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

007.【帝喾】[上古]生四子 1.尧】2.契】3.后稷】4.帝挚】5.台玺】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上古时期

本名:姬俊(夋)

别名:帝喾
号:高辛氏

都城:亳 (商地.今濮阳县南部),(主流史料多记载其都亳(今河南商丘)

在位:帝喾元年~帝喾70年(参考三皇五帝年表)

享寿:100岁
出生地:高辛(今河南商丘睢阳区高辛镇)
主要成就:“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设立二十四节气
在位年限:参考三皇五帝年表
个人世系:【燧人氏伏羲 →少典黄帝 →玄嚣少昊→蟜极→帝喾
所处文化层:河南仰韶文化时期
相关文化遗址:河南仰韶文化遗址

陵寝:官方认定的内黄二帝陵,(一说为帝喾陵(濮阳顿丘,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始建时间追溯至公元前2345年‌)


 

【帝喾简介】

         帝喾,姬姓,名俊,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五帝之一,被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他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因此又称高辛氏。 据《史记》记载,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其家族世系源远流长,承袭着上古帝王的血脉。帝喾自幼聪慧,五岁时(公元前2270年)便受封为辛侯,十五岁(公元前2260年)便开始辅佐叔父颛顼治理天下。

       在颛顼去世后(公元前2245年,时年颛顼78岁),三十的帝喾继承帝位,成为当时各部族共同尊奉的天下共主。他以亳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并在即位当年改元为“帝喾元年”。帝喾在位期间仁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享寿一百岁,驾崩后归葬故里高辛,后人建有帝喾陵以示纪念。 从部族角度来看,帝喾是帝喾部落的首领称号,该部落为东夷族群的一个重要分支,与颛顼所在的部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帝喾继颛顼之后,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领袖,进一步巩固了部族联盟的统一与稳定。 随着神话传说的流传与演变,帝喾的形象也逐渐与天帝、日月星辰等自然神祇融合。在神话体系中,帝俊的形象分化为帝喾与帝舜等不同神祇,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传说故事。帝喾作为东方鸟夷商族的远祖,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他与简狄因玄鸟降临而生契的传说,这一神话也成为商族起源的重要象征。

        帝舜在早期文献中也曾被视为商族的始祖神,如《国语》中仍保留其商族祖先的地位(韦昭注本已改为帝喾),但后来的典籍多将其与尧并列,逐渐脱离商族始祖的身份。随着历史的发展,帝喾所代表的部族与夏禹、后稷等其他族群融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在此过程中,帝喾被纳入黄帝的世系之中,成为玄枵的孙子,并与颛顼并列为上古时期两大重要支系的代表人物。

           他被后世尊为尧、挚、契、稷四族的共同祖先,即尧族、商族、周族的始祖,从而在华夏文明的谱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帝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部族领袖,更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象征。他的治世理念、家族传承以及神话形象,深刻影响了后世对祖先崇拜与民族认同的理解,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由于古代神话在世代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加之民族迁徙、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的多重影响,中国古代神话也随之经历了丰富的流变过程。这种神话的演变并非单纯的民间自发行为,而往往是以民族意志和王权政治的需要为前提。

         一些原本地位崇高的神灵逐渐被淡化甚至遗忘,例如曾为上古主神之一的帝俊,最终淡出后世的信仰体系;与此同时,也有新的神祇或帝王形象被创造或提升,纳入神话体系之中,例如帝喾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跻身于“五帝”之列,成为中华上古传说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帝王之一。

           帝喾自幼聪慧好学,德行高尚,才智出众。他在少年时期便已声名远播,十二三岁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十五岁便被其堂叔父——上古帝王颛顼选为得力助手,并被封于辛地,开始参与部落联盟的重要事务。这一经历不仅为他日后执掌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体现出他在年轻时期便已具备卓越的领导力与政治智慧。 在颛顼去世之后,其侄高辛继承帝位,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为帝喾,当时年约三十岁。由于他出生并成长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因此历史上称其为高辛氏。帝喾即位后,以木德为帝,选择亳地作为都城,开启了以仁政为核心的统治时代。

