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匈奴[nán xiōng nú](48年—216年~316年)南部匈奴贵族醢落尸逐鞮单于建立的政权

首页标题    五胡    1,匈奴.北方游牧民族    南匈奴    南匈奴[nán xiōng nú](48年—216年~316年)南部匈奴贵族醢落尸逐鞮单于建立的政权






南匈奴简介



匈奴

北匈奴

南匈奴

中文名:南匈奴
建立者:呼韩邪单于、醢落尸逐鞮单于
年代:前53年—前36年  48年—216年

【概述】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去世,这一事件引发了匈奴内部的严重分裂。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出现了五位单于同时并立的局面,彼此间混战不断,局势十分混乱。最终,这场内乱演变成了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之间的激烈对抗。 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决定归附汉朝,从而形成了历史上所称的南匈奴。与此同时,北匈奴在郅支单于的带领下继续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不仅击败了大宛、乌孙等周边国家,还强迫这些民族向其进贡,一时间威震西域,实现了匈奴短暂的复兴。然而,随着汉朝的强大反击,北匈奴逐渐失去了优势,开始大规模地向西迁徙。

         南匈奴政权建立于公元48年,并一直延续到216年。它是南部匈奴贵族醢落尸逐鞮单于所创立的政权,与向西迁移的北匈奴相对应。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内部再次爆发了争夺王位的动乱,导致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两部。日逐王比率领他的部众投靠了东汉王朝。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监护这些归附的匈奴人,东汉政府专门设立了匈奴中郎将这一职位。 到了东汉中晚期,由于外戚宦官的干政,朝廷内部政局动荡不安,难以有效控制局面。这使得南匈奴频繁发生反叛行为,他们联合鲜卑族对边塞进行袭击,杀害地方官员。在此期间,有几位南单于被自己的部下杀害。面对这种情况,曹操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将南匈奴划分为左、右、南、北、中五个部分,并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他任命南匈奴中的贵族作为首领,但同时也派遣汉人担任司马职务,以确保对其的有效监督。至此,南匈奴彻底融入了曹魏政权的统治体系之中。与此同时,鲜卑人趁机占据了南匈奴原来的土地。


【历史脉络】

         西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充满英雄气概与辉煌战功的年代。这一时期,汉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之间发生了多次重大的军事冲突。 其中著名的战役包括:西祁王之战、田广明等六路出击匈奴之战、西汉三路攻打匈奴之战、瓯脱王之战、犁污王之战以及陈汤消灭郅支单于之战。这些战争不仅展现了当时汉朝的强大军事实力,也反映了边疆地区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民族关系。 在五凤四年(公元前53年)夏季,南匈奴的领袖呼韩邪单于遭到其兄长郅支单于的攻击并被击败。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呼韩邪带领部众向南靠近汉朝边境,并派遣儿子到长安作为人质,表示愿意臣服于汉朝,希望能够借助汉朝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侵害。这一举动标志着汉匈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敌对逐渐转变为合作共存。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长安,在甘泉宫(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觐见了汉宣帝。这次会面不仅是两国高层之间的直接交流,也是汉匈友好关系的重要象征。、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在一次针对北匈奴的重大行动中,汉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率领远征军深入康居(今中亚地区),成功地击败并杀死了郅支单于。这场胜利彻底消除了来自北匈奴内部的主要威胁,使得南匈奴得以重新集结力量返回漠北故地。 随着郅支单于被诛灭,南匈奴逐渐恢复元气,最终决定重返他们传统的居住地——漠北草原。这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壮大之后,南匈奴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去面对未来的挑战。这段历史见证了汉朝与匈奴之间复杂而多变的关系演变过程。


