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十六国前凉第三位君主(320年六月–324年四月在位)
张茂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前凉)
全名:张茂
别名:张成逊、凉成王
字:成逊
庙号:太宗
谥号:成王
年号:建兴(一作永元)
出生日期277年~325年
在位时间:320年–324年
民族族群:汉族
籍贯;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
出生地: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
墓地:甘肃省武威市西北的太平滩区域,也有说法认为前凉王陵可能与武威市区现存的几处古台遗址有关。
个人简介
张茂(公元277年~324年),字成逊,出生于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他是十六国时期前凉的重要君主之一,同时也是西晋凉州刺史张轨之子,前凉明王张寔的弟弟。
建兴二年(公元314年),张茂被任命为平西将军及秦州刺史。这一职位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兴三年(公元320年),其兄长张寔不幸被阎沙杀害。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之后,张茂被众人推举为新的领袖,担任平西将军和凉州牧,并宣布改元永元。为了稳定局势,张茂果断采取行动,诛杀了阎沙及其叛党数百人,并对全境实行大赦,以安抚民心。 然而,张茂所处的时代并不平静。前赵皇帝刘曜曾多次入侵陇西地区,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张茂毫不退缩,积极组织军队与前赵展开对抗。太兴五年(公元322年),张茂派遣手下将领韩璞成功攻取南安郡,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秦州,进一步巩固了前凉的疆域。然而,次年(公元323年),刘曜再次发动攻势,不仅攻打陇西,还将秦州的大姓家族两千余户强行迁徙至长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张茂不得不暂时向强敌低头,称藩于前赵。作为回报,他被封为凉王,并接受“加九锡”的殊荣。 除了军事上的征战与外交上的权衡,张茂还致力于国内建设。在其统治期间,他曾两次主持修建姑臧城中的灵钧台。尽管因臣下的进谏而一度停工,但不久后又恢复了工程。这表明他对这一建筑工程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统治者希望通过大型建设项目彰显国力和威望的愿望。
太宁三年(公元324年),张茂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在他去世多年后,张祚称帝时追谥他为成王,并尊奉其庙号为太宗,以此纪念他在前凉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茂,字成逊,是西汉时期著名政治家常山王张耳的第十八代孙。他生性淡泊名利,为人清虚恬静,酷爱学习,从不将世俗的功名利禄放在心上,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南阳王司马保征召张茂担任从事中郎一职,并且进一步举荐他为散骑侍郎和中垒将军。然而,张茂对于这些官职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始终没有接受任命。 到了建兴二年(公元314年),朝廷再次征召张茂,希望他能出任侍中这一重要职位。但张茂以父亲张轨年事已高需要照顾为由,坚决推辞了这一职务。同年五月,张茂的父亲张轨不幸去世,其兄长张寔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继续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时间流转至建兴六年(公元318年),张寔正式建立了前凉政权,为前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继位
公元320年,即太兴三年,张寔不幸被部下阎沙、赵卯等人杀害。当时,左司马阴元等凉州官员考虑到张寔的儿子张骏年纪尚幼,难以承担治理凉州的重任,于是共同推举张茂担任大都督、太尉以及凉州牧的重要职位。然而,张茂并没有接受全部的任命,仅愿意担任使持节、平西将军和凉州牧的职务。 在稳定局势后,张茂果断采取行动,诛杀了阎沙及其同伙数百人,并在境内颁布了大赦令,以安抚民心。同时,他任命哥哥张寔的儿子张骏为抚军将军、武威太守,并封其为西平郡公,以此确保家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张茂为人高雅,志向远大,且具有非凡的气节与决断力。他在处理政务时展现出卓越的能力,深得人心。然而,当时的凉州地区,权贵势力盘根错节,其中尤以贾摹最为显赫。贾摹是张寔妻子的弟弟,其家族势力强大,在西凉地区几乎无人能及。在此之前,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手莫头,图凉州。”张茂认为这首民谣所指的对象正是贾摹,担心他会威胁到凉州的安定,于是设计将其诱杀。 贾摹之死极大地震慑了凉州的豪门大族,使得他们纷纷收敛行径,不敢再肆意妄为。从此,张茂的威严在整个西凉地区广为传颂,他的统治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去世
太宁三年五月十四日(公元325年6月22日),张茂与世长辞。临终之际,他紧紧握着侄子张骏的手,泪水盈眶地说道:“我们的先人一向以孝顺和友爱而闻名于世。自汉朝初年以来,家族世代秉持忠诚与顺从的美德。然而如今华夏大地陷入大乱,皇上也四处漂泊,屡次迁徙。我希望你能时刻谨记为人臣子应有的节操与规范,不可有丝毫懈怠或疏忽。我生逢乱世,依靠先人的余德,在此州代理政务,只为保全性命。上则希望不辜负晋室的期望,下则力求保护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但遗憾的是,我的官职并非由朝廷正式任命,而是出于私下的推举与议论,这种做法不过是权宜之计,并无真正的荣耀可言。因此,当我去世之日,请用白色便帽为我入殓,切勿穿着朝服,以此来表达我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 张茂享年四十八岁,在位五年,谥号为“成”。前赵皇帝刘曜听闻其逝世的消息后,派遣使者前来吊唁,并追赠张茂为太宰,赐予谥号“成烈王”。由于张茂去世时并无子嗣,故由其侄子张骏继任其位,继续统领军政事务。 后来,张祚称帝时,为了纪念张茂的功绩与德行,追谥他为“成王”,并尊其庙号为“太宗”。张茂的一生虽身处乱世,却始终坚守忠诚与仁义,他的事迹与精神也因此被后人铭记与传颂。
