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成汉开国皇帝(303年--304年~334年在位)
李雄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晋,十六国(成汉)
本名:李雄
别名:李仲俊、成武帝
字:仲俊
庙号:太宗
谥号:武皇帝
年号:
1.建兴(304—306年
2.晏平(306年六月~310年)
3.玉衡(311年―334年)
民族:氐族
生卒:274年~334年
在位时间:303九月--304年-306年-334年
前任:李流
继任:
祖 籍:宕渠
出生地: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天水市)
主要成就:建立成汉政权
陵墓:安都陵
个人简介
李雄(公元274年—334年8月11日),字仲俊,氐族人。他出生于巴西郡宕渠县(今四川省渠县),后迁居至略阳郡(今甘肃省秦安县)。作为成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李雄是景帝李特的第三子,同时也是幽公李期的父亲。 李雄容貌俊美,性情刚烈,在当时颇具声名。西晋末年,天下陷入大乱,其父李特带领六郡流民发起起义。在此期间,李雄被封为前将军。太安二年(公元303年),随着李特等人的相继去世,李雄被众将领推举为首领,继续领导流民进行战斗,并成功击败罗尚,攻克成都。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改元建兴,废除了晋朝制度,制定了七章法令。建兴三年(公元306年),李雄正式登基称帝,定都成都,设置百官,建立国号为“大成”。在其统治时期,他先后攻占了南郑、巴郡以及南中等地,威震西部地区,许多地方势力如氐王杨难敌和豪强陈安等军阀纷纷归附。 李雄为人谦逊爱民,注重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官职,简化刑法,约法省禁。他还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减轻徭役与赋税,促进了生产活动的开展。在他的治理下,民族和睦相处,百姓生活富足安定。然而,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热衷于征战以扩大疆域,导致军队纪律松散,国家财政因此出现短缺;同时,他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所欠缺,官员没有固定俸禄,国家缺乏应有的威仪。晚年时,李雄选择立侄子为继承人而放弃自己的儿子,这一决定为日后皇权之争埋下了隐患。 玉衡二十四年(公元334年),李雄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一岁。他被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安都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雄,身高八尺三寸,容貌俊美非凡。据《晋书》记载:“李雄身高八尺三寸,容貌出众。少年时期便以刚烈气概闻名乡里,他在乡间往来活动时,那些有识之士都对他极为器重。” 少年时代的李雄,凭借其刚毅果敢的气质和卓越的才能,在乡邻之间广受赞誉。当时有一位名叫刘化的道家术士,常常对众人说道:“关、陇地区的士人将来都会南迁,而在李家的儿子中,唯有仲俊(李雄)具备非凡的仪表,最终必将成为一位伟大的领袖。” 历史记载显示,李特在蜀地率领流民发动起义之时,承蒙皇帝旨意,任命李雄为前将军。这一任命不仅体现了朝廷对李雄能力的认可,也标志着他在政治与军事舞台上的崛起。从少年时期的刚烈气概到后来成为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李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二月十五日,李特、李辅与李远三兄弟在新繁(今四川省成都市新繁镇)被益州刺史罗尚所击杀。这一事件标志着李氏家族早期的重要领导人相继陨落,使得整个局势陷入危机之中。同年三月,李特的长兄李荡在追击敌军时不幸阵亡。