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商朝
本名:子履
别名:商汤、成汤、天乙、大乙、唐、武汤
庙号:太祖
都城:有争议~~1.商丘南亳、2.偃师西亳、3.阳城
在位:
主流观点:公元前1588年(总在位30年)
1.灭夏前(商部落首领时期):公元前1617年–公元前1600年(约17年)
公元前1600年:通过鸣条之战灭夏,正式建立商朝(此为断代工程关键锚点)
2.灭夏后(商朝开国君主):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588年(共12年)
生卒:?-前1588年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商丘
陵墓:汤陵
安葬地:菏泽市曹县阎店楼镇土山集村西
主要成就:灭夏建商、商朝开国君主、施仁政德化天下
前任:夏朝(【二十一代】姒桀(履癸)被商汤俘虏流放,最终死于南巢,夏朝终结 ,商朝建立,开启新纪元
继任:【第二十二代】外丙
商汤个人世系:>>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少昊(玄嚣)006【蟜极】007帝喾】008【2.契】。 【第八代】01.契,02.昭明,03.相土,04.昌若,05.曹圉,06.冥,07.王亥,08.上甲微,09.报丁,10.报乙,11.报丙,12.主壬(示壬),13.主癸,【第二十一代】商朝>14成汤【生三子.长.太丁,次.外丙 ,三.仲壬】。
【 个人简介】
商汤(生卒年不详),子姓,名履,字天乙,又称武汤、成汤。在甲骨文中,他被尊称为“唐”或“大乙”,亦有称其为“高祖乙”者。他是契的第十四代后裔,主癸之子,亦是商王朝的开国君主。 作为商族部落的杰出首领,商汤以仁德著世,善于用人,尤其重用贤臣伊尹,共同谋划国家大计。他顺应时势,联合四方诸侯,以果敢的军事行动推翻了腐败衰落的夏朝统治,结束了夏桀暴政带来的动荡与分裂,开创了商朝的新纪元。
据史书记载,商汤在位三十余年,期间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商朝由此步入强盛时期。 商汤不仅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四分五裂的中原地区,还成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域。其政治影响力远超夏朝,疆域扩展至黄河上游,甚至远至西部的氐、羌等部落也纷纷前来纳贡归附,显示了商王朝日益增强的政治与军事实力。 在治国理念上,商汤注重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重视民生,安抚百姓,赢得了广泛的民心支持。他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奠定了商朝数百年的统治基础,也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范式。
商汤以武力推翻旧政权、建立新王朝的壮举,打破了“天子之位不可动摇”的传统观念,开创了以武力更替政权的历史先例。这一变革被视为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对中国后世的政治制度、权力更替方式以及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人物生平】
家族背景
商族起源于黄河故道下游的商丘地区,其历史可追溯至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商部落的始祖名为契。关于契的出生,流传着一则古老传说:契的母亲简狄在洗澡时,偶然发现燕子落下的一枚蛋,她将其吞食后便怀孕,最终生下了契。因此,后世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象征着商族的兴起乃天命所归。 进入夏朝时期,自孔甲继位为夏王之后,朝政日益腐败。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孔甲“事淫乱”,沉溺于享乐与狩猎,不理朝政,导致百姓怨声载道,诸侯纷纷反叛。夏朝国力日渐衰弱,已无力控制各地诸侯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夏朝属国之一的商国逐渐崛起。 自上甲微灭有易之后,商国的势力不断增强。农业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也推动了商族由原始的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转变。为了进一步扩张势力,掠夺更多奴隶与财富,至主癸时期,商国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国王权力的大诸侯国。
