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十六国成汉政权奠基人(301--303年)
李特
所处时代:西晋.
全名:李特
字:玄休
庙号:始祖(追)
谥号:景皇帝(追)
年号:建初(303年-304年九月)
职务:巴蜀起义军首领
祖籍: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
民族族群:氐族
出生地:略阳临渭(今甘肃省秦安县)
生卒:约 250年~303年
主要成就:成汉政权奠基人
个人简介
李特(约250年—303年),字玄休,氐族人,祖籍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出生于略阳临渭(今甘肃省秦安县)。他是东羌猎将李慕之子,同时也是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的奠基者、成汉开国皇帝李雄的父亲。 李特年轻时便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领导力。他最初担任州郡官吏,负责地方事务。在元康年间(公元291年至299年),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大量流民被迫迁徙,李特也随流民群体从家乡迁往巴蜀地区。凭借其出色的组织能力和个人魅力,他很快被推举为流民首领,成为这一群体的核心人物。
永宁元年(301年),李特因诛杀叛乱将领赵廞有功,受到晋廷嘉奖,被授予“宣成将军”之职,并封为“长乐乡侯”。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李特逐渐意识到晋朝对流民的压迫和剥削问题日益严重。于是,在同年晚些时候,他决定带领六郡流民发动起义,反抗晋朝统治。
太安元年(302年),李特自立为“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并兼任益州牧,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地位。次年(303年),他宣布改元“建初”,标志着成汉政权的初步建立。然而,就在这一年,李特不幸被晋将罗尚设计袭杀,未能亲眼见证成汉政权的最终建立。
李特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努力为成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其子李雄继位后,追谥李特为“景王”。后来,当李雄称帝建立成汉时,又进一步追尊李特为“景皇帝”,庙号为“始祖”,以此彰显他对成汉王朝创立的重要贡献。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李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一位勇敢无畏的领导者,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铭记,成为研究十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物生平】
巴蜀求食
李特,出身于氐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巴国曾对氐族专门征收一种名为“賨布”的捐税。因此,在汉人中间,氐族常常被称作“賨人”(读作 cóng)。 年轻时期的李特,在州中担任官职。他不仅见解独到、非同寻常,而且身材魁梧,身高达到八尺。李特兼具才华与勇武,擅长骑马射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他的性情沉稳,刚毅且有度量,为人正直,喜好主持正义、打抱不平。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在州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认可。凡是与他志同道合的人,都纷纷归附于他,形成了一个颇具凝聚力的群体。
