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遵~十六国后赵第五位皇帝(349年6月16日--12月7日在位)
彭城王石遵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后赵)
全名:石遵
别名:石大祗
字:大祗
封号:齐王、彭城公、彭城王(即位前)
籍贯: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榆社)
民族族群:羯族
生卒:?--349年
逝世地:琨华殿 (今河北邢台)
在位时间:.6月16日--12月7日
前任;后赵第四位皇帝石世
继任;后赵青龙帝石鉴(无庙谥,仅以年号称之)
个人简介
石遵(?~349年),字大祗,出生于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他是后赵武帝石虎的第九子,同时也是后赵谯王石世的兄长,后来成为了后赵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时间为349年)。 在石弘在位期间,石遵被封为齐王。然而,后来石虎杀害了石弘并篡夺了皇位,石遵也随之被改封为彭城王。到了太宁元年(即公元349年),石世继位成为皇帝,他任命石遵为左丞相。但不久之后,石遵便发动政变,废黜并杀害了石世,自立为帝。然而,石遵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久,在位约175天便被其弟石鉴所杀。 石遵的一生充满了权力斗争与宫廷变乱,他的短暂登基也折射出当时后赵政权内部的激烈矛盾和不稳定性。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咸和八年(333年)七月二十一日,后赵明帝石勒辞世,这一事件标志着后赵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石勒的儿子石弘继位成为新君,然而实际掌控朝政大权的却是石遵的父亲——中山王石虎。同年八月,石弘任命石虎为丞相、魏王及大单于,赋予其总揽朝廷大小事务的权力。在获得如此显赫的地位之后,石虎开始对他的诸子进行大规模封赏,其中石遵被册封为齐王。
咸和九年(334年),石虎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他废黜了石弘,并自立为居摄赵天王,正式将国家的实际控制权握于手中。
咸康三年(337年)正月,石虎更是直接称自己为大赵天王,同时将石遵的爵位从齐王降封为彭城公。 在石虎众多的儿子中,石遵因其擅长礼乐教化而备受关注,与之齐名的是燕公石斌,他以军事才能见长。这二人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被立为太子的人选,承载着家族未来的期望。
永和四年(348年),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戎昭将军张豺看到石虎年老且身体状况不佳,便萌生了扶持石虎与昭仪刘氏(即后来的刘皇后)之子石世成为太子的想法。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刘氏成为太后,从而为自己争取到辅佐朝政的机会。在张豺的鼓动下,石虎最终决定立石世为太子,并册封刘氏为皇后。这一决策直接导致石遵失去了成为太子的可能性。
永和五年(349年)正月,石虎正式登基称帝,同时再次进封石遵为彭城王。尽管如此,石遵的政治地位已远不如从前,他的命运也因此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受诏辅政
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初九,石虎的病情急剧恶化。为了确保国家稳定与权力顺利过渡,他做出了重要的人事安排:任命石遵为大将军,负责镇守关右这一战略要地;同时,石斌被授予丞相、录尚书事的重任,而张豺则成为镇卫大将军、领军将军及吏部尚书。这三位重臣共同接受了遗诏,肩负起辅佐朝政的使命。 然而,在权力更迭之际,暗流涌动。刘氏深感忧虑,她担心石斌一旦掌握实权,可能会对石世构成威胁,甚至加害于他。因此,刘氏与张豺秘密策划了一场阴谋,意图铲除石斌。当时,石斌正驻扎在襄国。他们设计派人前往欺骗石斌,称“主上病情已见好转,倘若大王有意打猎消遣,不妨在外稍作停留”。石斌生性嗜酒且酷爱狩猎,对此毫无戒心,欣然接受邀请,四处狩猎,尽情饮酒作乐。趁此机会,刘氏假借石虎之名发布命令,指责石斌缺乏忠孝之心,随即免去其官职,令其以王的身份返回府邸,并派遣张豺的弟弟张雄率领五百龙腾精兵严密看守,以防不测。
