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辰~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第七任首领(359年~391年)

首页标题    五胡    1,匈奴.北方游牧民族    铁弗部匈奴    刘卫辰~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第七任首领(359年~391年)






刘卫辰



359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东晋.十六国

本名:刘卫辰

庙号:太祖
谥号:桓皇帝

在位:359年~391年

生卒:?--391年
民族族群:匈奴族
籍贯:新兴郡虑虒县

前任:劉悉勿祈

继任:赫连勃勃(胡夏开国皇帝)


个人简介

        刘卫辰(约卒于公元391年),是十六国时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首领。他出生于新兴郡虑虒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属于匈奴铁弗部,为匈奴右贤王刘去卑的后裔,同时也是刘务桓的第三子,更是后来胡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的父亲。 刘卫辰以其狡黠多变的性格和深谙权谋的能力著称于世。在升平三年(公元359年),随着其兄长刘悉勿祈的去世,他通过杀害侄子的方式成功夺取了部族领导权。在其统治期间,他巧妙地在前秦、代国与后赵等强国之间周旋,采取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使得自己的势力得以保存并逐渐壮大。他所占据的朔方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资源,成为各方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刘卫辰不断扩充军力,使其部众兵强马壮,成为当时北方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刘卫辰策划了一次针对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偷袭行动,却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次战败后,他被迫逃亡,但在途中不幸被杀,结束了自己充满权谋与波折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刘卫辰的儿子赫连勃勃(又名刘勃勃)后来建立了胡夏政权,并追尊刘卫辰为桓皇帝,庙号太祖,以此彰显其对家族及政权开创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刘卫辰,是匈奴右贤王刘去卑的后裔,与前赵光文帝刘渊同宗同族。追溯其家族历史,刘卫辰的祖父名为刘乌路孤(又名刘虎或刘武),在前赵昭武帝刘聪执政时期,因出身宗室而被封为楼烦公,同时担任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以及丁零中郎将等重要职务,雄踞于肆卢川一带,成为一方势力。 然而,随着历史风云变幻,刘乌路孤在与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被迫迁居至塞外地区。尽管遭遇挫折,但刘氏家族并未因此衰败。刘卫辰的父亲刘务桓(又名刘豹子)继承家业后,积极招揽和整合部落力量,逐渐恢复并壮大了家族的实力,再度崛起为各部落中最为强盛的一支。 刘务桓的卓越表现引起了当时后赵政权的关注。后赵武帝石虎派遣使者前来,正式册封刘务桓为平北将军、左贤王,并授予其丁零单于之位,以此肯定他在北方部落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自立降秦
     永和十二年,即公元356年,这一年对于铁弗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刘务桓去世,其兄长刘悉勿祈继任为铁弗部的首领,承担起领导整个部落的重任。

     升平三年,也就是公元359年,刘悉勿祈也离开了人世。在这之后,刘卫辰采取了激烈的手段,他杀死了刘悉勿祈的儿子,从而自立为铁弗部的新首领。这一举动虽然巩固了他的权力地位,但也显示出铁弗部内部权力争夺的激烈与残酷。 同年三月,刘卫辰主动派遣使者向前秦政权表示投降,并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前秦能够在内地划出一片农田供他们耕种,采用“春来秋去”的方式,以解决部落的生计问题。前秦皇帝苻坚在权衡利弊之后,同意了刘卫辰的请求。然而,在四月的时候,前秦云中护军贾雍却擅自派出了司马徐赟率领骑兵袭击了刘卫辰的部落,满载战利品而归。这一事件引起了苻坚的极大愤怒,他认为此举破坏了刚刚建立的信任关系。于是,苻坚严厉责备了贾雍,并将其罢免,令其以普通百姓的身份继续兼任职务。同时,苻坚还特意派遣使者将徐赟所掠夺的财物尽数归还给刘卫辰,并对他进行了安抚。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苻坚成功地使刘卫辰彻底归顺,从此刘卫辰进入了关内定居。此后,刘卫辰也经常向前秦进献贡品,以此表达对前秦政权的忠诚与依附。


反叛被擒
     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六月,代国的王拓跋什翼犍的妃子慕容氏不幸去世。同年七月,刘卫辰前往代国参加葬礼,在此期间他向代王提出了求婚请求。经过慎重考虑后,代王拓跋什翼犍将女儿许配给了刘卫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两国之间的关系。