至此,李特与李荡父子接连战死,荆州军队趁势攻占了德阳,形势变得异常危急。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继任者李流内心充满恐惧,在其妹夫李含的劝说下,于五月向荆州军队前锋、建平郡太守孙阜投降。然而,李雄却对投降之举持坚决反对态度,他独自率领部队袭击孙阜的军队,并造成对方重大伤亡。恰在此时,荆州军队的主帅、荆州刺史宗岱在垫江(今重庆市合川区)因病去世,导致荆州军队士气低落,不得不撤退回荆州。六月,李雄乘胜追击,成功攻占郫城(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为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九月,李流病逝,李雄继位,自称为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并将驻地设于郫城。此时,罗尚派遣部将攻打李雄,但均被击退。李雄不仅成功抵御敌军,还在夜间突袭成都少城,迫使罗尚退守大城。与此同时,李骧率军攻打犍为,切断了罗尚的粮草供应线。到了十二月,罗尚的军队因缺粮而陷入困境,同时面临李雄军队的猛烈进攻。
最终,罗尚选择弃城夜逃至江阳郡(今四川省泸州市),仅留下牙门罗特固守成都。罗特见大势已去,随即打开城门迎接李雄入城,李雄顺势攻克成都。 然而,当时李雄的军队正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为了维持生存,他带领部众前往郪地寻求食物,甚至挖掘野芋头充饥。这场战争导致大量蜀地百姓流离失所,他们或向东逃往江阳,或向南进入七郡以避战火。在此背景下,李雄试图迎请西山的隐士范长生出山,希望尊奉他为君主,自己甘愿为其臣子。然而,范长生坚持推辞,不愿接受这一提议。于是,李雄采取谦逊的态度,不敢自称帝王,而是将大小事务交由李国、李离兄弟决断。尽管如此,李国等人对李雄依然保持高度敬重,事事恭谨有加。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与奋斗,李雄最终建立了成汉政权,成为一方霸主。这一历史进程不仅展现了李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他的崛起,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在巴蜀大地上的开启,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永兴元年,即公元304年,李雄的将领们坚决请求他登上帝王之位。在众人的强烈拥戴下,李雄顺应时势,自称成都王,并宣布赦免境内的罪犯,同时设立“建兴”为年号。他废除了晋朝繁杂苛刻的法律制度,重新制定并颁布了简明扼要的约法七章,以稳定社会秩序。 在此基础上,李雄对家族成员及重要将领进行了封赏和任命:他的叔父李骧被封为太傅,兄长李始被任命为太保,折冲将军李离升任太尉,建威将军李云担任司徒,翊军将军李璜出任司空,材官李国则被授予太宰一职。除此之外,其他功臣也根据各自的贡献得到了相应的职位安排。为了彰显家族荣耀,李雄追尊其曾祖父李武为巴郡桓公,祖父李慕为陇西襄王,父亲李特为成都景王,母亲罗氏则被尊奉为王太后。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著名的隐士范长生从西山乘坐一辆朴素的车辆来到成都。李雄亲自到门前迎接,并手持笏板,请范长生就座,随后拜他为丞相,尊称其为“范贤”。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李雄对贤才的高度重视,也为新政权的建立增添了更多的合法性与威望。
