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凉~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割据政权(397年--414年)
十六国~南凉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
中文名:南凉
简称:凉
时间范围:(397年--414年)
首都:乐都、西平、姑臧
主要城市:乐都、西平、姑臧
官方语言:中古汉语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
1.秃发乌孤(397-399
2.秃发利鹿孤(399-402
3.秃发傉檀(402-414
主要民族:汉族、鲜卑族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儒教
概述
南凉(公元397年—414年),是十六国时期的重要政权之一,国号为“凉”。该政权共历经两代三位君主,存续了十八年之久。作为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拓跋部所建立的政权,南凉在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其创建者为河西鲜卑首领拓跋乌孤,定都于乐都(今青海省海东市境内)、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市境内)以及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境内)。在其鼎盛时期,南凉控制着现今甘肃西部以及宁夏部分地区。 需要说明的是,“秃发”实际上是“拓跋”的另一种音译形式。在汉魏交替之际,拓跋氏的一支由其酋长率领,从塞北迁徙至河西凉州地区,因此被称作“河西鲜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大约两个世纪之后,这一部落逐渐壮大起来。他们不仅发展农业与桑蚕养殖,还积极与周边势力修好,使得境内长期保持安定繁荣的局面。 据史书记载,拓跋力微与秃发匹孤乃是亲兄弟关系。到了拓跋乌孤统治时期,以廉川堡(今青海省民和县)为中心,南凉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起初,南凉依附于后凉吕光之下。然而到了公元409年,秃发傉檀迁都回乐都之后,南凉国力开始走向衰落,并且频繁遭受其他国家的攻击。最终,在公元414年,当秃发傉檀率军向西方进行掠夺时,西秦突然偷袭乐都,导致南凉迅速灭亡,立国仅十七年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脉络】
迁徙路线
公元220年,也就是东汉建安二十五年,鲜卑部落的首领拓跋诘汾去世。根据当时的传说,他的次子拓跋力微因其母亲被称为“天女”,并且拥有诸多神异之象,因此被推举为新的部落首领。然而,作为长子的秃发匹孤却未能继承父亲的领导地位,仅分得了一部分部众。 随后,在公元219年至256年间,秃发匹孤率领其所属的部众为了寻找新的牧场,从塞北的阴山、河套地区出发,沿着黄河两岸,顺着贺兰山脉的东麓一路向南迁徙。最终,他们抵达了河西走廊以北的区域,即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并扩展至凉州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地区进行游牧生活。
内附曹魏
公元256年至263年期间,也就是魏国甘露元年至景元四年之间,魏镇西将军邓艾在担任都督陇右诸军事的职务时,实施了一项重要的民族迁徙政策。他将秃发等部的鲜卑族数万人迁徙至雍州与凉州之间的区域,这一地带大致涵盖今天的陕西省中部以及甘肃省一带。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迁徙而来的鲜卑部落逐渐聚居于凉州东部和青海湖以东的地区,并与当地的汉族、羌族等民族杂居共处,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文化格局。 他们的主要游牧活动范围极为广阔:向东延伸至麦田城与牵屯山一带;向西抵达湿罗地区;向南深入浇河地域;向北则一直延伸到大漠边缘。具体而言,其东界起始于今日甘肃省平凉县西北的牵屯山以及靖远县北部的麦田城;西界到达青海湖东岸;南界延伸至青海省贵德县附近;北界则毗邻现今的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这一区域内水草丰美,为鲜卑族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反叛西晋
