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tǔ yù hún(313年—663年延续至800年后),中国古代鲜卑族首领慕容吐谷浑迁徙到西北地区后所建的地方政权。

首页标题    五胡    2,鲜卑族    3鲜卑.慕容吐谷浑部落    吐谷浑tǔ yù hún(313年—663年延续至800年后),中国古代鲜卑族首领慕容吐谷浑迁徙到西北地区后所建的地方政权。






 吐谷浑.tǔ yù hún



313年

【基本信息】

中文名:吐谷浑
外文名:Tuyuhun
别名:河南国、吐浑(鲜卑人慕容吐谷浑)
时间范围:343年 至 663年~800年后
首都:伏俟城
主要城市: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
主要民族:吐谷浑人(鲜卑人)



概述

      吐谷(yù)浑(313年—663年),亦称吐浑、河南国,是中国古代鲜卑族首领慕容吐谷浑迁徙到西北地区后所建的地方政权。
      慕容吐谷浑原本游牧于辽河流域的西昌黎棘城之北区域,是鲜卑慕容氏的一支。后来,该部落向西迁徙至甘肃与青海一带。其孙叶延开始以祖父的名字作为族称。

        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吐谷浑的首领树洛干自称大单于及吐谷浑王。南北朝时期,吐谷浑先后依附于南朝宋、齐以及北魏。

       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吐谷浑的国王夸吕首次称汗,并将都城设在伏俟城(现今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铁卜卡古城)。他秉持睦邻政策,先后与东魏和隋朝通婚。 唐朝初期,吐谷浑政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部由伏允的儿子达延芒结波率领,以鄯善为中心,最终臣服于吐蕃;东部则由伏允的长子慕容顺统领,以伏俟城为核心,归顺唐朝。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慕容顺被部下杀害,其子诺曷钵继位。次年,诺曷钵受唐封为河源郡王,并被赐号乌地也拔勤豆可汗。他还娶了唐宗室女弘化公主为妻,被授予驸马都尉的称号。他的两位儿子也分别迎娶了唐朝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

        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因受到吐蕃的攻击,诺曷钵率部逃往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至此吐谷浑国灭亡。

        此后,吐谷浑部众散居于朔方和河东地区,史书上称之为“退浑”。 吐谷浑最为鼎盛时,其疆域范围东起现今的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南至青海南部,西达新疆的若羌和且末,北边则隔着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同时兼营农业,出产良马被称为“青海骢”,并且擅长制作兵器。在南北朝时期,吐谷浑所占据的青海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中西方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连接着中原与漠北、西域、西藏高原以及印度等地的交流与往来。

【国号】
    “吐谷浑”一词源自鲜卑语,有观点认为其含义为“泥土、尘土”。最初,“吐谷浑”是这一民族开国领袖的名字。公元4世纪初,鲜卑族慕容部的一位首领——吐谷浑,从当时居住在辽东地区的“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率领部众向西迁徙,最终抵达今天的内蒙古阴山一带。 到了西晋永嘉末年(约公元313年左右),吐谷浑再次率领他的部落南下,穿越阴山后经过陇山,迁徙至现今甘肃省临夏西北地区。随后不久,他们继续向西、向南扩展势力范围,逐步征服并统治了包括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以及青海地区在内的广大区域。在这片土地上,吐谷浑部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并将当地的羌族、氐族等纳入其统治之下。 至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正式以祖父的名字“吐谷浑”作为姓氏,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与纪念。从此,“吐谷浑”不仅成为该族群的姓氏,同时也成为了这个民族的族称以及国家的名称,象征着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地位。

【历史】
建立政权

      吐谷浑的传承历史可以追溯至叶延时期,他将自己的权力传递给了儿子碎奚。碎奚在位期间,进一步巩固了政权,并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视连。视连在位时,积极与西秦建立外交关系,通过联姻和友好往来加强双方联系,因此被西秦封为白兰王。 视连去世后,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视罴(也有说法认为是其子)。西秦为了表示对吐谷浑的支持,授予视罴“沙州牧”和“白兰王”的封号,以彰显其地位和权威。 视罴之后,乌纥提继任首领之位。然而,在与西秦的交战中,乌纥提遭遇失败,不得不向南凉寻求庇护,以维持部落的生存和发展。 到了树洛干时代,他是视罴之子,继承了乌纥提的职位。在他的领导下,吐谷浑的势力逐渐恢复并重新振作起来。树洛干率领数千家部落迁徙至慕贺川,宣布自己为大单于、吐谷浑王,确立了新的统治中心。尽管后来再次败于西秦,但西秦仍然认可了他的实力,封他为平狄将军,并任命他为赤水都护,以协助管理边疆事务。 这一系列的历史变迁,不仅展现了吐谷浑部族顽强的生命力,也反映了当时各政权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博弈。


中兴时期
      从吐谷浑到树洛干,历经六代八传,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具有卓越才略的领袖人物。他们注重吸收汉族士人文化,任用司马、博士等官职,并且大量起用儒生参与治理,推动了部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当时正值十六国割据混战的历史阶段,吐谷浑部落占据了甘肃与青海之间的战略要地,实际控制范围东起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至赤水、白兰,北临黄河,南达大积石山。其北部与南凉接壤,东部则与西秦为邻。