            帝喾以明察秋毫、通达民意著称,始终坚持以百姓福祉为施政之本。他施政有方,既以仁德感召人心,又以威信治理天下,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与治国能力,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信赖与拥戴。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安定、民心归附,天下大治。可以说,帝喾是一位恩泽如雨、德被万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圣王。

          此外,帝喾还致力于天文历法的研究与推广,制定节气,指导农耕,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农业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是一位英明的统治者,更是一位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先驱。在后世的传说与历史记载中,帝喾的形象始终与智慧、仁德与勤政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民族古代帝王理想人格的典范之一。
 


 

【为政举措】

 迁都于亳

       帝喾在位期间,将都城迁至亳地。这一举措不仅在民生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使百姓远离洪水侵袭,生活更加安定,同时在政治上也具有战略考量,便于彻底解决长期不安分的共工氏余部问题。共工氏的残余势力自黄河中上游一路南迁至长江中上游,迁都亳地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稳固统治秩序,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订立节气

       据传在帝喾之前,虽然人们已有四季的概念,但日常生活仍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主,农耕畜牧缺乏科学的时序指导,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帝喾顺应自然、探索天象,深入研究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及物候变化,首次系统划分出四时节令,并据此制定节气,用以指导人民按照时令安排农耕与畜牧活动。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迈入科学化的新阶段,成为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开创了农业生产的崭新时代。

 

知人善任

     帝喾以仁德治国,生活简朴自律,平日庄重肃穆,品德高尚如山。他广施恩泽,关爱百姓,讲求信用,体察民情,对天下人一视同仁,从不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亦虔诚敬奉天地鬼神,祈求神灵庇佑万民,降福于世。因其德行昭著,深受百姓爱戴。在他的治理下,国家富庶,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帝喾亦善于识人用人,知人善任。羿,以射箭技艺冠绝天下,帝喾任其为射官,并赐予彤弓与蒿矢,委以重任。羿不负所托,成功平定白难之乱,稳定了国家局势。咸黑与柞卜擅长音乐与乐器制作,帝喾任命他们为乐官,二人不负众望,创作出《九韶》乐章,并发明了鼙鼓、笭、管、埙、帘等多种乐器,丰富了上古音乐文化,为后世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缔造盛世

      帝喾所领导的部落,在《春秋纬》中的《命历序》记载中相传延续十世,共计四百年;而《易纬·稽览图》则记载为三百五十年。无论具体年数如何,帝喾时代无疑是中国上古时期少有的太平盛世。他治国的核心理念是:其一,广施博爱,惠及万民;其二,让利于民,使百姓真正受益。他强调以诚信与仁德治理天下,尤其以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著称于世。作为一代明君,帝喾不仅修身养性、克己奉公,更倡导诚信、明辨善恶,其德政理念被后世历代帝王所推崇。时至今日,帝喾的治国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仁政爱民、知人善任、顺应自然、注重民生的理念,仍值得我们传承与借鉴。


 

【后世评价】

         后世对帝喾的评价极高,充分体现了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帝喾给予了高度赞扬:“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这段记载不仅描绘了帝喾自幼聪慧、德行高尚的形象,也展现了他治国安民的卓越才能。他以仁德治国,顺应天道,关爱百姓,注重节制资源的使用,重视教化民众,并能以中庸之道治理天下,因此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与拥护。

         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在《帝喾赞》中写道:“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月。

        曹植以诗意的语言赞颂了帝喾的出身高贵、德政清明,以及其治理天下的非凡能力。他将帝喾视为轩辕黄帝之后的重要帝王,称其以木德治世,安定天地,教化四方,其光辉业绩可与日月同辉。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这说明在帝喾时代,已有丰富的礼乐文化,《九韶》之乐不仅是艺术的高峰,也象征着当时社会的和谐与昌盛。