东汉时期

归附称臣

       东汉时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复杂多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期间发生了多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如稽落山之战、伊吾之战、河云北之战、金微山之战,以及任尚等人追杀北匈奴单于之战等。 在东汉初年,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内部因争夺王位而陷入严重动乱,各部落之间相互攻伐,贵族阶层自相残杀。这种内讧导致了匈奴势力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部分。其中,南部的匈奴人拥立日逐王比为醢落尸逐鞮单于,正式向东汉王朝表示归附并称臣。 为了安置这批归顺的匈奴部落,汉光武帝刘秀决定将他们安置在河套地区,并在五原塞(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建立了最初的驻地。次年,又将南匈奴的王庭迁至美稷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北部),这一新驻地被称为“南庭”。 为了确保南匈奴的安全和稳定,东汉朝廷特别设置了使匈奴中郎将一职,率领军队对其进行保护和支持。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匈奴内部的纷争,也加强了东汉与南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为后续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协助东汉出击北匈奴

    为了打击北匈奴的侵扰并巩固边疆安全,东汉王朝在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北匈奴的重大军事行动。这些战役不仅展现了东汉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也彰显了国家维护领土完整和边境安宁的决心。

      永元元年(89年)六月,东汉朝廷精心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联合军事行动。此次行动分为三路大军同时出击:窦宪与耿秉率领精锐骑兵一千人从鸡鹿塞(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西北部哈隆格乃峡谷口)出发;度辽将军邓鸿则带领部队从稠阳塞(现今内蒙古包头市东部地区)出征;而南匈奴军队则从满夷谷(即今日包头市北部地带)出动。这三支队伍总计约五万骑兵,在涿邪山(阿尔泰山脉东段)成功会师。随后,联军继续向北挺进,在稽落山遭遇了北匈奴单于率领的大军。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东汉联军大获全胜,一直追击至私渠北凝海(现蒙古国乌布苏诺尔湖),共斩杀敌军包括名王在内的万余人,并俘虏了大量人员,缴获牲畜百余万头。此外,还有众多北匈奴的小王率众归降,总数超过二十万人。此役中,窦宪与耿秉所部深入敌境三千余里,最终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刻石记功凯旋而归,史称“稽落山之战”。 紧接着,在和帝永元二年(90年),为了进一步削弱北匈奴势力,扩大对西域地区的控制范围,窦宪派遣副校尉阎盘率领两千余骑兵再次夺取了伊吾地区(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一带)。这一胜利使得汉朝势力更加接近北匈奴单于所在的西海区域,即“伊吾之战”。 同年十月,窦宪又组织了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命令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等带领八千骑兵从鸡鹿塞出击,由护匈奴中郎将耿谭担任随行指挥官,对北单于实施突然袭击。这次战役被称为“河云北之战”。

     公元91年,东汉军队迎来了又一次辉煌胜利。窦宪委派大将军耿夔、任尚以及赵博等人统领八千兵马远征北匈奴单于,行程远达五千余里,创造了汉军历史上出击距离最远的一次记录。这场战役被后世称为“金微山之战”,它标志着东汉对于北匈奴威胁的有效遏制,为后续数十年间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北匈奴共受东汉都护

     公元92年,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金微山之战落下帷幕。此战之后,北匈奴遭受了沉重打击,北单于被震慑得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屏气敛息,蒙着毛毡逃遁到乌孙之地,使得广袤的漠北地区一时呈现出空虚的状态。此时,北匈奴单于不知所踪,而他的弟弟右谷蠡王於除鞬则自立为新的北匈奴单于。他来到靠近东汉伊吾的蒲类海地区,“款塞乞降”,表达出归附之意。 东汉名将窦宪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契机,决定顺势而为,重新扶植北匈奴政权,使其返回故土,并施以恩惠,实施双重保护政策。他任命耿夔为中郎将,赐予印玺,授予符节,负责护卫新立的北单于,就如同对待南单于时的做法一样。同时,又命令中郎将任尚持符节进行护卫,在伊吾屯驻军队,确保局势稳定。

        公元93年,正当准备辅助北匈奴回归其故庭之时,北匈奴於除鞬单于听闻了窦宪去世的消息(这种在重要人物去世后秘不发丧的做法,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例如后来成吉思汗也采用过类似做法)。于是,他趁机率领部众向北返回故地。得知这一情况后,任尚等人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追击,展开了一场针对北匈奴单于的追杀战。这场战斗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也体现了东汉王朝对于边疆事务的积极应对和掌控能力。

