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德~十六国南燕开国皇帝(398年~405年10月18日)
献武帝慕容德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
全名:慕容德
别名:燕献武帝、慕容备德、慕容玄明
字:玄明
谥号:献武皇帝
庙号:世宗
年号:
1.燕平(398年~399年)
2.建平(400年正月--405年10月18日)
在位:398年~405年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义县)
生卒:336年~405年10月18日
主要成就:称帝建立南燕
继任:慕容超
陵寝:东阳陵
个人简介
慕容德(336年~405年),字玄明,祖籍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义县),是鲜卑族的重要政治人物。在十六国这一纷乱的历史时期,他成为了南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德出身显赫,他是武宣帝慕容廆的孙子、文明帝慕容皝的小儿子,其母为公孙太后。 在前燕时期,慕容德便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历任幽州刺史、魏尹以及散骑常侍等重要职务。起初,他被封为梁公,之后改封为范阳王。建熙十年(369年),慕容德参与了著名的枋头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他跟随慕容垂成功击败了东晋的军队,立下了赫赫战功。 随着前燕的灭亡,慕容德受到了前秦宣昭帝苻坚的礼遇,并被任命为张掖太守。
建元十九年(383年),他参加了淝水之战,在此期间被封为奋威将军。然而,秦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慕容德曾试图加害苻坚与张夫人,但未能得逞。 燕元元年(384年),慕容德追随慕容垂反抗前秦,被授予车骑大将军、范阳王之职,同时参与朝政决策。永康元年(396年),后燕皇帝慕容垂驾崩,太子慕容宝继位,慕容德被调任为特进、车骑大将军、护南蛮校尉、冀州牧,负责镇守邺城。 隆安二年(398年),慕容德因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威胁,率部众迁入滑台。在此地,他逐渐萌生了割据自立的想法,于是自称燕王,设立百官,建立了南燕政权,并残酷处决了黄门令赵思。到了隆安四年(400年),慕容德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正式称帝,定都广固,改元建平,标志着南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建平六年(405年),慕容德去世,终年七十岁。他被追谥为献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东阳陵。慕容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为南燕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物生平】
燕亡入秦
慕容德年纪尚不足二十岁,但身高已达到八尺二寸,体格魁梧壮实,容貌威严。他额头中央有一道半月形隆起的重纹,显得与众不同。慕容德自幼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且性情高洁谨慎,才华横溢,多才多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执政时期,慕容德被封为梁公,先后担任幽州刺史、左卫将军等重要职务。到了前燕幽帝慕容暐继位后,慕容德改封为范阳王,并升迁为魏尹,同时加授散骑常侍一职。不久之后,前秦宣昭帝苻坚麾下将领苻双占据陕地发动叛乱,苻坚的另一名将领苻柳则在枹罕起兵准备策应。在此危急时刻,慕容德劝说慕容暐趁机讨伐前秦,言辞慷慨激昂,充分展现出他的远见卓识。
