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纂~十六国后凉第二位国君(399十二月-401年二月)
灵帝吕纂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
全名:吕纂
字:永绪
谥号:灵皇帝
年号:咸宁
在位时间399年-401年
民族族群:氐族
出生地:略阳
生卒:401年
陵墓:白石陵 (甘肃省临夏新集镇西南的太子山附近)
【基本信息】
吕纂(?~401年),字永绪,祖籍略阳郡(今甘肃省天水市),是氐族人。在十六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吕纂作为后凉的第三位君主,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是后凉懿武帝吕光的庶长子,同时也是后凉隐王吕绍的异母兄,其生母为赵淑媛。 公元399年,正值东晋隆安三年,后凉开国君主吕光因病重而无法继续治理国家。临终前,吕光任命吕纂为太尉,并让他统率六军以辅佐新君吕绍。然而,吕绍继位时间不长,吕纂便发动政变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并将年号改为咸宁。
在此期间,吕纂的弟弟吕弘不满其篡位行为,遂起兵反抗。但最终,吕弘兵败,被吕纂派遣的大力士康龙所杀。此外,吕纂还曾出兵征伐南凉,却遭到南凉军队的强烈反击,仓皇撤退,显示出其军事能力的不足。 吕纂在位期间,生活极为荒唐奢侈。他沉迷于游猎活动,毫无节制,同时沉溺酒色,对朝政不理不顾,甚至拒绝听取大臣们的合理劝谏,导致国家局势进一步恶化。
公元401年,即东晋隆安五年,吕纂被自己的堂兄弟吕隆和吕超合谋杀害。吕隆随后即位,追谥吕纂为灵皇帝,并将其安葬于白石陵。吕纂的一生虽短暂,却充满了权力斗争与悲剧色彩,他的统治也标志着后凉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人物生平】
吕光委任
吕纂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骑射天赋,弓马娴熟,技艺超群。他性格豪放不羁,尤其喜爱驯养猎鹰与猎犬,常常在草原和山林间驰骋狩猎,尽显少年英姿。在前秦宣昭帝苻坚统治时期,吕纂被选入太学深造。然而,他对经史典籍并不热衷,反而更倾向于结交权贵子弟,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纵情享乐,过着潇洒不羁的生活。 淝水之战后,前秦国势衰微,局势动荡不安。
太安元年(386年),吕纂随乱局西迁至上邽,随后辗转至姑臧,投奔其父吕光。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家族背景,他被任命为武贲中郎将,并获封太原公。自此,吕纂开始崭露头角,在多次领兵作战中屡建奇功,威名远扬四方。即便在吕光晚年指挥的几场战役中遭遇挫折——如讨伐段业时败于合梨,以及后来被郭黁击败——但这些失败并未影响他在军中的威望,依旧备受将士尊崇。
隆安三年(399年),吕光因积劳成疾,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临终之际,他深思熟虑,对国家未来做出周密安排。他册立太子吕绍为天王,自己退居幕后,自称太上皇帝。同时,他委以重任,任命吕纂为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吕弘为司徒,负责朝政运作。吕光语重心长地对吕绍说道:“我的病情日益加重,恐怕时日无多。当前,三股强敌虎视眈眈,随时可能趁虚而入。我一旦撒手人寰,你需谨记:让吕纂统领六军,稳固边防;吕弘主持政务,治理内政。你自己则应恪守本分,谦逊自律,推行无为而治之道,将重大责任托付给两位兄长,如此或许能够渡过难关。倘若你们兄弟之间互相猜忌,内讧四起,则晋、赵之乱必将在顷刻间降临,后果不堪设想!” 随后,吕光又转向吕纂与吕弘,郑重告诫道:“吕绍虽为嫡长子,但他缺乏拨乱反正的能力,仅凭正统身份才得以继承大统。如今外患频仍,民心尚未安定,唯有你们兄弟齐心协力,方能保全基业,惠及子孙万代。若因私利纷争而导致分裂,则祸乱必将接踵而至,国家危亡指日可待。”听完父亲的教诲,吕纂与吕弘泪流满面,跪拜承诺道:“我们定当竭尽全力,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吕纂个人的成长历程与非凡魅力,也深刻反映了当时政权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一代雄主吕光对家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盼。
篡夺皇位
公元399年十二月,吕光驾崩。吕绍为防止局势动荡,秘不发丧。