统领商国
主癸去世后,其子成汤继位,成为新一代商侯,仍定都于商丘。自始祖契至商汤,商族已历经多次迁都,至汤时已迁都八次。此时,夏朝的统治者为桀,其为人骄奢淫逸、宠信奸臣,对百姓和诸侯实行暴虐统治,引发广泛不满,夏朝国势日衰。 商汤为了积蓄力量、准备灭夏,在夏桀十五年,将国都由商丘迁至亳(关于亳的具体位置,有六种主流说法:关中说、偃师西亳说、河南商丘南亳说、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北亳说、河南内黄说、郑州说)。在亳地,汤积极营建新都,储备粮草,招兵买马,训练军队,为日后伐夏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时,商国曾被夏王朝授予“得专征伐”的权力,即在不请示夏王的情况下可自行出兵。但汤的目标并非一般诸侯,而是统治全国的夏王朝。尽管商国疆域不过方圆七十里,但为了削弱夏朝势力,争取更多诸侯的支持,商汤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邻近的葛国。葛国是夏桀的耳目,位于商国西部,是商汤西进道路上的首要障碍。经过精心准备,商汤果断出兵,成功灭掉了葛国。
卧底斟鄩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夏朝内部情况,商汤与有莘氏通婚,借助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以亳(同上所述六种说法)为战略据点,积极治理国家,筹备灭夏大计。 在政治上,商汤采取了一系列争取民心与诸侯支持的政策,揭露夏桀的暴政罪行,为战争胜利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在军事战略上,他与伊尹、仲虺密切配合,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 伊尹向汤建议,亲自前往夏王都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进行潜伏,以探听虚实。商汤准备了方物(地方特产)和贡品,派遣伊尹作为使臣前往夏都。伊尹抵达斟鄩后,凭借智慧与谋略,赢得了夏王妃妺喜的信任。三年后,妺喜透露,夏桀曾梦见天上两日并出,相互搏击,一胜一败。伊尹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立即返回亳都,将此信息告知商汤。 伊尹分析道:“夏自禹建国以来,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夏王仍是天下诸侯共尊的君主。虽桀暴虐,民怨沸腾,但在诸侯中仍有一定威信,因此不可贸然出兵,需等待时机。”于是,他与仲虺建议商汤继续积蓄力量,削弱支持夏王朝的势力,等待最佳时机。商汤采纳了这一战略,积极进行战前准备。
发兵被俘
正当商国积蓄力量之际,天灾降临——百年不遇的大旱席卷商地,土地龟裂,百姓困苦。然而,商汤并未因此退缩,而是果断决定出兵。此时,夏桀正召集诸侯盟会,唯独有缗国未到,并公开反叛。夏桀遂决定先灭有缗,再集中力量对付商国。然而,与有缗的战争使夏朝损失惨重,精锐尽失。 夏桀灭有缗后,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加剧。在诸侯中,虽有叛离者,但也仍有忠于夏桀的势力。其中,位于东部的三个属国——彭姓的韦(今河南滑县东)、己姓的顾(今山东鄄城东北)、己姓的昆吾(今河南境内)——始终效忠夏桀,严密监视商汤动向,并频繁向桀报告。 商汤与伊尹、仲虺决定铲除这三个夏桀的羽翼。在夏桀二十二年,商汤正准备出兵征伐韦国时,夏桀得知商国仍在不断扩张势力,遂派遣使者召汤入朝。商汤未加拒绝,亲自前往夏都。夏桀随即下令将其囚禁于夏台。
夏桀释汤
夏桀二十三年,伊尹与仲虺得知汤被囚后,立即筹集大量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以求释放商汤。夏桀本性贪财好色,见商国送来如此丰厚的贡品,大为高兴,遂下令释放商汤。此事在诸侯间引发强烈反响,许多原本观望的诸侯纷纷归附商国,表示愿助汤灭夏。据传,仅一天之内,就有五百个诸侯前往商国任职。 商汤返回商地后,这段被囚经历更坚定了他推翻夏桀的决心。他与伊尹、仲虺继续谋划,准备进一步削弱夏朝的势力。
挥师西进
随着叛夏归商的诸侯日益增多,商汤与伊尹、仲虺开始筹划征伐韦国与顾国。经过充分准备,商汤率领由各方诸侯组成的联军,首先对韦国发起进攻。商军压境,韦国措手不及,迅速被灭。韦国既灭,顾国孤立无援,商汤乘胜追击,亦将其灭亡。韦、顾两国的土地、人民与财富尽归商所有,商国实力大增。
商灭昆吾
