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3.后稷】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父系社会早期

本名:姬弃

全名:后稷
别 名:弃

尊称:农神、谷神、稷神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稷山(今山西稷山县)
主要成就:辅佐大禹,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文献记载‌:
1.《诗经·大雅·生民》详细记载了后稷的事迹
2.《史记·周本纪》

陵墓:周祖陵‌(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官方认可陵墓

祭祀地:山西稷山


【个人简介】

             后稷,姓姬,名弃,是中国古代周族的始祖,被后世尊奉为稷王、农神、耕神、谷神,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其母为有邰氏之女姜嫄,是帝喾的元妃。

          后稷不仅为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嫡长子,更是中华历史上最早掌握并推广农业耕种技术的先驱人物。 后稷自幼便展现出对农事的浓厚兴趣,喜好种植麻、菽等作物。成年后,他具备卓越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智慧,能够根据土地的性质判断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精通农耕技艺,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百姓,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他被唐尧提拔为相,辅佐政事,是尧舜时期的重要大臣,被誉为“司农之神”。 在农业发展方面,后稷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粮食储备制度,制定了“畎亩法”以改善农田水利,有效提升了粮食产量。他还曾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并向百姓发放种子,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这些举措使他成为治国安民的重要人物,亦被后人视为禹帝最倚重的三公之一。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的母亲姜嫄因踩踏巨人足迹而怀孕生下弃。《诗经·大雅·生民》中也以神话般的笔触描述了后稷的诞生——他是姜嫄踏上帝的足迹后所生,命中注定肩负重大使命。

            后稷少年时期曾被父母遗弃,但最终被唐尧发现并重用,封于有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从此开启了他辅佐天下的生涯。

           《山海经》中提到,后稷为帝俊之子,显示出其出身的神圣性。而《竹书纪年》则记载,在商汤时期,天下遭遇连续七年的严重干旱,民不聊生。后稷应时而出,降下百谷,使百姓得以生存,天下重归安定。有文曰:“汤遭天旱七年,明德以荐,而旱不止,故迁社,是以周弃代为稷,欲迁句龙,而德莫继,故作夏社。”另有一说:“尧时洪水九年,汤时大旱七年,天下不安,百姓饥困,拯救万民、降下谷物者,功在后稷。”可见后稷在历史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据传后稷在位长达八十年,其一生致力于农业发展与民生福祉,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根基,被后世尊为五谷之神、农耕始祖。他的智慧与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发展,也为后世农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经验,其精神与功绩至今仍被后人传颂与敬仰。

 

 


 


【人物生平】

           后稷,姬姓,名弃,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极具传奇色彩与历史意义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稷山,即今山西省稷山县,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嫡长子。作为帝喾的元妃,后稷的母亲姜嫄出身高贵,德行高洁,深受敬重。 关于后稷的出生,流传着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

        据传,有一天,姜嫄在郊外信步漫游,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足迹。这个足印远远超出常人尺寸,令人惊叹。她正感到疑惑之际,忽然感到一股温暖的气息从丹田涌起,迅速流遍全身,经络通畅,身心无比舒畅。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动促使她想要踏足这神秘的足迹。于是,她将自己的脚轻轻套在巨人足印的大拇指上,顷刻之间,腹中便有了动静,仿佛有胎动一般。 姜嫄对此感到惊恐万分,却又不知所措。

           怀胎十月之后,她生下了一个孩子。由于对孩子的来历心存疑虑,姜嫄一度认为这个孩子是不祥之兆,便将他遗弃于狭窄的巷道之中。然而,一系列奇异的现象接连发生:过往的牛马竟纷纷绕道而行,丝毫没有踩踏婴儿之意;随后,姜嫄又命人将孩子丢弃于山林之中,不巧当时林中人多,未能如愿;最后,她将婴儿放置于结冰的河面之上,此时忽然有一只大鸟从天而降,用它丰满的羽翼温柔地覆盖在婴儿身上,为他抵御严寒。 这一切被姜嫄看在眼里,她深感此事非同寻常,或许是上天的旨意,于是将孩子抱回家中,悉心抚养。

