前凉大军,李俨虽一度败退至枹罕坚守,但他迅速派儿子李纯向当时的强邻前秦苻坚求援。苻坚随即派出名将王猛率部前来救援。在前秦军队的支援下,张天锡遭遇惨败,损失兵力达到总数的二三成之多。王猛随后致信张天锡,劝其及时收兵。张天锡接到书信后,意识到局势不利,遂下令撤军返回。同年,他还立下了自己的长子张大怀为世子,以确保王位传承的稳定性。
前凉灭亡
在苻坚统治下的前秦国力强盛之时,时常对周边发起进攻,战事频繁,军队几乎没有停歇之日。面对这样的局势,张天锡深感忧虑与恐惧。为了增强自身的防御力量,他特意筑坛杀牲,举行庄重的仪式,率领典军将军张宁、中坚将军马芮等重要将领,与东晋三公遥相盟誓。同时,他还亲自撰写书信献给大司马桓温,约定在升平十五年(371年)夏季共同誓师,计划联合东晋的大军共同进兵,以图对抗前秦的强大攻势。 为了表达诚意和决心,张天锡派遣从事中郎韩博与奋节将军康妙一同前往东晋,不仅呈递了正式的表章,还携带了双方盟誓的文书,以此巩固联盟关系,寻求更多的支持与合作。
到了咸安六年(376年)夏季,前秦终于决定正式对前凉展开军事行动。此次出征,由苟苌、毛盛、梁熙、姚苌等人共同统领,集结了步兵与骑兵共计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河西地区进发。就在前军刚刚出发之际,苻坚又迅速派出苟池、李辩、王统三位将领,带领秦、河、凉三州的军队作为后续支援力量,确保此次军事行动能够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苻坚派遣阎负与梁殊两位使者,随同枹罕之役中被俘的阴据一同前往凉州,向张天锡传达劝降之意,试图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然而,当张天锡收到这一消息后,并未立即做出回应,而是召集众臣僚进行商议,讨论应对之策。在会议中,中录事席仂提出建议:“先公曾经有过类似的处理经验,我们可以暂时等待时机,再考虑后续变化。这正是孙仲谋那种能伸能屈的战略智慧。”然而,席仂的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同,许多人认为他年老胆怯,缺乏决断。相反,有人提议让龙骧将军马达(一作马建)率精兵一万迎击敌寇,坚信其必能抵御秦军。最终,张天锡选择拒绝投降,下令处死阎负与梁殊,表明了坚定抵抗的决心。 随后,张天锡命令龙骧将军马建率领两万大军迎战前秦军队。然而,前秦方面早已做好充分准备。
八月,梁熙、姚苌、王统、李辩等人率先从清石津渡河,在河会城成功攻下骁烈将军梁济,迫使其投降。紧接着,甲申日,苟苌自石城津渡河,与梁熙汇合后继续进攻缠缩城,并成功攻克。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马建深感恐惧,被迫率军从杨非退守至清塞。
为了进一步增强防御力量,张天锡再次派遣征东将军常据率领三万部众前往洪池驻守,而他自己则亲率五万余众屯军于金昌城,形成前后呼应之势。然而,在此关键时刻,安西将军宋皓却向张天锡提出建议,认为应当主动投降前秦,以保全凉州。这一建议激怒了张天锡,他立即将宋皓贬为宣威护军,以示惩戒。广武太守辛章也警告道:“马建出身行伍,未必会真正效忠于国家。” 果然,苟苌随即派遣姚苌率领三千精锐士兵作为前锋部队。
庚寅日,马建突然率军万人投降秦军,其余士兵纷纷逃散。
辛卯日,苟苌与常据在洪池展开激战,结果常据战败。在混乱中,他的坐骑被乱兵所杀,部属董儒将自己所骑之马交给常据。常据说完最后一句话后,脱下甲胄,面向西方叩首,随后拔剑自刎。秦军乘胜追击,杀死军司席仂,进一步削弱了前凉的抵抗力量。
癸巳日,秦军攻入清塞,张天锡派遣司兵赵充哲率众迎战。双方在赤岸展开激烈战斗,秦军大获全胜,斩杀俘虏三万八千人,赵充哲也在战斗中英勇战死。张天锡见形势危急,亲自出城作战,但城内却发生叛乱。无奈之下,他仅带着数千骑兵撤退回姑臧。
甲午日,秦军抵达姑臧城下,张天锡最终选择开城投降。苟苌将张天锡押送至长安。随着凉州各地郡县相继归顺前秦,前凉政权至此宣告灭亡。 苻坚为彰显胜利成果,特意为张天锡建造了一座豪华宅第。待张天锡到达长安后,苻坚任命他为尚书,并封爵归义侯,以此安抚其心,同时也向天下昭示前秦的宽容与仁德。
