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伏鲜卑~与高车族融合后的鲜卑部落

首页标题    五胡    2,鲜卑族    5乞伏鲜卑    乞伏鲜卑~与高车族融合后的鲜卑部落






乞伏鲜卑



【】

【基本信息】

时代:约3世纪~约5世纪中

中文名乞:伏鲜卑
外文名:qǐ fú xiān bēi
别名:西秦、陇西鲜卑
主要民族:鲜卑族
包括支部: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



概述

   乞伏鲜卑是由多个部落共同组成的群体,其中包括乞伏、斯引、出连以及叱卢等部族。这些部落最早居住在漠北地区,在东汉中后期开始向南迁徙,最终到达了大阴山(即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一带)。乞伏鲜卑是鲜卑与高车两个民族长期融合后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鲜卑部落群体,其历史发展过程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历史变迁】
      乞伏鲜卑部所建立的政权,在历史上被称为西秦(385-400年,409-431年)。乞伏鲜卑也被称为陇西鲜卑。大约从公元三世纪中期开始,他们逐渐由北方经今天的宁夏地区迁徙至甘肃靖远、陇西一带。在十六国时期,他们曾臣属于前秦的苻坚。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后,乞伏鲜卑在其首领乞伏国仁的带领下,于公元385年在陇西建立了西秦政权。到了乞伏炽磐统治时期,西秦达到了鼎盛阶段。

     公元414年,乞伏炽磐消灭了南凉,并从北凉手中夺得了河湟地区。他还多次击败吐谷浑,控制了沙洲地区。然而,在乞伏炽磐去世后,西秦被大夏赫连氏灭亡,其历史持续了37年。

     西晋初年(约公元265年),乞伏鲜卑已经大量迁入宁夏地区。不久之后,乞伏佑邻率领部落继续向南迁徙,进入了高平川(即今天的固原清水河流域)。当时的清水河流域水量充沛,气候湿润,草场茂盛,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生存。在乞伏佑邻部落迁徙至固原境内之前,这里已经有鲜卑鹿结部的七万余部落在此屯聚。然而,随着乞伏佑邻部落的到来,两部落之间爆发了冲突,“迭相攻击”。最终,鹿结部战败,被迫迁往略阳(今天水),而乞伏佑邻部落则成功吞并了鹿结部,并在当地定居放牧。后来,他们又驻扎在牵屯山(即六盘山),继续寻找战机,逐步吞并了陇右地区的鲜卑部落二万余落,随后迁往苑川(今甘肃榆中)。这一系列的迁徙与扩张,不仅奠定了乞伏鲜卑部在西北地区的重要地位,也为后来西秦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来源】
        乞伏鲜卑是陇西鲜卑中极为重要且强大的一支,其部落体系包含了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多个分支。最初,他们居住在漠北地区,而在东汉中后期逐渐向南迁徙,最终定居于大阴山一带(即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山脉区域)。 其中,乞伏部原本属于鲜卑人的一支,而其他三部中的叱卢部,则与高车十二姓中的吐卢氏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因此,乞伏鲜卑实际上是一个经过长期融合形成的鲜卑部落群体,它是鲜卑与高车民族相互交融的结果。追溯历史,丁零(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高车)原本生活在今天的贝加尔湖周边地区,后来随着历史进程逐步南下,并与鲜卑族群逐渐融合,从而形成了这一独特的部落文化。 此外,从西秦时期的上层社会构成中可以发现,诸如屋引氏、翟氏、叱卢氏等高车人的身影频繁出现,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乞伏鲜卑与高车之间深厚的历史联系和文化融合。