建兴三年(公元306年),范长生向李雄进言,劝说他称帝。李雄接受了这一建议,正式登基为皇帝,并对境内的罪犯予以赦免,同时改年号为晏平,定国号为大成。为了彰显家族的尊贵与传承,李雄追尊其父李特为景皇帝,庙号始祖,母亲罗氏则被尊奉为太后。 此外,李雄对范长生极为倚重,授予他“天地太师”的高位,并封其为西山侯。不仅如此,他还特别优待范长生及其部下,规定他们无需参与军事征伐,且所有租税收入均归范长生所有,以示尊崇与信任。 在建国初期,李雄所建立的大成政权尚缺乏完备的法纪和礼仪制度。当时,诸位将军凭借李雄的恩宠,各自争夺官职班次,导致内部秩序混乱。面对这一局面,尚书令阎式上疏提出建议。他在奏疏中指出:“治理国家、制定法纪,应当以遵循旧有的典章制度为原则。汉、晋时期的惯例表明,只有太尉、大司马这样的职位才执掌兵权;而太傅、太保则是辅佐君主如同父兄般的角色,负责讲论道义;司徒、司空则主管五教九土之事。秦代设立丞相一职,统管各类政务。到了汉武帝末年,才破例让大将军兼管政务。如今,我朝基业初建,百事尚未齐备,若诸公大将的班列位次不统一,争相请求设置新官职,则会违背典章旧制。因此,应当尽快建立一套明确的制度作为楷模和法式。”李雄采纳了阎式的建议,从而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李雄善于纳谏的品质,也为大成政权逐步走向规范化治理迈出了重要一步。
败敌夺城
晏平五年(公元310年),李雄派遣李国、李云等人率领两万部众进攻汉中地区。梁州刺史张殷在面对强大的攻势时,被迫逃离汉中,逃往长安避难。李国等人迅速攻陷了南郑,并将汉中的居民全部迁徙至蜀地。这一时期,南方连年遭受饥荒与瘟疫的双重打击,死亡人数高达十万之众,社会动荡不安。 与此同时,南夷校尉李毅坚守建宁(今云南省境内)抵抗入侵,拒绝投降。然而,李雄采取了巧妙的策略,他成功说服了当地的夷人部落协助讨伐李毅。最终,李毅因病去世,其城池被攻破,三千多名壮士惨遭杀害,上千名妇女被掳掠至成都。 当时,李离占据梓潼郡,但他的部将罗羕和张金苟等人发动叛变,杀害了李离及其盟友阎式,并将梓潼献给罗尚以示归降。罗尚随即派遣部将向奋驻扎在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以此对李雄形成军事压力。然而,李雄并未退缩,他率军攻打向奋,但由于对方防守严密,未能取得胜利。 在此期间,李国被派往巴西郡(今四川省阆中市)镇守。然而,文硕却突然发难,杀害了李国,并以巴西郡投降罗尚。面对不利局势,李雄不得不撤回主力部队,同时派遣部将张宝对梓潼发起突袭,最终成功攻陷梓潼。恰逢罗尚去世,巴郡陷入混乱,李骧趁机攻打涪城。
玉衡元年(公元311年)正月,李骧成功攻克涪城(今四川省绵阳市),俘虏了梓潼太守谯登。随后,李骧乘胜追击,进军讨伐文硕,并将其斩杀。这一系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李雄的信心,他宣布赦免境内的罪犯,并改年号为“玉衡”,以彰显其统治的新气象。这一时期的局势变化复杂,但李雄通过灵活的战略调整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宽免降附
玉衡四年(公元314年),成汉政权在李雄的领导下,进一步扩展了疆域。这一年,成汉成功收复了汉嘉郡(今四川省雅安市一带)与涪陵郡(今重庆市彭水县一带)。随着边疆的稳定和治理成效的显现,远方的百姓纷纷前来归附。为了巩固统治、安抚民心,李雄颁布了一道宽大为怀的诏令,宣布对所有投降及依附的民众免除徭役和赋税负担。他以仁德治国,虚心纳贤,注重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做到因材授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他的治理下,益州地区逐渐恢复了安定繁荣的局面。
玉衡五年(公元315年),李雄正式册立其妻任氏为皇后,彰显了家庭与国家并重的理念。与此同时,外部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氐族首领杨难敌兄弟因被前赵刘曜击败,被迫率部逃至葭萌关,并派遣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投靠成汉,以此寻求庇护。此外,陇西地区的叛军领袖陈安也选择归顺李雄,这标志着成汉势力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增强了其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军事扩张的过程中,成汉并非一帆风顺。同年,李雄派遣其弟李骧率领大军征伐越巂郡(今四川省西昌市一带)。面对强大的攻势,越巂太守李钊选择投降,从而避免了一场血腥的战斗。随后,李骧乘胜追击,继续向南进发,试图从小会岭进攻宁州(今云南省华宁县一带)。