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鉴~十六国后赵第六位皇帝(349年12月17日--450年4月.闰二月)
石鉴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期:东晋.十六国(后赵)
全名:石鉴
别名:石大郎
字:大郎
封号:代王、义阳公、义阳王(即位前)
年号:青龙
籍贯: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榆社)
民族族群:羯族
生卒:?--350年
在位:(12月17日--450年4月.闰二月.约90天)
前任:石遵,后赵第五位皇帝
继任:冉魏平皇帝冉闵、后赵永宁帝石祗(无庙谥,仅以年号称之)
个人简介
石鉴(?~350年),字大郎,出生于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是赵武帝石虎的第三子。他同时也是石遵和石世的异母兄,并且成为了后赵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时间为349年至350年)。 追溯历史,建平四年(333年),赵明帝石勒去世之后,石虎掌握了政权。在这个时期,石鉴被封为代王。到了建武三年(337年),他的封号被降级,改封为义阳公。太宁元年(349年)正月,石虎正式称帝,随即进封石鉴为义阳王。同年四月,石虎离世,石世登基成为皇帝。然而,石世仅仅在位二十二天,就被石遵所杀,石遵随后自立为帝。不久之后,冉闵率领军队进入皇宫,弑杀了石遵,并拥立石鉴为帝,但实际上石鉴的统治完全处于冉闵的控制之下。 时间推进到太宁二年(350年),冉闵对国家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包括将国号改为魏、把石氏家族的姓氏改为李氏以及更改年号为青龙。同年润二月,冉闵废黜并杀害了石鉴,取而代之自立为帝。石鉴的在位时间约90日。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建平四年(公元333年)七月二十一日,后赵明帝石勒驾崩,其子石弘继位成为新君。然而,实权却掌握在石勒的另一子、中山王石虎手中。同年八月,石弘任命石虎为丞相、魏王及大单于,赋予他总揽朝廷大小事务的权力。石虎随即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王,其中石鉴被册封为代王。 延熙元年(公元334年),石虎废黜了石弘,并自立为后赵的统治者。
建武三年(公元337年)正月,石虎进一步称自己为大赵天王,同时将石鉴的爵位降为义阳公。 时间推移到建武五年(公元339年),东晋的大臣庾亮驻守武昌,派遣毛宝与樊峻前往邾城驻防。这一举动引起了石虎的不满,他随即任命夔安为大都督,统领包括石鉴、冉闵、李农、张貉、李菟在内的五位将军及其麾下五万大军,对荆州和扬州北部边境展开进攻。此外,他还调派两万骑兵直捣邾城。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毛宝向庾亮请求支援。然而,庾亮因认为邾城防御坚固而未能及时出兵救援。 九月,战事激烈进行中,冉闵在沔南击败了晋军,并斩杀了晋方将领蔡怀。随后,夔安与李农攻陷沔南,朱保则在白石战胜晋军,击毙郑豹等五位将军。与此同时,张貉成功攻克邾城,此役邾城共有六千人丧生。毛宝与樊峻突围而出,在渡江时不幸溺亡。夔安进而占据胡亭,进犯江夏地区,义阳将军黄冲以及义阳太守郑进皆向赵军投降。夔安继续向前推进包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率军抵抗,最终击败夔安,斩杀五千余人,迫使夔安撤退。然而,夔安乘胜掠夺汉水以东地区,强行迁移七千多户居民至幽州和冀州。
太宁元年(公元349年)正月,石虎正式称帝,同时提升石鉴的爵位至义阳王。
杀遵继位
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四月二十三日,后赵的开国君主石虎病逝。随后,按照石虎生前的安排,太子石世继位,成为后赵的新一任皇帝。 然而,石世在位仅三十三天便被其叔父、石虎第九子彭城王石遵废黜。石遵废掉石世后,自立为帝,并任命石鉴为侍中、太傅等重要职务,以稳固政权。 当初,石遵在李城起兵时,曾对冉闵许诺道:“只要你全力以赴助我成功,事成之后,定立你为太子。”然而,当石遵登基后,却背弃了当初的承诺,转而立石衍为皇太子。这一举动令冉闵深感失望。他自认为功高盖世,理应掌握更多权力,甚至企图专擅朝政。然而,石遵并未采纳他的主张。冉闵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屡建奇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老将都对他心存敬畏。此时,冉闵身居都督之职,总揽内外兵权。他开始安抚部下将士,奏请朝廷授予他们殿中员外将军的职位,并封爵关外侯。然而,石遵对此并不怀疑,反而亲自对这些将士进行品评,区分优劣,贬抑其中不少人,这使得众将士心生怨恨,愤怒不已。 当时,中书令孟准与左卫将军王鸾察觉到冉闵的野心日益膨胀,便劝说石遵应当逐步剥夺冉闵的兵权。冉闵得知后,心中更加不满。孟准等人甚至进一步建议石遵除掉冉闵,以绝后患。
