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凉~十六国时期氐族吕光建立的割据政权(386--403)
十六国后凉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
中文名:后凉
别名:凉
时间范围:386年--403年
首都:姑臧
主要城市:姑臧、西平
官方语言:中古汉语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吕光、吕纂
主要民族:汉族、氐族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儒教
概述
后凉(386年—403年)是十六国时期的重要政权之一,其都城设于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这一政权由吕光创建,历经四位君主,存续17年。因地处古凉州地区,故以“凉”为国号。 追溯历史渊源,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吕光在姑臧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大安元年(公元386年),他正式称大将军、凉州牧,标志着后凉政权的初步形成。到了后凉大安四年(公元389年),吕光进一步称三河王,并随后改称为天王,正式建立大凉政权,史家将其称为“后凉”。后凉的统治区域涵盖了现今甘肃省西部以及宁夏、青海的部分地区,甚至延伸至新疆、内蒙古及外蒙古的一部分。凭借广袤的疆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后凉一度成为西北地区的霸主。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后凉内部矛盾逐渐显现。
龙飞四年(公元399年),吕光去世,其嫡长子吕绍继位,但不久便被庶长子吕纂杀害并取而代之。此后,政权更迭频繁,局势动荡不安。公元401年,吕光之弟吕宝的儿子吕隆再次发动政变,杀死吕纂自立为王。此时,后凉国势已日渐衰弱,难以抵御外部威胁。 最终,在公元403年,由于受到后秦、南凉、北凉等多方势力的夹击,吕隆无力支撑,被迫向后秦投降,至此,后凉宣告灭亡。
【发展历史】
兴起~追随苻坚,屡建奇勋
吕光的父亲吕婆楼是前秦的开国重臣,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吕光自青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气度与才能,他为人持重老成,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给人一种成熟可靠的印象。苻坚时期的著名谋士王猛慧眼识珠,认为吕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具备成就大器的潜质,于是将他推荐给了苻坚。从此,吕光走上了仕途,最初被任命为美阳县令(今陕西武功),凭借出色的政绩和卓越的能力,他逐渐得到了苻坚的信任,并被提拔为鹰扬将军。 吕光没有辜负王猛和苻坚的期望,在军事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追随苻坚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尤其是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大将风范和卓越的指挥能力,赢得了前秦众大臣的一致称赞。他的名字也因此在军中广为流传,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将领。
公元357年,吕光奉命前往盘江地区处理张平的政务问题,展现了他在政治事务上的敏锐洞察力和果断决策能力。公元370年,前秦灭掉了前燕,吕光因在这场战争中的卓越贡献而被封为都亭侯,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他在国家统一事业中所作贡献的高度肯定。