【主要成就】
政治
大兴土木
太兴四年(公元321年)二月,张茂在姑臧城内开始修建一座宏伟的建筑——灵钧台。这座灵钧台规模宏大,周围城墙多达八十多个,地基高达九仞,气势非凡。然而,在这一壮丽工程进行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一天夜晚,一名来自武陵的男子阎曾突然来到张茂府邸门前,大声敲门并宣称自己是受张茂父亲张轨所派遣而来。他质问张茂:“为何要如此劳役百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修筑灵钧台?”此言一出,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当时担任姑臧令的辛岩听闻后,认为阎曾的行为异常,甚至怀疑他可能掌握了某种妖术,于是建议张茂立刻将阎曾处死。然而,张茂却冷静地回答道:“我确实因为修建灵钧台而让百姓承受了不小的负担。阎曾传述的是先父的教诲,又怎能说他是使用妖术呢?”张茂不仅没有惩罚阎曾,反而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 随后,太府主簿马鲂也站出来进谏,他说道:“如今天下仍处于战乱之中,我们更应该以德治国,避免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况且近年来,我发现各种事务逐渐变得奢侈浪费,每次修建或经营项目时,都轻易违背常规制度。这实在不是士人和百姓对您的期望啊。”张茂听后深感愧疚,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当即下令停止修建灵钧台的工程。
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秋天,张茂再次决定在姑臧城内大规模扩建灵钩台。这一次,别驾吴绍站出来劝谏。他说道:“过去您曾经承诺减少劳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而现在却又重新启动土木工程,劳苦民众,这难道是百姓对明君的期望吗?” 面对吴绍的质问,张茂解释道:“当今世道尚未太平,局势依然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拘泥于常理和旧言。在艰难危急之时,又怎能用太平时期的道理来要求所有人呢?”吴绍听完张茂的回答后,无言以对。 从这两段历史中可以看出,张茂虽然在某些时刻坚持自己的主张,但也能够虚心接受下属的劝谏,展现出一位领导者应有的智慧与胸襟。
【军事】
夺地设州
太兴四年,即公元321年的十二月,张茂下达了一项重要的军事指令。他命令麾下的将军韩璞,率领所属部队展开一场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目标直指陇西与南安地区。此次行动不仅成功地攻取了这两个关键区域,还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秦州,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势力范围。
击退刘曜
太兴五年(公元322年),刘曜派遣其部将刘咸进攻冀城的韩璞,同时呼延寔率军在桑壁对宁羌护军阴鉴展开攻势。在此背景下,临洮地区的翟楷、石琮等人驱逐了当地的官员,以县城为据点响应刘曜,这一举动引发了河西地区的强烈震动。 当时,参军马岌向张茂建议亲自出征平定局势。然而,长史氾祎听后大怒,他斥责道:“亡国之人还想插手国家大事,扰乱朝纲,应当立即斩杀马岌以安定民心。”面对指责,马岌毫不退缩,直言不讳地说道:“氾公不过是书生之辈,仅能挑剔他人短处,却无法深思国家大计。如今朝廷政务繁忙已久,而今强敌压境,无需借助远地援军,近处人心皆已凝聚于本州。情势所迫,我们不得不战!此外,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展现信义与勇武,以此回应秦、陇百姓的期望。” 张茂听后深以为然,说道:“马生言之有理。”于是决定亲率大军驻扎于石头。随后,张茂向参军陈珍询问对策:“刘曜凭借连战连胜之势掌控三秦精锐,多年厉兵秣马,士卒久经沙场。倘若他率领精锐骑兵突然攻克南安,进而席卷河外之地,再长驱直入而来,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陈珍沉着冷静地回答道:“刘曜虽挟威势倚仗人多,但他尚未施恩于天下,且关东地区与其离心离德,内患尚未消除。他的精锐部队数量有限,麾下多为氐、羌等乌合之众,终究无法舍弃关东近处之危难不顾,转而全力增加陇上的兵力,与我方长期相持。若二十天之内他未能撤退,那么请允许我率领数千弱卒为明公擒拿此贼。” 张茂听罢大喜,当即任命陈珍为平虏护军,并拨给步骑一千八百人前往救援韩璞。与此同时,刘曜暗中计划撤兵返回,却对外宣称要先攻取陇西,再回师消灭桑壁之敌。陈珍则积极招募并集结氐、羌之众,成功击退刘曜,收复了南安。 因功绩卓著,张茂对陈珍大加赞赏,授予其折冲将军之职。
【人物评价】
房玄龄等《晋书》:
①“茂、骏、重华资忠踵武,崎岖僻陋,无忘本朝,故能西控诸戎,东攘巨猾,绾累叶之珪组,赋绝域之琛賨,振曜遐荒,良由杖顺之效矣。祚以卑孽,阴倾冢嗣,播有茨于彤管,拟宸居于黑山,丁琪以切谏遇诛夷,王鸾以谠言婴显戮,境内云据,仇其窃名,卒致枭悬,自然之理也。纯嘏微弱,竟亡其众。奉身魏阙,齿迹朝流,再袭银黄,祖德之延庆矣。
②“虚靖好学,不以世利婴心。
③“茂雅有志节,能断大事。
《十六国春秋》:“虚靖好学,不以势利为心。
【史籍记载】
《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十六国春秋别传·卷七·前凉录》
《资治通鉴·卷九十一》
《资治通鉴·卷九十二》
《资治通鉴·卷九十三》
鼻祖:张仪,秦朝宰相。
始祖叔:张苍,西汉宰相,张苍、李斯、韩非乃是荀子最得意的三大弟子。
始祖:张耳,张仪曾孙,赵王。
曾祖父:张烈,外黄令。
祖父:张温,太官令。
祖母:辛氏,凉州人。
父亲:张轨,前凉武王。
叔叔:张肃,建威将军。
兄长:张寔,前凉昭王。
侄子:张骏,前凉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