 

再度分裂南北

       公元94年,北匈奴原本已经归降汉朝的十五个部落共计二十多万人突然叛变。他们胁迫前南匈奴单于屯屠何的儿子奥鞬日逐王逢侯成为新的单于,导致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两部。 东汉政府迅速作出反应,派遣大军联合乌桓和鲜卑部队,组成一支四万余人的联军对逢侯叛军进行镇压。虽然在战斗中取得大胜,但逢侯还是率众逃出塞外,东汉军队未能及时追上他。逢侯成功自立为新的北匈奴单于,继续领导北匈奴部落。 到了公元107年,趁东汉朝廷撤销西域都护府、暂时放弃对西域直接管理的机会,逢侯率领的北匈奴势力乘虚而入,重新控制了西域地区。他们对当地各国实施沉重的经济勒索,并胁迫这些国家共同对东汉边境发起侵扰。这种局面持续了十几年之久,给东汉边疆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时叛时附

        在汉朝的历史长河中,南匈奴与汉王朝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曲折与波折。公元109年,南匈奴万氏尸逐鞮单于曾亲赴汉朝朝贡,然而不久之后,在汉人韩琮的唆使下,他背弃了对汉朝的忠诚,起兵反叛。数月后,这位单于的军队遭到度辽将军梁懂和辽东太守耿夔的联合打击,被迫撤退至虎泽(今山西离石一带)。面对汉军的强大攻势,南匈奴感到形势危急,最终派遣使者向汉朝请求投降。 到了公元140年,南匈奴内部再次发生动荡。句龙吾斯与句龙王车纽率领三千骑兵发动叛乱,进攻西河郡(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南),并成功招揽右贤王的支持,集结了七八千兵力,围攻美稷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甚至杀害了朔方和代郡的地方官员。同年五月,他们被度辽将军马续以及乌桓、鲜卑、羌胡等盟军击败。九月,车纽被拥立为单于,随后带领部众向东联合乌桓部落,向西召集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组成一支数万人的大军,攻破京兆地区的虎牙营,斩杀上郡都尉及军司马,并在并州、凉州、幽州和冀州等地大肆掠夺。十一月,他们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被汉朝派遣的中郎将张耽击败,车纽选择归降,而吾斯则继续率部骚扰汉朝边境。

      汉安元年(142年),吾斯再度与薁鞬台耆、且渠伯德等人联合,劫掠并州。次年,他在一次刺杀行动中被汉朝中郎将马实的手下所杀。

      中平四年(187年)十二月,休屠各部落(休屠意为“大地女神”)与南匈奴贵族担心汉朝会持续征发匈奴军队,于是共同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叛行动,侵扰汉朝边境,导致并州地区陷入混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和上郡等多个郡县的居民流离失所,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次年正月,休屠各部落袭击西河郡,杀害了郡守邢纪。三月,休屠各又攻杀了并州刺史张懿,并与南匈奴左部胡联手,号称拥有十万人的庞大势力,最终杀害了单于羌渠。(另有一种说法指出,是南匈奴右部醯落与休著各等部落攻杀了单于羌渠。)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南匈奴与汉朝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也揭示了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局势对双方带来的深远影响。

 

