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亶甲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商朝
本名:子整
别名:河亶甲、戋甲
民族族群:华夏族
都城:
1.亳(今商丘谷熟镇)
2.内黄(主流观点:迁都河南内黄)
在位:不详
主要成就:北上迁都;征讨兰夷、班方
生卒:不详
出生地:不详
逝世地:不详
陵墓:相 (河南安阳(元代文献记录)
前任:外壬~商朝第十一位国君
继任:祖乙 ~商朝第十三位国君
【个人简介】
河亶甲(公元前1394年丁未—公元前1386年乙卯,在位九年),甲骨文中称其为“戋甲”,《吕氏春秋》中则作“整甲”,名“整”,是商朝第十二任君主,商王太戊之子,商王仲丁与外壬之弟。在他兄长外壬去世之后,河亶甲继位成为商朝新一任统治者。 河亶甲在位期间,正值商朝国势再度走向衰落。面对日益加剧的内忧外患,他毅然决定将都城北迁至“相”(今河南安阳内黄),希望通过迁都来缓解国家所面临的困境,稳定政局。
为巩固统治,河亶甲还亲自率军出征,讨伐东南方向的兰族与班方等部族。在部分忠诚方国的支持与协助下,他成功平息了地方叛乱,使一度动荡的诸侯关系重新趋于稳定,为国家的延续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然而,由于长期操劳国事,河亶甲在位第九年因病去世,安葬于迁都后的都城“相”。他的执政虽未能彻底扭转商朝的衰颓之势,但其努力维稳、积极应对危机的举措,仍为后世所铭记。
【人物生平】
河亶甲即位之初,正值商朝国势再度衰落之际,内忧外患交织,王朝统治面临严峻挑战。为缓解王族内部日益加剧的矛盾,稳定政局,河亶甲果断决定将都城由嚣迁至相(今河南安阳内黄),希望通过迁都实现政治重心的转移,重塑中央权威。
第三年,河亶甲借助方国大彭国的力量,成功使邳国归顺商朝,不仅增强了商王朝的影响力,也巩固了与周边方国的政治联盟,为后续的对外征伐与统治奠定了基础。
第四年,河亶甲亲自率军东征,讨伐东方部族蓝夷。此次军事行动不仅彰显了商王朝重整旗鼓、恢复威信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商朝的疆域与影响力。
第五年,姺人联合班方,意图对抗商朝。面对这一威胁,河亶甲果断下令,命彭伯与韦伯率军出征,讨伐班方。最终班方战败臣服,被迫归顺。由于失去了强有力的盟友支持,姺人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只得向商王朝纳贡称臣,进一步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版图与政治影响力。
河亶甲在位期间,虽面临诸多内外挑战,但通过灵活的政治策略与果断的军事行动,逐步扭转了商朝的颓势,为后续王朝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河亶甲九年,河亶甲去世,其子祖乙继位,承袭王位,继续推动商朝走向新的发展时期。
【为政举措】
河亶甲即位之初,正值国家内外交困、矛盾丛生的关键时期。面对严峻的局势,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以稳定政局,其中首要之举便是迁都。通过迁都,河亶甲有效缓解了王族内部的纷争,为国家的重新整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在局势稍有稳定之后,河亶甲着手整顿朝政,恢复国家秩序,并对外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他先后发动了对兰夷与班方的征讨战争,旨在平定边疆、巩固统治,维护商王朝的整体稳定。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展现了河亶甲的政治魄力,也为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河亶甲在位期间,虽时局艰难,但他以务实的治理方式为商朝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努力为之后祖乙时期的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商朝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迁都之谜】
商朝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朝代。而商人的迁都活动频繁,史书中有“前八后五”的说法,即在盘庚迁殷之前,商王曾有过八次迁都,之后又有五次迁移。这些迁都地点的确切位置,不仅关系到商代历史的真实面貌,也对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制度、文化发展和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记载中的地名至今尚未被考古发现所证实,其中河亶甲所居的“相”便是长期悬而未决的学术难题之一。
根据《竹书纪年》《尚书·序》和《史记·殷本纪》等文献记载,河亶甲曾迁都于“相”。至于他去世后的葬地,也有多种传说,一说在相(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境内),一说在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还有一说是在殷附近(今安阳洹水南岸)。这些说法虽各执一词,但都集中在今河南安阳及其周边地区,显示出这一区域在商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相”的具体地理位置,《史记集解》引孔安国注曰:“相,地名,在河北。”但“河北”范围广大,具体所指仍需进一步厘清。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相”在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唐代《括地志》记载:“故殷城在相州内黄县东南十三里,即河亶甲所筑都之,故名殷城。”《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也提到:“故殷城,在县东南十里,殷王河亶甲居相,因筑此城。”此外,《太平寰宇记》等地理志书也有类似记载,不少学者据此支持“内黄说”。