西晋元康六年,即公元296年,氐族首领齐万年发动叛乱,致使关西地区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加之连年灾荒,略阳、天水等六郡的民众因饥荒而被迫背井离乡,迁徙至汉川寻求生路。据记载,当时有数万家流民涌入此地,其中包括李特兄弟。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他们始终关心同行者的安危,对病弱和贫困者伸出援手,不仅给予物质上的救助,还提供必要的保护。这种无私的行为赢得了众多流民的信任与支持,也让李特兄弟逐渐成为这支迁徙队伍的核心人物。 流亡至汉中后,这些百姓向朝廷上书,请求允许他们在巴、蜀两地暂时寄居以解决温饱问题。然而,朝廷起初并未同意这一请求,而是派遣侍御史李宓前往汉中进行慰劳,并负责监督流民,严禁其进入剑阁。然而,李宓抵达汉中后,却接受了部分流民的贿赂,转而向朝廷上奏称:“目前流民人数多达十余万,仅靠汉中一郡之力难以救济。若向东前往荆州,沿途水流湍急且缺乏船只,危险重重。而蜀地粮仓充实,百姓富足,完全有能力接纳并安置这些流民。”最终,朝廷采纳了李宓的建议,允许流民进入蜀地。自此,大量流民散布于梁州与益州之间,形成了一股难以控制的力量。 当李特率领流民抵达剑阁时,他站在险峻的地势前,不禁感慨万千。他遥望四周山川之险要,叹息道:“刘禅拥有如此坚固的屏障,却甘愿投降他人,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才能平庸、见识浅薄吗?”这番话令随行的阎式、赵肃、李远、任回等人深感震撼,纷纷对李特表现出的远见卓识表示钦佩,认为他绝非寻常之人。从这一刻起,李特的形象更加鲜明。
铲除赵廞
永康元年,即公元300年的十一月,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书,征召时任益州刺史的赵廞入朝,担任大长秋一职,并指派成都内史耿滕接替赵廞出任益州刺史。然而,当时的政治局势十分复杂,赵王司马伦发动了一场政变,废黜并杀害了皇后贾南风,从而掌控了朝政大权。由于赵廞与贾南风之间存在着姻亲关系,他在接到朝廷的征召和任命后,感到极为恐惧。同时,他也敏锐地察觉到晋朝已经呈现出衰败混乱的局面,心中萌生了占据蜀地、自立为王的野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赵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首先命令打开益州的粮仓,将粮食分发给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以此赢得民心。在此过程中,他特别注意拉拢李特兄弟。李特及其兄弟能力出众,勇武过人,且手下多为巴西郡的士兵,与赵廞同属一个郡籍。因此,赵廞对李特等人表现得极为优待,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心腹爪牙。然而,李特等人却利用赵廞赋予的权力,频繁聚集民众,从事劫掠活动,这种行为引起了当地蜀人的强烈不满。 与此同时,成都内史耿滕多次秘密向朝廷上奏,指出流民虽具有剽悍骁勇的特点,但相比之下,蜀地百姓则显得怯懦软弱。他认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这些流民,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耿滕建议朝廷尽快让流民返回故土,以免秦州、雍州等地的灾祸蔓延至梁州、益州等区域。然而,赵廞得知耿滕的奏报内容后,对耿滕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和仇恨。 不久之后,益州接到朝廷的正式诏书,随即派遣一千多名文武官员前往迎接耿滕。耿滕率领队伍顺利进入州城。然而,赵廞并未就此善罢甘休,他迅速组织自己的部众,在西门发动袭击,与耿滕展开激烈交战。最终,耿滕不幸战败身亡,赵廞成功夺取了益州的实际控制权。 同年,赵廞自封为大都督、大将军及益州牧,重新安排了各级官职,并更换了所属郡县的守令。对于晋廷任命的官员,赵廞要求他们必须完全服从自己的命令。