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骏~十六国前凉第四位君主(324年五月—346年四月)
凉文王张骏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十六国(前凉)
全名:张骏
别名:张公庭、凉文王
字:公庭
庙号:世祖
谥号:文王
年号:建兴(一作太元)(太元324年五月—346年四月)
在位时间:324年-346年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
生卒:307年~346年
籍贯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
陵寝:大陵
主要成就:攻取河南之地,尽得陇西:击败龟兹、鄯善,称霸西域。
墓址:大约在甘肃省武威市境内
个人简介
张骏(307年~346年),字公庭,是前凉政权的第四位君主,同时也是十六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他为前凉明王张寔之子。 张骏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气质与卓越的才华,尤其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建兴四年(316年),他被封为霸城侯。在其仕途中,曾担任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护羌校尉以及西平公等诸多重要职务。
建兴十二年(324年),随着其叔父凉成王张茂的去世,张骏顺利继任,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继位后,依旧沿用建兴年号以示正统。 同年,张骏成功收复河南之地,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建兴十五年(326年),他派遣军队攻打秦州诸郡,相继攻克令居、占据振武,使得河西地区为之震动。此外,他还组织讨伐鲜卑轲没部,并取得重大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对陇西地区的控制权。为了更好地管理辽阔疆域,在州西部划分三郡设立沙州,在州东部划分六郡建立河州,两地府衙官员皆向其称臣。然而,在与刘曜军队的交战中,张骏遭遇挫折,暂时失去了河南之地。但随着刘曜被石勒所杀,他迅速收复失地,并与石勒达成分治协议。当石勒自称天王时,张骏迫于形势向其称臣,并进贡方物。
建兴二十一年(332年),张骏向东晋表示臣服,但仍坚持使用东晋旧历而不采用新历法。他受封为大将军,负责督管陕西、雍、秦、凉州诸军事,自此之后,每年都会向东晋派遣使者保持联系。 在位期间,张骏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勤勉治理政务,致力于平衡河西地区汉人大姓家族与其他各族势力之间的关系,使其各尽其能,从而实现了民富兵强的局面。他的统治得到了远近百姓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贤君”。在其领导之下,前凉的疆域达到了空前广阔的程度,南边越过河湟,东边延伸至秦陇,西边抵达葱岭,北边则一直到居延,国家实力达到极盛时期。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薤露行》、《东门行》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建兴三十四年(346年),张骏不幸逝世,终年四十岁。东晋追赠其谥号为忠成,并将其安葬于大陵。其子张祚继位后,追谥张骏为文王,庙号世祖,以此表达对这位杰出君主的崇敬与怀念。
【人物生平】
继任王位