夏桀虽曾下令停止对商的征伐,但昆吾的夏伯自恃实力,主动率军进攻商国。伊尹认为昆吾死心塌地效忠夏桀,必须予以清除。于是建议商汤迎战。经过两场战役,昆吾军被彻底击溃,夏伯被杀,昆吾国灭亡,其土地与人民并入商国。 此后,商汤采纳伊尹建议,停止向夏朝进贡,以此试探夏桀的反应。夏桀果然震怒,召集九夷之师讨伐商国。商汤见夏桀仍能调动九夷兵力,意识到时机尚未成熟,遂立即向桀请罪,态度谦卑,献上厚礼,恢复进贡,以缓解夏桀的疑虑,为商争取更多准备时间。 一年后,夏桀因反复无常,加之昆吾助桀为虐,九夷首领逐渐看清局势,不再听从调遣。九夷族不堪夏桀的暴政,纷纷叛离,夏朝力量进一步削弱,为商汤最终灭夏创造了有利条件。
商汤伐夏
建立商朝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重要篇章,标志着夏朝的终结与商朝的兴起。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商汤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也奠定了商朝数百年统治的基础。 在夏朝末年,统治者夏桀暴虐无道,沉迷享乐,荒废政事。其贤臣关龙逄多次进谏,直言劝谏桀王修德安民,却反遭夏桀忌恨,最终被处死。太史令终古见国运衰微,将占卜所得的凶兆呈献给桀,泣血陈词,劝其悔改,然桀仍不以为意。终古深知大势已去,遂弃夏投商。商汤得知此事后大喜,认为这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的征兆,遂将此事遍告诸侯,借机凝聚人心,开始着手准备灭夏之战。
公元前1666年,商汤于景亳(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南部)举行誓师大会,正式宣告夏桀之罪,举兵伐夏。汤与左辅仲虺、右相伊尹共同率领由七十辆战车与五千步卒组成的精锐军队,向西进军,直指夏都。夏桀闻讯,调集夏朝主力军队出都迎战,两军于鸣条之野展开决战。 大战之前,商汤召集参战的将士与前来助战的诸侯、方国军队,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誓词,史称“汤誓”。他在誓词中历数夏桀的暴政,阐明此次出兵乃为救民于水火、顺天应人之举。此番言辞极大鼓舞了士气,众军将士皆表示愿誓死效命。决战当日,正值雷雨交加,电闪雷鸣,商军不惧风雨,奋勇作战,士气高昂。而夏军则士气低落,节节败退。夏桀见大势已去,遂率残部五百人向东逃至三㚇(今山东菏泽定陶北),此地为夏朝属国。三㚇伯见桀败逃至此,立即布阵设防,誓保夏桀,并扬言要与商汤决一死战。 商汤与伊尹得知后,迅速率军东进,与三㚇军在成耳(今山东汶上北)展开激战,最终大败三㚇军,斩杀三㚇伯。
夏桀被迫流亡至南巢亭山,商朝建立后的第三年,桀忧愤交加,病逝于亭山,标志着夏朝彻底终结。 为彻底肃清夏朝残余势力,商汤与伊尹继续率军西征。此前忠于夏朝的韦、顾、昆吾及三㚇等方国已被逐一剿灭,因此商军西进途中未遇强敌,顺利攻占夏都斟鄩(今河南偃师一带)。夏朝的贵族与大臣纷纷表示愿意归顺商汤。商汤安抚百姓后,在斟鄩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昭告天下,此次征伐是奉天承运,诛讨有罪之君,夏后氏的“历数”已尽,正式宣告夏朝灭亡。 商汤先征韦、顾两国,继而灭昆吾,最终讨伐夏桀,完成统一。
此后,商汤与伊尹从夏都返回亳地(关于亳地有六种说法:关中说、偃师西亳说、河南商丘南亳说、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北亳说、河南内黄说、郑州说)。此时,商汤的威名远播四方,各地诸侯、方伯以及众多部落首领纷纷前来朝贺,献上贡品,表示归顺。短短数月之间,便有“三千诸侯”齐聚亳地,共襄盛举,史称“三千诸侯大会于亳”,出自《逸周书·殷祝》。
建立商朝
经过长达二十年的征战,商汤终于灭夏统一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其疆域之广远超夏朝。商汤以武力推翻暴政,打破了“天子永定”的传统观念,开创了以武力更替王朝的先例,史称“商汤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的重要范式。 在诸侯的拥戴下,商汤以礼相待各方来朝,谦逊自处,未立即称帝,而是先居诸侯之位。待天下归心,诸侯皆服,才正式登上天子之位,祭告上天,宣告商王朝的建立。 商朝建立后,汤施行仁政,减轻赋税,鼓励农耕,安抚民心,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盛。不仅中原地区安定繁荣,就连远在黄河上游的氐人、羌人等少数民族也纷纷前来纳贡归附,使商朝的影响力遍及四方。
商汤在位期间,政绩卓著。汤二十五年,命伊尹创作《大濩乐》,以礼乐教化百姓,弘扬德政。汤二十七年,迁九鼎于商邑(今河南商丘),象征王权正统。汤二十九年,百岁而崩,寿终正寝,为后世所敬仰。 商汤以仁德立国,以武力安邦,以礼乐治民,奠定了商朝数百年的基业,其功绩彪炳史册,被后人尊为一代明君。
【为政举措】
攻灭葛国