公元380年,吕光再次立下赫赫战功。当时,前秦行唐公苻洛发动叛乱,局势一度紧张。吕光积极参与平定此次叛乱,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智慧和坚定的决心。由于其在平叛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吕光被授予骁骑将军之职,进一步确立了他在前秦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阔别长安,征讨西域
公元382年的9月,苻坚在成功统一北方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将目光投向了西域。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的战略目标,他任命吕光为特使持节、都督征讨西域诸军事、安西将军以及西域校尉,赋予其重大的使命与权力。随后,一支规模庞大的西征大军应运而生,这支军队由7万步兵和5千骑兵组成,号称十万大军,整装待发,誓要完成统一西域的壮举。 吕光所率领的西征大军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阵容强大。在高级将领中,有姜飞、彭晃、杜进、康盛等多位才华横溢的将军。此外,来自陇西、冯翊、武威、弘农等郡的众多名望之士,如董方、郭抱、贾虔、杨颖等人,也纷纷加入西征军,作为吕光的得力助手。这些人的加入,无疑为西征大军增添了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时间来到公元383年1月,在淝水之战即将爆发前夕,吕光告别了苻坚,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程。临行之际,苻坚的儿子苻宏紧紧握着吕光的手,激动地说道:“你的气度非凡,未来定能成就一番伟业,愿你一切顺利。”这句话既是对吕光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的殷切期望。就在淝水之战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吕光也在遥远的西域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鏖战。 所谓西域,通常指的是甘肃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董滩)以西的广阔区域,即今天的新疆地区。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西域还包括新疆以西,直至中亚细亚的广大范围。这片土地上曾经小国林立,据西汉时期的记载,当时号称有三十六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国家逐渐分化,最多时甚至达到了六十多个国家。这些小国的国土面积普遍较小,大多建立在绿洲之上,以王城为中心,绿洲为边界,形成了独特的地理与政治格局。
西域诸国
西域诸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融而备受关注。按照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路线,这些国家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诸国: 南道诸国从东向西依次为:楼兰(鄯善)、婼羌、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抒弥、于阗、渠勒、皮山、太平、西良、子合、莎车、乌牦、德若、蒲犁、枳中、竭左、渠沙、满犁、依耐、榆令、无雷、桃槐、难兜、大月氏、罽宾等29个国家。这些国家大多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边缘,地理环境相对复杂,但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特色。
