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戊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夏朝帝王】 【商朝】【商朝帝王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商朝

姓:子
本名:子伷
别名:太戊、大太戊、天戊

庙号:中宗

民族族群:华夏族

都城: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或偃师尸乡沟一带)


在位:

‌1.主流:75年(《尚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今本竹书纪年》《太平御览》。

 

2.《册府元龟》记载15年。


主要成就:建中央权威、青铜文明繁荣、震慑四方夷族‌

丞相:伊陟‌(商朝开国功臣伊尹之子

生卒:?-公元前 1401年

出生地:因该在今河南商丘至偃师一带‌

逝世地:因该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

陵墓:太戊陵(河南内黄县

前任:雍己~商朝第八位国君

继任:仲丁~商朝第十位国君


 

【个人简介】

        太戊(?—公元前1401年),在甲骨文中亦被称为大太戊或天戊,子姓,名伷,是中国商朝的一位杰出君主。他是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与雍己的同父异母弟。太戊在位长达七十五年,是商朝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 太戊继位之后,以勤政爱民著称,注重修身养德,励精图治。他任用贤臣伊陟与巫咸辅佐朝政,整顿内政、安抚百姓,推行一系列有效的治国策略,使国家政局稳定、社会繁荣。在他的治理下,各地诸侯纷纷归附,商朝的国力再度强盛,疆域不断扩大,开创了商朝中期的鼎盛时期。 因其卓越的政绩与深远的影响,太戊与太甲、祖乙并称为“商朝三示”,意即三位对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君主,受到后世的尊崇与纪念。

           公元前1401年,太戊驾崩,享年不详。他去世后被追尊庙号为“中宗”,以表彰其中兴之功。太戊陵位于今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是后人缅怀这位伟大君主的重要历史遗迹。


【人物生平】

         太戊,亦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是中国商朝的重要君主。他是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同时也是小甲与雍己的弟弟。在兄长雍己去世后,太戊继承王位,成为商朝第九位君主。太戊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势强盛,是商朝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期之一。 太戊继位之初,便启用贤臣伊尹之子伊陟为国相。伊陟继承其父之志,辅佐太戊治理国家,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在伊陟的辅佐下,国家政令畅通,百姓安居乐业,朝政秩序逐步恢复。此后,太戊又重用贤臣巫咸共同治理国家。巫咸在朝中负责王室事务,政绩斐然,深受太戊信任。

       为总结治理经验与历史,巫咸撰写了《咸艾》与《太戊》两部著作。其中《咸艾》记录了巫咸辅佐朝政的治国心得,《太戊》则记述了太戊执政时期的历史风貌,可惜这两部文献均已失传。 太戊曾于宗庙之中称赞伊陟的辅政之功,对其极为敬重,甚至不以臣子视之。伊陟则谦逊有礼,不敢居功,为此撰写了《原命》一文,劝勉太戊继续弘扬夏禹、商汤以来的王道精神,以德治国,造福百姓。 在伊陟与巫咸两位贤臣的辅佐之下,原本逐渐衰落的商朝再度振兴,国力强盛,四方诸侯纷纷归附,尊太戊为“中宗”,意为中兴之主。这一时期被誉为商朝历史上的“太戊中兴”,成为后世称颂的典范。 太戊在位长达七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充分展现了其统治的稳定与国家的繁荣。太戊去世后,被安葬于今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的太戊陵。其子中丁继承王位,延续商朝的统治。

       太戊的一生不仅见证了商朝由衰转盛的历史转折,也体现了明君与贤臣协力治国的典范,其功绩与影响深远,为后世所铭记。
 


【为政举措】

           太戊是商朝的重要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为政举措,不仅巩固了王权,也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官制的建设与完善,是太戊治政的重要体现之一。

 

政治制度的构建与官制体系

        太戊时期,商朝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当时的官制可以划分为“内服官”与“外服官”两大类别。其中,“内服官”指的是在王畿地区(即商王直接统治的核心区域)任职的官员;而“外服官”则是指那些被封于王畿以外地区的职官,通常由各地的方国首领或部落首领担任。 在中央政务中,最高级别的辅政官员被称为“相”,也称“阿、保、尹”,他们是商王决策的重要助手。整个王朝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负责国家大事的筹划与执行。此外,还设有“三公”之职,但这一职位并非常设,而是根据需要因人而设,属于一种象征地位与荣誉的尊贵职称。

 

具体官职与职能分工

    在太戊时期,各类职能官职已经呈现出较为细致的分工:

