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猗卢~西晋时期鲜卑索头部20任首领,代国第一任君主(295--316年在位)

首页标题    五胡    2,鲜卑族    1鮮卑.拓跋氏部落    拓跋猗卢~西晋时期鲜卑索头部20任首领,代国第一任君主(295--316年在位)






穆皇帝拓跋猗卢



 
 

所处时代:西晋.十六国

全名:拓跋猗卢
谥号:穆皇帝
封号:代王

官职:大单于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定襄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生卒?--316年
前任:拓跋禄官
继任:拓跋郁律
主要成就:统一鲜卑拓跋部、助西晋击败异族

个人简介

     拓跋猗卢(?-316年),出生于定襄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是西晋时期鲜卑拓跋部的重要首领之一。他不仅是神元帝拓跋力微的孙子,也是文帝拓跋沙漠汗的儿子,更是桓皇帝拓跋猗迤的胞弟。作为一位卓越的领袖,拓跋猗卢以其非凡的天资和过人的胆略,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西晋元康五年(295年),他的叔父拓跋禄官将部落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拓跋猗卢被任命为西部大人,驻守盛乐城并负责统辖整个西部地区。在此期间,他与统领中部的兄长拓跋猗迤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率领军队多次援助西晋,成功击败了匈奴、乌桓等势力,使得众多汉人纷纷归附于他们麾下。到了永兴二年(305年),随着兄长拓跋猗迤的离世,其部众大多转而投靠拓跋猗卢。至永嘉元年(307年),随着叔父拓跋禄官的去世,拓跋猗卢正式总摄三部,完成了对拓跋鲜卑的统一。

      永嘉四年(310年),拓跋猗卢与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结成联盟,双方联军大破白部鲜卑及铁弗部刘虎,这一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拓跋猗卢的地位。随后,晋怀帝册封他为代公,并授予其大单于之号。不仅如此,他还获得了勾注陉以北五县方圆数百里的土地,并迁徙十万部民充实该地,这标志着拓跋部的势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阶段。

      永嘉七年(313年),拓跋猗卢在盛乐设立北都,同时修复故平城作为南都,并新建新平城以统领南部事务,展现了他在治理上的远见卓识。建兴三年(315年),由于拓跋猗卢屡次协助刘琨对抗刘聪、石勒,晋愍帝特进封其为代王,允许他设置官属,并赐予代郡、常山郡作为食邑。这一举措确立了拓跋代国的基础,也让拓跋猗卢成为后来北魏皇帝尊奉的先祖之一。

       建兴四年(316年),拓跋猗卢与其长子拓跋六修之间爆发矛盾,最终导致征讨失利。在这场变乱中,拓跋猗卢隐匿于民间时不幸遇害。这场动乱持续数月,直到其侄子拓跋郁律继位才得以平息。多年后,当拓跋珪建立北魏时,追谥拓跋猗卢为穆皇帝。

【人物生平】
治理部族

       西晋元康五年(295年),鲜卑索头部的首领拓跋禄官为了更好地管理部落,将国土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其中,拓跋禄官亲自统领东部地区,驻扎于上谷以北、濡源以西的位置,这一区域东边与鲜卑宇文部相邻。

       而拓跋猗卢的兄长拓跋猗迤则负责中部地区的管理,居住在代郡参合陂以北的地带。

      至于西部,则由拓跋猗卢统领,他的驻地设在定襄的盛乐城,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同年,拓跋猗卢率兵进攻并州,成功地将北方众多少数民族部落迁徙至云中、五原、朔方等地。随后,他又率领部队西渡黄河,对匈奴、乌桓等部落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并取得了胜利。在此过程中,代郡的卫操及其侄子卫雄,还有同郡的姬澹纷纷投靠了拓跋猗卢。他们向拓跋猗卢建议,应当招纳晋朝的人才。拓跋猗卢非常欣赏卫操等人的才华,于是将国家的重要事务交托给他们处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晋朝人前来归附。 从杏城向北八十里直至长城沿线,拓跋猗卢下令在道路两旁树立石碑,以此作为与晋朝的分界线,双方各自治理自己的领土。 到了元康七年,也就是公元297年,拓跋猗卢跨越沙漠向北进行巡视,并借此机会向西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攻打周边各国。经过整整五年的征战,最终有三十多个国家选择投降并归附于他。这不仅彰显了拓跋猗卢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极大地扩展了其统治范围和影响力。

