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重华~十六国前凉第五位君主(346年–353年在位)
敬烈公张重华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前凉)
全名:张重华
别名:张泰临、凉桓王
字:泰临,一作太林
庙号:世宗
谥号:桓王
年号:永乐(346年-353年)西晋建兴
在位时间:346年–353年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
生卒:327年~353年
主要成就:任用贤臣,东御秦赵
籍贯: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
陵寝:显陵
个人简介
张重华(327年~353年),字泰临,又作太林,是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人。作为前凉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是凉武王张轨的曾孙、凉明王张寔的孙子,同时也是凉文王张骏的儿子。在346年至353年间,张重华成为前凉的第五位君主。 张重华以其宽厚端正、沉稳少言的性格著称于世。建兴三十四年(346年),随着其父张骏的去世,张重华正式即位,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他不仅自领太尉、护羌校尉和凉州牧等要职,还被封为西平郡公,并获得“假凉王”的尊号。在其统治初期,张重华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致力于减轻百姓负担,同时重用贤能之臣谢艾,成功抵御了后赵名将麻秋的入侵,为前凉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其统治后期,张重华逐渐怠于朝政,沉迷享乐。他曾派遣秦州刺史王擢讨伐前秦,但多次遭到前秦东海王苻雄、平昌王苻菁以及北平王苻硕的反击,屡战屡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前凉的国力。 建兴四十一年(353年),张重华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七岁。他被追谥为桓公,安葬于显陵。在其去世后,其兄张祚继位称帝,并追谥张重华为桓王,庙号定为世宗(也有说法认为是世祖)。
【人物生平】
父死继位
张重华,字泰临,又作字太林,是前凉文王张骏的次子。他性格宽厚温和、端庄稳重,沉着坚毅且少言寡语,是一位颇具领导才能与政治智慧的君主。 建兴三十四年(公元346年),张骏不幸病逝,年仅十六岁的张重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权力,自称持节、大都督、太尉、护羌校尉、凉州牧、西平公,并假称凉王,同时宣布在境内实行大赦政策。为了体现对母亲的尊重,他尊奉嫡母严氏为太王太后,并安排她居住于永训宫;而生母马氏则被尊称为王太后,安置于永寿宫。继位之后,张重华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取消关卡税收、缩减皇家园林规模等举措,以此来救济贫困民众,改善民生状况,深受百姓爱戴。
在用人方面,张重华慧眼识珠,善于任用贤能之士。同年,他派遣使者向后赵皇帝石虎呈递表章,但此举并未阻止石虎派遣王擢、麻秋、孙伏都等将领频繁侵犯前凉领土。金城太守张冲更是选择向麻秋投降,这一事件使得整个凉州陷入一片震动之中。面对严峻局势,张重华果断调动全国兵力,命令征南将军裴恒率军抵御入侵者。裴恒到达广武后修建堡垒,试图通过持久战策略拖垮敌军。 然而,牧府相司马张耽却认为当前形势危急,必须尽快找到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方能扭转局面。他向张重华进言道:“国家强盛依靠军队,而军队成败关键在于将领。优秀的将领对于国家存亡至关重要,其决策往往决定着吉凶祸福。历史上燕国因乐毅而攻破齐国全境,但也因为骑劫而导致七十座城池失守。因此,明智的君主无不谨慎挑选将相之人。如今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找到一位合适的军师。