葛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位于商国都城亳的西部,是夏朝在东方的重要属国之一。葛伯忠于夏桀,成为夏桀监视东方诸侯、牵制商国的重要耳目。商汤深知葛伯的存在可能对灭夏大计构成威胁,因此最初试图通过施以恩惠,争取葛伯的支持,促使其脱离夏桀的控制,转而协助商国。 然而,葛国百姓在葛伯的统治下生活困苦,衣食难继,自然也无法为商国人提供补给。为了争取葛国人心,商汤派遣本国边境居民前往葛国,为协助耕作的商国人送去酒食。然而,这些送饭的人多为老弱妇孺,葛伯不仅未予接纳,反而多次派人拦截抢夺食物,甚至威胁送饭人若不交出食物,便会被处死。一次,一名送饭孩童因反抗抢劫,竟被葛伯手下残忍杀害。此事使商汤彻底认清葛伯的顽固立场,意识到无法通过怀柔手段收服葛伯,遂决定出兵讨伐。 商汤亲自率军征讨葛国,斩杀葛伯。葛伯的暴政早已令葛国百姓深恶痛绝,见商汤除掉了这个昏君,纷纷表示愿意归顺商国。此举不仅未引起其他诸侯的反对,反而赢得广泛支持,许多人指责葛伯不仁,认为其死是咎由自取。 更有不少方国百姓因不满夏桀的暴政,盼望商汤前来征伐,以脱离夏朝统治。一些方国主动归顺商汤,商汤对归顺者皆赐以玉珠和玉圭,显示出其作为诸侯盟主的地位,并行使类似国王的权力。商汤由此迈出了翦除夏朝羽翼、统一诸侯的重要一步。
任用贤才
商汤不仅是一位有远见的君主,更是一位知人善任的明主。他重用贤才,不拘出身,广泛吸纳有识之士。仲虺出身奴隶主家庭,其祖先世代在夏朝任职;伊尹则出身奴隶,少年时期漂泊流浪,成年后曾为厨人。两人皆具非凡才智,目睹夏桀残暴统治、民不聊生,深知夏朝气数将尽,欲寻找明主以拯救苍生。 他们认为商汤是当时最有实力、最有德行的诸侯,于是分别通过不同途径投奔商汤。商汤果然慧眼识珠,任命仲虺与伊尹为左右丞相,委以灭夏重任。 在仲虺与伊尹的辅佐下,商汤首先整顿内政,鼓励百姓安心务农、发展畜牧,增强国力。同时积极联络与商友好的诸侯与方国,扩大政治联盟。在两人的策动下,越来越多的诸侯脱离夏桀,转而归附商汤,为商汤的灭夏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征伐方国
夏桀灭亡有缗国后,夏王朝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不少诸侯、方国已开始背叛夏朝,但仍有一些属国忠于夏桀,尤其是在东部地区,有三个势力较强的属国:彭姓的韦国(今河南省滑县东部)、己姓的顾国(今山东省鄄城县东北)、以及己姓的昆吾国(今河南省濮阳境内,一说在许昌境内)。这三个方国与商国邻近,且对商汤构成直接威胁,他们不仅监视商汤的动向,还频频向夏桀通报。 商汤在灭葛之后,继续征讨其他不归顺的诸侯与方国,史称“十一征而天下无敌”。然而,韦、顾、昆吾三国始终与商为敌。正当商汤准备征伐韦国时,夏桀察觉到商汤仍在扩张势力,遂派使臣召其入朝,并将其囚禁于夏台(即钧台,今河南禹州)。古籍记载:“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周曰牖里,秦曰囹圄。”所指即此。幸而商汤最终得以释放。 回到商国后,商汤与伊尹、仲虺密谋筹划,最终决定先发制人,对韦国发动进攻。商军兵临城下,韦国措手不及,未能求得援军便被迅速灭国。随后,顾国因孤立无援,也被商军攻破。韦、顾两国的土地、财物及百姓皆归商所有,商国势力大为增强。
灭夏建商
历史上将商汤推翻夏桀、建立商朝的事件称为“汤武革命”,意为顺应天命、应乎人心的变革。其中“革”字原意为皮革去除毛皮而改变本质,引申为根本性的变革。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一方面体现商朝对天命的尊崇,凡事皆称奉天命而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商汤的行动深得民心,顺应了人民对夏桀暴政的不满。 商汤的革命虽推翻了夏桀的统治,结束了夏朝的奴隶制统治,但仍属于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替,因此后人也称其为“贵族革命”。这场变革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建立。
经过长达二十年的征战,商汤最终灭夏,统一了中原地区,控制了黄河中下游一带,其势力范围远超夏朝鼎盛时期。商汤的胜利不仅结束了夏朝的统治,也为商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
【商汤轶事典故】
商汤,作为商朝的开国君主,其名号众多,史书记载中有“汤有七名”之说。常见的称谓包括: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等。在甲骨文中,他被称为唐、成、大乙、天乙;在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则称为成唐。而“天乙”“大乙”“高祖乙”则是商族后人祭祀他时所使用的庙号。此外,在一些古籍中,他还被尊称为“武王”,体现出后人对他的尊崇与敬仰。