 

统领三部
      永兴二年(305年)六月,汉赵帝国的开国皇帝刘渊率领大军进攻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面对强大的敌人,司马腾处于劣势,于是向北方的拓跋部求助,希望获得军事支持。当时,拓跋猗卢的兄长拓跋猗迤与拓跋猗卢共同决定出兵相助。两兄弟联合起来,在西河地区对刘渊展开了猛烈攻势,并成功击败了刘渊的军队。战后,拓跋猗卢和拓跋猗迤与司马腾在汾东举行了隆重的结盟仪式,以巩固彼此之间的同盟关系。随后,他们班师回朝。

       同年六月二十四日,拓跋猗迤不幸去世,他的离世使得其部众失去了领袖。在这关键时刻,许多原本效忠于拓跋猗迤的部众纷纷归附于其弟拓跋猗卢,进一步增强了拓跋猗卢的实力和影响力。

      永嘉元年(307年),拓跋鲜卑另一位重要人物——拓跋禄官也去世了。随着他的离世,拓跋猗卢开始总揽三部事务,正式统一了拓跋鲜卑各部,成为这一时期拓跋部的核心领袖。在此期间,拓跋猗卢不仅致力于内部的稳定与发展,还积极与其他势力建立友好关系。他特别注重与慕容鲜卑首领慕容廆交好,通过外交手段为拓跋部营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协助西晋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晋朝并州刺史刘琨派遣使者前来,将儿子刘遵送至拓跋猗卢处作为人质。拓跋猗卢对刘琨的诚意表示赞赏,并以丰厚的礼物予以回报。当时,白部酋长发动叛乱,率众攻入西河郡,而匈奴铁弗部首领刘虎也在雁门地区聚集势力响应叛军,进而进攻刘琨所管辖的新兴、雁门二郡。面对严峻局势,刘琨向拓跋猗卢请求援助。拓跋猗卢随即派遣其侄子拓跋郁律率领两万骑兵前往支援,与刘琨联合作战,成功击溃白部叛军,并随后进攻刘虎,彻底摧毁其营地。

        在此次军事合作中,刘琨与拓跋猗卢结为兄弟,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关系。刘琨还上表朝廷,奏请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并赐予他代公的爵位,同时将代郡划为其食邑。然而,代郡当时隶属于幽州,幽州刺史王浚对此不满,拒绝承认这一安排,并派兵攻打拓跋猗卢。拓跋猗卢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成功抵御并击败了王浚的军队,此举使得王浚对刘琨心生怨恨。 鉴于封地代郡距离自己的居住地过于遥远,难以有效管理部众,拓跋猗卢决定采取行动。他率领部落中的一万多家从云中迁徙至雁门,并向刘琨提出索要句注陉以北地区的请求。面对拓跋猗卢的强大势力,刘琨虽无力直接控制,但考虑到可以借助他的力量作为后盾,便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刘琨将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县等五个县的百姓迁往句注陉以南地区,重新建立城镇,并将东接代郡、西连西河与朔方、方圆数百里的土地全部划归拓跋猗卢所有。拓跋猗卢随即迁来十万户部民充实该地区,使其势力范围迅速扩大,部族实力也因此更加强盛。

         在此之后,刘琨再次派遣使节,请求拓跋猗卢出兵援救洛阳。拓跋猗卢积极响应,派遣两万步骑兵前往支援。然而,西晋太傅、东海王司马越以洛阳粮食短缺为由,婉拒了这次救援行动。最终,拓跋猗卢不得不撤军返回。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展现了拓跋猗卢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博弈与权衡。