然而,宁州刺史王逊早有准备,命令部将姚岳率全军迎战。由于地形不熟以及敌军顽强抵抗,李骧的军队遭遇了挫折,加之连日大雨导致行军困难,最终不得不撤退。在渡过泸水时,士兵争相抢渡,造成了大量伤亡。尽管如此,李钊作为降将,仍然得到了李雄的优待。他在成都受到极高的礼遇,无论是朝廷礼仪还是丧葬制度,都由他负责制定和执行,充分体现了李雄对贤才的尊重与信任。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李雄不仅稳固了内部统治,还成功吸纳了周边势力的支持,为成汉政权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仁政与智慧,使得这个偏居西南的政权在乱世中焕发出独特的光芒。
杨难敌在逃奔葭萌的时候,遭遇了李雄麾下安北将军李稚的宽厚对待。李稚不仅抚慰了他们,还慷慨地放他们兄弟返回武都。然而,杨难敌却辜负了这份仁慈,仗着天险之地,肆意妄为,做了许多不守法纪之事。面对这样的挑衅,李稚毅然向李雄请求讨伐杨难敌。 李雄对此高度重视,他派遣中领军李琀,以及将军乐次、费他、李乾等人从白水桥一路进攻下辩。同时,征东将军李寿则统领李琀的弟弟李玝攻打阴平,形成了双线作战的战略布局。然而,杨难敌并非等闲之辈,他迅速派军抵御,使得李寿的部队难以推进。而另一边,李琀与李稚却能长驱直入,顺利抵达武街。 然而,战局瞬息万变。杨难敌见状,立即派出精锐部队切断了李琀和李稚的退路,并对他们展开了四面围攻。
最终,这场战斗以李雄一方的惨败告终——李琀和李稚被俘虏,数千将士不幸阵亡。值得注意的是,李琀与李稚不仅是李雄的重要将领,更是其兄长李荡的儿子。这一惨痛的损失让李雄悲痛欲绝,他数日未曾进食,每每提及此事便泪流满面,内心充满了自责。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李雄的悲痛不仅源于亲人的逝去,更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低估了对手的实力,未能充分预判局势的发展。这种深刻的责任感与自我反省,正是一个伟大领袖应有的品质。
拥立太子
玉衡十四年(公元324年),李雄正计划立其兄长李荡之子李班为太子。当时,李雄自己有十多个儿子,朝廷中的群臣大多希望他能选择自己的亲生子嗣来继承大统。然而,李雄却发表了一番深思熟虑的言论,他说:“当初我们起兵之时,情形就如同普通人抬手保护自己的头颅一般,只是为了求生存,并未曾奢望建立帝王的基业。然而,天下正值丧乱之际,晋氏皇室流离失所,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志成城,举兵起义,我们的初衷是为了拯救那些陷入涂炭之苦的生灵。而大家推举我,使我得以居于王公的地位之上。这份基业的开创,实际上离不开先帝的卓越功勋。我的兄长李荡是嫡系血统,本应继承大祚。他不仅恢弘懿美、明智聪睿,更仿佛肩负着上天赋予的神圣使命。可惜的是,他在大事即将垂成之际,不幸战死沙场。” 接着,李雄继续说道:“李班,作为李荡的儿子,他的姿质性情仁厚孝顺,平日里好学不倦,早已有所成就。我相信,他必定能够成为一位堪当大任的人才。”然而,这一决定遭到了李骧和司徒王达的强烈反对。他们劝谏道:“先王设立太子的目的,正是为了防止篡位夺权的祸端滋生,因此必须慎重考虑。
历史上已有前车之鉴:吴子舍弃自己的儿子而立弟弟为君,最终引发了专诸行刺的大祸;宋宣公不立自己的儿子与夷,而是选择了弟弟宋穆公,结果导致了后来宋督的事变。试问,即便再像儿子,又怎能真正比得上自己的亲生子嗣呢?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尽管李骧和王达竭力劝阻,但李雄并未采纳他们的建议,最终还是坚持立李班为太子。李骧退下后,不禁泪流满面,感慨道:“从今日起,祸乱恐怕就要开始了。”这段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权力斗争,也揭示了在王朝传承过程中,如何平衡家族血脉与政治考量之间的深刻矛盾。
张骏致信