张骏,字公庭,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与外貌特征,体格壮美且相貌奇特。建兴四年(公元316年),他被封为霸城侯。张骏天资聪颖,十岁时便能撰写文章,才华横溢、风格卓越,不拘泥于世俗礼法。然而,他的性格中也存在放纵的一面,常常在夜间身着便服,独自或带领少数随从穿梭于街巷之间,这种行为逐渐影响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使得效仿者众多。 至其就任官职时,张骏年仅十八岁。在此之前,晋愍帝派遣黄门侍郎史淑抵达姑臧。左长史泛祎、右长史马谟等人联名劝说史淑,建议授予张骏“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领护羌校尉、西平公”等重要职位。随后,张骏在其治下颁布大赦令,同时设立左右前后四率官,并着手修缮南宫,以巩固其统治基础。此外,前赵帝刘曜亦派遣使者前来,正式册封张骏为凉州牧、凉王,彰显其在西北地区的显赫地位。 然而,在这一时期,辛晏凭借枹罕的军事力量擅权专断,威胁到了地方稳定。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张骏特意在闲豫堂设宴款待群臣幕僚,商讨对策。其间,他命令窦涛率军出征,讨伐辛晏。然而,从事刘庆却站出来进谏道:“霸王之师,不应因个人喜怒而轻易动兵,也不应依赖冒险侥幸取胜。真正的胜利需要等待天时与人和的成熟时机。如今,辛晏父子残暴凶狠,其灭亡之势已显而易见。况且当下正值饥荒之年,百姓困苦,又逢严寒季节,若贸然发动战争攻城略地,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成果,反而会加重民众负担。古有周武王回师以待灭殷的良机,曹操亦暂缓对袁氏用兵使其自取灭亡。殿下为何独独以撤军为耻呢?”张骏深以为然,最终采纳了刘庆的建议,决定暂时按兵不动,静候更佳战机。 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张骏在治政与军事方面的睿智与远见,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派使前赵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外交活动都如同一场智慧与胆识的较量。派遣参军王骘出使前赵,便是这样一次充满挑战性的使命。 当时,前赵的君主刘曜接见了王骘。他目光深邃地注视着王骘,语气郑重地说道:“贵主必定是想要效仿当年窦融归附汉朝的故事,与我诚恳和好。卿能否为我保证这一点呢?” 然而,王骘并没有迎合刘曜的期待。他沉稳而坚定地回答道:“不能。” 这一回答让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刘曜身边的侍中涂邈忍不住质问王骘:“你既然前来寻求和睦同心,却又说不能保证,这究竟是为何?” 面对质问,王骘从容不迫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说:“齐桓公在贯泽之盟时,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诸侯,结果诸侯们心悦诚服,甚至不需召唤便主动前来会盟。然而,在葵丘之会时,齐桓公却因骄傲自满而失去了诸侯的信任,最终导致九个诸侯国纷纷背离了他。如今赵国的风化正处于兴盛之时,正适合以这样的精神来治理国家。但如果政教败坏,连近处的变故都无法察觉,又怎能期望对遥远的鄙州有所掌控呢?” 王骘的一番话铿锵有力,既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巧妙地传达了凉州对于合作的态度——只有在双方都秉持诚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共荣。 听完王骘的回答,刘曜不禁为之动容。他转头对自己的手下感叹道:“这位确实是凉州的高士啊!他不仅言辞得体,更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于是,刘曜以礼相待,并安全地将王骘送回了凉州。
收复南地
太宁元年,即公元323年,张骏仍然沿用建兴十一年的年号。这一年,张骏亲自参与耕藉田地的仪式,以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不久之后,传来晋元帝驾崩的消息。得知这一噩耗,张骏召集众人聚哭致哀,并宣布举哀三日以表达对先帝的深切悼念。 恰在此时,有黄龙出现在胥次的嘉泉,这一祥瑞之兆引起了右长史氾祎的关注。氾祎向张骏进言道:“仔细推敲,建兴乃是少帝初登大位时所定的年号。如今皇帝不幸离世,理应更换新的年号以示区别。况且,当今天子所在的朝廷远在江南,与我们音讯隔绝,难以联络。此时正值黄龙显现,这是上天赐予的吉祥征兆,不如借此良机改换年号,彰显祥瑞之气。”然而,张骏并未采纳这一建议。 早在张骏即位之初,姑臧地区便流传着一首民谣:“大雁南来雀乌不惊,谁说孤鹅尾翅生,两翼高举凤凰鸣。”这首民谣似乎预示着某种非凡的未来。而到了此时,张骏成功收复了河南之地,这一成就仿佛印证了民谣中的预言。