征讨汉赵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琨麾下的牙门将邢延占据新兴郡发动叛乱,并与刘聪勾结,共同进犯周边地区。面对这一局势,拓跋猗卢果断派遣军队进行征讨,迫使刘聪的军队撤退,成功遏制了叛军的进一步扩张。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刘琨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拓跋猗卢处,请求其出兵共同征讨刘聪和石勒。鉴于刘琨始终心怀忠义,拓跋猗卢决定应允他的请求。然而,恰在此时,刘聪派遣其子刘粲突然袭击晋阳,不仅杀害了刘琨的父母,还占据了晋阳城。得知这一噩耗后,刘琨迅速派人向拓跋猗卢通报情况。拓跋猗卢听闻此事,愤怒不已,当即命令长子拓跋六修、侄子拓跋普根以及将军卫雄、范班、姬澹等人率领数万精锐作为前锋,火速进攻晋阳。同时,他亲自统领二十万大军作为后援,以确保此次行动的胜利。 在强大的攻势下,刘粲深感恐惧,不得不焚毁辎重,仓皇突围逃走。拓跋部的骑兵紧随其后,一路猛追,最终斩杀了刘聪麾下的大将刘儒、刘丰、简令、张平和邢延等人,战场上横尸数百里,敌军损失惨重。随后,刘琨亲自前来拜谢拓跋猗卢的援助之恩。然而,刘琨并未满足于当前的战果,一再恳请拓跋猗卢继续进军。对此,拓跋猗卢感慨道:“我未能及时赶到,导致你的父母惨遭杀害,心中实在愧疚。如今,你已收复了并州的辖境。而我率军远道而来,士兵和马匹均已疲惫不堪,暂且等待时机再行举事。毕竟,刘聪并非一时之间能够彻底消灭的。” 为了表达对刘琨的支持,拓跋猗卢赠送给他一千多匹骏马、一千多头牛羊以及一百辆车辆,随后率军回师。同时,他还特意留下部将姬澹、段繁等人驻守晋阳,以协助刘琨巩固当地的防御力量。这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拓跋猗卢对刘琨的信任与支持,也为双方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征战失利
        永嘉六年(312年)九月,西晋的雍州刺史贾疋与京兆太守阎鼎因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俘虏,国家陷入危难之际,决定共推晋怀帝哥哥的儿子、秦王司马邺为太子。随后,他们在长安建立了临时政府,以维持国家的基本运转和抵抗外敌。 在此背景下,拓跋猗卢下令全境戒严,并与刘琨共同策划了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计划中,刘琨将负责组建晋朝的临时政府,并统率各路军队进行指挥协调。而拓跋猗卢则计划派遣十万精锐骑兵,从西河郡的鉴谷出发南下,与由蒲坂东进的晋军会师于平阳,目标是彻底消灭刘聪势力,解救被俘的晋怀帝。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五月,局势再次发生变化。当时,王浚派遣枣嵩督领各路军队驻扎在易水,意图召见段疾陆眷,希望与其联手攻打石勒。然而,段疾陆眷并未应召前来,这令王浚大为恼怒。于是,他一方面用重金贿赂拓跋猗卢,另一方面向慕容廆等人发送檄文,号召各方势力共同讨伐段疾陆眷。受此影响,拓跋猗卢派遣右贤王拓跋六修率领军队前往与王浚会合,但不幸的是,这支联军最终被段疾陆眷击败。 同年六月,拓跋猗卢与刘琨在泾北地区会合,双方商议联合进攻后赵的策略。到了七月,刘琨率先发兵,占据蓝谷作为据点,而拓跋猗卢则派遣拓跋普根驻扎于北屈,形成战略呼应。与此同时,刘琨还派遣监军韩据从西河向南推进,计划攻打西平。刘聪对此早有防备,迅速调遣大将军刘粲等人阻击刘琨,骠骑将军刘易等人对付拓跋普根,同时命令荡晋将军兰阳等人协助固守西平。面对如此强大的防御力量,刘琨等人权衡利弊后,不得不选择撤兵回师,暂时放弃了此次军事行动。