四月十九日,石遵从幽州火速赶至邺城。按照既定程序,他需要在朝堂接受正式任命。为此,朝廷特意为他配备了三万宫中亲兵作为护卫。完成仪式后,石遵悲痛欲绝地离开。然而,当天石虎的病情突然有所缓解,他询问左右侍从:“石遵是否已经到达?”侍从们谎称石遵早已离去。石虎听后叹息不已,感慨未能与石遵见上最后一面。 不久之后,石虎移驾至太武殿西阁。此时,担任宫中护卫的龙腾、中郎二百余人列队上前拜见。石虎关切地询问他们有何请求。众卫士齐声回应:“陛下圣体欠安,理应让燕王石斌入宫主管警卫事务,并典掌兵马。”更有甚者,直接提出立石斌为皇太子的建议。石虎对此毫不知情,还以为石斌仍在宫中,便责问左右:“燕王为何不在宫内?立即召他前来!”侍从们慌忙解释说,燕王因酗酒患病,无法入宫。石虎听后急切下令:“速派辇车前往迎接,我将把玺印绶带交付给他。”可惜的是,最终竟无人遵命前往迎接石斌。随后,石虎突然感到眩晕,被迫退入内室休息。在这关键时刻,张豺指使其弟张雄等人假传石虎旨意,残忍杀害了石斌。 到了四月二十二日,刘氏再次假托石虎之命,任命张豺为太保、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赋予他如同西汉霍光般的专断权力,全权处理朝政大事。
永和五年(349年)四月二十三日,石虎撒手人寰。随之,太子石世继位,尊奉刘氏为皇太后。刘氏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进一步提升张豺的地位,任命他为丞相。然而,张豺深知局势复杂,为避免树敌过多,主动辞让丞相之职,转而提议由石遵和义阳王石鉴分别担任左右丞相,以此安抚各方势力。刘氏采纳了他的建议,希望通过这种安排能够暂时平息朝中的纷争,维持政权的稳定。
篡夺帝位
后赵政权的更迭充满了戏剧性和残酷性。石遵的故事便是其中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 当石遵行至河内时,突然听闻父亲石虎去世的消息。他随即下令军队驻扎于河内,以图后续行动。此时,姚弋仲、苻洪以及征虏将军冉闵、武卫将军王鸾等人正从讨伐梁犊的归途中经过李城,并在此与石遵相遇。他们联合劝说石遵:“殿下您年长且德才兼备,先帝也曾有意让您继承大统。然而由于先帝晚年昏聩,被张豺所蒙蔽误导。如今朝廷由女主掌权,奸臣独揽朝政,上白地区战事胶着,京师守备空虚。殿下若能声讨张豺之罪,挥军直指邺城,必定会有人打开城门、倒戈相迎!” 石遵深以为然,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于是从李城发兵,调转方向直奔邺城(今河北临漳)。洛州刺史刘国也率领洛阳部众前来会合,共同推进讨伐计划。当讨伐檄文抵达邺城后,张豺惊恐万分,急忙命令围攻上白的部队撤回。
永和五年(349年)五月十一日,石遵的军队驻扎在荡阴,兵力达九万人,而冉闵则担任前锋。张豺本打算出城拦截,但邺城中的德高望重的老者和羯族士兵纷纷说道:“彭城王前来奔丧,我们应当出城迎接他,不能再为张豺守城了!”于是众人纷纷翻越城墙而出。即便张豺用杀头威胁也无法阻止。甚至连张离也率领两千龙腾卫士冲破关卡,准备迎接石遵。刘氏见此情形十分恐惧,召张豺入宫,悲痛地哭诉道:“先帝的棺材尚未入土,祸乱便已至此!如今太子年幼,只能依靠将军您了。将军您打算怎么办呢?我想给石遵加封显赫官位,这样能安抚住他吗?”张豺此时惊慌失措,不知如何作答,只是连连称是。于是刘氏发布诏令,任命石遵为丞相,兼领大司马、大都督、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等要职,并给予持黄钺、加九锡等特殊权力和礼遇,还增加了十个郡作为他的食邑。
