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弘~十六国后赵第二位皇帝(333-334年)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四】后赵,羯    石弘~十六国后赵第二位皇帝(333-334年)






海阳王石弘



333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后赵)

全名:石弘
别名:石大雅
字:大雅
封号:海阳王(禅位后)

在位时间:333年--334年
年号:延熙(334年,一作333年-334年),误作永熙、延兴,
民族族群:羯族
出生地:广平郡襄国县(今河北邢台)
生卒:314年~335年
逝世地:崇训宫 (今河北邢台)
前任:石勒(高祖明皇帝)
继任:石虎(太祖武皇帝)
籍贯: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榆社)


个人简介

     石弘(公元314年~公元335年),字大雅,出生于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是后赵开国皇帝赵明帝石勒的次子,也是后赵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333年至公元334年)。 石弘自幼以孝行著称,为人恭谨谦虚,始终保持高尚的操守与品德。他勤奋好学,在少年时期便跟随多位名师学习各种学问和技艺。他曾向杜嘏学习经学,从续咸处研习诗赋与律令,跟刘征、任播钻研兵法,并且向王阳学习刺杀之术。通过这些广泛的学习,石弘不仅具备了深厚的学术修养,还掌握了丰富的军事技能。 在政治生涯中,石弘逐渐崭露头角。他早年被立为世子,担任过中领军、卫将军等重要职务,并负责镇守邺城这一战略要地。当石勒正式称帝后,石弘被立为太子。他为人谦逊,广受士人爱戴,尤其喜好创作诗赋,身边所亲近之人皆为具有儒者品德操行的贤能之士。

       建平四年(公元333年),石勒去世,石弘继位成为后赵的皇帝。然而,此时的朝政大权实际上已完全落入石虎手中,石弘的统治形同虚设。延熙元年(公元334年),石弘被迫禅位于石虎,随后被囚禁于崇训宫。不久之后,年仅二十二岁的石弘惨遭杀害,结束了短暂而悲剧的一生。


【人物生平】
幼孝恭谦

      石弘,字大雅,是后赵明帝石勒的第二子。他自幼便展现出良好的品德与修养,以孝顺闻名,并且性格恭谨谦虚,注重操守和节操。在学业方面,他曾向杜嘏学习经学,跟随续咸研习诗赋与律令等知识,展现了对文化和学术的浓厚兴趣。 然而,石勒认为当时并非太平盛世,社会动荡不安,仅靠文章和经学不足以适应复杂的现实需求。因此,他特意安排了其他方面的教育:让刘征、任播教导石弘兵法和军事典籍,同时请王阳传授其刺杀之术,以增强其实战能力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全面培养,石弘不仅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掌握了必要的军事技能。 后来,石勒立石弘为世子,赋予他重要的职责。石弘曾兼任中领军一职,不久后又担任卫将军,并被授予开府辟召的权利,地位日益显赫。此后,他还负责镇守邺城,成为后赵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力保太子
     石勒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帝王。称帝之后,立石弘为皇太子。石弘为人谦逊宽厚,深受士人爱戴,尤其喜欢创作诗赋,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修养。他身边聚集的也多是具有儒家品德和高尚操行的人才,这使得朝堂上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儒学氛围。 石勒对儿子的表现却并不完全满意。有一次,他对心腹大臣徐光说道:“大雅(石弘的字)性格温文尔雅、平和安静,不像出自将门之人。”言下之意,他认为石弘缺少一些作为帝王应有的雄才大略与果断气质。徐光听后便借机进言道:“汉高祖刘邦靠马背上的征战夺取天下,而汉文帝则以清静无为治理国家,实现了守成之功。圣人的后代往往能够带来一个暴虐不再、天下太平的时代,这正是天意所在。”