在这一时期,李特的弟弟李庠以及其兄弟、妹夫李含、任回、上官惇(又作上官昌)、李攀、费佗(又作费他)、苻成、隗伯等人率领四千骑兵投奔赵廞。赵廞对李庠尤为器重,不仅授予他威寇将军的职位,还封他为阳泉亭侯,将其视为最亲密的心腹。随后,赵廞命令李庠招募六郡中的壮勇之士,迅速扩充军队规模,最终发展到一万余人,用以切断北方可能的威胁。 李庠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个人魅力,在军中享有极高声望,被誉为东羌良将。然而,随着他的势力不断壮大,赵廞开始对他产生忌惮之情,只是碍于表面关系,尚未公开表达这种敌意。尽管如此,这种潜在的矛盾预示着未来局势的进一步复杂化。
永宁元年,即公元301年的二月,长史杜淑与张粲向赵廞进言道:“将军刚刚起兵,便仓促地将重兵交予李庠指挥。然而李庠并非我族类之人,他必定不会与我们同心同德。如此做法无异于倒持干戈,授人以柄,使其反过来攻击我们自身。因此,应当尽快设法应对这一潜在威胁。” 恰在此时,李庠劝说赵廞称帝。杜淑与张粲借此机会,向赵廞指控李庠犯下大逆不道之罪。于是,赵廞下令将李庠及其十余名子侄全部杀害。当时,李特与李流兄弟均在外领兵。为安抚二人,赵廞遣使告知他们:“李庠出言不逊,理应处死。此事与你们兄弟无关。”同时,他还任命李特与李流为督将。然而,李特与李流对赵廞心生怨恨,遂率军返回绵竹。 赵廞担忧朝廷会派兵讨伐自己,派遣长史费远、犍为太守李苾(一作蜀郡太守)以及督护常俊率领一万多人截断北来的道路,并驻扎于绵竹的石亭。李特秘密召集七千余人,于夜间突袭费远等人的军队,成功击败对方。费远等人惨败而归,李特命令士兵纵火焚烧敌军营地,导致敌军十之八九被烧死。随后,李特率军进攻成都。 当赵廞得知敌军即将到达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不知所措。费远、李宓以及军祭酒张征(一作张微)等人趁夜破城而出,逃出生天。文武百官亦纷纷逃离。赵廞仅携妻儿乘坐小船逃亡,行至广都(今成都市双流区)时,被随从朱竺杀害。 李特顺利进入成都后,却放任士兵肆意抢掠。他残忍杀害了西夷护军姜发,还屠戮了赵廞的长史袁治以及赵廞所任命的众多官员。之后,李特派遣其麾下的牙门王角与李基前往洛阳,呈奏赵廞的罪状,以图正名。
交战罗尚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十一月,梁州刺史罗尚得知赵廞有谋反的迹象后,曾向朝廷上表称:赵廞并非雄才大略之人,蜀地百姓也不会归附于他,其失败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晋惠帝司马衷随即任命罗尚为平西将军,并兼任护西夷校尉与益州刺史,负责督领牙门将王敦、上庸都尉义歆、蜀郡太守徐俭以及广汉太守辛冉等将领,率领七千余人进入蜀地以稳定局势。 李特等人听闻罗尚率军到来,心中颇为惶恐。为了缓解紧张局势,李特派遣自己的弟弟李骧前往迎接,并献上了许多珍贵的宝物与古玩以示友好。罗尚见状十分满意,当即任命李骧为骑督。随后,李特与其弟李流又在绵竹设宴,用牛酒犒劳罗尚及其部下。然而,在此过程中,王敦与辛冉却对李特等人存有戒心,他们劝谏罗尚道:“李特兄弟向来以盗贼行为闻名,应当趁此机会将其铲除,否则日后必成祸患。”然而,罗尚并未采纳这一建议。由于辛冉与李特之间曾经有过交往,他便对李特说道:“今日故人相逢,不知是吉是凶。”这句话让李特内心充满疑虑与恐惧。
不久之后,朝廷下达命令至秦州与雍州,要求召回那些因战乱而流落到蜀地的百姓,并派遣御史冯该与张昌监督执行此项任务。李特的兄长李辅一直留在家乡略阳,此时他以迎接家人为由,从略阳来到蜀地。他对李特说道:“中原地区刚刚经历了一场变乱,局势尚未安定,我们不必急于返回。”李特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于是萌生了占据巴蜀以图称雄的想法。为此,他多次安排阎式去拜会罗尚,请求暂时允许流民停留至秋季,并通过贿赂的方式争取到罗尚与冯该的认可。随后,朝廷在讨论讨伐赵廞的功绩时,决定封李特为宣威将军,赐爵长乐乡侯;封李特之弟李流为奋威将军,赐爵武阳侯。相关文书也很快传达到了益州。 按照计划,罗尚需要列出参与讨伐赵廞的六郡流民名单,以便朝廷给予相应的奖赏。然而,由于辛冉并非按常规途径被征召而来,因此他对这一任务颇为抗拒,不愿配合执行。不仅如此,他还试图将消灭赵廞的功劳据为己有,故意不按照朝廷的旨意行事,导致名单未能如实上报。这一行为引发了众人的不满,怨声四起。