前凉文王张骏曾派遣使者向成汉的李雄递送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张骏劝说李雄放弃皇帝的尊号,转而向晋朝称藩,成为其属臣。面对这样的建议,李雄回信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与心声。 李雄在回信中说道:“我昔日被士大夫们推举为帝,但原本并无称帝之心。我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成为晋室有大功之臣,或者至少能和你一样,作为守御边疆的将领,共同扫除乱世尘埃,让天下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使皇帝的江山安康太平。然而,晋室如今已然衰败,无论是恩德还是声誉都已不复往昔。我对东方的晋室翘首以盼,已经有些年月了。恰好此时收到了你的来信,在独处暗室之时细细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意,不禁感慨万千。我深知,你希望依照古时楚汉的故事,尊奉楚义帝的精神。从《春秋》的大义来看,这方面的确无人能出其右。”张骏对李雄这番话极为重视,因此双方不断派遣使者往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有一次,巴郡传来紧急消息,称有来自东面的军队正在逼近。对此,李雄说道:“我曾经忧虑石勒飞扬跋扈,不断侵犯并威逼琅琊之地,这件事一直让我耿耿于怀。未曾想到,如今竟然能够举兵对抗,实在令人感到欣慰。”实际上,李雄平日里喜好清谈,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发表类似这样富有深意的言论。
前凉借道
在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与丧亡之苦的动荡时期,李雄频繁派遣使者向晋穆帝进贡,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与东晋政权分庭抗礼,共同分割天下。然而,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还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故事。 张骏当时统领秦、梁二州,其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在此之前,他曾派遣傅颖向成汉政权借道,希望能够顺利将表章送达京师,以表达对晋朝中央政权的忠诚。然而,这一请求却遭到了李雄的拒绝。面对如此困境,张骏并未放弃努力,他再次派遣治中从事张淳前往成汉,并以自称藩属为条件,希望能够成功借道。这一次,李雄显得十分高兴。当张淳抵达时,李雄对他说道:“你们的君主英名盖世,所处之地地形险要,兵马强盛。为何不趁此机会,在一方称帝,自立门户呢?” 张淳听后,并未被李雄的话语所动摇,而是坚定地回答道:“我们的君主始终铭记先祖世代忠良的传统,未曾忘记为天下雪耻的重任,也未曾忽视解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使命。因此,即便日头偏西,他也无暇顾及饮食,时刻准备着枕戈待旦。我们希望借助琅邪王的力量,在江东实现大晋王朝的中兴伟业。所以,即便相隔万里,我们依然心系朝廷,渴望成就如同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又怎能有自取天下的念头呢?” 李雄听完张淳的一番话后,不禁面露惭愧之色。他感慨道:“其实,我的先祖先父也曾是晋朝的臣民。当年,为了躲避战乱,我们与六郡之人一同来到这里。后来,因被同盟之人推举,才有了今日的局面。倘若琅邪王能够在中原复兴大晋王朝,我定会率领众人全力相助。” 张淳完成使命后返回,顺利将表章送抵京师。天子得知此事后,对张骏及其团队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当时各割据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更彰显了忠义之士在乱世中坚守信念、维护正统的决心与气节。
尽得南中