       此话深得石勒之心,令他颇为欣慰。 但徐光并未止步于此,他继续向石勒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皇太子仁义孝顺,性情温良谦恭,而中山王石虎却逞强好斗,手段狡诈多端。一旦陛下驾崩,臣担心国家会因此陷入危机。为了确保社稷安稳,应当逐步削弱石虎手中的权力,并让太子早日参与朝政,熟悉国事。”石勒采纳了这一建议,开始对朝局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另一位重臣程遐也向石勒提出了类似的警告。他直言不讳地说道:“石虎勇武且智谋过人,善于权变,满朝文武无人能及。但从他的言行举止来看,除了陛下之外,他对任何人都显得轻蔑无礼。他长期肩负征伐重任,威望震慑内外,然而其本性却不仁不义,残忍无情。如今他的几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并掌握了部分兵权。只要陛下健在,他或许尚能安分守己,但若陛下不幸离世,臣实在难以想象他会如何对待年幼的新君。为了避免祸患,陛下应尽早铲除石虎,如此才能稳固江山基业” 然而石勒对此却持不同看法。他回应道:“当今天下尚未完全平定,战乱频仍,太子年幼且缺乏经验,需要一位强有力的辅相来支撑大局。石虎不仅是朕的股肱之臣,更是朕视为亲如手足的存在。朕正打算委以他如同伊尹、霍光一般的重任,怎可能轻易废黜?你之所以这样说,恐怕是因为担忧将来辅助幼主时无法独揽大权吧。不过,朕也会任命你为顾命大臣之一,无需过分忧虑。”

          面对石勒的答复,程遐感到十分失望,甚至痛哭流涕地再次劝谏:“臣所言皆出于公心,陛下却以私利为由拒绝,这岂非违背了明君广纳忠言、臣子竭诚尽忠的道理?石虎虽由皇太后养育,但他并非陛下亲子,又怎能期望他对少主恪守孝道?他凭借陛下的英明决策建立了些许功勋,陛下已给予他们父子足够的恩宠与荣耀,这已经足够了。魏国正是因为重用司马懿父子,最终导致皇权旁落。由此观之,石虎难道会对未来有益吗?臣蒙受陛下恩宠多年,今将家族命运托付于东宫,若再不尽忠直言,又有谁能替陛下分忧?倘若陛下执意不肯除去石虎,臣敢断言,国家必将难以为继,祭祀香火亦将断绝!” 遗憾的是,石勒依旧没有接受程遐的建议。退朝后,程遐将此事告知了徐光,并叹息道:“主上刚刚那样表态,太子日后必定处境危险,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徐光沉思片刻后答道:“石虎对我们二人早已怀恨在心,恐怕不仅有国危,还将面临家祸。我们必须尽快想出安邦定国之策,否则只能坐以待毙。” 随后,徐光又试图通过另一种方式说服石勒。他故意询问道:“陛下平定八州,威震海内,为何近日却总是愁眉不展?”石勒叹道:“吴蜀两地尚未归附,天下仍未统一,司马氏仍然盘踞丹杨,我担心后人会认为我未能顺应天命。每每想到这些,心中便难免忧愁。” 徐光趁机说道:“依臣之见,陛下当前最应忧虑的并非边疆未定,而是近在眼前的隐患。为何这样说呢?魏取代汉成为一代新朝,刘备虽据巴蜀而起,却不能改变汉室已亡的事实;吴占据江东虽成一隅之势,却也未能撼动魏的强大根基。如今陛下已掌控两京,成为中原之主,那司马氏的子孙与刘备有何区别?李氏又与孙权何异?天命既然已在陛下手中,又何必再为其他琐事烦忧?相比之下,石虎才是陛下真正的隐忧。他依靠陛下亲自指点的神机妙算,被天下人称赞为仅次于陛下本人的英武之才。然而,他残暴奸诈,见利忘义,显然缺乏伊尹、霍光那样的忠诚之心。父子二人位高权重,权势甚至凌驾于王室之上。最近在东宫参加宴会时,他曾公然流露出对太子的轻视。陛下虽然宽容待之,但臣担心陛下百年之后,宗庙社稷必然面临重重危机。这才是陛下亟需解决的心腹大患啊!” 尽管徐光的话令石勒陷入沉默,但他最终还是未能下定决心采取行动。这一疏忽,为后赵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也成为历史上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幕。


