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水胡~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
卢水胡
【基本信息】
中文名:卢水胡
地域:中国西北
活跃年代:汉代至南北朝
概述
卢水胡是在汉代至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其族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民族成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卢水胡的起源中既有匈奴和月氏这样的古老部族元素,同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还逐渐吸收了羯族、氐羌等其他部族的文化与血统。这种多元化的融合使得卢水胡在文化特征、社会结构以及语言习惯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多样性,同时也为当时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格局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历史地理】
卢水胡,这一古老民族主要活动于中国西北部地区。根据历史记载与研究,他们大致可分为三大部落群体:泾渭流域的安定卢水胡、河西走廊的临松卢水胡以及河湟谷地的湟中卢水胡。其名称“卢水”可追溯至殷商时代的西戎卢方。当时的卢方是以现今甘肃平凉崆峒山为根据地的一个重要部落方国。 在周武王伐纣之后的历史进程中,西戎卢方逐渐与向西迁徙至泾渭流域的彭人部落融合,形成了新的族群——彭卢戎。这一族群主要活跃于现今的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区域。随着秦汉时期的到来,彭卢戎的后裔广泛接纳了其他部族成员的加入,包括匈奴、月氏、赀虏、杂胡、秦胡、羯族以及氐羌等众多部族。经过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最终以“卢水胡”这一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形象登上历史舞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中央政权的征调政策,卢水胡的活动范围从最初的陕甘宁交界处的泾渭流域逐步扩展至甘肃的河西走廊及青海的河湟谷地一带。其中,泾渭流域的安定卢水胡被视为其本部,而河湟谷地的湟中卢水胡以及河西走廊的临松卢水胡则是其迁徙后形成的分支部落。2006年,在青海省出土的一枚“安定左佰长”铜印,正是这段迁徙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自东汉起,卢水胡作为中央王朝的附属国,曾多次被征召参与对西域和匈奴的军事行动。在这过程中,部分卢水胡因军功卓著而受到汉族朝廷的重用,并逐渐融入汉族社会,实现了彻底的汉化。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古代民族间的深度互动,也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文化渊源】
卢方是商代的重要方国之一,在殷墟妇好墓的考古发掘中,曾出土过一件极具历史价值的大玉戈,这件玉戈上刻有“卢方”的字样。玉戈全长38.6厘米,厚度仅为0.6厘米,其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更为重要的是,玉戈上还刻有“卢方皆入戈五”几个字,意指卢方的首领曾向商王进贡了五件玉戈。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卢方与商王朝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也为研究商代的方国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到了商末周初,卢方作为一方强国,加入了周武王伐商的历史大潮之中。
《尚书·牧誓》一书中明确记载了当时参与伐商的各方力量,其中提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这段文字清晰地记录了卢方与彭方等众多方国共同组成的联军阵容,表明卢方在当时已融入周族联盟,并成为周武王伐商的重要助力。 关于《牧誓》中提到的卢和彭的具体地理位置,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通过对《尚书》的深入考证指出,它们位于西汉国都长安的西北方向,即泾渭流域的西北部地区。这一区域紧邻周原,与周族和西戎的关系极为密切。即便是在今天的地图上,我们依然能够找到两条与卢人和彭人故园相关的河流——茹水河(又名茹河、茹水)和葫芦河。这两条河流很可能就是古代卢人和彭人生活的家园所在。卢人和彭人比邻而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融合为一族,被后世称为“彭卢戎”,并成为太原(古地名,涵盖今甘肃庆阳和宁夏南部等地)五戎之一,与其他义渠戎、郁郅戎、乌氏戎、朐衍戎共同构成了这一地区的民族体系。 以彭卢戎为核心的卢水胡人在西汉时期开始见诸典籍,最初被称为“卢水士民”,这一称呼来源于居延汉简中的记载。从东汉到南北朝的四五百年间,卢水胡人活跃于历史舞台,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他们以“义从”的身份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最辉煌的时期当属北凉政权的建立。
公元397年,临松(今甘肃民乐县)的卢水胡人沮渠蒙逊起兵反叛,随后屯据金山(今甘肃山丹境内),拥立后凉建康太守段业为凉州牧,自己则担任张掖太守,并定年号为“神玺”。
