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十六国时期匈奴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割据政权(407年六月-431年六月)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16】‌胡夏‌    大夏~十六国时期匈奴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割据政权(407年六月-431年六月)






十六国大夏



407年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夏
外文名:Da Xia
别名:胡夏、赫连夏、夏
时间范围:407年六月-431年六月
首都:高平,统万城、长安
主要城市:统万城、长安
官方语言:中古汉语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赫连勃勃、赫连昌、赫连定
主要民族:汉、匈奴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儒教
国土面积:468000 km²


概述

      大夏(公元407年~公元431年),是由南匈奴屠各种铁弗部族的领袖赫连勃勃所建立的一个政权,历史上通常称之为“胡夏”。这一政权定都于统万城,是十六国时期最后一个出现的重要政权。 从赫连勃勃在公元407年自称天王、大单于开始,到公元431年北魏的属国吐谷浑俘虏赫连勃勃之子赫连定为止,赫连夏政权总共存在了二十四年。尽管时间短暂,但这一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尤其是其首都统万城,作为当时著名的都城之一,展现了赫连勃勃在建筑与军事防御方面的卓越才能。


【大夏国号】
          中国古代以“夏”为国号的政权颇多,因此史家又称十六国时期的夏政权为赫连夏。(胡夏、夏)


【大夏发展历史】
         在公元406年,即东晋义熙二年,后秦皇帝姚兴任命赫连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以及五原公。为了增强赫连勃勃的实力,姚兴将三交的五部鲜卑部落以及其他杂族共计二万余户分配给他,令其镇守朔方地区,以巩固边疆防御。 同年,河西鲜卑首领杜崘向姚兴进献了八千匹骏马。当这批马匹被护送渡过黄河,抵达大城时,赫连勃勃却突然下令扣留了这些马匹。随后,他召集麾下三万余人,假借前往高平川游猎之名,暗中准备军事行动。不久之后,赫连勃勃发动突袭,成功杀害了自己的岳父没奕于,并吞并了没奕于所统领的军队。经过这一系列行动,赫连勃勃的势力迅速壮大,麾下兵马达到数万人之众。

         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赫连勃勃正式脱离后秦统治,宣布自立为王。他自称天王、大单于,并颁布赦令,赦免境内所有罪犯,同时确立年号为“龙升”,开始设立和任命百官,构建起自己的政权框架。赫连勃勃认为匈奴族是夏启的后代,因此将自己的国号定为“大夏”。 在新建立的大夏政权中,赫连勃勃对重要职位进行了如下安排:任命他的长兄赫连右地代为丞相兼代公;次兄赫连力俟提为大将军兼魏公;叱干阿利则被封为御史大夫兼梁公;弟弟赫连阿利罗引担任征南将军及司隶校尉;若门出任尚书令;叱以鞑被授予征西将军与尚书左仆射之职;乙斗则成为征北将军和尚书右仆射。除此之外,其他追随者也根据各自的能力和贡献被依次授予相应的官职,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行政体系。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赫连勃勃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独立地位,更在政治上初步奠定了大夏国的基础。

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
          赫连勃勃作为一位颇具战略眼光的军事统帅,其事迹令人瞩目。同年,他率领大军讨伐鲜卑薛干部等三部族,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坚定的决心,一举击溃敌军,使得一万几千人纷纷归降。随后,赫连勃勃马不停蹄地前往后秦北部的三座城池,对当地的边防驻军展开猛烈攻势,成功击杀后秦将领杨丕、姚石生等人。 然而,在接连取得胜利之后,赫连勃勃麾下的众将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劝谏赫连勃勃应采取守势,稳固已有的地盘。将领们进言道:“陛下若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宏图伟业,向南攻取长安是关键一步。但在此之前,必须先巩固根本,让人心有所依附。唯有如此,方能为未来的伟大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高平地势险要坚固,山川肥沃富饶,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国都。” 面对诸将的建议,赫连勃勃深思熟虑后予以否决。他解释道:“你们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却没有考虑到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目前,我的大业刚刚起步,兵力尚显单薄,而姚兴乃是当世雄杰,关中地区绝非轻易可图。况且姚兴麾下的各方镇守将领皆听命于他,如果我们仅仅固守一座城池,他们必然会联合起来对付我们。以我军现有的实力,显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如此一来,很快就会陷入灭亡的境地。因此,我们需要像风云般迅速出击,出其不意,打乱敌人的部署。当他们前来救援前军时,我们就攻打后军;当他们救援后军时,我们又转而攻击前军。如此反复,使敌人疲于奔命,而我们则能够从容应对。不出十年,岭北与河东之地必将尽数归我所有。待到姚兴去世之后,再逐步攻取长安。毕竟,姚兴的儿子姚泓不过是个平庸懦弱之辈,擒获他的计谋策略,我已经了然于胸。古往今来,轩辕氏也曾有二十多年迁居无常的经历,又岂止是我一人如此呢?”于是,赫连勃勃继续率军侵犯掠夺后秦岭北地区,致使岭北各城白天都不敢开启城门。姚兴对此感叹不已,懊悔当初没有采纳姚邕的建议,才导致如今这般困境。

         夏凤翔六年(公元418年),随着东晋灭掉后秦,赫连勃勃抓住这一绝佳时机,迅速攻下长安,并在霸上(今陕西省西安市)正式即位称帝,国家势力愈发强大。

       同年十月,刘义真年少气盛,对待身边侍从赏赐毫无节制。王修常常加以约束抑制,这引起了侍从们的不满。他们便在刘义真面前诬陷王修说:“王镇恶想要造反,所以沈田子杀了他。而你杀沈田子,也是心怀反意。”刘义真轻信谗言,派遣左右亲信刘乞等人将王修杀害。王修死后,军心大乱,无人能够统一指挥。刘义真慌乱之下,召集所有外军进入长安,紧闭城门坚守不出。此时,关中地区的各个郡县纷纷投降于夏国。赫连勃勃乘势进军咸阳,切断了长安通往外界的樵采之路。 消息传至刘裕耳中,他立即派遣辅国将军蒯恩前往长安,召回刘义真东归;同时任命相国右司马朱龄石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右将军、雍州刺史,接替镇守长安。刘裕叮嘱朱龄石道:“你到达之后,可以命令刘义真轻装简行,快速出发。一旦出了函谷关,便可放慢速度。如果关右地区实在难以防守,你可以与刘义真一同撤回。”此外,他还命令中书侍郎朱超石前往黄河、洛水一带进行慰劳安抚工作。