         公元417年,吐谷浑遭受西秦将领木奕干的袭击,在尧杆川一役中惨败,树洛干与其弟阿豺被迫逃往白兰山(今青海省都兰一带)。临终前,树洛干考虑到自己的儿子拾虔年幼弱小,难以承担重任,于是决定让弟弟阿豺继位。阿豺继位后,迅速扩张势力,吞并氐羌数千里土地,定都于浇河,身处诸羌之中,成为当时一支强大的部落力量。他曾亲自登上西倾山探寻江源,试图寻找通往长江下游的通道,并派遣使者前往建康,向刘宋王朝进贡,最终被刘宋封为沙州刺史、浇河公。 阿豺去世后,将王位传给了弟弟慕瞶。慕瞶在位期间,曾擒获与北魏为敌的赫连定,并将其送往北魏,因此得到了北魏的高度认可,被封为西秦王,同时占据金城、陇西等郡。慕瞶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弟弟慕利延。此时的吐谷浑已拥有广袤的土地,除了设总部于沙州外,还在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等地建立了四座重要城池。慕利延之后,王位传给了树洛干之子拾寅,他将总部西迁,并在伏罗川建立新的根据地。拾寅先后受到刘宋和北魏的册封,分别被封为河南王和西平王。拾寅去世后,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度易侯,再由度易侯传给儿子伏连筹,伏连筹又传位于儿子夸吕。夸吕迁居伏俟城,在宇文周时期正式称可汗。夸吕的儿子世伏继承王位后,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不久,世伏去世,其弟伏允继位,按照当地风俗,伏允继续迎娶光化公主为妻,延续了与中原王朝的联姻关系。


兵败隋朝
        隋代时期,吐谷浑的游牧范围极为广阔。其疆域“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县东南)以西,且末(治今新疆且末县)以东,祁连山(今祁连山脉)以南,雪山(今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及阿尼玛卿山等)以北”,东西跨度达四千里,南北纵横两千里。这一区域涵盖了如今青藏高原东北部以及河西走廊的部分地区。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位于现今青海湖以西45里的位置。 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年至600年),吐谷浑屡次进犯隋朝边境,对隋朝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当时,吐谷浑可汗夸吕因怀疑太子图谋不轨而将其杀害,并立自己的小儿子诃为继承人。然而,诃却因惧怕父亲加害于他,计划率领部落中的15000户民众内迁归附隋朝,但这一请求遭到隋朝拒绝。此外,吐谷浑名王拓跋木弥也曾率千余家向隋朝请求归化,同样未能得到接纳。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朝发动了对吐谷浑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此次战役中,隋军成功击败吐谷浑首领伏允,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随后,隋炀帝在这一地区设置了西海郡、河源郡等多个行政单位。然而,除了短暂控制过最东部且面积最小的河源郡外,其他郡县实际上并未真正纳入隋朝的有效管辖范围。为了进一步稳定局势,隋炀帝派遣慕容顺前往管理吐谷浑余众。然而,慕容顺抵达西平后便无法继续前进,最终不得不返回。 几年之后,吐谷浑伏允不仅重新收复了所有失地,还主动进攻隋朝河右地区。面对吐谷浑的强势反击,隋朝边疆郡县难以抵御,导致局势再度陷入动荡之中。这一系列事件充分反映了隋朝与吐谷浑之间复杂的关系,同时也暴露了隋朝在西北边疆治理上的局限性。


亡国于唐
      唐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的六月,唐朝派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领大军讨伐吐谷浑。然而,吐谷浑的首领伏允携带部众远遁他乡,以躲避唐军的攻击。唐军一路追击至青海湖地区,在完成战略目标后班师回朝。 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浑再次对凉州发动侵扰,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威胁和困扰。面对吐谷浑的再度挑衅,唐太宗李世民于十二月初三果断采取行动,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领多路兵马共同进击吐谷浑。 此次军事行动中,兵部尚书侯君集被委任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刑部尚书、任城王则担任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负责且末道行军总管事务,凉州都督李大亮出任赤水道行军总管,而岷州都督李道彦与利州刺史高甑生则分别承担盐泽道行军总管的重任。此外,归附唐朝的突厥军队以及契苾何力等部也参与到此次联合军事行动中。 这次大规模的军事部署体现了唐太宗对解决吐谷浑问题的决心,同时也展现了唐朝在应对边疆事务时的强大组织能力和军事实力。各路将领协同作战,旨在彻底平定吐谷浑的威胁,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安宁。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闰四月初八,李道宗在库山(现今青海湖东南部地区)成功击败了吐谷浑的军队。这次战役是唐朝对吐谷浑展开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为了彻底击溃吐谷浑,唐军采取了分兵两路的战术。一路由李靖、李大亮和薛万均等将领率领,向北挺进,从吐谷浑的右侧发起进攻;另一路由侯君集与李道宗指挥,向南推进,从吐谷浑的左侧展开攻势。这种左右夹击的策略极大地削弱了吐谷浑的防御能力。 在战斗中,李靖麾下的萨孤吴仁于曼都山英勇作战,斩杀了吐谷浑的一位著名王室成员,重创敌军士气。与此同时,多位唐朝将领在牛心堆和赤水源等地连续取得胜利,不仅俘获了吐谷浑伏允的重要辅臣慕容孝隽,还缴获了数以万计的各种牲畜,进一步打击了吐谷浑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 此外,侯君集与李道宗率军在乌海再次大败吐谷浑军队,并成功俘虏了名王梁屈葱。而李靖本人则在赤海取得了辉煌战果,他一举击破了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缴了二十万头各类牲畜。另一方面,李大亮也表现出色,他不仅俘获了吐谷浑的二十位著名将领,还缴获了五万头牲畜,其部队甚至推进到了且末的西境。 这一系列胜利不仅彰显了唐朝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也标志着唐朝在西北边疆地区的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这些战役,唐朝有效遏制了吐谷浑的扩张势头,为后续巩固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军交战中伏允败逃。此时,薛万均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果断地指挥骑兵进行追击,成功击溃了吐谷浑残余势力,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与此同时,侯君集和李道宗率领大军,在荒凉的原野上行军整整两千里。这一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他们不仅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顺利穿过了险峻的星宿川,最终抵达了柏海之畔。这次长途跋涉不仅是对军队体能的巨大考验,更是战略智慧的体现。 另一方面,执失思力也取得了显著战果,他成功击破了吐谷浑的辎重部队,进一步削弱了敌方的实力。在这场战争的关键时刻,吐谷浑王伏允因走投无路而选择自缢身亡。