汉末附曹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公元195年,南匈奴部落参与到了中原封建军阀之间的混战之中,他们沿着黄河一路南下,逐步占据了黄河流域的多个郡县,对当地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了公元202年,南匈奴的首领决定归附曹操。这一决策对于北方地区的稳定具有深远意义。曹操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南匈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首先将南匈奴分为五个部落,每个部落都由一位贵族担任首领,同时又任命了汉族官员作为司马,负责监督这些部落的日常事务。通过这种方式,南匈奴被完全纳入曹魏政权的管理体系之中,从而为中国北方的实际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公元216年,曹操进一步巩固了对南匈奴的统治。他拘留了南匈奴最后一位单于——呼厨泉单于,并派遣右贤王去卑负责监管南匈奴内部事务。此外,曹操再次调整了南匈奴的部落结构,将其彻底打散并重新划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和河北等地区。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势力的掌控力度,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日后北方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特殊年代。在这一时期,南匈奴已经彻底融入了中原文化,实现了全面的汉化。 刘渊,这位南匈奴单于于夫罗的孙子、左贤王刘豹的儿子,所属家族是曹操当年安置的“五部”之一,主要居住在山西晋阳汾水和涧水流域一带。刘渊一家不仅在生活方式上逐渐适应了汉族社会,在文化修养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刘渊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对《史记》《汉书》《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等经典著作都有深入研究,并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他特别钟情于《春秋左氏传》和《孙吴兵法》,甚至能够背诵如流,几乎一字不差。这种深厚的学术积淀为他日后的政治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正值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麾下任职期间,敏锐地察觉到了时局的变化。公元304年,他抓住机会,在并州起兵,建立了汉国。起初称王,后来又正式称帝,逐步掌控了北方大部分地区。至公元316年,刘渊之子刘聪最终攻灭西晋,结束了这个曾经统一中国的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阶段。

 

【南匈奴八部人口】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之后,南匈奴八部的人口分布格局虽然在宏观上保持相对稳定,但各部落的人口数量却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不仅源于自然生育率的提升,还包括接纳了来自北匈奴归降人口的因素。 早在东汉初期,南匈奴八部的人口规模就备受关注。

      根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在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日逐王比率领四到五万人的部众向西河太守请求归附东汉王朝。当时发生了这样一段历史事件:五月龙祠祭祀期间,两骨都侯察觉到日逐王比有不轨之意,便向单于蒲奴报告说日逐王比可能图谋不轨。得知此消息后,日逐王比担心被除掉,于是召集其所管辖的南边八部共四五万人马,准备伏击前来讨伐的两骨都侯。然而,当两骨都侯察觉到这一阴谋后,便迅速逃走并告知单于。最终,单于派遣的一万骑兵因为见到日逐王比的兵力过于强大而选择撤退。 关于这段历史记载,《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不过用词略有不同。

          《资治通鉴》卷四十四“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条载:“比遂率聚八部兵四五万人”,这里使用了“部兵”而非“部众”。学者黄烈认为,“兵”与“众”的区别在于前者特指士兵,而后者则泛指全体人口。如果按照战斗人员来计算,那么四五万兵与四五万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他推测这四五万人主要是指可作战的士兵,而不是全部人口。如果以士兵数量为基础进行估算,考虑到草原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的特点,实际总人口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左右,即大约十万左右。 然而,笔者更倾向于相信史书记载的准确性。根据《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所载,建武二十三年,日逐王比率领的匈奴八部归降汉朝时,其总人口约为四到五万人。这一结论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地区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内部权力斗争导致人口锐减。据史书记载,当时匈奴连年遭受旱灾和蝗灾,土地赤地千里,草木枯死,人畜因饥荒和疾病大量死亡,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因此,日逐王比所能统领的部众人数必然不会太多。 其次,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具有“民兵不分”的特点。《史记·匈奴列传》中有云:“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这意味着几乎所有成年男性都能成为骑兵。日逐王比所辖的四到五万人中,若按五口出一兵的比例计算,约有一万名骑兵。这也是为什么蒲奴单于面对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时不敢轻易发动攻击的原因。 最后,日逐王比率部主动归降汉朝时,必定会如实上报其全部人口数量。毕竟,作为归顺一方,准确汇报人口信息是建立互信的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的是,在匈奴分裂后的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日逐王比所辖的匈奴八部人口总数约为四到五万人。

         随着形势的发展,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八部大人共同推举日逐王比为新的呼韩邪单于,标志着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两部。次年春天,南匈奴单于比派遣弟弟左贤王莫率领一万多名骑兵攻打北匈奴,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获了大量人口和牲畜。随后,北匈奴的薁鞬骨都侯与右骨都侯带领三万多人投奔南匈奴。至此,南匈奴单于入居五原郡西部都尉塞之时,其部众总人口已达到八至九万人,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人口增多