当时许多有识之士都称赞他具有非凡的谋略。然而遗憾的是,慕容暐始终未能采纳慕容德的建议。慕容德的兄长慕容垂非常赏识他,常常与他共同商议军国大事。慕容德所提出的见解极为恰当,深得慕容垂的认可。慕容垂曾评价慕容德的度量见识大有长进,并将他比作东吴时期的名将吕蒙。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在枋头之战中,慕容德以征南将军的身份与慕容垂并肩作战,成功击败了东晋军队。然而,当慕容垂投奔苻坚时,慕容德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被免去官职。
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前燕被前秦宣昭帝苻坚所灭,慕容德被强行迁徙至长安。苻坚任命他为张掖太守,但在任职数年后又被免职,返回家中。后来,当苻坚率领大军抵达临江时,慕容德被授予奋威将军一职。然而,在苻坚遭遇失败之际,慕容德与张夫人走散。慕容暐打算护送张夫人返回,慕容德对此严肃地说道:“昔日楚庄王灭掉陈国后,采纳巫臣的谏言抛弃了夏姬。这种不祥之人,往往会蛊惑君主。在战争时期,更应避免接近女子。前秦军队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最好视而不见,径直走过,又何必特意护卫她呢?”然而,慕容暐并未听从慕容德的劝告。慕容德随即骑马离去,返回后屯驻于荥阳。他对慕容暐说道:“古时越王勾践虽一度寄居于会稽,却最终实现了对吴国的复仇。圣人行事皆需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确保万无一失。如今上天似乎有意悔改它所造成的祸乱,因此让秦军遭遇失败。这正是我们乘势复兴江山社稷的大好时机。”然而,慕容暐依旧没有采纳慕容德的意见。于是,慕容德选择跟随慕容垂前往邺城。
辅佐后燕
公元384年,即太元九年,慕容垂在历史的浪潮中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脱离前秦,自立门户。他以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领导力,建立了后燕政权。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一个新的政权诞生,也开启了慕容家族新的辉煌篇章。 在后燕政权建立之初,慕容垂深谋远虑,任命其弟慕容德为车骑大将军,并重新封其为范阳王。这一任命意义非凡,慕容德被委以重任,驻守中央,肩负起护卫国家的重要职责。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并协助决断国家政事,成为慕容垂身边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慕容德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逐渐赢得了更多的信任与尊重。经过漫长的岁月考验之后,他被提升为司徒,这一职位进一步彰显了他在后燕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当时的局势并不平静。慕容永占据了长子城,麾下拥有十万大军,成为后燕政权的一大威胁。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慕容垂与大臣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商议,准备讨伐慕容永。然而,在这场重大决策面前,众大臣意见不一,犹豫不决,局势一度陷入僵局。 关键时刻,慕容德挺身而出,以坚定的语气向慕容垂进言:“当年,我们的祖先积德行善,他们的教诲至今仍如清风般萦绕在我们耳边。陛下您的兴起,是天命所归,这不仅是您圣明英武的结果,更是得益于大臣们对王室的忠诚与爱戴,以及燕、赵地区百姓对燕国的衷心拥护。如今,慕容永已经自立伪号,煽动汉人和胡人作乱,导致局势混乱,纷争不断。若不及时平定,恐将危及国家安定。” 慕容德的这番话,既表达了对慕容垂的忠诚与支持,也清晰地指出了当前局势的紧迫性。他的分析条理清晰,语言铿锵有力,为后燕政权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统一众人的思想,安定天下局势,我们必须首先铲除慕容永这一障碍。回顾历史,昔日光武帝在面对苏茂之难时,尽管百官疲惫不堪,他依然果断迅速地出兵救援。这难道是因为光武帝缺乏仁慈之心吗?显然并非如此,而是因为当时的情势危急,不得不采取这样的行动。根据兵法的原理,有时出于无奈,也必须做出果断而坚决的选择。陛下,您是否能够在此关键时刻做出类似的决定呢?”