          伏允死后,吐谷浑这一古老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分为了东西两个部分,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西部的吐谷浑由伏允的次子达延芒波结(亦称慕容尊王)率领。他们主要居住在鄯善地区,后来逐渐归顺了崛起的吐蕃王朝。在吐蕃的记载中,这一支吐谷浑被称为“阿柴”或“阿辖”。

       东部的吐谷浑则由伏允的长子慕容顺领导,他们以伏俟城为根据地。唐朝对慕容顺颇为重视,封其为西平郡王以示尊重与支持。慕容顺去世后,其子诺曷钵继位。诺曷钵继续得到唐朝的认可,被册封为河源郡王,并且还获得了乌地也拔勒豆可汗的称号。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进一步加深了与吐谷浑的关系,将弘化公主许配给他,同时加封他为青海国王。诺曷钵的两位儿子也延续了这种友好关系,分别迎娶了唐朝的金城公主和金明公主为妻。 随着历史的推进,吐蕃逐渐兴盛起来,开始向甘青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到了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东部的吐谷浑最终未能抵挡住吐蕃的强大攻势,被迫灭亡。诺曷钵不得不带领残部逃往凉州,之后又率领数千帐百姓归附唐朝。唐朝为了妥善安置这些吐谷浑部众,将他们迁徙至灵州,并在此设立安乐州,任命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尽管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但诺曷钵的子孙依然世袭保留着青海地区的称号,直至贞元年间(785年至804年)才告一段落。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吐谷浑民族的变迁历程,也反映了当时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后裔去向
      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族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进入了河源地区,最终灭掉了吐谷浑政权。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在这种情况下,被迫与弘化公主率领数千帐部众迁徙至凉州,以此寻求安稳的生存环境。 到了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为了有效牵制吐蕃日益向西域扩展的势力,唐朝派遣薛仁贵率军前往河源地区进行军事行动,并护送吐谷浑部族返回其故地,以恢复他们的家园和秩序。 然而,在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军遭遇了重大失败。当时已经回迁至鄯州浩亶水(即今天的青海大通河)以南的吐谷浑部落,因为畏惧吐蕃的强大势力,感到居住不安,再加上鄯州地域狭小难以容纳众多人口,于是再次迁徙至灵州(现今宁夏灵武县南)。唐朝为此专门在原鸣沙县的土地上设置了安乐州(治所位于今天宁夏同心县东北韦州),用以安置这些吐谷浑部众。

      仪凤年间(公元676年至679年),部分吐谷浑部落从凉州内迁,被安置在延州金明县(治所在今陕西安塞县南)的西部边境,并设立浑州来管理这些迁入的部众。自龙朔年间之后迁入安乐州的吐谷浑部众不过数千帐,但仍有大量的吐谷浑人留在青海湖地区,处于吐蕃的控制之下。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深刻反映了吐谷浑部族在外部压力下的迁徙历程以及唐朝对这一地区的复杂治理策略。

