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夏朝帝王】 【商朝】【商朝帝王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商朝

本名:子至
别名:太甲

庙号:太宗

民族族群:华夏族

都城:亳都(今郑州)


在位:主流观点‌~现代史学多采用‌32年或33年‌说,包含其复位后统治期

争议如下:

‌6年:《史记·殷本纪》及《太平御览》引《史记》
‌12年:《今本竹书纪年》《史记·鲁世家》索隐引《纪年》
‌14年:《册府元龟》
‌32年: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及部分现代考据(含复位时间)
‌33年:《史记·鲁世家》《资治通鉴外纪》《通志》等主流文献


生卒:

出生地:亳(今河南省商丘市)

主要成就:桐宫悔过,伊尹又还政于他,重新修德,使诸侯归顺、百姓安宁

重大事件:伊尹放太甲

逝世地:

陵墓:历城(太甲山康王顶,尽管考古证据尚存疑问,主流记载仍指向此地)(位置有争议)

前任:仲壬~商朝第三位国君

继任:沃丁  商朝第五位国君


 

【个人简介】

        太甲,生卒年不详,子姓,名至,是商朝第四位君主。作为商汤的嫡长孙、太子太丁之子,他出身尊贵,身份显赫,是商朝早期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位君王。其叔父为外丙与仲壬,在家族中承袭王位,肩负着延续商朝基业的重要使命。

          太甲继位之初,因年少缺乏治国经验,朝政事务由四朝元老伊尹辅佐。伊尹作为商朝开国功臣,忠心耿耿,先后撰写《肆命》《祖后》等重要文献,旨在教导太甲恪守祖先制定的法制与治国理念,勉励他成为一位仁德兼备、勤政爱民的明君。 在伊尹的悉心辅佐与严格督导下,太甲继位初期尚能遵循礼制,处理政务较为得当,国家秩序维持稳定。然而到了继位的第三年,太甲逐渐偏离正道,开始独断专行,恣意妄为。他沉溺于享乐之中,生活奢靡,施政暴虐,百姓深受其害,朝纲紊乱,甚至公然破坏商汤所制定的法律制度。面对伊尹的多次劝谏,太甲置若罔闻,拒不改正。 为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伊尹权衡利弊,最终决定以国家社稷为重,将太甲放逐至商汤陵墓附近的桐宫,令其闭门思过,深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在此期间,伊尹亲自摄政,代为处理国事,史称“伊尹放太甲”。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体现了伊尹的忠诚与智慧,也标志着太甲人生的重要转折。 在桐宫反省的三年中,太甲深刻悔悟,痛改前非,修身养德,逐渐认识到为君之道与治国之责。见其真心悔改,伊尹遂亲自迎其返回都城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并将政权归还于他。

       复位后的太甲一改往日作风,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施行仁政,广修德政。在他的治理下,诸侯纷纷归附,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重归安定繁荣,商朝再度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 太甲在位期间,虽曾经历曲折,但最终以悔过自新、重振朝纲而赢得后世敬仰。

           据史书记载,太甲在位第十二年时去世,结束了他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经历不仅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也成为中国早期王权与道德教化相结合的重要典范。


 

【人物生平】

           伊尹,名挚,是中国商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商汤建立商朝后担任重要辅政大臣,对商朝初期的政治稳定和制度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伊尹辅政

         商汤建立商朝后,在位十三年便去世。按照当时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王位首先由兄传弟,若无弟弟,则传给长子。商汤没有弟弟,因此本应由其长子太丁继位,然而太丁却在父亲去世前便已去世。于是王位传给了太丁的弟弟外丙。外丙在位三年去世,又由其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也去世,此时王位继承陷入空缺。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开国元老的伊尹果断决策,拥立太丁之子太甲继承王位,成为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年幼继位,国家大事由伊尹辅佐处理。 为了帮助太甲成长为一名贤明君主,伊尹用心良苦,亲自撰写三篇文章供太甲学习阅读。其中,《肆命》一文专门讲述如何辨别是非,教导太甲明辨善恶、知所进退;而《徂后》则回顾商汤时期的法律制度,强调遵循祖先制定的规矩,不可背离祖训,随意妄为。 在伊尹的悉心教导下,太甲起初能够谨言慎行,恪守祖制,表现出一位明君应有的风范。

 

太甲被逐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继位的第三年,太甲逐渐忘记了伊尹的教诲,开始变得骄纵任性。他自认为身为君主,应拥有绝对权威,不应受制于出身卑微的宰相伊尹。于是他开始恣意妄为,不听劝谏,甚至违背商汤所立下的法律制度,模仿夏桀的暴政手段,对百姓施以苛政,导致民怨沸腾。 面对太甲的失德行为,伊尹深感痛心。他多次规劝太甲,希望其能反省自身,改正过失。但太甲屡劝不改,甚至变本加厉。为了维护国家社稷的稳定与尊严,伊尹果断采取措施,将太甲废黜,并放逐至祖父商汤的陵墓所在地——桐宫(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以示惩戒。 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暂时代理朝政,主持国家事务,确保政权稳定,百姓安居。

