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三百六十九年,公元369年,农历己巳(蛇)年,天干五行属土。东晋太和四年; 前凉升平十三年; 代国建国三十二年; 前秦建元五年; 前燕建熙十年

首页标题    008.公元记事    301年-400年    公元三百六十九年,公元369年,农历己巳(蛇)年,天干五行属土。东晋太和四年; 前凉升平十三年; 代国建国三十二年; 前秦建元五年; 前燕建熙十年






公元三百六十九年




公元369年,农历己巳(蛇)年,天干五行属土

东晋】健康)第七位皇帝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四年

年号:太和((366年正月初一-371年371年十一月十五东晋第七位皇帝晋废帝司马奕第一个年号,东晋政权第十二个年号。【晋王朝第二十八个年号】



【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

【1.成汉】【2.前赵】【4.后赵


03【汉卢水胡】十六国【前凉】(301年/318年-376年)

前凉】姑臧)第九任位君主.凉悼公张天锡太清七年(东晋升平十三年)

年号:太清(363年八月月--376年),十六国时期前凉第九任位君主.凉悼公张天锡第一个年号,前凉政权第七个年号。


05【慕容鲜卑部落】十六国【前燕】(337年 - 370年)

前燕】邺)第二位皇帝幽帝慕容暐建熙十年

年号:建熙(360年正月二十五日-370年十一月),十六国时期前燕第二位皇帝幽帝慕容暐第一个年号,前燕政权第三个年号。


06【氐族】十六国【前秦】(351年—394年)

前秦】长安)第三位皇帝宣昭皇帝苻坚建元五年

年号建元(365年二月至385年七月),十六国时期前秦第三位皇帝宣昭皇帝苻坚第三个年号,前秦政权第五个年号。


07【鲜卑】【后燕】(384年—407年):北燕天王高云所取代


08【羌,】【后秦】(384年—417年):被东晋太尉刘裕 灭


09【鲜卑】【西秦】(385年—400年):400年被后秦灭,409年复国,431年被夏国灭


10【氐,】【后凉】(386年—403年):降于后秦


11【鲜卑】【南凉】(397年—414年):降于西秦


12【汉,】【北凉】(397年—460年):降于北魏


13【鲜卑】【南燕】(398年—410年):归于东晋


14【汉,】【西凉】(400年—421年):想袭击北凉,结果全军覆灭,国亡


15【汉,】【北燕】(407年—436年):被北魏  灭


16【匈奴】【大夏】(407年—431年):431年被吐谷浑军队所俘,后解送北魏,432年被魏太武帝拓跋焘处死,灭


【同时期政权】 

丁零部】①翟斌~翟魏国君先祖,丁零部落首领(330-384年)

陈留国】第4代陈留王曹恢(363年—378年)

羌族】【后秦】第三任首领姚苌357年姚襄被前秦杀死后,其弟姚苌带领余部降前秦,东晋司马曜太元九年(384年),姚苌抓住机会,正式宣布自己为大将军、大单于以及万年秦王,之后颁布了大赦令,同时改年号为“白雀”。白雀三年(386年)姚苌即位为帝,改年号建初,建国号大秦。

南匈奴】【铁弗匈奴】代来城)第七任君主.刘卫辰(359—391年)

氐族】【前仇池国】清水)第七任君主杨世(360-370在位)


鲜卑族

1.【代国】盛乐)鲜卑代国第八任君主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二年(338年十一月-376年正月)

年号:建国(338年十一月-376年正月)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代国第八任君主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第一个年号,共使用39年。


2.【慕容吐谷浑部落】④吐谷浑碎奚(351年―371年)

5.【乞伏鮮卑西秦奠基人乞伏司繁(329年?---376年在位)

6.【宇文鲜卑

高句丽】丸都城)第十六任国王.故国原王(钊)(331年 - 371年)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

【世纪】4世纪
【中历】黄帝纪年3066年
【年代】东晋哀、孝,列国前凉,列国前秦

【在位皇帝】

东晋】第七位皇帝晋废帝司马奕(365年3月31日-372年1月6日在位)

卢水胡】十六国【前凉】第九任位君主.凉悼公张天锡(363年八月–376年)

慕容鲜卑部落】【前燕】第二位皇帝幽帝慕容暐(360年--370年)