           武周长寿元年,即公元692年,王孝杰率领大军向吐蕃发起进攻。从河源军(现今青海省西宁市一带)出发,成功将吐谷浑的一支——耽尔乙句贵部迁徙至灵州境内进行安置。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唐朝在西北地区的防御力量,同时也加强了对吐谷浑部落的管理与融合。 到了圣历二年,也就是公元699年,吐蕃内部发生严重动乱,重臣论钦陵因兵败而选择自杀。其子论弓仁则率领所统辖的吐谷浑部落共计七千帐归顺唐朝,并内迁至境内。不久之后,论弓仁又派遣使者前往吐谷浑部族进行招降工作,最终有七千人响应号召归顺唐朝。同年七月,又有十四百帐的吐谷浑部众内迁,据推测,这些部落很可能就是由论弓仁成功招降并带领归顺的吐谷浑人。 诺曷钵率领其部落迁入安乐州后,他与其子慕容忠便长期居住于此地。然而,在大约圣历二年的八月(即公元699年),诺曷钵的孙子慕容宣超却突然率领灵州地区的吐谷浑部众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叛乱,随后逃离至青海故地试图复国。 久视元年,即公元700年的八月,由于不堪忍受吐蕃的控制与压迫,吐谷浑部众再次主动归附唐朝。当时,他们共有十万之众,各部落分别前往河西地区的凉州、甘州(现今甘肃省张掖市)、肃州(现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现今甘肃省安西县东南地区)以及沙州(现今甘肃省敦煌县)等州郡投降唐朝,并被妥善安置在各州附近的区域生活。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当时吐谷浑部族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所经历的多次迁徙与归属变化。
        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的正月,吐谷浑大酋长慕容道奴与铁勒九姓等部族共计万余帐迁徙至关内道北部的河南地。然而,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这些部落中的大多数便纷纷叛离,重新回到了漠北地区。不过,由于吐谷浑与突厥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因此推测他们可能仍然留在了河南地,并未跟随其他部族一同外迁。 到了开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23年,部分吐谷浑部众前往沙州投降,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接纳了他们,给予了妥善的安置。 天宝五载,即公元746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对当时迁居于沙州墨离军(今甘肃省安西县东南)的吐谷浑部展开讨伐行动,最终成功俘获了该部的全部人口并凯旋而归。 在安史之乱期间,即公元755年至763年之间,河西以及灵州一带的吐谷浑人也参与到这场历史变革之中。其中一部分吐谷浑人加入了唐军,积极参与到保卫潼关的重要战役中;另一部分则因受到吐蕃势力的威胁,被迫向东迁移,分别进入盐州(治所位于今陕西省定边县)、庆州(治所位于今甘肃省庆阳县)以及夏州朔方县(治所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东,此地设置了宁朔州)。至于那些加入唐军的吐谷浑部落,在潼关之战后其具体去向已无从考证。然而,迁徙至盐州、庆州等地的吐谷浑部落,则依然活跃于关内道北部区域。
     《资治通鉴》以及两《唐书·吐蕃传》中均有明确记载,广德元年(763年)之后,吐蕃曾多次率领吐谷浑、党项等部族侵入唐朝的辖境。这些吐谷浑人,一部分应当是至德年间之后仍然留居于河西地区的部落,而另一部分则应是武周时期以后依然留在河源故地的部落。 到了唐后期的贞元二十年(804年),吕温奉命出使吐蕃时,还亲眼目睹了“退浑种落尽在,而为蕃所鞭挞”的景象。为此,他特地创作了一首《蕃中答退浑词》:“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吐谷浑部落在吐蕃统治下的艰难处境。 开成元年(836年),关内道北部的吐谷浑部落共计三千余帐再次向北迁徙,进入了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县南)一带。此外,在开成年间,赫连铎的父亲率领其部族三千余帐归顺唐朝,并驻守云州(今山西大同市)长达十五年之久。丰州的部落迁徙后便逐渐消失于历史记载之中,而云州的部落却屡次在文献中被提及,这表明后者更有可能是吐谷浑部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天复三年(903年),李克用麾下的将领攻占了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并杀害了赫连铎部下的二千余人。由此可见,毗连云州的振武军也是吐谷浑部族后期迁徙的重要地点之一。当赫连铎失去云州后,他逃亡至幽州(今北京市城南),其部族则分散到了蔚州(今山西灵丘县)境内。 到了后唐庄宗时期,白承福代理都督一职,并在中山(今河北唐县西南)以北的石门建立寨子。他的部下有数千名强壮的丁口,主要依靠畜牧业维持生计,同时与后唐政权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然而,在长兴二年(931年),由于契丹族不断向南推进的压力,塞外的吐谷浑部落开始向云州、朔州(今山西)两地迁移。这一系列的历史变迁充分展现了吐谷浑部族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迁徙轨迹及其生存状态。
        后晋天福元年,即公元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这一历史事件对当时的社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居住在雁门关以北的吐谷浑人也由此成为了契丹的属民,被迫接受其统治与奴役。 由于难以忍受契丹的压迫,再加上镇州节度使安重荣的劝说和引导,吐谷浑部落中有千余帐选择南迁。他们被安置在并州(今太原市南)、忻州(今忻州)、代州(今代县)以及镇州(今河北正定县)这四州的山区地带。然而,这样的迁移并未得到契丹的认同。到了天福六年,也就是公元941年,契丹对此事提出强烈指责。而后晋朝廷为了平息契丹的不满,派遣供奉官张澄率领两千士兵,试图将分布在并、代、忻、镇四州的吐谷浑人强制驱赶回塞北的旧地。 但事实上,石敬瑭内心对契丹无休止的索取早已心生不满。因此,他暗中命令驻守太原的刘知远“潜加抚慰”,对吐谷浑人的迁移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同时,安重荣也对这些吐谷浑人予以接纳和保护。最终,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局势下,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吐谷浑人成功留在了并、代、忻、镇四州地区,继续他们的生活。这一历史过程不仅体现了当时民族关系的错综复杂,也反映了地方势力在中央政策之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后晋开运年间(公元944年至946年),白承福率领其部族参与了晋出帝的军事行动,随军出征至澶州(现今河南省濮阳市南部)进行作战。然而,不久之后,他的部落被迁徙并安置到了岚州(现今山西省岚县北部)和石州(现今山西省离石县附近)。 由于白承福在管理部族事务上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导致内部矛盾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白可久带领部分族人向北迁移,进入契丹(即后来的辽国)境内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而与此同时,白承福本人也因种种原因最终被刘知远所杀。 随着白承福的去世,河东地区原本由他统领的吐浑势力逐渐衰弱,几乎不再见于史书记载。然而,在契丹(辽)的疆域内,仍然存在一定规模的吐谷浑部落,继续在当地生活和发展,成为那一时期民族融合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雍熙三年,即公元986年,宋军在对辽的军事行动后班师南归。在此过程中,宋军将山北地区云州、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北)以及朔州这四个州境内的百姓,包括吐谷浑部族,一同迁徙至河东与京西地区(主要位于现今河南省西部)。尽管如此,可以推测仍有一些吐谷浑人继续留在辽国境内。 随着时间推移,迁徙到新地区的吐谷浑部族与当地的汉族、契丹族、沙陀族等民族共同生活,在长期的杂居过程中,逐渐实现了民族间的融合。由于这种深入的文化与血缘交融,到了十一世纪之后,相关文献中已鲜有吐谷浑部落活动的具体记载。这一历史现象表明,吐谷浑作为一个独立的部落实体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其后裔则通过融合的方式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疆域】
范围