罗尚被委派负责催促、监督并遣送流民,并限令他们必须在七月启程。然而,辛冉性情贪婪且凶暴,他不仅打算杀害流民的首领,还计划掠夺流民的财产。为此,他与李宓共同向罗尚进言:“流民在过去赵国叛乱期间,曾大肆剽窃和抢夺了大量财物。我们应当下发公文,在各地设置关卡,以收取这些不义之财。”罗尚听信此言,随即传送檄文至各地,要求开始遣返流民,并命令梓潼太守张演在重要路口设置关卡,专门搜查和没收所谓的“赃物”。 面对这一情况,李特等人多次请求宽限时日,希望等到秋收之后再进行遣返。当时,流民广泛分布在梁州与益州地区,许多人靠做佣工维持生计。当他们得知州郡正强行催促遣返时,无不忧心忡忡、怨声载道,陷入了深深的无助之中。而当流民得知李特兄弟一再为他们请命,希望能够延迟遣返时间后,都对李特兄弟产生了极大的感激之情,并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 此外,雨季即将来临,当年的庄稼尚未收割,而流民又缺乏足够的路费来支持长途跋涉。在这种困境下,许多流民结伴前往李特处寻求帮助。李特于是选择在绵竹建立大营,以此作为安置流民的据点,并写信给辛冉,请求给予更多的时间准备。然而,辛冉对此极为愤怒,他派人四处张贴告示,悬赏捉拿李特兄弟,并承诺给予重金奖励。李特看到这些告示后深感恐惧,便迅速派人将所有告示取下带回,并与李骧一起重新改写内容,声称:“凡能送来六郡豪强中李、任、阎、赵、杨、上官等家族以及氐族、叟族侯王首级者,每献一个首级,即赏赐布帛百匹。” 这一举动让流民们感到极度恐慌,同时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李特周围。他们纷纷骑马携带弓箭前来投奔,仅一个月时间,追随李特的队伍就已超过两万人。与此同时,李流也聚集了数千名追随者。到了十月,李特率众驻扎于赤祖,并分为两个营盘:李特驻扎在北营,而李流则驻扎在东营,从而形成了初步的军事布局。
世上总有一些人和事让人难以忘怀。李特与罗尚之间的故事便是如此,这段充满权谋与智慧的博弈,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起初,李特派遣心腹阎式前去拜见罗尚,希望能够重新商定流民遣返的期限。阎式抵达后,发现辛冉和李宓正在营建栅栏,意图捕捉流民。目睹此情此景,阎式不禁感叹道:“民心尚未安定,如今却急于遣送,恐怕变乱将至。”更令他忧虑的是,辛冉和李宓的态度异常坚决,毫无妥协之意。无奈之下,阎式只得向罗尚辞行,返回绵竹复命。 临别之际,罗尚对阎式说道:“你可以转告流民,我愿意放宽期限。”然而,阎式听后并未感到释然,他直言不讳地回应道:“您已被奸佞之言蒙蔽,恐怕宽限之事难以实现。百姓虽看似卑弱,却不可轻视。若一味催促而不讲道理,众怒难犯,恐酿成大祸。”罗尚沉默片刻,最终叹道:“你说得对,我不欺骗你,你走吧!” 阎式回到绵竹后,将此番经历详细告知李特,并严肃提醒道:“罗尚虽然口头上答应放宽期限,但我们切不可轻信于他。毕竟,他的威势和刑罚尚未确立,而辛冉等人又各自掌握着强大的兵力。一旦他们发动叛乱,罗尚也难以控制局面。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李特深以为然,当即采纳了阎式的建议。
与此同时,辛冉与李苾也在秘密商议对策。他们认为罗尚既贪婪又优柔寡断,拖延时日只会让流民的计谋得以施展。而李特兄弟皆为雄才武略之人,若不及时采取行动,自己一方极有可能被其俘虏。于是,他们果断决定自行制定策略,不再向罗尚请示。随后,辛冉派遣广汉都尉曾元、牙门张显以及刘并等人,率领三万步兵和骑兵,悄然袭击李特的营地。罗尚得知消息后,亦派督护田佐前往支援曾元。 然而,李特早已洞悉敌方动向。他迅速组织部下修理甲胄、磨砺兵器,并严阵以待。当曾元等人率军抵达时,李特按兵不动,静候时机。待敌军进入埋伏圈,他突然命令伏兵出击,一举歼灭对方主力,成功斩杀田佐、曾元和张显三人。为了彰显胜利,李特还将三人的首级送往罗尚和辛冉处,以示警告。 面对惨败,罗尚懊恼不已,他对属下军官愤然说道:“李特这个贼虏终究发展壮大,而广汉太守辛冉却不听我的劝告,导致李特气势愈发嚣张。如今局势至此,我们该如何是好?”