氐族,】十六国【前秦】第三位皇帝宣昭皇帝苻坚(357年六月~385年10月16日)

【年号】太和,升平,建国,建熙,建元。

【朝代】

晋朝人物东晋(317年至420年

五胡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


公元369年2月23日

农历:369年闰正月(小)初一,伊斯兰历:前261年10月28日,波斯历:前254年12月4日,星期:星期一,干支:己巳年 丙寅月 壬午日,属相:蛇,星座:双鱼座,节气:2月6日立春 2月22日雨水,数九:七九第9天,儒略日数:1855889

 
【出生名人】
 
【逝世名人】
 

 

【中国大事记】

《资治通鉴》晋纪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己巳,公元三六九年)

  春,三月,大司马温请与徐、兗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伐燕。初,愔在北府,温常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乃遗温笺,欲共奖王室,请督所部出河上。愔子超为温参军,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愔笺,自陈非将帅才,不堪军旅,老病,乞闲地自养,劝温并领己所统。温得笺大喜,即转愔冠军将军、会稽内史,温自领徐、兗二州刺史。夏,四月,庚戌,温帅步骑五万发姑孰。

  甲子,燕主立皇后可足浑氏,太后从弟尚书令豫章公翼之女也。

  大司马温自兗州伐燕。郗超曰:“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温不从。六月,辛丑,温至金乡,天旱,水道绝,温使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虎生,宝之子也。温引舟师自清水入河,舳舻数百里。郗超曰:“清水入河,难以通运。若寇不战,运道又绝,因敌为资,复无所得,此危道也。不若尽举见众直趋鄴城,彼畏公威名,必望风逃溃,北归辽、碣。若能出战,则事可立决。若欲城鄴而守之,则当此盛夏,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矣。但恐明公以此计轻锐,胜负难必,欲务持重,则莫若顿兵河、济,控引漕运,俟资储充备,至来夏乃进兵;虽如赊迟,然期于成功而已。舍此二策而连军北上,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以日月相引,渐及秋冬,水更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于时所忧,非独无食而已。”温又不从。

  温遣建威将军檀玄攻湖陆,拔之,获燕宁东将军慕容忠。燕主以下邳王厉为征讨大都督,帅步骑二万逆战于黄墟,厉兵大败,单马奔还。高平太守徐翻举郡来降。前锋邓遐、硃序败燕将傅颜于林渚。复遣乐安王臧统诸军拒温,臧不能抗;乃遣散骑常侍李凤求救于秦。

  秋,七月,温屯武阳,燕故兗州刺史孙元帅其族党起兵应温。温至枋头,及太傅评大惧,谋奔和龙。吴王垂曰:“臣请击之;若其不捷,走未晚也。”乃以垂代乐安王臧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帅征南将军范阳王德等众五万以拒温。垂表司徒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封孚、尚书郎悉罗腾皆从军。胤,钟之子;孚,放之子也。

  又遣散骑侍郎乐嵩请救于秦,许赂以虎牢以西之地。秦王坚引群臣议于东堂,皆曰:“昔桓温伐我,至灞上,燕不我救。今温伐燕,我何救焉!且燕不称籓于我,我何为救之!”王猛密言于坚曰:“燕虽强大,慕容评非温敌也。若温举山东,进屯洛邑,收幽、冀之兵,引并、豫之粟,观兵崤、渑,则陛下大事去矣。今不如与燕合兵以退温;温退,燕亦病矣,然后我承其弊而取之,不亦善乎!”坚从之。八月,遣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帅步骑二万以救燕,出自洛阳,军至颍川;又遣散骑侍郎姜抚报使于燕。以王猛为尚书令。

  太子太傅封孚问于申胤曰:“温众强士整,乘流直进,今大军徒逡巡高岸,兵不接刃,未见克殄之理,事将何如?”胤曰:“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又,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若粮廪愆悬,情见势屈,必不战自败,此自然之数也。”

