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汗国[róu rá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所建地方政权(402年--555年)
柔然汗国
【基本信息】
中文名:柔然
外文名:Rouran Khaganate
别名:蠕蠕、芮芮、茹茹、蝚蠕、檀檀
始祖:车鹿会
起源:东胡鲜卑
时间范围:402年-- 555年
简称:柔然汗国
官方语言:柔然语
政治体制:君主制
主要民族:柔然人、高车人等
主要宗教:萨满教
国土面积:373万平方公里(449年)
语系:阿尔泰语系
敌国:高车、北魏
国家领袖:郁久闾社仑,等...
【东胡】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有~东胡、乌桓、鲜卑。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鲜卑、宇文部鲜卑、段部鲜卑(徒何、拓跋鲜卑、【乞伏鮮卑、秃发鲜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
概述
柔然部落,是在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期间,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崛起的一个重要部落制汗国。作为匈奴、鲜卑等强大部落之后的又一新兴力量,柔然部落在历史舞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篇章。根据历史记载,柔然是东胡鲜卑的直接后裔,其最高统治部落——可汗郁久闾氏本部,则是鲜卑别部的一支。这一血脉传承不仅赋予了柔然部落深厚的历史底蕴,也使其在当时的草原诸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公元402年,正值东晋十六国后期,南北朝处于纷争对峙的局面。从四世纪后期一直到六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柔然与北魏以及南朝形成了长期并立之势。柔然人的主要游牧区域大致涵盖了如今蒙古国的全境、俄罗斯联邦的贝加尔湖地区,其西面能够延伸至阿尔泰山西麓,东面可达额尔古纳河西岸地区,核心区域位于今蒙古国。有时,柔然汗国向西的势力能够抵达古代西域,也就是现今的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向南的势力则可延伸至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一带。
关于柔然人与所谓阿瓦尔人的关系,中外历史学界至今尚未得出定论,这一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起源】
现代基因科学研究已经明确证实,东胡、鲜卑、柔然以及室韦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而与匈奴和突厥并无直接关联。具体而言,东胡和鲜卑人群对柔然人群有着直接且显著的遗传贡献。 柔然,这一古老民族在历史文献中曾有多种称呼,例如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在北朝时期的碑刻、杂曲等文化遗存中,柔然还常被泛称为“鬼方”、“猃狁”、“北虏”或“北狄”等。其中,“柔然”这一名号最早来源于其首领车鹿会的自称。而“蠕蠕”之称,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因认为柔然部落的人智力低下,将其比作不会思考的虫子,并命令全国军民以此作为对柔然的侮辱性称呼。至北魏后期,柔然逐渐以“茹茹”作为自我称谓或姓氏使用。
“柔然”一词的具体含义在学术界尚存争议,有人认为它意为“聪明、贤明”,也有人提出其可能含有“礼义、法则”之意,还有学者推测该名称源于阿尔泰语系中的“异国人”或者植物“艾草”。 关于柔然人的起源问题,由于史籍记载存在歧义且内容简略,过去曾有柔然为匈奴后裔或塞外杂胡的说法,但这些观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根据《魏书·蠕蠕传》的记载,柔然实为“东胡之苗裔”,并且提到其“先世源由,出于大魏”。而《北史》则仅简单记录了柔然“姓郁久闾氏”。另外,在欧洲的历史著作中,柔然被称为“阿哇尔人”(Avars)。
实际上,这些是在公元八世纪中叶从亚洲迁徙至欧洲的柔然人,并在今巴伐利亚东部建立了阿瓦尔汗国。然而,阿瓦尔汗国最终在与法兰克国王查理进行长达八年的战争后走向覆灭。 柔然势力最为鼎盛的时期大约在公元410年至425年之间,其疆域覆盖了广袤的大漠南北地区:北至贝加尔湖畔,南达阴山北麓,东北延伸到大兴安岭并与地豆于接壤,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相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甚至还曾深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麓诸国臣服。
在柔然的发展历程中,他们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成分,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依据《魏书》、《北史》以及其他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史书记载,柔然所统辖的姓氏多达六十多种。
1.属于柔然本身的民族、部落包括郁久闾氏、俟吕邻氏、尔绵氏、约突邻部、阿伏干氏、纥奚部、胏渥氏;
2. 属于东胡鲜卑系统的有拓跋氏、丘敦氏、无卢真氏、树格干氏、尉迟氏、谷浑氏、匹娄氏、勿地延氏、莫那娄氏、叱豆浑氏、库褥官氏、温盆氏、树黎氏、乌氏(乌洛侯);