大败晋军
       
公元418年十一月,朱龄石抵达长安。然而,刘义真的将士们却表现得贪婪放纵,在东归的途中大肆掠夺财物和人口。他们满载着宝货与子女,缓慢地行进在道路上。此时,雍州别驾韦华逃离至夏国。赫连勃勃率领三万大军追击刘义真。建威将军傅弘之劝说道:“按照上级的指示,我们应该迅速前进。如今我们带着大量辎重,每天行军不过十里,敌人的骑兵很快就会追上来,到时候该如何应对?我们应该放弃车辆,轻装前行,这样才能避免被敌人追上。”然而,刘义真并未听从这一建议。

       不久之后,夏国的大军果然大批赶到。傅弘之与蒯恩负责断后,连续数日奋力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青泥,晋军最终惨败。傅弘之、蒯恩都被王买德俘虏;司马毛之因与刘义真失散,也被夏兵擒获。 刘义真当时正走在队伍的前头,恰逢天色渐晚,夏兵未进行穷追猛打,因此他得以幸免于难。他的随从全都散去,他只能独自藏匿于草丛之中。中兵参军段宏单骑追寻,沿途呼唤刘义真的名字。刘义真听到熟悉的声音后走了出来,对段宏说:“你不是段中兵吗?我现在就在这里,你可以离开了!我们两人不可能都活下来,你可以割下我的头颅带回南方,这样能让家父断了希望。”段宏听后泪流满面,回答道:“生死与共,我绝不会抛下你不管。”于是,他将刘义真绑在自己的背上,独自骑马返回。 面对如此惨烈的战争,夏王赫连勃勃试图招降傅弘之,但傅弘之拒不屈服。赫连勃勃剥光了他的衣服,傅弘之却依旧大骂不止,直至英勇就义。赫连勃勃收集战死者的头颅堆积成京观,称为“髑髅台”,以此炫耀胜利。长安百姓驱逐了朱龄石,朱龄石在离开时焚烧了宫殿,随后逃往潼关。赫连勃勃进入长安后,设宴犒赏将士,并举杯对王买德说道:“你过去所说的话,果然在一个周期内得到了验证,可谓计划周密无误。这杯酒敬谁,除了你还能有谁?”于是,赫连勃勃任命王买德为都官尚书,并封其为河阳侯。 与此同时,龙骧将军王敬先驻守曹公垒,朱龄石前往投靠。朱超石到达蒲阪后,得知朱龄石的所在位置,也赶去与其会合。赫连昌攻打王敬先的堡垒,切断了他们的水源。由于缺水,士兵们无法继续战斗。城池即将沦陷之际,朱龄石对朱超石说道:“兄弟二人如果一同死在这异乡,家中老父亲该如何承受这份痛苦?你找条小路回去吧,我死在这里也毫无怨言。”朱超石紧紧抱住哥哥哭诉道:“人谁能不死?我又怎能忍心今日与兄长分别?”

          最终,朱超石与王敬先以及右军参军刘钦之都被俘虏并押送至长安,赫连勃勃将他们全部处死。刘钦之的弟弟刘秀之为此悲痛十年,始终无法释怀。刘钦之是刘穆之的堂兄之子。 不久,夏王赫连勃勃在灞上筑坛,正式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昌武。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南北朝时期的一次重要转折,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现了忠诚与勇气的价值。
刘义庆《宣验记》云:
      赫连勃勃虏破冀州,境内道俗,咸被歼戮,凶虐暴乱,残杀无厌。爰及关中,死者过半。妇女婴稚,积骸成山。纵其害心,以为快乐。仍自言曰:“佛佛是人中之佛,堪受礼拜。”便画作佛像,背上佩之,当殿而坐。令国内沙门:“向背礼像,即为拜我。”后因出游,风雨暴至,四面暗塞,不知所归。雷电震吼,霹雳而死。既葬之后,就冢霹雳其棺,烈尸出外,题背为“凶虐无道”等字。国人庆快,嫌其死晚。少时为索头主沙圭所吞,妻子更被刑戮。(见萧子显《齐书》)
         萧子显所撰写的《南齐书》,其成书时间晚于刘义庆的时代。因此,可以推断出这段文献并非完全等同于《宣验记》的原文内容,其中必然掺杂了刘宋王朝之后佛教信徒对故事的渲染与扩充部分。然而,从整体来看,这个故事的主体框架极有可能源自刘义庆编纂的《宣验记》。 尽管《宣验记》的具体成书时间如今已难以考证,但刘义庆所处的时代背景却是明确可知的。他出生于东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并在刘宋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去世。相较于刘义庆而言,赫连勃勃这一历史人物则更为接近当时的时代背景,仅仅相隔二三十年的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南齐书》中的相关内容虽然经过后人加工润色,但其核心思想和故事情节仍然保留了早期文献的原始风貌,为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宗教以及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灭亡
       真兴七年,即公元425年,赫连勃勃离世,其子赫连昌继位为国君。次年,也就是公元426年,北魏发动军事行动成功攻取长安。到了公元427年,统万城宣告投降。公元428年的三月,安定城再次失守,赫连昌不幸被俘。随后,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于平凉自称皇帝。 胜光四年,即公元431年,赫连定消灭了西秦政权,原本计划渡过黄河进攻北凉,却遭遇吐谷浑的突然袭击。最终,赫连定兵败被擒,并被送往北魏,至此夏国灭亡。夏国自公元407年建立至公元431年覆灭,总共存续了24年。这段历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变迁,也记录了赫连家族的兴衰历程。

 

【政治】
民族关系

        军事力量的持续增强与统辖范围的不断扩大,极大地提升了铁弗匈奴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然而,在南进的过程中,铁弗匈奴也更加深入地接触并深刻体会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接触使他们在感受到自身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不自信甚至卑怯的心理。 随着游牧民族不断向农耕地区迁徙,农耕文化的优势逐渐被这些南迁的游牧民族所认识和接受。出于对农耕文化的向往以及政治上的实际需求,内迁的少数民族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吸收汉文化的精髓。