父死继位
         咸和八年,即后赵建平四年(公元333年),这一年的历史舞台上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后赵开国君主石勒去世。随着他的离世,整个后赵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剧烈的动荡。 石虎迅速掌控了局势,他挟持了继位的石弘,迫使他坐在大殿之前,然后下令逮捕了程遐与徐光,并将二人交付廷尉审理。同时,石虎还召令自己的儿子石邃率兵入宫担任宿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朝廷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而石弘则表现得极度惊恐,在这种情势下,他萌生了让位给石虎的想法。 然而,石虎却对石弘说道:“君王驾崩,其世子理应继承大统,我又怎敢破坏这一法规呢?”尽管如此,石弘依然哭泣着坚决辞让王位。

        石虎见状勃然大怒,他说:“如果世子不能胜任此职,天下自会对此有所议论,又何必预先论定!”最终,石虎强迫石弘即位,并改年号为延熙。与此同时,文武百官皆被晋升一级。程遐与徐光则难逃一死,被处决于廷尉之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石弘无奈之下任命石虎为丞相、魏王以及大单于,并给予九锡之礼,以魏郡等十三个郡作为他的食邑,让他统领百官。起初,石虎假装坚决推辞这些职位,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便欣然接受了。在接受任命的同时,他还宣布赦免境内所有死刑以下的囚犯。此外,石虎立自己的妻子郑氏为魏王后,封其子石邃为魏太子,并加封使持节、侍中、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事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石宣被任命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冀州刺史,封为河间王;石韬则成为前锋将军、司隶校尉,封为乐安王;石遵被封为齐王,石鉴为代王,石苞为乐平王。太原王石斌也被改封为章武王。 石勒时期的文武旧臣大多被安排到左右丞相的闲职上,而石虎的府僚及其昔日亲近之人,则被安置在台省和宫禁等要害部门任职。石虎还下令将太子宫改建为崇训宫,把石勒的妻子刘氏及她的眷属全部迁往那里居住。不仅如此,他还从宫中挑选出美丽的女子,以及石勒所遗留下来的车马、珍宝、服用品等质量上乘的物品,尽数纳入自己的官府之中。 在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中,镇军夔安兼任左仆射,尚书郭殷则出任右仆射。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石虎不仅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基础,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后赵的政治格局,为他日后进一步掌控全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讨伐石虎
        刘太后对石堪说道:“皇室的气运即将走到尽头,恐怕指日可待。你对此有何打算?”石堪回答说:“先帝的老臣大多已被排挤在外,各军也不再听从我们的指挥。如今宫内更是难以想出有效的应急之策。我请求出走兖州,占据廪丘之地,同时挟持南阳王石恢作为盟主,向各地守官与驻军将军发布太后的诏命,命令他们各自率领义兵共同征讨逆贼。我相信,凡是有志之士无不出兵相救于危难之中。”刘氏听后表示赞同,她说:“当前形势十分紧迫,你可以立即出发。若拖延太久,恐怕会生变故。”于是,石堪便换上普通的服装,带领少数精锐骑兵迅速袭击兖州。然而,由于错过了最佳的进攻时机,未能成功攻克。随后,他向南逃往谯城。 石虎得知消息后,派遣将领郭太等人进行追击。最终,在城父捕获了石堪,并将其押送到襄国。石堪在那里被施以炙烤之刑而死。与此同时,石虎下令将石恢召回到襄国。