秃发鲜卑自迁入雍州、凉州地区后,曹魏及西晋的统治者因其与羌、胡等民族相似,便设立了“护羌校尉”一职对其加以监管。尽管各部落仍由各自的部帅领导,但鲜卑族人时常被征召为士兵,或被迫沦为奴婢和佃客,同时还需要承担繁重的赋税。这种压迫性政策加剧了民族间的矛盾,并最终导致冲突的爆发。 在西晋初年,以秃发树机能为首的西北诸民族掀起了反抗晋朝统治的斗争。
公元269年(泰始五年),为了应对因灾荒引发的社会动荡,西晋朝廷设置了秦州,并派遣胡烈担任秦州刺史,负责镇抚河陇地区的鲜卑部落。然而,胡烈性格刚愎自用,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上任后便采取强硬高压手段,这使得他未能妥善处理与羌戎的关系,反而激化了矛盾,成为反晋斗争的直接导火索。 秃发树机能是寿阗之孙,在寿阗去世后继承了部众领导权。他活动于安定、陇西一带,历史上记载他是一位“壮果多谋略”的领袖。公元270年(泰始六年)六月,他率领部众发动起义,成功击杀秦州刺史胡烈于万斛堆(今甘肃省皋兰县东北黄河北岸)。随后,他又击退了尚书石鉴率领的讨伐军队。这一胜利激发了陇右、河西其他民族的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到反晋的行列中。
公元271年(泰始七年),秃发树机能联合北地胡进攻金城,击败并杀死凉州刺史牵弘于青山(今甘肃省环县西)。同年,他又在金山(今甘肃省山丹县南)打败了凉州刺史苏愉。至公元275年(泰始末至咸宁元年),秃发鲜卑的势力进一步向西扩展,从凉州金城郡(治所榆中县,今甘肃省榆中县西北黄河南岸)逐渐推进至更远的区域。与此同时,高昌以东的一些鲜卑部落也相继起兵反抗晋朝的统治。
公元279年(咸宁五年),树机能攻占凉州,控制了主要城镇,切断了西晋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这一事件震动了西晋朝廷,促使他们迅速派遣威武太守马隆率军平叛。在战斗中,树机能部下的碎跋韩、且万能等人带领万余部落归降,而马隆则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前后诛杀及招降的人数达到了数万之众。同年十二月,马隆利用归降的率善戎设骨能等部与树机能展开决战。最终,由于兵力悬殊,树机能战败身死,秃发部再次向西晋投降。 这场持续多年的反晋斗争不仅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深刻矛盾,也揭示了西晋初期地方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建立政权
秃发树机能在对抗晋朝的斗争中虽然未能取得最终胜利,但这一事件并未导致秃发鲜卑部落的瓦解。经过数代传承至秃发乌孤时期,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推动部落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他推行“养民务农”的策略,注重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政治上,则礼贤下士,广纳俊才,同时修订政令与刑法,力求公正透明。对外关系方面,乌孤秉持和平友好的原则,“循结邻好”,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冲突。通过这些措施,在短短十余年间,秃发部逐渐在后凉东南部的广武一带发展壮大,势力日益强盛。 公元394年(东晋太元十九年,后凉麟嘉六年),后凉吕光派遣使者授予乌孤“假节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统、广武县侯”的封号。次年,乌孤率军击败乙弗、折掘等部族,并在今青海省民和县西北修建廉川堡作为驻地。随后,他又陆续征服了意云鲜卑等多支部落,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河西地区的汉族豪门士族如广武人赵振等人纷纷投奔乌孤,为其出谋划策。随着实力的增长,吕光不得不重新评估这位崛起的盟友,再次册封他为“广武郡公”。