  温以燕降人段思为乡导,悉罗腾与温战,生擒思。温使故赵将李述徇赵、魏,腾又与虎贲中郎将染干津击斩之,温军夺气。

  初,温使豫州刺史袁真攻谯、梁,开石门以通水运,真克谯、梁而不能开石门,水运路塞。

  九月,燕范阳王德帅骑一万、兰台治书侍御史刘当帅骑五千屯石门,豫州刺史李邽帅州兵五千断温粮道。当,佩之子也。德使将军慕容宙帅骑一千为前锋,与晋兵遇。宙曰:“晋人轻剽,怯于陷敌,勇于乘退,宜设饵以钓之。”乃使二百骑挑战,分馀骑为三伏。挑战者兵未交而走,晋兵追之;宙帅伏以击之,晋兵死者甚众。

  温战数不利,粮储复竭,又闻秦兵将至,丙申,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道奔还。以毛虎生督东燕等四郡诸军事,领东燕太守。

  温自东燕出仓垣,凿井而饮,行七百馀里。燕之诸将争欲追之,吴王垂曰:“不可。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乃帅八千骑徐行蹑其后。温果兼道而进。数日,垂告诸将曰:“温可击矣。”乃急追之,及温于襄邑。范阳王德先帅劲骑四千伏于襄邑东涧中,与垂夹击温,又破之,死者复以万计。孙元遂据武阳以拒燕,燕左卫将军孟高讨擒之。

  冬,十月,己巳,大司马温收散卒,屯于山阳。温深耻丧败,乃归罪于袁真,奏免真为庶人;又免冠军将军邓遐官。真以温诬己,不服,表温罪状,朝廷不报。真遂据寿春叛,降燕,且请救;亦遣使如秦。温以毛虎生领淮南太守,守历阳。

  燕、秦既结好,使者数往来。燕散骑侍郎太原郝晷、给事黄门侍郎梁琛相继如秦。晷与王猛有旧,猛接以平生,问晷东方之事。晷见燕政不修而秦大治,知燕将亡,阴欲自托于猛,颇泄其实。

  琛至长安,秦王坚方畋于万年,欲引见琛,琛曰:“秦使至燕,燕之君臣朝服备礼,洒扫宫庭,然后敢见。今秦王欲野见之,使臣不敢闻命!”尚书郎辛劲谓琛曰:“宾客入境,惟主人所以处之,君焉得专制其礼!且天子称乘舆,所至曰行在所,何堂居之有!又,《春秋》亦有遇礼,何为不可乎!”琛曰:“晋室不纲,灵祚归德,二方承运,俱受明命。而桓温猖狂,窥我王略,燕危秦孤,势不独立,是以秦主同恤时患,要结好援。东朝君臣,引领西望,愧其不竞,以为邻忧,西使之辱,敬待有加。今强寇既退,交聘方始,谓宜崇礼笃义以固二国之欢;若忽慢使臣,是卑燕也,岂修好之义乎!夫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行曰乘舆,止曰行在。今寓县瓜裂,天光分曜,安得以乘舆、行在为言哉!礼,不期而见曰遇;盖因事权行,其礼简略,岂平居容与之所为哉!客使单行,诚势屈于主人;然苟不以礼,亦不敢从也。”坚乃为之设行宫,百僚倍位,然后延客,如燕朝之仪。事毕,坚与之私宴,问:“东朝名臣为谁?”琛曰:“太傅上庸王评,明德茂亲,光辅王室;车骑大将军吴王垂,雄略冠世,折冲御侮;其馀或以文进,或以武用,官皆称职,野无遗贤。”

  琛从兄弈为秦尚书郎,坚使典客馆琛于弈舍。琛曰:“昔诸葛瑾为吴聘蜀,与诸葛亮惟公朝相见,退无私面,余窃慕之。今使之即安私室,所不敢也。”乃不果馆。弈数来就邸舍,与琛卧起,闲问琛东国事。琛曰:“今二方分据,兄弟并蒙荣庞,论其本心,各有所在。琛欲言东国之美,恐非西国之所欲闻;欲言其恶,又非使臣之所得论也。兄何用问为!”