公元401年,沮渠蒙逊诛杀段业,自立为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在他的领导下,北凉逐步发展壮大,先后攻克武威、敦煌等地,并最终消灭西凉政权,领土范围一度扩展至酒泉至高昌一带。然而,北凉的辉煌并未长久延续,公元439年,北凉被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所灭。但北凉的宗室并未就此消亡,而是西迁至高昌,在西域重新建立了国家,直到公元460年被柔然所灭。 通过以上历史叙述可以看出,卢方及其后裔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商代的方国贡品到周代的伐商盟友,再到后来的彭卢戎和卢水胡人,他们的足迹贯穿了中国北方的广阔地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三国志·张既传》中的相关记载,在魏黄初二年,即公元221年,骊蚠、番和以及显美这三个县爆发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叛乱。此次叛乱的领导者为卢水胡人伊健妓妾与治元多等人。其中,治元多作为起义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所率领的起义军队人数众多,达到了数万人之众,对当时的河西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动荡与不安。 这场由治元多等人发起的叛乱活动,不仅展现了当时少数民族地区复杂的局势,也反映了当地民众对于统治阶层可能存在的一些不满情绪。然而,由于曹魏政权的强大军事力量,这次声势浩大的起义最终还是被当时的魏文帝曹丕所镇压下去,重新恢复了河西地区的统治秩序。这一历史事件成为研究三国时期民族关系及地方治理状况的重要案例之一。
彭护:根据《宋书》的相关记载,“晋武帝泰始八年,即公元272年十月,泸水胡王彭护向朝廷进献了嘉禾。”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体现了当时少数民族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友好往来,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农业丰收和祥瑞之兆的高度重视。泸水胡王彭护的这一举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研究晋代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之一。
彭荡仲,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主要源于《晋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根据史书记载,彭荡仲是生活在泸水一带的胡人部落首领。他生性勇武,颇具领导才能,在当时复杂的民族关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他曾与西晋时期的安定郡太守贾疋结拜为兄弟,这种跨越民族界限的兄弟情谊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尤为难得。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政治局势风云变幻,彭荡仲最终选择投靠匈奴势力。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使他与贾疋之间的兄弟情谊走向破裂。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彭荡仲被贾疋以谋反之罪名杀害。在此之前,他还曾担任过梁州刺史一职,负责地方治理与军事防务等工作。 彭荡仲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他的经历反映了西晋时期民族矛盾与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作为一位身处乱世的胡人领袖,他的故事既是个人命运的缩影,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见证。
彭夫护(亦作彭天护)是一位在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根据《晋书·贾疋传》以及《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他是泸水胡人彭荡仲之子。为了替父亲报仇,彭夫护在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精心策划并成功捕杀了贾疋。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他深沉的复仇决心,也使他在当时的政治与军事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彭夫护还曾担任匈奴刘氏所建立的汉朝政权中的凉州刺史一职。这一职位表明他在当时的政坛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无论是从个人恩怨的层面,还是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来看,彭夫护都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人物。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中各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为后人了解西晋末年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彭越,这一历史人物在安定卢水胡地区颇具影响力,并且忠心耿耿地效忠于前秦政权。根据《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在东晋太和二年,即公元367年,前秦的朝廷正式任命忠将军彭越为平西将军以及凉州刺史,负责镇守枹罕。枹罕这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大致位于现今甘肃省临夏一带。早在秦朝时期,这里就已经设置了枹罕县,并且隶属于陇西郡管辖范围内。 从这段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出,彭越不仅得到了前秦朝廷的高度认可与信任,而且被委以重任,承担起维护西部边疆稳定的重要职责。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前秦政权对于西部地区的重视程度,以及希望通过像彭越这样有能力且忠诚的将领来巩固其在这一区域的统治力量。
