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寔~十六国前凉第二位君主(314年–320年在位)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三】前凉,汉,卢水胡人    张寔~十六国前凉第二位君主(314年–320年在位)







昭王张寔



314年前凉】【张轨】【张寔】【张茂】【张骏】【张重华】【张耀灵】【张祚】【张玄靓】【张天锡】【张大豫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西晋.十六国(前凉)

本名:张寔

别名:张安逊、凉昭王、凉明王
字:安逊

庙号:高祖
谥号:昭王/明王

年号:永安(314年五月--320年)(317年沿用西晋年号-建兴)

在位时间:314年–320年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
生卒:271年~320年
籍贯: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
陵寝:宁陵

陵墓位置:不确定,甘肃省武威市西北太平滩一带 或 武威城东北的东岳台即为宁陵。

【前凉从317年开始沿用建兴年号,从建兴五年(317年)沿用至建兴四十一年。张玄靓时又继续沿用,从建兴四十三年(355年)到建兴四十九年(361年)。前凉年号只有前凉威王张祚是改元为和平,其他时期都是袭用晋朝年号。而在新疆的一些出土文物中也有署“建兴卅六年”的文物。虽然有载张寔年号作永安,张茂作永元,张骏作太元,张重华作永乐,张玄靓作太始,但是并无确切史料佐证。也有观点认为,永安等年号只在政权内部使用,对外则使用建兴年号。】


个人简介

         张寔(公元271年~320年),字安逊,是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人。他是凉武王张轨的儿子,也是前凉政权的第二位君主,在位时间为314年至320年。 张寔自幼聪慧过人,性格明察秋毫,且非常敬重贤能之士,爱护下属与百姓。在建兴二年(公元314年),其父张轨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担任凉州刺史,并被封为西平郡公。在他任职期间,不仅稳固了凉州的局势,还积极对外施以援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张寔派遣军队救援长安,展现了他对中原局势的关注和支持。 随着西晋王朝的灭亡,张寔选择拥护晋王司马睿即位称帝,表现出他对正统地位的认可和忠诚。

      建兴五年(公元317年),张寔自称凉王,正式建立了前凉政权。尽管地理位置偏远,但他凭借险要的地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统治体系,同时也因为地利条件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骄傲情绪。

     建兴八年(公元320年),张寔遭遇不幸,被部下刘弘等人刺杀,享年五十岁。他去世后被安葬于宁陵,谥号为“昭”。后来,他的孙子张祚登基称帝时,追尊他为昭王,以彰显其对前凉政权建立的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代任父职
      张寔,字安逊,是一位学识渊博、洞察力敏锐的杰出人物。他敬重贤才,爱护士人,凭借卓越的才华以秀才身份被授予郎中之职。在晋怀帝永嘉初年,张寔坚决辞去了骁骑将军这一重要职务,恳切请求返回凉州,最终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改任他为议郎。抵达凉州姑臧后,因在征讨曹祛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建武亭侯。不久之后,他又升迁为西中郎将,并进一步进爵为福禄县侯。 建兴元年(313年),张寔再次被授予西中郎将之职,同时兼任护羌校尉,肩负起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使命。 建兴二年(314年)二月初二日,鉴于张轨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东晋朝廷决定任命张寔为副刺史,协助处理政务。 同年五月二十日,张轨不幸病逝。长史张玺等人联名上表,奏请朝廷批准由张寔代理其父张轨的职务,继续治理凉州。 建兴二年(314年)十月,晋愍帝正式下诏,任命张寔为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西中郎将、凉州刺史,同时兼任护羌校尉,并封为西平公。这一系列任命不仅体现了朝廷对张寔能力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他在当时政治与军事领域的重要地位。