慕容垂听完这番话后,微笑着对群臣说道:“司徒的观点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正如古语所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已下定决心。”于是,慕容垂采纳了慕容德的建议。 在慕容垂临终之际,他特意嘱咐自己的儿子慕容宝,将邺城的管理权交托给慕容德。慕容宝继位之后,正式任命慕容德为使持节,并授予他都督冀、兖、青、徐、荆、豫六州诸军事的重任,同时加封为特进、车骑大将军、冀州牧,还兼任南蛮校尉,负责镇守邺城。此外,慕容宝还废除了留台制度,让慕容德以都督的身份专门统管南方事务,以此进一步巩固后燕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基础。
北魏将领拓跋章攻打邺城,慕容德派南安王慕容青等夜里袭击并击败拓跋章。北魏军队退驻新城,慕容青等请求去攻打。别驾韩𧨳进言说:“古人首先在朝廷里谋划胜败,然后才作战。现在不可攻打北魏的原因有四条,后燕军队不宜妄动的理由有三条。北魏孤军深入,野战最为有利,这是不能攻打的第一个理由。魏军深入我们京都附近,把军队停留在死地上,这是不能攻打的第二个理由。他们的前锋打了败仗之后,后阵刚刚稳固,这是不可攻打的第三个理由。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这是不可攻打的第四个理由。我们的军队在自己的领土上作战.这是不宜妄动的第一个理由。去攻打如果不能取胜,军心就难以安定,这是不宜妄动的第二个理由。城郭还没有修筑完善,敌人来了无法防备,这是不宜妄动的第三个理由。这些都是兵家的大忌,不如把沟壑再加深,把垒壁再加高,以逸待劳。他们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旷野上没有能抢掠的东西,时间一长,三军就会耗尽资财,攻打起来就会死掉很多兵马,士气一衰落,军心就会离散,那时我们再周密地谋划攻打他们,就可以取胜了。”慕容德说:“韩别驾的话,是张良、陈平的计策。”于是命令慕容青撤回军队。北魏又派辽西公贺赖卢率领骑兵和拓跋章一起围攻邺城,慕容德派参军刘藻向后秦姚兴请求救援,并且致以同母之兄的问候,但是姚兴的军队不来,大家非常恐惧。慕容德便亲自犒赏战士,多加抚慰,人人感激他的恩德,都乐意为他效命。适逢拓跋章、贺堕卢内部互相纷争,各自率领军队暗中逃跑。拓跋章的司马丁建率领军队来投降,并说拓跋章的军队士气低落,可以打败他们。慕容德派将领去追赶并打败了拓跋章的军队,人心才开始安定。
隆安元年,即公元397年,历史的风云变幻在这一年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时,魏军大举攻入中山地区,慕容宝被迫出逃至蓟地避难,而慕容详则趁此机会自立为帝,试图重新掌控局势。 恰在此时,刘藻从姚兴处归来,带来了重要消息。姚兴麾下的太史令高鲁派遣其外甥王景晖随刘藻送来了一枚珍贵的玉玺,并附带了图谶秘文,内容意味深长:“有德者昌,无德者亡。有德之人受命于天,柔弱可化为刚强。”此外,民间还流传着一首歌谣:“大风蓬勃扬尘埃,八井三刀骤然来。四海沸腾中山崩,惟有德人占三台。”这些预言似乎暗示着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慕容德的大臣们纷纷聚在一起商议对策。他们认为,当前慕容详已在中山称帝,魏军在冀州势力强大,而慕容宝的生死尚且不明,因此建议慕容德继位以稳定局面。然而,慕容德却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 不久之后,慕容达从遥远的龙城投奔邺城,带来了一个关键的消息——慕容宝仍然健在。这一消息平息了众人的议论,使局势暂时趋于稳定。随后,慕容宝任命慕容德为丞相,同时兼任冀州牧,授予他秉承皇帝旨意在南方自主行事的权力。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慕容德的地位,也为其后续的行动奠定了基础。 这段历史充满了权谋与变数,展现了乱世之中各方势力的博弈与抉择,同时也凸显了慕容德在复杂局势中的智慧与担当。
怒杀赵思