3. 属于敕勒系统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罗氏(部)、达布干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东部高车等;
4.属于匈奴余部的有拔也稽部(亦有观点认为属敕勒)、贺术也骨部、乌洛兰氏;属于突厥系统的有阿史那氏;属于西域诸胡的有龙氏、高氏(也有观点认为是汉人)、希利垔、邢基祗罗回、侯医垔等。此外,柔然内部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汉人。
综合来看,无论是东胡之后裔说还是鲜卑一支之论点,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就柔然统治阶层的世袭贵族而言,毫无疑问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一位归附北魏的柔然首领阿那瓌曾向魏孝明帝元诩陈述:“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听后回应:“朕已具之”,表示认可。因此,部分史书直接将柔然可汗社仑称为鲜卑社仑或河西鲜卑社仑,这充分说明柔然与拓跋鲜卑共享一个共同的祖源,皆为鲜卑后裔。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扩展,他们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逐渐分道扬镳,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变得越来越大。
【发展历史】
柔然兴起
公元3世纪中叶,柔然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当时,柔然最高统治集团郁久闾氏的始祖木骨闾,在拓跋力微时期被拓跋鲜卑俘获为奴隶。后来,他得以免除奴隶身份,成为一名骑卒。到了3世纪末,当拓跋猗卢总摄拓跋三部时,木骨闾因“坐后期当斩”的罪名而逃亡,隐匿于广袤的沙漠溪谷之间。他在此期间聚集了百余逃亡者,并依附于游牧于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由于“木骨闾”与“郁久闾”发音相近,后世子孙便以此为姓氏传承下来。 木骨闾去世后,他的儿子车鹿会展现出雄健的领导才能,不断兼并其他部落,积累了众多部众和财富,成为世袭贵族,并以柔然自称。他们役属于拓跋鲜卑,每年向其进贡马畜和貂豽皮。冬季时南迁至漠南,夏季则返回漠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正如崔浩所描述的那样:“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抄。” 车鹿会去世后,柔然经历了吐奴傀、跋地等几代首领的更迭,直至地粟袁去世,柔然分裂为两部分:地粟袁的长子匹候跋继承了父亲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东北、阴山以北一带的传统柔然游牧地;而缊纥提则统领西部,从河套向西扩展到今天的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代国被苻坚灭亡后,柔然一度依附于朔方塞外刘卫辰统领的铁弗匈奴部。 随着拓跋珪恢复代国并改称魏(即北魏),局势发生了变化。
公元391年(北魏登国六年),北魏向柔然发动进攻,匹候跋和缊纥提率领部众投降北魏。之后,缊纥提的儿子社仑杀死了匹候跋,合并了他的部落,掠夺了五原以西诸郡,随后远遁漠北。此时正值北魏建国初期,拓跋氏正专注于进取中原,与后秦、后燕、西秦以及南燕、南凉等政权争夺霸权,无暇顾及北方,这给了柔然发展的良机。社仑攻破敕勒诸部落,占据了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丰美的地区,势力逐渐壮大。接着,他又袭击并征服了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拔也稽,将其部众全部吞并。
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各民族纷纷归降或臣服于柔然。 柔然统一漠北后,其势力范围极为广阔:“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也就是说,柔然的疆域东起大兴安岭,南临大漠与北魏对峙,西逾阿尔泰山,占有准噶尔盆地并与天山以南的焉耆接壤,北至贝加尔湖地区,“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柔然的常会之地在敦煌、张掖之北,即今天鄂尔浑河东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公元402年(北魏天兴五年),社仑自称为丘豆伐可汗。为了适应军事征伐的需求,他仿效北魏,设立军法,部署战阵,整顿军队,建立可汗王庭,使柔然迅速从部落联盟阶段进入早期奴隶制社会阶段,后人也因此称其为柔然汗国。柔然的骑兵行动如风驰鸟赴,忽来忽往,形成了一支威震漠北的强大军事力量。
从公元402年(天兴五年)社仑称汗开始,至公元487年(太和十一年,柔然豆仑太平三年)敕勒副伏罗部脱离柔然为止,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柔然的兴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柔然统治者一方面继续采取近攻远交的策略,联合后秦、北燕、北凉等政权共同对抗北魏;另一方面,则不断对北魏北部边境进行骚扰和掠夺。北魏则对柔然采取“讨伐”政策,旨在解除北方威胁,统一大漠南北,并掠夺财富。
因此,在这80多年的时间里,柔然南扰和北魏北袭均达20余次。 社仑称汗前后,正是北魏刚刚迁都平城不久的时期。柔然的崛起成为了北魏进取中原的一大后顾之忧,而北魏的强盛又阻碍了柔然的南进步伐。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北魏,柔然与后秦、北燕等结成了抗魏联盟。
