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2025, 11:19:52 PM 星期六

拓跋什翼犍~东晋十六国时期代国第八任君主(338年-376年在位)

首页标题    五胡    2,鲜卑族    1鮮卑代国.北魏前身    拓跋什翼犍~东晋十六国时期代国第八任君主(338年-376年在位)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338年
地域范围:山西浑源西北地区,次年定都云中盛乐宫(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代国)

全名:拓跋什翼犍
字:郁律旃

庙号:高祖 
谥号:昭成皇帝 
封号:代王
年号:建国 (338年十一月-376年正月)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云中盛乐
生卒:320年~376年
逝世地:云中 (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在位时间:338年 至 376年 

都城:盛乐
前任:代王
拓跋翳槐(北魏烈皇帝)
继任: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
主要成就:建立代国、屡败刘卫辰


个人简介

        拓跋什翼犍(320年~376年),字郁律旃,出生于云中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是鲜卑族的重要领袖之一。他是十六国时期代国的君主,也是北魏皇帝的先祖,其父为平文帝拓跋郁律,烈帝拓跋翳槐则是他的兄长。

       拓跋什翼犍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气质与卓越的才能。他生性奇伟,为人宽厚仁慈,心胸豁达,喜怒不形于色。据史书记载,他身材高大,身长八尺,相貌堂堂,鼻梁高挺,面容如龙颜般威严,发髻直立时可垂至地面,而躺卧之时,双乳竟能垂及席面,堪称异象之姿。这些独特的体貌特征也使他在当时备受敬仰。 最初,为了巩固代国与其他政权之间的关系,拓跋什翼犍曾被送往后赵作为人质。然而,这并未阻碍他日后成为一代英主。建国元年(338年),在其兄烈帝拓跋翳槐去世后,他返回故土继位称王,并定年号为“建国”。即位之后,他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国家治理。

     建国二年(339年),他设立了百官制度,明确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分工,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奠定了代国强盛的基础。 在他的统治下,代国疆域迅速扩张,东起濊貊,西至破落那,南抵阴山,北达广袤沙漠,四方部族纷纷归附,代国因此拥兵数十万,成为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建国二十八年(365年),拓跋什翼犍亲自率军讨伐刘卫辰,迫使其率领部众逃亡至前秦境内。

      建国三十七年(374年),他又再次发动对刘卫辰的进攻,最终迫使刘卫辰兵败南逃。 然而,代国的繁荣并非一帆风顺。

      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坚派遣苻洛统帅二十万大军,联合张蚝等人分路进犯代国。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代国南部统帅刘库仁率十万精兵在石子岭迎战,但因实力悬殊,最终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高车族各部落趁机反叛,导致代国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无奈之下,拓跋什翼犍只能带领部众暂时迁徙至漠南避难。直到前秦军队撤退后,他们才得以重返故土。 同年十二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终结了这位伟大君主的生命。他的逆子拓跋寔君竟然谋反弑父,拓跋什翼犍不幸遇害,享年五十七岁。随后,前秦军队乘虚而入,攻打云中,致使代国部众四散逃亡,最终灭亡了代国。而弑父的拓跋寔君则被苻坚下令处以车裂极刑,以示惩戒。 尽管代国覆灭,但拓跋什翼犍的后代并未放弃复兴家族的梦想。

      多年后,他的孙子拓跋珪成功复国并建立北魏王朝。为缅怀这位伟大的先祖,拓跋珪追谥其为“昭成皇帝”,庙号“高祖”,以此彰显他对家族与民族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人物生平】
归国继位

