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发鲜卑~拓跋鲜卑的一支

首页标题    五胡    2,鲜卑族    7.秃发鲜卑    秃发鲜卑~拓跋鲜卑的一支






秃发鲜卑



397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

中文名:秃发鲜卑
存在年代:前210-?
建立国家:南凉

历人君主: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


概述

       秃发鲜卑是拓跋鲜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始祖与北魏皇室同源,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早期的发展历程中,秃发鲜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族群特征。到了秃发匹孤时期,他率领部众从塞北地区迁徙至河西走廊一带定居,因此这一支鲜卑也被后世称为河西鲜卑。此次迁徙不仅改变了秃发鲜卑的地理分布,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沿革】
迁入河西

  公元220年(曹魏黄初元年)
      桔汾去世后,按照鲜卑部落的传统与文化背景,次子元皇帝拓跋力微因其母亲被认为是“天女”,具有神异之象,因此被拥立为首领。然而,作为长子的匹孤却未能继承首领之位,仅分得部分部众。由于内部权力争夺以及牧场资源的竞争等原因,在公元219年至256年间,秃发鲜卑部落逐步从塞北的阴山、河套一带出发,沿着黄河两岸,顺着贺兰山脉东麓向南迁徙,最终到达河西、陇西以北地区,即现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一带进行游牧活动。 在公元256年至263年间,也就是曹魏甘露元年至景元四年间,当时镇西将军邓艾负责督管陇右诸军事事务,他将包括秃发鲜卑在内的数万鲜卑人迁徙至河西及陇右地区的雍、凉二州之间,即现今陕西省中部以及甘肃省一带。此后,这些鲜卑人逐渐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以及青海湖以东区域,与当地的汉族、羌族等民族杂居共处。他们的主要游牧范围为“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大致涵盖现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县北的麦田城以东,青海湖以西,青海省贵德县以南,以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以北的广阔地域。 自从秃发鲜卑迁入雍、凉地区之后,曹魏以及后来的西晋统治者鉴于他们与羌、胡等少数民族相似,便设立了“护羌校尉”这一职位来监督和管理他们,各个部落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部帅领导体系。然而,鲜卑人常常被迫征召入伍成为士兵,甚至被掠夺沦为奴婢或佃客,同时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负担,这使得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到了西晋初年,终于爆发了由秃发树机能领导的西北诸民族反抗西晋政权的斗争。


269年(泰始五年)
       在西晋时期,为了有效镇压因灾荒而引发的社会骚乱,朝廷决定设立秦州这一行政区域,并派遣胡烈担任秦州刺史,负责管理及安抚河陇地区的鲜卑部族。然而,胡烈其人性格刚猛有余而智谋不足,且过于固执己见,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他到任后,并未采取温和的治理方式,而是实施高压政策,这种强硬手段导致当地羌戎部族与政府关系紧张,最终激化矛盾,成为反晋斗争爆发的重要导火索。 与此同时,秃发树机能作为寿阗之孙,在寿阗去世后继承了家族的领导地位,统领部众活跃于安定、陇西等地。根据史书记载,秃发树机能不仅体魄强健、英勇果敢,而且具备卓越的谋略才能,是一位兼具智慧与胆识的领袖人物。


270年(六年)
          自六月起,事态发生重大转折。在这期间,他率领部众在万斛堆(现今位于甘肃省皋兰县东北部的黄河北岸)成功击杀秦州刺史胡烈,这一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随后,面对尚书石鉴率领的讨伐军队,他又果断组织力量进行顽强抵抗,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与坚定的决心。 与此同时,在其影响力和行动感召之下,陇右地区以及河西走廊的其他诸多民族纷纷群起响应。


271年(七年)
        当时,北地胡人与各方势力联合,共同对金城发动了猛烈的攻势。在这场战役中,凉州刺史牵弘不幸于青山(今甘肃省环县西)被击杀,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晋朝朝廷。 随后,这支联合力量又转向金山(今甘肃省山丹县南),再次与凉州刺史苏愉展开激战,并成功击败了他。这一系列胜利极大地增强了秃发鲜卑等部落的信心和实力。 到了公元275年,也就是泰始末至咸宁元年期间,秃发鲜卑的影响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凉州金城郡(治所在今天的榆中县,位于甘肃省榆中县西北黄河南岸)西北地区,而是进一步向更西的方向扩展。与此同时,在高昌以东的一些鲜卑部落也纷纷崛起,他们开始反抗晋朝的统治,试图争取自己的独立和发展空间。


