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部鲜卑~晋代鲜卑六大部落之一
宇文部鲜卑
【基本信息】
时代:汉晋
中文名:宇文部鲜卑
外文名:Yu wenbu xianbei
地位:鲜卑六大部落之一
地理位置: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
宇文部起源:加入鲜卑的匈奴人
起源时间:约东汉和帝年间
衰败时间:约4世纪中
概述
宇文鲜卑是晋代时期鲜卑六大部落之一,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一带。这一部族在历史上曾是慕容鲜卑的强大对手。宇文鲜卑不仅在地理上占据重要位置,在文化习俗和语言方面也与其他鲜卑部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宇文部的髡头习俗便与大多数鲜卑部落所采用的索头习俗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独特之处与宇文部的族源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宇文部并非起源于东胡-鲜卑族群,而是由加入鲜卑体系的其他民族组成,其中以匈奴人为主要来源。 作为中国古代鲜卑部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宇文鲜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或三国初期,其部族最晚可能在此时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从东汉末年至五胡十六国前期,宇文鲜卑经历了繁荣与兴盛的阶段。尤其是在西晋以后,宇文鲜卑势力逐渐增强,其活动范围大致位于濡源(今中国河北省滦河上游)以东,柳城(今中国辽宁省朝阳市)以西的区域。 与同时期存在的其他鲜卑部落如慕容部、段部等一样,宇文鲜卑同属东部鲜卑的一支。由于其独特的起源背景和文化特征,宇文鲜卑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为后世研究鲜卑各部落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起源】
在正史文献中,最早记载宇文部起源的当属《周书》。书中提到,宇文部源自神农氏这一说法。然而,这样的记载显然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难以完全采信。 学术界和历史研究者普遍认为,宇文部的实际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时,北匈奴被东汉王朝击退并被迫西迁,而留在漠北故地的一部分匈奴人则向东迁徙,与鲜卑人混居,并逐渐被鲜卑文化所同化,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宇文部。在此期间,宇文部还曾加入鲜卑首领檀石槐建立的强大部落联盟,其首领也因此成为鲜卑东部的重要大人之一。
从这一历史背景来看,宇文部实际上是一个融合了匈奴与鲜卑血统的部族。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两部重要史书:《后汉书》中记载,在东汉和帝年间,大将军窦宪派遣右校尉耿夔大败北匈奴,导致鲜卑人趁机占据匈奴旧地。“匈奴余种”中有十余万落选择留居当地,并自称鲜卑人。 此外,《魏书》中也明确指出,宇文部为匈奴后裔,“出于辽东塞外”,其祖先为南单于的远支,世世代代担任鲜卑东部的大人职务。同时,书中还提到,宇文部的语言虽与鲜卑语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宇文部的历史渊源复杂,既保留了匈奴的血脉传统,又融入了鲜卑的文化特征,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部族群体。
这一多元化的身份背景也为后世研究古代北方民族的交融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宇文部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古代北方民族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过程。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塑造了宇文部的独特身份,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推动了整个北方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宇文部作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其发展历程无疑为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根据《周书》的记载,宇文部鲜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位名叫葛乌菟的伟大首领。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军事才能赢得了鲜卑各部落的尊敬与追随。当时,鲜卑各部落纷纷归附于他,并推举他为领袖。于是,葛乌菟统领了十二个部落,世代相传,成为部族中的重要人物。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宇文部的先祖可能并非纯正的鲜卑人。 到了葛乌菟的后代普回时,发生了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有一次,普回在狩猎过程中意外捡到了三枚刻有“皇帝玺”字样的玉玺。他认为这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并据此自称为“宇文国”的君主,同时也以此作为家族的姓氏。“宇”在当时的语言中意指“天”,而“文”则代表“君”,因此“宇文”这一名称便由此而来。不过,后世的一些史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后人为了美化历史而进行的一种附会。 普回的儿子宇文莫那率领部族从阴山南迁至辽西地区,这一迁移对宇文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将宇文莫那尊奉为献侯,并视其为始祖,这也反映了宇文部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莫那之后的几代首领,史书中并未留下太多记载。直到西晋时期,关于宇文部的记录才逐渐增多。《魏书》中提到,宇文部的成员有着独特的习俗,例如男性会剪掉大部分头发,仅保留头顶的一撮作为装饰,当头发长过一定长度时便会将其截短。而女性则穿着一种长及脚踝的连身长袄,这种服饰风格与汉族女性常见的上下分体式衣裙大相径庭。此外,宇文部的人们在秋季会采集一种名为“乌头”的有毒植物,将其制成毒药,用于狩猎禽兽,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利用能力。 在这一时期,宇文部鲜卑与拓跋部鲜卑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两部之间时常通婚,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联系。然而,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后,宇文部选择了依附强大的后赵政权,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宇文部与慕容部鲜卑之间的关系却十分紧张,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不断爆发冲突和战争。 从宇文莫圭到宇文逊昵延、宇文乞得龟,再到宇文逸豆归,连续几位宇文部的首领都在与慕容部的交战中屡屡失利。最终,在公元344年(依据《资治通鉴》)或345年(依据《魏书》)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中,宇文部被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政权彻底击败。其部众被强制迁徙并逐渐散落各地,至此,宇文部鲜卑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宇文部鲜卑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散,但其影响并未完全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这一古老的部族在历史的演进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衍生出新的民族群体。到了南北朝时期,宇文部鲜卑逐渐发展成为库莫奚族。这一族群在隋朝之后被广泛称为奚族,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宇文部鲜卑的另一支系——迭剌部,也在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与变迁。这支部族最终演化为一个在后世极具影响力的民族——契丹。契丹不仅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对周边地区的文化与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尽管宇文部鲜卑作为独立的部族已经不复存在,但其血脉和文化却以不同的形式延续下来,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增添了独特的色彩。这种历史传承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也体现了各民族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悠久传统。
【宇文部鲜卑首领世系】
宇文普回
宇文莫那
数代以后
宇文莫槐,?-293
宇文普拨,293-?
宇文丘不勤
宇文莫圭(宇文莫廆)
宇文逊昵延(宇文悉独官)
宇文乞得龟,?-333
宇文逸豆归 (宇文侯豆归)333-344(3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