          由于最初曾打算将他抛弃,因此为他取名为“弃”。 弃自幼聪慧过人,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他长大后擅长农耕,精通稼穑之道,被后世尊为农耕始祖,亦被周人奉为始祖。因其对农业发展的巨大贡献,被帝舜任命为农官,教导百姓耕种五谷,使天下百姓得以丰衣足食。因功勋卓著,后世尊其为“后稷”,意为“万民所仰之稷”,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象征。

            后稷的故事不仅承载着上古时代的神秘传说,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顺应天命、敬畏自然的精神传统。他的生平经历,至今仍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后世影响深远 】

        《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载,弃(即后稷)在年幼时便喜爱种植麻和豆类作物。成年后,他具备了识别土地特性与适宜作物种植的能力,擅长农耕稼穑之事,并主动教导百姓如何耕种。尧帝听闻他的才能后,任命他为农师,负责指导全国的农业生产,使天下百姓普遍受益,功绩卓著。于是,尧帝将他封于邰地,并赐号“后稷”,另赐姓“姬”。后稷以其卓越的农业技能,被后人尊为最早种植稷和麦的人,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诗经·大雅·生民》还进一步描绘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作物的收获、脱粒、加工,以及将熟食盛放在祭祀用的豆器中,用以敬奉祖先、配享上天。那香气四溢的熟食,仿佛连天上的神灵也为之喜悦。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尧舜时代的农作物结构,还详尽记录了从播种到收获、再到祭祀的完整农业流程。 从后稷的母亲姜嫄生下他开始,一直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整章诗篇以歌颂的方式,将周族农业的起源、农业体系的构建以及耕作技术的发展,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

             这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农业历史文献,为后人了解上古时期的农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物考证】

       后稷的身世与被弃之谜 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交织的叙述中,后稷作为周民族的始祖,其出生与早期经历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他出生后被母亲姜嫄所弃的事件,成为后世学者探究的重点。围绕这一历史谜团,学界形成了多种解读,既有关于其身世的伦理探讨,也涉及文化仪式与生理现象的解释,为我们理解上古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关于后稷被弃的原因,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无父被弃说:《史记·三代世表》中引述褚先生的观点记载:“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褚先生认为,后稷之所以被抛弃,是因为他的出生并无明确的父亲,姜嫄因此认为他身份卑微,将其弃于道路。 清代学者方玉润进一步阐释:“唯邓潜谷与季明德两家以为姜嫄未嫁而生子者得之。盖‘以弗’云者,以其弗嫁,未字于人也。‘无子者’,以其未字于人,故尚无子也。”他指出,后稷的出生背景存在“无名”的状态,即姜嫄尚未出嫁便怀孕,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为异端,因此被遗弃。他还指出,《诗经》中追溯后稷出身时,仅提到其母而未提其父,更加印证了其“无父而生”的说法。赵国华先生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后稷遭弃的根本原因在于母亲姜嫄未婚而孕,这在古代礼法观念中被视为不合常理。

           二、图腾考验说:现代学者朱存明提出,后稷出生后被三次抛弃,可能并非单纯的遗弃行为,而是蕴含着某种原始图腾仪式的考验。这种观点将后稷的经历与早期民族信仰和成年礼等文化仪式相联系,认为其被弃的过程是一种神圣的试炼,象征着英雄人物的非凡出身与命运。

           三、形体异常说:对于《诗经·大雅·生民》中“诞弥厥月,先生如达”的描述,清代学者马瑞辰引用陶元淳的解释说:“凡婴儿在母腹中,皆有皮以裹之,俗所谓胞衣也。生时其衣先破,儿体手足少舒,故生之难。惟羊子之生,胞乃完具,堕地之后,母为破之,故其易生。后稷生时,盖藏于胞中,形体未露,有如羊子之生者,故言如达。”也就是说,后稷出生时仍包裹在完整的胞衣中,形态酷似羊羔,这种罕见现象引发了姜嫄的惊异与误解。