  坚使太子延琛相见。秦人欲使琛拜太子,先讽之曰:“邻国之君,犹其君也;邻国之储君,亦何以异乎!”琛曰:“天子之子视元士,欲其由贱以登贵也。尚不敢臣其父之臣,况它国之臣乎!苟无纯敬,则礼有往来,情岂忘恭,但恐降屈为烦耳。”乃不果拜。

  王猛劝坚留琛,坚不许。

  燕主遣大鸿胪温统拜袁真使持节、都督淮南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扬州刺史,封宣城公。统未逾淮而卒。

  吴王垂自襄邑还鄴,威名益振,太傅评愈忌之。垂奏:“所募将士忘身立效,将军孙盖等摧锋陷陈,应蒙殊赏。”评皆抑而不行。垂数以为言,与评廷争,怨隙愈深。太后可足浑氏素恶垂,毁其战功,与评密谋诛之。太宰恪之子楷及垂舅兰建知之,以告垂曰:“先发制人,但除评及乐安王臧,馀无能为矣。”垂曰:“骨肉相残而首乱于国,吾有死而已,不忍为也。”顷之,二人又以告,曰:“内意已决,不可不早发。”垂曰:“必不可弥缝,吾宁避之于外,馀非所议。”

  垂内以为忧,而未敢告诸子。世子令请曰:“尊比者如有忧色,岂非以主上幼冲,太傅疾贤,功高望重,愈见猜邪?”垂曰:“然。吾竭力致命以破强寇,本欲保全家国,岂知功成之后,返令身无所容。汝既知吾心,何以为吾谋?”令曰:“主上暗弱,委任太傅,一旦祸发,疾于骇机。今欲保族全身,不失大义,莫若逃之龙城,逊辞谢罪,以待主上之察,若周公之居东,庶几可以感寤而得还,此幸之大者也。如其不然,则内抚燕、代,外怀群夷,守肥如之险以自保,亦其次也。”垂曰:“善!”

  十一月,辛亥朔,垂请畋于大陆,因微服出鄴,将趋龙城。至邯郸,少子麟,素不为垂所爱,逃还告状,垂左右多亡叛。太傅评白燕主,遣西平公强帅精骑追之,及于范阳。世子令断后,强不敢逼。会日暮,令谓垂曰:“本欲保东都以自全,今事已泄,谋不及设。秦主方招延英杰,不如往归之。”垂曰:“今日之计,舍此安之!”乃散骑灭迹,傍南山复还鄴,隐于赵之显原陵。俄有猎者数百骑四面而来,抗之则不能敌,逃之则无路,不知所为。会猎者鹰皆飞扬,众骑散去。垂乃杀白马以祭天,且盟从者。

  世子令言于垂曰:“太傅忌贤疾能,构事以来,人尤忿恨。今鄴城之中,莫知尊处,如婴儿之思母,夷、夏同之。若顺众心,袭其无备,取之如指掌耳。事定之后,革弊简能,大匡朝政,以辅主上,安国存家,功之大者也。今日之便,诚不可失,愿给骑数人,足以办之。”垂曰:“如汝之谋,事成诚为大福,不成悔之何及!不如西奔,可以万全。”子马奴潜谋逃归,杀之而行。至河阳,为津吏所禁,斩之而济。遂自洛阳与段夫人、世子令、令弟宝、农、隆、兄子楷、舅兰建、郎中令高弼俱奔秦,留妃可足浑氏于鄴。乙泉戌主吴归追及于C171乡,世子令击之而退。

  初,秦王坚闻太宰恪卒,阴有图燕之志,惮垂威名,不敢发。及闻垂至,大喜,郊迎,执手曰:“天生贤杰,必相与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数也。要当与卿共定天下,告成岱宗,然后还卿本邦,世封幽州,使卿去国不失为子之孝,归朕不失事君之忠,不亦美乎!”垂谢曰;“羁旅之臣,免罪为幸。本邦之荣,非所敢望!”坚复爱世子令及慕容楷之才,皆厚礼之,赏赐巨万,每进见,属目观之。关中士民素闻垂父子名,皆向慕之。王猛言于坚曰:“慕容垂父子,譬如龙虎,非可驯之物,若借以风云,将不可复制,不如早除之。”坚曰:“吾方收揽英雄以清四海,奈何杀之!且其始来,吾已推诚纳之矣。匹夫犹不弃言,况万乘乎!”乃以垂为冠军将军,封宾徒侯,楷为积弩将军。

  燕魏尹范阳王德素与垂善,及车骑从事中郎高泰等,皆坐免官。尚书右丞申绍言于太傅评曰:“今吴王出奔,外口籍籍,宜征王僚属之贤者显进之,粗可消谤。”评曰:“谁可者?”绍曰:“高泰其领袖也。”乃以泰为尚书郎。泰,瞻之从子;绍,胤之兄也。