     东晋大兴三年(公元320年),鲜卑拓跋部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拓跋什翼犍的诞生。他是平文帝拓跋郁律的次子,自幼便被寄予厚望,注定要在部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到了东晋太兴四年(公元321年),拓跋什翼犍的父亲、平文帝拓跋郁律不幸去世,这一事件为家族命运埋下了伏笔。而在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拓跋什翼犍的长兄烈帝拓跋翳槐继位成为新的首领。同年,为了巩固与后赵之间的关系,拓跋翳槐决定派遣弟弟拓跋什翼犍前往后赵作为人质,以示友好之意。此次出行规模庞大,随同拓跋什翼犍一同前往的有五千多家族人及部众。从此,拓跋什翼犍在后赵度过了长达十年的岁月。 时间来到建国元年(公元338年)十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整个局势。烈帝拓跋翳槐因病重而奄奄一息,在临终之际,他郑重嘱托诸部大人,唯有迎回远在后赵的弟弟拓跋什翼犍继位,才能确保国家安定团结。然而,就在拓跋翳槐撒手人寰之后,梁盖等人却心存顾虑。他们认为旧主刚逝,新君尚未归国,若贸然迎接拓跋什翼犍回国,可能会引发内部动荡甚至叛乱。因此,他们试图另立新君以稳定局面。 经过一番权衡,梁盖等人将目光投向了拓跋翳槐的两位弟弟。其中,次弟拓跋屈性格刚猛且多疑善诈,显然不适合承担重任;相比之下,他的弟弟拓跋孤则显得仁慈宽厚,更符合众人期待。于是,梁盖等人设计除掉了拓跋屈,并准备拥立拓跋孤为新君。然而,拓跋孤深知自己并非最佳人选,他果断拒绝了这一提议,并亲自前往后赵迎请拓跋什翼犍回国主持大局。 同年十一月,在繁畤城以北,十九岁的拓跋什翼犍正式继位,开启了属于他的统治时代。他改元“建国”,象征着一个新的开端。同时,为了表彰弟弟拓跋孤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拓跋什翼犍慷慨地将一半国土划归给拓跋孤管辖,以此表达对兄弟之间情谊的珍视以及对共同守护部落未来的决心。


置官建都
    建国二年(公元339年)的春天,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开始着手设立百官制度,将各项政务分门别类地交由专人管理。这一举措标志着国家治理逐步走向规范化与系统化。当时,代国的疆域东至濊貊之地,西达破洛那区域,所到之处无不归顺。同年五月,拓跋什翼犍在参合陂召集各部落酋长举行朝会,商讨定都于灅源川的重大事宜。会上计划修筑城墙、建造宫殿等宏伟工程,但经过数日讨论仍未达成一致意见。 就在众人犹豫不决之际,拓跋什翼犍的母亲平文皇后王氏听闻此事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表示:“自古以来,我们国家以游牧为生,迁徙自由是我们的传统。如今正值国事变乱之后,基业尚未稳固。如果贸然筑城定居,一旦敌寇来袭,我们将难以迅速转移。”基于母亲的深思熟虑之言,拓跋什翼犍最终决定放弃定都的计划,继续维持灵活机动的生活方式。 对于前来归附的其他民族民众,代国人习惯称其为乌桓。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整合这些新加入的人口,拓跋什翼犍将他们划分为两个部落,并各自委派“大人”进行监察。他命自己的弟弟拓跋孤负责北部事务,而让儿子拓跋寔君监管南部地区。此外,他还积极寻求与其他强国的合作关系,向当时的前燕皇帝慕容皝提出联姻请求。慕容皝欣然同意,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拓跋什翼犍为皇后,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联盟。 在内政建设方面,拓跋什翼犍重用了代郡人士燕凤担任长史一职,同时任命许谦为郎中令,共同致力于法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秩序得到显著改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至此,代国的影响力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东起濊貊,西至破洛那,南抵阴山,北达沙漠,广袤的土地上数十万人口皆表示臣服。 进入建国三年(公元340年)的春天,拓跋什翼犍做出了迁都的重要决策,将国都搬迁至云中郡的盛乐宫(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此举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新兴领土的有效控制,也体现了他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 到了建国四年(公元341年)九月,为进一步加强防御能力,拓跋什翼犍在故城以南八里的位置修建了新的盛乐城。然而,同年十月,匈奴铁弗部首领刘虎却趁机进犯代国西部边境。面对来犯之敌,拓跋什翼犍果断派遣军队迎击,成功大败刘虎部队,使其仅以身免。此后,刘虎去世,其子刘务桓继任铁弗部首领职位,并选择归顺代国。作为和解象征,拓跋什翼犍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务桓,以此促进双方和平共处。 同年十二月,前燕皇帝慕容皝派遣使节来到代国进行朝贡活动,并推荐同宗女子作为皇后候选人之一,进一步加深了两国间的亲密关系。


四向征战
     代国作为北方的重要政权之一,留下了诸多值得铭记的篇章。以下是对代国建国初期若干重要事件的详细记述:

   **建国五年(342年)五月**,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亲临参合陂,巡视周边局势。到了七月初七这一天,各部落首领齐聚一堂,在此地筑起高台,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比武大会。这一活动不仅彰显了代国对军事实力的重视,更成为了一项制度化的传统,为后世所传承。

   **八月**,拓跋什翼犍返回云中郡,继续巩固代国的政治与军事基础。

   **建国六年(343年)七月**,拓跋什翼犍再次向前燕提出联姻请求,然而前燕君主慕容皝却要求代国贡献千匹良马作为聘礼。面对这一苛刻条件,拓跋什翼犍予以拒绝,并表现出傲慢态度,未遵循应有的婿礼。

   **八月**,慕容皝派遣其子慕容俊率领前军师慕容评等人攻打代国。拓跋什翼犍迅速率领部众撤退,成功避开了燕军的锋芒,使得对方无功而返。

   **建国十四年(351年)**,拓跋什翼犍雄心勃勃地宣称:“后赵已然衰亡,冉闵肆意横行,中原大地陷入纷争之中,无人能够拯救。我将亲自统率六军,平定四海。”于是他命令各个部落集结所属部众,准备出征。然而,各部酋长纷纷劝阻道:“如今中原局势混乱,确实应当有所行动,但听说各地豪强并起,难以一举平定。倘若长期征战,历时一年之久,恐怕不仅无法获得一劳永逸之利,还可能带来损失。”权衡利弊之后,拓跋什翼犍最终放弃了此次计划。

   **建国十九年(356年)正月**,刘务桓去世,其弟刘阏头继任部落首领之位,却对代国怀有二心。

   **二月**,拓跋什翼犍西巡至黄河岸边,派人招抚、劝喻刘阏头,刘阏头因此归降代国。

   **同年冬天**,慕容俊再度前来求婚,拓跋什翼犍欣然应允,进一步稳固了两国之间的关系。

   **建国二十一年(358年)**,刘阏头因部下大多反叛而心生恐惧,率众逃走。其剩余部众则全数投奔其兄刘务桓之子刘悉勿祈。此前,当刘阏头叛逃时,刘悉勿祈兄弟十二人均在拓跋什翼犍身边任职。为了分化内部矛盾,拓跋什翼犍将他们全部遣返,意图引发刘阏头与其族人之间的猜忌。结果,刘悉勿祈成功夺取了刘阏头的部众。走投无路之下,刘阏头只得再次归降代国,而拓跋什翼犍依旧以礼相待,展现了宽宏大量的领袖风范。

   **建国二十六年(363年)十月**,当时代国与敕勒(即丁零、高车)部落交错居住,双方时常发生冲突。为增强国力,拓跋什翼犍亲自率领大军攻打高车部,取得大捷,俘虏万余人,并缴获牲畜百余万头,极大地充实了代国的资源储备。

   **建国二十七年(364年)十一月**,拓跋什翼犍继续对外用兵,成功击溃没歌部,再次俘获大量牲畜,进一步巩固了代国的经济基础。

   **建国二十八年(365年)正月**,刘悉勿祈之弟、匈奴左贤王刘卫辰背叛代国,转而归附前秦。拓跋什翼犍随即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刘卫辰,迫使后者因惧怕而逃窜。

   **建国三十年(367年)二月**,前燕军队长途奔袭漠南敕勒部落,途径代国境内时破坏稻田,引起了拓跋什翼犍的强烈不满。

   **七月**,慕容厉等人击败敕勒部落,掳获牛马数万头。彼时,前燕平北将军、武强公慕容埿正率领幽州军队驻守云中。

   **八月**,拓跋什翼犍发动进攻,慕容埿弃城而逃,前燕振威将军慕舆贺辛亦在此役中阵亡。

   **十月**,拓跋什翼犍率军攻打刘卫辰。从代国都城盛乐出发,一路向西挺进至朔方地区,途中需渡过黄河。当时正值冬季,黄河尚未完全封冻。为确保大军顺利渡河,拓跋什翼犍命人用苇草编成粗绳阻挡流动冰块,随后又将散开的冰块连为一体。尽管冰面不够坚固,但他巧妙地让人把苇草铺在冰上,待气温下降后,冰与苇草冻结在一起,形成一座犹如浮桥般的通道,从而让大军得以安全渡河。刘卫辰毫无防备,见状慌忙带领兵众及族人向西逃窜。在混乱之中,他丢失了约六七成的部落,这些部众最终被拓跋什翼犍收编。完成此役后,拓跋什翼犍凯旋而归,而刘卫辰则无奈地逃往前秦寻求庇护。