北道诸国: 北道诸国则从西向东分布,包括康居、大宛、休修、捐毒等国家;天山南麓还有疏勒、尉头、温宿、姑墨、龟兹、仓头、鸟垒、渠犁、尉犁、焉耆、危须、山国、狐胡、车师前等国家;天山北麓则有乌孙、鸟贪、訾离、单恒、西且弥、劫国、卑陆、卑陆后、郁立师、车师后、车师后城长、蒲类后、移支、蒲类等32个国家。
这些国家依托天山山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游牧与农业结合的文化形态。 总计南北两道共有61个较小的国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西域的国家数量固定不变。实际上,还有一些未被明确记录的国家存在。上述国家中,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宛(今塔吉克斯坦境内)、大月氏(今哈萨克斯坦境内)、难兜(今印度境内)、桃槐(今阿富汗境内)、休修(今塔吉克斯坦境内)位于中国境外,乌孙(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和无雷(今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边境)则跨越国界,其余国家均在中国境内。 通常所说的“西域三十六国”是指西汉早期的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各国之间的兼并与分化不断发生,因此所记载的60多个国家并非同时存在。两汉时期,国家间的兼并已经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至十六国后期吕光西征时,许多小国已经消失,仅剩少数大国存留。中原王朝的兴衰与匈奴势力的干扰,也使得西域诸国时而归附,时而叛离,局势多变。
焉耆国 :焉耆国是西域北道的重要大国之一,位于天山中部的焉耆盆地。三国时期,它已成功兼并了附近的尉犁、危须、渠犁、山国等国家。到西晋时期,焉耆国力达到鼎盛,葱岭以东的众多小国都成为其属国。据史书记载,焉耆盛时疆域方圆四百里,国内有九座城市,东汉时期人口多达五万两千人。在吕光大军到来之前,焉耆国王泥流见吕光气势汹汹,便主动联合了一些小国向吕光投降,以求自保。
龟兹国: 龟兹国位于天山南麓,处于塔里木盆地之中,同样是西域北道的重要大国之一。龟兹盛产煤、铜、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其冶铁业堪称西域诸国之首,据说能够满足36个国家的需求。龟兹的强盛时期,北接天山、南临大漠、东与焉耆相邻、西与姑墨相连,相当于今天的库车、轮台、沙雅、拜城、新和、阿克苏六市、县的范围,号称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里。根据西汉时期的记录,龟兹的人口已达八万多,是西域诸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龟兹王室姓白,又称帛。
当吕光大军抵达时,龟兹国王白纯顽强抵抗,严守城门。吕光则在龟兹城南(今新疆沙雅县羊达克沁木城)安营扎寨,准备进行持久战。半年后,白纯因长期围困而难以支撑,于是花费重金向龟兹西部的狐胡求助。狐胡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遂联合温宿、尉头等国的70多万军队前来救援(《晋书》记载联军人数为70万,但实际上当时各国总人口也不过如此)。这些军队大多是游牧民族,士兵们擅长骑马射箭,战甲坚固,箭矢难以穿透。他们还用皮绳制成套索,骑在马上捕获敌人几乎百发百中。 面对这样的敌人,吕光的部下感到束手无策,建议各军营按兵不动以减少伤亡。吕光经过深思熟虑后指出:“如今敌众我寡,如果各军营各自为战,力量将更加分散,这不是制胜之道。”于是他下令各军营集中兵力,在骑兵掩护下使用长钩钩取敌军的绳套。这一战术极为有效,迅速击溃了龟兹联军。最终,龟兹国王弃城而逃。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吕光成功统一了整个西域地区。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西域诸国的兴衰变迁,也反映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深远影响。