         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其著作《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这表明早在汉代以前,帝喾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先祖之一,其历史地位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广泛共识。

        综上所述,帝喾不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古代圣王,更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以仁政感召人心,以智慧治理天下,为后世树立了理想君主的典范。


 

【轶事典故】

凤凰来朝

       帝喾,作为上古时期的一位贤明君主,不仅以德治国,更对音乐有着深厚的热爱。他命乐师咸黑创作了《九韶》《六列》《六英》等乐曲,又命乐垂制作了鼙鼓、钟、磬等乐器,并组织了六十四名舞女,身着五彩斑斓的衣裳,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当乐声响起,殿堂之上不仅舞姿曼妙,更出现了祥瑞之象——凤凰与大翟等珍贵仙鸟纷纷从天而降,云集殿堂,展翅起舞,场面极为壮观。 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只有德行高尚、仁政清明的君主才能引来凤凰降临。帝喾以仁德感召天地,以礼乐教化百姓,凤凰来朝不仅是对他个人德行的肯定,也象征着当时社会的和谐与昌盛。

 

    姓氏来历

        相传颛顼在治理国家时,听闻姬俊聪明多智,便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当时,九国联合起兵来犯,形势危急。颛顼向姬俊请教应对之策。姬俊分析道:“九国敌军皆想独占我们的疆土,彼此之间必定各怀私心,互不相让。如果我们与他们正面交锋,势必陷入被动,难以取胜。”颛顼问道:“那以你之见,该如何应对?” 姬俊答道:“不如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攻伐,我们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颛顼采纳了姬俊的建议,派人前往九国之间挑拨离间,不久之后,九国果然相互猜忌,兵戎相见。最终,颛顼不费吹灰之力便平定了九国之乱。为表彰姬俊的卓越贡献,颛顼将他封于“辛”地,委以治理重任。 当时的“辛”地频遭水患,百姓因洪水侵袭,不得不频繁迁徙,生活极不安定。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姬俊带领百姓加高居住地的地势,但水势上涨的速度往往快于施工进度,成效甚微。某夜,姬俊忧心忡忡,难以入眠,竟上天与玉皇辩理,质问道:“天既然生了人,为何又设下重重灾难,不让人安居乐业?” 玉皇被其诚心所动,派遣天神下凡,将“辛”地整体抬高至水位之上,从此百姓安居乐业。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辛”地被改称为“高辛”,姬俊也因此被称为“高辛氏”。高辛氏不仅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为民请命的贤君,他的事迹流传至今,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龙犬驸马

         在高辛(帝喾)的宫廷中,养着一只通灵的五彩龙犬,名为盘瓠。相传当时高辛帝正遭番王围攻,局势危急。高辛帝张榜招募勇士,承诺谁能斩杀番王,便将三公主许配为妻。 盘瓠见状,化作龙麒麟,飞奔敌营,成功咬下番王头颅,立下奇功。高辛帝感念其功,决定履行诺言,将三公主许配给盘瓠。然而,盘瓠虽为神犬,却有灵性,提出条件:须在七日之内化身为凡人,方可成婚。 于是,盘瓠被安置于密室之中,进行七天七夜的变身。三公主心系盘瓠,担心其安危,于第六天偷偷打开房门查看。此举导致天机泄露,盘瓠虽成功化为人身,但头部未能完全变化,最终成为“人身犬首”的模样。 尽管如此,高辛帝仍信守承诺,将三公主嫁给盘瓠。盘瓠也从此成为高辛帝的驸马,被尊为龙犬驸马。婚后,盘瓠与三公主在南京十宝殿定居,育有六男六女。这些子女后来繁衍生息,逐渐发展为多个族群,成为古代少数民族的祖先之一。 这一传说不仅充满神话色彩,也体现了忠诚、勇敢与牺牲精神,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典故。

 