 

改过自新

        被放逐至桐宫后,太甲与祖父商汤的陵墓朝夕相伴。守墓的老人见太甲因违背祖制而被贬,便每日为他讲述商汤创业的艰辛历程以及治国理政的种种制度,劝诫他以祖父为榜样,重拾初心。 在陵墓的静谧环境中,太甲逐渐反思自己的行为,内心充满愧疚。他意识到自己不仅辜负了伊尹的期望,更对不起祖父商汤开创的基业。于是他下定决心悔过自新,以祖父为楷模,努力行善,帮助孤寡贫弱,行事也变得勤勉果断,不再触犯祖制与法纪。 三年后,太甲的改变被伊尹密切关注。他派人了解太甲在桐宫的表现,得知太甲确实已痛改前非,便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桐宫,将太甲迎回都城亳(今河南省商丘市),郑重其事地将政权归还于他。 重新掌权后的太甲汲取前车之鉴,严格依照商汤时期制定的制度治理国家,虚心听取大臣谏言,励精图治,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定。在他的治理下,商朝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史称“太甲中兴”。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伊尹忠心辅政、匡正君主的高尚品格,也体现了太甲知错能改、从善如流的帝王风范,成为中国古代君臣关系中的典范。


【墓葬传说】
太甲山与太甲陵的传说

        在济南南部山区,有一座名为太甲山的山峰,静静地矗立于卧虎山水库东南方向,山势挺拔,景色秀美。关于这座山,流传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与商朝的一位君王——太甲有关。

        据《后汉书·郡国志》注引《皇览》记载:“太甲有冢在历山上”,并附载于“济南国历城”之下。唐代地理志书《通典》也有类似记载:“历山有太甲冢。”可见,早在古代,太甲陵墓与历山之间的联系就已经被文献所记录。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古历山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关于太甲陵的传说也随之转移。后人将太甲陵的位置附会至“历城南四十余里”的太甲山,由此,这座山也得名“太甲山”。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太甲是一位为儿子操碎了心的父亲。他的儿子性格叛逆,从不听从父亲的教导。太甲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让他打狗,他偏撵鸡。太甲一生为教育儿子而苦恼,可惜始终未能改变儿子的性情。 临终前,太甲请风水先生为他择一块风水宝地,最终看中了山下南泉边的一处三川交汇之地。他本意是希望安葬于此,但考虑到儿子一贯与他作对,便故意叮嘱儿子,务必将自己葬于山顶之上。太甲心想,如此一来,儿子反而会将他安葬在山下自己心仪之地。

           太甲安心地闭上了双眼,然而他未曾料到的是,儿子在他去世后幡然悔悟,深感愧疚。他心想:“父亲生前我从不听从,如今他已离世,就听他这一回吧。”于是,他遵照父亲的遗愿,将太甲安葬于最高的山峰之上。从此,这座山便被称为“太甲山”,而山顶上的陵墓也被称为“太甲陵”。 尽管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已久,村民们对此深信不疑,但学术界却持有不同的看法。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馆员房道国指出,太甲山上的太甲陵之说虽然广为流传,但尚无确凿的考古证据加以证实。记者曾实地探访,在山顶仅发现两个大洞,据分析,很可能是盗墓者所为。至于他们是否真的掘到了墓葬,至今仍是个谜。有村民称,几年前曾有人上山盗墓,挖至深处时发生塌方,自此无人再敢轻举妄动。也有人认为,即便真有太甲陵,恐怕早已被盗掘一空。 除了这两个坑洞,整个山头再无任何能证明此处存在太甲陵的遗迹。前人对此传说也早有质疑。

            清代学者孙星衍在《太甲陵考》中指出,此说“误也”,他认为太甲陵应位于菏泽东北的历山。

             乾隆年间的《历城县志》以及诗人董芸也曾对太甲陵在太甲山的说法表示怀疑,直言“今山上实无冢”,并作《太甲陵辩》一诗:“石径何人拄瘦藤,乱松残雪夕阳僧。空山终古无行迹,谁吊当年太甲陵。”诗中表达出对太甲陵真实存在的质疑:此山自古以来并无陵墓,又怎能与太甲扯上关系?