        南匈奴单于归附汉朝后,在汉朝的大力支持下,其实力逐渐发展壮大,人口也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随着东汉与南匈奴联合作战对北匈奴实施军事打击,北匈奴势力逐渐衰弱,其部落民众纷纷迁徙至边疆各郡。

        据《后汉书·匈奴列传》记载,从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到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南匈奴的人口变动情况如下: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夏季,在南单于将王庭迁往云中郡的过程中,“南单于所辖北虏薁鞬左贤王率领部众及南部五骨都侯共计三万余人叛逃回归,距离北庭三百余里,并共同拥立薁鞬左贤王为新单于”。这次事件使南匈奴人口锐减至约六万人左右。随后,经东汉朝廷批准,南匈奴单于将其管辖下的八个部落分别安置在北方八郡地区。 此后,随着汉朝对北匈奴的持续军事反击,大量北匈奴部落不断南下投降汉朝。

      永平二年(公元59年),“北匈奴护于丘率众千余人来降。”

      建初元年(公元76年),“当时皋林温禺犊王再次带领部众返回涿邪山。南单于闻讯后,派遣轻骑兵联合边境郡县和乌桓军队出塞攻击,斩首数百级,俘获三四千人。”

       建初八年(公元83年),“北匈奴三木楼訾大人稽留斯等人率三万八千人、两万匹马、十万头牛羊,来到五原塞投降。” - 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南单于得知消息后,派遣轻骑前往上郡拦截,掳掠了大量人口和牲畜。”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正月,北匈奴大人车利、涿兵等七十三批人陆续入塞投降。”同年,“南单于又派遣薁鞮日逐王师子率领数千轻骑出塞突袭北匈奴,斩杀俘获一千余人。”

       章和元年(公元87年),“鲜卑族进入左地攻打北匈奴,大败之,斩杀优留单于并取其皮而还。北匈奴内部大乱,屈兰、储卑、胡都须等五十八个部落,共二十万人,其中八千名成年战士,相继向云中、五原、朔方、北地等地投降。”

       章和二年(公元88年),“当时北匈奴因内乱加上饥荒蝗灾,投降者络绎不绝”。

       永元元年(公元89年),“耿秉被任命为征西将军,与车骑将军窦宪统帅八千骑兵,加上度辽部队及南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从朔方出击北匈奴,取得重大胜利。北单于被迫逃亡,俘虏达二十多万人。详细战况见《窦宪传》。”

      永元二年(公元90年)春季,“邓鸿升任大鸿胪,皇甫棱代理度辽将军职务……此次战役俘获阏氏及其亲属五人,斩首八千级,俘虏数千人。”

          根据上述史料统计,从建武二十六年至永元二年(公元50-90年),归顺东汉的北匈奴人口总计约四十五万人。当然,这四十五万人中有部分北匈奴降众被南匈奴收编。 综上所述,至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南匈奴达到了人口最高峰。史书记载:“此时南匈奴连年征战获胜并接纳降众,实力最为强盛,统领三万四千户,总人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人,可动员骑兵五万零一百七十人。按照惯例,中郎将设置从事官二人。耿谭鉴于新降者众多,建议增加十二名从事。”

      由此可见,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匈奴分裂后,南匈奴单于率领部众归降汉朝时共有四至五万人。至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夏,分布在沿边八个郡的南匈奴人口约为六万人。如果以《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所记载的永元二年(公元90年)北方地区的南匈奴人口约二十三万七千三百人为准,则在四十年间,南匈奴人口增长了近四倍。 关于和帝以后南匈奴的人口变化,《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提到: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梁商上奏说:“匈奴虽有叛逆行为,但深知罪行深重,如穷途末路的鸟兽般,都会竭尽全力求生,何况其种族繁衍旺盛,难以彻底消灭。”这表明南匈奴部众虽然时降时叛,但总体人口并未减少,反而略有增长。

 