279年(咸宁五年)
            树机能成功攻破凉州,迅速占据了该地区的多个主要城镇。这一行动直接切断了西晋与河西走廊之间的交通联系,使得西晋朝廷大为震动。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局势,西晋朝廷派遣威武太守马隆率领军队前去平定。 在战斗过程中,树机能的部下碎跋韩、且万能等人率领着超过一万余落的兵力选择归降。马隆在此期间通过军事打击和招降等方式,“前后诛杀及降附者以万计”,取得了显著战果。同年十二月,马隆派遣已经归降的率善戎设骨能等人与树机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决战。最终,树机能由于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兵败被杀。随着树机能在此次战役中的失败,秃发部落再次向西晋投降,恢复了对西晋的臣服状态。


建立南凉
          秃发鲜卑部落在经历树机能反晋斗争的失败后,并没有因此走向溃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过数代传承,至秃发乌孤立掌权时,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治理措施。在经济层面,推行养民务农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增强部落经济实力;在政治方面,则注重任用贤能之士,修订和完善政令刑法,力求公正清明。同时,在外交策略上,秉持“循结邻好”的理念,避免无谓的争战,致力于与周边势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关系。 在这样的治理方针下,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秃发部逐渐恢复并壮大起来。其影响力在后凉东南广武一带不断扩大,势力渐盛,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94年(太元十九年,后凉麟嘉六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后凉的吕光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统治者。他曾派遣使者授予某人重要的职位,包括“假节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统”以及“广武县侯”的封号。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吕光对这位将领的信任与器重,也体现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 次年,这位将领继续征战四方,成功击破乙弗、折掘等部族,巩固了其在河西地区的势力范围。为了进一步加强控制,他在现今青海省民和县西北的地方修建了廉川堡,作为安置被征服部落的重要据点。随着时间推移,他又陆续征服了意云鲜卑等其他部族,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在河西一带的汉族豪门士族也开始注意到这位崛起的新星。例如,广武地区的赵振等人纷纷投奔他,成为他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吕光再次派遣使者,将“广武郡公”的爵位授予这位将领,以表彰他的功绩并稳固双方的关系。


396年(太元二十一年)
             吕光登上帝位,称天王,并将国号改为大凉。随后,他派遣使者前往秃发乌孤处,授予其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的封号。然而,乌孤并不愿屈从于吕光的控制,毅然谢绝了这一封爵。 次年,乌孤自立为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并确立“太初”为年号,正式建立自己的政权。在政权构建方面,他任命弟弟秃发利鹿孤为骠骑将军,而另一位兄弟秃发傉檀则被封为车骑将军。不久之后,乌孤开始积极治理军队,在广武展开军事行动,成功攻取金城,并在街亭(今甘肃省永登县乌鞘岭)击败了后凉吕光的将军窦苟。 公元398年(太初二年),趁着后凉逐渐衰弱的机会,借助郭广黁、杨轨等反叛吕氏势力的力量,乌孤取得了洪池岭南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浇河、湟河)的控制权,并改称为武威王。

           公元399年(太初三年),他迁都至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县),专注于经营河湟地区。同时,他还安排弟弟利鹿孤镇守安夷(治今青海省化隆县南),让秃发傉檀镇守西平(治今西宁市西),叔父素渥则负责湟河(今化隆县南)的防务。通过这些布局,乌孤不仅稳固了内部管理,还根据个人才能任用了汉人、少数民族以及其他各族中的杰出人才,使得南凉政权逐步完善并得以巩固。 同年八月,乌孤因醉酒坠马受伤不治身亡。其弟利鹿孤继位成为武威王,并将都城迁至西平。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北凉段业的联盟,以共同对抗后凉,利鹿孤派遣记室监鞠梁出使北凉。自此,南凉逐渐走向兴盛。 次年正月,利鹿孤改元为“建和”,并派遣秃发傉檀在三堆(今大通河南)击败后凉军队,随后进军围困后凉首都姑臧。公元401年(建和二年),利鹿孤自称河西王。同年三月,他在战场上再次战胜后凉吕隆的部队,并迁移2000余户居民返回南凉。此外,他还派遣军队进攻北凉临松,俘虏6000余户。沮渠蒙逊为此派遣使者请求议和,最终归还所掠夺的人口,撤军返回。 同年十二月,南凉再度发起对后凉姑臧的围攻,同时攻打昌松郡,擒获后凉太守孟祎。


402年(建和三年)三月
            南凉的建立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原本孤立无援的利鹿孤去世后,其弟傉檀继位,正式登基为王,并改称自己为凉王。这一重大事件标志着一个新的政权诞生,史学家们将这个政权称为南凉。 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统治,凉王傉檀决定迁都至乐都。这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转移,更象征着南凉政治中心的重新确立与国家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他还更改了年号为“弘昌”,寓意着希望国家能够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时间来到当年的十月,凉王傉檀积极向外扩展领土,发起了对后凉首都姑臧的进攻。这次军事行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战略规划上的深思熟虑和果敢决断。 到了十二月,后秦的姚兴皇帝更是对凉王给予了高度的认可,授予他车骑将军的尊贵官职,同时还封他为广武公。