           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铁弗匈奴于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六月建立政权时,也试图攀附华夏族的先祖,自认为是夏后氏的后代。因此,赫连勃勃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并将政权命名为“大夏”,改元为“龙升”。同时,他们还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设置百官,以期获得广大汉族人民的支持。这些举措确实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进攻后秦都城长安的过程中,铁弗匈奴得到了关中地区民众的广泛支持。

         凤翔六年(公元418年)春,赫连勃勃进军至渭阳时,关中民众络绎不绝地归附于他。然而,铁弗匈奴在攻占长安后,在处理与汉族士人的关系上却出现了失误。例如,赫连勃勃征召隐士京兆人韦祖思,但韦祖思到后表现得过于恭敬,这让赫连勃勃非常愤怒。他指责韦祖思:“我以国士之礼征召你,你为何将我看作非同类!你从前不拜姚兴,现在为何单独拜我?我现在还没死,你就已经不把我当作帝王了,那我死后,你们这些人执笔写史时,又会如何评价我?”最终,赫连勃勃杀死了韦祖思。对于赫连勃勃杀害韦祖思这一事件,许多学者通常从赫连勃勃性格残暴的角度来解释,但我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简单化,缺乏深度分析。 作为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方式,不同的经济形式和文化体系在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独特优势。游牧文化依赖于“不食之地”的地理环境,通过“逐水草迁徙”“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的生产方式维系生存。而汉文化则是与湿润半湿润大陆大河型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一种文化系统。一旦某种文化超越了其自身的生态环境界限,原本所具有的文化优越性便会自然丧失,而另一种文化则会显示出更强的适应性和特殊优势。魏晋时期,胡汉两种文化的关系正是如此。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不断南迁,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边界线,进入了适合汉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变为一种低势能文化,其与文化环境的不适应性也愈发明显地暴露出来。与此相对,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越性,从而产生了所谓的“社会距离”。 关于“社会距离”,美国文化学家罗杰·皮尔逊曾作出如下解释:“当两个不同的亚文化群体,甚至是两个不同社会的成员意识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时,习惯上会将这种现象称为存在于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这个距离并非空间意义上的测量,而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因文化不相容而产生的隔离感。”这种“社会距离”正是文化冲突的心理根源。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其实质是草原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导致了胡汉文化本质上的不相容性。然而,这种不相容性并非一成不变,在文化冲突的过程中,对立双方不可避免地会改变自身原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对自己有用的文化元素,从而在调整与适应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一体化。 对于游牧文化而言,抛弃旧有特质以适应新的农业文明生态环境是首要任务。

          因此,内迁的游牧民族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会采取各种措施,如采用农业民族的典章制度、改用汉姓、学习汉语、穿着汉服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吸收农业文明的成果。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铁弗匈奴自然也无法例外。但是,无论内迁民族采取何种方式接近、接受、吸收汉族文化,对于进入中原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来说,汉文化作为一种与其本民族文化差异较大的文化形式,始终显得陌生、深奥且令人眩目。北朝乐府名句“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正道出了胡人对汉文化的陌生感。因此,随着与汉族的密切接触,深入体会和感受到汉文化的丰富内涵后,少数民族统治者逐渐意识到胡汉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这使得他们在君临汉族地区时产生了一种自卑的心理。 在两晋十六国时期,作为少数民族的匈奴族已不再是先秦至西汉时期那个统一而强大的部族。从人口数量上看,入塞的匈奴相对于汉族处于绝对劣势,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也不占优势。随着对其他民族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的吸收,匈奴社会虽然有所进步,但相较于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汉族,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将入塞匈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情况如此;从其各个分支来看,更是如此。作为“胡父鲜卑母”后裔的铁弗匈奴,是一支游牧特性较为浓厚的族群。进入农耕地区后,其不足之处日益显现,表现出由于各族与汉族相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文化程度也较低,因此在向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汉族转化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卑怯心理,而非民族的自傲与自大。
            史书对赫连勃勃杀害韦祖思这一事件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赫连勃勃之所以决定处死韦祖思,主要是因为韦祖思表现得过于“恭惧”。这种过度的恭敬与畏惧,在赫连勃勃看来,并非一种尊重的表现,而是一种将他视为“异类”的态度。在赫连勃勃的认知里,这种“恭惧”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例如,当姚兴征召韦祖思时,韦祖思并未向姚兴行礼,却前来拜见赫连勃勃。这一行为让赫连勃勃进一步认为,韦祖思并不将他视为真正的帝王。由此可见,赫连勃勃内心深处极为反感被汉族视为“异类”,他渴望的是汉族士人能够将他视为同类,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他更希望这些士人能真正认可他的帝王身份,而不是用一种毕恭毕敬却又带有畏惧的方式与他相处。

         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赫连勃勃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既希望得到汉族士人的认同,又无法接受被他们视为“异类”。正如胡三省所言:“赫连勃勃杀害韦祖思的行为虽然残暴,但韦祖思的过度恭敬和畏惧,反而让赫连勃勃感到自己被轻视,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说明韦祖思的行为不仅未能赢得赫连勃勃的信任,反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误解。 综上所述,随着铁弗匈奴势力逐渐向南扩展,与农业民族的接触日益加深,其民族心理也呈现出一种极为矛盾的状态。一方面,由于匈奴族历史上曾有过的辉煌成就,以及铁弗匈奴政权建立以来在军事征服上的顺利进展,使得这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豪感得到了显著增强;另一方面,面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铁弗匈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面对华夏文化的自卑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深刻影响了铁弗匈奴在政治、经济以及处理与汉族士人关系方面的决策。 需要强调的是,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本身并无可指责之处。

          自两汉至曹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后,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他们都普遍选择了汉化道路。在这种历史趋势下,赫连勃勃却采取了逆流而行的做法,刻意强调本民族的特征,这无疑是一种不合时宜的选择。正是这种对民族特性的过度强调,决定了铁弗匈奴所建立的大夏政权在政治、经济以及与汉族士人关系的处理上存在诸多不当之处,最终导致其灭亡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结局。

 