【南匈奴治所】

        南匈奴归附东汉之初,汉朝政府为了妥善安置这一重要盟友,首先将单于庭安置在距离五原郡西部边塞八十里的草原地带。根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的记载,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东汉派遣中郎将段郴和副校尉王郁前往南方迎接南单于,并在其驻地正式设立单于庭,该地点位于五原郡西部边塞以南八十里处。 具体而言,单于庭的位置大约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川井镇至新忽热苏木之间的草原区域。这段区域北距五原郡西部都尉驻防的汉长城约33.2公里(按汉代度制计算)。汉长城遗址从狼山乌不浪口开始,由西向东延伸,穿越巴音哈太苏木、查石太山区,最终到达乌拉特前旗小佘太乡及固阳县境内,形成了绵延数百公里的防御工事。 同年稍晚时候,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南匈奴的关系并确保其安全,东汉朝廷决定将单于庭迁往云中郡西部地区。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光武帝派遣中郎将段郴授予南单于玺绶,允许其部众越过长城,迁居云中郡,并专门设立了使匈奴中郎将一职,负责统领军队保护南匈奴的安全。同时,南单于也派儿子入京侍奉,表达对东汉朝廷的忠诚。 云中郡治所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方向的古城村。考虑到后来单于庭继续向南迁移至美稷县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单于庭在云中郡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在云中郡西部,即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一带。 到了建武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间(公元50-51年),由于云中郡地理位置较为接近边境,面临来自北匈奴的潜在威胁,东汉政府再次调整了南匈奴的驻地,将其迁往西河郡美稷县。《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明确记载,建武二十六年冬,南单于率部众渡过黄河,迁徙至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镇榆树壕古城)。

         在此期间,东汉还特别安排中郎将段郴和副校尉王郁留守西河郡,为南匈奴提供军事保护,并设立了相应的官府机构,包括从事和掾史等职位,以确保南匈奴政权的有效运作和稳定发展。 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规划的迁徙措施,东汉不仅成功巩固了与南匈奴的联盟关系,也为维护北方边疆的安全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部落分布】
     在东汉时期,随着南匈奴单于庭的南迁至美稷县,经东汉朝廷批准,单于所辖的八部众也被配置在北疆的八个重要郡县地带。根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扞戍。使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领部众为郡县侦罗耳目。” 由此可知,在这八个郡县中,南匈奴各部落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 单于直属部众驻扎在西河郡域(即今天的美稷县域),这里是南单于的主要驻地。

   2. 韩氏骨都侯部落被安置在北地郡域,其辖境大致相当于现今的宁夏贺兰山、青铜峡、山水河以东以及甘肃环江、马莲河流域一带,这一区域是连接东西的重要通道。

  3. 右贤王部落则分布在朔方郡域,该地区涵盖了今内蒙古东胜梁以北、狼山与查石太山脉以南、毛不拉孔兑沟与黄河北至乌不浪山口以西、乌兰布和沙漠及其以东的广阔地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 当于骨都侯部落驻扎在五原郡域,这里位于毛不拉孔兑沟与黄河北至乌不浪山口以东、呼斯太河与五当河及昆都伦河源头以西、东胜梁以北、阴山秦汉长城以南的区域,是重要的防御要塞。
  5. 呼衍骨都侯部落分布在云中郡域,辖境包括今内蒙古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北部,涵盖大青山与乌拉山南、黄河以北的狭长平原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6. 郎氏骨都侯部落驻守在定襄郡域,该地区相当于今山西朔州北部和内蒙古清水河县,包括黄河以东、苍头河以北、浑河以南的丘陵山区,是北方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左南将军部落则负责雁门郡域的安全,该地区位于今山西五台山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凉城县岱海以南地带,是抵御外敌的重要屏障。
  8. 栗籍骨都侯部落驻扎在代郡域,管辖范围涵盖今山西大同市南部、河北桑干河及壶流河上游一带,这一区域是连接中原与北方的重要枢纽。
  综上所述,建武二十六年,南匈奴单于庭正式南迁至今日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川井镇至新忽热苏木一带。此后,南匈奴单于庭与其八部曾两度迁徙其驻地,最终形成了东汉初期南匈奴部落散居于北部缘边八郡的分布格局。这些部落广泛分布于西起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东至河北桑干河流域的汉代北方缘边八郡的广大地区,成为东汉北部边境的重要力量。