然而目前讨论人选时,大家多倾向于推荐旧臣宿将,但这未必能够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要知道韩信之所以被重用并非凭借过往名声,司马穰苴受信任也不是因为他曾是老将,吕蒙得到晋升靠的不是过去功勋,魏延获得重用更不是因为资历深厚。伟大的君王选拔人才往往不拘泥于常规,只要具备卓越才能就敢于委以重任。如今强敌已经逼近城郊,各位将领却迟迟不敢贸然出击,导致军心动摇,危险日益逼近。主簿谢艾,兼具文韬武略,深谙兵法战略。如果能够授予他指挥权,让他负责征战事务,相信一定可以成功击退敌寇,彻底消灭敌人。” 张重华听后深以为然,立即召见谢艾询问征讨敌军的具体策略。谢艾自信满满地回答:“古有耿弇不愿将贼寇留给君父处理,黄权愿率万人抵抗强敌。我请求带领七千兵马,为殿下铲除王擢、麻秋等人。”张重华听罢大喜过望,当即任命谢艾为中坚将军,拨给他五千步骑兵用于对抗麻秋。谢艾率领部队从振武出发,在行军途中,夜晚竟有两只枭鸟在其住处鸣叫。谢艾对此解释说:“枭即邀,六簿得枭者胜。如今枭鸟在此鸣叫,预示着我们将取得胜利。”
随后,他果断指挥部队投入战斗,最终大获全胜,斩杀敌军五千人。张重华因此封谢艾为福禄伯,并给予优厚待遇。然而,由于谢艾才华出众,遭到一些宠贵之人的嫉妒,他们联合起来造谣诋毁谢艾。无奈之下,张重华只得将谢艾调任酒泉太守。 后来,石虎命令麻秋进攻大夏县,大夏护军梁式竟然背叛太守宋晏,打开城门迎接麻秋入城。麻秋随即命令宋晏写信劝说宛戍都尉宋矩投降。然而,宋矩义正言辞地回应道:“离开父母侍奉君主,理应立功扬名,树立正义。若无法建立功业,也应保持自身名节。我宋矩绝不可能苟且偷生、背弃主公。”于是先将妻儿杀害,然后毅然自刎殉国,彰显出忠贞不渝的高尚品格。
与赵交战
建兴三十五年(公元347年),后赵将领麻秋发动了一场针对前凉的猛烈攻势,目标直指枹罕。当时,晋阳太守郎坦认为枹罕城规模过大,难以有效防守,建议放弃外城以集中兵力固守内城。然而,武城太守张悛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放弃外城,将对士气造成严重打击,动摇军心,因此坚决反对这一策略。最终,宁戎校尉张璩采纳了张悛的意见,决定坚守大城。 面对麻秋率领的八万大军,枹罕城被重重包围。敌军不仅使用云梯、雹车等攻城器械发起猛攻,还挖掘了上百条地道,试图从地下突破城防。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城中守军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成功击退敌军多次进攻,并造成了麻秋部队数万人的伤亡。
与此同时,石虎派遣部将刘浑等人率两万步骑兵前来增援。然而,郎坦因未能说服张璩采纳自己的意见而心生不满,竟暗中唆使军士李嘉与麻秋秘密联络,导致贼军千余人趁机登上城西北角。关键时刻,张璩迅速组织宋修、张弘、辛挹、郭普等将领进行反击,在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中斩杀了二百余名敌军,迫使赵军撤退。为了稳定军心,张璩当众处决了叛徒李嘉,并焚毁了敌军的攻城器械。麻秋见久攻不下,只得退守大夏,他感叹道:“我曾在五都之间征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此次西征秦陇,原以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取胜,岂料南袭仇池时全军覆没,如今攻打枹罕又损兵折将,这恐怕是天意相助,非人力所能扭转。” 随后,前凉君主张重华任命谢艾为使持节、军师将军,统率三万步骑兵前往临河迎战。麻秋闻讯后立即率三万大军迎敌。在战场上,谢艾乘坐一辆轻便的小马车,头戴白色便帽,从容指挥军队前行。麻秋看到这一场景勃然大怒,嘲讽道:“谢艾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书生,如此装扮分明是在轻视我!”随即命令麾下的三千精锐黑槊龙骧军发起冲锋,企图一举击溃对方。然而,谢艾临危不乱,拒绝了左战帅李伟改骑战马的建议,毅然下车坐在胡床上继续指挥作战。赵军误以为对方有伏兵埋伏,心中恐惧,不敢贸然前进。此时,张瑁率部从侧翼包抄至赵军后方,迫使麻秋军队仓皇撤退。谢艾乘胜追击,最终大败麻秋,斩杀其部将杜勋、汲鱼,俘虏斩首共计一万三千人,麻秋仅以单骑逃脱,退回大夏。 因功绩卓著,张重华论功行赏,升任谢艾为太府左长史,并进封福禄县伯,赐予食邑五千户及帛八千匹。