慕容宝从龙城向南逃离,最终抵达黎阳。他派遣中黄门令赵思去召唤慕容钟前来迎接自己。然而,慕容钟在当初可是第一个倡议慕容德称王的人。当赵思到来的消息传来时,慕容钟心中极为厌恶,随即将赵思逮捕并关押入狱,同时迅速派人向慕容德汇报这一情况。 慕容德得知后,与臣下们商议道:“过去,为了国家的长远大计,你们劝说我摄政。我考虑到继位的国君流亡在外,使得国家失去了应有的君主统领,所以暂时听从大家的建议,以安抚民心、稳定局势。如今上天似乎有意纠正先前所造成的祸患,让继位的国君得以返回。我打算准备车驾前去迎接,并在行宫之前请罪,之后便归隐家中。各位对此有何看法?”黄门侍郎张华进言说:“在争夺天下的时代,没有雄才大略的人是无法有所作为的;在兵马纵横的岁月里,懦弱之人又怎能成就大事!陛下如果因为一时的仁慈之心,而放弃上天赐予的大业,那么一旦失去权势和威望,恐怕连性命都难以保全,更遑论退让之事了。”
慕容德回应道:“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因为自认为缺乏古人那种逆取顺守的统治智慧,所以在这件事上徘徊不定。”此时,慕舆护请求迅速前往探查慕容宝的真实情况。慕容德含泪送别了他。于是,慕舆护率领数百名勇士跟随赵思向北而去,计划刺杀慕容宝。 起初,慕容宝在派赵思外出之后,得知慕容德已经取代自己登上了王位,心中十分恐惧,随即向北逃窜。等到慕舆护到达黎阳时,未能找到慕容宝,只好带着赵思返回。慕容德鉴于赵思熟悉典章制度,打算重用他。然而,赵思说道:“当年关羽即便被曹操看重,也始终不忘先主刘备的恩德。我赵思虽然如同死而复生的奴仆,但同样蒙受过国家的恩宠。犬马尚且有报恩之心,更何况是人呢!恳请允许我回去,以此表明我的忠诚节操。”慕容德极力挽留,赵思却愤怒地回答:“周室衰微之时,晋国与郑国能够辅佐扶持;汉朝遭遇七国之乱,依赖梁孝王鼎力相助。殿下您从血缘上讲是国君的叔父,从职位上来说更是位列三公。您不仅不能率领群臣匡扶王室,反而希望王室倾覆以便效仿赵王司马伦篡位之举。我赵思虽然无法像申包胥那样到秦国哭求援军,但也羡慕君宾不愿活在王莽称帝的时代。”慕容德听后大怒,最终将赵思杀害。 这段历史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以及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充满了权谋与忠诚的碰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历史教训与价值观念。
败晋杀广
东晋时期,南阳太守闾丘羡与宁朔将军邓启方共同率领两万大军前来攻打,军队驻扎在管城。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慕容德迅速做出反应,派遣其麾下的中军将军慕容法、抚军将军慕容和等将领率军迎战。经过激烈的交锋,晋军最终被击败,大败而归。 然而,慕容德对慕容法未能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晋军的行为感到极为不满。他认为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不仅浪费了战机,还可能给敌人留下反击的机会。因此,为了严明军纪,慕容德决定以雷霆手段处理此事,他下令处死了抚军司马靳瑰,以此警示全军将士必须坚决执行命令,不可有丝毫懈怠。 在此之前,苻登被姚兴所灭后,苻登之弟苻广带领部众向慕容德投降。慕容德接纳了苻广,并任命他为冠军将军,将其安置在乞活堡一带。然而,天象的变化却引发了新的变故。当时,火星停留在井宿,有人据此推测前秦将再度复兴。受此影响,苻广心生异志,自立为秦王,并起兵反叛,成功击败了慕容德的将领慕容钟。 彼时,慕容德刚刚定都于滑台,其政权处于东晋与北魏两大强邻之间,处境十分艰难。整个国家地盘狭小,不足十座城池,兵力也仅有数万人。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慕容钟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恶化,许多立场不坚定的人纷纷倒向苻广一方。为了稳定局面,慕容德不得不采取果断行动。他命慕容和留守滑台,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出征,讨伐苻广。经过一番苦战,慕容德终于平定了叛乱,亲手斩杀了苻广,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诸县投降