兵败失地
在咸和初年,张骏派遣武威太守窦涛、金城太守张阆、武兴太守辛岩以及扬烈将军宋辑等率领大军向东与韩璞会合,共同展开对秦州诸郡的讨伐行动。与此同时,刘曜也迅速作出反应,派出了他的部将刘胤前来抵御,并在狄道城集结军队驻扎防守。面对敌军的防御态势,韩璞果断指挥部队越过沃干岭,试图从侧翼突破。 辛岩在此时向韩璞进言:“我们如今拥有数万精兵,凭借氐、羌族士兵的勇猛与精锐,应当迅速发起决战以消灭敌人,绝不能拖延时间。一旦战事久拖不决,局势就可能发生变化。”然而,韩璞却持不同意见,他冷静分析道:“自夏末以来,天象显示诸多异变:太白星侵犯月亮,辰星逆行,更有白虹贯穿太阳。这些都是重大的警示信号,表明当前形势复杂多变,切不可轻举妄动。如果贸然出击却未能取胜,将会带来更深重的灾难。我打算采取持久战策略,拖垮敌军的士气与补给。另外,刘曜与石勒正相互攻伐,刘胤也难以长期维持此地的战斗。” 双方僵持不下,持续了七十多天之久。随着时间推移,张骏一方的军粮逐渐耗尽。为了解决这一危机,韩璞派遣辛岩前往金城催促粮草运输。得知这一消息后,刘胤大喜过望,他对麾下将士说道:“韩璞的兵力远超我们十倍,但羌胡部落已经纷纷背叛,不再听从调遣。而我们的粮草即将告罄,难以继续支撑下去。现在敌人分兵运粮,这正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良机!倘若能够击败辛岩,那么韩璞等人必然不战自溃。虽然敌众我寡,但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死战到底!若此战失利,我们将连一匹马都难以生还。所以,请大家务必磨砺武器,竭尽全力!”将士们受到鼓舞,士气高涨。 随后,刘胤亲自率领三千骑兵突袭沃干岭,成功击溃辛岩所部。这一胜利直接导致韩璞大军崩溃,两万多人阵亡。残余部队返回后主动请罪,张骏却并未责罚他们,反而说道:“这是我的过错,与诸位将军无关,你们何须感到羞愧!”于是下令赦免所有将领。 刘胤乘胜追击,率军渡过黄河,一路攻陷令居,占据振武,使得河西地区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张骏派遣皇甫该进行抵抗,并在境内宣布大赦。 恰逢此时,刘曜因东征石生而使长安空虚。张骏便以田猎为名,大规模检阅军队,准备趁机袭击秦、雍两地。然而,理曹郎中索询却及时劝谏道:“尽管刘曜已率军东征,但刘胤仍留守根据地。而且两地之间道路险阻且遥远,对我军来说很容易防守。假如刘胤依靠氐、羌骑兵快速反击,其行动难以预测;若刘曜停止东征回师救援,则必将不断侵扰我们。近年来,我们频繁出兵作战,不仅兵马疲惫不堪,而且郊外百姓饥寒交迫,府库资财也几乎耗尽。这难道是殿下所谓的‘爱民如子’吗?” 张骏听后深以为然,感慨道:“我一直担忧无人敢于直言进谏,如今看到有人当面服从却背后违背,甚至政教有过失却无人匡正。而今,卿能如此尽忠规劝,实在深得我心。”为此,他还特意用羊酒表达对索询的敬意。
平叛设郡
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岁月中,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往来。这些国家不仅带来了珍贵的汗血宝马、神奇的火浣布,还有珍稀的挚牛、孔雀、大象等奇异动物,以及琳琅满目的珠宝奇珍,多达二百多种。然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和平并非总是如影随形。 当时,西域戊己校尉赵贞突然反叛,这一事件震动了朝廷。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朝中有人提议,只要赵贞愿意归顺,便可赦免其罪行,以示仁慈。然而,西域长史李柏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对于叛乱行为绝不能姑息养奸,必须果断采取军事行动进行讨伐。他的建议得到了凉王的认可,于是李柏奉命亲自率领大军前往平叛。 然而,出兵之前,李柏也深知战事复杂多变,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他决定先行尝试劝降。他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让赵贞自愿归服,从而减少冲突和损失。但令人遗憾的是,赵贞此人狡诈异常,表面上假装接受劝降,暗地里却设下埋伏,最终导致李柏的军队遭到突袭,首战失利。 