建国西域,称王改元
公元385年3月,吕光率领着两万匹骆驼,驮载着一千多种珍贵的西域货物,同时还携带了一万多匹西域骏马,从西域撤离,踏上班师回朝的征程。然而,此时的中原局势已发生剧变。就在不久前,苻坚在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中国北方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吕光凯旋的消息传到了凉州高昌郡太守杨翰耳中。杨翰敏锐地意识到,吕光可能会利用中原大乱的机会夺取凉州,并自立为王。于是,他向凉州刺史梁熙建议道:“吕光刚刚击破西域,兵力强大,士气正盛。如今中原大乱,他定会另有图谋。河西之地,方圆数百里,拥有十万精兵,凉州足以自保。如果吕光越过流沙(即今甘肃玉门关以西至新疆罗布泊之间的沙漠地带,俗称白龙堆),其势力将难以阻挡。
高昌谷口(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十公里雅尔乃孜沟村的交河故城)是险要关隘,我们应派重兵驻守,控制水源,如此便可将吕光置于饥渴之境,使其受制于我们。若认为高昌谷口距离太远,守住伊吾关(今新疆哈密市西六十公里的四堡)也未尝不可。一旦吕光越过了这些关口,即便有张良般的智谋也无济于事。” 与此同时,县令张统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认为吕光才智过人,麾下将士思乡心切,若乘胜东归,其锋锐势必难以阻挡。因此,他建议梁熙拥立苻坚的堂弟苻洛(苻洛曾于公元380年在龙城反叛,现居凉州)为帝,借助皇室威望来制服吕光。 然而,梁熙目光短浅,未能认识到吕光东进可能带来的威胁,完全不采纳杨翰等人的建议。而此时的吕光,在得知淝水之战苻坚惨败、中原大乱的消息后,心中也充满疑虑。
当他风闻杨翰欲阻断自己东归的计划时,更是不敢贸然前进。 关键时刻,将军杜进对吕光分析了当前形势:“梁熙机灵不足,文雅有余,他不会采纳杨翰的建议,因此不必过于忧虑。我们应该趁他们内部意见尚未统一之时,迅速行动,夺取凉州,站稳脚跟后再作长远打算。即使行动失败,我也愿意承担过言之罪。”吕光经过深思熟虑后也意识到,苻坚在淝水战役中的失败,导致反秦政权纷纷崛起,长安的存亡尚且未知,即便回到关中也难有作为。相比之下,夺取凉州不失为一条可行的出路。于是,吕光采纳了杜进的建议,下令向高昌进军。 途中,敦煌太守姚静和晋昌太守李纯(今甘肃定西)先后举郡投降吕光。当大军抵达高昌时,杨翰也率众投降。待吕光的大军东进至玉门关时,梁熙方才如梦初醒,急忙下书责备吕光擅自回军,并命令其子梁胤担任鹰扬将军,与振威将军姚皓、别驾卫翰带领五万大军前往酒泉阻击吕光。 吕光针锋相对,同样回书梁熙,反责其不赴国难,反而以重兵阻止胜利之师回归。同时,他命杜进、彭晃、姜飞为前锋,率军与梁胤交战于安弥(今甘肃酒泉)。最终,吕光大获全胜,不仅俘虏了梁胤,还使附近的胡夷部族纷纷归降。武威太守彭洛见大势已去,抓住梁熙,投降了吕光。吕光随后处死梁熙,率军顺利进入姑臧城。
同年9月,吕光自称凉州刺史、护羌校尉。 早在公元384年,姚苌反叛前秦后,后秦便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前秦与其辖地凉州之间的联系,消息传递极为困难。直到公元386年九月,苻坚被杀的消息才传到凉州。吕光听闻噩耗,悲痛万分,命令全军为苻坚披麻戴孝,以示哀悼。 同年十月,吕光宣布改元“大安”。十二月,他进一步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正式奠定了他在凉州的统治基础。