【迁徙】
       乞伏部是古代北方一支重要的游牧部落,其历史发展与迁徙轨迹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最初,乞伏等四部从大阴山以南出发,在河套以北地区进行游牧生活。大约在公元265年左右(西晋泰始初年),乞伏国仁的五世祖佑邻(亦称拓邻)率领部众约五千户,再次向南迁徙至夏地(或称为夏缘,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套以南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部众逐渐壮大,人数达到约五万之众。 随后,佑邻带领部族继续向西迁徙,抵达乞伏山一带,即现今贺兰山东北至黄河之间的银川地区。这一时期,乞伏部的力量不断增长,为后续的迁移奠定了基础。 后来,佑邻又率部向南迁徙,进入高平川(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清水河流域)地区。在这里,他们与当地的鲜卑鹿结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鲜卑鹿结部实力雄厚,拥有七万余落的庞大人口。然而,经过多次交锋,鹿结部最终战败,被迫向南撤退至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南)。随着鹿结部的撤离,乞伏部成功占据了高平川地区,其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整体实力也愈加兴盛。
      在佑邻曾孙述延在位的时期,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十六国初年,当时前赵雄踞中原,张轨则刚刚占据了河西地区。北方呈现出群雄割据的局面,这种局势为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述延曾征讨鲜卑莫侯部,此部族拥有两万余落,活动范围主要在苑川(现今甘肃省兰州市东部,具体城址位于榆中县东北部)。随后,述延将部落迁至土地肥沃的苑川,这片区域被誉为“龙马之沃土”。经过发展,乞伏联盟的规模扩大至十万余落。按照每落约五口人来计算,总人口已达到五十多万。 与此同时,随着内部游牧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受到周边封建国家的影响,乞伏部落联盟逐渐向国家政权的形式过渡。在此过程中,初步建立了简单的官制体系。例如,述延任命叔父柯埿为师傅(相当于丞相),并将国政大权托付于他。此外,斯引乌埿被封为左辅将军,负责镇守蔡园川;出连高胡担任右辅将军,驻守至便川;叱卢那胡则被授予率义将军之职,镇守牵屯山。各个部落首领分别驻守一方,而统主(即联盟首领)的职位一直由乞伏氏家族世袭传承。


【建西秦的盛衰】
        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在迁徙至苑川之后,其整体势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这一时期,他们占据了苑川、勇士川(位于苑川东部,现今甘肃省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以及牵屯山(现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部)等广阔区域。 在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年至334年),述延去世,祁埿之子乞伏傉大寒继位成为新的首领。当时,后赵的势力已经逐步扩展并深入到秦陇地区,对周边各部落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面对后赵咄咄逼人的态势,乞伏傉大寒深感威胁与压力,为求自保,最终决定率领部落北迁,移居至麦田无孤山(现今甘肃省靖远县北部)一带,以谋求更为安定的发展环境。

 

君主简述
    大寒去世后,其子司繁继位。在前秦苻坚统治时期(351—355年)期间,部族迁徙至度坚山一带(即今甘肃省靖远县西部地区)。这一迁徙不仅标志着地理上的转移,也体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民族与政权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公元371年,即建元七年,前秦将领王统率军来犯。当时,司繁率领三万骑兵在苑川抵御王统的进攻。然而,王统采取了秘密袭击的策略,成功攻占了度坚山。这一战导致当地五万户部族民众全部投降于王统。随后,司繁也向苻坚归降,被封为南单于,并留在长安。而司繁的叔父吐雷则被任命为勇士护军,负责安抚其部众。到了公元373年,也就是建元九年,苻坚命令司繁返回勇士川镇守。次年,前秦成功击灭前凉张氏政权,完全占据了河西、陇右地区。同年,司繁去世,其子乞伏国仁继位。乞伏国仁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担任前秦的镇西将军,借助前秦的强大势力逐步扩展自己的力量。

        公元383年,这一年是建元十九年。苻坚一方面派遣吕光远征西域,另一方面又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丁壮,准备南下攻打东晋。在此背景下,乞伏国仁被任命为前将军,率领先锋骑兵参与作战。然而,在淝水之战前夕,乞伏国仁的叔叔步颓在陇西发动叛乱。苻坚立即派遣乞伏国仁率军回师平叛。实际上,乞伏国仁与他的叔叔暗中勾结,意图称霸一方。不久之后,苻坚在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的消息传来。借此机会,乞伏国仁开始招揽各部落势力,对那些不肯归附的部落进行讨伐和兼并,最终聚集了十余万军队。