广纳谏言
      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的冬天,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当时兰池县长赵奭手下的一名上军士张冰,在偶然间获得了一方珍贵的玉玺。这方玉玺上刻有“皇帝玺”字样,显得极为不凡。张冰将这方玉玺献给了当时的凉州刺史张寔。消息传出后,僚属们纷纷前来祝贺,认为这是祥瑞之兆。 然而,张寔却表现得十分冷静。他说道:“我常常对袁绍当年举起印信向肘部比划的行为感到不满,这种行为实为不妥。诸位为何还要提及这样的事情呢?”由此可以看出,张寔并不热衷于权势和虚名,而是以务实的态度治政。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他决定将这方玉玺送往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以示其对中央政权的忠诚与尊重。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四月,张寔发布了一道重要的命令。他宣布:凡是所属官吏或百姓,只要能够指出他的过错,就会得到布帛、羊只和粮食等奖赏。这一举措意在鼓励下属和民众积极参与到政务中来,从而帮助他更好地治理地方。 在这之后,贼曹佐高昌人隗瑾提出了一个颇具远见的建议。他说:“如今您处理政务时,无论事情大小,几乎都是亲自决断。有时候发布命令或调动军队,甚至连州府的其他官员都不知道具体情况。万一出现失误,也没有人能够分担责任。而下级官吏因为畏惧您的权威,往往只是遵从您的指令行事,并不敢轻易提出异议。即便给予丰厚的奖赏,他们也未必敢直言进谏。我认为,您应该适当减少一些亲力亲为的行为,把各种政务交给下属去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一来,您再从中选择合理的建议加以采纳,有益的意见自然会涌现出来,又何必通过物质奖励来换取建议呢?” 张寔听后深感欣慰,认为隗瑾的建议非常中肯,于是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为了表彰隗瑾的智慧和勇气,张寔不仅为他提升了三级官职,还赏赐了四十匹绸缎。同时,他还派遣督护王该携带各郡进贡的物品,包括名马、地方珍奇以及经史图书等,前往京都进献给朝廷,以此表达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支持。 


蒙难不受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八月,刘曜率军逼近长安,局势危急。张寔当即派遣将军王该率领军队前往救援京城。晋愍帝对张寔的忠诚与行动深表嘉许,并授予他都督陕西诸军事的重要职位。 当晋愍帝决定向刘曜投降时,他特地下诏给张寔,内容如下:“国家命运多舛,灾祸降临于晋室,导致京城沦陷。先帝不幸在敌寇手中离世,朕流离失所,辗转于宛、许两地后才回到旧都。群臣因朝廷无主可依,将重任托付于朕,使朕以幼龄之身登上帝位,位居王公之上。自即位以来,至今已四年有余,却未能铲除强敌,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致使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这一切皆因朕才智不足所致。羯族贼寇刘曜僭越称帝,不仅残害先帝,还肆意屠戮藩王,其罪行令人发指。朕日夜思虑复仇雪耻,枕戈待旦。去年九月,刘曜率众深入进犯,乘虚而入,劫持羌胡作为人质,攻陷北地郡。麹允虽率军在外抵御,却不幸全军覆没。敌军步步紧逼,甚至箭矢已射入皇宫之内。胡崧等人虽奋力救援,但因迟缓未能奏效,最终城池被重重包围,外援断绝,粮草耗尽,民众困顿,终成俘虏。朕上愧对苍天,下痛对祖宗。阁下世代忠贞不渝,功勋卓著于西夏之地,四海之内皆仰慕您的德行,是朕最为倚重之人。现特晋升您为大都督、凉州牧、侍中、司空等职,望您秉承朕旨,见机行事。琅邪王司马睿乃宗室中的贤能之士,远居江南。如今朝廷流亡,国势岌岌可危,朕已诏令琅邪王暂代帝位。希望阁下能够辅佐琅邪王,共度此艰难时刻。若能不忘君臣之义,宗庙便可有所依托。明日朕即将出城投降,故连夜召见公卿,交代后事,并秘密派遣黄门郎史淑、侍御史王冲持诏前来授命。临降之际,寄予厚望,愿公勉力为之!” 张寔听闻天子蒙难,深感责任重大,谦逊推辞并未接受此项任命。