 

             清代学者魏源也指出:“胞无坼副之形,儿无灾苦之啼。古人未知后世剪胞之法,故见其浑沌包裹,形如卵然,则以为小产未成形而弃之。……居然,惊遽词。惊其胎生如卵,是以先弃诸隘巷,再弃诸平林,皆不知其中有婴儿也。迨伐林之人,弃诸寒冰,乃有大鸟翼覆移时,如伏卵然。稷得鸟伏气,乃破胞而出,如鸟出鷇,呱呱喤喤,其家始闻而收之。故至是始言实覃实訏,厥声载路,以明前此未尝啼也。” 虽然魏源提到姜嫄误以为后稷为“未成形”之子,但这一说法与《诗经》和《史记》中“诞弥厥月”、“居期而生子”的记载不符。因此,更合理的解释应是姜嫄因震惊于后稷“胎生如卵”的奇特现象而将其遗弃。这种罕见的生理现象在当时被视为异象,极有可能成为其被弃的直接原因。

 

后稷的故里

           据文献记载,后稷出生于稷山,即今山西省稷山县。稷山作为后稷的诞生地,在后世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象征。后稷后来被封于古邰城,即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县,这里也成为周民族早期的重要聚居地和发展中心。 综上所述,后稷的被弃经历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折射出上古社会对生育、血统、神异现象的理解与反应。从伦理观念到文化仪式,从生理现象到神话象征,后稷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世界的大门,也为周民族的起源传说增添了神秘而深刻的色彩。


【文献记载】

        后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被尊为农耕文明的始祖之一,被誉为“五谷之神”。关于后稷的记载,散见于多部古代文献之中,这些典籍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他身世与功绩的珍贵信息,也反映出后稷在中国早期农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诗经·大雅·生民》是最早记载后稷事迹的文献之一。这篇诗歌以史诗的形式,详细描述了后稷的出生、成长及其在农业方面的卓越贡献。诗中提到后稷天生聪慧,善于耕种,能够因地制宜地种植五谷,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的出现,象征着农耕文明的兴起,也为周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史记·周本纪》则从历史的角度,对后稷的事迹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记载。司马迁在文中指出,后稷是周族的先祖,姓姬名弃,其母为姜嫄。相传姜嫄因踩巨人足迹而怀孕,生下后稷。因其出生奇异,曾一度被遗弃,但屡次奇迹般地获救,因此被视作天命所归之人。后稷长大后,擅长农事,教民耕种,深受百姓爱戴,成为尧舜时期的重要农官。

            《列女传·卷一》中也提到了后稷的母亲姜嫄。该书记载姜嫄为有邰氏之女,德行高尚,因感天而生后稷。这一记载不仅强调了后稷出身的神圣性,也突出了其母亲在周族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母系传承的重视。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虽主要记述吴越地区的历史,但也提到了后稷作为周族先祖的地位。该书将后稷与周族的迁徙和发展联系起来,反映出后稷文化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论衡·吉验篇》中则从祥瑞与天命的角度出发,记载了后稷出生时的异象。王充认为,后稷出生时的种种奇迹,是天命所授的象征,预示着他将为天下带来福祉。这种记载反映了汉代思想界对历史人物神圣化的倾向。

          《路史·余论四》则对后稷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进一步的评述。书中指出,后稷不仅是一位农业专家,更是中国早期礼乐文明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德行与智慧,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综上所述,后稷不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象征性人物,更是周族文化的重要源头。通过《诗经》《史记》《列女传》《吴越春秋》《论衡》《路史》等古籍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后稷形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这些文献不仅为我们了解后稷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农业及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史书记载】