公元396年(太元二十一年),吕光自立为天王,改国号为大凉,并加封乌孤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然而,乌孤已意识到摆脱吕光控制的重要性,毅然拒绝接受封爵。同年,他正式宣布独立,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并设立年号“太初”,建立自己的政权。在此过程中,乌孤任命其弟秃发利鹿孤为骠骑将军,侄儿秃发傉檀为车骑将军,初步构建起南凉的核心军事体系。不久之后,乌孤整顿军队,从广武出发,攻占金城,并在街亭(今甘肃省永登县乌鞘岭附近)击败后凉将领窦苟,奠定了南凉的军事基础。
公元398年(太初二年),趁着后凉内部动荡、郭黁与杨轨反叛吕氏家族的机会,乌孤成功夺取洪池岭南五郡(包括广武、西平、乐都、浇河、湟河等地),并将自己的称号改为“武威王”。这一系列行动标志着南凉政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公元399年(太初三年),乌孤将都城迁至乐都(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集中力量经营河湟地区。他委派弟弟利鹿孤镇守安夷(治所在今青海省化隆县南部),侄儿秃发傉檀镇守西平(治所位于今青海省西宁市西部),叔父素渥则负责湟河郡(今化隆县南部)。此外,他还根据个人才能任用汉族及少数民族中的优秀人才,吸引“杰俊之士”参与治理,使得南凉政权逐步完善并趋于稳固。 同年八月,乌孤因酒醉坠马受伤去世,其弟利鹿孤继位为武威王,并将都城迁至西平。为了巩固外部联盟,利鹿孤派遣记室监鞠梁明前往北凉段业处进行友好访问,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后凉的威胁。至此,南凉开始走向兴盛。次年正月,利鹿孤改元“建和”,并派遣秃发傉檀在三堆(今大通河流域)大败后凉军队,随后进军围困后凉都城,展现了南凉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战略眼光。
政权灭亡
公元401年,即建和二年,利鹿孤自称为河西王。就在同年三月,他成功击败了后凉吕隆的军队,并迁徙了两千多户人家凯旋而归。之后,他又派遣部队攻打北凉的临松地区,俘虏了六千多户人家。面对沮渠蒙逊派来的求和使者以及人质,利鹿孤决定归还所掠夺的人口与财物,并撤回军队。到了十二月,南凉对后凉的姑臧城发起围攻,同时进攻昌松郡,擒获了后凉太守孟祎。
公元402年,也就是建和三年三月,利鹿孤去世,其弟傉檀继位,改称凉王,并将都城迁至乐都,改年号为弘昌,这一时期的历史被称为南凉。十月,秃发傉檀再次率军攻打后凉的姑臧城。同年十二月,后秦姚兴任命秃发傉檀为车骑将军,封广武公。
公元404年,由于后秦势力日益强大,秃发傉檀停止使用自己的年号,向后秦表示臣服。在公元406年,即弘始八年,秃发傉檀通过贿赂的手段从后秦手中获取了河西重镇姑臧城,并将都城迁至此地。在此期间,他注重任用贤才,善于接纳谏言。
公元408年,也就是弘始十年,秃发傉檀战胜了后秦军队,重新自称为凉王,改年号为嘉平,并设置百官制度。
公元410年,由于北凉沮渠蒙逊的持续进攻,秃发傉檀不得不放弃姑臧城,再次迁都至乐都。 到了公元414年,南凉因连年歉收,国家上下陷入饥荒困境。秃发傉檀率领军队向西攻打乙弗鲜卑部落,同时留下太子武台(虎台)驻守乐都。西秦乞伏炽磐趁此机会袭击乐都,俘虏了太子武台等人以及上万百姓,随后将他们迁往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南)。最终,秃发傉檀向西秦投降,同年被毒杀,南凉至此灭亡。南凉前后历经两代三位君主,统治时间长达十八年。
后裔去向
南凉灭亡之后,原秃发氏部众的大部分被西秦所统治。随后,西秦为夏国所灭,而夏国又被吐谷浑消灭。在这一系列政权更迭中,西秦的大部分领土最终落入吐谷浑之手,后来又成为北魏的疆域。在陇西与河湟地区生活的乞伏、秃发鲜卑族群,最终与北魏拓跋鲜卑一同融入汉文化圈,完成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时至今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仍然能够找到秃发氏后裔的存在。 秃发鲜卑的一部分贵族和部民则选择投靠河西地区的北凉政权。例如,傉檀的弟弟、曾任南凉湟河太守的文支,以及傉檀兄长之子樊尼等人。此外,在南凉覆灭后,傉檀的儿子保周和破羌(即源贺)也相继归附北凉。 随着北凉被北魏征服,河西地区的秃发氏族人全部纳入北魏的统治之下。