【败亡原因】
              大夏王朝的主要经济来源依赖于对外的掠夺行为,常常以各种理由和借口对周边邻国发动战争,以此来获取土地与财富。尽管该国占据着广袤的土地,用于畜牧养殖等产业的发展,但仍然难以支撑连年不断的战争消耗。随着战争规模和频率的增加,国家的资源被过度透支,导致国力逐渐衰弱。可以说,发动的战争越多,国家实力下降得就越严重。 在赫连勃勃攻占长安之后,夏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南至秦岭山脉,东抵蒲津关隘,西边涵盖了秦陇地区,北面则接近黄河沿线。这一时期,夏朝的国势达到了全盛阶段。然而,随着疆土的扩大和权力的稳固,赫连勃勃的性格也变得愈发骄横。他的统治方式极为残暴,嗜好杀戮,将百姓视为草芥一般的存在。这种高压政策使得全国上下人人自危,忠臣良将不敢直言进谏,人心尽失。文人儒士寒心丧志,将士们对朝廷的信任也逐渐丧失殆尽,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种内部动荡不安的状态。 到了赫连勃勃晚年,由于身体和心智的衰退,他开始听信谗言,做出了废黜长子、改立幼子为继承人的决定。他计划废掉当时的太子赫连璝,转而立酒泉公赫连伦为新的储君。这一消息传出后,赫连璝深感危机四伏,不愿坐以待毙。于是,他迅速集结一万骑兵,不加分辨地向赫连伦发起进攻,并成功将其击杀。随后,赫连璝率领部队返回长安,继续攻打统万城。 然而,赫连伦的弟弟太原公赫连昌得知此变故后,立即组织军队反击赫连璝。经过一番激战,赫连昌最终击败了赫连璝,并收编了他的部众,随后凯旋回到统万城。当赫连勃勃得知这一切后,悲愤交加却又无计可施,只能无奈接受现实,正式册封赫连昌为新的太子。 这次因争夺太子之位引发的内乱,使夏朝失去了两位极为重要的支柱人物——赫连璝与赫连伦。他们的相继陨落让夏朝的实力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元气大伤。从此,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开始走向不可避免的衰败之路。
【总述】
      夏,是十六国时期由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所建立的一个重要政权。赫连氏本为匈奴南单于的后裔,在内迁之后改姓为刘。在十六国的动荡局势中,他们起初依附于汉赵,后来又归附前秦。直到苻坚灭掉代国时,任命其首领刘卫辰负责监督黄河以西的事务。随着前秦的瓦解,刘卫辰的势力逐渐壮大,最终占据了朔方之地。 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北魏发动攻势,攻杀了刘卫辰。其子赫连勃勃逃奔至后秦,并被封为安远将军。到了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设计袭杀了岳父、时任后秦高平公的没弈干,吞并了他的部众,随后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同时改姓为赫连。他之所以选择“赫连”作为姓氏,是因为他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裔,因此建立了名为“夏”的政权。建国之后,赫连勃勃频繁对后秦北部边境进行侵扰,多次俘获并坑杀数万后秦士兵,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与损失。 然而,赫连勃勃统治期间以其残暴著称。他曾调动胡夏十万民众修建都城统万城(现今被称为白城子,位于内蒙古乌审旗南纳林河乡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交界处的无定河北岸流沙之中)。此城规模宏大,但工程极为残酷,竣工后赫连勃勃竟下令屠杀了数千名参与建设的工匠,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他统治下的暴虐与冷酷无情。

【后世纪念】

     夏凤翔元年,即公元413年,赫连勃勃率领十万大军,在朔方水以北、黑水之南的广袤土地上,开始营建大夏国的都城。这座城市的建造寓意深远,寄托了赫连勃勃统一天下、君临万方的伟大抱负,因此将这座都城命名为“统万城”。 负责督造此城的是叱于阿利,他性情凶残,手段残忍。在筑城过程中,他下令用蒸土筑城,待城墙干燥后,便用铁钉刺墙检验其坚固程度。若铁钉能刺入城墙一寸深,则认为墙体不够坚固,不仅会将参与筑城的民工处死,还会推倒重筑。为了确保城墙的坚固耐用,筑城所用材料为粘土与石灰混合而成的“三合土”。这种材料使得建成后的城墙土色泛白且异常坚固,因此当地百姓俗称之为“白城子”。 北魏灭掉大夏国后,将统万城改名为“夏州”。

            在随后的北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统万城一直是关中王朝抵御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防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夏州”“无定河”(流经统万城南城墙处的一条河流)等词汇也频繁出现在唐诗之中,成为边塞的象征。 北宋初年,定难节度使李继迁以统万城(当时称夏州)为根据地,与北宋政权对抗。公元994年,宋军攻破夏州,宋太宗赵光义与宰相吕蒙正决定将夏州城彻底毁掉,并将城中的百姓迁往他处。就这样,历经六百年的统万城在一场大火中化为废墟,仅留下部分白色的城墙残垣,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仍显雄壮。

         现代考古发掘中,在统万城南门瓮城内出土了大量焦炭,这一发现证实了宋太宗焚城的历史记载。 统万城由外郭城、东城和西城三部分组成。从平面图上看,东城为主,西城为辅。东城规模约为730米×500米,设有四座城门,分别为南面的朝宋门、东面的招魏门、西面的服凉门和北面的平朔门。西城规模约为650米×500米,西南城角有一座角楼,其残土高达31米,而西城墙中间则有一段折角墙。 如今,统万城的城垣遗址高度不一,从2米至10米不等。四座城角各设有一座墩楼,其中最高的可达30米。四面城墙均建有用于防御的马面建筑。在此遗址中,常有箭镞、铜币、花方砖、“永隆”瓦当、印章、佛像等文物出土。统万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对于研究大夏和西夏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史载】

1《晋书·卷一百三十》
2.《载记第三十》
3十六国 - 《中国大百科全书》
4《晋书·卷一百三十·载记第三十》


史料《载记》:

        赫连勃勃,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刘渊之族也。曾祖武,刘聪世以宗室封楼烦公,拜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雄据肆卢川。为代王猗卢所败,遂出塞表。祖豹子招集种落,复为诸部之雄,石虎遣使就拜平北将军、左贤王、丁零单于。父卫辰入居塞内,苻坚以为西单于,督摄河西诸虏,屯于代来城。及坚国乱,遂有朔方之地,控弦之士三万八千。后魏师伐之,辰令其子力俟提距战,为魏所败。魏人乘胜济河,克代来,执辰杀之。勃勃乃奔于叱干部。叱干他斗伏送勃勃于魏。他斗伏兄子阿利先戍大洛川。闻将送勃勃,驰谏曰:“鸟雀投人,尚宜济免,况勃勃国破家亡,归命于我?纵不能容,犹宜任其所奔。今执而送之,深非仁者之举。”他斗伏惧为魏所责,弗从。阿利潜遣劲勇篡勃勃于路,送于姚兴高平公没奕于,奕于以女妻之。
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辩慧,美风仪。兴见而奇之,深加礼敬,拜骁骑将军,加奉车都尉,常参军国大议,宠遇逾于勋旧。兴弟邕言于兴曰:“勃勃天性不仁,难以亲近。陛下宠遇太甚,臣窃惑之。”兴曰:“勃勃有济世之才,吾方收其艺用,与之共平天下,有何不可!”乃以勃勃为安远将军,封阳川侯,使助没奕于镇高平,以三城、朔方杂夷及卫辰部众三万配之,使为伐魏侦候。姚邕固谏以为不可。兴曰:“卿何以知其性气?”邕曰:“勃勃奉上慢,御众残,贪暴无亲,轻为去就,宠之逾分,终为边害。”兴乃止。顷之,以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部鲜卑及杂虏二万余落,镇朔方。时河西鲜卑杜崘献马八千匹于姚兴,济河,至大城,勃勃留之,召其众三万余人伪猎高平川,袭杀没奕于而并其众,众至数万。
义熙三年,僭称天王、大单于,赦其境内,建元曰龙升,署置百官。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以其长兄右地代为丞相、代公,次兄力俟提为大将军、魏公,叱干阿利为御史大夫、梁公,弟阿利罗引为征南将军、司隶校尉,若门为尚书令,叱以鞬为征西将军、尚书左仆射,乙斗为征北将军、尚书右仆射,自余以次授任。
其年,讨鲜卑薛干等三部,破之,降众万数千。进讨姚兴三城已北诸戍,斩其将杨丕、姚石生等。诸将谏固险,不从,又复言于勃勃曰:“陛下将欲经营宇内,南取长安,宜先固根本,使人心有所凭系,然后大业可成。高平险固,山川沃饶,可以都也。”勃勃曰:“卿徒知其一,未知其二。吾大业草创,众旅未多,姚兴亦一时之雄,关中未可图也。且其诸镇用命,我若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众非其敌,亡可立待。吾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我有也。待姚兴死后,徐取长安。姚泓凡弱小儿,擒之方略,已在吾计中矣。昔轩辕氏亦迁居无常二十余年,岂独我乎!”于是侵掠岭北,岭北诸城门不昼启。兴叹曰:“吾不用黄儿之言,以至于此!”黄儿,姚邕小字也。
勃勃初僭号,求婚于秃发傉檀,傉檀弗许。勃勃怒,率骑二万伐之,自杨非至于支阳三百余里,杀伤万余人,驱掠二万七千口、牛马羊数十万而还。傉檀率众追之,其将焦朗谓傉檀曰:“勃勃天姿雄骜,御军齐肃,未可轻也。今因抄掠之资,率思归之士,人自为战,难与争锋。不如从温围北渡,趣万斛堆,阻水结营,制其咽喉,百战百胜之术也。”傉檀将贺连怒曰:“勃勃以死亡之余,率乌合之众,犯顺结祸,幸有大功。今牛羊塞路,财宝若山,窘弊之余,人怀贪竞,不能督厉士众以抗我也。我以大军临之,必土崩鱼溃。今引军避之,示敌以弱。我众气锐,宜在速追。”傉檀曰:“吾追计决矣,敢谏者斩!”勃勃闻而大喜,乃于阳武下陕凿凌埋车以塞路。傉檀遣善射者射之,中勃勃左臂。勃勃乃勒众逆击,大败之,追奔八十余里,杀伤万计,斩其大将十余人,以为京观,号“髑髅台”,还于岭北。
勃勃与姚兴将张佛生战于青石原,又败之,俘斩五千七百人。兴遣将齐难率众二万来伐,勃勃退如河曲。难以去勃勃既远,纵兵掠野,勃勃潜军覆之,俘获七千余人,收其戎马兵杖。难引军而退,勃勃复追击于木城,拔之,擒难,俘其将士万有三千,戎马万匹。岭北夷夏降附者数万计,勃勃于是拜置守宰以抚之。勃勃又率骑二万入高冈,及于五井,掠平凉杂胡七千余户以配后军,进屯依力川。
姚兴来伐,至三城,勃勃候兴诸军未集,率骑击之。兴大惧,遣其将姚文宗距战,勃勃伪退,设伏以待之。兴遣其将姚榆生等追之,伏兵夹击,皆擒之。兴将王奚聚羌胡三千余户于敕奇堡,勃勃进攻之。奚骁悍有膂力,短兵接战,勃勃之众多为所伤。于是堰断其水,堡人窘迫,执奚出降。勃勃谓奚曰:“卿忠臣也!朕方与卿共平天下。”奚曰:“若蒙大恩,速死为惠。”乃与所亲数十人自刎而死。勃勃又攻兴将金洛生于黄石固,弥姐豪地于我罗城,皆拔之,徙七千余家于大城,以其丞相右地代领幽州牧以镇之。
遣其尚书金纂率骑一万攻平凉,姚兴来救,纂为兴所败,死之。勃勃兄子左将军罗提率步骑一万攻兴将姚广都于定阳,克之,坑将士四千余人,以女弱为军赏。拜广都为太常。勃勃又攻兴将姚寿都于清水城,寿都奔上邽,徙其人万六千家于大城。是岁,齐难、姚广都谋叛,皆诛之。姚兴将姚详弃三城,南奔大苏。勃勃遣其将平东鹿奕于要击之,执详,尽俘其众。详至,勃勃数而斩之。
其年,勃勃率骑三万攻安定,与姚兴将杨佛嵩战于青石北原,败之,降其众四万五千,获戎马二万匹。进攻姚兴将党智隆于东乡,降之,署智隆光禄勋,徙其三千余户于贰城。姚兴镇北参军王买德来奔。勃勃谓买德曰:“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祖宗重晖,常与汉、魏为敌国。中世不竞,受制于人。逮朕不肖,不能绍隆先构,国破家亡,流离漂虏。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卿以为何如?”买德曰:“自皇晋失统,神器南移,群雄岳峙,人怀问鼎,况陛下奕叶载德,重光朔野,神武超于汉皇,圣略迈于魏祖,而不于天启之机建成大业乎!今秦政虽衰,籓镇犹固,深愿蓄力待时,详而后举。”勃勃善之,拜军师中郎将。
乃赦其境内,改元为凤翔,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勃勃以为忠,故委以营缮之任。又造五兵之器,精锐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又造百练刚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甚珍之。复铸铜为大鼓,飞廉、翁仲、铜驼、龙兽之属,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凡杀工匠数千,以是器物莫不精丽。于是议讨乞伏炽磐。王买德谏曰:“明王之行师也,轨物以德,不以暴。且炽磐我之与国,新遭大丧,今若伐之,岂所谓乘理而动,上感灵和之义乎!苟恃众力,因人丧难,匹夫犹耻为之,而况万乘哉!”勃勃曰:“甚善。微卿,朕安闻此言!”