事后,一些人将失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李柏,认为是他的计划不周全才导致了这场败局,并纷纷要求严惩李柏以儆效尤。然而,凉王张骏却并未轻率定论。他深思熟虑后说道:“我始终认为,汉武帝诛杀王恢的做法不如秦穆公赦免孟明来得明智。”张骏以史为鉴,决定对李柏从轻发落,仅减免死刑而未处决,此举赢得了群臣的一致认同与敬佩。 经过这次挫折,李柏并未气馁,而是重新振作,再次率领大军奔赴前线。这一次,他吸取了教训,制定更加周密的作战方案,终于成功平定了赵贞的叛乱。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凉王在该地区设置了高昌郡,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和控制。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展现了李柏的忠诚与坚韧,也体现了凉王张骏的宽宏大量与远见卓识。他们的决策不仅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理经验。
设立世子
张骏在新乡举行阅兵仪式后,率军前往北面的山野进行狩猎活动。在这期间,他顺势对轲没虏展开了征伐,并成功将其击败。凯旋之后,他在境内颁布了一道重要命令:“古时鲧因罪被处死,但他的儿子禹却因其贤能而受到重用;芮虽被诛杀,其子缺却得以进用。正是因为唐帝能够摒弃前嫌、唯才是举,才消除了洪水之患;晋侯也因此成就了五霸之一的伟业。根据现行法律,犯下死罪者的亲属若属于期功范围,则不得在朝中任职。然而从今日起,朕决定废除此规定,允许此类人员入仕,但不宜安排其担任宫内宿卫职务。” 自此,张骏治下的刑法更加清明公正,国家日渐富强。群臣见此盛景,纷纷劝说张骏称凉王之号,兼任秦、凉二州牧,并依照魏武帝曹操和晋文帝司马昭的旧例设立公卿百官制度。然而张骏严正回应道:“这绝非臣子应当提及之事。若有胆敢再议此事者,定当严惩不贷。”尽管如此,境内的百姓与官员仍私下尊称他为“王”。 随着时间推移,百官联名上书,请求张骏立世子以安定国本。然而张骏始终未予回应。直到中坚将军宋辑挺身而出,向张骏进谏道:“礼制之中,储君的地位尤为重要,这是为了确保宗庙社稷的延续。周成王与汉昭帝尚在襁褓之时便被确立为太子,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国家继承人的重要性。储君之位必须尽早明确。回溯历史,先王初建基业时,元王便被立为储君;到了建兴之初,殿下您也已正名为世子。如今,国家地位愈发崇高,您的圣德卓然独立,大业日益昌盛,又怎能容忍太子之位空悬呢?臣认为,当前国家正处于危如累卵的境地,而殿下却以为安稳如泰山,实则不然。” 张骏深感宋辑言辞恳切、道理深刻,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正式立自己的儿子张重华为世子。
借路成汉
张骏为了与京城保持联系,曾派遣傅颖向成汉借路,以呈送表章。然而,成汉武帝李雄却拒绝了这一请求。面对如此困境,张骏再次采取行动,他派遣治中从事张淳向成汉表示愿意称臣,以此为名借道通行。李雄听后十分高兴。 李雄与南氐杨初之间存在旧仇,于是张淳便借此机会劝说道:“南氐行事无礼,多次成为边境上的祸患。我们应先征讨百顷,再平定上珪。两国联合起来,席卷三秦之地,向东荡清许、洛地区,扫平燕、赵之地。最终,在平阳迎回二位皇帝的灵柩,并将皇帝迎回洛邑。这正是英雄霸主之举,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的国君之所以不远万里,派遣下臣冒着危险前来表达诚意,正是因为陛下义名远扬,必然能同情我们国君为皇上效力的心志。天下的善事是相同的,请陛下考虑。”然而,李雄听后生气了,假装同意,实际上打算将张淳丢入东面的山峡之中。 幸运的是,成汉人桥赞秘密地将此事告知了张淳。张淳随即对李雄说:“我们国君之所以派小臣穿越荒无人迹的地方,历经蛮族区域,不远万里来表达诚意,确实是因为陛下能够主持正义,同情那些为王室尽力的臣子,并能成全别人的美好节操。如果想要杀掉下臣,应当在都市之中公开进行,并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布原因,即凉州不忘旧义,通使者前往琅邪,为的是表示忠诚,向我们借路。他们圣明贤能,而我们发现了将其杀害。这样可以使义名远扬,让天下人畏惧我们的威势。