商汤见伊尹
商汤为了求贤,亲自前往拜访伊尹。他请彭氏之子为他驾车前往。途中,彭氏的儿子忍不住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呢?”商汤回答说:“我要去见伊尹。”彭氏之子听后不解地说:“伊尹不过是个曾经做过奴隶的人,如果您真想见他,只需下令召见便可,何必亲自前往?”商汤听后,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就好比有一种药,吃了之后能让人耳聪目明,那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服用。如今伊尹对于商国,就如同良医良药一般重要。你却不愿我前去相见,这不是在阻碍我吗?”于是,商汤便命彭氏之子下车,不再让他驾车。
解网施仁
有一次,商汤外出巡视,途中看见一位农夫正在林中张设捕鸟的网,四面都已布置妥当。农夫跪地祷告说:“愿上天保佑,四方飞来的鸟兽尽入此网。”商汤听后,感慨万分,说道:“只有夏桀才会如此穷尽一切手段,把生灵赶尽杀绝啊!”于是命人将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随后,他也跪下祈祷道:“飞鸟啊,愿意往左的就往左,愿意往右的就往右,不听劝告的,才进入网中吧。”说完,他起身对随从和农夫说道:“我们对待禽兽也应怀有仁德之心,不可赶尽杀绝。那些不听天命的终究是少数,我们只需捕捉那些不顺从的就可以了。” 此事传开后,诸侯们纷纷称赞商汤为有德之君。那位农夫也深受感动,依照汤的做法,撤去了三面的网,只留一面。这一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网开三面”,成为仁政与宽厚待人、善待自然的象征。
左右贤相
商汤之所以能够成功推翻夏桀,建立商朝,离不开两位贤相的辅佐——左相仲虺与右相伊尹。他们二人出身迥异,经历也截然不同。仲虺出自世代为官的贵族之家,其祖先曾在夏王朝担任要职;而伊尹则出身卑微,少年时四处流浪,后来甚至成为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 然而,商汤不拘一格识人才,将这两位性格与背景迥异之人任命为左右相。在他们的辅佐下,商汤首先致力于内政治理,鼓励百姓安心务农、发展畜牧,同时积极团结周边与商友善的诸侯与方国。在商汤的仁德感召以及仲虺、伊尹的辅政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诸侯纷纷背离暴虐的夏桀,转而归顺商国。短短时间内,归附的诸侯数量达到了四十个,商汤的势力日益壮大,最终为推翻夏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祈雨桑林
据史书记载,在商汤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间,连续六年遭遇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困苦不堪。面对天灾,商汤亲自前往国都亳(关于亳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有六种主要说法:关中说、偃师西亳说、河南商丘南亳说、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北亳说、河南内黄说、郑州说)东部的桑林,虔诚祈祷上天降雨。他甚至以自身为祭品,剪去头发和指甲,洁净身心,将自己置于柴堆之上,准备焚身祭天。就在火将燃起之际,天空突然降下甘霖,缓解了旱情,百姓得以安居。 另有传说将此事归于春秋时期的宋景公。据《艺文类聚》卷六十六引《庄子》记载:“昔宋景公时,大旱,卜之,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为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雨,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大雨。”学者杨宽认为,“商汤”与“宋景”古音相近,可能是口耳相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见《古史辨》第七册上)。