    升平五年(公元361年)正月,刘卫辰却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他掳掠了五十多名边境居民,并将他们作为奴婢进献给前秦天王苻坚。然而,苻坚对这一行为表示强烈不满,严厉斥责了刘卫辰,并要求他释放被掳掠的百姓。由于苻坚的强硬态度,刘卫辰心生怨恨,从此背弃前秦,转而一心投靠代国。 时间来到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局势再次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年正月,刘卫辰突然背叛代国,迫使代王拓跋什翼犍亲自率领军队东渡黄河,成功驱逐了刘卫辰,使其无处立足。随后,刘卫辰不得不归降于前秦。 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到了同年七月,刘卫辰又一次反叛前秦。面对这种情况,前秦天王苻坚果断派遣建节将军邓羌率军讨伐刘卫辰。八月,邓羌在木根山成功擒获了刘卫辰。尽管如此,苻坚仍然展现出宽宏大量的一面。

      十一月,苻坚不仅没有严惩刘卫辰,反而封他为夏阳公,允许他继续统领自己原来的部落,以此来稳定边疆局势。


统辖河西
       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十一月,代国首领拓跋什翼犍决定对刘卫辰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当时正值深秋初冬时节,黄河尚未完全封冻。为了迅速渡河,拓跋什翼犍命令士兵用苇草绳拦阻流水以加速冰冻过程。然而即便如此,冰层仍然不够坚固,难以直接承载大军通过。于是,士兵们将苇草铺散在冰面上,借助冰与草的结合形成了一座临时的“浮桥”。这座由冰与草构成的特殊通道,让代国军队得以顺利渡过黄河。这一突如其来的袭击令刘卫辰措手不及,他不得不带着宗族亲信仓皇向西逃窜。而拓跋什翼犍则成功掳获了刘卫辰部落中大约十分之六七的人口后凯旋而归。刘卫辰最终逃至前秦,并得到了苻坚的支持,被送回朔方,同时前秦还派兵驻守以保护其安全。

       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刘卫辰再次遭遇来自拓跋什翼犍的进攻,被迫向南撤退以躲避追击。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十月,刘卫辰因感受到代国的强大压力,向苻坚请求援助。苻坚随即任命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为北讨大都督,统领幽州、冀州的十万精锐部队攻打代国。与此同时,苻坚还派遣并州刺史俱难、镇军将军邓羌、尚书赵迁、李柔、前将军朱肜、前禁将军张蚝以及右禁将军郭庆等多位将领,分别率领步兵和骑兵共计二十万人,从东线和龙出发,西线出上郡,与苻洛的大军会师,共同围攻代国。此外,刘卫辰也被委任为向导协助此次军事行动。 同年,代国内部发生重大变故,拓跋什翼犍被自己的儿子拓跋寔君杀害,导致国家陷入一片混乱。前秦趁此良机一举吞并了代国,完成了北方的统一。随后,苻坚采纳了代国长史燕凤的建议,将原代国百姓一分为二:黄河以东地区交由刘库仁管理,黄河以西地区则划归刘卫辰统辖,并授予他们相应的官职爵位,允许各自统领自己的部众。 然而,刘卫辰对于自己的地位低于刘库仁感到极大的耻辱和不满,愤怒之下竟杀害了前秦的五原太守,公然反叛。刘库仁闻讯后立即组织军队讨伐刘卫辰,经过一番激战,刘库仁不仅击败了刘卫辰,还一路追击至阴山西北一千多里外的地方,成功俘获了刘卫辰的妻子和儿女。时间过去许久之后,苻坚重新考虑局势,任命刘卫辰为西单于,负责监督和统领河西地区的各个部落,命其驻扎在代来城,以期稳定边疆局势。