         史书记载中关于后稷的文献,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也反映了先民对农耕始祖的崇敬与传承。以下为相关古籍中有关后稷的重要记载: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此段文字揭示了后稷与农业起源的密切关系,表明他是天帝所赐、降下百谷以养民的农业之神。

          《国语·鲁语上》亦有记载:“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又言:“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韦昭注释曰:“柱为后稷,自夏以上祀之。”由此可见,后稷不仅在夏朝时期已被奉为农神,且其形象与职能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与延续。

            《礼记·祭法》中提到:“夏之衰也。”虽语句简略,但从中可窥见后稷在国家兴衰更替中的重要地位。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亦载:“周弃亦为稷。”再次印证了周弃即后稷的身份,进一步确立了他在周族历史与祭祀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史记·周本纪》中,司马迁对后稷的身世作了更为详尽的叙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自商以来祀之。” 这一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后稷的神异出生,也体现了他在早期社会中被视为天命所归的象征。他自幼便受到神灵庇佑,最终成长为周族的先祖与农耕的开创者。

            《史记·殷本纪》中引《尚书·汤诰》篇,将大禹、皋陶、后稷统称为“三公”,并评价他们:“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高度肯定了后稷在国家治理与民生保障中的贡献。 《尚书·吕刑》也将伯夷、大禹、后稷并列为“三后”,并称:“三后成功,惟殷于民。”这进一步强调了后稷作为古代圣贤之一,在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从《山海经》到《史记》,后稷作为周族的始祖与农业的开创者,其形象贯穿于中国早期历史文献之中。他不仅是一位神话人物,更是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象征。后世对他的祭祀与尊崇,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与农耕的深厚情感,也奠定了周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深远影响。

 

【后世纪念】

          教稼台:作为关中四大名台之首,教稼台坐落于陕西省武功古城东门外的漆水之滨,是全国唯一以农业为主题的古迹遗址,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亦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教稼台整体呈覆斗形结构,造型古朴典雅,别具一格,设有四门洞,便于四方来客瞻仰。据传,这里是农业始祖后稷传授农耕技艺、教民耕种的地方。后人为缅怀其开创农业文明的伟大功绩,特建此台以作纪念。

        武功镇河滩会:又称武功县武功镇东河滩物资交流会,是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而传承下来的古老集市盛会。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人们都会齐聚教稼台前的漆水河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一传统已有数千年历史,不仅是后稷亲自开发的古代农业示范基地,更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纪念后稷的农业物资交流盛会。河滩会不仅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也融合了商贸、民俗、旅游等多种功能,成为展示地方农业成果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后稷教稼园:后稷教稼园是以中华农耕始祖后稷为核心设计理念,依托农耕文化背景精心打造的现代休闲观光公园。园区整体设计追求简洁明快与质朴自然的风格,展现出浓厚的历史厚重感与田园气息。园内不仅有展示后稷农耕事迹的文化展区,还设有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增强参观的趣味性与参与感,是集教育、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主题园区。

            后稷祠:位于武功县西北部的稷山之巅上阁寺内,后稷祠是专为祭祀农业始祖后稷而建的庙宇。此处地势高峻,三面环山,登高远眺,可将武功旧城九街十八巷的全貌尽收眼底,城中人流如织,建筑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环顾四周,山川河谷、阡陌田野、林荫小道与纵横阡陌尽在视野之中,景色壮丽,令人心旷神怡。后稷祠不仅是后人缅怀先贤、传承农耕精神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武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地标。

           后稷奖:后稷奖是由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设立的重要奖项,旨在弘扬后稷重视农业、开创中华农耕文明的伟大精神,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创新。该奖项通过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评审,旨在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优质产品,并授予“后稷奖”和“后稷特别奖”。奖项的设立不仅有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也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和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持。自第九届农高会起,原“后稷金像奖”正式更名为“后稷奖”,分为“后稷奖”和“后稷特别奖”两个等级,进一步提升了奖项的专业性与影响力。后稷奖的评审机制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涉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家族世系】