例如,公元407年(北魏天赐四年),社仑的弟弟斛律向北燕冯跋献马3000匹,并迎娶冯女乐浪公主为妻。在大檀担任可汗期间(414—429),柔然曾派遣使者前往北燕,献马3000匹、羊万只,并向南朝刘宋政权朝贡。直至公元424年入寇北魏之前,柔然始终未曾处于下风。
【柔然衰落】
从社仑、斛律到大檀统治的二十多年间,柔然几乎每年都会对北魏北方边境发起袭击。面对柔然的频繁侵扰,北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防御和反击措施。他们不仅多次发兵北伐,还通过亲征或巡边的方式加强边境防卫。此外,北魏还在沿边地区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并设立军镇驻扎重兵,以此拱卫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安全。 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展开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在他讨伐赫连夏、北燕、北凉等政权的同时,曾七次分道进军柔然。其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战发生在429年(北魏神麚二年)。这一年,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分东西两路进攻柔然,取得了辉煌胜利。柔然首领大檀被迫率部向西逃窜,其国家部落四散奔逃,隐藏于山谷之间。柔然的牲畜散布在广袤的草原上,却无人管理。拓跋焘乘胜追击,一路抵达兔园水(即推河,今蒙古国吐沁河)。随后,他下令分兵搜剿,东至瀚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西达张掖水(今甘肃省弱水流域),北越燕然山(杭爱山)。此次远征覆盖了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的广阔区域,所俘虏的人口以及缴获的牲畜、车辆、庐帐等物资数量极为庞大,堪称史无前例。 与此同时,高车诸部也趁机摆脱了柔然的控制,开始“抄掠柔然”。
据史书记载,先后归附北魏的高车、柔然民众多达三十多万。经过这一系列打击,柔然元气大伤。大檀不久因愤懑成疾而去世,其子吴提继位,号称敕连可汗。
到了431年(北魏神麚四年),柔然派遣使者向北魏进贡马匹,试图修好通商。在此期间,北魏则忙于南方抵御刘宋军队的入侵,同时向东灭掉北燕,向西消灭赫连夏和北凉,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为了确保北部边境的安宁,北魏还实施了和亲政策,与柔然保持表面上的和平关系。 至此,柔然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再难以恢复昔日的强盛局面。
【魏与柔然的战争】
自十六国后期开始,北魏王朝为了扩展自身的势力范围,实现北方统一的目标,而柔然可汗则为了掠夺北魏境内的粮草物资,以及巩固其对大漠南北的控制权,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攻战。这一系列冲突贯穿了北魏与柔然之间的历史,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 ### 北魏的防御措施 为抵御柔然的频繁侵扰,拱卫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北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防御措施。其中最显著的是修建长城,这条长城东起赤城(今河北境内),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绵延超过两千余里。同时,在长城沿线设置军镇、驻扎戍卒,以增强边境防御能力。柔然方面,为了适应军事需求,也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军法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
1.初次交锋: 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盖可汗)得知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的消息后,立即率领六万骑兵入侵北魏云中地区(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他们不仅杀戮平民,还攻陷了北魏的旧都盛乐,并占据了盛乐宫。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迅速带领部队赶往前线进行抵抗。然而,由于柔然军队人数众多且攻势猛烈,北魏军队一度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最终,因柔然大将于陟斤被北魏军队射杀,柔然才被迫撤退。
次年(公元425年)十月,北魏决定发动大规模反击,派遣五路大军分头并进,越过沙漠直捣柔然腹地。柔然军队受到惊吓后向北逃窜,暂时缓解了北魏的压力。