【南匈奴单于世系】

01,称号 .  醢落尸逐鞮单于,名字.比 ,48-56年在位,   呼韩邪单于孙、乌珠留若鞮单于子

  薁鞬左贤王单于(自立)    50年,不足1月(北单于蒲奴弟薁鞬左贤王)
02,称号 .  丘浮尤鞮单于,名字.莫 ,56年 - 57年在位,(备注.单于比弟)
03,称号 .  伊伐于虑鞮单于,名字.汉,57年 - 59年在位,(备注.单于莫弟)
04,称号 . 
醢童尸逐侯鞮单于,名字.适,59年 - 63年在位,(备注.单于比子)
05,称号 .  丘除车林鞮单于,名字.苏,63年在位,(备注.单于莫子)
06,称号 .  湖斜尸逐侯鞮单于,名字.长,63年 - 85年在位,(备注.单于适弟)
07,称号 .  伊屠于闾鞮单于,名字.宣,85年 - 88年在位,(备注.单于汗子)
08,称号 .  休兰尸逐侯鞮单于,名字.屯屠何,88年 - 93年在位,(备注.单于长弟)
09,称号 .  安国单于,名字.安国,93年 - 94年在位,(备注.单于宣弟)
10,称号 .  亭独尸逐侯鞮单于,名字.师子,94年 - 98年在位,(备注.单于适子)
11,称号 .  万氏尸逐侯鞮单于,名字.檀,98年 - 124年在位,(备注.单于长子)
12,称号 .  乌稽侯尸逐鞮单于,名字.拔,124年 - 128年在位,(备注.单于檀弟)
13,称号 .  去特若尸逐就单于,名字.休利,,128年 - 140年在位,(备注.单于拔弟)

     140年,休利自杀,南庭虚位(140年 - 143年)


【南匈奴(吾斯、车钮)句龙王朝世系表】
       称号 .车钮单于(自立)  ,名字.车钮,140年 - 143年在位,(备注.句龙王吾斯等拥立)

14,称号 .  呼兰若尸逐就单于,名字.兜楼储,143年 - 147年在位,(备注.守义王)

15,称号 .  伊陵尸逐就单于,名字.居车儿,147年 - 172年在位,(备注.--) 
16,称号 . 
屠特若尸逐就单于,,172年 - 178年在位,(备注.单于居车儿子)
17,称号 .  呼征单于,名字.呼征,178年 - 179年在位,(备注.屠特单于子)

【南匈奴(须卜)族人王朝世系表】
族人拥立 须卜骨都侯为单于,188年-189年
(须卜死后,南庭虚位,以年老氏族首长权行主持南庭之事)

【南匈奴(刘进伯)刘氏王朝世系表】

18,称号 . -  ,名字.刘羌渠,179年 - 188年在位,(备注.右贤王)

19,称号 .  持至尸逐侯单于,名字.刘於夫罗,188年 - 195年在位,(备注.单于羌渠子)
20,称号 .   (末任) ,名字.刘呼厨泉,195年 - 216年在位,(备注.於夫罗之弟)


【刘呼厨泉被曹操留于邺,此后南匈奴单于终止】
21.左部帅:
刘豹(於夫罗子)(216--279)

22.左部帅:刘渊刘豹子)(279--304年建前赵--310年)

 北单于(后自称大单于),刘渊(304年--)(刘豹之子),建立前赵
  前赵(304年~329年),亦称汉赵,十六国时期列国之一,是西晋晚期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割据政权。304年11月,刘渊以复汉为名,在左国城即汉王位,改元元熙,国号汉。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309年迁都平阳。310年病卒。长子刘和即位

【其他阅读】
=======
2025年1月18日 12:0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