第二种观点认为“相”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唐代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八记载:“相州(今安阳),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后魏道武置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义。”宋代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引《类要》称:“安阳县本殷墟,所谓北蒙者;亶甲城在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 宋人罗沁在《路史·国名纪四》中既提到河亶甲之居在内黄,又提到河亶甲故城和亶甲冢在安阳。吕大临《考古图》中也提到,在洹水之滨曾出土与亶甲墓相关的青铜器,进一步引发了对安阳为“相”地的讨论。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相”在沛郡相县,即今江苏徐州南部与安徽宿州北部的符离集一带。 此说由丁山提出,他结合《古本竹书纪年》中关于河亶甲征兰夷的记载,认为相地应位于沂蒙地区以南。陈梦家等人亦支持此说。不过,这一观点多因符离集附近有“相山”而附会,缺乏坚实的文献与考古依据。邹衡等学者对此已有精辟分析,认为其证据不足,难以成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阳说”在唐宋时期曾一度流行,尤其因相州得名与河亶甲有关。
随着近代安阳小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考古学界确认殷墟为盘庚迁殷之后的都城,从而否定了安阳即为“相”的说法。如今,学术界普遍倾向于“内黄说”,然而在内黄所记载的河亶甲居地,并未发现规模较大、年代相符的商代文化遗址,且该地区已发现的遗址规模较小,难以支撑其作为都城的可能性。 因此,“相”究竟位于何处,仍是商史研究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洹河流域开展区域考古调查,并对洹北花园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郊,距市区约3.5公里)进行了系统发掘,为探寻河亶甲所居之“相”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一遗址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商代中期的都邑格局,也为破解“相都”之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考古依据。 未来,随着更多考古发现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河亶甲迁都之谜”终将水落石出,为重建商代历史提供坚实的基础。
【史籍记载】
关于河亶甲的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古代重要史书之中。其中,《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其中第三卷《殷本纪》详细记述了商朝历代君主的世系与重要事迹,河亶甲即为其中之一。
据《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记载,河亶甲为商朝中期的重要君主,继其兄外丙即位。其在位期间,正值商朝政治格局变动、社会秩序调整的关键时期。史载河亶甲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致力于恢复国家的稳定与统一。他在位期间曾迁都于相,后又迁至庇,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统治中心的调整与政权巩固的努力。
《史记》中还提到,河亶甲在位期间曾对外进行征伐,平定叛乱,尤其对东南方的夷人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增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也为后来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虽然《史记》对河亶甲的记载较为简略,但作为正史之一,其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得以窥见商朝中期的政治面貌与统治策略,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依据。
【河亶甲个人世系】
>>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少昊(玄嚣)006【蟜极】007帝喾】008【契】
【第八代】五兄弟:008.【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第八代】01.契,02.昭明,03.相土,04.昌若,05.曹圉,06.冥,07.王亥,08.上甲微,09.报丁,10.报乙,11.报丙,12.主壬(示壬),13.主癸(示癸),
商朝>
【第二十一代】01成汤【生三子.长.太丁,次.外丙 ,三.仲壬】。
【第二十二代】02太丁(生一子,太甲
【第二十四代】04太庚 (生三子,1.小甲,2.雍己,3.太戊
【第二十五代】05太戊 (生三子,1.仲丁,2.外壬,3.河亶甲
【第二十六代】06河亶甲(生一子,祖乙? 祖乙身份争议:主流记载(河亶甲之子,不是仲丁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