      吐谷浑的全盛时期,其疆域范围十分广阔。具体而言,它涵盖了现今青海省东部的黄南藏族自治州、中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以及西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此外,其领土还延伸至甘肃省的部分区域,包括陇南地区东部、武威地区东部,甚至远达敦煌和安西一带。这一时期的吐谷浑,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及周边地区形成了重要的政治与文化影响力,成为当时该区域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王城
       伏俟城位于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加村。分内外两城,内城东西长20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夯土筑,保存完好,高12米,基宽17米。只开东门,门宽10米,门外有一折角遮墙;城内自城门向西有一条中轴大道,大道两旁各有长50米、宽30米三个相连的房屋基址遗迹,最西端有一东西70米、南北68米的小方院遗迹,在小院与南部房屋基址之间有一直径约15米、高9米的夯土台,土台上有建筑痕迹;城内散布有少量的瓦片和陶片。外城南北长1400米,东西残长700米,系用砾砂泥土堆积而成,现已坍塌,只留遗迹;外城中部稍偏东又筑一墙,将外城分隔成东、西两部,西部较东部大近一倍,古城居西部中心。1988年,被列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政治】
官制

      吐谷浑国的官制体系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旧唐书·吐谷浑传》记载,其早期官职设置较为简单,主要有长史、司马和将军等职位。大约从夸吕时代开始,吐谷浑国的官制逐渐丰富,出现了王公、仆射、尚书、郎中等更为复杂的官职体系。 在夸吕时代之前,吐谷浑的最高首领通常自称为某某将军、某州刺史或某王,历史文献中常称这些首领为“大人”或“将”。在其下属官员中,设有将军、长史、司马、博士、侍郎、别驾等辅助性官职。除了最高首领可以称王之外,其他官员并未见有“王公”这一称号,仅有一些如别帅、渠帅、部大等较低级别的头衔。 然而,自从夸吕开始自称可汗之后,吐谷浑国内出现了大量的王公贵族。这些被称为“王者”的人主要包括可汗的子弟以及有功勋的贵族。在历史文献中,除了笼统地称呼他们为“名王”外,还出现了许多带有具体地名或雅号的王号,例如南昌王、高昌王、龙涸王、定城王、钟留王、广定王、高宁王、赵王、威信王、嵬王、尊王、大宝王、天柱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称“公”的情况相对较少,目前仅见到“洛阳公”这一例。 这些王公贵族各自率领着自己的亲兵,并统领特定的部落。每个名王所管辖的部落规模大致在千户左右。而在可汗以下的佐官体系中,除了早期的仆射、尚书、郎中等职位外,到了唐代又新增了国相、丞相等高级官职。这些佐官的职责大多模仿当时的中原王朝政权设置。然而,国相、丞相等高级官员往往权力过大,甚至出现拥权自重、坐大反叛的情况,从而对王室统治造成了潜在威胁。


赋税
   吐谷浑的税收制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旧唐书·吐谷浑传》记载:“国无常税,用度不给,辄敛富室商人,以取足而止。”这表明吐谷浑并没有固定的税收制度,当国家财政出现短缺时,便会向富裕的家庭和商人征收赋税,以满足当前的财政需求为限。 这种没有固定标准、随意征发的方式,有时可能会比有明确规定的税收制度更加沉重。表面上看,税收是由富户和商人承担,但实际上,这些赋税经过富户和商人的转嫁,最终还是由全体被统治者共同负担。因此,这种看似灵活的税收方式,实际上可能加重了普通民众的经济压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刑罚
      吐谷浑政权在对内管理方面,其首要职能在于保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杀人以及盗马者将被判处死刑,而对于其他犯罪行为,则通过征收财物来赎罪,同时也会依据情节的轻重给予杖刑处罚。在执行刑罚时,通常会用毡布蒙住受刑者的头部,并手持石块从高处进行击打。”这一内容源自《魏书·吐谷浑传》。 从上述法律条文可以看出,吐谷浑政权所制定的这些相对原始且粗犷的法律规定,与其当时较为落后的社会发展水平是相匹配的。这种法律制度不仅反映了吐谷浑社会的历史阶段特征,也体现了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独特方式。这些规定虽然简单,但却是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地位的重要手段。

【经济】
畜牧业

       吐谷浑的经济结构以牧业为主导,展现出其人民在畜牧业方面的卓越才能。尤其是在养马领域,吐谷浑更是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 吐谷浑地区盛产各种牲畜,包括马、牛、骡以及骆驼等。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优良品种的马匹——“青海骢”。这种马以其出色的品质被誉为“龙种”,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青海骢体格健壮、耐力强、速度佳,不仅适合长途跋涉,还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因此备受赞誉。 吐谷浑所饲养的这些牲畜在当地经济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广泛应用于交通、农业以及军事等领域。此外,吐谷浑的牲畜资源还大量输送到内地,为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这种贸易往来,吐谷浑不仅推动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业
      吐谷浑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但同时也兼营农业。在其社会结构中,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河湟地区的羌民以及汉人的辛勤劳作。尤其是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的浇河一带,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呈现出较为发达的状态。这一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大麦、粟、豆类以及芜菁等,为吐谷浑的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这种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不仅展现了吐谷浑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利用能力。


手工业
    吐谷浑的手工业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展现了其在古代社会中的技术成就与经济实力。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包括采掘、冶炼等基础产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兵器制造和金银饰品制作等领域。其中,采掘业为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而冶炼技术的进步则推动了各类金属制品的生产。尤其是在兵器制造方面,吐谷浑凭借精湛的工艺打造出了高质量的武器装备,这不仅增强了自身的军事防御能力,也反映了其手工业的技术高度。此外,金银制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门类,体现了吐谷浑在艺术审美与精细加工方面的卓越才能,这些精美的工艺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吐谷浑的社会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为其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业
      吐谷浑位于中西陆路交通的要道之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北接蒙古高原,西通中亚地区,南邻青藏高原,东连黄河与长江流域,这些区域之间均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青海道(又被称为吐谷浑道)上,吐谷浑的辖区成为了必经之地。正因如此,吐谷浑曾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据过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军事需求的推动,吐谷浑的采矿与冶炼业也逐步得到了提升。这一时期,吐谷浑的商业活动尤为活跃,商队穿梭于“丝绸之路”之上,其足迹东至长江、黄河下游地区,南达成都平原,西抵中亚腹地,甚至远赴波斯(今伊朗)。这种广泛的贸易交流不仅促进了吐谷浑经济的发展,还加强了其与周边及远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使其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文化】
宗教