这一声叹息,不仅折射出罗尚内心的无奈,也预示着更大的冲突即将来临。 这段历史充满了智慧与权谋的较量,无论是李特的谨慎应对,还是阎式的敏锐洞察,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同时,它也警示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必须兼顾民心所向与实际形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化解危机,实现长治久安。
推为首领
六郡流民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在这艰难时刻,他们一致推举李特作为首领,以带领大家共渡难关。李特深得人心,他精心安排,让六郡流民中的重要人物如部曲督李含、上邽县令任臧、始昌县令阎式、谏议大夫李攀、陈仓县令李武、阴平县令李远以及将兵都尉杨褒等人联名上书。这份奏章请求按照梁统奉窦融的旧例,推举李特为行镇北大将军,并通过正式程序授予官职爵位。同时,还提议封李特之弟李流为镇东将军,号称东督护,负责一方的镇守与统领;其兄李辅则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而另一弟李骧则担任骁骑将军。随后,李特率军攻打辛冉。 辛冉的部队出战时,屡次被李特击败。罗尚派遣李宓和费远率领军队救援辛冉,然而由于对李特的畏惧,他们始终不敢贸然前进。辛冉在雒城(今广汉)陷入绝境,最终突围成功,投奔荆州刺史刘弘。李特乘胜追击,顺利进入并占据了广汉,同时任命李超为太守。 接下来,李特继续进军成都,对罗尚发起攻击。罗尚向阎式写信通报情况,阎式回信给罗尚,指出其过于轻信谗言,导致构陷流民,并阐明李特兄弟为王室立下功劳,旨在使益州地方恢复安宁。罗尚看完信后,意识到李特等人怀有更大的图谋,于是环城固守,同时向梁州和宁州求救。
在此背景下,李特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秉承旨意进行封拜,完全效仿窦融当年在河西的旧制。他任命李始为武威将军,次子李荡为镇军将军,少子李雄为前将军,李含为西夷校尉,李含之子李国离、任回、李恭、上官晶、李攀、费佗等人为将帅,任臧、上官惇、杨褒、杨珪、王达、麹歆等为卫士,李远、李博、夕斌、严柽、上官琦、李涛、王怀等为僚属,阎式为谋主,何世、赵肃为心腹。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了李特的领导力和组织才能。 相比之下,罗尚平日贪婪残暴,成为百姓的祸患。而李特则与蜀地百姓约法三章,广施恩惠,取消繁重的劳役,积极赈济帮助百姓,以礼尊待贤能之人,提拔那些怀才不遇的志士,使得军队政务井然有序。这些措施深得民心,蜀地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然而,罗尚多次被李特击败后,便设置了大量防御工事,沿着郫水安营扎寨,战线绵延七百里,与李特形成对峙之势。同时,他还向梁州和南夷校尉请求援助,试图扭转局势。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凸显了李特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
大败晋军
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河间王司马颙派遣督护衙博与广汉太守张征共同讨伐李特,大军驻扎于梓潼。与此同时,南夷校尉李毅也派出了五千兵马援助罗尚,而罗尚则命督护张龟驻军繁城,三路兵马齐头并进,对李特展开围攻。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李特采取了灵活的战略部署。他派遣其子李荡和李雄突袭衙博,同时亲自率领主力部队攻打张龟,并成功击败了张龟的军队。在阳沔地区,李荡与衙博连日激战,最终大获全胜,衙博的士兵伤亡惨重,几乎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兵力。 随后,李荡紧追不舍,一路追赶衙博至汉德。衙博仓皇逃往葭萌,而李荡则乘胜进军巴西郡。在此过程中,巴西郡丞毛植与郡中五官襄珍见大势已去,率众向李荡投降。李荡对待归降之人极为宽厚,安抚新附百姓,使得当地社会秩序迅速恢复稳定。 不久之后,李荡挥师北上,直逼葭萌。衙博再次弃城而逃,他的部众纷纷放下武器,全部归顺李荡。至此,李特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为了巩固胜利成果,李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并改年号为“建初”,宣布赦免其治下所有罪犯,以示新政开端。