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势~成汉末代皇帝(343--347年在位--361年卒)
李势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成汉)
本名:李势
别名:李子仁
字:子仁
年号:
1.太和(344年正月-346年九月)
2.嘉宁(346年十月-347年三月)(三月李势被东晋俘虏,范贲又沿用至349年。)
在位:343-347年4月13日
生卒:?--361年
民族族群:氐族
出生地:蜀郡成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
个人简介
李势(?~361年),字子仁,出生于蜀郡成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是汉昭文帝李寿之子,也是成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在位时间为343年~347年)。 汉兴六年(343年),其父李寿去世后,李势继位为帝,并改年号为太和。在他统治期间,国家逐渐陷入混乱。李势为人骄纵狂妄,性格吝啬,贪恋财物与美色,不仅荒废朝政,还频繁杀人夺妻,对大臣残酷无情,滥用刑法,导致朝廷内外人人自危,社会动荡不安。 嘉宁二年(347年),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军进攻成汉。面对强大的东晋军队,李势无力抵抗,最终选择投降,标志着成汉政权的灭亡。战后,桓温将李氏家族迁往建康(今南京),并封李势为归义侯,以示安抚。升平五年(361年),李势病逝,结束了他的一生。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早年间,李寿的妻子阎氏未能生育子嗣。为了延续家族血脉,李寿的父亲李骧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杀死了李凤,并将李凤的女儿娶来作为李寿的妾室。后来,这位妾室为李寿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李势。 成汉幽公李期对李势非常欣赏,不仅因为李势有着出众的姿质与相貌,更因为他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特气质。因此,李期特别任命李势为翊军将军,并且册封他为汉王世子,赋予了他极高的地位和权力。 李势的外貌特征也颇为引人注目。他身高达到七尺九寸,在当时属于身材高大的人物;而他的腰围则有十四围之粗,这在常人看来是极为罕见的体格。加之他擅长俯仰之间的动作技巧,这些特点使得他在当时的众人眼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公元338年,这一年也是成汉历史上的“汉兴元年”。随着李寿正式继位成为新的君主,他随即立下自己的儿子李势为太子,从而明确了皇位继承人的身份,也为成汉王朝未来的走向奠定了基础。
登基为帝
公元343年,即汉兴六年,李寿驾崩,其子太子李势继位,成为成汉政权的新君主。继位之初,李势便颁布诏令,赦免了境内的罪犯,以此彰显新帝登基的仁政之风。
公元344年,也就是太和元年的正月,李势正式改年号为“太和”,以示新政开端。同时,他尊奉自己的嫡母阎氏为皇太后,并册立自己的妻子李氏为皇后,进一步巩固了朝廷内外的家族权威与秩序。 同年秋季,太史令韩皓向李势上书进言道:“火星现于心宿,此乃天象警示,意在谴责我们对宗庙祭祀的疏忽。”李势听后十分重视,随即命令群臣就此展开讨论。经过商议,相国董皎与侍中王嘏共同提出建议:“景皇帝李特、武皇帝李雄开创了国家大业,而献皇帝李骧、文皇帝李寿则继承并稳固了这一基业。
四位先帝的关系至亲且血脉相连,绝不可因时间久远而被遗忘或中断祭祀。因此,应当重新恢复对李特与李雄两位先帝的祭祀仪式,并以汉王的尊称进行祭拜。” 最终,李势采纳了群臣的建议,下令重新举行对李特和李雄的祭祀活动,以此表达对先祖功绩的敬仰与追思,同时也借此机会强化了成汉王朝的文化认同感与政治合法性。
诛臣平乱
公元345年,即太和二年的九月,成汉政权内部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政治风波。当时,李势的弟弟、大将军兼汉王李广,因李势没有子嗣,便请求被立为皇太弟,以确保国家的继承权能够平稳过渡。然而,李势并未同意这一请求。 马当与解思明两位大臣认为,李氏家族本就人丁稀少,若再对兄弟之间进行废黜或惩罚,将使政权更加孤立无援,陷入危险境地。因此,他们极力劝说李势接受李广的要求。然而,李势却怀疑这三人之间存在预谋篡位的可能,于是命令董皎逮捕马当与解思明,并将二人处死,同时夷灭其三族。
随后,李势派遣太保李奕进攻驻守涪城的李广,剥夺了他的大将军职位,并将其贬为临邛侯。面对如此打击,李广最终选择自杀身亡。在被捕时,解思明叹息道:“国家之所以未亡,全赖我们这几个人支撑,如今局势恐怕危矣!”即便如此,他依然谈笑自若,从容赴死。解思明以其智慧与谋略著称,敢于直言进谏;而马当则一向深得民心,两人死后,朝野上下无不为之哀悼。