      早期的吐谷浑人主要信仰萨满教。这是一种与自然崇拜紧密相连的宗教形式,反映了当时吐谷浑人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和依赖。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佛教逐渐传入了吐谷浑地区,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文化和宗教元素。 在吐谷浑佛教的传播过程中,益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益州作为南朝与吐谷浑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不仅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传播,还为吐谷浑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吐谷浑的佛教文化主要来源于南朝,同时,西域也是其另一个重要来源。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吐谷浑的佛教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特别是在夸吕可汗时期,吐谷浑与南朝梁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据史书记载,夸吕可汗曾派遣使者前往梁朝,请求获得释迦牟尼佛像以及相关的佛教经论。梁朝回应了这一请求,向吐谷浑赠送了佛像,以及包括《涅盘经》《般若经》《金光明讲疏》在内的多部重要佛经。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极大地丰富了吐谷浑的佛教内涵。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限制,佛教在吐谷浑并未能够广泛流传。吐谷浑人对佛教的接受程度相对有限,这使得佛教在这片土地上的影响始终未能达到深入的程度。尽管如此,佛教的传入仍然为吐谷浑的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社会的思想进步和文化多样性。


语言文字
       吐谷浑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融合与同化而形成的独特群体,因此其语言体系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特征。追溯历史,吐谷浑在西迁之前属于辽东鲜卑慕容部,这一渊源决定了其主体民族的语言应归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然而,在西迁的过程中以及迁徙之后,又有众多其他民族融入吐谷浑社会,使得其语言结构更加多元化。这些语言包括但不限于突厥语族、汉藏语系中的羌藏语族,甚至还有印欧语系下的伊朗语族等。 在众多语言中,作为统治阶层所使用的吐谷浑语言,主要是属于蒙古语族的鲜卑语,这成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通用语言之一。同时,由于吐谷浑民族长期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深远影响,汉语也在其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交流工具。这种多语言并存的现象,不仅反映了吐谷浑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了其在历史上与周边各民族之间深度互动的结果。
        史籍的吐谷浑语(鲜卑语)词汇有:

(1)可汗(君主)

(2)恪尊(可汗妻室)

(3)处(唯诺之意)

(4)阿干(兄)

(5)莫贺(父、伯叔父)

(6)五期(疑为“王”之音译)等。
      2019年,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被发掘。墓中出土墓志一合,墓志左侧面还刻有两行未能释读的文字,可能为吐谷浑本民族文字。


婚俗
       《魏书》中记载的吐谷浑婚俗,由于成书年代所限,应当将其视为吐谷浑迁徙至甘肃、青海、四川地区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习俗。这一习俗的时代背景大致可以追溯到5世纪以后。 吐谷浑建国后,尽管仍然以游牧业为主,但其经济实力已远超东北时期,变得更为强大。这种强大的背后也伴随着社会内部贫富分化的加剧,原有的财富差距日益扩大。这种分化在婚姻制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富裕家庭能够提供丰厚的聘礼,而贫困家庭则因无法备足财礼,往往采取“窃女婚”的方式完成婚姻。这种“窃女婚”现象并非吐谷浑独有,在其他民族的习俗中亦可寻觅类似痕迹。从本民族的发展脉络来看,这一习俗大概源于其祖先乌桓、鲜卑时期的“略将女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早期的“略将女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而后期则演变为这种习俗的变种。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和聘礼重要性的提升,形式上的“略将女去”逐渐转变为实质意义上的“窃女婚”。 此外,《魏书·吐谷浑传》还提到:“父兄去世后,子侄可娶继母或嫂嫂为妻。”这种“蒸母报嫂”的婚姻形式在中国众多民族的历史中均有存在。此类原始婚俗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它的延续不仅依赖于传统本身,还与持有这种婚姻观念的民族意识紧密相连。有学者指出,对于这些民族的贵族而言,这种做法旨在维护自身高贵的血统;而对于普通牧民来说,则更多地体现了保持本氏族或家族劳动力及牲畜等财产的经济意义。这一点对游牧民族尤为重要,因为牲畜和劳动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与发展。
       吐谷浑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婚姻结合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与中原王朝的和亲、与氐族念氏之间的婚姻往来、本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婚配以及与周边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形式。其中“和亲”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婚姻结合方式。对于吐谷浑民族而言,这种和亲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我们通常所熟知的情况,即中原王朝将皇室公主下嫁给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或单于,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