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李特的政治野心,也为他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月,李特对张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当时,张征凭借地势高险、易守难攻的优势,占据着险要隘口,与李特僵持了多日。在这段时间里,李特与弟弟李荡分别驻扎在两个营寨中。张征通过侦察发现李特所在的营寨兵力空虚,于是派遣步兵沿着山路迂回包抄,试图突袭李特。 战斗爆发后,李特率军迎战,但由于山势陡峭险峻,道路狭窄逼仄,部队行动受到极大限制,作战十分不利。士兵们面对困境,一时不知所措。此时,罗准和任道等人建议撤退以保存实力,但李特却冷静分析局势,认为弟弟李荡必定会前来救援,因此拒绝了撤退的提议。 随着战斗的持续,张征的军队越聚越多,而山路狭窄到只能容一两人并行,这使得李荡的援军难以迅速推进。眼见父亲深陷敌军重围,李荡心急如焚。他对司马王辛说道:“父亲如今身处险境,我若不能救出他,又何以为人子!今日便是我为父捐躯之日!”说罢,他披上双重铠甲,手持长矛,大吼一声,奋勇向前冲杀。凡是阻挡在他面前的敌人,无不被其英勇之势震慑,纷纷倒下。李荡一路连斩十多人,彻底击溃了挡在前方的敌军。张征的部众见状,急忙组织力量进行救援,然而李荡的士兵士气高涨,个个拼死奋战,最终成功击溃了张征的主力部队。 战斗结束后,李特曾一度考虑释放张征,让他返回涪城。但李荡和王辛进言道:“张征的军队连日苦战,士兵疲惫不堪,伤残众多,智谋与勇气均已耗尽。此时正是我们趁其疲敝一举制胜的最佳时机。倘若此刻放过他们,待张征休养生息、整顿兵马后再卷土重来,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李特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决定继续追击张征。张征见形势不妙,率残部突围逃窜。李荡则率领水陆两路大军紧随其后,穷追不舍,最终将张征击杀于途中。 战斗胜利后,李荡俘虏了张征之子张存,并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因张征的丧事而将张存放回。同时,他还归还了张微的遗体,让张存能够妥善安葬亲人。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李荡的仁义之心,也赢得了外界的广泛赞誉。
在李特对张征发起攻势的同时,他任命骞硕为德阳太守,负责驻守德阳这一战略要地。骞硕所夺取的领土范围延伸至巴郡的垫江地区,极大地扩展了李特一方的势力范围。为了进一步巩固战线,李特派遣李骧与李攀、任回、李恭等将领率军驻扎于毗桥,其主要任务是防范罗尚可能发动的进攻。 果然,罗尚不甘示弱,迅速派兵攻打李骧等人驻守的阵地。然而,在激烈的交战中,李骧率领的部队成功击退敌军,取得了首场胜利。随后,罗尚并未轻易放弃,再次派出数千精锐出战。然而,李骧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不仅再次冲垮了罗尚的军队,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甲仗。在这场战斗中,李骧的部队甚至攻至敌军寨门,并将其焚毁,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李流率部进兵,驻扎于成都北面,对罗尚形成了更大的压力。罗尚为了摸清敌方虚实,派遣部将张兴假装向李骧投降,借此机会侦察李骧军队的情况。当时,李骧的部队规模不足两千人。张兴在夜间返回后,向罗尚汇报了相关情报。随后,罗尚果断调集一万精兵,在夜色掩护下突袭李骧的营地。在这场遭遇战中,李攀英勇迎战,不幸阵亡。而李骧则带领残存的将士撤退至李流的营寨,并与李流联合反击罗尚的部队。此役,罗尚的军队陷入大乱,最终仅有十分之一二的兵力得以逃脱。 随着战局的发展,晋朝梁州刺史许雄也派兵试图对抗李特。然而,李特凭借勇猛的冲锋一举击败对方,并顺势进兵攻打罗尚的水上部队,再次取得胜利,从而成功占领成都。这一胜利使得李特的威势愈发强大。在此背景下,蜀郡太守徐俭率领小城军民向李特投降。李特随即任命李璜为蜀郡太守,以安抚当地百姓并稳定局势。而罗尚则被迫退守大城,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自保。 尽管如此,李流仍继续推进,率部屯驻于江的西岸,对罗尚形成进一步威胁。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罗尚深感恐惧,不得不派遣使者与李特一方议和,以图暂时缓解危机。