其年,下书曰:“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国,故从母氏为刘。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古人氏族无常,或以因生为氏,或以王父之名。朕将以义易之。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庶协皇天之意,永享无疆大庆。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统,皆以铁伐为氏,庶朕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立其妻梁氏为王后,子璝为太子,封子延阳平公,昌太原公,伦酒泉公,定平原公,满河南公,安中山公。又攻姚兴将姚逵于杏城,二旬,克之,执逵及其将姚大用、姚安和、姚利仆、尹敌等,坑战士二万人。
遣其御史中丞乌洛孤盟于沮渠蒙逊曰:“自金晋数终,祸缠九服,赵、魏为长蛇之墟,秦、陇为豺狼之穴,二都神京,鞠为茂草,蠢尔群生,罔知凭赖。上天悔祸,运属二家,封疆密迩,道会义亲,宜敦和好,弘康世难。爰自终古,有国有家,非盟誓无以昭神祇之心,非断金无以定终始之好。然晋、楚之成,吴、蜀之约,咸口血未乾,而寻背之。今我二家,契殊曩日,言未发而有笃爱之心,音一交而怀倾盖之顾,息风尘之警,同克济之诚,戮力一心,共济六合。若天下有事,则双振义旗;区域既清,则并敦鲁、卫。夷险相赴,交易有无,爰及子孙,永崇斯好。”蒙逊遣其将沮渠汉平来盟。
勃勃闻姚泓将姚嵩与氐王杨盛相持,率骑四万袭上邽,未至而嵩为盛所杀。勃勃攻上邽,二旬克之,杀泓秦州剌史姚平都及将士五千人,毁城而去。进攻阴密,又杀兴将姚良子及将士万余人。以其子昌为使持节、前将军、雍州刺史,镇阴密。泓将姚恢弃安定,奔于长安,安定人胡俨、华韬率户五万据安定,降于勃勃。以俨为侍中,韬为尚书,留镇东羊苟儿镇之,配以鲜卑五千。进攻泓将姚谌于雍城,谌奔长安。勃勃进师次郿城,泓遣其将姚绍来距,勃勃退如安定。胡俨等袭杀苟儿,以城降泓。勃勃引归杏城,笑谓群臣曰:“刘裕伐秦,水陆兼进,且裕有高世之略,姚泓岂能自固!吾验以天时人事,必当克之。又其兄弟内叛,安可以距人!裕既克长安,利在速返,正可留子弟及诸将守关中。待裕发轸,吾取之若拾芥耳,不足复劳吾士马。”于是秣马厉兵,休养士卒。寻进据安定,姚泓岭北镇戍郡县悉降,勃勃于是尽有岭北之地。
俄而刘裕灭泓,入于长安,遣使遗勃勃书,请通和好,约为兄弟。勃勃命其中书侍郎皇甫徽为文而阴诵之,召裕使前,口授舍人为书,封以答裕。裕览其文而奇之,使者又言勃勃容仪瑰伟,英武绝人。裕叹曰:“吾所不如也!”既而勃勃还统万,裕留子义真镇长安而还。勃勃闻之,大悦,谓王买德曰:“朕将进图长安,卿试言取之方略。”买德曰:“刘裕灭秦,所谓以乱平乱,未有德政以济苍生。关中形胜之地,而以弱才小儿守之,非经远之规也。狼狈而返者,欲速成篡事耳,无暇有意于中原。陛下以顺伐逆,义贯幽显,百姓以君命望陛下义旗之至,以日为岁矣。青泥、上洛,南师之冲要,宜置游兵断其去来之路。然后杜潼关,塞崤、陕,绝其水陆之道。陛下声檄长安,申布恩泽,三辅父老皆壶浆以迎王师矣。义真独坐空城,逃窜无所,一旬之间必面缚麾下,所谓兵不血刃,不战而自定也。”勃勃善之,以子璝都督前锋诸军事,领抚军大将军,率骑二万南伐长安,前将军赫连昌屯兵潼关,以买德为抚军右长史,南断青泥,勃勃率大军继发。璝至渭阳,降者属路。
义真遣龙骧将军沈田子率众逆战,不利而退,屯刘回堡。田子与义真司马王镇恶不平,因镇恶出城,遂杀之。义真又杀田子。于是悉召外军入于城中,闭门距守。关中郡县悉降。璝夜袭长安,不克。勃勃进据咸阳,长安樵采路绝。刘裕闻之,大惧,乃召义真东镇洛阳,以朱龄石为雍州刺史,守长安。义真大掠而东,至于灞上,百姓遂逐龄石,而迎勃勃入于长安。璝率众三万追击义真,王师败绩,义真单马而遁。买德获晋宁朔将军傅弘之、辅国将军蒯恩、义真司马毛脩之于青泥,积人头以为京观。于是勃勃大飨将士于长安,举觞谓王买德曰:“卿往日之言,一周而果效,可谓算无遗策矣。虽宗庙社稷之灵,亦卿谋献之力也。此觞所集,非卿而谁!”于是拜买德都官尚书,加冠军将军,封河阳侯。
赫连昌攻龄石及龙骧将军王敬于潼关之曹公故垒,克之,执龄石及敬送于长安。群臣乃劝进,勃勃曰:“朕无拨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不知何以谢责当年,垂之来叶!将明扬仄陋,以王位让之,然后归老朔方,琴书卒岁。皇帝之号,岂薄德所膺!”群臣固请,乃许之。于是为坛于灞上,僭即皇帝位,赦其境内,改元为昌武。遣其将叱奴侯提率步骑二万攻晋并州刺史毛德祖于蒲坂,德祖奔于洛阳。以侯提为并州刺史,镇蒲坂。
勃勃归于长安,征隐士京兆韦祖思。既至而恭惧过礼,勃勃怒曰:“吾以国士征汝,柰何以非类处吾!汝昔不拜姚兴,何独拜我?我今未死,汝犹不以我为帝王,吾死之后,汝辈弄笔,当置吾何地!”遂杀之。
群臣劝都长安,勃勃曰:“朕岂不知长安累帝旧都,有山河四塞之固!但荆、吴僻远,势不能为人之患。东魏与我同壤境,去北京裁数百余里,若都长安,北京恐有不守之忧。朕在统万,彼终不敢济河,诸卿适未见此耳!”其下咸曰:“非所及也。”乃于长安置南台,以璝领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事。
勃勃还统万,以宫殿大成,于是赦其境内,又改元曰真兴。刻石都南,颂其功德。
其秘书监胡义周之辞也。名其南门曰朝宋门,东门曰招魏门,西门曰服凉门,北门曰平朔门。追尊其高祖训儿曰元皇帝,曾祖武曰景皇帝,祖豹子曰宣皇帝,父卫辰曰桓皇帝,庙号太祖,母苻氏曰桓文皇后。
勃勃性凶暴好杀,无顺守之规。常居城上,置弓剑于侧,有所嫌忿,便手自杀之,群臣忤视者毁其目,笑者决其脣,谏者谓之诽谤,先截其舌而后斩之。夷夏嚣然,人无生赖。在位十三年而宋受禅,以宋元嘉二年死。子昌嗣伪位,寻为魏所擒。弟定僭号于平凉,遂为魏所灭。自勃勃至定,凡二十有六载而亡。
史臣曰:赫连勃勃獯丑种类,入居边宇,属中壤分崩,缘间肆慝,控弦鸣镝,据有朔方。遂乃法玄象以开宫,拟神京而建社,窃先王之徽号,备中国之礼容,驱驾英贤,窥窬天下。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睹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岂阴山之韫异气,不然何以致斯乎!虽雄略过人,而凶残未革,饰非距谏,酷害朝臣,部内嚣然,忠良卷舌。灭亡之祸,宜在厥身,犹及其嗣,非不幸也。
赞曰:淳维远裔,名王之余。啸群龙漠,乘衅侵渔。爰创宫宇,易彼毡庐。虽弄神器,犹曰凶渠。