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十一月,石遵召集石鉴、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宫,共同商议如何处置冉闵。石遵说道:“冉闵不忠于君主的迹象已逐渐显现,如今我想将其铲除,诸位意下如何?”石鉴等人纷纷表示赞同。然而,太后郑樱桃却提出异议,她说道:“当初在李城起兵时,若非冉闵鼎力相助,我们又怎能有今日?虽然他有些居功自傲,但尚不足以立即处死,还请稍加宽恕。”在此关键时刻,石鉴借故离席,暗中派遣宦官杨环迅速将这一消息告知冉闵。冉闵得知后,立刻联合右卫将军王基及李农密谋废黜石遵。随后,他派将军苏彦、周成率领三千披甲士兵前往南台如意观,将石遵擒获。当士兵抵达石遵住所时,石遵正与妇人玩弹棋游戏。面对变故,石遵询问周成:“造反的是谁?”周成答道:“义阳王石鉴应当被立为继承人。”石遵听后叹息道:“我尚且如此,石鉴又能支撑多久!”最终,周成等人在琨华殿将石遵杀害,同时诛杀了郑太后、张皇后、太子石衍、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以及上光禄张斐等人。 石遵死后,石鉴继位,随即颁布大赦令。他任命武兴公冉闵为大将军,并进封其为武德王;任命司空李农为大司马,同时兼管尚书事务;任命郎闿为司空,秦州刺史刘群为尚书左仆射,侍中卢谌为中书监。至此,后赵的权力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诛闵未成
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十二月,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在后赵帝国悄然上演。当时,皇帝石鉴秘密派遣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心腹大臣,在夜色掩护下潜入琨华殿,企图暗杀权臣冉闵和李农。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刺杀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不仅未能达成目标,反而引发了宫中的大乱。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石鉴深感局势危急。他担心冉闵因此次事件发动叛乱,于是迅速采取行动,试图平息事态。当夜,石鉴下令在西中华门处决了参与行动的李松和张才,同时还将石苞一并诛杀,以此向冉闵表明自己对此事毫不知情,并非幕后主使。尽管如此,这一系列血腥手段并未完全化解危机,反而让整个朝廷笼罩在一片紧张与不安之中。 与此同时,石鉴的兄弟新兴王石祗正在襄国镇守。得知此事后,石祗迅速联合姚弋仲、苻洪等地方势力,共同起兵反抗冉闵和李农。他们四处散发檄文,声讨二人“擅权乱政”,意图彻底铲除他们的势力。这一举动无疑使原本就已动荡不安的后赵政权雪上加霜。 面对石祗等人咄咄逼人的攻势,冉闵和李农不得不立即作出回应。他们果断任命汝阴王石琨为大都督,统领全局,同时调遣张举以及侍中呼延盛率领七万精锐步兵与骑兵,分多路进发,前往襄国讨伐石祗及其盟友。至此,后赵内部的权力斗争正式演变为公开的军事对抗,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席卷整个中原大地。
遭废被杀
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策划了一场针对冉闵等人的政变,他们集结了三千羯族士兵,秘密埋伏于胡人聚居区域,意图除掉冉闵及其盟友。当时,石鉴正位于皇宫中的中台,孙伏都率领三十余名精锐士兵试图登上中台挟持石鉴以发动攻击。然而,在破坏阁道的过程中,石鉴察觉到异常并询问原因。孙伏都谎称:“李农等人谋反,现已聚集在东掖门,我带领卫士前来处理,特此告知。” 石鉴听后冷静回应:“你乃功臣,望能忠心为国效力。我会在台上观望你的行动,无需担忧尚未向我汇报。”随后,孙伏都与刘铢带领军队进攻冉闵和李农,但未能取得胜利,只得暂时驻守凤阳门。面对危机,冉闵与李农迅速组织数千士卒,摧毁金明门进入宫城。石鉴担心冉闵会对自己不利,急忙召见二人,并打开宫门迎接他们,说道:“孙伏都谋反,你们应立即讨伐他。”冉闵与李农遵命出击,最终成功击杀孙伏都及其同党。从凤阳门至琨华殿,沿途尸体遍地,鲜血染红了地面。冉闵随即颁布命令,警告宫廷内外的六夷之人,凡敢擅自动用兵器者一律处死。在此压力下,部分胡人选择攻破城门或翻越城墙逃离,导致大量人员逃亡。
太宁二年(350年)正月,冉闵为了彻底铲除石氏势力,借“继赵李”这一谶文作为理由,宣布改国号为“卫”,将石氏家族的姓氏改为“李”,同时实行大赦政策,并更改年号为“青龙”。此举引发了石氏旧部的大规模叛离。包括太宰赵鹿、太尉张举、中军张春、光禄石岳、抚军石宁、武卫张季在内的众多公侯、卿、校以及龙腾卫士共计一万余人纷纷投奔襄国。与此同时,石琨占据冀州,抚军将军张沈屯兵滏口,张贺度据守石渎,建义将军段勤驻扎黎阳,宁南将军杨群屯兵桑壁,刘国据守阳城,段龛据守陈留,姚弋仲驻守混桥,苻洪则占据枋头,各自拥有数万兵力,形成割据之势。此外,王朗与麻秋从长安逃往洛阳。麻秋按照冉闵的旨意,屠杀了一千余名胡人。而王朗则逃至襄国,麻秋随后率众归顺苻洪。 不久之后,石琨联合张举、王朗率领七万大军围攻邺城。冉闵亲自率领千余骑兵出城迎战,手持双刃矛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斩杀敌军三千余人。石琨等人因此大败,不得不退回冀州。
青龙元年(350年)闰二月,石鉴秘密派遣宦官联络张沈等人,企图趁虚袭击邺城。然而,宦官却将此事泄露给冉闵与李农。得知消息后,冉闵与李农火速返回邺城,废黜石鉴并将其处死,同时杀害了石虎的三十八名孙子,彻底消灭了石氏家族。石鉴在位约90天便结束了统治生涯。
【人物评价】
《晋书》:“狡焉石氏,怙乱穷兵。流灾肆慝,剽邑屠城。始自群盗,终假鸿名。
【史书记载】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
《十六国春秋·卷二·后赵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