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梁犊起义(348年)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四】后赵,羯    后赵梁犊起义(348年)






梁犊起义



348年

【基本信息】
中文名:梁犊起义
发生时间:建武十四年(348年)
发生原因:后赵太子石宣被杀
性质:政治战争

结果:失败


概述

       梁犊起义是发生在后赵时期的一场重要戍卒起义事件,它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以及底层民众的反抗精神。 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后赵太子石宣遭到杀害。随后,有十余万卫士被贬谪到凉州戍边。到了次年,石虎登上帝位并宣布大赦天下,然而这些被贬谪戍守的士兵却并未包含在赦免之列。其中,“高力”——即那些以勇猛和力量著称的士兵有一万多人,在行进至雍城(现今陕西省凤翔县南)时,由“高力”督梁犊领导发起了起义。梁犊自称为晋征东大将军。 起义军将民间的大斧作为主要武器,他们一路攻占郡县,击杀地方官吏,秦雍两地的戍卒纷纷加入起义行列。当队伍抵达长安时,人数已经增长到十万之众。起义军在此击败了后赵乐平王石苞,之后向东挺进潼关,并且在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东)、洛阳等地连续战胜李农、张贺度等人率领的十万步骑兵部队,一时之间声势浩大。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后赵调动全国兵力进行镇压。燕王石斌被任命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统领姚弋仲、苻洪等多路军队阻止起义军继续向东推进。最终,在荥阳(今属河南省)的战斗中,梁犊不幸战败身亡,随之而来的是整个起义军的失败。 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后赵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对普通士兵命运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下层人民为了生存与自由而奋起抗争的决心与勇气。

【起义背景】
        原本被贬谪到东宫的士兵高力等万余人,按照安排应当前往凉州戍边。当他们行进至雍城时,既未能被列入赦免之列,又接到朝廷命令,由雍州刺史张茂负责将其护送至目的地。在此过程中,张茂采取了严厉措施,他下令没收了这些士兵的马匹,迫使他们步行并亲自推着鹿车,将粮草运往戍边之所。 面对如此苛刻的待遇,高力中的督定阳梁犊等人深感众人心中的不满与怨恨,遂暗中谋划起兵,意图返回东方故土。为了煽动士气,梁犊秘密指使胡人颉独鹿向戍边士兵传递消息。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戍边士兵的强烈反响,他们纷纷跳跃欢呼,情绪高涨,表达出对行动的支持和内心的激愤。整个过程充满了紧张与戏剧性,凸显了当时局势的复杂与严峻。


【起义过程】
         梁犊,自称为晋征东大将军,率领部队攻陷了下辩地区。他迫使张茂接受大都督、大司马的职位,并用轻便的轺车迎接他。然而,安西将军刘宁从安定出发对其发起攻击,梁犊军队遭遇重创后撤退。在秦、雍两州之间,梁犊所到之处,城池和防御工事无一幸免于摧毁。他的军队斩杀了众多地位相当于二千石的长史官员,随后一路向东挺进。 梁犊麾下的高力士卒皆以勇猛著称,他们不仅力量惊人,而且擅长射箭,一人足以抵挡十余人。尽管这些士兵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但他们沿途掠夺百姓的大斧,并将其改装成长达一丈的柄,用于战斗。这种独特的武器使得他们在攻城略地时如神助一般,敌军闻风丧胆,节节败退。沿途的守军也纷纷归附,等到抵达长安时,梁犊的队伍已经壮大至十万之众。 当时,乐平王石苞正驻守长安,他集结了全部精锐部队迎击梁犊。然而,在双方的交战中,石苞的军队却在一战之后便告失败。梁犊乘胜追击,率军向东穿过潼关,进而推进到洛川一带。 面对这一严峻局势,季龙任命李农为大都督,代理大将军职务,统领卫军张贺度、征西将军张良、征虏将军石闵等将领,率领十万步骑兵前去讨伐梁犊。双方首先在新安展开激战,但李农的部队未能取得胜利。之后,两军又在洛阳展开大战,李农的军队再次失利,不得不退守成皋,重新整顿兵力以图再战。

 

【起义结果】
      梁犊率军向东掠夺荥阳、陈留等多个郡县,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使得季龙深感恐慌。为应对这一危机,季龙任命燕王石斌为大都督,统管中外诸军事事务,令其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前去平叛。石斌抵达前线后,统领姚弋仲、苻洪等一众将领,在荥阳东部与梁犊的部队展开激战。此役中,石斌一方大获全胜,不仅成功击败了梁犊的军队,还斩下了梁犊的首级凯旋而归。随后,石斌继续清剿梁犊余部,最终彻底消灭了所有反抗力量。 梁犊所发起的这次起义虽然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其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他阅读】
=======
2025年4月3日 11:4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