公元346年,也就是太和三年的冬天,成汉国内再次爆发叛乱。太保李奕在晋寿起兵造反,吸引了大量蜀地民众响应,叛军规模迅速扩展至数万人之众。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李势亲自登上城墙指挥防御。李奕孤身冲向城门,试图突破防线,但守城士兵果断反击,用箭矢将其射杀,叛军随即土崩瓦解,四处溃逃。 平定叛乱后,李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赦,以安抚人心,并改元“嘉宁”,希望借此稳定局势,重新凝聚国家力量。
亡国投降
公元347年,也就是东晋的太和四年,一场重要的历史战役拉开了帷幕。当时,东晋大司马桓温率领水军出征,目标直指成汉政权的李势。桓温的军队驻扎在青衣时,李势迅速调集大军进行防御,并固守阵地。同时,他派遣将领李福与昝坚等数千人从山阳出发,奔赴合水以抵御桓温的进攻。
李势一方认为桓温的部队只能通过步行小路前来,因此将领们计划在长江南岸设置伏兵来对付晋军。然而,昝坚对此并不认同,他带领各部从长江北岸的鸳鸯碕渡江,前往犍为。然而,桓温的部队却选择了从山阳沿长江南岸行进的道路。当昝坚抵达犍为时,才惊觉与桓温的行军路线错开,于是匆忙回头,从沙头津向北渡江。但当他赶到时,桓温已经到达成都附近的十里陌,昝坚的部队因措手不及而溃散。 桓温随即兵临城下,下令纵火烧毁大城各个城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李势的部众惊慌失措,再无坚守的决心。此时,中书监王嘏、散骑常侍常璩等人劝说李势投降。李势将此事咨询侍中冯孚,冯孚则提醒道:“昔日吴汉伐蜀,曾屠戮公孙氏全族。如今晋军宣称不会赦免李家,即便投降,恐怕也难逃一死。”尽管如此,李势最终还是选择在夜晚逃离东门,与昝坚一同退至晋寿。 随后,李势派遣私自委任的散骑常侍王幼奉上降书,内容如下:“伪嘉宁二年三月十七日,略阳人李势叩首死罪。伏惟大将军节下,先人遭难流亡,凭恃险要地势,趁局势之隙,窃据汶蜀之地。李势愚昧无知,承继末期统绪,苟且偷安,未能改弦更张。竟劳大驾,亲临此险峻崎岖之地。将士狂妄愚鲁,冒犯天威。惭愧悔恨,精魂飞散,甘愿承受刀斧之刑,以祭大军战鼓。伏惟大晋,天网恢弘博大,恩泽遍及四海,远超日月光辉。情势紧迫,暂避草野。今日到白水城,谨派使者奉笺呈交,并命令州郡放下武器。枯池之鱼,时刻等待救命之音。” 不久之后,李势亲自用车拉着棺木,自缚来到桓温军营门前请降。桓温解开他的绑绳,焚烧了棺木,将李势及其弟弟李福(《十六国春秋》记载为李势叔父)、堂兄李权等十余名亲族迁往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李势被封为归义侯,至此,成汉政权正式宣告灭亡。
公元361年,即东晋升平五年,李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去世,结束了他充满波澜的一生。
【主要成就】
李势其人,性情骄奢淫佚,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他常常深居宫中,极少与公卿大臣接触交流,这使得朝政逐渐疏离。他对昔日的臣下心存忌惮,刻意疏远,却对身边阿谀奉承之人极为信任。谗言与媚语交织并进,致使朝廷风气日渐败坏。同时,刑罚苛刻且泛滥成灾,无论是宫廷之内还是外廷上下,人心尽失,群臣百姓皆与其离心离德。 在李势统治时期,蜀地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故。在此之前,蜀地并未见獠族人的踪迹。然而,在他执政期间,獠族人开始从山中迁出,自巴西至犍为、梓潼等地,十多万个部落遍布山谷之间。这些部落实力庞大,难以禁止和控制,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与祸患。加之连年遭遇荒年,国境之内满目疮痍,一片萧条景象,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不安。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与李势的昏庸无道和治理不善密不可分。
《晋书·卷一百二十一·载记第二十一》
《魏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至卷九十八
【人物评价】
《晋书》:
①“子仁承绪,继传昏虐,驱率余烬,敢距大邦。授甲晨征,则理均于困兽;斩关宵遁,则义殊于前禽。宜其悬首国门,以明大戮,遂得礼同刘禅,不亦优乎!”
②“势身长七尺九寸,腰带十四围,善于俯仰,时人异之。”
③“势既骄吝,而性爱财色,常杀人而取其妻,荒淫不恤国事。”
④“加之荒俭,性多忌害,诛残大臣,刑狱滥加,人怀危惧。斥外父祖臣佐,亲任左右小人,群小因行威福。又常居内,少见公卿。
【亲属成员】
祖父:太傅、汉献王。赠相国。昭文帝追尊为献皇帝。
祖母:阎皇后,昭文帝立为皇后,李势尊为皇太后。
父亲:李寿,汉昭文帝
母亲:李氏,梁州刺史李凤之女
弟弟:李广,大将军,345年为皇帝李势怀疑,李势贬李广为临邛侯,李广自杀
妻子:李皇后,李势继位封为皇后,成汉亡国之后,李皇后不知所终
女儿:李氏,桓温妾,姿貌绝丽,我见犹怜(一说为李势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