404年(弘昌三年)
       因后秦势盛,傉檀去年号,称臣于后秦。


408年(弘始十年)
        傉檀大败后秦军,复称凉王,改元嘉平,置百官。

 

414年(嘉平七年)
      南凉地区连年遭遇灾荒,庄稼颗粒无收,整个国家上下都陷入了极度的饥荒与窘迫之中。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南凉国主傉檀决定率领军队向西进攻乙弗鲜卑,试图通过战争获取资源以缓解国内困境。然而,在出发前,他将乐都的防守重任交给了太子武台(亦称虎台)。 然而,西秦的乞伏炽磐却趁此机会发动突袭,成功攻占了乐都这一战略要地。在这场战役中,太子武台以及众多将士被俘,同时还有万余百姓被强行迁徙至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南)。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南凉国力迅速衰弱,最终,傉檀不得不向西秦投降。然而,就在这一年年末,乞伏炽磐对傉檀心存忌惮,竟派人用毒酒将其杀害,至此,南凉彻底灭亡。 南凉自建立以来,共历经三位君主,统治时间长达十八年之久。其兴衰历程虽短暂,却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的复杂局势与各方势力的激烈角逐。


南凉覆灭
       南凉灭亡之后,原秃发氏的部众大部分被西秦所统治。后来,西秦被夏国所灭,而夏国又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吐谷浑消灭。在此过程中,西秦的大部分领土逐渐纳入了吐谷浑的版图。然而,这一局势并未长久维持,吐谷浑的这些领地随后又被北魏占据。 与此同时,北凉也在与北魏的对抗中走向灭亡。河西地区的秃发氏族人也随之归入北魏的统治之下。为了稳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北魏采取了一系列分封措施,例如封秃发保周为张掖王,封破羌为西平公等,以示恩宠并巩固其忠诚。 至于源氏一族,在北魏时期便已享有显赫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后裔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贺乾曜曾在唐玄宗时期担任宰相之职,这表明源氏家族已经完全汉化,其成员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政治地位,都与汉族官员无异,成为了中华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族群下落】
        鲜卑族作为我国古代一支重要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陇西、河湟地区的乞伏鲜卑与秃发鲜卑,最终和北魏的拓跋鲜卑一样,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体系,完成了汉化进程。至今,在青海省西宁市一带,仍然能够找到秃发氏后裔的存在,这不仅是历史传承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具体体现。 秃发鲜卑的一部分贵族及其部众,在历史变迁中选择了投奔河西的北凉政权。例如,秃发傉檀的弟弟、曾任南凉湟河太守的文支,以及秃发傉檀兄长之子樊尼等人,都成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人物。此外,秃发傉檀的儿子保周、破羌(即后来的源贺)等,在南凉灭亡之后,也相继投奔了北凉政权。这些迁移与归附的过程,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也展现了不同部落间的互动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新唐书·吐蕃传上》中记载,秃发樊尼的后裔被认为是吐蕃王族来源之一。书中提到:“有人说,吐蕃王族是南凉秃发利鹿孤的后代。

        利鹿孤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樊尼(应为侄子),另一个是傉檀(应为弟弟)。后来,傉檀继承了王位,却被乞佛炽盘(磐)所灭。樊尼率领残部臣服于沮渠蒙逊,并被任命为临松太守。当沮渠蒙逊的北凉政权覆灭后,樊尼率兵向西渡过黄河,越过积石山,最终安抚并统治了当地的羌族部落。”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秃发樊尼在北凉灭亡之后,带领部众进入青海和甘南地区羌族聚居地,逐渐被羌族同化,进而形成了党项族中的拓跋氏。然而,关于这些问题的具体细节,学术界仍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尚需更多史料佐证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鲜卑各部在乱世中的命运走向,也体现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生。从秃发鲜卑到吐蕃王族,再到党项拓跋氏的形成,这一系列的历史演变过程,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历史影响】
     秃发鲜卑这一族群及其所建立的南凉政权,在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进程中,起到了极为积极且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利鹿孤和傉檀执政期间,他们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与桑蚕养殖,通过大力鼓励耕作、发展农业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水平。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修筑并扩建城镇,使这一区域逐渐成为整个河陇地区最为繁荣昌盛的地方。 从苑川到乐都、西平,再经由扁都口通往张掖的这段河西路支线,更是成为了当时重要的商贸与文化交流通道。这条路线吸引了众多中外商人纷至沓来,促进了商品交易与经济往来;同时,也有不少僧侣沿着此路行走,传播宗教文化。因此,在中亚陆路交通体系中,这段河西路支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他阅读】
=======
2025年4月16日 21:32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