同年五月,麻秋再度卷土重来,依托枹罕集结十二万大军,进兵屯驻于河内。他派遣王擢侵占晋兴、广武等地,一路越过洪池岭,直至曲柳,姑臧城顿时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张重华本欲亲自出征抵御,但遭到谢艾的强烈劝阻。别驾从事索遐亦上奏谏言:“贼军气势汹汹,已逼近京都地区。君主乃国家之根本,绝不可轻易涉险。左长史谢艾文武双全,堪当大任,应委以征伐重任。殿下只需居中调度,运筹帷幄,此等小贼不足为惧。”张重华听从建议,任命谢艾为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事、行卫将军,同时命索遐担任军正将军,率两万步骑兵前往抵御。 谢艾树立牙旗,与将士们庄严誓师。誓师之际,西北风骤起,将旌旗吹向东南方向。索遐见状兴奋地说道:“风乃天之号令,今日旌旗指向东南,正是天意助我破敌之兆!”随后,凉军进驻神鸟,与王擢率领的前锋部队交锋。经过一番激战,王擢惨败,被迫撤回河南。谢艾随即挥师回转,征讨反叛的斯骨真部落,一举击败万余叛军,斩首千余人,俘虏二千八百人,缴获牛羊十万余头,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彰显了前凉军队的顽强斗志与卓越指挥能力,更巩固了张重华政权在河西地区的统治地位,同时也证明了谢艾作为一代名将的非凡才华与胆略。
终不改过
张重华在接连击败强敌后,逐渐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对政事也变得懈怠起来。他很少接见宾客,甚至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也日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司直索遐深感忧虑,于是向张重华进谏道: “殿下承继四位圣祖开创的伟大基业,在天下太平之际肩负起今日的重任。然而,普天之下仍有许多苦难亟待解决,这需要殿下亲自处理繁杂的政务,广纳贤才,日夜不懈地勤勉工作,以求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近来朝廷内外却出现了不安定的氛围,人们普遍认为,那些从敌人阵营中投诚而来的士人和百姓应当及时得到安抚,但殿下却迟迟未予接见。此外,国中的资深老臣与朝中的贤能之士,本应受到虚心礼遇,殿下也应主动咨询他们的意见,可如今却长时间忽视他们,未能充分听取他们的建议。至于奏章文书,往往在呈递之后一两个月都得不到审阅,导致政务荒废,令人痛心。殿下沉迷于棋艺以及身边小臣的娱乐活动,却忽略了将相们为国家长远发展所谋划的战略。这种行为使得亲近的大臣不敢直言,朝中官吏也不敢轻易开口,这让身为愚臣的我深感彷徨,甚至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索遐继续说道:“如今王室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百姓饱受苦难,正是殿下应当奋发图强、磨砺意志的关键时刻。恳请殿下务必留意朝政,虚怀若谷地接纳直言劝谏,并通过完善自身的五种美德,成就六种大德,远离奸佞小人,杜绝靡靡之音,用心治理国家,使百姓能够感受到教化的恩泽,从而仰望殿下之明德。” 张重华看完索遐的谏言后,虽然表面上表示高兴,并写了一封嘉奖的回信予以答谢,但实际上并未真正改正自己的过失。
欲称凉王
建兴三十五年(公元347年)十月,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颁布诏书,派遣侍御史俞归前往凉州,任命张重华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并授予“假节”之权。这一任命彰显了东晋对凉州地区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张重华治理才能的认可与信任。 到了建兴四十年(公元352年),原本隶属于后赵的西中郎将王擢,在陇上屯兵时被前秦将领苻雄击败,随后投奔张重华。张重华以礼相待,不仅给予他优厚的待遇,还任命他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并同样授予“假节”之权。为了增强其军事实力,张重华派遣张弘、宗悠率领一万五千步骑兵协助王擢,共同讨伐前秦的苻健。然而,在龙黎之战中,王擢等人遭遇惨败,最终仅王擢单骑逃脱,而张弘、宗悠等将领皆战死沙场。面对如此沉重的损失,张重华深感悲痛,不仅亲自披麻戴孝为阵亡将士举哀,还派人前往每一位牺牲者家中吊唁慰问,以示关怀与尊重。即便如此,张重华并未因此放弃对王擢的信任,而是再次赋予他兵权,命其继续进攻秦州。最终,王擢成功攻克秦州,为张重华赢得了重要的战略胜利。