慕容家族的故事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情节。当慕容宝抵达黎阳时,慕容和的长史李辩曾劝说慕容和接纳慕容宝,然而慕容和并未采纳这一建议。出于对计谋泄露的担忧,李辩随后带领晋军前往管城,他期望慕容德能够亲自率兵出征,而自己则在后方制造混乱。然而,慕容德并未如他所愿出动,这让李辩更加焦虑不安。到了慕容德此次出征之际,李辩再次劝说慕容和发动叛乱,但慕容和依旧拒绝听从。愤怒之下,李辩杀害了慕容和,并以滑台为据点投降北魏。 当时,将士们的家眷都居住在滑台城内。慕容德计划攻打滑台,韩范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对慕容德说道:“如今魏军已经进入城内,他们以国都为依托,形成了主客易位的局面,人情世故也随之改变,贸然进攻实属不智。我们应该先占据一方土地,将其作为关中的根基,再逐步积蓄力量伺机而动,这才是明智之举。
慕容德听从了这一建议,从而放弃了攻城的想法。 与此同时,右卫将军慕容云斩杀了李辩,率领两万多户将士家属成功冲出了滑台城,全军上下一片欢腾。慕容德与众人商讨接下来的战略方向。他说道:“虽然苻广已被平定,但抚军目前进退维谷,前方有强敌环伺,后方又无安身立命之所,诸位可有什么良策?”张华率先发言:“彭城地势险要,乃是楚国的旧都,周围山川环绕,人口繁盛,我们若能攻占此地,便可将其作为发展的重要基地。” 然而,慕容钟、慕舆护、封逞等人却坚决主张攻打滑台。
潘聪则提出了更为深远的见解:“滑台四通八达,但并非帝王长久居住的理想之地。其北面与强大的北魏接壤,西边毗邻强盛的秦国,这两股势力均不可轻视。至于彭城,虽地广人稀,但地形平坦缺乏天然屏障,且为东晋旧镇,必然面临顽强抵抗。此外,彭城靠近江、淮流域,水路交通发达,一旦秋夏季节连降大雨,千里之地将化作湖泊,对我军极为不利。更重要的是,水战乃是我国之短板,却是东晋之所长,即便攻下彭城,也难以长久立足。 相较之下,青州、齐地土地肥沃,素有‘东秦’之称,方圆二千里,人口超过十万户,四周地形险峻,背靠大海,堪称用武之地。三蛮豪杰心怀壮志,皆盼能得遇明主建功立业。广固乃曹嶷当年营建之城,凭借其山川险峻的地势,足以成为帝王之都。因此,我们最好先派遣一位能言善辩之人迅速前往游说,随后大军随之推进。避闾浑过去虽辜负国家恩德,但今时今日或许会幡然悔悟。倘若他执意顽抗不肯归顺,待我军到达之时,其内部必会土崩瓦解。届时我们占据广固,闭关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成熟再行出击,这正如昔日汉朝占据关中与河内之地一般,必将成就大业。”
慕容德面对局势,一时犹豫不决。沙门郎公一向以擅长通过观察天象变化来预测吉凶而闻名,慕容德于是亲自前往拜访他,向其请教。 郎公听后沉思片刻,说道:“我恭敬地分析了这三个策略,其中潘尚书的言论确实堪称兴邦之术。今年年初,长星出现在奎宿与娄宿之间,并逐渐扫过虚宿和危宿。而虚宿、危宿正对应齐地,这是除旧布新之象。因此,应当首先平定鲁地,巡抚琅邪,待秋风当令之时,再转向北方进军至齐地,这正是顺应天道之举。”听完郎公的一番话,慕容德深感欣慰,心中忧虑一扫而空。他随即率领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兖州北部边界各县纷纷投降,慕容德在当地设置了官吏,安抚百姓。他还特意访问当地的老年人,了解民情。军队纪律严明,没有发生任何抢掠行为,百姓们因此感到安定祥和。为表达感激之情,各地百姓络绎不绝地送来犒劳军队的牛酒。 随后,慕容德派人前去劝说齐郡太守避闾浑归顺,但避闾浑拒不听从。慕容德随即命令慕容钟率领两万步兵骑兵攻打避闾浑。与此同时,慕容德进据琅邪,徐、兖两州有十多万人前来归附。从琅邪向北,更有四万多人迎接慕容德的军队。慕容德率军向前推进,攻打莒城。守城将领任安见大势已去,弃城而逃。慕容德任命潘聪镇守莒城,同时命慕容钟将檄文传发至青州各郡。 避闾浑得知慕容德的军队即将到达,慌忙将八千多户迁入广固城内。然而,各郡在接到檄文后,纷纷向慕容德投降。避闾浑见形势危急,心生恐惧,带着妻儿逃往北魏。慕容德派射声校尉刘纲率军追赶避闾浑,最终在莒城追上并将其斩杀。
值得一提的是,避闾浑的参军张锳曾多次为其撰写檄文,文辞中多有傲慢之意。此次被慕容德俘获后,慕容德责骂他,但张锳却神色自若,从容回答道:“避闾浑有我,就如同韩信有了蒯通。当年蒯通遇到汉太祖得以宽恕,而我今日遇到陛下却被处死,相较古人,我认为自己实属不幸。倘若遭受防风氏般的诛杀,我也甘拜下风,只是恐怕尧舜之教化无法弘扬于四海。”慕容德起初对他的言辞颇为赞赏,但最终还是下令将其处死。 至此,慕容德顺利进入广固,巩固了他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地位。
称帝除乱