  秦留梁琛月馀,乃遣归。琛兼程而进,比至鄴,吴王垂已奔秦。琛言于太傅评曰:“秦人日阅军旅,多聚粮于陕东。以琛观之,为和必不能久。今吴王又往归之,秦必有窥燕之谋,宜早为之备。”评曰:“秦岂肯受叛臣而败和好哉!”琛曰:“今二国分据中原,常有相吞之志。桓温之入寇,彼以计相救,非爱燕也。若燕有衅,彼岂忘其本志哉!”评曰:“秦主何如人?”琛曰:“明而善断。”问王猛,曰:“名不虚得。”评皆不以为然。琛又以告燕主,亦不然之。以告皇甫真,真深忧之,上疏言:“苻坚虽聘问相寻,然实有窥上国之心,非能慕乐德义,不忘久要也。前出兵洛川,及使者继至,国之险易虚实,彼皆得之矣。今吴王垂又往从之,为其谋主;伍员之祸,不可不备。洛阳、太原、壶关,皆宜选将益兵,以防未然。”召太傅评谋之,评曰:“秦国小力弱,恃我为援;且苻坚庶几善道,终不肯纳叛臣之言,绝二国之好。不宜轻自惊扰以启寇心。”卒不为备。

  秦遣黄门郎石越聘于燕,太傅评示之以奢,欲以夸燕之富盛。高泰及太傅参军河间刘靖言于评曰:“越言诞而视远,非求好也,乃观衅也。宜耀兵以示之,用折其谋。今乃示之以奢,益为其所轻矣。”评不从。泰遂谢病归。

  是时太后可足浑氏侵桡国政,太傅评贪昧无厌,货赂上流,官非才举,群下怨愤。尚书左丞申绍上疏,以为:“守宰者,致治之本。今之守宰,率非其人,或武人出于行伍,或贵戚生长绮纨,既非乡曲之选,又不更朝廷之职。加之黜陟无法,贪惰者无刑罚之惧,清修者无旌赏之劝。是以百姓困弊,寇盗弃斥,纲颓纪紊,莫相纠摄。又官吏猥多,逾于前世,公私纷然,不胜烦扰。大燕户口,数兼二寇,弓马之劲,四方莫及;而比者战则屡北,皆由守宰赋调不平,侵渔无已,行留俱窘,莫肯致命故也。后宫之女四千馀人,僮侍厮役尚在其外,一日之费,厥直万金。士民承风,竞为奢靡。彼秦、吴僭僻,犹能条治所部,有兼并之心,而我上下因循,日失其序。我之不修,彼之愿也。谓宜精择守宰,并官省职,存恤兵家,使公私两遂,节抑浮靡,爱惜用度,赏必当功,罚必当罪。如此,则温、猛可枭,二方可取,岂特保境安民而已哉!又,索头什翼犍疲病昏悖,虽乏贡御,无能为患;而劳兵远戌,有损无益。不若移于并土,控制西河,南坚壶关,北重晋阳,西寇来则拒守,过则断后,犹愈于戌孤城守无用之地也。”疏奏,不省。

  辛丑,丞相昱与大司马温会涂中,以谋后举;以温世子熙为豫州刺史、假节。

  初,燕人许割虎牢以西赂秦。晋兵既退,燕人悔之,谓秦人曰:“行人失辞。有国有家者,分灾救患,理之常也。”秦王坚大怒,遣辅国将军王猛、建威将军梁成、洛州刺史邓羌帅步骑三万伐燕。十二月,进攻洛阳。

  大司马温发徐、兗州民筑广陵城,徙镇之。时征役既频,加之疫疠,死者什四五,百姓嗟怨。秘书监太原孙盛作《晋春秋》,直书时事;大司马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言!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请改之。时盛年老家居,性方严,有轨度,子孙虽斑白,待之愈峻。至是诸子乃共号泣稽颡,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不许,诸子遂私改之。盛先已写别本,传之外国。及孝武帝购求异书,得之于辽东人,与见本不同,遂两存之。