如果偷偷地在江中将其杀害,威刑无法彰显,又如何能在天下间宣扬美好的功业呢?”李雄听后大惊,连忙解释道:“哪有这种事!我将放你返回河西呀。” 成汉司隶校尉景骞对李雄进言道:“张淳是个壮士,应该把他留下来任职。”李雄回答道:“壮士怎能轻易被留下?姑且按照你的意思去观察观察他吧。” 于是,景骞对张淳说道:“卿身体肥大,天气暑热,可以暂时让手下官员回去,自己少住几日等天气凉快些。”张淳坚定地回应道:“我们国君因为皇帝被幽禁受辱,灵柩尚未回归,天下之耻未雪,百姓生命危亡,所以派遣张淳我出使,向贵国表示诚意。所要商议的事情重大,不是手下官员能够传达的。如果是手下官员能解决的事,那么张淳我本来也就不必前来。即使面临刀山火海,也在所不辞,难道寒暑还值得躲避吗?” 李雄感叹道:“此人勇武非常,难以被我所用。”于是赠送厚礼,送张淳回去。 李雄又问张淳:“你们的主公英名盖世,地势险要兵力雄厚,为何不称帝而在一方自得其乐呢?”张淳义正辞严地回答道:“我们的国君因其祖其父皆为济世忠良,未能洗雪天人之大耻,解除百姓的危难,以至于夜以继日,枕戈待旦。因琅邪王在江东重新振兴基业,所以我们不远万里前来辅佐奉拥,将要成就桓、文那样的伟业,怎会说什么自乐?” 李雄听后面露愧色,说道:“我祖我父也是晋臣,昔日与其他六郡避难来到此城,得到同盟者的推举,才有了今日的局面。如果琅邪王能在中原复兴大晋基业,我也将率领众人辅佐他。” 最终,张淳回到龙鹤,招募士卒护送表章,后来成功将表章送达京城,得到了朝廷的嘉奖与认可。
西域并降
张骏曾提出要施行严刑峻法,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当时,群僚大多认为这一举措十分适宜,纷纷表示赞同。然而,参军黄斌却站出来发表不同意见,他说:“臣下认为此举未必可行。”张骏听后疑惑地询问原因。 黄斌回答道:“法律制度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还能让风俗更加淳厚,人心趋于一致。然而,一旦制定出来就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因人而异、高下不平。倘若尊贵者犯了法,却无法按照同样的标准去惩治他们,那么这样的法律就失去了公正性,也无法真正实施。” 张骏听后,推开几案,脸色一变,严肃地说道:“法律的施行应当注重公平与正义,绝不应区分地位高低。此外,若非黄君直言相谏,我恐怕难以听到这样中肯的批评之言。黄君可谓忠心耿耿!”随即,张骏当众提拔黄斌为敦煌太守,以表彰他的忠诚与智慧。 张骏本身富有谋略,他意识到自身需要不断改进,于是开始磨砺自己的品行,改正过去的过失,并且勤于处理政务。他善于统领文武百官,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和才智,赢得了上下一致的敬重。无论是近在咫尺的百姓还是远在边疆的属民,都对张骏交口称赞,称他为积贤之君。 自张轨占据凉州以来,正值天下大乱,各地战火连绵不断,军队始终未能得到片刻安宁。然而到了张骏执政时期,境内局势逐渐趋于平稳。不仅如此,他还派遣部将杨宣率领大军越过沙漠,向西域进发,征伐龟兹、鄯善等国。最终,西域诸国纷纷归顺,表示臣服。 鄯善国王元孟特意献上一位美貌女子作为贡礼,张骏为此专门修建了一座名为“宾遐观”的宫殿,供其居住。与此同时,焉耆、前部以及于阗等国的国王也都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带来了各自地方的珍贵特产。值得一提的是,在河中还发现了一块玉玺,上面刻有“执万国,建无极”八个字,寓意深远,令人惊叹。
设置州县
张骏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实力,逐步占据了陇西这片广袤的土地。他所统领的兵马强盛,声势浩大,虽然表面上向东晋称臣,但实际上却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他并未采用东晋的历法,而是自成一体,在文化与制度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在其统治下,六佾之舞被隆重地跳起,象征着礼仪与秩序;豹尾之旗高高飘扬,彰显出威严与尊贵。张骏所设立的官僚府邸,其规模与规格几乎可以比拟君王的宫殿,只是在名称上稍作区分,以示对东晋名义上的尊重。 为了更好地治理这片土地,张骏将武威、武兴、西平、张掖、酒泉、建康、西海、西郡、湟河、晋兴、广武这十一个郡划归为凉州,并任命自己的长子张重华担任刺史一职,肩负起管理这一重要区域的重任。 同时,他又将金城、晋城、武始、南安、永晋、大夏、武城、汉中这八个郡定为河州,委任宁戎校尉张瓘为刺史,负责此地的政务与防务。 此外,敦煌、晋昌、高昌以及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这三个郡和三个营寨,则被规划为沙州,由西胡校尉杨宣出任刺史,承担起守护边疆的使命。 张骏私下里设立了大都督、大将军等职位,并自封为假凉王,总揽三州事务,行使监督与管理之权。在他的两处府邸之中,所有的官僚皆对其称臣,显示出了他在这一地区至高无上的权威。