【相关学术探讨与历史溯源】

        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的交汇处,关于上古帝王与始祖神的谱系问题,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郭沫若在其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提出,少昊金天氏帝挚,实际上就是传说中的契。他指出,古代“挚”与“契”属于同部字,发音相近,且在古文献中常被混用。此外,挚的母亲常仪与契的母亲简狄,在郭沫若看来实为同一人。这一观点为理解商族始祖的来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陈梦家在《商代的神话与巫术》一书中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讨论。他认为,帝俊、帝喾与舜其实是同一人物的不同称谓,即太昊;而帝喾之子挚、舜之子商均,以及《诗经·商颂·长发》中提到的“帝立子生商”——即帝喾次妃所生之子契,也应视为同一人物,即少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嬴姓的祖先少昊挚,正是那位由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的契,也就是商族神话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契。

         关于帝喾的名字,据《史记索引》引用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喾名夋。”而在《山海经》的神话体系中,帝俊是一位地位显赫的远古帝王,被视为东方鸟图腾部族的祖先,具有浓厚的神性色彩。 在甲骨文的研究中,王国维最早将其中一位高祖的名字释为“夋”,后来又改为“夒”。他认为,“夋”即为帝喾之名,并指出《礼记·祭法》中“殷人禘喾”与《国语·鲁语》中“殷人禘舜”的差异,实为文字讹变所致。他进一步推测,《鲁语》中的“舜”应作“夋”,即帝喾之名。由于帝喾是契的父亲,是商族的直系祖先,因此受到殷人的最高祭祀。卜辞中所称的“高祖夒”,与王亥、大乙(即成汤)并列,其地位之高,非帝喾莫属。

         然而,孙作云对王国维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夒”即为“夔”,而“夋”可能是“夒”字的讹误。从字形来看,“”更接近鸟喙之形,符合殷人以玄鸟为图腾的文化特征。他指出,殷人祖先神的形象可能正是鸟喙人身的形态,正如秦人祖先“鸟俗氏”有“鸟身人言”之说,或如秦穆公在祖庙中所见的句芒神形象。因此,孙作云主张,这位高祖应释为“高祖夋”。

         综合多方观点与文献、甲骨材料来看,甲骨文中所称的高祖,与《山海经》中的帝俊,以及古史传说中的帝喾,实为同一人物。因此,在“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叙述中,契的父亲虽以玄鸟形象出现,看似神秘,但其真实身份应为帝喾,即殷人所尊崇的始祖神与至上神。 帝喾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史料中。关于商朝的祭祀对象,有说法称商人祭祀帝喾,也有文献记载称其祭祀“舜”。

        三国时期学者韦昭认为,“舜”应为“喾”字之讹。殷墟甲骨卜辞中提到的“夔”神,据王国维考证,即为帝喾。由于文字形变,“夔”逐渐演变为“夋”,并分化出“喾”与“夋”两个神祇,二者皆见于《山海经》的神话体系中。其中,“夋”以“帝俊”之名出现,成为《山海经》中最为显赫的至上神;而“帝喾”则仅偶尔提及。

        此外,还分化出“帝舜”这一神祇。自晋代郭璞以来,众多学者认为“舜”是从“夋”音变而来。因此可以推断,夔、舜、俊、喾四者原属同一神祇,后因音变与形讹而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名称在甲骨文中的拼写是一致的,进一步支持了它们源自同一神祇的观点。由此可推断,帝喾极有可能就是成汤之父,也是三皇五帝中唯一在甲骨文中留下记载的帝王。

          随着《五帝德》首次提出“五帝说”,帝喾被列为五帝之一。在后续的多种五帝说中,帝喾时而出现,时而被省略。至于他与高辛氏的关系,则与颛顼与高阳氏的关系类似,直到《五帝德》与《帝系》中才被明确合而为一,成为后世历史记载的定论。 司马迁在《史记》中继承了儒家经典《大戴礼记·五帝德》的说法,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列为五帝,并详细记载了他们的世系关系。据《五帝德》与《帝系》所述,黄帝与颛顼为祖孙,颛顼与帝喾为父子,帝喾与尧为父子。司马迁对此未加批判地予以采纳,然而在更早的古文献中,并未见如此明确的世系记载。