彭超,安定卢水胡人,是历史名将彭越的弟弟。他曾在前秦政权中担任过广武将军、兖州刺史等重要职务,并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关内侯。作为一位颇具谋略的军事将领,彭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彭超向苻坚献上一计,建议集中力量进攻淮南地区,以期快速攻下东晋首都建康,从而一举消灭东晋政权。苻坚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彭超为都督东讨诸军事,统领十四万大军,从北方出发向淮南进发。与此同时,苻坚还命令荆州方面的苻丕与彭超相互策应,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然而,次年的战事却未能如愿取得胜利。由于作战失利,彭超与部将俱难之间产生了矛盾。最终,俱难向苻坚告发彭超指挥不当。彭超因此被捕入狱,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最终选择自尽。而俱难虽然暂时保住了性命,但也因诬告之事被苻坚削职为民。 根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的记载,在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时任兖州刺史的彭超曾在濮阳城南的邓艾庙立碑,以此纪念这位三国时期的名将邓艾。邓艾曾担任兖州刺史,以灭蜀之功闻名于世。彭超此举无疑是对邓艾的敬仰之情的体现。然而,令人唏嘘的是,仅仅三年之后,彭超便未能仿效邓艾灭蜀般的辉煌战绩来实现灭晋的目标,反而因同僚的谗言而死于狱中。这一结局,与邓艾晚年的悲剧命运竟有几分相似之处。 彭超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军事历程,同时也交织着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悲凉。他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个人才华与命运的碰撞,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格局。
彭沛谷:依据《晋书》、《陕西通志》以及《资治通鉴》的记载,彭沛谷是贰县(现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地区)的一位卢水胡部族的酋帅。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他成为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东晋时期,前秦君主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惨败,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北方局势的急剧动荡。在此背景下,彭沛谷与匈奴屠各部的酋帅董成、张世龙,以及新平郡羌族的酋帅雷恶地等人联合起来,聚集了十余万的兵力,响应前秦宗室苻登的号召,共同抵抗由羌族建立的后秦国君姚苌。 彭沛谷曾在贰县周边修筑堡垒,以此作为防御据点来抵御姚苌的进攻。然而,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七月,他的堡垒不幸被姚苌攻破。随后,彭沛谷退守杏城,试图继续坚持抵抗。但同年十二月,杏城也被姚苌占据,从此之后,关于彭沛谷的去向便再无确切记录,他也随之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彭敏,出身于汉化的卢水胡族,是凉州姑臧的知名人物。他历经前凉、后凉、南凉以及北凉四个朝代的更迭,始终在政坛上占据一席之地。《晋书》中对其有高度评价,称其为“秦陇之冠冕”,这足以证明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此外,彭敏还与北凉皇室建立了姻亲关系,他的女儿嫁给了北凉国王沮渠蒙逊,成为王后。这一联姻不仅彰显了彭敏家族的地位,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宣王夫人彭氏:她是凉州卢水胡人彭敏之女,出身高贵且背景显赫。公元412年,沮渠蒙逊进驻姑臧之后,与彭氏成婚。婚后,彭氏被封为夫人,其地位仅次于王妃。彭氏于公元458年去世,葬于高昌北凉王室墓地。她育有二子,分别是沮渠无讳和沮渠安周。这两位后来相继成为高昌北凉的国王。1979年,因考古发掘,彭氏的墓得以重见天日。 彭王宝:他是北魏泾州安定郡人士,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官职一路高升,最终官至使持节大都督青徐交广四州诸军事,并被授予振武大将军的称号,同时被封为归赵王。他的孙子彭成兴也曾在北魏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征西将军、领护六夷校尉、武威太守、东宫舍人以及卢水统酋等职位,家族在当时颇具影响力。
彭成兴,生年虽无明确记载,但其卒于公元509年,为北魏泾州安定郡人士。其葬地在泾州赵平郡鹑觚县。彭成兴一生仕途显赫,曾担任北魏征西将军、领护六夷校尉、武威太守、东宫舍人以及卢水统酋等重要职务,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政治智慧。 其墓志铭以砖铭形式留存,于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省麟游县丈八乡被发掘出土,现收藏于麟游县博物馆。通过墓志铭的详细记载,可以推断出彭成兴的家族背景亦十分显赫。据记载,其祖父彭王宝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官至使持节大都督,统领青、徐、交、广四州诸军事,并被封为振武大将军,同时获封号“归赵王”。这一家族传承不仅体现了彭氏一门在北魏时期的崇高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与家族势力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