       另一方面则是少数民族的首领将自己的妹妹献给中原王朝,使其进入后宫成为妃嫔,以此表达对中原政权的忠诚与友好态度。

        从时间跨度来看,吐谷浑民族的和亲活动大致起源于吐谷浑王夸吕统治时期,并一直延续至吐谷浑国家最终灭亡为止。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充分体现了和亲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在维护吐谷浑与周边势力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民族间通过联姻实现和平共处、促进文化交流的一种智慧选择。
         吐谷浑与氐人念氏之间的婚姻关系,早在吐谷浑迁徙至枹罕之后不久便已建立,并且这一传统被后世所继承和延续。这种联姻形式与吐谷浑的贵族阶层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双方世代通婚,通常以念氏女子嫁给慕容氏男子为主,从而逐渐形成了吐谷浑国家中的外戚家族。念氏在吐谷浑政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树洛干的母亲便是念氏成员。据史书记载,树洛干九岁时父亲去世,其母念氏聪慧贤惠且容貌出众,后来嫁给了乌纥堤并备受宠爱,进而掌握了国政大权。 这种两个家族之间长期维持的世代联姻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中较为常见,其背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政治需求。通过联姻巩固联盟、增强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是当时政治环境中一种重要的策略选择。 对于吐谷浑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群体而言,除了内部择偶外,与羌人的通婚更为普遍。这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吐谷浑与羌人长期共处,相互交往频繁,因此两族之间的通婚成为一种自然趋势。同时,吐谷浑与汉族之间的通婚也确实存在。这些跨民族的婚姻关系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吐谷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服饰
       吐谷浑地区的男子服饰,整体风格与中原汉人颇为相似。他们通常穿着窄袖上衣、小口袴以及大头长裙帽。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帽子常以轻薄的罗幂遮住脸庞,这不仅是一种装饰风格,更是在骑马时有效抵御风沙侵袭的实用设计。 而吐谷浑妇女的服饰则与汉族妇女相近,但在发饰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她们习惯将头发编成辫子,并以金花作为主要首饰进行点缀。特别是地位尊贵的可敦(王后),会佩戴华丽的金花冠,这种装扮保留了鲜卑族的传统遗风。此外,吐谷浑女性还会将头发束起盘于脑后,在发髻上缀满珠贝等装饰品。通过观察头饰上金花和珠贝的数量与精美程度,人们可以轻易分辨出佩戴者的身份高低与社会地位。


【民族】
       吐谷浑的境内,主要居住着鲜卑人和羌人。其中,鲜卑人作为统治民族,在政治和社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羌人则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吐谷浑的社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吐谷浑建立城郭并定居生活的现象来看,可以发现羌人与鲜卑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融合迹象。这种民族间的交融不仅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为吐谷浑的文化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在藏文文献中,吐谷浑被称为“桑阿夏”或“桑即赛”,这一称呼表明吐谷浑与藏族最早形成的六氏族之一存在密切联系。将吐谷浑称为“赛氏”,似乎进一步反映了吐谷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羌藏化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也展现了吐谷浑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 此外,吐谷浑境内还生活着其他民族群体,例如突厥人和康居人等。这些不同民族的存在,为吐谷浑的社会结构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多民族聚居地。

 
 

【吐谷浑君主世系】
【01】慕容吐谷浑
283--313年―317年
【02】慕容吐延,,317年―329年,慕容吐谷浑长子
【03】
吐谷浑叶延,329年―351年,吐延之子
【04】吐谷浑碎奚,351年―371年,叶延长子,前秦安远将军、漒川侯
【05】
吐谷浑视连,371年―390年,碎奚之子,西秦沙州牧、白兰王
【06】吐谷浑视罴,390年―400年,视连长子,西秦使持节、都督龙涸以西诸军事、沙州牧、白兰王(不受)
【07】吐谷浑乌纥提,400年―405年,视连次子
【08】吐谷浑树洛干,405年―417年,视罴之子,自称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吐谷浑王
西秦平狄将军、赤水都护
【09】吐谷浑阿豺,417年―424年,树洛干弟,自称骠骑将军、沙州刺史、西秦征西大将军、安州牧、白兰王,刘宋安西将军、沙州刺史、浇河公
【10】吐谷浑慕璝,424年―436年,阿犲弟,赫连夏河南王,元魏大将军、西秦王,刘宋陇西王
【11】吐谷浑慕利延,436年―452年,慕璝弟,《宋书》作慕延,元魏镇西大将军,西平王。刘宋镇西将军、秦州、河州刺史、陇西王,河南王
【12】吐谷浑拾寅,452年―481年,树洛干之子,元魏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西平王。萧齐骠骑大将军
【13】吐谷浑度易侯,481年―490年,拾寅之子,萧齐镇西将军、领护羌校尉,西秦州、河州刺史、河南王,征西将军、西海郡开国公、吐谷浑王
【14】吐谷浑伏连筹,490年―529年?/490年―540年?,度易侯之子,萧齐镇西将军、领护羌校尉,西秦州、河州刺史



1,《梁书·河南传》载:伏连筹死,子呵罗真立。梁大通三年(529),受梁武帝封为宁西将军、护羌校尉,西秦、河、沙三州刺史(一作西秦、河二州刺史)。梁中大通二年(530)卒。

2,《北史·吐谷浑传》、《魏书·吐谷浑传》均称:“伏连筹死,子夸吕立”,无呵罗真继立之记载。是时,北朝对吐谷浑不甚了解,史籍无记载,而此时吐谷浑与南朝梁的关系却十分密切,故《梁书》所载可信。
【15】吐谷浑呵罗真,529年—530年,萧梁宁西将军、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
【16】吐谷浑佛辅,,530年—534年,萧梁宁西将军、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
【17】吐谷浑可沓振,534年—535年,萧梁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

以上三位北史·吐谷浑传》《魏书·吐谷浑传》无记载,《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 载:伏连筹卒,子夸吕立,始称可汗,居伏俟城。》也无记载】|【但《梁书·河南传》有载《北史·吐谷浑传》、《魏书·吐谷浑传》可信度高些。