略定河西,号为天王
吕光的统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就在他于十月宣布改元之际,便遭遇了一系列严峻挑战。首先,前凉国主张天锡之子张大豫联合长水校尉王穆对吕光发起了攻击。早在386年2月,张大豫便在阳坞(今甘肃武威城西)自立为凉王,并改元凤凰,比吕光提前了八个月。同年12月,吕光派驻守西平(今青海西宁市)的太守康宁也起兵反叛,自称匈奴王。更令吕光痛心疾首的是,曾经与他同甘共苦的张掖太守彭晃和大将徐昊竟也与康宁勾结,共同对抗吕光。 面对复杂局势,吕光决定趁三股敌对势力尚未形成紧密联盟之前,亲自率领三万骑兵展开征讨。387年7月,吕光在临洮一举击败张大豫。张大豫逃至广武(今甘肃永登),最终被当地居民擒获并送交吕光,随后被处死。同年12月,吕光进军张掖,经过二十天激烈战斗,成功攻克张掖城,彭晃亦被斩杀。紧接着,吕光又乘胜追击,率两万骑兵攻取酒泉,并前往凉兴(今甘肃安西)截击王穆。王穆见势不妙,向东撤退,途中部队溃散,最终单骑逃亡,在骍马被当地县令郭文击杀。至此,整个凉州以及河西大部分地区均落入吕光之手。
389年2月,吕光正式称三河王(所谓“三河”指黄河、湟河及赐支河,其源头皆位于青海省境内),改元麟嘉,设置百官,封妻子石氏为王妃,石氏所生之子吕绍则被立为太子。为了进一步拓展疆域,392年,吕光派遣弟弟、右将军吕宝攻打金城(今甘肃兰州)的乞伏乾归,然而此战以失败告终,一万多人阵亡。之后,吕光又派儿子、虎贲中郎将吕纂进攻南羌首领彭奚念,结果同样失利。鉴于两次作战接连受挫,吕光决定亲自出马,率军抵达袍罕(今甘肃临夏),成功击败彭奚念,迫使其向南方逃窜,从而占据了袍罕。至此,吕光的统治范围除了囊括全部西域与凉州外,还向东推进至跳水林(今甘肃洮河)沿岸,向西延伸至金城以西区域。
395年7月,吕光集结十万大军进犯西秦。在左辅密贵周和左卫将军莫者羝的劝说下,西秦国主乞伏乾归选择投降,并将自己的儿子敕勃作为人质送往西平。次年6月,吕光晋升为天王,建立大凉国,改元龙飞,史称后凉。此时,后凉达到鼎盛时期,其统治疆域大致与前凉相当。 然而好景不长,397年正月,由于西秦国王乞伏乾归屡次背信弃义、反复叛离,吕光决定彻底消灭这个威胁。他派遣儿子太原公吕纂攻打金城,同时让弟弟天水公吕延率众将领包括西平太守沮渠罗仇、沮渠曲粥等进攻临洮、武始、河关等地,此举令西秦陷入极大恐慌。然而,乞伏乾归却采取反间计,假意宣称自己兵败逃往成纪(今甘肃静宁)。吕延轻信谣言,贸然率轻骑追赶,司马耿雅极力劝阻:“乞伏乾归智勇双全,绝非轻易会被击溃之人。此前他曾多次用诈败之计击败王广、杨定等人。此次传信者神色慌乱,显然有诈。我们应当全军齐进,步骑配合,待大军集结完毕再行进攻,如此方能确保成功。”可惜吕延并未采纳建议,执意孤军深入,结果遭到乞伏乾归埋伏袭击,当场阵亡,凉军惨败,余部由司马耿雅与将军姜显带领退回袍罕。 吕光得知精锐部队覆灭、爱将吕延阵亡的消息后,愤怒不已,认为沮渠罗仇、沮渠曲粥未能尽到护卫职责,遂下令将其二人处决。
公元397年四月,沮渠罗仇的侄子沮渠蒙逊借安葬叔父之名,在家乡临松(今甘肃民乐县)举兵反叛。短短十天内,他就聚集了一万兵马,驻扎于金山。吕光立即命令吕纂率军镇压,双方在忽谷展开激战,最终沮渠蒙逊兵败逃入山中。与此同时,沮渠蒙逊的堂兄沮渠男成时任吕光麾下的晋昌太守,闻讯后也迅速响应,在乐涫(今甘肃高台县)召集数千人马进行反抗。酒泉太守垒澄前来镇压,反而被沮渠男成击败并杀死。 随后,沮渠男成与沮渠蒙逊共同推举建康(今甘肃高台)太守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建康公,并改元神玺。段业任命沮渠男成为辅国将军,沮渠蒙逊为镇西将军。吕光再次派遣吕纂前往讨伐,但段业紧闭城门,吕纂久攻不下。