大兴土木
在姑臧城的南侧,又特意修筑了一座新的城池,并在其中建造了气势恢宏的谦光殿。此殿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装饰极为奢华,以五彩之色精心描绘,更用金玉等珍贵材料加以装饰,汇聚了各种奇巧技艺,极尽华丽与精致。 谦光殿的四周还分别建有四座配殿,每座配殿都依据方位和季节的特点而命名,并与四季相对应。东侧的配殿名为“宜阳青殿”,是专为春季三个月居住所设,其礼服、器物等均依照东方之青色布置;南侧的配殿名为“朱阳赤殿”,用于夏季三个月的居住,整体设计与装饰皆体现南方之赤色;西侧的配殿名为“政刑白殿”,供秋季三个月居住,风格则遵循西方之白色;北侧的配殿名为“玄武黑殿”,为冬季三个月居住之处,装饰与氛围完全契合北方之黑色。 此外,这些建筑群周边还设有当值内官的办公场所,这些公署的装饰同样与各自所在方位的颜色相呼应,力求整体和谐统一。然而,到了他晚年时期,便不再严格遵循按照四季更替而选择居住地点的传统,而是随心所欲地在各处游历居住,展现出一种更加自由随性的生活方式。
失复河南
咸和初年,局势动荡不安,张骏深感忧虑,担心受到刘曜的压迫与威胁。为应对这一潜在危机,他派遣将军宋辑与魏纂率领军队,将陇西南安地区的两千余户居民迁徙至姑臧。此举不仅是为了巩固自身势力范围,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当地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与此同时,张骏还积极外交,派遣使者前往李雄处进行友好访问,旨在建立良好的邻国关系,以期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外部压力。 然而,当刘曜发动对枹罕的进攻时,护军辛晏紧急求援。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张骏迅速作出反应,命令韩璞、辛岩率领两万步骑兵前去迎击。双方在临洮展开激烈交锋,但不幸的是,张骏军队遭遇惨败,韩璞等人仓皇撤退,甚至被追击至令居。此役之后,张骏失去了对河南地区的控制权。 直到石勒消灭刘曜,长安陷入混乱之际,张骏抓住这一难得机遇,重新收复了河南地区,其疆域一直延伸到狄道。为了有效管理新收复的土地,张骏设立了武卫、石门、候和、漒川、甘松五个屯护军,以此与石勒划定边界,形成对峙之势。不久,石勒派遣使者授予张骏官爵,但张骏断然拒绝,并扣留了石勒的使者。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考虑到石勒日益强大的实力,张骏最终选择派遣使者向石勒称臣,同时献上本地特产,释放了先前扣押的石勒使者,以此缓和双方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凉统治时期,境内曾遭受过一场严重的大饥荒,粮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此危急时刻,市场长官谭详向张骏提议,建议动用仓库中的粮食救济受灾民众,并约定待秋收时节以三倍价格回收。对此,从事阴据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古时候西门豹治理邺地时,注重将财富积累于民间;而解扁治理东封之邑时,虽然赋税收入达到了规定的三倍,但魏文侯却认为西门豹有罪应赏,解扁有功应罚。如今谭详试图利用灾荒谋取三倍利益,这种做法犹如反转裘衣损坏皮革,实不足以为后人效仿。张骏听后深以为然,最终采纳了阴据的谏言。
遣使朝廷