成汉政权的兴衰更迭与李雄及其继承者们的军事行动和政治举措令人瞩目。 早先,李骧离世后,李雄深感悲痛,同时为了稳定局势,他迅速任命李骧之子李寿为大将军、西夷校尉,这一决定不仅巩固了内部权力结构,也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玉衡二十年(330年)十月,李寿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督率征南将军费黑与征东将军任回(注:原文中的“<石巳>”应为具体人名,推测为“任回”),成功攻陷巴东。面对来势汹汹的攻势,晋朝太守杨谦只能选择退守建平以图再战。然而,李寿并未就此止步,他另派费黑继续侵扰建平,迫使晋朝巴东监军毌丘奥进一步退守宜都,局势逐渐向成汉倾斜。
玉衡二十一年(331年)七月,李寿再次展现其出色的指挥能力,他率军进攻阴平、武都两地,最终迫使氐王杨难敌投降,这一胜利极大地扩展了成汉的疆域,也彰显了李寿在军事上的非凡才华。
玉衡二十三年(333年),李雄精心策划了一场针对朱提的战略进攻。他命李寿为主帅,并委派费黑与仰攀担任先锋,同时派遣镇南将军任回征伐木落,通过分散宁州援兵的方式削弱对手实力。此役结果如他所愿,宁州刺史尹奉被迫投降,成汉顺利占据了南中地区。在这片新得的土地上,李雄颁布赦令,宽恕境内罪犯以示恩德,并派遣李班讨伐平定宁州的夷人部落,最终任命李班为抚军,确保该地区的长期稳定。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无常。
玉衡二十四年(334年),李雄遭遇不幸,头部生出毒疮,病情日益加重。同年六月二十五日,这位伟大的君主终究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享年六十一岁,在位三十一年。李雄去世后,被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安都陵。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其所建立的功业却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轶事典故】
生必大贵
李雄的母亲罗氏,梦见两道彩虹从门口升向天空,其中一道虹中间断开,而后生下李荡。后来罗氏因为去打水,忽然间像是睡着了,又梦见大蛇绕在她的身上,于是有了身孕,十四个月之后才生下李雄。罗氏常常说我的两个儿子如果有先死的,活着的必定有大富贵。最终李荡死在李雄前面。
为母守丧
李雄的母亲罗氏去世时,李雄相信巫师的话,有很多忌讳,以至于想不入葬。他的司空赵肃谏阻他,李雄才听从了。李雄想行三年守丧之礼,群臣执意谏阻,李雄不听。李骧对司空上官惇说:“如今正有急难还没有消解,我想坚持谏阻,不让主上最终守居丧之礼,你认为怎么样?”上官惇说:“三年的丧制,从天子直到庶人,所以孔子说:‘不一定是高宗,古时候的人都是这样。’但是汉魏以后,天下多难,宗庙是最重要的,不能长时间无人管理,所以不行线绖一类的礼,尽哀就罢了。”李骧说:“任回将要到来,这个人在处事方面很有决断,而且主上常常很难不听他的话,等他到了,就和他一起去请求。”任回抵达后,李骧和任回一同去见李雄。李骧脱去冠流着泪,一再请求因公除去丧服。李雄大哭不答应。任回跪着上前说:“如今王业刚刚开始建立,各种事情都在草创阶段,一天没有主上,天下人心惶惶。从前武王披着素甲检阅军队,晋襄公系着墨绖出征,难道是他们希望做的吗?是为了天下人而委屈自己的原故呀,希望陛下割舍亲情顺从权宜的方法,以使国运永远兴隆。”于是强行扶李雄起来,脱去丧服亲理政事。
1.李虎>2.李慕
1.李虎>2.李慕>3.李辅
1.李虎>2.李慕>3.李特
1.李虎>2.李慕>3.李特>4.李始
1.李虎>2.李慕>3.李特>4.李荡
1.李虎>2.李慕>3.李特>4.李荡5.李琀
1.李虎>2.李慕>3.李特>4.李荡5.李稚
1.李虎>2.李慕>3.李特>4.李荡5.李班
1.李虎>2.李慕>3.李特>4.李荡5.李都
1.李虎>2.李慕>3.李特>4.李雄
1.李虎>2.李慕>3.李特>4.李雄>5.李越
1.李虎>2.李慕>3.李特>4.李雄>5.李霸
1.李虎>2.李慕>3.李特>4.李雄>5.李期
1.李虎>2.李慕>3.李特>4.李雄>5.李保
1.李虎>2.李慕>3.李庠
1.李虎>2.李慕>3.李流>4.李龙
1.李虎>2.李慕>3.李骧>4.李寿
1.李虎>2.李慕>3.李骧>4.李寿>5.李势
1.李虎>2.李慕>3.李骧>4.李寿>5.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