这些典故不仅展现了商汤作为一代圣王的仁德与智慧,也体现了他对贤才的尊重、对百姓的关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为后世树立了崇高的道德典范。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商汤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人物,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军事才能,领导商部族联合其他反对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武力手段,成功推翻了已经走向衰败、腐朽不堪的夏王朝,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开创了商朝数百年的基业。这一历史变革不仅结束了夏王朝长期的压迫统治,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商汤的所作所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契合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暴政、追求安定生活的愿望。因此,他在当时及后世都赢得了广泛的肯定与高度的赞誉。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领袖。
商汤革命作为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变革,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武力推翻旧政权、建立新王朝的成功范例,被视为政治进步的重要标志。而鸣条之战则是中国军事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夏商政权更替的最终走向,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战例。 在鸣条之战中,商汤充分运用了“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等多维度的战争策略,实现了政治与军事的高度统一,达到了迅速取胜的战略目标。这种全面而系统的战争指导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也为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和战争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代评价
商汤作为一代圣王的形象,始终为后世所称颂。从先秦典籍到历代文人政要的评述,无不体现出对商汤仁德、英明、顺天应人、开创盛世的崇敬与赞誉。
《周易·革卦·彖辞》中写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商汤推翻夏桀、变革天命的历史意义,指出其顺应天道、合乎民心的伟大意义。
《逸周书》亦记载:“其在商汤,用师于夏,除民之灾,顺天革命,改正朔,变服殊号,一文一质,示不相沿,以建丑之曰为正,易民之视。”此段文字不仅描绘了商汤以武力平定夏桀暴政、解救百姓于水火的壮举,更强调其在制度与文化上的革新,体现了顺应时代、变革求新的政治智慧。 周公旦曾评价商汤:“克即宅、克即俊,明德恤祀。”这表明商汤不仅能够战胜敌人、稳固政权,更具备识人用贤、弘扬德政、重视礼祀的圣王风范。
春秋时期,宋襄公曾引古语赞曰:“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又言:“肇有彼四海,四海来假。”他还称颂商汤:“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些话语充分展现了商汤统一四方、万邦归心的盛况,彰显其作为一代帝王的威望与影响力。
《吕氏春秋》记载更为详实:“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於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描述了商汤在鸣条之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壮举,随后他施行仁政,“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最终成就王业,奠定商朝数百年的基业。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曾赋诗赞曰:“殷汤伐夏,诸侯振仰,放桀鸣条,南面以王,桑林之祷,炎灾克偿,伊尹佐治,可谓贤相。”诗中不仅再现了商汤推翻暴政、诸侯归附的场面,还提及他在桑林祈雨、为民解困的仁德之举,以及伊尹辅佐治国的贤能之功。
蜀汉后主刘禅也曾言:“是以汤、武脩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他以商汤与周武王为榜样,强调施行德政的重要性,并将夏桀与商纣作为反面教材,警示世人暴政终将导致灭亡。