2.拓跋焘的决心: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立志要彻底摆脱柔然与南朝宋两面夹击的威胁,并洗刷云中之战被围困的耻辱。在成功击败赫连夏,攻克其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之后,他将主要精力转向打击柔然。 神麚二年四月,北魏朝廷召开会议商讨进攻柔然之事。尽管公卿大臣及保太后均担心南朝宋会趁机进攻,极力劝阻此次行动,但太常卿崔浩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南朝宋得知北魏已经攻克统万,必然心存畏惧,不敢轻举妄动;而柔然因为距离遥远,一直认为北魏无力对其构成威胁,因此长期疏于防范。每年夏季,柔然部落都会分散放牧,秋季再集结南下掠夺。如果此时乘虚而入,必能一举摧毁柔然主力。 拓跋焘对崔浩的建议深表赞同,随即作出部署:留下太尉长孙嵩和卫尉楼伏连留守京都,确保后方稳定;命司徒长孙翰率部从西道进军大娥山,自己则亲率大军从东道直奔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计划穿越大漠,对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实施合围。 五月,拓跋焘率领大军抵达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为加快行军速度,舍弃所有辎重,仅携带轻装骑兵兼马(每匹战马配备一匹副马)快速推进,最终逼近栗水(今翁金河)。柔然毫无准备,仓促应战时显得极为慌乱,民众与牲畜四处奔散。大檀见势不妙,下令焚烧帐篷后向西逃窜。与此同时,大檀之弟匹黎先闻讯后试图从东部赶来救援,但在途中遭到长孙翰骑兵的截击,最终惨败,多名将领被杀。 六月,拓跋焘继续沿栗水向西挺进至菟园水(今图音河),并分兵搜剿残敌,声势浩大,战果丰硕。许多原本依附柔然的高车部落趁机反叛,转而投靠北魏。据统计,柔然各部落前后投降北魏的总计达三十多万户,北魏缴获战马百余万匹。随后,拓跋焘沿着弱水一路西行至涿邪山(约今阿尔泰山脉东南部),并于七月班师回朝。归途中,他将所得战利品分发给将士作为奖赏。大檀因战败导致国家实力大损,忧愤成疾,不久病逝,其子吴提继位,号敕连可汗。
3.和亲与再战: 公元434年(北魏延和三年),吴提迎娶西海公主为妻,而拓跋焘也迎娶了吴提的妹妹为夫人,后来更晋升为左昭仪。双方通过联姻关系试图缓和矛盾,但这种和平并未持续太久。围绕着西域控制权的问题,两国再次爆发武装冲突。
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柔然吞并高昌;公元467年(北魏皇兴元年),柔然进攻于阗。于阗向北魏求援,但由于路途遥远,北魏未能及时出兵相助。到了公元472年至473年间(北魏延兴二年至三年),柔然又发动对敦煌的攻击,意图切断北魏通往西域的商路。为此,北魏不得不连续九次出兵漠北,对柔然展开报复性打击。其中一次战役发生在公元470年(皇兴四年),北魏军队斩首五万余级,俘虏万余人,缴获的战马和武器装备数量惊人,进一步削弱了柔然的实力。 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予成可汗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北魏“求通婚娉”。随着北魏孝文帝元宏即位,冯太后主政后,北魏逐渐调整了对柔然的政策,由单纯的武力征伐转变为更加注重外交手段。元宏曾表示:“兵器乃凶器,圣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先帝屡次出征,是因为还有未臣服的敌人存在。如今朕继承太平基业,为何要无故挑起战端?”于是,柔然也开始改变策略,主动寻求与北魏媾和,双方互派使者,贡赋往来不断。
4.柔然的衰落 :进入公元5世纪下半叶,柔然内部矛盾日益加剧,被奴役的部落接连发起反抗或逃离。公元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原本隶属于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率领十余万户西迁,脱离柔然统治,到达车师前部西北地区,建立了高车国,并自立为王。这标志着柔然对西域的控制力大幅下降,同时也开启了双方长达三十余年的激烈争夺战。自此以后,柔然国力逐渐衰退,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强大地位。
短暂复兴
公元6世纪初,柔然的统治集团内部为了争夺汗位,爆发了激烈的内讧。在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可汗丑奴被其母与大臣合谋杀害。继而,其弟阿那瓌刚刚继位仅十天左右,便在与族兄示发的战争中落败,被迫投奔北魏。北魏对阿那瓌给予了隆重的迎接,并将其安置于燕然馆,封赐他为朔方郡公、蠕蠕王。在杂曲歌辞《阿那瓌》中,生动地描绘了他在洛阳出行时的盛大场面:“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观长平坂,驱马渭桥来”。然而,不久之后,阿那瓌的从兄婆罗门率领数万人击溃了示发,自立为偶可社句可汗。但很快,婆罗门也被敕勒部所驱逐,最终率十万骑兵归降北魏。 面对这一复杂的局势,北魏采取了保存柔然势力,同时分化其力量的策略,以此来牵制和抵御日益强盛的高车国。北魏将阿那瓌安置在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西南)以北的吐若奚泉,而将婆罗门安置在居延海附近的故西海郡(治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公元522年(北魏正光三年),婆罗门背叛北魏,抢掠凉州后,意图投奔嚈哒(当时嚈哒汗的三位妻子均为婆罗门的姐妹)。然而,婆罗门最终被北魏追捕并擒获,押送至洛阳,两年后死于燕然馆。次年,阿那瓌则在柔玄、怀荒二镇之间聚集了三十万大军,扣留北魏使臣,驱掠魏边“良口二千,并公私驿马、牛、羊数十万”,随后退回漠北。同年,北魏爆发了六镇大起义。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公元525年(北魏孝昌元年),北魏召阿那瓌率领十万大军,从武川镇向西直至沃野镇,成功击溃了破六韩拔陵所率领的义军。阿那瓌借此机会扩充实力,占据了长城以北的漠南地区,“部落既和,士马稍盛”,自称为敕连头兵豆伐可汗,并击败了因内乱而逐渐衰弱的高车国。 随着北魏的灭亡以及东西魏的分裂,柔然迎来了复兴的机会。高欢与宇文泰为了减轻北方的压力,纷纷与阿那瓌结盟。阿那瓌在这两者之间巧妙周旋,先后与东、西魏通婚,接受双方的馈赠。例如,西魏文帝元宝炬将元翌之女封为化政公主,嫁给阿那瓌的弟弟塔寒。元宝炬自己也迎娶了阿那瓌的长女郁久闾氏为皇后(魏悼后),并将原来的皇后乙弗氏废黜为尼姑,不久后更是逼迫乙弗氏自杀。