【胡夏政权君王家族世系】

 

1.刘勃勃天祖:刘去卑,匈奴铁弗部第一任首领。
 

2.刘勃勃高祖:刘诰升爰(刘训兜),匈奴铁弗部第二任首领,谥号元皇帝。

 

3.刘勃勃曾祖:刘乌路孤(刘虎),匈奴铁弗部第三任首领,谥号景皇帝。
 

4.刘勃勃祖父:刘务桓,匈奴铁弗部第四任首领,谥号宣皇帝。

4.刘勃勃叔祖父:刘阏陋头前秦寿光二年(356年),刘务桓去世后,正式继立,匈奴铁弗部第五任首领。背叛代国,领导无方,部落多叛。前秦永兴二年(358年),为从子刘悉勿祈所逐,逃亡代郡,不知所终。
5.刘勃勃伯父:刘悉勿祈,东晋升平二年(358年),驱逐领导无方的前任首领刘阏陋头后,正式继位,匈奴铁弗部第六任首领。刘阏陋头率残部向东逃走。东晋升平三年(359年),去世,其弟刘卫辰夺位继立。
5.刘勃勃父亲:刘卫辰,匈奴铁弗部第七任首领,庙号太祖,谥号桓皇帝。

胡夏世系年号
姓名:赫连勃勃(
刘勃勃),
庙号:世祖,
谥号:武烈帝,
称号:天王.大单于
年号1:龙升(407年六月-413年二月)
年号2:凤翔(413年三月-418年十月)

年号3:昌武(418年十一月--419年正月)

年号4:真兴(419年二  月--425年七月)

 
二世:赫连昌,皇帝,
年号:承光(425年八月-428年二月)
 
三世:赫连定,皇帝
年号:胜光(428年二月-431年六月)
 
刘卫辰,(?~391年),新兴郡虑虒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人。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首领,匈奴右贤王刘去卑的后代,刘务桓第三子,胡夏武烈帝赫连勃勃之父。太元十六年(391年),起兵偷袭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兵败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杀。儿子赫连勃勃(刘勃勃)建立胡夏后,追赠桓皇帝,庙号太祖。
【家族成员】
曾祖父:刘训兜(刘诰升爰),追谥元皇帝。
祖父:刘乌路孤(刘虎、刘武),追谥景皇帝。
父亲:刘务桓(刘豹子),追谥宣皇帝。
哥哥:刘悉勿祈,匈奴铁弗部首领。
(妻子)
1.拓跋氏,鲜卑人,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女。
2.苻氏,氐族人,苻秦宗室女子,追封桓文太后,生子赫连勃勃。
(儿子)
1.刘右地代,官至丞相,封代公。
2.刘直力鞮,官至大将军,封魏公。
3.赫连勃勃(刘勃勃),胡夏武烈帝。
4.赫连韦(刘韦),封北平公。
5.赫连阿利罗(刘阿利罗),官至征南将军、司隶校尉。
 