公元397年8月,吕光身边的散骑常侍、太常郭黁察觉吕光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太子吕绍昏庸无能,而太原公吕纂性格残暴凶悍,一旦吕光去世,朝中必生内乱。身为机要大臣多年的郭黁深感自身难保,于是联合尚书仆射王详,拥立田胡王乞基为君主,占据姑臧城东苑,同时挟持吕光的八个孙子作为人质,公然起兵反叛。 吕光随即命吕纂再次出征平定郭黁。当时吕纂正在围攻乐涫,接到命令后准备撤离。众将纷纷劝谏吕纂:“若大军离开乐涫,段业必定率军尾随,伺机偷袭我军,不如秘密撤退。”吕纂却认为:“段业缺乏雄才大略,只会依赖坚城防守。如果我们悄悄撤离,反倒助长了他的气势,不如公开示威后再堂堂正正地离去。”于是他派遣使者告知段业:“郭黁谋反,我需返回姑臧。你若有胆量决一死战,请速出城迎战。”不出所料,段业果然不敢出城应战。
后凉时期的纷争与变局无疑是一段充满波澜壮阔的故事。吕纂与西安太守石元良联手进攻郭黁,这一战势如破竹,郭黁遭遇大败,吕纂得以顺利进入姑臧城。然而,郭黁并未因失败而妥协,为了复仇,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将吕光的八个孙子残忍杀害并肢解,用他们的鲜血盟誓,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士气。 与此同时,凉州地区也不平静。张捷、宋生等人聚集三千余人,在休屠城(今甘肃武威北三十公里处的民勤县三岔堡)起兵反抗后凉政权。郭黁迅速联合这些反叛势力,并推举后将军杨轨为盟主,共同对抗吕纂的统治。杨轨自封大将军、凉州牧、西平公,试图借此次联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然而,战争并非总能如愿以偿。不久之后,吕纂在城西击败了郭黁的将军王裴,导致郭黁军队的士气逐渐低落。无奈之下,郭黁派遣使者向南凉国王秃发乌孤请求援助。
同年九月,秃发乌孤命令其弟骠骑将军秃发利鹿孤率领一千骑兵前来救援。 次年二月,杨轨也派遣西平相郭纬率领步骑兵两万支援郭黁。此时,杨轨的军队已经推进至姑臧城北扎营,准备对姑臧发起攻击。然而,四月的一场战斗改变了局势。吕纂率军突然袭击杨轨,郭黁闻讯赶来救援,但最终仍未能挽回败局,吕纂成功击退敌军。 就在各方势力激烈交锋之际,乐涫地区的段业却趁机攻取了后凉的西郡(今甘肃永昌)。随后,晋昌(今甘肃安西)太守王德和敦煌太守孟敏相继投降段业,使得凉州局势更加复杂化。杨轨自信于自己兵力的优势,决定与吕光展开决战。然而,六月的一场战役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杨轨兵败如山倒,不得不投降王乞基。郭黁得知杨轨败逃的消息后,也选择向西秦投降。而后凉将军吕弘则放弃了张掖,率军向东撤退。段业进入张掖城后,本欲追击吕弘,却被沮渠蒙逊劝阻:“归师勿遏,穷寇勿追,这是兵家大忌。”可惜段业并未听从建议,结果惨败而归。
公元399年十二月,吕光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统治者已步入暮年,身体每况愈下。面对接连不断的失败,他愤怒不已,病情也随之加重。吕光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立太子吕绍为天王,自己则自称太上皇。临终前,他郑重告诫吕绍:“如今我大凉正处于多事之秋,南凉秃发乌孤、西秦乞伏乾归、北凉段业皆对我凉国有吞并之心。我死后,你应让吕纂统领六军,吕弘掌管朝政,你自己只需无为而治,或许才能渡过难关。倘若你们兄弟之间互相猜忌,祸起萧墙,必将加速国家的灭亡。” 吕光又转向吕纂和吕弘,语重心长地说道:“吕绍并非拨乱救世之才,只因他是嫡长子才让他继承大统。我们内外交困,你们兄弟更应当和睦相处。若你们自相残杀,大祸将即刻降临。”两位兄弟听后泪流满面,齐声表示“不敢”。吕光最后拉着吕纂的手,深情叮嘱道:“你性情暴躁,这是我最担忧的地方。希望你能好好辅佐吕绍,切莫轻信谗言。”当天夜里,吕光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也深刻揭示了家族内部团结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唯有凝聚力量、同舟共济,方能避免覆灭的命运。
崩溃~兄弟阋墙,内外交困