公元540年,东魏高欢将自己的妹妹乐安公主(后改封兰陵郡长公主)嫁给了阿那瓌的儿子庵罗辰。而阿那瓌也将自己的孙女邻和公主许配给高欢的第九子高湛,高欢还迎娶了阿那瓌所钟爱的女儿作为正室,尊称为蠕蠕公主。“及齐受东魏禅,亦岁时往来不绝”。通过这些联姻,彼此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当军事冲突有所缓和后,柔然开始更加注重整顿内政,并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改革官制,设立年号。阿那瓌复立后,重用汉人淳于覃,“以覃为秘书监、黄门郎,掌其文墨”。此外,柔然还努力吸收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他们原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城廓。
天监年间(约公元510年前后),柔然攻破丁零后,重新夺回了旧土,并开始修筑城郭,命名为木未城,作为冬季或夏季居住的聚集点,以防御高车的侵袭。木末城大概位于张掖、敦煌以北汗庭的西南方向。同时,柔然曾派遣使者前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请求南齐派遣医生以及擅长织锦、制造指南车和漏刻的工匠到漠北。虽然遭到拒绝,但这表明柔然对中原地区的医师和工匠有着迫切的需求。在后期,柔然受到汉族的影响,逐渐发展出了农业。例如,在公元522年(北魏正光三年),阿那瓌被安置在怀朔镇以北后,曾经“上表乞粟,以为田种,诏给万石”。由此可见,柔然不仅在政治上与北魏等政权有着广泛的联系,而且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对其也有着深远的吸引力。 除了与北朝保持交往外,柔然还多次派遣使者访问南朝。
早在5世纪30年代,柔然就不断与宋联络,试图建立一个针对北魏的联盟。尽管宋表面上宣称要“北伐”,但实际上并无能力攻打北魏,因此对柔然派来的使臣也只是采取羁縻政策。直到公元478年(宋升明二年),宋为了借助外部力量摆脱内外困境,派遣骁骑将军王洪范出使柔然,约定共同讨伐北魏。次年,柔然可汗果然率领三十万骑兵进攻北魏,抵达塞上。南齐政权建立后,柔然又接连派遣使者进贡貂皮、狮子皮裤褶以及马匹、黄金等物品,企图联合南齐共同伐魏,并请求派遣医师和工匠。但由于萧道成刚刚即位,不敢轻易出师。 公元485年(南齐永明三年),南齐使者到达柔然后,因不肯拜见可汗而被杀害,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到了公元515年(南梁天监十四年),柔然再次派遣使者向南梁进献马匹、貂裘等物。由于北魏的阻挠,柔然使者往返江南与漠北之间的路线只能经由西域、吐谷浑抵达益州,再从益州绕道至建康。除此之外,柔然还与西域的嚈哒、乌孙、悦般以及东北的乌洛侯、地豆于、库莫奚、契丹等民族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柔然覆亡
柔然,这个曾在中国北方草原上叱咤风云的游牧民族,在阿那瓌可汗统治时期一度迎来了短暂的复兴。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一场由被奴役部落和奴隶发起的大规模反抗斗争迅速席卷整个柔然政权,使其再度陷入动荡与衰败之中。 到了6世纪中叶,历史的舞台迎来了新的主角——居住在今天阿尔泰山南麓地区的突厥部族逐渐崛起。他们原本是柔然的锻工,却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机遇迅速强大起来。
公元552年(北齐天保三年),突厥首领土门(即后来的伊利可汗)向阿那瓌求婚遭到拒绝后,果断选择联合高车部族对柔然发动军事打击。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柔然军队遭遇惨败,阿那瓌最终兵败自杀。至此,柔然政权名存实亡。 然而,柔然的余部并未完全消失。其中一部分追随王室成员庵罗辰逃往北齐;而留在漠北的柔然人则分裂为东西两支:东部柔然推举铁伐为主,西部柔然则拥立邓叔子为领袖。
不久之后,东部柔然再次被突厥击败,残余势力被迫投奔北齐,并被安置于马邑川(今山西省朔县一带)。然而次年,庵罗辰等人竟叛离北齐返回漠北,但很快便遭到北齐军队的追击,导致东部柔然基本瓦解,庵罗辰本人也下落不明。 与此同时,西部柔然的命运同样坎坷。
公元555年(北齐天保六年),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率军攻破西部柔然,迫使邓叔子带领数千残众逃至西魏寻求庇护。尽管西魏给予邓叔子优厚待遇,“给前后部羽葆鼓吹,赐杂彩六千段”,但在突厥使者的不断施压下,西魏最终将包括邓叔子在内的3000余人交予突厥使者。这些柔然人在长安青门外被残忍杀害,唯有部分未成年男子得以幸免,但随后被分配至王公贵族家中充当奴仆。至此,曾经辉煌一时的柔然汗国彻底灭亡,其残余部众或西迁融入其他民族,或留守漠北逐渐被突厥、契丹等部落所同化。 关于柔然人的后续发展,学术界存在诸多推测。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历史上记载的阿瓦尔(阿哇尔)人可能正是柔然灭亡后西迁的一支后裔。这一观点虽尚无定论,但无疑为研究柔然的历史轨迹提供了重要线索。 回溯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俘获、主动归附以及和亲陪嫁户等原因,数十万柔然人散居于中原大地。为了加强北方边防力量,北魏政府多次组织迁移行动,将内附或俘获的柔然人、敕勒人以及部分内地汉人迁徙至六镇及平城等地,与拓跋鲜卑军民混居共处。这些柔然人被编入隶户和营户系统,承担繁重的劳役任务。同时,为了防止他们逃亡,北魏还将其中一部分迁入内地进行监控。 面对北魏的压迫政策,柔然部众屡次以逃回漠北的方式展开反抗,并掀起了多起针对北魏统治者的起义斗争。