      由于刘太后的计谋泄露,石虎很快便将她杀害。随后,石弘的母亲程氏被尊奉为皇太后。 当时,石生正镇守关中,而石朗则镇守洛阳。两人分别从各自的驻地起兵反抗。石虎留下自己的儿子石邃驻守襄国,亲自带领七万步卒和骑兵前往金墉攻打石朗。经过一番激战,金墉失陷,石朗被捕。石虎对他施以刖刑后将其斩首。接着,石虎继续进军攻打长安,并任命石挺为前锋大都督。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石生派遣将军郭权率领鲜卑、涉璝二万部众作为先锋部队前去抵挡。石生则统领大军紧随其后出发,在蒲坂扎营。双方在潼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果,石挺的部队大败,石挺本人以及丞相左长史刘隗皆在这场战斗中丧生。石虎被迫撤退,一路逃向渑池。沿途三百余里的道路上,尸体横陈,惨不忍睹。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鲜卑秘密与石虎勾结,背叛并袭击了石生。当时,石生正停留在蒲坂,对于石挺已经战死的消息毫不知情。听到前方战败的消息后,他心中充满恐惧,匆忙单枪匹马逃往长安。郭权见状,迅速收拢三千残兵,与越骑校尉石广在渭北形成对峙之势。不久之后,石生离开长安,隐匿于鸡头山。而将军蒋英则继续坚守长安。 石虎得知石生已经逃亡的消息后,立刻率军入关,全力攻打长安。经过十几天的艰苦战斗,终于攻克长安,杀了蒋英等人。随后,他又分别派遣诸将在汧县驻扎,把雍州、秦州的汉人与胡人共十余万户强行迁徙到关东地区。石生的部下在鸡头山发动叛乱,杀掉了石生。

       石虎返回襄国后,宣布实行大赦政策,并婉言劝说石弘命令自己负责营建魏台,完全仿照当年魏国辅佐汉朝时的旧例行事。 郭权因为石生已经失败,于是据守上邽归顺朝廷。朝廷随即下诏任命郭权为镇西将军、秦州刺史。这一举动得到了京兆、新平、扶风、冯翊、北地等地的积极响应。石弘镇西将军石广与郭权交战,结果大败而归。 为了彻底消灭郭权势力,石虎派遣郭敖及其子石斌等率领四万步卒骑兵前来讨伐。大军驻扎在华阴。然而,上邽的豪族却在此时杀害了郭权,转而向石虎投降。

         石虎于是下令将秦州的三万余户居民迁往青、并二州的各个郡县。 南氐首领杨难敌等人送来人质请求议和。长安的陈良夫趁机逃往黑羌,招来引诱北羌四角王薄句大等骚扰北地、冯翊两地,与石斌形成对峙之势。石韬等人率领骑兵牵制句大的殿后部队,与石斌两相夹击,最终打败了敌人,句大仓皇逃到马兰山。 然而,郭敖等人因孤军深入,追逐逃亡的敌军时被羌人打败,损失惨重,死者多达十分之七八。石斌等人不得不收拢兵力撤回三城。石虎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当即派遣使者将郭敖处死。石弘对此事心怀不满,结果被石虎囚禁起来。


禅位被杀
    咸康元年,即后赵延熙元年,公元335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当时,石弘携带象征皇权的玺印和绶带,亲自前往石虎的王宫,表达自己禅让帝位的意愿。面对石弘的请求,石虎却显得十分冷静,他说道:“天下人自然会对此事进行议论,为何要急于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尽管如此,石弘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宫殿,他对着母亲泪流满面地说道:“先帝真的再也没有后代能够继承大统了!”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不久之后,石虎派遣丞相郭殷持节进入皇宫,正式宣布废黜石弘为海阳王。在这场权力更迭中,石弘表现得异常镇定。他迈步登上马车,神色自若,对在场的大臣们说道:“我能力有限,无法承担起先帝交付的大业,实在愧对诸位大臣。这或许就是天命如此,又何必再多说什么呢!”石弘的话语令在场的所有百官无不潸然泪下,而宫中的侍从更是悲恸不已,哭声震天。 同年,石虎将石弘、程太后、石宏以及石恢一同囚禁于崇训宫,并在不久之后将他们杀害。石弘在位仅仅两年,去世时年仅二十二岁。他的短暂一生充满了无奈与悲哀,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令人唏嘘的一幕。

【历史评价】

石勒:“大雅愔愔,殊不似将家子
徐光:“皇太子仁义孝顺,温良谦恭

【人际关系】
父亲:后赵明帝石勒
嫡母:刘氏
生母:程氏
兄弟:石兴、石宏、石恢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30日 17:28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