筑都封王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冬季,拓跋猗卢在北方建立了盛乐城,并将其定为北都。与此同时,他还对旧有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进行了修缮和整顿,作为南部的行政中心——南都。为了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基础,拓跋猗卢亲自登上平城西面的山岭,仔细观察地形地貌后,决定在平城以南一百里的灅水北岸修建一座新的城市——黄瓜堆新平城(今山西省山阴县境内)。他命令弟弟拓跋六修驻守此地,负责管理南部地区的事务,从而形成了南北呼应的战略布局。

       建兴二年(公元314年),晋朝将领刘琨向拓跋猗卢请求支援,希望联合出兵攻打前赵政权。双方约定好会师日期,计划在平阳展开军事行动。然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石勒成功擒获了王浚,导致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拓跋猗卢所辖领地中的一万多家胡人部落,成分复杂且心怀异志,他们得知石勒攻破幽州的消息后,秘密谋划叛乱,意图响应石勒。然而,他们的计划最终被发现,拓跋猗卢果断采取措施,将这些叛乱分子全部诛杀。由于内部动荡以及外部形势的变化,原本制定的征讨汉赵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建兴三年(公元315年),晋朝朝廷颁布诏书,正式册封拓跋猗卢为代王,并赋予他设置下属各级官僚机构的权利。同时,还将代郡与常山郡划归为其食邑,以示嘉奖。在此期间,拓跋猗卢向刘琨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得到并州从事莫含。刘琨随即派遣莫含前往,而莫含也因其卓越的才能受到拓跋猗卢的高度信任。此后,莫含经常参与制定重要决策,成为拓跋猗卢身边不可或缺的心腹谋士之一。


被子所杀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鲜卑拓跋部内部发生了一场因继承权问题引发的重大变故。当时,作为部落领袖的拓跋猗卢对他的小儿子拓跋比延格外宠爱,并有意让其成为自己的继承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将长子拓跋六修安排到新平城居住,同时废黜了拓跋六修的母亲,以此来削弱长子的地位和影响力。 拓跋六修拥有一匹极为出色的骏马,这匹马日行五百里,速度惊人。出于偏爱,拓跋猗卢向拓跋六修索要了这匹骏马,并将其转赠给了自己的小儿子拓跋比延。后来,当拓跋六修前来朝见父亲时,拓跋猗卢要求他向拓跋比延行礼以示尊重,但拓跋六修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此举显然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矛盾。

       随后,拓跋猗卢为了让拓跋比延进一步获得权威,特意安排他乘坐自己的辇乘出行,并配有专门的先导和随从队伍进行巡游。当拓跋六修远远看到这支队伍时,误以为是自己的父亲拓跋猗卢,便恭敬地在道路左侧伏首拜谒。然而,当他走近后才发现乘坐辇乘的人实际上是拓跋比延,这一发现令他感到无比羞辱与愤怒。怀着满腔怨恨,拓跋六修愤然离去,不再理会父亲的召见。 面对拓跋六修的抗命行为,拓跋猗卢勃然大怒,随即亲率军队讨伐自己的长子。然而,在这场冲突中,拓跋猗卢却遭遇失败,不得不乔装成普通百姓混入民众之中逃亡。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被一位身份低微的妇人认出,进而被拓跋六修所杀。

        与此同时,原本在外镇守的拓跋普根听闻此事后迅速赶回,为家族的变故而奔丧。他随即组织力量对拓跋六修展开进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成功消灭了拓跋六修,从而平息了这场因继承权争端引发的内乱。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鲜卑拓跋部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也揭示了部落社会中亲情与权力之间的深刻矛盾。