这场战役不仅彰显了李特及其麾下将领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为后续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蜀地的百姓深感局势的危险与恐惧。为了自保,他们纷纷联合起来,在各自的村庄周围建立起防御性的营垒,并向李特寻求庇护和指导。面对百姓的求助,李特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力,他派遣使者逐一安抚各地民众,稳定了人心,使蜀地暂时恢复了一丝平静。 然而,益州从事任明却对李特怀有戒心。他向罗尚进言道:“李特本就出身于凶徒叛逆之辈,其行为早已对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今他将兵力分散部署到各个村寨之中,导致军队骄傲懈怠,毫无防备之心。这正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良机!我们应当立即行动,通知各村秘密约定日期,内外夹击,一举消灭李特。以他的现状来看,击败他并非难事。”罗尚听后深以为然,决定采纳这一计策。 按照计划,任明首先假装投降李特,以此获取信任。李特果然对他放松警惕,询问城中的虚实情况。任明巧妙应对,回答道:“城中的粮草已经所剩无几,只剩下一些钱财罢了。”随后,他又提出希望回乡探亲的请求,李特毫不怀疑,欣然应允。趁此机会,任明秘密前往各村,成功说服了他们加入联盟。各村纷纷表示愿意配合行动,共同对抗李特。 返回后,任明立即将这一进展报告给罗尚。罗尚对此感到十分满意,当即承诺会按期出兵。与此同时,各村也纷纷表态,会在约定的时间准时参与战斗。至此,一场精心策划的围剿行动已悄然拉开帷幕。
兵败遇害
太安二年(303年)正月,晋惠帝命令荆州刺史宗岱与建平太守孙阜率领三万水军前往援救罗尚。宗岱安排孙阜担任前锋,部队逐渐逼近德阳。面对这一局势,李特派遣李荡、李璜和任臧共同抵御宗岱和孙阜的进攻。 宗岱与孙阜所率领的军队实力雄厚,使得各个土堡都开始动摇,怀有二心。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人任睿向罗尚进言:“李特让部众分散去觅食,此时他们骄傲懈怠,毫无防备,正是天赐良机,可以一举将其击溃。我们应该与各土堡秘密约定,到时候里应外合,内外夹攻,定能取得胜利。”罗尚采纳了任睿的建议,让他在夜间通过绳索缒下城去,到各个土堡传达旨意,约定于二月十日共同发起攻击。与此同时,任睿假意投降李特,以获取其信任。李特询问城中的情况,任睿欺骗他说:“城中粮食即将耗尽,只剩下一些钱和布匹而已。”
任睿请求外出探望家人,李特准许了他的请求。于是,任睿借机返回城中向罗尚汇报情况。 到了二月,罗尚按照计划派兵突然袭击李特的兵营,各土堡纷纷响应,双方连续激战两天。由于兵力悬殊,李特最终不敌,惨遭失败。他收集残余部众,撤退至新繁。然而,在罗尚的军队撤回时,李特又组织力量进行追击,双方转战三十多里。随后,罗尚调集大军迎战,李特的军队再次遭受重创。最终,罗尚成功斩杀了李特及其兄弟李辅、李远,并焚烧了他们的尸体,将首级送往洛阳示众。这一事件使流民群体深感惊惧。而李荡和李雄则带领剩余的部众退守赤祖。
之后,李雄称王时,追谥其父李特为景王;当李雄称帝后,又追尊李特为景皇帝,庙号为始祖,以此彰显其家族的重要地位与历史贡献。
【主要影响】
领导起义
永宁元年,即公元301年,李特率领来自六郡的流民在绵地(今四川省绵阳市)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这次起义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李特和其子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的感召下,全国各地的流民群体也纷纷响应,掀起了多股反抗西晋统治的浪潮。例如,张昌在江汉地区发起了起义,王如和杰豫则在荆豫地区揭竿而起,杜弢更是在荆湘地区点燃了反抗的火焰。 尽管这些起义最终都被西晋政府军相继镇压下去,但它们极大地动摇了西晋王朝的根基,进一步削弱了其统治力量。不久之后,各少数民族的贵族趁各地流民起义之势,纷纷起兵反抗西晋政权。腐朽不堪的西晋王朝最终未能抵挡住内外夹击的压力,被彻底攻灭。以司马氏为首的中原豪族,在失去北方的统治权后,被迫南迁,退居江南地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东晋时代。
奠基成汉