建立前凉
         建兴五年,即公元317年的正月,张寔得知刘曜强迫晋愍帝迁徙的消息后,深感悲痛。他召集众人,共同为这一不幸的消息哀悼了整整三天。在这期间,他迅速做出了重要决策,派遣太府司马韩璞、灭寇将军田齐、抚戎将军张阆以及前锋督护阴预率领一万步骑兵,向东进发,奔赴国难。同时,他还命令讨虏将军陈安、前太守贾骞和陇西太守吴绍各自带领所属郡兵作为韩璞等人的先锋部队。 在临行之际,张寔郑重地告诫韩璞,希望他能够与诸将及全体士兵团结一心,共同作战,绝不可出现背离或分裂的情况。此外,他还特意写信给南阳王司马保,表明自己已派遣韩璞等人前往击讨贼军,并承诺一切行动都将听从司马保的号令。 然而,当韩璞率军抵达南安驻扎时,遭遇了诸羌部落的截击。敌军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双方陷入僵持状态,持续了一百多天。随着时间推移,军队的粮草和弓箭逐渐耗尽。面对困境,韩璞果断下令宰杀驾车的牛,用以犒劳士卒,鼓舞士气。随后,他指挥军队击鼓呐喊,奋勇向前,与敌人展开激烈交战。 恰在此时,张阆率领金城的援军及时赶到,形成了两路夹击之势。凭借协同作战的优势,他们成功击败了敌军,斩杀了数千名敌兵,取得了这场战役的重大胜利。

      建兴六年(公元318年)三月,焦崧与陈安率军进犯陇石地区。在东方,他们与刘曜的军队形成对峙之势,战事持续激烈。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使得雍州和秦州的百姓深受其害,十之八九因战乱而丧生,民生凋敝,满目疮痍。 随后,焦崧和陈安的部队进一步逼近上邽。南阳王司马保闻讯后,立即派遣使者四处求援告急。为应对危机,任金城太守窦涛为轻车将军,并联合威远将军宋毅以及和苞、张阆、宋辑、辛韬、张选、董广等将领,率领步兵和骑兵共计两万人火速赶往救援。大军行至新阳时,正值晋愍帝驾崩的消息传来。全体将士身着孝服,举行哀悼仪式,聚哭三日以表达对逝者的沉痛哀思。 此时,南阳王司马保心怀称帝之志。然而,破羌都尉张诜却对张寔直言道:“南阳王司马保未能铭记国家所遭受的巨大耻辱,反而妄图自立为帝。然而,天命并未授予他符谶或祥瑞之兆,其德行亦不足以承担此等重任。他显然并非能够挽救时局、解救苍生于水火之人。相较之下,晋王司马睿不仅德才兼备,且深得先帝倚重与托付。我们应当上表称赞晋王的圣德,劝其即位称帝,并将这一主张通过檄文传递至各藩镇。同时,还需附信给相府,表明我们的立场。如此一来,那些心存争强之心的人便会有所收敛,尚未聚集起来的党羽也会随之解散。” 张寔听从了张诜的建议。于是,他向天下发布了檄文,正式尊奉晋王司马睿为皇帝。同时,派牙门蔡忠携带奏章前往江南,劝说司马睿登基称帝。此举不仅彰显了张寔等人对晋王的支持,也进一步巩固了司马睿作为正统继承者的地位。

