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祗~十六国后赵末代皇帝(350年润二月-351年四月)
石祗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十六国(后赵)
全名:石祗
封号:新兴王(即位前)、赵王(去帝号)
年号:永宁(350年4月-约351年5月)
民族族群:羯族
籍贯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榆社)
生卒:351年
在位时间:350年润二月 - 351年四月
前任:后赵青龙帝石鉴(无庙谥,仅以年号称之)
继任:国亡【冉魏(冉闵~石闵)】
个人简介
石祗(?~351年),出生于上党郡武乡县,即今天的山西省榆社县,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儿子,同时也是后赵的末代皇帝(350年~351年在位)。 起初,石祗被封为新兴王。然而,在冉闵掌权之后,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冉闵开始对羯族进行大规模杀戮,导致许多羯族人被迫逃离家园,纷纷投奔到石祗麾下寻求庇护。到了青龙元年(350年),石祗听闻其兄石鉴已被冉闵杀害的消息,悲愤交加之下,他在襄国自立为帝,并迅速组织军队起兵讨伐冉闵,意图夺回政权。 然而,永宁二年(351年)二月,为了争取前燕的支持以共同对抗冉闵,石祗不得不做出妥协,主动放弃了帝号,转而自称赵王。尽管如此,他的努力最终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同年四月,石祗在与冉闵的战斗中遭遇惨败,最终被自己的部将刘显所杀。随着石祗的去世,后赵政权也正式宣告灭亡。
【人物生平】
襄国称帝
太宁元年(公元349年),石鉴弑杀了石遵,自立为帝。当时,石祗正在襄国活动,他与姚弋仲、苻洪等人保持友好往来,并积极集结军队,发布檄文声讨冉闵和李农。为了应对这一局势,石鉴任命石琨为大都督,同时委派张举、侍中呼延盛率领七万步兵和骑兵,分多路对石祗及其盟友展开讨伐。
青龙元年(公元350年)闰二月,冉闵发动政变,诛杀石鉴,随后自立为帝,建立了冉魏政权。得知石鉴已死的消息后,石祗在襄国称帝,改年号为永宁。他迅速重组政权,任命汝阴王石琨为相国,同时号召各地夷据州郡的军事首领响应自己的统治。在此期间,石祗对姚弋仲表现出高度信任,任命其为右丞相兼亲赵王,并给予特殊礼遇。此外,他还任命姚弋仲之子姚襄为骠骑将军、豫州刺史及新昌公,而苻健则被授予都督河南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兖州牧以及略阳郡公等重要职务。 同年四月,石祗派遣相国石琨率领十万大军进攻邺城。六月,石祗亲自率军进占邯郸,进一步巩固了战略优势。此时,他的镇南将军刘国也从繁阳出发,与石琨的部队成功会合。然而,这场攻势最终以失败告终——冉闵在邯郸一举击败石琨,造成数万敌军伤亡。战败后的刘国被迫撤退至繁阳,而苻健则趁机从枋头入关,意图扩大势力范围。
八月,张贺度、段勤与刘国、靳豚在昌城再度集结,准备联合进攻邺城。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冉闵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他首先派遣尚书左仆射刘群担任行台都督,指挥部将王泰、崔通、周成等人率领十二万步兵和骑兵驻扎于黄城,作为前哨防线;与此同时,冉闵亲自统领八万精锐部队作为后续支援,在苍亭与敌军展开决战。经过激烈交锋,张贺度等人惨遭大败,损失高达两万八千余人。此役中,靳豚被冉闵追击并斩杀于阴安乡,其麾下士众全数沦为俘虏。取得胜利后,冉闵整顿军队凯旋而归,进一步巩固了冉魏政权的统治地位。
兵败亡国
公元350年的青龙元年十一月,一场激烈的战争拉开了帷幕。当时,冉闵率领十万精锐之师,其中包括步兵与骑兵,浩浩荡荡地向襄国进发,目标直指石祗。这一战,不仅关乎双方势力的消长,更成为后赵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到了永兴二年(即公元351年)的二月,冉闵对襄国的围攻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天。在这漫长的日子里,他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挖掘地道、堆砌土山以逼近敌城,甚至还在城外建造房屋、开垦土地,展现出持久作战的决心和毅力。面对如此强大的攻势,石祗深感恐惧,不得不做出重大让步——他主动放弃了皇帝的称号,改称赵王,并紧急派遣使者前往前燕的慕容俊以及姚弋仲处请求援助。 与此同时,石琨从冀州赶来支援石祗,而姚弋仲则命令自己的儿子姚襄率领三万八千名骑兵自滆头出发,慕容俊也派遣将军悦绾带领三万名披甲士兵从龙城赶至战场。三方援军汇聚,总兵力超过十余万,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强大联合力量。 然而,即便拥有如此庞大的联军支持,冉闵依然勇敢迎战。他先是指派车骑将军胡睦在长芦抵御姚襄,又安排将军孙威在黄丘阻挡石琨。但遗憾的是,这两路防线均被突破,胡睦和孙威所部几乎全军覆没,二人只能独自逃回。随着敌军步步逼近,冉闵决定集中所有可用兵力出城迎击。然而,在姚襄、悦绾、石琨等部的三面夹击下,再加上石祗从后方发起猛攻,冉闵的军队最终惨败。 战斗结束后,冉闵隐匿于襄国行宫,随后带着十余名骑士仓皇逃离,返回邺城。而投降的胡人栗特康等人,则将冉闵的儿子冉胤及左仆射刘琦等人捕获并献给石祗,这些人随即遭到杀害。此役损失极为惨重,总计有十余万人丧生,其中包括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将军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诸多高官将领,可谓满门尽灭。这场灾难不仅摧毁了大量生命,还导致社会秩序崩溃,盗贼四起,尤其是司州、冀州一带更是陷入严重的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石祗不甘心坐以待毙,他派遣刘显率领七万大军再次攻打邺城。然而,冉闵秘密返回邺城后,迅速集结全部兵力投入战斗,成功大败刘显,并一路追击至阳平,斩杀敌军三万余人。刘显因害怕遭到报复,于是秘密派人向冉闵求和,表示愿意杀死石祗作为投诚的条件。冉闵接受提议后整军回撤。果然,到了四月,刘显如约行事,不仅杀死了石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位重要人物,还将石祗的首级送往邺城,同时献上人质,恳请冉闵饶恕其性命。而此时,骠骑将军石宁见局势已不可挽回,只好逃往柏人。为了彰显胜利,冉闵下令在大路口公开焚烧石祗的首级,以此宣告后赵政权的彻底灭亡。
在襄国之战中,他积极参与战斗,并成功对冉闵造成了沉重打击。这一战,不仅重创了冉闵本人,更对冉魏王朝的整体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关键力量的损失和内部动荡的加剧,冉魏王朝从此开始走向衰落,逐步失去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力。这场战役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一个强大政权由盛转衰的开端。
【人物评价】
《晋书》:“狡焉石氏,怙乱穷兵。流灾肆慝,剽邑屠城。始自群盗,终假鸿名。
【史籍记载】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
《十六国春秋·卷二·后赵录》
【亲属成员】
父亲:后赵武帝石虎
母亲:
兄弟:
1.前太子石邃
2.后太子石宣
3.后赵皇帝石鉴
4.乐平王石苞
5.秦公石韬
6.燕王石斌
7.梁王石挺
8.汝阴王石琨
9.后赵皇帝石遵
10.后赵皇帝石世
11.沛王石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