公元400年,即隆安四年,慕容德于南郊正式登基称帝,大赦天下,并将年号改为“建平”。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他在宫廷之南设立了临时宗庙,派遣使者携策书前往报告这一重大事件。同时,慕容德提拔了一批重要官员:慕容钟被进升为司徒,慕舆拔成为司空,封孚担任左仆射,慕舆护则出任右仆射。此外,他还派遣度支尚书封恺与中书侍郎封逞巡视各地,考察民风得失,并在宫中设宴犒赏将士。慕容德册立其妻段季妃为皇后,彰显皇家威仪。为推动文化教育事业,他设立了学官,从公卿子弟及二品士门中精选出二百人进入太学深造。
401年,慕容德亲临齐城,登上营丘时,特意瞻仰了晏婴之墓。他感慨道:“按照礼法,大夫不应靠近城市安葬。然而晏平仲乃古代贤者,精通礼法,生前却居住于市井附近,身后亦埋骨城旁,这其中难道没有特别的深意吗?”当时青州秀才晏谟回答道:“孔子曾称赞我的先祖晏平仲为贤人,这足以证明他的智慧与德行。他并非不懂得提升自己的生活条件或完善礼仪,而是因为当时政令多出于大夫之家,因此他以节俭来矫正世俗风气。他生前甘愿居于低矮狭小之处,死后更不会刻意选择葬地。之所以选择近家安葬,正是希望后人能够理解他一生的志向。”慕容德听后深受触动,便邀请晏谟随行至汉城阳景王庙,在申池设宴款待当地长者。随后,他北登社首山,东望鼎足山,远眺牛山时不禁感叹道:“自古以来,谁能逃脱死亡的命运!”言语间流露出对身后之事的思考。接着,他向晏谟询问齐地山川地理及历代贤哲事迹,晏谟一一详尽作答,并在地上绘制地图辅助说明。慕容德对此十分赞赏,遂任命晏谟为尚书郎。 为了加强国家经济实力,慕容德在商山安排工匠制造器具,在乌常泽设立盐官,以扩充军需和国库储备。不久之后,原属下赵融从长安带来噩耗,告知其母兄已故。得知消息后,慕容德悲痛欲绝,甚至吐血卧床不起。此时,司隶校尉慕容达趁机图谋反叛,派遣牙门皇璆率军攻打端门,殿中帅侯赤眉则打开城门接应叛军。危急时刻,中黄门逊进扶着慕容德翻越城墙,藏身于自家宅邸避难。段宏等人闻讯后迅速率兵赶到,驻守四门以防叛军扩大战果。最终,慕容德返回皇宫,诛杀了侯赤眉等叛乱分子,慕容达因恐惧而投奔北魏。同年,慕容法与魏军在济水以北的摽榆俗展开激战,成功击败敌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纳议聚儒
尚书韩范曾向慕容德上疏,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建议。他主张休养军队以恢复士气,精心修炼兵器以提升战斗力,同时扩大农耕范围、积储粮食以确保后勤供应充足。他还强调要严格审核户籍,增加军资储备,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慕容德对这些建议深表赞同,并迅速采取行动。他派遣车骑将军慕容镇率领三千精锐骑兵,沿着边境严密布防,防止百姓外逃,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 为了表彰韩范的卓越贡献,慕容德任命他为使持节、散骑常侍、行台尚书。韩范不负众望,亲自巡视各郡县进行详细审核。在他的努力下,查得佃客五万八千人,为国家财政和军事储备提供了有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韩范以其公正廉洁著称,每到一处都选择在野外住宿,绝不打扰当地百姓的生活,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关怀与尊重。 与此同时,慕容德还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广泛召集儒生,亲自参与策试,选拔优秀人才。
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学术繁荣,也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某日,慕容德设宴款待群臣,并登上高处眺望远方。他感慨万千地对尚书鲁邃说道:“齐、鲁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人才辈出之地,在往昔全盛时期,接子、慎到、公孙龙、淳于髡、邹衍、田骈等先贤,隐居于长檐之下,面对清澈池水,乘坐红漆轮毂的华丽马车飞驰而过,腰佩长剑,挥洒自如地展开诸如‘白马非马’这般精妙绝伦的辩论,又或如邹衍谈天般纵横捭阖。他们才思泉涌,挥手间便能化作锦绣文章;前俯后仰之间,仿佛能让丘陵产生韵律之美。