        公元385年九月,乞伏国仁自立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兼任秦、河二州牧,并改年号为建义。他重新划分领土,设置了武城、武阳、安固、武始、汉阳、天水、略阳、金城、甘松、匡朋、白马、苑川十二个郡县,同时修建勇士城作为首都。

        公元388年,即西秦建义四年,乞伏国仁去世。由于他的儿子乞伏公府年纪尚幼,群臣一致推举乞伏国仁的弟弟乞伏乾归继任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以及河南王之位,改年号为太初。乞伏乾归依照汉朝制度设立了百官机构,逐渐吸收陇右地区的汉族豪强加入政权。他还把首都从勇士城迁至金城(今兰州市西北),并且连续出兵征服周边各个部落,使得秦、凉两地的鲜卑、羌、胡等民族纷纷归附。此时,西秦的疆域西起金城、苑川,东至南安、平襄,北达牵屯,南抵枹罕。尽管后来枹罕一度被后凉吕光夺走,但西秦在东部的势力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公元394年,即太初七年,乞伏乾归派遣凉州牧乞伏轲弹、秦州牧乞伏益州以及立州将军越质诘归率领三万骑兵出击,成功击败了前秦和仇池氏陇西王杨定的四万联军,斩杀了杨定和苻崇,共斩获首级一万七千余颗。这次胜利使乞伏乾归完全控制了陇西和巴西地区。同年十二月,乞伏乾归将封号从河南王改为秦王,史称西秦。他在中央设立了尚书省和门下省,推动国家进一步汉化。同时保留了大单于称号,以便更好地统治境内的其他民族;同时也保留了大将军称号,以确保自己掌握军事大权。此后,西秦多次与后凉发生战争,并联合南凉秃发氏共同对抗后凉。此外,西秦还曾出兵击败南方的吐谷浑视署。

       公元400年,也就是西秦太初十三年的正月,由于所居住的金城南景门突然坍塌,乞伏乾归决定将首都迁回苑川。五月,后秦姚兴与姚硕德统领五万大军从南安峡(今甘肃省秦安县南)出发,向西进攻西秦。乞伏乾归战败,先投降后凉,后又逃往枹罕投奔后秦。至此,西秦第一次灭亡。乞伏乾归到达长安后,被姚兴授予“镇远将军、河州刺史、归义侯”的头衔,并且重新获得了部分部众。次年,姚兴派遣乞伏乾归返回镇守苑川。

     公元409年,即后秦弘治十一年,乞伏乾归安排炽磐留守枹罕,自己则集结三万军队迁往度坚山(今甘肃省靖远县西)。不久之后,趁着后秦内部出现危机、外部面临威胁而逐渐衰弱的机会,乞伏乾归再次自称秦王复国,改年号为更始,恢复设立百官,所有公卿以下官员均恢复原职。此后,西秦先后与后秦、南凉、吐谷浑展开激烈争夺战,并在攻占敌方领土后将当地民众迁徙到苑川、枹罕一带,以此充实劳动力和兵员。

      公元412年,即更始四年二月,乞伏乾归将首都迁至谭郊(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北)。他率领两万骑兵在赤水击败了吐谷浑别统阿若干,随后又攻克南凉的三河郡。此时,西秦的疆域东至平襄、略阳,西达金城、白土,南抵层城、赤水,北及度坚山以北。同年六月,乞伏乾归及其十余名子女被乞伏国仁的儿子乞伏公府杀害。驻扎在苑川的炽磐随即率领文武官员及两万多户居民迁都至枹罕,并迅速击败乞伏公府。八月,炽磐继位,改年号为永康,自称大将军、河南王。他继承父亲的遗志,积极笼络陇右地区的汉、羌等民族,重用汉族豪门和杰出人才,从而巩固了政权。在对外政策上,炽磐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不断东征西讨,使西秦进入极盛时期。西秦的存在与发展,对于促进陇右地区经济文化的进步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公元414年,即永康三年,炽磐发兵消灭南凉,再次自称为秦王。接着,他又驱逐北凉沮渠氏势力离开湟水流域,并不时向河西地区发起进攻,掳掠大量人口。在南部,炽磐多次击败树洛干,攻取川地,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今天四川省西部羌族聚居区。在东部,西秦的影响力也扩展至上邦一带。然而,西秦的强盛局面并未能长久维持,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国家迅速走向衰亡。