【公元三百六十九大事记】

燕秦结好
  桓温第三次北伐前燕之初,燕军屡屡溃败,形势急迫,燕国上下一片惊慌。燕王慕容暐除了任命吴王慕容垂统兵迎战晋军外,还两度遣使前往前秦求援。秦国君臣经过商讨之后,答应前燕的请求。前秦建元五年(369)八月,苻坚遣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率步骑两万人救燕,与前燕共同打败了东晋桓温的军队。于是,燕秦结好,使者往来频繁。

 

前燕梁琛不辱使命
  前燕结好以后,使者频繁往来,前秦建元五年(369)十月。前燕使臣梁琛奉命出使前秦,至秦都长安。当时秦王苻坚正在都城郊外打猎,苻坚欲就地接见梁琛,梁琛拒不从命。梁琛对苻坚说,现在强大的东晋已被燕、秦两国打败,双方应在此基础上巩固两国关系,如果秦国怠慢燕国使臣,便是不尊重燕国,将不利于双方友好关系的发展。秦王苻坚认为言之成理,便设立行宫,让百官陪位,以朝廷礼仪接待了梁琛一行。事毕,苻坚又命秦太子与梁琛相见,这次秦人还想让梁琛拜秦太子,梁琛仍然不答应,秦人无奈,再次礼遇梁琛。梁琛终于不辱使命而归。

 

慕容垂弃秦
  前燕慕容垂大襄邑大败桓温,威名大振,却遭到太傅慕容评的忌恨。加之,慕容垂曾一再要求朝廷重赏在襄邑之役中冲锋陷阵的将士,慕容评拒不执行,两人嫌隙日深。太后可足浑氏也一向憎恶慕容垂,便与慕容评密谋,想杀害慕容垂。慕容垂被迫于前燕建熙九年(369)十一月往和龙逃奔。他刚走到邯郸(今河南邯郸)附近,慕容评派来追捕他的精骑已经到达范阳(今河北涿县)。眼看此路不通,慕容垂只好取山中小道到达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南),由此渡黄河至洛阳,再转往长安,投奔前秦。秦王猛认为慕容垂不是可驯之物,不如尽早除之。秦王苻坚则认为为了争夺天下,必须延揽英雄,不但未杀慕容垂,反而任命他为冠军将军,封宾徒侯。

 

慕容评乱燕
  前燕建熙元年(360),慕容暐即燕皇帝位,以慕容恪为太宰、录尚书,慕容评为太傅。慕容暐平庸孱弱,国家大事都委任慕容恪。前燕建熙七年(367)四月,慕容恪病死,慕容评总揽朝权。慕容评性好猜忌,又没有治国才能,因而嫉贤妒能,排挤人才。慕容垂率兵取得襄邑大捷,威德大振,为慕容评所不容,不得不投奔前秦。此后,慕容评便更加骄横自负。建熙九年(369)十一月,当前燕出使秦国的使臣梁琛向慕容评报告,秦国正在操练军队、聚集粮草,有图谋燕国之志时,慕容评却全然不加理会。身为太傅的慕容评还贪污受贿,朝廷内外怨愤遂起。又加上此时燕太后可足浑氏不断干预朝政,皇帝慕容暐奢侈无度,大肆搜刮老百姓,致使国内外矜持尖锐化,政局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前秦有了灭亡燕国的机会。

 

孙盛秉笔直书《晋阳秋》
  东晋太和年间,频繁的劳役、疾病和战争,使百姓死亡十之四五,引起百姓的怨愤。369年12月,秘书监孙盛写成《晋春秋》(后避讳改为《晋阳秋》,直书时事,谴责当权者,并直书桓温北伐失利之事。桓温见后大怒,对孙盛的儿子说,北伐前燕,确有失利,但还不至于如孙盛所说的那样严重,如果不加修改而让其流行,当心孙家的命运。孙盛之孙遂请求桓温谅解,并答应立即改正。诸子哭泣叩头,请求孙盛为孙家百口命运,改写《晋阳秋》。孙盛大怒,坚决不允许,诸子只得私下将书修改后交付出去。然而,孙盛当初已另写副本,流传他国。晋孝武帝即位后征求天下异书,从辽东(郡名,治襄平,今辽宁辽阳)人手中获得副本。该本与东晋流行本不同。于是,两种版本都保存下来。

 