        在夏、商、周三代,统治者为了强化王权,往往从神话中寻找祖先的神圣来源,于是禹、契、后稷分别成为夏、商、周的始祖。这种“神祖合一”的做法,不仅使祖先与天帝建立了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神话中大神的神性,将他们转化为人类始祖、人间帝王和文明的开创者,从而逐步进入历史文化体系之中。

         汉代初期,司马迁在《史记》开篇系统地叙述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历史功绩与血缘传承,使五帝系统逐渐被广泛接受。这一神话系统的历史化过程,最终构建起以黄帝为核心的中国上古神话主流框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认知与文化认同。


 

【史籍记载】

         《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子产曾言:“昔日高辛氏有两位儿子,长子名叫阏伯,幼子名叫实沈,二人居住于广袤的丛林之中,彼此之间却无法和睦相处,日日兵戎相见,互相征伐。后来,天帝对此并不嘉许,于是将阏伯迁至商丘,让他主管辰星,商族因此奉辰星为守护星,故辰星又称为商星;将实沈迁往大夏之地,让他掌管参星,唐族因此尊崇参星,从而臣服于夏商两朝。

        《国语·鲁语上》有云:“商人以禘礼祭祀舜帝,以契为始祖;以郊祭祭冥,以成汤为宗;周人则以禘礼祭喾,以稷为郊祭之主。”这反映出古代宗法制度中对祖先的尊崇与祭祀体系的演变。

            《楚辞·天问》中写道:“简狄居住在高台之上,帝喾为何要前往?玄鸟送来礼物,女子为何欣喜?”这是以问句形式追述了帝喾与简狄之间的传说,以及玄鸟降生契的神话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上古神话意涵。

         《孔子家语·五帝德》中描述:“高辛氏之子,名为陶唐,他的仁德如天般广大,智慧如神般深远。接近他如同接近太阳,仰望他如仰观云霞。他虽富贵而不骄纵,虽尊贵而能谦和。伯夷掌管礼仪,夔与龙主管音乐,陶唐在适当的时候出仕,顺应四时变化,致力于民众的安定与福祉。他流放四凶,天下归心,其言无误,其德不偏。四海之内,凡舟车可达之地,百姓无不喜悦敬仰。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父亲是蟜极,祖父是玄嚣,玄嚣的父亲正是黄帝。玄嚣与蟜极均未登上帝位,直到高辛继承了帝位。高辛与颛顼有族亲关系,是颛顼的族侄。他生来便具神灵之气,刚出生就能自言其名。他广施恩泽,利益万物,而不为己谋。他聪慧而能洞察远方之事,明达而能明察细微之处。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为妻,生下放勋;又娶娵訾氏之女,生下挚。帝喾去世后,挚继承帝位,但不久去世,其弟放勋继位,即为帝尧。

          《艺文类聚·卷十一·帝王部一》亦引述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下放勋;娶娵訾氏之女,生下挚。”此为尧与挚兄弟关系的重要历史依据。

         《史记·五帝本纪》进一步指出:“帝尧,名放勋,仁德如天,智慧如神。他是帝喾的次子,最初受封于陶,后又被封于唐,因此统一天下后被称为陶唐氏。

       《帝王世纪》记载:“帝挚的母亲,在四位妃嫔中地位最为卑下。然而挚是兄弟中年长者,因此得以继承帝位。他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绩平平,威望渐弱,而唐侯德行昭著,诸侯纷纷归附。挚感其德行与民心所向,于是率领群臣前往唐地,将帝位禅让给放勋。唐侯自知天命所归,便接受了禅让,并将挚封于高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镇)。

           曹植在其《帝喾赞》中赞颂道:“帝喾祖上源自轩辕黄帝,乃玄嚣之后裔,出生时便能自言其名。他以木德治理天下,安抚四方,教化遍及四海,光明与日月同辉,其德行之高,堪比天地神圣。” 以上史籍记载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帝喾及其后代的世系与德政,也展现了上古时期帝王的治国理念与人文精神,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后世纪念】