然而如今,昔日辉煌之地已成荒草颓坟,繁华消散,烟云俱灭。即便如此,他们的智慧与风采依然流传千古,怎能不令人追忆缅怀!” 鲁邃听后恭敬地回答道:“周武王曾为比干之墓添土,汉高祖亦亲祭信陵君之冢,皆因重视圣贤之人,常常怀念其过往功绩。陛下仁慈之心远胜周武王与汉高祖,恩泽甚至惠及九泉之下。若地下真有知觉,那些先贤又怎能不心存感激!”此番对话彰显了慕容德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先贤智慧的深刻敬仰,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伐晋去世
东晋时期,桓玄意图篡夺东晋政权,对不归附自己的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诛杀。这一局势使得冀州刺史刘轨、襄城太守司马休之、征虏将军刘敬宣、广陵相高雅之以及江都长张诞等人深感不安,纷纷选择投奔慕容德以求自保。 在此背景下,慕容德麾下的中书侍郎韩范向其上疏进言:“帝王治国之道,核心在于谋略与治理的结合。无论是成就大事还是兴盛国家,都需要天时与人和的双重配合。有时机而无贤才,则济世之功难以达成;有贤才而无时机,则英武大志也难施展。唯有人才与时机兼备,方能成就王业。 自东晋内乱以来,至今已有七年之久。桓玄叛乱,其暴虐程度远超董卓,早已引起天怒人怨,祸患累积至深。如今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陛下若能凭借神武之姿,精心规划此次行动,指挥奋勇向前的将士,顺应民心所向,乘势而起,则犹如声出即响、形动影随,其顺利程度远超想象。 此外,长江、淮河以南地区人口稀少,公私兵马不过数百,防守力量薄弱。倘若我们集结一万精锐骑兵与步兵,发起雷霆万钧之势的进攻,长驱直入,直指江、会之地,定能使敌军望风而降,百姓争相献上酒食犒劳我军。如此一来,不仅可占据数千里之地,更可拥有十万大军,进而向西吞并强秦,向北抵御北魏,实现开拓疆土、安定国家的伟大目标。 然而,若错失此等良机,各地豪杰再度崛起,诛灭桓玄后推行维新教化,使天下安定,民心归附,届时不但建邺难以攻取,就连江北亦将失去希望。时机一旦错过,祸患必然滋生,忧患终将降临。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正是此意。因此,恳请陛下明察臣下所言。”
慕容德曾感慨道:“近年来,我们屡次遭受厄运,国家纲纪突然废弛。这使得奸佞之人趁机祸乱华夏,昔日繁华的京都如今已沦为一片废墟。每当想起这些不幸的遭遇,我的内心便充满愤懑与不平。古时少康凭借一支军队复兴夏朝,重登天命之位。而今我占据三齐之地,依靠五州之众,教他们打仗的本领,以礼让的道理引导他们。上下一心,共明大义,人人奋起,整军待发,这一局面已经持续许久。本想先安定中原,扫除那些逃亡的罪人,然后广泛传播淳朴的风气,治理全国,饮马长江,在陇坂挂起旌旗。然而这个志向尚未实现,只能暂时收起兵器。现在,希望各位王公能够详细讨论接下来的对策。” 众人认为桓玄刚刚得志,势力正盛,此时不宜攻打他,于是作罢。随后,慕容德在城西组织讲习武艺的活动。当时共有步兵三十七万,战车一万七千乘,骑兵五万三千。人马连绵如山,旌旗遍布原野,釭鼓之声震天动地。慕容德登上高处查看,回头对刘轨、高雅之说道:“当年郤克怨恨齐国,伍子胥痛恨楚国,最终他们都得以伸张刚毅勇烈的精神,名声流传千古。既然你们已经投身于有道明君之下,就应当使自己无愧于古人啊。”高雅之等人听后顿首回答道:“我们有幸承蒙陛下如此深厚的恩情与德泽,在存亡断绝之际,正值圣明时代。即便死上一万次,也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不久之后,传来了桓玄失败的消息。慕容德任命慕容镇为前锋,慕容钟为大都督,准备率领二万步兵和五千骑兵,限定日期出发。然而,恰逢慕容德生病,出兵计划被迫停止。 当初,慕容德曾派人前往长安迎接他哥哥慕容纳之子慕容超。
直到义熙元年(405年),慕容超才被接回南燕。一天夜晚,慕容德梦见父亲慕容皝对他说:“你既然没有儿子,为何不及早立慕容超为太子?不然的话,恶人就要篡位了。”慕容德醒来后,将这个梦告诉了他的妻子,并说道:“这是先帝的神明所告。体会这个梦的意思,恐怕我就要离世了。”于是,他下诏立慕容超为皇太子,并宣布大赦境内,规定凡儿子继承父亲爵位者每人升两级。当月,慕容德去世,享年七十岁。 为了保密,慕容德的遗体被秘密安葬。人们连夜制作了十多口棺材,分别从四个城门抬出,最终将其秘密埋葬在山谷之中,至今无人知晓其确切的安葬地点。对外则谎称葬于东阳陵。慕容德在位六年,谥号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轶事典故】