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虡而招谏。成汤盘盂,著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诫之训。”此段文字通过将商汤与黄帝、大禹、周武王并列,赞扬其以日新之志、警诫之训治理国家的智慧,体现了其在文化与制度建设方面的深远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商汤不以鼎俎为羞,姬文不以屠钓为耻,终能献规景亳,光启殷朝。”他高度评价商汤不拘一格、广纳贤才的胸怀,以及其在景亳会盟中确立权威、开启殷商盛世的功绩。
唐代名相房玄龄则称:“商汤,哲后也,托负鼎而成业。”这句评语精炼而深刻,点出商汤虽出身微末,却凭借智慧与德行成就一代帝业,足见其非凡的治国才能。
宋代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记载:“商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此句不仅说明商汤建立政权后对众多方国的整合能力,也突显了商朝长达六百余年的统治基础,展现了其深远的政治影响力。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从历史继承与变革的角度评价道:“古唯汤武庶几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则无以安殷之忠臣;汤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他认为商汤与周武王虽皆为圣王,但商汤的成功离不开伊尹的辅佐,强调了君臣相济、共治天下的重要性。
清代名臣张廷玉则以诗赞曰:“夏王厌芳醴,商汤远色声。圣人示深戒,千春垂令名。”此诗表达了对商汤远离奢靡、清心寡欲、以身作则的称颂,认为其德行与治国之道,足以垂范千秋、流芳百世。
综上所述,从先秦至明清,历代对商汤的评价始终围绕其仁德、英明、顺天应人、变革图强等核心特质展开,充分体现了其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华文明早期的重要君主,商汤不仅开创了辉煌的商朝盛世,更为后世树立了治国安邦的典范。
【 后世纪念 】
葬地
汤王陵位于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城南约10公里处的阎店楼镇土山集村西。陵区内现存有汤庙、汤陵以及陵前保存完好的明代和清代“重修汤陵碑”。这些历史遗迹不仅见证了后人对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崇敬与追思,也成为研究古代祭祀文化与陵墓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2000年8月,汤王陵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16日,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10日,更进一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认可。
关于商汤的葬地,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
西汉时期班固所撰《汉书·楚元王交附传》中收录的刘向《谏营昌陵疏》曾提到:“殷汤无葬处。”然而在后世流传中,关于商汤墓地的说法多达六处,其中最为普遍的说法认为其葬于今河南商丘之北。
东汉《皇览》中记载:“汤冢在济阴薄县北东郭,去县三里,冢四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处平地。”这一记载为后世提供了关于汤陵位置的重要线索。
唐代《括地志》中也有关于曹州和洛州两地的记载:“薄城北郭东三里平池有汤冢。
《史记正义卷三·殷本纪》亦引用《括地志》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按:在蒙,即北薄也。又云洛州偃师县东六里有汤冢近桐宫。
顾炎武在其《日知录集释》中进一步考证指出,古人在《太甲之书》中提到“王徂桐宫居忧”,认为这是古人庐墓制度的起源。
雷氏则指出桐与汤墓并无直接关系,桐应为亳东的一个城邑,即《续汉郡国志》中所称的桐亭。赵岐注中也将桐解释为一邑,并未提及为葬地。
顾炎武通过查阅《郡国志》,结合虞县与薄县的地理位置,推断出放逐太甲于桐宫之地应在今河南虞城县,距偃师八百余里。伊尹虽在偃师执政,但不可能频繁前往桐宫训导太甲,因此更倾向于认为桐宫位于谷熟附近更为合理。
北宋时期所编《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中亦有记载:“汤冢在济阴薄县北郭,冢四方,八十步,高七尺,上平。”这一描述与东汉《皇览》中的记载基本一致,进一步佐证了济阴薄县一带为商汤安葬之地的可能性。 此外,在河南省武陟县的商村遗址中也发现了一处被称为“汤帝陵”的遗迹,成为另一处与商汤相关的历史遗存。