【为政举措】
政治

       拓跋猗卢是拓跋鲜卑早期一位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在昭帝拓跋禄官于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即位之后,拓跋部族被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管理,而拓跋猗卢则负责统领以盛乐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在其后的岁月中,随着拓跋禄官的离世,拓跋猗卢承担起总摄三部的重任,成功实现了对拓跋鲜卑的重新统一,为部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猗卢执政期间,他积极与西晋政权建立友好关系,同时重用卫雄、姬澹、莫含等汉人贤才,推动了治下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部族带来了繁荣与稳定。此外,他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确立严格的法律制度,取代了以往拓跋部族相对宽松简略的传统习俗。然而,这一政策虽然提升了治理效率,但也因严厉的执法手段引发了一些矛盾。许多部民因违反命令而受到惩罚,甚至有整个部落因罪行被诛灭的情况发生,这无形中埋下了潜在的社会隐患,也为后续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反思空间。

 

军事
     拓跋猗卢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的领袖,他在用兵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胆略。元康五年(295年),拓跋猗卢率领军队西渡黄河,成功击败了包括匈奴、乌桓在内的多个部落,彰显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 到了元康七年(297年),拓跋猗卢的军事行动进一步扩展。他率军越过沙漠以北,向西展开了对各国的征伐。这一系列战役历时五年之久,最终有三十多个国家选择投降归附,这不仅扩大了他的势力范围,也巩固了他在北方地区的统治地位。 此外,拓跋猗卢还积极与西晋维持友好关系。在当时复杂的局势下,他多次援助西晋大臣刘琨,帮助其抵御外部威胁。无论是面对白部、铁弗匈奴,还是刘聪、石勒等强大政权的挑战,拓跋猗卢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数次助力刘琨取得胜利。这些行动不仅体现了他对盟友的支持,也展现了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远见卓识。


【历史评价】
     司马光《资治通鉴》:“猗卢善用兵,西击匈奴、乌桓诸部,皆破之。”
魏收《魏书》:

  ①“穆皇帝天姿英特,勇略过人,昭帝崩后,遂总摄三部,以为一统。”

  ②“(桓穆二帝)驰名域外,九怿宗焉。治国御众,威禁大行。声著华裔,齐光纯灵。智深谋远,穷幽极明。治则清断,沉浮得情。仁如春阳,威若秋零。强不凌弱,隐恤孤茕。道教仁行,化而不刑。国无奸盗,路有颂声。自西讫东,变化无形。威武所向,下无交兵。南壹王室,北服丁零。招谕六狄,咸来归诚。超前绝后,致此有成。奉承晋皇,悍御边疆。王室多难,天网弛纲。豪心远济,靡离其殃。岁翦逆命,奸盗豺狼。”


【家族成员】

祖父:拓跋力微,拓跋猗卢的祖父,汉末至西晋时期鲜卑族索头部首领,北魏建立后,追谥神元皇帝,庙号始祖。
父亲:拓跋沙漠汗,拓跋猗卢的父亲,拓跋力微的长子。能力出众,遭到西晋大臣卫瓘的诬陷,最终被索头部各部首领矫诏杀害,北魏建立后,追谥文皇帝。
(兄弟)
拓跋猗迤,拓跋沙漠汗的长子,拓跋猗卢的兄长。北魏建立后,追谥桓皇帝。
拓跋弗,拓跋沙漠汗的儿子,北魏建立后,追谥思皇帝。

(儿子)
拓跋六修,拓跋猗卢的长子,镇守新平城时不听诏令,并击败了拓跋猗卢征讨的军队,并杀死了拓跋猗卢,后被拓跋普根攻灭。
拓跋比延,拓跋猗卢的幼子,深受拓跋猗卢的喜爱,想要让他继承代王之位。

(侄子)
拓跋普根,拓跋猗迤的长子,左贤王,北魏建立后,追谥景皇帝。
拓跋贺傉,拓跋猗迤的次子,北魏建立后,追谥惠皇帝。
拓跋纥那,拓跋猗迤的三子,北魏建立后,追谥炀皇帝。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17日 23:24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