吕光去世后,其子吕绍继位成为后凉的君主。为了稳固政权,吕绍任命吕纂为太尉,吕弘为司徒,共同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吕纂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在后凉面临诸多危难之际,他总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使得国家转危为安。此时的吕纂权势显赫,吕绍对此心生畏惧,害怕自己会遭到吕纂的加害,甚至多次萌生将王位禅让给吕纂的想法,然而吕纂始终没有接受。 吕绍的堂弟吕超也察觉到吕纂权重的情况,担心吕纂对吕绍不利,曾多次劝说吕绍除掉吕纂以绝后患,但吕绍并未采纳这一建议。吕弘是吕光的庶子,原本有机会被立为世子,但由于吕绍的存在,最终只被封为常山公。因此,吕弘心中怀恨在心,他积极游说吕纂发动政变,取代吕绍的统治地位。吕纂听从了吕弘的建议,在吕绍继位后的第五天晚上,率兵攻打广厦门,逼迫吕绍自杀。随后,吕纂登上谦光殿,正式即位为天王,并改元咸宁。 吕弘在后凉的历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次又为吕纂篡位立下大功。然而,吕纂却对吕弘心存疑虑,将其改封为番乐公(今甘肃永昌)。吕弘对此愤愤不平,于是在东苑起兵反对吕纂。吕纂派遣焦辨前去镇压,吕弘战败后逃往广固。
公元400年3月,吕弘被擒拿回姑臧,吕纂命令大力士康龙将其杀害。吕弘死后,吕纂认为内部已经安定,便于同年6月出兵攻打南凉。然而,他在三堆遭遇秃发傉檀的重创,狼狈而逃。此次失败让吕纂满腔怒火,他随即袭击北凉的张掖和建康。然而,秃发傉檀趁机率领两万骑兵偷袭姑臧,多亏陇西公吕纬率军奋力抵抗,才保住了京师。吕纂无奈之下只能退兵,心中满是不甘。 回到姑臧后,吕纂仿佛变了一个人,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有时醉酒后外出打猎,甚至不慎坠入山谷。太常杨颖屡次劝谏,希望吕纂能够改正自己的行为。虽然吕纂当时口头答应改正,但事后依旧我行我素。 公元401年2月,吕纂的堂兄吕超擅自出兵西秦乞伏炽磐,乞伏炽磐向吕纂告状。吕纂下令吕超速回京师,一见到吕超便破口大骂:“你仗着你的弟兄们武功高强,就不听我的命令,我恨不得一刀杀了你!”实际上,吕纂并无杀害吕超之意,只是想吓唬他一番,仍然邀请他参加午宴。然而,话虽无心,听者有意,吕超内心极为恐惧。傍晚时分,吕纂带着吕超等人在禁中游玩,走到琨华堂东阁时,因车子无法通过,吕纂的卫兵将剑放在墙边推车。吕超眼疾手快,迅速拿起剑刺向吕纂,吕纂当场毙命。
吕隆降秦,后凉灭亡
吕纂去世后,吕超拥立自己的兄长吕隆为天王,并改年号为神鼎。为了酬谢吕超的拥立之功,吕隆授予吕超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隶校尉兼录尚书事等职位,同时加封辅国大将军称号,并赐封号为安定公。 然而,吕隆即位后为建立个人威名,采取了极端手段。他大肆屠杀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豪族名流以及宗亲大臣。这一系列血腥行为使得后凉朝廷内外人人自危,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入极度困苦之中。姑臧城内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超过十万民众因饥饿而死。幸存者试图逃离城外以求活命,但吕隆担心引发连锁反应,竟下令坑杀了数百人。
此时,魏兴(今陕西省安康市)人焦郎派遣使者向后秦的陇西王姚硕德进言:“自吕光去世以来,吕氏家族内部兄弟相残,朝纲混乱不堪,暴政横行,百姓饥荒四起,死亡人数过半。我们应该趁他们互相争权厮杀之际发起进攻,必定能够成功。”姚硕德在向后秦皇帝姚兴请示后,率领六万步骑兵对后凉展开攻击。投降后秦的乞伏乾归也率领七千骑兵随军出征。 公元401年7月,姚硕德从金城渡过黄河,直奔广武(今甘肃省永登县)。南凉的河西王秃发利鹿孤将广武守军撤回城内,避免与秦军正面交锋,从而使秦军顺利抵达姑臧。吕隆派遣辅国大将军吕超和龙骧将军吕邈率军迎战。然而,后凉军队战败,吕邈阵亡,一万多名士兵被后秦军队斩杀。吕隆只得据城坚守。在此期间,后凉巴西公吕伦见后秦军队势不可挡,便率领东苑两万五千兵众向后秦投降。 同年9月,吕隆派遣使者出城向姚硕德投降。后秦主姚兴任命吕隆为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建康公,继续驻守姑臧。然而,不久之后,吕隆再次重整军备,与南凉的秃发傉檀和北凉的沮渠蒙逊展开相互攻伐。最终,由于实力不足无法再战,又害怕被消灭,吕隆向姚兴请求迁往中原地区。