商汤庙
除了陵墓之外,后人还修建了多处纪念商汤的庙宇,以表达对其治国功绩与道德风范的敬仰。其中,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坞墙镇南亳村的商汤庙,又称“汤王祠”或“汤王台”,是专为祭祀商朝开国君主商汤而建的重要庙宇。该庙宇历史悠久,建筑古朴,是研究商代文化与后世纪念制度的重要实物。
2011年4月,商汤庙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确立了其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河南省焦作市,也分布有多处祭祀商汤的庙宇,如“汤王庙”、“汤帝庙”等。其中,博爱县城西东王贺村的“汤帝庙大殿”(建于元代)和柏山乡上屯村的“成汤庙大殿”(亦为元代建筑),均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武陟县商村的“商王庙”与“汤帝陵”位于同一遗址内,形成了集陵墓与祭祀建筑于一体的特殊格局。
考古研究者根据该地出土的商代文物推测,这座商王庙可能在商汤去世后不久便已修建,历经多个朝代的毁坏与重建,延续至今。现存的《宋重建商王庙大殿记》碑文明确记载了该庙是在原有旧址基础上重建的历史事实,为研究商汤纪念建筑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综上所述,无论是陵墓还是庙宇,这些纪念性建筑不仅是对商汤个人功绩的缅怀,更是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制度与文化传统的见证。它们跨越千年时光,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成为今人了解古代社会、文化与信仰的重要窗口。
【史籍记载】
根据《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的记载,商汤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的君主。他不仅具备英明的治国才能,还以仁德感召四方,深得百姓爱戴。在夏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际,商汤顺应天意民心,率领诸侯起兵伐桀,成功推翻了暴虐无道的夏桀,建立了商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王朝时代。 《史记》中详细描绘了商汤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体恤民情、任用贤能的治国方略。他重用伊尹等贤臣,推行仁政,使国家迅速走向繁荣昌盛。同时,他注重礼制建设,强化国家治理结构,为后世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此外,司马迁在《殷本纪》中也记载了商汤的谦逊与敬畏天命的精神。他曾在《汤诰》中告诫诸侯: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唯有施行仁政,方能长治久安。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体现了商汤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深远的历史眼光。 总之,《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商汤作为一代开国君主的丰功伟绩,也为我们了解商朝初期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家庭成员】
祖父:主壬(示壬)
父亲:主癸(示癸)
妃子 :
1.?(有莘氏之女(生太丁)
2.有孂 (有妊氏之女,生外丙、中壬
儿子 :
1.太丁
2.外丙
3.中壬
孙子 太甲 太丁之子
商汤个人世系:>>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少昊(玄嚣)006【蟜极】007帝喾】008【契】
【第八代】五兄弟:008.【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第八代】01.契,02.昭明,03.相土,04.昌若,05.曹圉,06.冥,07.王亥,08.上甲微,09.报丁,10.报乙,11.报丙,12.主壬(示壬),13.主癸(示癸)
【第二十一代】商朝>14成汤【生三子.长.太丁,次.外丙 ,三.仲壬】。
【第二十二代】太丁(子托)未即位 ,商汤嫡长子,早逝未继位,但甲骨文周祭谱确认其正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