公元509年(北魏永平二年),被迁至济州的柔然人趁冀州刺史、京兆王元愉起兵之际发动起义,成功渡过黄河,北上攻取多个郡县。而在六镇起义爆发后,仍留在北方边境的柔然人也积极响应,参与进攻马邑等军事行动,进一步加剧了北魏政权的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北魏对待柔然的态度并非一味打压。对于普通柔然部众,北魏采取驱役压迫的手段;而对于柔然上层贵族,则极力拉拢,通过封官晋爵、联姻通婚等方式将其纳入统治阶层。这种双重策略的背后,既有北魏统治者自认为与柔然同源、血统高贵的文化认同因素,也有削弱分化柔然政权、减少北方威胁的政治考量。正如崔浩所言:“蠕蠕子弟来降,贵者尚公主,贱者将军大夫,居满朝列。”这生动地反映了北魏对柔然贵族的特殊优待。 随着时间推移,迁居内地的柔然人逐渐通过杂居共处、互相通婚等途径融入鲜卑社会,并最终被同化于中原汉族之中。从河南洛阳、山西雁门、代郡等地留存的一些姓氏如闾氏、郁久闾氏、茹茹氏、茹氏等可以看出,这些家族的先祖确实源自柔然。柔然作为一个独立民族虽然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但他们的血脉与文化却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形态
两极世界理论的分析表明,在柔然社会中,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分化。从可汗、国相、国师,到各级大臣以及各部大人和军将等上层阶级,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牲畜与财物,占据着社会的主要资源。与此同时,原部民的社会身份逐渐发生了转变,表现出农奴的特征。具体而言,这些部民开始与上述上层阶级形成人身隶属关系,并在经济上对其产生依附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农耕实践最为重要的土地资源,在至少法律层面仍然保持着公有的性质。这一特性对柔然社会的整体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决定了其社会形态呈现出半部落半封建的独特属性。这种社会形态既保留了部落制的一些传统特征,又开始显现出封建制度下的等级分化趋势,是柔然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政治】
公元4世纪初,当木骨闾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时,柔然的前身仅是一个普通的氏族部落。在车鹿会自号柔然后,这一部落逐渐发展为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的一个重要“部帅”。凭借其强大的骑兵力量,柔然不断征服和兼并邻近的氏族与部落。随着势力的扩大,柔然部落联盟的首领和首长积累了大量的奴隶与财富,逐步形成了世袭贵族阶层,王位继承也基本遵循父子相袭的传统。 从车鹿会至社仑的约五代时间里,柔然的氏族、部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许多新的氏族和部落被纳入柔然部落联盟之中,而原有的氏族和部落则在拓跋鲜卑的持续进攻下逐渐瓦解或重新组合。
这一过程中,传统的血缘关系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氏族逐渐演变为以地域和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军事行政单位。 在柔然内部,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日益明显。世袭的可汗、酋长及部分平民通过掠夺战争获得了大量财物和奴隶,而另一部分平民却因贫困被迫依附于贵族,甚至沦为奴隶。这种社会分化最终导致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形成。到了5世纪初,社仑统一漠北后,柔然开始建立军法、官制等制度,初步具备了早期奴隶制国家的特点。 柔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可汗,这一称号类似于匈奴的单于。可汗之下设有大臣,负责辅佐可汗处理内外事务。每位可汗都有特定的称号,例如社仑作为柔然开国之主,被称为“丘豆伐”,意为“驾驭开张”。此外,柔然的大臣也有各自的称号,如莫弗(意为勇健者或酋长)、莫缘(意为圣人)等。高级官员包括国相、国师、俟力发、吐豆发、俟利、吐豆登、俟斤等。其中,国相相当于中原王朝的丞相,主要掌管行政与外交事务;国师由僧人担任,负责宗教事务。例如,《大藏经·高僧传》第八卷记载,释法瑗的兄长法爱曾担任柔然的国师,并享有三千户的俸禄。 俟力发(亦作俟匿伐)是地位较高的官职,通常由可汗的家族成员担任,负责一方的军权。此官职后来被突厥所继承。吐豆发(亦作吐头发或吐屯发)是仅次于俟力发的官职,由柔然王族成员担任。例如,《北史·蠕蠕传》提到,546年,阿那瓌派遣吐豆发郁久闾汗拔等人护送女儿前往晋阳,与高欢成婚。《北齐书》和《魏书》中还记载了“吐头发郁久闾状延”和“阿那瓌遣其从祖吐豆发率精骑一万南出”的事件。
俟利(《古今姓氏书辩证》称其类似中原的方伯)的地位低于俟力发和吐豆发。例如,《北史·蠕蠕传》中提到了俟利阿夷普掘等人。吐豆登一说为吐豆发的讹误,或与吐屯同义,其地位低于俟力发、吐豆发和俟利。俟斤(即奇斤)最初为官号,后来演变为氏族名称,地位低于吐屯。例如,《资治通鉴》卷八四中记载,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十二月,柔然派俟斤尉比建朝贡之事。 综上所述,柔然的官职体系较为简略,除了国相和国师主要负责行政和宗教事务外,其余官职大多主管军事兼民政。柔然的所有成年壮丁均编入骑兵队伍,平时从事放牧牲畜,战时则拿起武器上马作战。行军时,士兵需携带自己的牲畜、财物和家属,因此有“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的说法。