桓温第三次北伐
  继东晋永和十年(354)、永和十二年*356)两次北伐之后,大司马桓温于海西公大和四年(369)三月再度向东晋朝廷上书,请求讨伐前燕,朝廷批准了这一建议。当年四月一日,桓温与其弟江州刺史桓冲及豫州刺史袁真等率领五万步骑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北伐。六月,桓温到达金乡(今山东金乡)。当时正值天气干旱,河流干涸,水路不通。桓温命冠军将军毛虎生开凿钜野泽(今山东巨野北),长三百里,将汶水(今名大汶河,在山东泰安境)引入清河(今名大清河,在山东东平境)。竣工后,桓温率领水军自清河进入黄河,然后再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同时,桓温又派建威将军檀玄从陆路进攻前燕。檀玄在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生擒燕宁东将军慕容忠,在黄墟(今河南杞县东南)大败燕下邳主慕容厉率领的两万步骑,其前锋邓遐、朱序又在林渚(今河南郑州市东北)击败燕将傅颜。前燕一面派人向前秦求援,一面派吴王慕容垂率范阳王慕容德领兵五万人迎战桓温。九月,范阳王慕容德率骑兵一万、兰台御史刘当率骑兵五千屯驻石门(今山东平阳),豫州刺史李邽率州兵五千切断了桓温的粮道,慕容德派将军慕容宙领骑兵一千为前锋,诱敌深入,然后围击晋军,晋军大败。自此之后,晋军便屡战不利,而且粮食枯竭,又传闻前秦援兵将至,军心动摇,桓温不得不于九月十九日焚烧战船,丢弃辎重和铠甲撤退。晋军自东燕(今河南延津县东北)经仓垣(今河南开封市东北),步行七百余里,一路凿井而饮,退至襄邑(今河南睢县西)。慕容德跟踪追击,率劲骑四千埋伏在襄邑县的东涧附近,与同时抵达的慕容垂军呼应,夹击晋军,这次战役使晋军损失了三万人。与此同时,前来增援的前秦军也乘机从谯县(今安徽毫县)向晋军发起进攻,晋军又死伤万人,桓温率残兵败将退回,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袁真降燕
  东晋太和四年(369)四月,桓温第三次北伐前燕,命豫州刺史袁真进军谯、梁(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二郡,意图攻下前燕据有的石门,把黄河水引入汴渠(即汴河,今山东西南境,今淤),以沟通淮、泗(即今泗河,今山东西南境入济宁南之南阳湖)水运,为日后水军退到淮水中作好准备。由于燕军的阻击,袁真未能达到找开石门的目的。桓温悬军深入,粮草又被燕军切断,不得不退兵。但是,此时水路不通,桓温只得改行陆路,结果遭到燕军伏击,大败而归。桓温归罪袁真。同年十月,桓温上表,奏请朝廷贬袁真为庶人。袁真不服,也上书朝廷,列举桓温的种种罪状。朝廷不予理会,袁真遂据寿阳(今安徽寿县),叛降前燕。

 

王猛攻洛阳
  桓温第三次北伐前燕之初,燕军节节败退,燕王暐遂派遣散骑侍郎乐蒿向前秦求救,并答应割让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以西土地给秦国。前秦建元五年(369)九月,秦助燕击败晋军。但产燕国反悔,不肯割让土地。秦王苻坚大怒,派辅国将军王猛、建威将军梁成、洛州刺史邓羌率领步骑三万伐燕。前秦建元五年(369)十二月,王猛等进攻并包围了洛阳。次年正月,前燕荆州刺史武威王慕容筑以洛阳降秦,王猛等入洛阳。

 

【外国大事记】
 

【魏晋诗词】

晋鼓吹曲二十二首 其十八 顺天道

[魏晋] 傅玄
顺天道。握神契。三时示。讲武事。冬大阅。鸣镯振鼓铎。
旌旗象虹霓。文制其中。武不穷武。动军誓众。礼成而义举。三驱以崇仁。
进止不失其序。兵卒练。将如阚虎。惟阚虎。气陵青云。解围三面。
杀不殄群。偃旌麾。班产军。献享蒸。修典文。嘉大晋。
德配天。禄报功。爵俟贤。飨燕乐。受兹百禄。嘉万年。

 
【其他阅读】
=======
2023年9月8日 11:56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