          史官:负责国家的占卜、祭祀及重要事件的记录,是王朝中极为重要的文职官员。

         卜官:专门负责占卜事务,为商王提供决策依据。

         祝官:掌管祈祷与祭祀,沟通人神,维系宗教与政治的统一。

         作册:又称守藏史或内史,负责记录国家大事、保管典籍文献,是国家记忆与历史传承的重要角色。 

        师长*:为武官之首,统领军队,维护国家安全。

        太师、少师:为乐工之长,负责宫廷音乐与礼仪,体现礼乐制度的规范与传承。

 

内服官体系

         内服官主要负责王畿地区的治理与王室事务,根据职能又可细分为外廷政务官与内廷事务官两类。

         外廷政务官:包括“百僚、庶尹,其中既有地位显赫的旧臣、老臣,也有商王身边的近侍之臣,负责国家政务的处理与王命的传达。 - “惟亚、惟服”主要是与商王关系密切的军职官员,负责军事指挥与防卫事务。 - “宗工”则负责王室的祭祀活动及一些具体事务的执行。

          百姓里君:负责管理地方上的诸族与普通民众,是连接中央与基层的重要纽带。

           内廷事务官:- 主要有总管王室事务的“宰”以及亲信大臣“臣”等,他们负责商王日常生活与王室各项事务的安排。具体职位包括:掌管百工的“司工”、管理粮食储藏的“啬”、负责畜牧的“牧正”、掌管狩猎的“兽正”、掌管酒务的“酒正”、管理王车的“车正”、负责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担任侍卫的武官“亚”、卫士“亚旅”、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管外地籍田事务的“畋老”等。

 

外服官体系

          外服官主要由各地的方国首领担任,他们虽然在名义上臣属于商王,但在各自辖区内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外服官主要包括:

            侯:为各地的方国领袖,卜辞中记载的侯有近50个,如仓侯、舞侯、犬侯、侯告、侯专、杞侯等。

            甸:亦称“田”,即田官,负责耕作与农业管理,卜辞中常见“多田”或“多甸”之称。

            男:亦称“任”,是负责地方事务的官员,如而任、戈任、名任、卢任等。

            卫:是一种武职,多负责边疆防卫,卜辞中常见“多射卫”“多马卫”“多犬卫”等称呼,也有单独称“卫”的情况。 这些外服官在王朝体系中承担着拱卫王室、管理地方、提供赋税与兵役等多重职责,是商朝统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戊时期的官制体系,体现了商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既保障了王权的集中与稳定,又通过内外服制度实现了对广阔疆域的有效治理。这种制度不仅为当时的国家治理提供了组织保障,也为后世王朝的官僚体系发展奠定了基础。太戊的为政举措,尤其是对官制的完善,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政治智慧与治理能力,是商朝中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领域】
农业

           太戊时期,随着农业与手工业的持续发展,商朝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益细化与复杂,为商业活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据史料记载,商代的商业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周灭商之后,周公曾提到殷商遗民中有一部分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便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的商贾,显示出商代已有较为成熟的商业活动。 与夏朝相比,商朝的经济有了显著进步。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包括粟、黍、稻、麦等,显示出农业结构的多样化。畜牧业同样发达,人们普遍饲养六畜,祭祀时甚至使用数百乃至上千头家畜,反映出当时畜牧业的繁荣程度。此外,手工业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青铜冶铸、玉器雕刻和酿酒等工艺均达到较高水平。商业交易中开始使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为货币,标志着商品交换体系的初步建立。

              农具方面,考古发现表明,盘庚时期的农具仍以石器、骨器和蚌器为主,如铲、斧、镰、刀等。尽管也发现了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它们是否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仍有待考证。甲骨文中“田”字的构形,形象地描绘了在广阔平原上整齐划一、成片相连的熟田,显示出当时土地整治的精细程度。“疆”字则象征着对土地进行丈量与划分边界,“畴”字则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的痕迹,说明当时的耕作方式已较为精细,而非粗放式经营。这种经过规划整治、配有灌溉沟渠的规则田地,便是后世所称的“井田”。 这些井田主要分布于都城及其周边地区,由商王及诸侯国君直接掌控,也有部分分配给近亲贵族使用。其他贵族在其封邑内也经营类似田地,虽规模略小,但同样体现出井田制度的普及。此外,商王还常派遣臣民前往边远地区进行土地开垦,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的空间。

 

手工业~青铜器

           手工业的发展在太戊时期尤为突出,其成就甚至超过农业。其中,青铜冶炼与青铜器制造技术的飞跃发展,集中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的技术水平与时代特色。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专为王室服务的青铜器铸造作坊。这些作坊不仅分工细致,还拥有世代传承技艺的工匠,他们在铸造工艺、纹饰雕刻等方面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商代的青铜器制造在当时世界上都极为罕见,成为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太戊时期的商朝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奠定了其作为古代东方强盛王朝的经济基础,也为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与技术支撑。