占据朔方
    太元十一年,即公元386年,这一时期正值北方局势动荡不安。后燕赵王慕容麟的军队未能如期抵达北魏境内,而西燕新兴太守拓跋窟咄却趁机不断推进,对北魏形成了紧逼之势。与此同时,贺染干率军入侵北魏北部,与拓跋窟咄遥相呼应,进一步加剧了北魏的危机。 面对内外夹击的局面,北魏兵众陷入惊恐和混乱之中。在此危急关头,北部大人叔孙普洛选择投奔刘卫辰,使得北魏的局势更加岌岌可危。然而,当慕容麟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派遣安同等人返回北魏,以稳定局势。北魏军民得知后燕军队就在附近,士气逐渐恢复,人心也稍稍安定下来。 随后,拓跋窟咄率领军队驻扎于高柳,试图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然而,魏王拓跋珪果断采取行动,亲自带领军队与慕容麟的部队会合,共同向拓跋窟咄发起进攻。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拓跋窟咄最终大败,被迫逃亡至刘卫辰处,但不幸被其杀害。拓跋珪则顺势收编了拓跋窟咄的全部兵力,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机。完成任务后,慕容麟率领部队返回中山,暂时结束了这场纷争。 值得注意的是,自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惨败后,国内局势迅速恶化,陷入一片混乱。刘卫辰趁此机会占据朔方之地,凭借强大的士兵和战马资源,建立起一支规模达三万八千人的强大军队。他的实力得到了多方认可:后秦皇帝姚苌授予他大将军、大单于、河西王及幽州牧等重要职位;而西燕皇帝慕容永则任命他为大将军、朔州牧。


兵败被杀
      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七月,刘卫辰向后燕进献马匹,却在途中遭遇变故,马匹被刘显抢夺。这一事件令后燕皇帝慕容垂勃然大怒,随即派遣精锐部队讨伐刘显。经过一番激战,后燕军队成功击败刘显,并收编了其残余兵力。

       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七月,刘卫辰再次采取行动,派遣自己的儿子刘直力鞮率领大军进攻鲜卑贺兰部。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贺兰部首领贺讷陷入困境,不得不向北魏求援。同年七月三十日,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亲自率领大军赶赴战场,成功救援贺讷并击溃刘直力鞮的部队。

        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七月,没弈干背叛西秦,转而向东与刘卫辰结成联盟。十月,刘卫辰派遣刘直力鞮统率九万大军南下攻打北魏南部边境。十一月初十日,拓跋珪迅速集结五六千人迎敌;十一月十三日,在铁岐山以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战役,刘直力鞮惨败,仅能单骑逃脱。北魏军队乘胜追击,于十一月十九日从五原金津渡过黄河,深入刘卫辰的领地。刘卫辰部落闻讯大乱,一片恐慌。十一月二十二日,拓跋珪兵临悦跋城,迫使刘卫辰父子仓皇逃窜。次日,拓跋珪派遣将领率轻骑兵继续追击。最终,将军伊谓在木根山生擒刘直力鞮,而刘卫辰则被其部下所杀。随后,拓跋珪下令诛灭刘卫辰宗族及其党羽,共计五千余人,尸体全被抛入黄河,以此警示四方。 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刘卫辰的小儿子赫连勃勃崛起,建立胡夏政权,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赫连勃勃称帝,追封其父刘卫辰为桓皇帝,庙号定为太祖,以示尊崇与纪念。

【人物成就】
引导前秦军队灭代。从前秦独立,经营河套奠定胡夏王国基础。
【史书记载】
《晋书·卷一百三十·载记第三十》
《资治通鉴·卷一百至卷一百七》
【历史评价】
燕凤:“铁弗卫辰,狡猾多变。


【亲属成员】
高祖:刘去卑,东汉末年南匈奴右贤王

叔高祖:潘六奚

曾祖父:刘训兜(刘诰升爰),追谥元皇帝。
祖父:刘乌路孤(刘虎、刘武),追谥景皇帝。
父亲:刘务桓(刘豹子),追谥宣皇帝。
哥哥:刘悉勿祈,匈奴铁弗部首领。
妻子:
1.拓跋氏,鲜卑人,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女。
2.苻氏,氐族人,苻秦宗室女子,追封桓文太后,生子赫连勃勃。
儿子:
1.刘右地代,官至丞相,封代公。
2.刘直力鞮,官至大将军,封魏公。
3.连勃勃(刘勃勃),胡夏武烈帝。
4.赫连韦(刘韦),封北平公。
5.赫连阿利罗(刘阿利罗),官至征南将军、司隶校尉。

【其他阅读】
=======
2025年4月5日 16:33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