从可汗到基层,柔然政权按军事编制组织,形成了一个军事与民事合一的游牧政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柔然在各部大人之下仿照北魏制度设置了统千人的军将和统百人的幢帅。《魏书·蠕蠕传》记载,社呛“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先登者赐以虏获,退懦者以石击首杀之,或临时捶挞。无文记,将帅以羊屎粗计兵数,后颇知刻木为记。”柔然各部首领经常在敦煌、张掖以北的汗庭集会议事,特别是在可汗继承问题发生争议时,他们有权罢免旧汗或另立新汗。 到了中后期,柔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北魏典章制度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464年(北魏和平五年)予成即位为可汗后,柔然开始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年号制度,先后使用了“永康”“太平”“太安”“始平”“建昌”等年号。在官职设置方面,除了国相等传统官职外,阿那瓌时期还模仿中原官制设立了侍中、黄门等职位,进一步推动了柔然政权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经济】
柔然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核心,辅以狩猎活动,并在后期逐渐接触并尝试耕作。主要种植的作物为粟,这成为了他们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汉文史籍中多次出现对柔然生活方式的描述,例如“随水草畜牧”,形象地描绘了柔然人依据水源和草地资源进行放牧的情景;还有“所居为穹庐毡帐……马畜丁肥,种众殷盛”,以及“无城郭,逐水草畜牧,以毡帐为居,随所迁徙”等记载,都生动展现了柔然人的游牧特性。大漠南北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理想的游牧场所。“其土地深山则当夏积雪,平地则极望数千里,野无青草。地气寒凉,马牛龁枯噉雪,自然肥健”,这样的环境使得柔然的牲畜以马、牛、羊为主,数量庞大。从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出,柔然与邻国之间的战争中,常常有数十万头甚至数百万头的牲畜被截获,同时也能动员起数十万骑兵进攻北魏,充分体现了柔然庞大的牲畜储备。
其中,养马业尤为发达,马匹不仅是柔然人游牧和狩猎的主要工具,也是军事征战和防御敌人的重要装备,还可用作贡品或贸易物品。例如407年,柔然向姚兴献上八千匹马以结好后秦;后来阿那瓌长女嫁给西魏文帝时,更是携带了一万匹马和一千头骆驼作为陪嫁,这些都是柔然养马业繁盛的例证。 狩猎在柔然的社会经济体系中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柔然赠予北魏及南朝齐、梁的岁贡品中,除了马匹之外,大量包含通过狩猎获取的皮货,如貂裘、豽皮、虎皮、狮子皮裤褶等各类野兽毛皮及其制品,这些都反映了狩猎活动对柔然经济的重要性。 到了后期,柔然也开始利用掳掠来的汉人从事耕作活动,主要作物依然是粟。然而,即便北魏安置阿那瓌于怀朔镇北,并给予种子让其“殖田以自供”,但柔然的农业发展依然有限,饥饿问题时常发生。不过,由于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往,北魏多次向阿那瓌等人赠送“新干饭”、“麻子干饭”、“麦面”、“粟”等粮食,尤其是柔然上层阶级逐渐开始了解并接受“粒食”。 柔然的手工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冶铁、造车、制铠甲、搭建穹庐、制作毡毯以及毛皮加工等。
根据《周书·突厥传》记载,阿那瓌曾辱骂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为“锻奴”,由此可以推测突厥曾是柔然奴役下的铁工。阿尔泰山之阳因此成为了柔然重要的冶铁手工业基地,这里生产的铁质工具、武器和铠甲供应着柔然王庭的需求。此外,柔然还能制造大批量的辒车,阿那瓌之女嫁与西魏文帝元宝炬时,随行的车队竟多达七百乘。 由于柔然的畜牧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手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通过朝贡和互市等方式,用牲畜和畜产品交换粮食、丝绸、铁器以及其他日用品。元罕在关于赈济阿那瑶的问题上曾明确指出:“贸迁起于上古,交易行于中世。汉与胡通,亦立关市。今北人(柔然)阻饥,命悬沟壑,公给之外,必求市易,彼若愿求,宜见听许”。如果市易受阻,往往会引发战争。另一方面,进入早期奴隶制阶段的柔然贵族,必然会将掠夺作为增加财富和奴隶的重要手段。因此,柔然如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不断向南推进,与北魏及其他诸民族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和战关系。
【文化】
语言文字