【趣闻轶事】

  怪树奇谈

            在太戊王七年,亳地的朝堂之上突然出现了一株异象丛生的树木——桑树与楮树竟然合生一处,且在一夜之间迅速生长,粗壮到需要两人合抱才能环抱。这一奇异景象令太戊王心生不安,于是他向当时的国相伊陟请教。伊陟听后,沉思片刻说道:“臣曾听闻,妖异之事虽看似可怖,但终究无法战胜有德之人。或许大王在治理朝政方面有所疏失,才导致此类异象出现。若能勤修德政,以仁德治理百姓,自然能够驱除不祥。”太戊王听从劝谏,开始整肃朝纲,施行仁政,不久之后,那株怪树果然枯萎死去。

 

寻药西行

         太戊王曾派遣臣子王孟前往西王母之地,寻求传说中的长生不老之药。然而,王孟在途中遭遇困境,因粮食耗尽,只能靠采摘树上的果实充饥,以树皮为衣,栖身于荒野山林之中。他一生孤身一人,未曾婚娶,天帝感其孤苦无后,怜悯其遭遇,于是在他梦中,从背部肋骨间生出两个儿子。儿子出生后不久,王孟便安然离世。而他的后代延续了这种奇特的繁衍方式,且每代皆为男子,久而久之,这一地区男子众多,遂被称作“丈夫国”。 虽然求取长生药之事终究无果,但从这一传说中我们可以推测,太戊时期的商朝或许已经与西方的西戎地区有所往来,文化交流初现端倪。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轶事,也为后人了解商朝的社会风貌与文化信仰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历史评价】

        周公旦曾评价道:“从前殷王中宗,为人庄重恭敬,心怀敬畏,以天命为己任,自我约束,治理百姓时兢兢业业,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懈怠与安逸之心。正因如此,中宗才能享有长达七十五年的国运。

             司马迁在《史记》中亦评价说:“中宗在位期间,殷商得以复兴,诸侯纷纷归附,政局稳定,国力强盛,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中宗’。” 这两位历史大家的评价,充分体现了中宗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他的勤政与敬畏,不仅赢得了当时人民的尊敬,也为后世树立了治国理政的典范。


【史籍记载】

          关于太戊的史籍记载,主要见于《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的历史巨著,系统地记载了商朝历代君王的世系、政绩与治国理念,其中对太戊的执政历程及其历史贡献亦有详实记述。 据《殷本纪》记载,太戊是商朝第九位君主,为商王太甲之子、沃丁之弟。他在位期间,继承先祖遗志,励精图治,广纳贤才,重用伊尹等贤臣辅政,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太戊以德治国,注重礼法,推动农业发展,强化中央集权,使商王朝再度走向繁荣盛世,史称“太戊中兴”。

               《殷本纪》中还记载了太戊在位时的一些重要事迹,如祭祀先祖、修明刑政、整顿朝纲等,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政治智慧与治理能力。司马迁在书中对其评价颇高,称其为“中兴之主”,并强调其在商代历史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王朝政治史的重要文献,《史记·殷本纪》不仅为我们了解太戊其人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研究商代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家族成员】
祖父‌:‌太甲‌(商朝第四任君主,庙号“太宗”
‌父亲‌:太庚‌(商朝第六任君主,太戊与小甲、雍己均为其子
‌兄弟‌:

‌小甲‌(商朝第七任君主(太戊长兄)
‌雍己‌(商朝第八任君主(太戊次兄),其昏聩统治导致商朝衰微
‌儿子‌:

‌仲丁‌(中丁)(太戊长子,继任商朝第十任君主
‌外壬‌(止壬)(仲丁之弟,商朝第十一任君主
‌河亶甲‌(外壬之弟,商朝第十二任君主

 


【太戊个人世系】

     >>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少昊(玄嚣)006【蟜极】007帝喾】008【

   【第八代】五兄弟:008.【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第八代】01.02.昭明03.相土,04.昌若,05.曹圉,06.冥,07.王亥08.上甲微,09.报丁,10.报乙,11.报丙,12.主壬(示壬),13.主癸(示癸)

商朝>

【第二十一代】01成汤【生三子.长.太丁,次.外丙 ,三.仲壬

【第二十二代】02太丁(生一子,太甲

【第二十三代】03太甲(生二子,1沃丁,2太庚

【第二十四代】04太庚 (生三子,1.小甲,2.雍己,3.太戊

【第二十五代】05太戊 

 
【其他阅读】
=====

太戊( ‌tài wù‌)商朝第九位国君

2025年6月20日 13:3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商朝    太戊( ‌tài wù‌)商朝第九位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