建兴四十一年(公元353年),张重华派遣使者向东晋朝廷上疏,陈述自己的立场与决心。他在奏疏中写道:“石虎已死,其余残党如同游魂一般,随时可能引发新的动乱。夺取混乱之国,羞辱灭亡之邦,正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臣已派遣前锋都督裴恒率七万步骑兵远赴陇上,以待圣朝威势的到来。崤山以东虽有纷扰,但不足为虑,长安富饶之地,理应迅速平定。臣身处西方荒远之地,虽未能亲临天子誓师之列,亦未参与猛将庆功之列,然心中忧思满怀,唯愿大义得以伸张。每抚剑把机簧,慷慨激昂之情油然而生,胸中郁结难消。”这份奏疏展现了张重华对东晋王朝的忠诚与担当,也表达了他对统一大业的渴望。随后,东晋太后褚蒜子下诏回应,正式加封张重华为凉州牧,进一步肯定了他的地位与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侍御史俞归抵达凉州,张重华正有意称王,因此拒绝接受朝廷的诏书。他派亲信沈猛向俞归转达自己的不满:“我家世代忠于晋室,却为何还不如慕容鲜卑?大晋册封慕容皝为燕王,而今仅授我为大将军,这如何能够激励有功忠义之臣?希望您能移往河西,与我共商称王之事。作为使臣,只要对国家有利,便可自行决断。”对此,俞归冷静回应道:“王者制度明确规定,异姓不得称王;九州之内,封爵不得超过公位。汉高祖曾一时封异姓为王,但不久便将其全部铲除,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故王陵曾言:‘非刘氏之人称王,天下必共诛之。’至于戎狄,则不在此例。春秋时期,吴楚虽称王,诸侯并未反对,因其被视为蛮夷。若齐鲁亦称王,诸侯岂会坐视不理?圣上敬重贵公忠贤,故封为上公,位列诸侯之首,而慕容氏不过是北狄,岂可相提并论?您的问话实属不当。况且,绝世之功勋者方得罕见之奖赏。若今日即封贵公为王,日后倘若贵公率河西之众南平巴蜀、东扫赵魏,修复旧都、奉迎天子,天子又将以何等爵位予以嘉奖?请三思而后行。”沈猛将俞归的话转告张重华,张重华听后深以为然,遂打消了称王的念头。 然而,就在即将接受朝廷诏书之际,张重华不幸英年早逝,享年仅二十七岁,在位十一年。他去世后,私谥为昭公,后改谥桓公。晋穆帝追赠其谥号为敬烈公,其子张耀灵继位。张重华被安葬于显陵,其兄张祚继位后,追谥张重华为桓王,并尊其庙号为世宗(《十六国春秋·前凉录》记载为世祖)。张重华的一生虽短暂,但他对凉州地区的治理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忠诚与智慧至今仍为人所称颂。
【人物评价】
房玄龄等《晋书》:
①茂、骏、重华资忠踵武,崎岖僻陋,无忘本朝,故能西控诸戎,东攘巨猾,绾累叶之珪组,赋绝域之琛賨,振曜遐荒,良由杖顺之效矣。
②“宽和懿重,沈毅少言。”;③“重华好与群小游戏,屡出钱帛以赐左右。
【轶事典故】
议论迎秋
有关官员议论派司兵赵长在西郊举行迎秋仪式。谢艾认为根据《春秋》,国家有大丧,省略阅兵之礼,应等过了年。别驾从事索遐议论说:“根据礼制,天子崩,诸侯薨,灵柩还没有停放好之前,不举行五祀,灵柩停放好了以后再举行。鲁宣公三年,周天子去世,不废止郊祀之礼。现在圣上继承大位,各种政务都刚开始,应该观察北斗七星以整理排比日月和五星的运行规律。立秋之时,万物即将成熟,是杀气的开始。这对于王事,持军旗誓师,衅鼓祭神,为的是讨逆除暴,成功济事,使宗庙社稷安宁,导致天下之福,是不能废止的。”张重华听从了他的建议。
听从劝谏
张重华喜欢与左右小人游戏,屡次用钱帛赏赐左右之人。征事索振劝谏说:“先王寝不安席,立志扫平天下,所以修整兵甲,积聚资财。大业未成,就含恨于九泉。殿下服丧期间遭巨寇侵犯,依靠重赏挫败强敌。现在灾后余民还很多,仓廪空虚,金帛的使用,是应当慎重的。从前世祖(指张骏)即位,亲理万机,章奏入宫,答覆不过夜,所以能兴隆中兴大业,奠定万世之功。现在章奏停滞在宫中,动辄拖过一两个月,下情不能上达,悲哀窘困于囹圄之中。这不是明主应有的事。臣心中甚为不安。”张重华认为他说得对。
父亲:前凉文王张骏。
嫡母:太王太后严氏。
生母:王太后马氏。
兄弟:
哥哥:前凉威王张祚。
弟弟:前凉悼公张天锡。
儿子:
1.前凉冲王张玄靓。
2.前凉哀公张耀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