争进直言
慕容德称帝之后,有一次乘着宴会群臣,喝酒正酣时,笑着说道:“朕虽然德行寡薄,但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接受诸侯的朝见,在上位却不傲慢,整天为自己的职责不敢怠慢,可以和自古以来什么样的君主相比?”青州刺史鞠仲说:“陛下是中兴的圣明君主,是少康、光武帝一类的皇帝。”慕容德回过头命令侍臣赏赐鞠仲一千匹帛。鞠仲以赏赐太多为由推让,慕容德说:“你懂得嘲笑我,我就不懂得嘲笑你吗!你的回答夸大而不符合实际,所以我也用假话来奖赏你。奖赏并没有错加到你头上,哪里值得推辞呢!”韩范进言说:“我认为天子无戏言,忠臣无乱答。今天的谈论,上下相欺,可以说是君臣都不对。”慕容德非常高兴,赏赐韩范五十匹绢。从此以后人们争着进献正直有益的言论,朝廷多耿直之士。
探问兄母
慕容德的母亲和哥哥原先在长安,慕容德派平原人杜弘去长安探问他们是否还活着。杜弘说:“我到了长安,如果不能知道太后的情况,当即就西去张掖,用死来报效。我的父亲杜雄年过六十,还没有得到过荣华富贵,恳请给予本县的俸禄,用以表达我乌鸦反哺那样的孝心。”张华进言说:“杜弘还没有动身就请求禄利,求取利益之心太重,不能派他去。”慕容德说:“我正在散我所看轻的钱财,招致我所看重的效死之士,何况为了我的母亲,能舍不得钱财吗!况且杜弘为君主迎接亲人,为父亲求取禄利,虽然从表面看来是求取私利,内心却是忠孝。”任命杜雄为平原令。杜弘到了张掖,被盗贼杀死,慕容德知道后很悲伤,优待抚恤杜弘的妻子儿女。
讥笑王始
泰山人王始在泰山聚集人马,自称太平皇帝,称他父亲为太上皇,哥哥为征东将军,弟弟为征西将军。慕容镇讨伐并擒获了他,要在都市斩首。在即将行刑的时候,有人问王始他父亲和兄弟在什么地方,王始回答说:“太上皇帝流亡在外,征东将军、征西将军被乱军杀害,惟有朕一人,孤独没有了依赖。”他的妻子生气地说:“就是因为你这张嘴,才到了这一地步,为什么又胡说八道!”王始说:“皇后!自古以来难道有永不破败的家,永不灭亡的国吗!”行刑的人用刀镶击打他,他两眼仰视,说:“驾崩就驾崩,永远不改帝号。”慕容德听到此事后讥笑王始。
逼死女儿
慕容德之女平原公主,十四岁时嫁给段丰,段丰被人诬陷,慕容德将其冤杀,平原公主寡归,慕容德强迫公主改嫁寿光公余炽。平原公主对侍婢说:“我听说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会侍奉二夫。我的相公无故遇害,我不能陪着他一起赴死,怎么还能去改嫁他人!今日主上不顾礼义将我嫁给余炽,我若不从,那就是违背君父之命。”后来,平原公主在家中自缢而死。
慕容垂:“汝器识长进,非复吴下阿蒙也。
赵思:“周室衰微,晋郑夹辅,汉有七国之难,实赖梁王。殿下亲则叔父,位为上台,不能率先群后,以匡王室,而幸根本之倾,为赵王伦(司马伦)之事。思虽无申胥哭楚之效,尤慕龚君宾(龚胜),不生莽世。
房玄龄《晋书》:
①“慕容德以季父之亲,居邺中之重,朝危未闻其节,君存遽践其位,岂人理哉!然禀倜傥之雄姿,韫纵横之远略,属分崩之运,成角逐之资,跨有全齐,窃弄神器,抚剑而争衡秦、魏,练甲而志静荆、吴,崇儒术以弘风,延谠言而励己,观其为国,有足称焉。
②“德实奸雄,转败为功。奄有青土,淫名域中。
③“年未弱冠,身长八尺二寸,姿貌雄伟,额有日角偃月重文。博观群书,性清慎,多才艺。
【家族成员】
高祖:慕容木延
曾祖:慕容涉归
祖父:慕容廆(前燕武宣帝)
父亲:慕容皝(前燕文明帝)。
母亲:辽东公孙氏。
妻子:段季妃,南燕皇后。
兄弟:
1.慕容交。
2.慕容儁,前燕景明帝。
3.慕容遵,临贺王。
4.慕容恪,太原王。
5.慕容垂,后燕武成帝。
6.慕容友,范阳王。
7.慕容度,乐浪王。
8.慕容宜,庐江王。
9.慕容桓,宜都王。
10.慕容徽,河间王。
11.慕容龙,历阳王。
12.慕容纳,北海王。
13.慕容秀,兰陵王。
14.慕容岳,安丰王。
15.慕容默,始安公。
16.慕容偻,南康公。
17.慕容宇。
女儿:平原公主,初嫁段丰,段丰后被慕容德冤杀,慕容德逼迫公主改嫁余炽,公主最终自尽。
女婿:段丰,为人谗言构陷,慕容德将其冤杀。
侄子:
1.慕容超,南燕末帝,慕容纳之子。
2.慕容令,吴王世子,慕容垂之子。
3.慕容楷,太原王,慕容恪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