永和五年(349年)五月十四日,石遵率军抵达安阳亭,张豺心生畏惧,亲自出城迎接。石遵当即下令将其拘捕。次日,石遵身披铠甲,展示军威,从凤阳门进入邺城,登上太武前殿,捶胸顿足表达哀思后退至东阁。随后在平乐集市处死张豺,并诛灭其三族。石遵假托刘氏之命宣称:“太子年幼,立他为太子仅是先帝个人情义所致。然而国家大业至关重要,非他所能承担。应以石遵为继位人。”石遵多次假装推辞,在群臣诚恳劝进下,最终于太武前殿即皇帝位,宣布大赦死刑以下囚犯,并解除对上白的包围。五月十六日,石遵封石世为谯王,给予一万户食邑,不以对待臣子的礼仪对待他,同时废黜刘氏为太妃。不久之后,将他们全部杀害。 此时,李农前来归附谢罪,石遵恢复了他的官职。石遵尊母亲郑氏为皇太后,立妃张氏为皇后,立燕王石斌之子石衍为皇太子。任命义阳王石鉴为侍中、太傅;沛王石冲为太保;乐平王石苞为大司马;汝阴王石琨为大将军;武兴公冉闵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以辅佐朝政。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现了石遵的政治手腕,也标志着后赵政权内部的一次重大变革。
内忧外患
当时,沛王石冲正驻守蓟城,肩负着守护一方安宁的重任。当他得知石遵杀害石世并自立为帝的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平。他召集辅佐自己的同僚们说道:“石世是遵循先帝遗命继位的合法君主,而石遵却肆意废黜并杀害了他,这种行为实属大逆不道!如今我命令内外严加戒备,我要亲自率领大军出征,讨伐这个篡位者!”于是,石冲安排宁北将军沭坚留守幽州,自己则带领五万精锐之师从蓟城向南进发,并将声讨石遵的檄文传遍燕、赵之地。 石冲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响应,军队规模迅速扩大。当抵达常山时,他的部队已经扩充到了十多万之众。然而,在驻扎于苑乡期间,石冲收到了石遵颁布的大赦诏书。面对这份诏书,他感慨万千地对部下说道:“石世和石遵都是我的兄弟。既然死去的人无法复生,我们又何必再继续互相残杀呢?我决定班师回朝。”然而,就在石冲准备返回之时,手下的将领陈暹却坚决反对。陈暹慷慨激昂地表示:“彭城王石遵弑君篡位,其罪行罄竹难书!即便您要挥旗北返,我也将继续南下,誓要平定京师,擒拿彭城王,然后恭迎您的归来!”受到陈暹话语的影响,石冲再次改变主意,选择继续进军。 为了劝阻石冲,石遵紧急派遣王擢送信试图说服他停止行动,但未能奏效。无奈之下,石遵只能命令冉闵和李农率领十万精锐士卒前往讨伐石冲。两军在平棘展开激烈交战,最终石冲的军队惨败。冉闵等人随后在元氏县成功俘获石冲。石遵下令赐死石冲,并将其手下三万多名士兵活埋,以此警示其他可能心怀异志之人。
与此同时,冉闵向石遵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苻洪是一位极具才华的人物。如果让他继续镇守关中,恐怕秦州、雍州等地将来很难再属于我国所有。虽然让苻洪镇守关中是先帝临终前的旨意,但陛下即位后,理应重新调整策略。”石遵采纳了冉闵的意见,撤销了苻洪的都督职务,但仍保留了他的其他官职和待遇。这一举措令苻洪深感不满,回到枋头后,他果断派使者向东晋投降,彻底脱离了后赵的控制。 另一方面,石遵的扬州刺史王浃也以淮南地区为据点,投降了东晋。东晋方面随即采取行动,西中郎将陈逵率军顺利占据寿春。征北将军褚裒亦亲率大军讨伐石遵,一路推进至下邳。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石遵任命李农为南讨大都督,带领两万骑兵前去抵御。然而,由于敌军实力强大,褚裒不得不退守广陵。得知消息后,陈逵惊恐万分,立即焚毁寿春城内积聚的财物,拆毁城墙后仓皇撤退。 而在长安,乐平王石苞也在秘密筹划一场针对邺城的重大军事行动。他意图调动关中的兵力攻打邺城,但遭到了左长史石光、司马曹曜等人的强烈反对。愤怒的石苞竟残忍地杀害了石光等一百多人。石苞虽贪婪成性却缺乏谋略,这使得雍州地区的豪族士绅普遍认为他难以成事。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派人向东晋梁州刺史司马勋通报了石苞的计划。 得知消息后,司马勋迅速集结兵力,出兵骆谷,一举攻克后赵的长城戍,并在悬钩设立营垒,距离长安仅二百多里。他派遣治中刘焕进攻长安,成功斩杀了京兆太守刘秀离,同时攻克贺城。三辅地区的豪杰之士纷纷响应司马勋的号召,杀死当地的郡守县令,加入到反抗后赵的行列中。此时,司马勋麾下已拥有三十多座营垒,五万精锐之师。