      公元428年,即建弘九年,炽磐去世,太子乞伏慕末继位,改年号为永弘。

      公元431年,即永弘四年,夏主赫连定杀害了乞伏慕末及其宗族五百余人,西秦至此灭亡。西秦前后历经四位君主,存续四十七年。


【部落去向】
         公元431年,也就是永弘四年,夏国对南安(现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将其围困。在此情况下,西秦王室乞伏慕末连同其宗族500余人选择投降。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些人后来都被赫连定残忍杀害。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乞伏氏族人选择了不同的出路:乞伏轲弹、乞伏千年等人投奔了北凉;跋跋、延祚等人则归附了夏国;而昙达则被羌人俘获后送交夏国。 之后,夏国的赫连定在试图渡过黄河夺取北凉河西之地时遭遇失败,最终被吐谷浑慕璝所灭。在此过程中,赫连定率领的乞伏鲜卑等西秦降户以及赫连部众全数被吐谷浑掳走。由此,一部分乞伏鲜卑融入了吐谷浑部落,例如吐谷浑仆射中就有乞伏触扳这一人物。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北魏消灭北凉,占据了河西地区,并将吐谷浑逐出陇右,完全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土地。散居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也自此纳入北魏的统治之下。乞伏氏以及出连氏、叱卢氏等家族,逐渐成为了北魏“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的一部分。 在北朝时期,许多原西秦贵族继续活跃于政坛,担任重要职务。例如,在北魏有并州刺史乞伏成龙、金城伯乞伏凤、泾州刺史乞伏悦、沙州刺史兼宁国伯乞伏宝,还有第一领民酋长乞伏周与乞伏纂等;东魏则有齐州长史乞伏锐;北齐有骡骑将军乞伏保达;北周更有大将军乞伏慧等。这些乞伏氏贵族在北魏时期,籍贯多改为金城或金城榆中、马邑等地,其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已与汉族士大夫、官僚无异。无论是上层社会中的官员,还是一般平民百姓,乞伏鲜卑族群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大多被汉化,融入了汉族之中。

      乞伏鲜卑及其建立的西秦政权,在推动陇西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他们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维护中西陆路交通畅通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乞伏鲜卑为开发和建设陇西地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帝王世系】

乞伏傉大寒~乞伏部首领
乞伏司繁~前秦时期大臣(?--376年)

   371年(咸安元年),乞伏司繁被前秦宣昭帝苻坚所败,乞伏国仁随其父率众降于前秦。
   376年(太元元年),乞伏司繁去世,乞伏国仁接替父职镇守勇士川(今甘肃榆中夏官营一带),385年建立西秦

乞伏国仁,年号:建义385年-388年
乞伏乾归,年号:太初388年-400年
公元400年,被后秦所败,先降南凉,后降后秦;公元409年,乾归复国
乞伏乾归,年号:更始409年-412年
乞伏炽磐,年号:永康412年-419年建弘420年~428年
乞伏暮末,年号:永弘428年-431年

         永弘三年,即公元430年,西秦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外部压力。当时,北凉的军事威胁日益加剧,使得西秦国主乞伏暮末不得不考虑寻求新的政治依靠。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萌生了归附北魏的想法,试图以此来保障国家的安全与延续。然而,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因为胡夏的介入阻挠了乞伏暮末的行动。 到了永弘四年,也就是公元431年,局势进一步恶化。胡夏发动了对西秦都城南安的大规模进攻。在这场战役中,西秦军队无力抵抗胡夏的强大攻势,最终导致乞伏暮末选择出城投降,标志着西秦政权的正式灭亡。 同年六月,悲剧再次上演。乞伏暮末及其宗族共计五百人被胡夏皇帝赫连定残忍杀害。这一事件不仅终结了乞伏家族的统治血脉,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各割据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以及残酷的政治现实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30日 14:4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