在建兴年间,敦煌计吏耿访前往长安执行公务。然而不久之后,长安地区遭遇贼军侵扰,导致他无法按原路返回敦煌。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并完成使命,耿访辗转来到汉中,并最终东渡长江,在太兴二年抵达京都。在此期间,他多次向朝廷上书,陈述本州对复兴之事一无所知的现状,并建议朝廷派遣使者前往核实情况,同时自荐作为向导协助任务的完成。 当时,国家内部战乱频仍,虽然朝廷认可了耿访的提议,但由于局势动荡,相关计划迟迟未能实施。直到此时,朝廷才正式任命耿访为守治书御史,并授予张骏镇西大将军之职,其校尉、刺史以及公爵等原有封号保持不变。此外,朝廷还精心挑选了十二名来自西方的陇西人士,其中包括贾陵等人,以辅助耿访完成使命。
耿访在梁州停留七年之久,因驿路长期受阻,朝廷决定将其召回。临行前,耿访将诏书交付给贾陵,并嘱咐他乔装成商人以躲避沿途可能的危险。然而,当贾陵到达长安后,由于形势复杂,他不敢贸然继续前行,直到咸和八年才成功抵达凉州。 张骏收到诏书后,迅速派遣部曲督王丰等人回复朝廷,并护送贾陵返回。同时,张骏向朝廷上疏表示忠诚,但并未采用新颁布的历法,而是继续沿用建兴二十一年的纪年方式。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朝廷再次派遣耿访随同王丰等人携带印信,正式任命张骏为大将军。自此之后,张骏与朝廷之间的使节往来逐渐频繁。 后来,张骏派遣参军麹护向朝廷上疏,其中写道:“东方与西方之间隔绝不通已经多年,但我们始终心系圣朝,感念皇恩浩荡。然而,江、吴地区的消息如同断线一般,余波难以触及。尽管我们竭尽全力跋涉千里,却始终得不到盟友的支持。奉诏之日,我们既欢喜又悲戚。蒙受陛下天恩照耀,褒奖荣耀无比,特命臣为大将军,都督陕西雍、秦、凉州诸军事。这份殊荣令万里之外的臣下感恩戴德,也让我们深感惶恐不安。臣以为,陛下天资卓越,自幼聪慧,继承晋室大统,却不幸遭遇变故,流离迁徙至吴、楚之地。宗庙面临《黍离》之哀,陵墓遭受毁弃之痛,普天之下无不嗟叹,凡有气息之人皆为之悲伤。臣虽仅管辖一方土地,肩负刑杀之责,但所处之地偏远荒僻,民俗粗犷,辖境涵盖秦、陇两地。石勒、李雄虽已身故,但人心尚存反正之望,认为石虎、李期之辈命运难继,不过苟延残喘。然而事实证明,他们篡位夺权,凶暴残忍至今。由于东西相距遥远,声援不及,致使四方夷狄嚣张,正义之士心生叛意。正如钝刀剑怀干将之志,萤火烛光欲比日月之辉,我们虽力量微薄,但仍渴望联合各方势力及时征讨逆贼。然而,陛下身处江南,安于现状,坐观祸乱蔓延,耽于眼前之乐,废弃四位祖先创立的基业。所谓骑马快速传送檄文布告,实则徒具形式,毫无实际意义。这正是臣在荒漠之夜叹息,在漫长征途中心痛的原因所在。更何况万民失主,岁月蹉跎,老一辈人相继离世,新生代却茫然无知。忠良之士惨遭斩首示众,群凶竞相谋取私利,怀念君主思念故土之情日益浓烈。即便偶尔有人崇尚正义,也因惧怕生命威胁而只能在破败屋舍中暗自哀叹。臣闻夏少康凭借一支孤军复兴基业,光武帝刘秀以不足百人重振汉室,祭祀先祖与天相配,维系旧物不坠。如今,若能依靠荆、扬之地的勇猛之士,加上臣所在州郡的精锐骑兵,必能一举吞灭残余羯族势力,掌控全局。恳请陛下采纳臣之所言,弘扬先皇业绩,敕令司空郗鉴、征西将军庾亮等从长江、沔水泛舟进兵,形成前后呼应之势。”
此后,张骏派出的多数使者均被石虎截获,无法顺利抵达目的地。直至后来,张骏再次派遣护羌参军陈宇、从事徐虓、华驭等人前往京都。征西大将军庾亮得知此事后,上疏称陈宇等人冒着极大风险远道而来,理应得到提拔任用。随后,朝廷下诏任命陈宇为西平相,徐虓等人为县令。 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朝廷任命张骏之子张重华为五官中郎将及凉州刺史。酒泉太守马岌上奏称:“酒泉南山实为昆仑山之延伸部分。周穆王曾于此会见西王母,乐而忘返,所指即为此山。此山之中藏有石屋玉堂,以珠玑装饰,辉煌灿烂犹如神宫。因此,应当修建西王母祠,祈求保佑朝廷永享无边福泽。”张骏听从建议,随即下令修立西王母祠。
【人物去世】
永和二年(346年)五月丙戌日,张骏病逝,他在位共计二十二年,终年四十岁。张骏去世后,被私下追谥为“文公”。后来,晋穆帝为其追赠谥号为“忠成公”,并安葬于大陵。在其子张祚继位之后,进一步追谥张骏为“文王”,并尊奉其庙号为“世祖”。房玄龄等《晋书》:“茂、骏、重华资忠踵武,崎岖僻陋,无忘本朝,故能西控诸戎,东攘巨猾,绾累叶之珪组,赋绝域之琛賨,振曜遐荒,良由杖顺之效矣。
【家庭成员】
父亲:前凉昭王张寔
妻子:
1.严氏。
2.马氏,生子张重华。
3.刘氏,生子张祚。
4.前凉妃,鄯善王元孟之女。
儿子
1.前凉威王张祚。
2.前凉桓王张重华。
3.前凉悼公张天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