柔然统治集团起源于东胡拓跋鲜卑,其语言与鲜卑语基本相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然而,在建立政权之后,由于氏族和部落的庞杂性,柔然的语言也受到了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例如突厥语族中的敕勒语等。在早期,柔然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也不懂得使用书契记录事务。《宋书·索虏传》中记载:“柔然不识文书,刻木以记事,其后渐知书契,至今颇有学者。”这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柔然逐渐学会了书写技能。 到了后期,部分大臣可能已经能够用汉文书写信件进行交流。例如,《南齐书·芮芮虏传》中提到,柔然国相邢基祗罗回曾派遣使者向南齐进献表章,而这份表章很可能是用汉文书写的。从表章的格式以及引用的典故来看,似乎出自汉族士大夫之手。这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邢基祗罗回本人精通汉文;二是由居住在柔然的汉族士大夫代笔完成。无论如何,这一现象说明汉文化对柔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此外,《南齐书》还提到了刘宋时期的一位国相希利垔,他不仅擅长星算数术,而且通晓胡语和汉语。这进一步反映了南北朝期间,无论是北魏还是北齐、北周,汉语已经成为通行的主要语言之一。例如,阿那瓌曾任命南齐人淳于覃为秘书监黄门郎,专门负责文书工作,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柔然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宗教信仰
柔然的宗教信仰融合了多种传统,既保留了自匈奴以来在蒙古草原上盛行的萨满教,又逐步接受了佛教的影响。柔然人崇拜自然,巫术和巫医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常情况下,巫师由女性担任,她们通过祭祀天地鬼神来祈求福祉。《梁书·芮芮传》中提到:“柔然国有能力通过特殊仪式祭天并引发风雪。”而在《魏书·蠕蠕传》中,则详细记录了一位名叫地万的女巫如何利用巫术影响政治事件的故事。地万年仅二十岁左右时,设计劫持了柔然可汗丑奴的弟弟祖惠,并声称可以将祖惠召唤到天上。为了实现这一点,她让丑奴及其母亲斋戒七日,并在大泽中搭建帐屋进行祈祷。最终,祖惠果然出现在帐屋内,这让丑奴深信不疑,尊称地万为“圣母”,并将她纳为可贺敦(皇后)。不过,后来地万被丑奴的母亲侯吕邻氏杀害。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萨满教在柔然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巫师常借助神灵的力量参与国家大事,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治病救人的职责,因此被称为“巫医”。 随着历史的发展,柔然逐渐受到西域及中原地区佛教文化的影响,开始信仰佛教。根据史料记载,公元511年(北魏永平四年),柔然可汗丑奴派遣僧人洪宣向北魏进贡珠像。此外,僧人法爱曾在柔然政权中担任国师,推动了佛教在当地的发展。一些外地僧人也陆续前往柔然传播佛法,例如南朝僧人法献于公元475年(刘宋元徽三年)从金陵出发,途径巴蜀、吐谷浑等地,经过柔然后抵达于阗。值得注意的是,从郁文闾婆罗门这一具有浓厚印度佛教色彩的名字可以看出,当时的柔然佛教已经相当流行。
风俗习惯~婚姻习俗
柔然的婚姻习俗与匈奴、鲜卑类似,实行族外婚制度。例如,柔然可汗豆迎娶了侯吕邻氏(亦作候吕陵或俟吕邻氏)为妻。此外,柔然社会中还广泛存在收继婚和报嫂婚的现象,即儿子可以娶非生母的妻子,弟弟也可以迎娶寡嫂(或者兄长可以娶寡弟媳)。这种习俗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例如高欢去世后,他的儿子高澄按照柔然的传统,将高欢所娶的柔然公主纳为己妻。另有一次,柔然可汗豆去世后,他的堂弟伏图迎娶了豆的妻子侯吕邻氏,并生育了包括丑奴和阿那瓌在内的六个孩子。
其他习俗
柔然的其他习俗与其游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柔然人以东方为尊,认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象征着吉祥与神圣。据《北史·后妃传》记载,当阿那瓌的长女嫁给西魏文帝元宝炬时,整个婚礼过程都严格遵循柔然的传统习俗,所有营帐、幕布和座椅均面向东方布置。 柔然还保留了一些较为原始的风俗,例如用仇敌的头颅制作酒器。据史书记载,柔然可汗丑奴擒获高车王弥俄突后,将其双脚绑在马鞍上拖拽致死,随后将他的头颅涂漆制成饮酒器具。这种做法虽然显得野蛮,但在当时的柔然社会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衣食住行
柔然人的衣食住行大致与匈奴相似。他们习惯编发左衽,穿着袖袍、裤装和靴子。《梁书·芮芮传》中描述柔然人的服饰特征为:“辫发,衣锦,小袖袍,小口裤,深雍靴。”这里的“衣锦”可能特指柔然贵族的装扮,而普通牧民则多以皮毛制品为衣,如毛裘、皮裤褶等。 柔然人因生活环境限制,往往注重节约水资源,因此养成了不爱洗澡、不洗头的习惯。甚至有记载称,柔然妇女会用舌头舔干净餐具。这种特殊的卫生习惯曾令外来者感到震惊。例如,《北史·悦般国传》中提到,悦般国国王进入柔然境内百余里后,看到当地人不洗衣物、不束头发、不洗手,且妇女用舌头舔拭器物,便愤怒地说道:“你们骗我,把我带进了狗国!”于是立即策马返回。 综上所述,柔然的社会习俗深受游牧生活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出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军事】
北魏与柔然前期的征战
信息来源:专家论文~北魏的北边防务与柔然的征战关系。
道武帝时代-柔然入寇-2-北魏还击-3-柔然朝贡0-柔然诈降-1
明元帝时代-柔然入寇-3-北魏还击-4-柔然朝贡-0-柔然诈降-1
太武帝时代-柔然入寇-4-北魏还击-13-柔然朝贡-6-柔然诈降-4
文成帝时代-柔然入寇-0-北魏还击-3-柔然朝贡-0-柔然诈降-1
【国家领袖】
01.郁久闾社仑
02.郁久闾斛律
03.郁久闾步鹿真
04.郁久闾大檀
05.郁久闾吴提
06.郁久闾吐贺真
07.郁久闾予成
08.郁久闾豆仑
09.郁久闾那盖
10.郁久闾伏图
11.郁久闾丑奴
12.郁久闾婆罗门
13.郁久闾阿那瓌
14.郁久闾铁伐
15.郁久闾登注俟利
16.郁久闾库提
17.郁久闾庵罗辰
18.郁久闾邓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