为子所弑
       建国三十七年(公元374年),代国国君拓跋什翼犍再次率兵讨伐与其长期对峙的刘卫辰部落,然而此次军事行动未能取得预期胜利,刘卫辰兵败后向南撤退。 到了建国三十八年(公元375年),走投无路的刘卫辰不得不向前秦皇帝苻坚请求援助。这一举动为代国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建国三十九年(公元376年),前秦皇帝苻坚决定出兵干预,派遣大司马苻洛统领二十万大军,联合朱彤、张蚝、邓羌等将领分多路进犯代国,直逼其南部边境。面对强敌压境,鲜卑白部和独孤部奋起抵抗,但最终因实力悬殊而战败。代国南部统帅刘库仁被迫率军退回云中郡。同年,拓跋什翼犍再次派遣刘库仁率领十万骑兵前往石子岭迎击前秦军队,然而此役同样以失败告终。此时,拓跋什翼犍身患重病,无力亲征,朝中群臣也无人能够力挽狂澜。在内忧外患之下,他只能带领族人向阴山之北避难。然而,祸不单行,高车部各族纷纷反叛,使代国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难以维持统治。无奈之下,拓跋什翼犍继续率领部众向漠南迁移。 同年十二月,随着前秦军队暂时撤退,拓跋什翼犍返回云中郡。然而,仅仅十二天之后,他便被自己的儿子拓跋寔君杀害,享年五十七岁。这一悲剧性的事件迅速传至前秦军营,秦将李柔与张蚝闻讯后立刻发兵攻占云中郡,导致代国部众四散奔逃。至此,代国宣告灭亡,其领土全数并入前秦版图。 然而,历史并未在此画上句号。多年以后,拓跋什翼犍的孙子道武帝拓跋珪重新崛起,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为纪念这位先祖,拓跋珪追谥其为昭成皇帝,并尊奉其庙号为高祖,以此缅怀他在民族发展史上的卓越贡献。

【为政举措】

政治
    建国二年(公元339年)的春天,代国的领袖拓跋什翼犍开始着手设置百官体系,明确分工,让各个职位各司其职。这一举措为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代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 同年五月,拓跋什翼犍在参合陂召集各部落的酋长举行盛大朝会。在这次重要的会议上,各方共同商议定都于灅源川,并决定修筑坚固的城墙和宏伟的宫室,以彰显国力并巩固政权。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拓跋什翼犍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也象征着代国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有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民众归附代国。代国的百姓习惯将这些归附者统称为“乌桓”。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新加入的人口,拓跋什翼犍将他们划分为两个部落,并分别指派专人进行监察。他命令自己的弟弟拓跋孤负责北部的监察事务,而让自己的儿子拓跋寔君负责南部的监察工作。这种分而治之的方式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此外,拓跋什翼犍还任用贤能之士,任命代郡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通过他们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制体系,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和谐。 在此之后,代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其疆域东起濊貊,西至破落那,南抵阴山,北达沙漠,范围极为辽阔。据记载,当时归服于代国的人口多达数十万,充分展现了拓跋什翼犍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代国的强大实力。


军事
   建国六年(343年)八月,慕容皝派遣世子慕容俊率领前军师慕容评等将领,展开对代国的军事行动。面对燕军的强大攻势,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率部众主动撤离,避免了正面冲突。然而,由于敌方采取了有效的防御策略,燕军未能取得预期战果,最终无功而返。

    建国十九年(356年)正月,代国内部局势发生重大变化。鲜卑宇文部首领刘务桓去世,其弟刘阏头继任为新的部落首领。然而,新上任的刘阏头对代国表现出明显的离心倾向。同年二月,拓跋什翼犍亲自西巡至黄河岸边,通过派遣使者进行招抚与劝说,成功促使刘阏头归顺代国,进一步巩固了边境地区的稳定。 建国二十一年(358年),随着内部矛盾加剧,刘阏头所统领的部民大量反叛,导致其统治基础动摇。在恐惧之下,刘阏头选择率众逃离。其剩余部众则全部投奔到兄长刘务桓之子刘悉勿祈麾下。此前,在刘阏头叛逃之际,刘悉勿祈兄弟十二人皆在拓跋什翼犍宫廷中任职。为了分化对手势力,拓跋什翼犍果断将他们遣返回部落,试图引发内部猜忌。这一策略果然奏效,刘悉勿祈趁机夺取了刘阏头的部众。走投无路的刘阏头被迫再次向代国投降,以求庇护。