    建兴六年,即公元318年的三月,司马睿于建邺正式登基称帝,并将年号改为太兴。然而,张寔并未采用司马睿所颁布的太兴年号,而是继续沿用西晋建兴六年的纪年方式。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割据政权,这一政权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前凉”。此举标志着前凉政权的初步形成,也为后续西北地区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建兴七年(319年)正月,南阳王司马保得知晋愍帝驾崩的消息后,在此特殊时期自立为晋王。建元建康,着手设置和任命百官,试图重新构建政权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他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其中对张寔的册封尤为隆重,授予其“征西大将军”与“仪同三司”的尊贵头衔,并增加食邑三千户以示恩宠。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司马保遭遇了陈安的背叛,局势急转直下。氐族与羌族纷纷响应陈安,使得司马保陷入极度困境之中。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撤离上邽,迁往祁山以暂避锋芒。在此危难之际,张寔展现出了他的义气与实力,派遣部将韩璞率领五千步骑兵前去救援。在双方力量的博弈下,陈安暂时退守绵诸,司马保得以重返上邽。 但平静并未持续太久,司马保再次被陈安击败。这一次,他不得不向张寔紧急求援。张寔随即派宋毅率军支援,迫使陈安撤退。然而,就在局势稍有缓和之时,司马保又面临新的威胁——刘曜的压迫。迫于压力,司马保计划迁至桑城,并有意投奔张寔。然而,张寔对此却另有考量。他认为司马保作为宗室中有声望的人物,若真的抵达河西地区,极有可能引发当地人心的动荡。因此,张寔派遣部将阴监迎接司马保,表面上是提供护卫,实则暗中加以防范。天意弄人,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司马保不幸去世,其手下士兵四散而逃,其中有万余人最终投奔到了凉州。 面对这一系列变故,张寔凭借凉州地形的险要与地理位置的偏远,逐渐滋生出骄纵之心。他开始肆意行事,展现出一种不受约束的态度。

 

终遭杀害
     建兴八年,即公元320年,当时有一位名叫刘弘的京兆人。此人精通旁门左道之术,以神秘莫测的手段闻名一时。他客居于凉州的天梯山,隐居在山中的洞穴里,常常点灯悬挂镜子以取光亮,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借此迷惑百姓。在他的影响下,追随他学习道术的人多达一千余人。 张寔身边的人对刘弘极为崇敬和推崇。而张寔帐下的将军阎沙(《资治通鉴》中记载为阎涉)以及牙门赵仰(《资治通鉴》中记载为赵卬),恰好与刘弘是同乡。刘弘曾对他们说:“上天赐予我神玺,预示着我将在凉州称王。”阎沙和赵仰对刘弘的话深信不疑,遂暗中联合张寔身边的十多人,密谋策划杀害张寔,企图拥立刘弘为君主,从而实现他们的野心计划。

      张寔的弟弟张茂得知了他们的阴谋计划,便请求诛杀刘弘以绝后患。然而,张寔却命令牙门将史初前去拘捕刘弘,而非直接处决。然而,就在史初尚未抵达刘弘住所之际,阎沙等人怀藏凶器闯入府内,在外寝将张寔杀害,当时张寔年仅五十岁。 当刘弘见到史初到来时,他惊恐万分地对史初说道:“张使君已经遇害,为何还要来杀我?”史初听后大怒,认为刘弘与此次叛乱脱不了干系,于是割掉了他的舌头,并将其囚禁。随后,史初在姑臧城的街市上对刘弘施以车裂的酷刑,同时诛杀了刘弘的党徒数百人,以此震慑群雄,平息叛乱。 事件发生后,左司马阴元等人鉴于张寔的儿子张骏年纪尚幼,难以承担重任,于是推举张寔的弟弟张茂继位。张茂继位后,自称凉州刺史、西平公,并在境内颁布赦令,宽恕罪犯,稳定民心。同时,他还任命张骏为抚军将军,以示家族团结,共同治理凉州。 张茂继位之后,追谥兄长张寔为昭公,以表彰其生前功绩。后来,晋元帝司马睿听闻此事,也赐予张寔“元”的谥号,以示朝廷对其的认可与嘉奖。再后来,张寔的孙子张祚称帝,追谥张寔为昭王,彰显其作为凉州奠基者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达了后代子孙对他的崇敬之情。

【人物评价】
《晋书》、《十六国春秋》:“学尚明察,敬贤爱士。
《晋书》:“寔自恃险远,颇自骄恣。
《魏书》:“实自恃众强,转为骄恣。
【史籍记载】
《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十六国春秋·卷七·前凉录》

【亲属成员】
曾祖:张烈,外黄令。
祖父:张温,太官令。
祖母:辛氏,陇西人。
父亲:张轨,前凉武王。
叔叔:张肃,建威将军。
弟弟:张茂,前凉成王。
儿子:张骏,前凉文王。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23日 09:4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