公元403年8月,吕隆带领百官迁往长安,被姚兴任命为散骑常侍、建康公。至此,后凉灭亡。从公元386年吕光称王开始,至公元403年吕隆投降后秦为止,后凉共历经四位君主,统治十七年。公元416年1月,吕隆因参与姚愔的叛乱,被后秦末代皇帝姚泓处死。
庙号:始祖(吕光追崇)
谥号:
姓名:吕望
表字:子牙
年号:
使用时间:
陵寝:
庙号:
谥号:恭公(吕光之曾祖父,追谥)
姓名:
表字:
年号:
在位时间:
陵寝:
庙号:
谥号:宣公(吕光之祖父,追谥)
姓名:
表字:
年号:
在位时间:
陵寝:
庙号:
谥号:景昭天王(吕光之父,追谥)
姓名:吕婆楼
表字:广平
年号:
在位时间:
陵寝:
庙号:太祖
谥号:懿武皇帝
姓名:吕光
表字:世明
年号:大安386-389年,麟嘉389-396年,龙飞396-399。
在位时间:386—399
陵寝:高陵
庙号:
谥号:隐天王
姓名:吕绍
表字:永业
年号:龙飞,承康元年((十二月即位))
在位时间:399年(5天)
陵寝:
庙号:
谥号:灵皇帝
姓名:吕纂
表字:永绪
年号:咸宁
在位时间:399—401
陵寝:白石陵
庙号:
谥号:文皇帝(吕隆之父,追谥)
姓名:吕宝
表字:
年号:
在位时间:
陵寝:
庙号:
谥号:
姓名:吕隆
表字:永基
年号:神鼎
在位时间:401—403
陵寝:
后凉大安四年(389年),吕光称三河王,后改称天王,建立大凉,史称后凉。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外蒙一部分,成为西北霸主。
后凉龙飞四年(399年)吕光卒,嫡长子吕绍继位,吕纂自立。401年吕光弟吕宝之子吕隆自立,国势日益衰弱。403年,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被迫降于后秦,后凉告终。
龙飞四年(399年),吕光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懿武,庙号太祖,安葬于高陵。在位年号~太安、麟嘉、龙飞。
【家庭成员】
祖先
吕望:吕光建凉后,追尊为始祖,永为不迁之庙(不祧)。
吕泽:封周吕侯,高帝八年卒,谥“令武”,称周吕令武侯。
父母
父亲:吕婆楼,前秦司隶校尉。吕光建凉后,追尊为凉景昭王。
母亲:某氏,吕光建凉后,追尊为凉昭烈妃。
兄弟
吕德世,前秦内乱时到仇池避难,后到凉州投奔吕光。
吕他,左将军,后封巴西公。
吕宝,右将军。吕宝之子吕隆继位后,追尊吕宝为凉文帝。
吕延,左丞,后封天水公。
吕方,征东将军,镇守广武。
妻妾
石皇后,吕光出征西域时留在前秦,前秦内乱时走到仇池,后到凉州。吕光称三河王时立其为后。
赵淑媛,吕纂的母亲。
儿子
吕纂,太原公,太尉。吕光庶长子,后发动政变登位,即为凉灵帝。
吕弘,常山公,司徒。吕纂继位后封番禾郡公,使持节,侍中,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司马,车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吕绍,太子,吕光去世后继位,吕绍继位不久即被吕纂发动政变被推翻,吕绍自杀。
吕纬,陇西公。
吕覆,都督玉门诸军事,西域大都护,镇守高昌。
【家庭成员】
父亲:后凉懿武帝吕光。
母亲:淑媛赵氏(赵淑媛)
(妻妾)
穆皇后杨氏(杨皇后),杨桓之女,隆安四年(400年)立为皇后。 吕纂死后,吕超因杨氏相貌很美,打算娶她为妻,杨氏不从,于是自杀。
(弟弟)
1.后凉隐王.吕绍。
2.番禾郡公.吕弘。
3.陇西公.吕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