             济南诗人乔岳亦曾前往考察,但无果而归,感叹“无路堪寻太甲陵”。 综上所述,太甲陵在太甲山的传说,或许是由于古人误将《皇览》中“太甲有冢在历山上”的记载附会至“济南国历城”之下所致。而济南的古历山因声名远播,使得“南山通得‘历’之名”,于是太甲陵与太甲山之间的联系便逐渐形成。这虽为一种附会,却也为这座山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与神秘色彩,成为济南南部山区一处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记忆。


【史料记载】

           商朝作为继夏之后的第二个王朝,其政治制度与文化传承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众多君臣关系中,太甲与伊尹之间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不仅体现了早期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也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君臣有道、德政为本”的核心理念。

         《尚书·太甲》三篇,作为伊尹训诫太甲的重要文献,记载了太甲即位初期因不明政事、沉湎酒色,被伊尹放逐至桐宫悔过自新的全过程。伊尹以辅政大臣的身份,秉持“德惟治,否德乱”的治国理念,劝诫太甲修德慎行,最终促使太甲幡然悔悟,成为一代明君。

       1.《太甲上》开篇写道:“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伊尹在放逐太甲之前,曾作书劝诫:“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庙,罔不祗肃。”他指出,先王成汤之所以能够安定天下,是因为敬天法祖、慎行俭德。而太甲作为嗣王,若不能以德治国,不仅辜负先祖,也将危及社稷。伊尹进一步强调:“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劝诫太甲要以长远的目光治理国家,不可贪图享乐。 然而,太甲并未立即醒悟。伊尹无奈之下,将其放逐至桐宫,使其远离宫廷奢靡,亲近先王之德。在桐宫三年,太甲“居忧克终允德”,逐渐悔过自新,修身养性,终于重归于亳,恢复王位。

        2.《太甲中》记载了太甲归政后的反思与伊尹的再次训诫。三年十二月朔日,伊尹迎太甲归亳,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伊尹强调君与民的相互依存关系,唯有德政方能安邦定国。太甲亦深刻反省,承认自己“不明于德,自厎不类”,并表示愿以仁德治国,不再懈怠。

        3.《太甲下》中,伊尹进一步以“天无亲,克敬惟亲;民无常怀,怀于有仁”劝诫太甲,强调君主必须以德服人、以仁安民。他指出:“德惟治,否德乱”,唯有与治者同道,方能兴盛国家。伊尹还告诫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意即治国之道应从点滴做起,不可轻忽民情,亦不可贪图安逸。

 

         《史记》《孟子》等典籍也对太甲与伊尹的这段历史有所记载。《孟子·万章上》提到:“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但孟子也指出,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最终“处仁迁义”,成为一代贤君。《史记·殷本纪》则更为详尽地描述了太甲复归之后“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的盛世景象,伊尹为此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其德,称其为“太宗”。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伊尹与太甲的关系,史书记载并非一致。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曾提出伊尹放太甲后自立为君,太甲潜逃回宫杀伊尹的说法。然而,由于《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时期,距商代已有五六百年,其史料价值与《史记》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而从目前出土的甲骨卜辞来看,伊尹在商朝后期仍被尊为与商汤、上甲微同等地位的圣贤,享有极高的祭祀地位,似乎并不符合“篡位弑君”的形象。

              综上所述,太甲与伊尹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儒家“以德治国”“君臣有义”的核心思想。无论史实如何演变,伊尹的忠贞辅政与太甲的悔过自新,始终被后世传为佳话,成为历代君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历史评价】 

        作为商代早期的重要君主,太甲在位期间的政绩可谓可圈可点。据史料记载以及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显示,太甲在后世商王心目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受到极为隆重的祭祀礼遇。不少卜辞中都记载了后人对其追念与崇敬的情形,甚至有将其与商代其他杰出君主一同合祭的记录,显示出他在商王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持续而隆重的祭祀传统,也从侧面反映出太甲的治国理念与功绩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世所铭记与推崇。


【家庭成员】
祖父:子履(天乙
祖母:有莘氏(有莘氏之女
父亲:子丁(太丁
儿子:
长子:子绚(沃丁
次子:子辩(太庚


【太甲个人世系】

     >>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少昊(玄嚣)006【蟜极】007帝喾】008【

   【第八代】五兄弟:008.【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第八代】01.02.昭明03.相土,04.昌若,05.曹圉,06.冥,07.王亥08.上甲微,09.报丁,10.报乙,11.报丙,12.主壬(示壬),13.主癸(示癸)

【第二十一代】商朝>14成汤【生三子.长.太丁,次.外丙 ,三.仲壬】

【第二十二代】15太丁(生一子,太甲

【第二十三代】16太甲(生二子,1沃丁,2太庚

 
【其他阅读】
=====

太甲(tài jiǎ)商朝第四位国君

2025年3月30日 22:11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商朝    太甲(tài jiǎ)商朝第四位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