归晋去世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在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在这场战役中,张天锡被任命为苻融的征南司马。然而,苻坚在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这一战局的逆转也彻底改变了张天锡的命运。战后,张天锡选择归顺东晋,东晋朝廷对其表示接纳,并下诏授予他散骑常侍与左员外的官职,同时恢复了他西平郡公的爵位。 不久之后,张天锡又被拜授为金紫光禄大夫。张天锡自幼便以文才出众而闻名,其才华誉满四方。来到东晋朝廷后,他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然而,由于他曾是亡国之俘,朝中不少官员对他心存偏见,大都联合起来诋毁他。 有一次,会稽王司马道子向他询问西方的特产,张天锡机智应答:“桑葚味甘,鸱鸮食之能变其声;乳酪养性,人食之则无妒心。”这句话不仅展现了他过人的才智,也巧妙地回应了周围人的轻视。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张天锡的精神状态逐渐出现混乱,尽管仍然保留着爵位,但已不再被视为朝堂上的重要人物。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会稽世子司马元显掌权期间,常常将张天锡召至身边,用以取乐戏弄。鉴于他家境贫寒,朝廷特地授予他庐江太守一职,同时保留原有的官职不变。后来,在桓玄篡夺东晋政权时,为了安抚四方远地,张天锡被任命为护羌校尉及凉州刺史。 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张天锡去世,终年六十一岁。他去世后,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东晋朝廷赐予他“悼”的谥号。
【为政举措】
政治
张天锡继位之后,生活变得极为荒淫,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于国家政事却置若罔闻,毫不关心。这种行为使得朝堂内外人心浮动,对他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最初,安定的梁景和敦煌的刘肃,都因为家族之间的关系,自幼便与张天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诛杀张邕这一重大事件中,刘肃与梁景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天锡对此深感感激,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特赐二人姓“张”,并更改了他们的表字,将他们视如己出,当作自己的儿子一般对待。按照张天锡诸子的命名习惯,他们的表字均以“大”字开头,因此梁景被改称为“张大奕”,而刘肃则被称为“张大诚”。 然而,张天锡的行为并未就此停止。他废黜了原本的世子张大怀,将其降为高昌公,转而立自己宠爱的儿子张大豫为新的世子。梁景、刘肃等人也因此得以参与朝政,权力逐渐增大。这样的举动引发了朝廷内外的广泛怨恨与恐惧,众臣皆忧心忡忡,认为此举将对国家的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在此背景下,张天锡的堂弟、时任从事中郎的张宪,曾多次深切劝谏,试图让其明白利害关系,回归正轨。然而,张天锡对此充耳不闻,完全不予理会。
外交
升平十年,即公元366年的冬季,张天锡派遣使者前往前秦边境地区。此行的目的在于正式向前秦方面宣告,双方将断绝长期存在的外交关系。
【人物评价】
《魏书》:“天锡骄恣淫昏,不恤民务。
《晋书》:
①“天锡少有文才,流誉远近。
②“天锡荒于声色,不恤政事。
【轶事典故】
张天锡继位后,频繁地在园林池塘举行宴会,政事颇被荒废。荡难将军、校书祭酒索商上疏极力劝谏,张天锡答覆说:“我不是好出行,而是出行有所得。观看早晨开放的花朵,就能尊敬才能出众之士;赏玩芝兰,就喜爱有德行之臣;看到松竹,就想念有贞操的贤者;面对清澈的流水,就看重廉洁的品行;流览蔓延的野草,就讨厌贪污的官吏;碰到飘风,就憎恶凶狠狡诈之徒。如果所做之事加以引申,再接触相关事情,就差不多没有遗漏了。
【史书记载】
《十六国春秋别本·卷七·前凉录》
《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家庭成员】
高祖:张温,太官令
曾祖:前凉武王张轨
祖父:前凉昭王张寔
父亲:前凉文王张骏
母亲:刘美人
哥哥:
1.前凉威王张祚
2.前凉桓王张重华
妻子:
1.左夫人焦氏,生张大豫
2.美人阎姬
3.美人薛姬
儿子:
长子:高昌公张大怀
次子:世子张大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