李特在成都少城改元“建初”,正式称王立国。然而,这一政权的开创者并未能长久地掌权,不久之后李特便遇害身亡。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李特之子李雄继位,登上帝位,并任命青城山道士范长生为相。李雄借鉴了公孙述的治国理念,将国号定为“成”。后来,政权传至李寿时,国号再次更改为“汉”,因此史书通常将李特所建立的这个流民割据政权称为“成汉”。 成汉的历史虽不长久,却也在乱世之中留下了一段独特的篇章。咸康八年(公元343年),李寿去世,其子李势继位,成为成汉的最后一任皇帝。李势在位时间仅有短短三年多,最终成汉被东晋名将桓温所灭。 尽管成汉政权存续时间不长,但其统治初期却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西晋末年的动荡年代中,成汉一度实现了歌舞升平的社会局面。特别是成汉建国初期,统治者汲取了西汉初期“黄老政治”的治理经验,推行亲民、惠民的政策,注重与民休息,减轻百姓负担,从而开创了一段“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这一时期的成汉,不仅为当时的民众带来了短暂的安定生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轶事典故】
侯氏侍君
据《舆地纪胜》记载,李特尚卑微的时候,曾经隐居于大蓬山(今四川什邡境内)。有妇人侯氏归附了他,白天侍奉李特砚台,晚上帮李特点燃灯火和蜡烛,后来李特把她纳为妃子。
汉化世家
巴氐人原在川东,汉末北迁汉中,曹操将其西迁至甘肃东部。西晋元康中,回流川中。建立成汉的巴氐人李特家族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李特之弟李庠“少好学”,元康四年(294年)被举孝廉,以后又以善骑射举良将,均辞不就,最后因才兼文武被强举秀异。李特之子李雄“听览之暇,手不释卷”;李雄之子李班“敬爱儒贤,自何点、李钊,班皆师之。又引名士王嘏及陇西董融、天水文夔等以为宾友”;四子李期“聪慧好学,弱冠能属文”。李特之侄李寿“敏而好学,雅量豁然。少尚礼容,异与李氏诸子”。李特家族文化水准不高,但汉化程度日渐加深,建立后蜀后也知兴学设教。
1,辛冉、李苾:李特兄弟并有雄才。(《晋书》引)
2,常璩:特、流乘衅险害,雄能推亡固存,遭皇极不建,遇其时与!期倡为祸阶,而寿、势终之,《诗》所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者也。长老传谯周谶曰:“广汉城北有大贼,曰流曰特攻难得,岁在玄宫自相贼。”终如其记。先识预睹,何异古人乎!历观前世伪僣之徒,纵毒虔刘,未有如兹。每惟殷人丘墟之叹,贾生《过秦》之论,亡国破家,其监不远矣。 (《华阳国志》)
3,崔鸿:特身长八尺,雄武善骑射,沉毅有大度。 [50](《十六国春秋别传》)
4,房玄龄等:① 特少仕州郡,见异当时,身长八尺,雄武善骑射,沈毅有大度。 (《晋书》)②李特世传凶狡,早擅枭雄,太息剑门,志吞井络。属晋纲之落纽,乘罗侯之无断,骋马属犍,同声云集,歼殄蜀、汉,荐食巴、梁,沃野无半菽之资,华阳有析骸之衅。盖上失其道,覆败之至于斯!(《晋书》)
5,司马光:特,庠、流,皆有材武,善骑射,性任侠,州党多附之。(《资治通鉴》)
6,朱元璋:朕历观古之有蜀者,如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祥辈,皆能乘机进取,而善守之道未闻。(《明太宗实录》引)
7,钱士升:昔李特之乱巴蜀,乘于驱逐,流民伏祈,特为蠲赈,可以招流亡,可以息乱,萌生财固本,举积于此。《明思宗实录》引)
8,张大龄:李特兄弟虽包藏祸心哉,令处置得宜,不过雍梁间一大侠。饥民流寓,何代无之,备御之策,发赈之政,殊未之闻,而顾使特小惠得行,盖已倒持太阿之柄矣。朝议纷纷,独云无使入剑阁,不知纵入剑阁者谁也。既纵之入,又驱之出,司马氏之远略,一至是乎!当其凭高抚膺,叹刘禅之庸材,是高隼解其条笼,巨鱼舍之大壑,况有赵廞授以兵柄,辛冉激而成乱,罗尚首鼠进退,李苾、冯该前后纳赂,是拱手而授之以蜀也。贤哉,龚壮,可谓智士,忠孝两全,蜀人不多得也,仇耻既雪,荣利亦远,壮一出而李氏有亡形矣。夫特、雄皆不御之才,乘机际会,凭恃天险,且难永世,不知谯纵何所能为,而敢效井蛙之鸣,奋螳臂之勇,以抗衡於中国也。呜呼!徒苦生灵耳。(《晋五胡指掌》)
家世背景:东汉末年,张鲁统治汉中,李特的祖辈从巴西郡宕渠县迁至汉中的杨车坂,号称杨车巴。曹操攻克汉中后,李特的祖父李虎带领五百多家归附曹操,授任将军之职,迁移到略阳以北地区,号称巴氐。
祖父:李虎,曹操攻克汉中时,率五百家归附,受到曹操嘉奖,迁徙到略阳(一说洛阳),拜为将军。
父亲:李慕,官至东羌猎将。
(兄弟)
哥哥:李辅,李特长兄,字玄政。
李庠:李特三弟,字玄序,威寇将军,封阳泉亭侯。
李流:李特四弟,字玄通,一作李特四子,官至大将军、益州牧,李雄称帝后,追谥秦文王。
李骧:李特五弟,字玄龙,赠相国,追谥汉献王。
妹妹:李氏,嫁李含。
妻子:罗氏
(儿子)
李始,李特长子。
李荡,李特次子。
李雄,李特三子,字仲隽,成汉开国皇帝,谥武皇帝,庙号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