太祖:燧人氏
烈祖:伏羲
天祖:少典
高祖:黄帝 (前2717~前2599)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曾祖:少昊玄嚣

祖父:蟜极

叔祖父:张挥
父亲:帝喾,生5子

母 亲:姜嫄(有邰氏之女)

008.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后稷的世系: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少昊(玄嚣)006【蟜极】007帝喾008【 3.后稷】

五兄弟:008.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08【后稷】[上古]
09.儿子:不窋[商]
10.孙子:鞠[商]
11.曾孙:公刘[商]
12.玄孙:庆节[商]

12.【庆节】[商]
13.儿子:皇仆[商]
14.孙子:差弗[商]
15.曾孙:毁隃[商]
16.玄孙:公非[商]

16.【公非】[商]
17.儿子:高圉
18.孙子:亚圉
19.曾孙:公叔祖类
20.玄孙:周太王姬亶 古公亶父

20.【周太王姬亶】生三子
儿子:21.3季历【后人较多.另表
021.【3.季历】内详........
21.1吴太伯 春秋吴国君主
21.2仲雍 吴国第二代君主【生一子】
22.孙子:季简 句吴的第三任君主
23.曾孙:叔达 吴国第四任国君
24.玄孙:周章 吴国第五任国君

24.【周章】
25.儿子:熊遂 春秋吴国6任君主
26.孙子:柯相 吴国第七任君主
27.曾孙:强鸠夷 吴国第八任君主
28.玄孙:馀桥疑吾 吴国第九任君主

028.【馀桥疑吾】[西周]
29.儿子:柯卢 (前919~前861) 吴国第十任君主
30.孙子:周繇 春秋吴国11君主
31.曾孙:屈羽 (?~前795) 春秋吴国12君主
32.玄孙:夷吾 吴国第十三任君主

32.【夷吾】[春秋战国]
33.儿子:禽处 吴国第十四任君主
34.孙子:姬转 春秋吴国15君主
35.曾孙:颇高 (前681~?) 春秋吴国16君主
36.玄孙:句卑 (前671~?) 吴国第十七任君主

36.【句卑】[春秋战国]
37.儿子:去齐 (前621~?) 吴国第十八任君主
38.孙子:寿梦 (前620~前561) 春秋吴国19君主【生五子】
曾孙:
39.5季札 (?~前507)
39.1诸樊 (?~前548) 春秋吴国君主生一子
39.2余祭 (前587~前544) 春秋吴国君主
39.3夷昧 (前580~前527) 春秋吴国君主
39.4姬僚 (?~前515) 吴国第23任君主

39.1诸樊生一子
40.玄孙:阖闾 (?~前496)
41.来孙:夫差 (前495~前473) 春秋吴国君主【吴国最后一位君主】

姬夫差 fú chāi(?-前473) 
  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6-前473)太子泼长子。家族庙号吴英宗,谥号吴末王,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共23年。为遵从败于越王勾践的父王阖闾的遗训,即位当年就以伯嚭为太宰,与老将伍子胥操演军队,以图复仇。次年在夫椒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今浙江绍兴),使越屈服。公元前486年,开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水,开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进逼中原。此后,又在艾陵(今山东泰安)打败齐国。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与晋争霸,适逢晋室内乱,夫差一度夺得霸主地位。连年的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越王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率精锐赴黄池之会、只有太子与老弱留守之机,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匆匆赶回与越议和。吴长期穷兵黩武,民力凋敝,难以与越抗衡。公元前473年,越再次兴兵,终灭吴国,夫差自杀。
后记:越王勾践带领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后,“迁都吴国,北进中原,争霸天下”
 



【其它阅读】

夏朝皇帝世系

001.【全国省市简介

==============

008.后稷(hòu jì)~周朝始祖

2022年12月30日 22:17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上古 三皇五帝    008.后稷(hòu jì)~周朝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