在此期间,北魏对秃发氏的重要人物给予了较高的封赏:保周被封为张掖王,破羌则受封为西平公。源氏家族在北魏时期享有显赫地位,其后代源乾曜更是在唐朝担任宰相一职,充分体现了该家族已彻底融入汉文化体系,与汉族官员无异。 另外,《新唐书·吐蕃传上》记载,秃发樊尼的后裔被认为是吐蕃王族来源之一。
书中提到:“有人认为,吐蕃王族源自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利鹿孤有二子,分别为樊尼(应为侄子)和傉檀(应为弟弟)。其中,傉檀继承了王位,但最终被乞佛(伏)炽盘(磐)所灭。樊尼率残部臣服于沮渠蒙逊,并被任命为临松太守。蒙逊政权覆灭后,樊尼率领军队向西渡过黄河,穿越积石山,逐步掌控了当地的羌族部落。”
还有学者推测,秃发樊尼在北凉灭亡后,带领部众进入青海与甘南一带的羌族聚居区,逐渐被羌族同化,形成了党项中的拓跋氏一支。不过,这些观点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总体而言,秃发鲜卑及其建立的南凉政权对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利鹿孤和傉檀统治时期,他们大力提倡农业和桑蚕业的发展,同时修筑并扩建城镇,使得这一区域成为河陇地区最为繁荣的地带之一。从苑川到乐都、西平,再经扁都口通往张掖的这条河西路支线,吸引了众多中外商人和僧侣往来穿梭,在中亚陆路交通网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
庙号:
谥号:康王
姓名:秃发利鹿孤
在位时间:399-402
年号及使用时间:
1.建和,400--402
陵寝:湟陵
【三】
庙号:
谥号:景王
姓名:秃发傉檀
在位时间:402-414
年号及使用时间:
1.弘昌,402--404(二月去年号,到408年复凉王)
2.嘉平408--414年
陵寝:景陵
汉魏之际,拓跋氏的一支由酋长统率,从塞北迁到河西凉州,被称为河西鲜卑。在此居住约两个世纪,部众渐盛,务农桑,修邻好,境内安定。拓跋力微和拓跋匹孤是亲兄弟。
拓跋乌孤时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西北)为中心,势力不断发展,初依附后凉吕光。
公元409年,秃发傉檀还都乐都,南凉逐渐衰弱,不断遭到别国攻打。
公元414年,秃发傉檀率军西掠时,西秦偷袭乐都,南凉灭亡,立国十七年。
【家庭成员】
父亲:秃发推斤,秃发鲜卑首领
(儿子)
1.秃发利鹿孤(?-402年),河西鲜卑人。十六国时期南凉第二位国君(399年-402年在位),南凉武王秃发乌孤之弟。
2.秃发俱延,南凉宗室,
3.秃发傉檀(365年-415年),河西鲜卑人,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思复鞬之子,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南凉康王秃发利鹿孤的弟弟,十六国时期南凉末代君主(402年―414年在位)。
孙子:秃发保周(?~440年),鲜卑族,河西榆中(今甘肃省榆中县)人,南凉景王秃发傉檀之子,十六国时期南凉将领。
【家族成员】
源贺与太武帝拓跋焘同宗,其先祖为拓跋诘汾。拓跋诘汾的长子秃发匹孤因为不满拓跋力微即位,于是,率部迁居凉州祁连山,并改姓“秃发”,建立南凉,而拓跋力微那一支在盛乐阴山建立代国,即北魏前身。
先祖:拓跋诘汾,拓跋诘汾生长子秃发匹孤与二子拓跋力微,实乃亲兄弟也。
父亲:南凉景王秃发傉檀,南凉第三任君主,后被乞伏炽磐毒死。
(兄长)
1.秃发虎台,南凉国太子,与妹妹秃发王后打算暗杀乞伏炽磐,事败被杀
2.秃发安周,曾到北凉做质子
3.秃发染干,曾到北凉做质子
4.秃发保周,与源贺一起投奔北魏,后反叛被杀
(姐妹)
1.秃发王后,西秦乞伏炽磐之妻,后与哥哥秃发虎台打算暗杀乞伏炽磐,事败被杀
2.秃发氏,西秦乞伏炽磐的左夫人,曾向乞伏炽磐告密,导致秃发虎台与秃发王后被杀
妻子:乞伏氏,西秦国主乞伏炽磐之女
长子:源延,西冶都将、武城子,凉州刺史、雍州牧,广武侯,谥曰简。
次子:源怀,原名思礼,骠骑大将军,冯翊郡开国公。赠司徒、冀州刺史,谥曰惠。
三子:源奂,字思周,长乐太守。
女儿:钦文姬辰,嫁侍中、镇西大将军、琅邪王司马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