      建国二十六年(363年),此时代国与敕勒部落(即丁零、高车)交错杂居,双方摩擦不断,战争频繁。十月,拓跋什翼犍亲率大军进攻高车部,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战斗力,一举击溃敌军,俘获万余人,并缴获牲畜百余万头,极大地充实了代国的物质储备。 次年十一月,拓跋什翼犍再度挥师出征,此次目标为没歌部。经过激烈战斗,代军再次获胜,俘获牲畜数百万头,彰显了代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 建国二十八年(365年)正月,代国面临新的挑战。刘悉勿祈之弟、匈奴左贤王刘卫辰突然背叛代国,转而投靠前秦。对此,拓跋什翼犍迅速作出反应,亲自率领大军东渡黄河,讨伐叛逆。刘卫辰因畏惧代军强大攻势而仓皇逃窜。  

     建国三十年(367年)八月,代国外交与军事活动持续活跃。拓跋什翼犍发动对云中的进攻,迫使前燕将领慕容埿弃城而逃,同时前燕振威将军慕舆贺辛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同年十月,拓跋什翼犍再次率军讨伐刘卫辰。从代国都城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出发,一路向西进击朔方,途中需跨越黄河天险。在这场战役中,刘卫辰再度遭遇惨败,被迫逃亡至前秦境内寻求庇护,而拓跋什翼犍则凯旋而归,进一步巩固了代国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历史评价】

  燕凤:“宽和仁爱,经略高远,一时之雄主,常有并吞天下之志。
     魏收《魏书》:

①“生而奇伟,宽仁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身长八尺,隆准龙颜,立发委地,卧则乳垂至席。

②“帝雅性宽厚,智勇仁恕。”③“高祖终革其失,良有以也。
    李延寿《北史》:

①“生而奇伟,宽仁大度。身长八尺,隆准龙颜,立发委地,卧则乳垂至席。

②“昭成以雄杰之姿,苞君人之量,征伐四克,威被遐荒。乃改都立号,恢隆大业,终百六十载,光宅区中,其原固有由矣。
       张大龄《晋五胡指掌》:“什翼犍裤中馀喘,能修猗庐之业,代用以强。时东渡奄奄,而犍雄代北,无乃牛代马之谶乎。

【史料索引】
《魏书·卷一·帝纪第一》 、《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

【家庭成员】

祖父:拓跋弗‌北魏时追尊思皇帝

父亲:平文帝拓跋郁律

母亲:平文皇后王氏。
兄弟:
1.烈帝
拓跋翳槐,拓跋什翼犍长兄
2.拓跋屈,拓跋什翼犍三弟。
3.高凉王拓跋孤,拓跋什翼犍四弟。
妻子:
1.皇后:昭成皇后慕容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女。
2.妃子:慕容氏,前燕武宣帝慕容廆之女,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妹。
儿子:
1.拓跋寔君,拓跋什翼犍庶长子。
2.拓跋寔,拓跋什翼犍次子,母昭成皇后慕容氏。
3.拓跋翰,拓跋什翼犍三子,母昭成皇后慕容氏。
4.拓跋阏婆,拓跋什翼犍四子
5.拓跋寿鸠 ,拓跋什翼犍五子
6.拓跋纥根,拓跋什翼犍六子
7.拓跋地干,拓跋什翼犍七子
8.拓跋力真,拓跋什翼犍八子
9.拓跋窟咄 ,拓跋什翼犍九子
女儿:
1.拓跋氏,嫁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务桓。
2.拓跋氏,嫁拓跋什翼犍舅父王丰之子王支
3.拓跋氏,封辽西公主,嫁贺兰部首领贺野干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31日 21:27
浏览量:0
收藏

提示

成功加入收藏夹!
收藏夹内共有 0 篇文章, 0 个产品

提示

你已收藏了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