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祚~十六国时期前凉第七位君主(353年-355年)
张祚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十六国(前凉)
全名:张祚
别名:张太伯、凉威王
字:太伯
谥号:威
年号:和平
在位时间:353年 至 355年
生卒;327年~355年
籍贯: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
陵墓:愍陵
个人简介
张祚(327年~355年),字太伯,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安定张氏,为汉民族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是前凉的第七位君主,其家族世代显赫,祖上包括武王张轨、明王张寔以及文王张骏等,而他本人则是桓王张重华的兄长。 张祚自幼聪慧过人,学识渊博且雄才大略,展现出卓越的治政才能。早年间,他被封为长宁侯,这一头衔标志着他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建兴四十一年(公元353年),张祚发动政变,废黜了当时年幼的君主张耀灵,并最终将其杀害,将尸体掩埋于沙坑之中。随后,他自立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及凉公,正式掌控前凉政权。
建兴四十二年(公元354年),张祚进一步僭越称帝,抛弃了晋愍帝的年号,改元“和平”,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统治秩序。然而,在位期间,他的统治风格却备受争议。一方面,他对内施行暴政,荒淫无度,残忍暴虐,不仅对先辈留下的妻女肆意侵犯,还对朝中大臣和普通百姓施以严酷压迫;另一方面,对外军事行动接连失利,例如征讨骊轩戎时遭遇惨败,派遣秦州刺史王擢进攻前秦时也屡次被前秦景明帝苻健击败,导致国家实力严重受损。
和平二年(公元355年),前凉内部爆发叛乱,宋混、宋澄兄弟联合张瓘等人内外夹击,成功攻入首都姑臧。宋混率领部队冲入宫门,张祚最终被斩首示众,其尸体被曝露于道路旁以儆效尤。之后,张祚的弟弟张天锡继位,重新稳定局势,并为张祚举行了葬礼,将其安葬于愍陵,追赠谥号“威王”。
【人物生平】
废侄自立
张祚是一位学识渊博且威武不凡的人物,具备治理政事的才能。最初,他被封为长宁侯。 建兴四十一年(公元353年),张祚的弟弟、前凉桓王张重华不幸去世,留下的年仅十岁的儿子张耀灵继位成为新君。然而,张祚为人狡诈多端,善于在朝廷内外周旋奉承。他早先与张重华的宠臣赵长、尉缉等人结拜为异姓兄弟。赵长等人假借张重华的遗命,任命张祚为持节、督中外诸军、抚军将军,负责辅佐国政。随后,赵长等人商议认为,由于张耀灵年纪幼小,国家正处于祸乱不断之际,应当拥立一位年长之君以稳定局势。张祚在此之前便与张重华的母亲马氏有私通关系,因此马氏听从了尉缉的建议,颁布命令废黜张耀灵为凉宁侯,改立张祚为君主。不久之后,张祚派遣杨秋胡在东花园将张耀灵杀害,并将其尸体埋于沙坑之中。 张祚即位后,自称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凉公。然而,他执政期间荒淫无度、残暴不仁,完全背离了道义。他还与张重华的妻子裴氏私通,无论是宫中的妃嫔妾室,还是张骏、张重华未出嫁的女儿,无不受到他的侵犯。这种行为使得国人愤怒不已,相互之间传递着不满的情绪,纷纷吟诵《墙茨》这首诗来表达内心的谴责与抗议。
僭号称帝
公元354年,即建兴四十二年,张祚采纳了尉缉、赵长等人的建议,自立为帝,僭越称尊号。他设立宗庙,举行八佾之舞这一规格极高的礼仪,并设置百官制度。同时发布诏书称:“昔日晋朝失去对天下的控制,戎狄趁机扰乱中华大地,胡、羯、氐、羌等族皆怀有篡夺中原之心。而我武公凭借神武之力治理乱世,保全了华夏西部的安定,不断向王室进贡财物以表忠诚,从未间断。四位先祖继承并发扬了这份基业,其忠诚之心更加显著于天下。过去我们接受晋朝的封国地位,这种谦逊的态度被天下人所知,至今已持续四十年之久。如今中原地区动荡不安,华夏民族缺乏真正的领袖,各诸侯因九州百姓的期望无人回应,甚至连神祇山岳的祭祀都无人主持。在这种情况下,众臣逼迫我代行大位,以统一天下人心。虽多次推辞,却未能得到许可,只得勉强听从众议。