【18】吐谷浑夸吕,,535年―591年?/540年―591年?,伏连筹之子,自称可汗,娶东魏广乐公主
【19】吐谷浑世伏,,591年―597年,夸吕之子,自称可汗,娶隋朝光化公主
【20】慕容伏允,,,597年―635年,
世伏弟,恢复慕容本姓,自称步萨钵可汗,娶隋朝光化公主
【21】慕容顺,,,,635年-----年,
 伏允之子,唐朝西平郡王、趉胡吕乌甘豆可汗
【22】慕容诺曷钵,,635年―663年,
慕容顺之子,唐朝河源郡王、乌地野拔勤豆可汗,娶唐朝弘化公主
注:663年,吐蕃攻打吐谷浑。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与妻唐弘化公主引残部数千帐弃国奔走凉州,依附唐朝,高宗封诺曷钵为青海王。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后,扶持了一位吐谷浑王子为可汗,授其可以承袭的“莫贺”之号,统辖吐谷浑各部。
【22】慕容诺曷钵,663年―687年,慕容顺之子,唐朝安乐州刺史、青海郡王、乌地野拔勤豆可汗,娶唐朝弘化公主
【23】慕容忠,688年―699年,
诺曷钵之子,武周青海王、乌地野拔勤豆可汗,娶唐朝金城县主(唐会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
【24】慕容宣超,700年―?,
慕容忠之子,唐朝青海王、乌地野拔勤豆可汗,娶唐朝姑臧县主(李氏)
【25】慕容曦光,?—738年,
慕容宣超之子,唐朝五原公燕王、乌地野拔勤豆可汗,娶唐朝太原郡夫人武氏
【26】慕容兆,,738年—739年,
慕容曦光之子,唐朝乌地野拔勤豆可汗
【27】慕容曦轮,739年―749年,
慕容曦光之弟,唐朝开国伯、乌地野拔勤豆可汗
【28】慕容政,749年―?年,
慕容曦轮之子
【29】慕容复,798年―?,唐朝长乐州都督、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复死后,唐朝对吐谷浑后裔的封赐就到此为止,不再加封。从此世间再无吐谷浑。

 



慕璝(?-436年),又作慕瞆、莫溃。姓吐谷浑氏,乌纥堤之子,阿才同母异父从弟。中国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王。宋元嘉三年(426年),阿才去世,慕璝继立为王。慕璝于宋元嘉八年(431年),遣益州刺史慕利延、宁州刺史拾虔率骑攻灭夏国,擒夏主赫连定。又遣使奉表于北魏告捷,请送赫连定入魏京城(今山西大同)。受北魏封为大将军、西秦王,统有沙州全部和河、秦二州大部及凉州部分地区。宋元嘉九年(432年),慕璝遣使至宋献方物,并遣还原流落于夏国的南朝将士。受宋封为陇西王。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慕璝去世。北魏赐谥号恵王,其弟慕利延即位。
【史料记载】
         吐谷浑在陕西塞外。古析支之地,鲜卑种也。晋永嘉中,慕容庶兄吐谷浑始度陇而西,居洮水之西,极于白兰,地方数千里,称河南王。其孙叶延,以为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乃自号其国曰吐谷浑,保于白兰。太和六年,叶延子辟奚附于苻坚,苻秦封为氵强川侯。太元十五年,辟奚子视连附于乞伏乾归,乾归拜为沙州牧白兰王。旋卒,子视罴嗣立。乾归以父爵授之,不受。隆安二年,为乾归所败,走保白兰。是年,卒。弟乌纥堤立,寻卒。视罴之子树洛干立。义熙十二年,为西秦将木奕干所败,走保白兰山。卒,弟阿柴嗣立。以兵力侵并其旁小种,地方数千里,遂为强国。宋元嘉初,卒,乌纥堤之子慕贵立。元嘉六年,西秦王暮末徙南安。其金城、枹罕、陇西之地,皆为慕贵所据。十三年,卒,弟慕利延立。三十一年,慕利延兄阿柴之子纬世谋降魏,慕利延杀之。纬世弟叱力延奔魏,请兵攻吐谷浑。魏主焘使拓跋伏罗督诸军讨之,慕利延奔白兰。二十二年,复遣拓跋那击之。慕利延拥其部落,西度流沙,入于阗,杀其王,据其地。明年,复还保白兰。二十九年,卒,树洛干之子拾寅立,始居伏罗川。齐建元三年,卒,子度易侯立,请命于齐。齐主授以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永明八年,卒,子伏连筹立,仍授秦、河二州刺史。十年,魏以伏连筹为都督西垂诸军事,西海公,吐谷浑王。梁天监三年,魏又以伏连筹为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中大通二年,梁以吐谷浑佛辅为西秦、河二州刺史。时魏乱,佛辅以别部南附梁也。大同六年,伏连筹卒,子夸吕立,始称可汗,居伏俟城。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隋开皇初,寇凉州。遣将元谐等击败之于丰利山,又败其太子可博汗于青海。吐谷浑震骇,夸吕远遁,部落多降于隋。隋以其高宁王移兹裒为河南王,使统降众。十一年,夸吕卒,其子世伏立。十七年,国乱,国人杀世伏,立弟伏允,朝贡于隋。大业四年,伏允为铁勒所破。请降求救于隋。隋遣宇文述将兵迎之,伏允惧而西走,述追获其众。伏允南奔西山,其故地尽为隋有。明年,亲将兵伐吐谷浑,虏获其众。伏允败走,无以自资,客于党项。会隋乱,伏允乃还收故地。贞观中,屡犯鄯、兰、廓诸州。八年,遣李靖等分道讨之。伏允走死,尽平其地。改立伏允子顺为可汗。寻为国人所杀,改立其子诺曷钵。自是吐谷浑益衰。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
【其他阅读】
=======
2023年10月1日 10:19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