河南商丘帝喾陵:帝喾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约20公里的高辛镇,是纪念上古五帝之一帝喾的重要历史遗迹。

       据史料记载,陵前原建有规模宏大的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碑刻林立,记录着历代祭祀与修葺的历程。如今仅存一通明代碑刻,见证着陵墓的历史变迁。 现存帝喾陵墓为一座高大土丘,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气势恢宏。陵墓最早修葺于西汉时期,在元明两代又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陵庙正殿中保留有一口古井,井水清冽,相传每逢大旱之年,百姓前来祈雨,多有灵验,因此被誉为“灵井”,成为当地民众信仰与文化的重要象征。 近年来,帝喾陵在原址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与重建,整座陵园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30米,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陵前矗立着一座高耸的石碑,碑上镌刻着“帝喾陵”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出自著名书法家唐玉润先生之手,庄重典雅,引人驻足。整座陵墓庄严肃穆,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承载着后人对先祖的敬仰与追思。

         河南安阳二帝陵:  颛顼与帝喾陵,合称“二帝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三阳庄村西北的土岗之上,是纪念上古时期两位重要帝王——高阳氏颛顼与高辛氏帝喾的衣冠冢。二帝陵背北面南,依山傍水,地势高亢,陵区规模宏大,整体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占地约350余亩,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帝喾陵与颛顼陵比邻而居,形成“二帝同陵”的独特格局,是我国重要的古代帝王陵寝之一。陵墓前立有石碑一通,上书“帝喾陵”三字,字体遒劲有力,昭示着历史的厚重。陵区内建有甬道与围墙,布局规整,彰显古代礼制建筑的庄严气象。

         二帝陵自1986年被重新发现以来,经过对陵墓区和祭祀区积沙的清理,大量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其中包括元、明、清三代的御祭碑碣共165通,极具历史与书法价值。同时,在陵墓中轴线上,御桥、山门、陵冢、拜殿等自唐代至清代的12处建筑及基址相继被发现,进一步印证了二帝陵在历代王朝祭祀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000年,二帝陵被正式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祭祀文化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

          如今,二帝陵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承载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的精神高地,吸引着众多学者与游客前来瞻仰与探寻。


【家庭成员】
曾祖父:黄帝
曾祖母:嫘祖(一说方雷氏女节
祖父:玄嚣(少昊青阳氏
父亲:蟜极
后宫:
1.元妃(姜嫄,有邰氏女,生后稷
2.次妃(简狄,有娀氏女,生契
3.次妃(庆都,陈酆氏女,生帝尧
4.次妃(常仪,娵訾氏女,生帝挚 
儿子:

1.帝挚
2.弃(后稷)
3.契
4.帝尧
5.台玺?
(台玺的身世在《山海经》等文献中归为“帝俊”之子,而“帝俊=帝喾”是学界争议性假说。)

 

【帝喾世系】

燧人氏伏羲 →少典黄帝 →玄嚣少昊→蟜极→帝喾

007.【帝喾】[上古]生四子
1.尧】2.契】3.后稷】4.帝挚】5.台玺】

007.【帝喾】【叔伯:张挥】


烈祖:燧人氏
天祖:伏羲
高祖:少典
曾祖:黄帝 (前2717~前2599)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爷爷:玄嚣
少昊

叔祖父:昌意
父亲:蟜极
007.【帝喾】生五子
儿子:
1.尧(前2447~前2307)
2.契
3.后稷
4.帝挚 (2366~前2358)

5.台玺】

【其他阅读】

宝儿网地图

002.【朝代帝王世系

001.【全国省市简介


=========

007.【帝喾】dì kù)上古时代部落首领、五帝之一

2022年12月31日 12:32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上古 三皇五帝    007.【帝喾】dì kù)上古时代部落首领、五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