待扫清二京的污秽,荡平周魏之地后,将迎接皇帝返回旧都,并前往天阙谢罪,希望与万民一同开启新的篇章。” 随后,张祚改年号为“和平元年”,宣布赦免死罪犯人,赐予鳏寡孤独者布帛,并提升文武官员每人爵位一级。他还追尊曾祖父张轨为武王,祖父张寔为昭王,堂祖父张茂为成王,父亲张骏为文王,弟弟张重华为明王。同时立妻子辛氏为皇后,封弟弟张天锡为长宁王,儿子张泰和为太子,张庭坚为建康王,张耀灵的弟弟张玄靓为凉武侯。 然而就在这一天晚上,天空出现了奇异景象:光芒如车盖般笼罩大地,声音如同雷霆轰鸣,震动了整个城邑。次日,狂风肆虐,拔起了许多树木。种种灾异现象接连发生,但张祚非但没有反省,反而变得更加凶残暴虐。 当时,尚书马岌因直言劝谏而被罢免官职。郎中丁琪也试图进言劝阻,他说:“先辈们世代秉持忠义节操,遥望南方尊奉晋朝,保守成就而不失谦逊,这种态度持续了五十多年。黎民百姓之所以翘首西望,四海之内之所以关注大凉,正是因为上天庇佑,士民效死,这源于先辈们的道义高于彭、昆,忠贞超过西伯,即使相隔万里仍表达虔敬之心,坚守节操毫不动摇。
他们能够凭借一州之地抵御破坏天下的胡虏,年年出兵征战而毫无怨言。陛下虽然凭借圣明雄姿继承并光大了前人的伟大事业,但您的功勋德行并未超越先辈。如果贸然实行改朝换代之事,臣私下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华夷各族归附大凉,义兵不远千里响应奔赴,皆因陛下是为晋朝而战。如今一旦自称尊号,人们便会争强好胜,区区一隅之地又怎能抵挡中原的强大军队!即便城池高峻,也会被冲车攻破;小人居君子之位,则会招致敌寇。请陛下三思。”张祚听后大怒,下令将丁琪斩首于宫阙之下。 此外,张祚还派遣部将和昊率领大军前往南山讨伐骊轩戎,结果遭遇惨败,无功而返。
兵败被杀
东晋时期,太尉桓温率军入关,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此时,王擢正镇守陇西地区。面对突如其来的局势变化,他迅速派遣使者前往张祚处通报情况,并警告说桓温是一位善于用兵的将领,其军事行动难以预测,需谨慎应对。 得知消息后,张祚内心震恐不已。他不仅担心桓温的军队可能带来的威胁,还忧虑王擢可能会趁机反叛。为防患于未然,张祚决定召回马岌复职并与之商讨对策。同时,他还秘密派遣亲信刺杀王擢,然而事情败露,未能成功。随着事态的发展,张祚愈发恐惧,于是开始大规模集结军队,声称要向东进发征战,实际上却是打算向西撤退至敦煌以自保。恰逢此时,桓温撤兵返回,张祚才暂时停止了行动。 之后,张祚派遣平东将军、秦州刺史牛霸以及司兵张芳率领三千人马进攻王擢。然而,王擢在战斗中失利,最终投奔了前秦苻健。而在此期间,前凉国内遭遇了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五月降霜,导致庄稼和果实大面积冻死,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和平二年(公元355年),张祚的同族张瓘正在枹罕镇守。由于忌惮张瓘日益强盛的实力,张祚心生不满,遂派部将易揣、张玲带领一万三千名步骑兵突然袭击张瓘。与此同时,张祚又命令张掖太守索孚前往枹罕接替张瓘的职务。然而,索孚却被张瓘所杀。当张玲等人渡河尚未完成时,又被张瓘击败。易揣仅以单骑逃脱,而张瓘的军队紧随其后进行追击,使得张祚的军众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在这危急时刻,敦煌人宋混与其弟宋澄等人聚集民众响应张瓘。赵长、张璹等因害怕被追究责任,便进入宫中请求张重华的母亲马氏出面,拥立张耀灵庶弟张玄靓为新的统治者。随后,易揣等人带兵闯入宫殿,将赵长杀害。另一方面,张瓘的弟弟张琚及其子张嵩召集了几百名普通百姓,在城中高声呐喊:“张祚无道,我兄的大军已经抵达城东,任何胆敢反抗者都将被灭三族!”此言一出,张祚的手下纷纷弃甲而逃。张琚、张嵩随即率众攻入城内,而张祚则按剑坐在殿上,大声呼喝,命令身边的人拼死抵抗。但因早已失去民心,无人愿意为其效力,最终张祚被杀。 宋混等人割下张祚的头颅,在城内外公开示众,并将其尸体暴露于道路旁,以此警示众人。前凉国中的百姓目睹这一切,无不拍手称快,齐声高呼“万岁”。事后,宋混等人按照普通百姓的标准安葬了张祚,并诛杀了其两个儿子。后来,张祚的弟弟张天锡继位,重新以礼改葬张祚于愍陵,并追谥其为威王。
【人物评价】
蔡东藩:“苻生、张祚,同时肆恶,一在关中,一在陇右。吾不知两人具何肺肠,而顾若此之稔恶为也,生之好杀过于祚,而祚之好淫,亦甚于生。自古未有好淫好杀,而可以长享国祚者。况无故杀妻,灭绝人伦,公然烝母,遍污亲族,古称桀纣为无道,以苻生、张祚较之,吾犹谓其彼善于此矣。宇宙之下,竟有此人面兽心,至于斯极者,虽曰速亡,其亦戾气之独钟乎?”
房玄龄等《晋书》:
①“博学雄武,有政事之才。
②“祚性倾巧,善承内外。
③“祚以卑孽,阴倾冢嗣,播有茨于彤管,拟宸居于黑山,丁琪以切谏遇诛夷,王鸾以谠言婴显戮,境内云据,仇其窃名,卒致枭悬,自然之理也。
④“灾异屡见,而祚凶虐愈甚。
【轶事典故】
张祚在派兵攻打张瓘时,有个张掖人王鸾很会神术,对张祚说:“军队出去后就回不来了,凉国将有不利的事。”张祚大怒,认为王鸾用妖言破坏军心,将他斩首示众,于是三军出发。王鸾临刑时说:“我死后不出二十天,军队必遭失败。”这时有神降临玄武殿,自称是玄冥,跟人交谈。张祚日夜祈祷,神说给他福禄,张祚很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