赫连勃勃(刘勃勃)家庭成员

赫连勃勃(381年~425年),字屈孑,朔方郡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人 。胡夏开国皇帝。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之子,母为桓文皇后苻氏。赫连勃勃早年投奔叱干部,后被送到后秦的高平公没奕于,没奕于把女儿嫁给赫连勃勃。义熙二年(406年),姚兴任命赫连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之后,赫连勃勃袭击并杀死他的岳父没奕于,兼并没奕于的军队。义熙三年(407年),赫连勃勃叛秦自立,自称天王、大单于,赦免境内罪犯,建元龙升,定都统万城。此后,赫连勃勃带兵讨伐后秦三城以北的各处边防驻军,杀死后秦将领杨丕、姚石生等人。打南凉,大破秃发傉檀。攻打东晋,歼灭东晋名将蒯恩、傅弘之、毛修之、朱龄石、朱超石等人,尽占关中之地。义熙九年(413年),赫连勃勃在境内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凤翔。义熙十四年(418年),赫连勃勃在灞上筑起坛场,即皇帝位,在境内实行赦免,改年号为昌武。赫连勃勃回到统万城后,在境内实行赦免,改年号为真兴。追尊高祖父刘训兜为元皇帝,曾祖父刘虎为景皇帝,祖父刘务桓为宣皇帝,父亲刘卫辰为桓皇帝,庙号太祖,母亲苻氏为桓文皇后。元嘉二年(425年),赫连勃勃在永安殿去世,终年四十五岁,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嘉平陵,太子赫连昌即皇帝位。元嘉四年(427年),北魏攻取统万。次年(428年),胡夏皇帝赫连昌被擒。赫连昌之弟赫连定在平凉僭称帝号。元嘉八年(431年),大夏被北魏所灭。
【家族成员】
天祖:刘去卑,匈奴铁弗部第一任首领。
高祖:刘诰升爰,匈奴铁弗部第二任首领,谥号元皇帝。
曾祖:刘乌路孤,匈奴铁弗部第三任首领,谥号景皇帝。
祖父:刘务桓,匈奴铁弗部第四任首领,谥号宣皇帝。
父亲:刘卫辰,匈奴铁弗部第七任首领,庙号太祖,谥号桓皇帝。

 

(兄长)

赫连右地代,胡夏时幽州牧,封代公。
赫连直力鞮,胡夏时大将军,封魏公。
(弟弟)
赫连文陈,天兴二年(399年),降魏,魏道武帝封其为上将军。
赫连阿利罗引,胡夏时司隶校尉。
赫连若门,胡夏时尚书令。
赫连叱以鞬,胡夏时尚书左仆射。
赫连乙斗,胡夏时尚书右仆射,封东平公。
赫连韦伐,胡夏时封北平公。
(妻子)
破多罗氏,赫连勃勃即位前的正室,高平公没弈干的女儿。
梁氏,胡夏第一位皇后,疑似出身安定梁氏。
长子:赫连璝,胡夏开国太子,后因造反被杀。
次子:赫连延,胡夏时封阳平公。
三子:赫连昌,胡夏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胡夏第一次亡国。
四子:赫连伦,胡夏时封酒泉公,死于太子谋反。
五子:赫连定,胡夏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胡夏第二次亡国。
六子:赫连满,胡夏时封河南公。
七子:赫连安,胡夏时封中山公。
---余下诸子---
赫连助兴
赫连谓以代
赫连社干,胡夏时封上谷公。
赫连度洛孤,胡夏时封广阳公。
赫连乌视拔,胡夏时封丹阳公。
赫连秃骨,胡夏时封武陵公。
赫连那勿黎,胡夏时七兵尚书。
(女儿)
...北魏第二位皇后,丈夫为魏太武帝拓跋焘,谥号太武皇后。
...北魏太武皇后的妹妹,魏太武帝的嫔妃,封贵人。
...北魏太武皇后的妹妹,魏太武帝的嫔妃,封贵人。
...北魏征西将军、常山康王拓跋素的王妃。
...北魏东雍州刺史、常山简王拓跋陪斤(拓跋素之子)的王妃。

 
赫连定(?~432年),小字直獖,朔方郡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人,十六国时期胡夏末代皇帝,先主(武烈帝)赫连勃勃第五子,中主赫连昌之弟。初封平原公,为人凶猛,残暴无赖。胜光元年(428年)二月,北魏攻上邽,赫连昌被擒,时任大将军、领司徒的赫连定收集夏军残部数万人,一路奔走,逃奔平凉,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年号为胜光。胜光三年(430年)派使臣出使刘宋请求和解,约定联合起来灭掉北魏,欲瓜分黄河以北地区~从恒山以东归刘宋;恒山以西归夏国。谁知消息走漏,拓跋焘立即动员军队,准备进攻胡夏。胜光三年(430年)九月二十一日),拓跋焘前往统万指挥军队袭击平凉。胜光三年(430年)十月,西秦国主乞伏暮末在北魏支持下攻击上邽,赫连定发兵抵抗。胜光四年(431年),赫连定攻打西秦和北凉,途中被吐谷浑军队所俘。432年三月二十八日,吐谷浑可汗慕容慕将赫连定献给北魏,北魏将赫连定斩杀。
【家族成员】
父亲:胡夏武烈帝赫连勃勃
伯父:赫连右地、赫连力俟提
叔父:北平公赫连韦、赫连阿利罗
(兄兄)
废太子 赫连璝
阳平公 赫连延
大夏帝 赫连昌
酒泉公 赫连伦
(弟弟)
河南公 赫连满
中山公 赫连安
上谷公 赫连社干
广阳公 赫连度洛孤
丹阳公 赫连乌视拔
武陵公 赫连秃骨
赫连助兴
赫连谓以代
(姐妹)
赫连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皇后。
赫连氏,太武皇后二妹之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妃。
赫连氏,太武皇后二妹之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妃。
赫连氏,北魏常山王拓跋素妻。
 
赫连昌(?-434年),一名赫连折,字还国,朔方郡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人,十六国时期胡夏第二位皇帝,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第三子。真兴六年(424年)被册立为太子。公元425年(真兴七年)八月,赫连勃勃去世,太子赫连昌继位,下令大赦境内,改年号为承光(425年八月-428年二月在位),承光三年(427年),丧失统万城,逃往上邽。承光四年(428年),参加上邽会战,马失前蹄,兵败受擒。其弟赫连定继位。公元430年(神麚三年)三月十六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封赫连昌为秦王。延和三年(434年),西逃途中,遭到杀害。
【家族成员】
父亲: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
(兄弟)
兄:赫连璝,阳平公赫连延
(弟)
酒泉公赫连伦
大夏帝赫连定
河南公赫连满
中山公赫连安
上谷公赫连社干
广阳公赫连度洛孤
丹杨公赫连乌视拔
武陵公赫连秃骨
赫连助兴 
赫连谓
妻子:始平公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女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妹妹
 
【其他阅读】
=======
 

 

2023年8月23日 21:5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