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石苞不得不放弃攻打邺城的计划,转而派遣麻秋、姚国等将领率军抵抗司马勋。与此同时,石遵命令车骑将军王朗率领两万精锐骑兵,以讨伐司马勋为名,实际上却是为了挟持石苞返回邺城。由于兵力不足且惧怕王朗的精锐骑兵,司马勋不敢贸然前进。十月,他放弃了悬钩,转而攻克宛城,诛杀后赵南阳太守袁景后,班师返回梁州。 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权谋斗争与军事冲突,不仅展现了后赵王朝内部的分裂与动荡,也揭示了那个时代各方势力之间相互博弈的残酷现实。每一次决策、每一场战斗,都深刻影响着历史的走向,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启示。
政变被杀
石遵与冉闵之间的故事是一个一个充满权谋、背叛与忠诚。 当初,石遵在李城起兵时,曾对冉闵许下诺言:“努力吧!一旦大业成功,定当立你为太子。”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石遵却背弃了这一承诺,转而立石衍为皇太子。这一决定让冉闵深感失望。他自认为自己功高盖世,理应掌控朝政,但石遵对此并不认同,始终没有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冉闵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屡次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无论是四夷还是中原的老将,都对他心存敬畏。如今,他身居都督之位,总揽内外兵权,开始着手安抚将士,并向朝廷奏请,希望能让麾下的将士全都出任殿中员外将军,并封爵关外侯。然而,石遵对于冉闵的行为并未产生怀疑,反而亲自对这些将士进行品评,记录姓名,评判善恶,甚至加以贬抑。这一举动使得众将士心中满是怨恨与愤怒。 与此同时,中书令孟准与左卫将军王鸾也察觉到了冉闵的野心,他们劝谏石遵应当逐步削弱冉闵的兵权。然而,这些建议不仅未能化解矛盾,反而让冉闵对石遵更加不满。最终,孟准等人建议石遵直接除掉冉闵,以绝后患。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十一月,石遵召集石鉴、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亲信入宫,来到郑太后面前商议此事。石遵说道:“冉闵不忠于君主的迹象已逐渐明显,我打算将其除去,诸位意下如何?”石鉴等人一致附和:“正该如此!”然而,郑太后却持不同意见,她说道:“当初在李城起兵之时,若无冉闵相助,又怎能有今日?虽然他有些居功自傲,但我们应当对他有所宽容,岂能轻易加害于他?” 就在众人争论之际,石鉴借故暂时离开宫殿,随即派遣宦官杨环迅速将这一消息告知冉闵。得知真相的冉闵立即采取行动,他胁迫李农及右卫将军王基,密谋废黜石遵。随后,他派将军苏彦、周成率领三千披甲士兵前往南台如意观,将石遵擒拿。当士兵抵达石遵的住处时,石遵正与妇人悠闲地下棋。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石遵询问周成:“造反的是谁?”周成答道:“义阳王石鉴应当继位。”石遵听后叹道:“我尚且如此,石鉴又能支撑多久!”最终,周成等人在琨华殿将石遵杀害,同时诛杀了郑太后、张皇后、太子石衍、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以及上光禄张斐。 石遵在位约175天,便因这场宫廷政变而告终。
石遵继位的第七日,狂风拔起树木,雷声大作,天降冰雹,大如盂钵。太武殿、晖华殿失火,诸门观阁荡然无存,其中乘舆服饰及御用物品大半被烧,火焰冲天,钟鼎乐器等都化为灰烬,大火燃烧了一个多月才熄灭。雨血流遍邺城。
张举:“燕公斌有武略,彭城公遵有文德。
姚弋仲、苻洪、冉闵:“殿下长而且贤。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资治通鉴·卷九十五》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
《十六国春秋·卷二·后赵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