吕纂闻讯后,径直闯入宫殿哭灵,在尽情表达哀思之后方才离去。吕绍因担忧被吕纂谋害,遂决定将王位让予吕纂,并说道:“兄长功勋卓著且年长于我,理应继承大统,还望兄长莫要推辞。”然而吕纂却婉言谢绝,称:“臣虽年长,但陛下身为国家嫡长子,此乃正统,岂能因私情而乱了大伦?”尽管如此,吕绍仍执意相让,吕纂亦坚持不肯接受。最终,吕绍顺利继位。 吕绍继位后,其堂弟吕超向他进言道:“吕纂统领军队多年,威震朝野内外。他在先帝丧事上表现得不够哀伤,走路步伐高傲且目光直视他人头顶,这些举止都显得不合常规,恐怕会引发重大变故。为了安定社稷,应当尽早除掉他。”吕绍听后却回应道:“先帝临终前的遗命犹在耳边,兄弟之间是至亲,怎可轻易采取如此极端手段?我年仅弱冠便肩负重任,正需依靠两位兄长来稳固家国。即便他们对我有所图谋,我也视死如归,终究不忍心对他们怀有恶意,希望你能慎重考虑,莫要说些过头的话。”
吕超继续劝谏道:“吕纂一向威名赫赫,性格残忍且缺乏亲情观念。若现在不解决他,日后必定后悔莫及。”吕绍则表示:“我常常想起袁尚兄弟之事,每每想到便痛心疾首、寝食难安。宁愿坐等死亡,也不忍心对亲人下手。”吕超无奈之下说道:“圣人曾言,能洞察细微者为神人。陛下面临关键决策时刻却犹豫不决,看来大事或将难以挽回。”不久,吕纂前往湛露堂拜见吕绍,吕超当时持刀侍卫在吕绍身旁,示意抓住吕纂,但吕绍并未同意。 当初,吕光本打算立吕弘为世子,恰逢得知吕绍身在仇池,于是作罢。因此,吕弘对吕绍心生不满。他派遣尚书姜纪秘密告知吕纂:“先帝已逝,当今主上昏庸懦弱。兄长您统管内外事务,威信与恩德遍布远近。我们应当效仿当年废黜昌邑王刘贺之举,让兄长成为汉宣帝那样的明君,如何?”受此鼓动,吕纂于是在夜晚率领数百名壮士翻越北城,进攻广夏门;吕弘则带领东苑兵众劈开洪范门。左卫将军齐从当时正在守护融明观,迎上前询问:“是谁?”众人回答:“太原公。”齐从质问道:“国家正值多事之秋,主上刚刚即位,太原公却不走正路,深夜潜入禁城,莫不是想要作乱?”随即拔剑向前,击中吕纂额头。吕纂左右随从迅速将其擒住,吕纂却称赞道:“这是一位义士,不可杀害。”
吕绍派遣武贲中郎将吕开率领禁军在端门迎战,骁骑将军吕超则率两千兵卒前去支援。然而士兵们素来畏惧吕纂,纷纷溃散。吕纂由此得以从青角门进入皇宫,在谦光殿登基就座。吕绍登上紫阁自尽,吕超则逃往广武。吕纂鉴于吕弘兵势强盛,便劝说吕弘即位。
吕弘却答道:“之前因为吕绍身为弟弟却继承大统,众人皆心中不服,这才违背了先帝遗命,令我深感惭愧,无颜面对黄泉之下的先帝。如今再越过兄长而立,又怎能有脸活在这世间!大哥年长且贤明,威名震慑二贼,理应尽快登上帝位,以安定国家。”
于是,吕纂正式即天王位,大赦境内罪犯,改年号为咸宁,追谥吕绍为隐王。同时任命吕弘为使持节、侍中、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司马、车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并改封为番禾郡公,其他人也各有封赏。 吕纂随后对齐从说道:“你上次砍我,难道不是太过分了吗?”齐从闻言泪流满面地回答:“隐王乃是先帝所立,陛下虽然顺应天意,但我内心尚未想通,所以当时只害怕不能杀死陛下,何谈过分呢?”吕纂颇为赞赏他的忠诚,对他优待有加。吕纂还派使者对征东将军吕方说道:“吕超实为忠臣,其义勇精神值得嘉奖,只是他未能明白治国的大局和权变之道。我正欲倚仗他的忠诚节操来解救世间苦难,你可以将这个意思转告给他。”吕超随后上疏表示感谢,吕纂恢复了他的爵位。
吕弘起兵
吕弘自认为自己功勋卓著、声名显赫,深恐无法得到吕纂的包容与接纳。而吕纂也确实对吕弘怀有深深的忌惮之心。在这种复杂微妙的局面下,吕弘最终决定在东苑起兵造反,并且劫持了尹文和杨桓作为自己的谋主,同时邀请宗燮一同参与行动。
然而,宗燮却婉言拒绝了吕弘的请求。他说道:“老臣深受先帝吕光的大恩,身居高位,却未能为国家尽忠效力,早已愧对先帝的信任,死有余辜。如果此时再追随殿下您,亲自策划战争,岂不是天地难容?况且,我的才智不足以为您出谋划策,手下的兵力也不足以成为可以依靠的力量,即便参与其中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吕弘听后感慨地说道:“君是义士,我却是乱臣。”尽管如此,吕弘依然执意率兵攻打吕纂。 吕纂随即派遣其部将焦辨迎击吕弘。结果,吕弘的部队溃不成军,他本人只能仓皇逃奔至广武。而吕纂则趁此机会放纵士兵大肆抢掠东苑,还将那里的妇女赏赐给了军士们。在此过程中,吕弘的妻子和女儿也不幸遭到士卒的凌辱。 事后,吕纂得意洋洋地向群臣询问道:“今日这一战,诸位觉得如何?”侍中房晷闻言立即站出来直言进谏:“上天降祸于凉室,导致这场灾难从亲族藩屏之中爆发。先帝刚刚驾崩,隐王便遭受逼迫;山陵尚未建成,大司马就惊疑叛逆,在京城之内展开激战,兄弟之间刀兵相向。
虽然吕弘的灭亡是他咎由自取,但这也反映出陛下缺乏兄弟间的道义。陛下本应深刻反省自身,向百姓谢罪,可您却反而纵容士兵肆意抢掠,侮辱无辜的士女。要知道,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吕弘,可是普通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呢?更何况,吕弘的妻子是陛下的弟媳,吕弘的女儿是陛下的侄女,怎么能让那些无赖小人将她们当作婢妾随意欺辱?天地神明难道能够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吗?”说罢,房晷不禁歔欷悲泣起来。 吕纂听后收敛了笑容,向房晷道歉,并下令在东宫召见吕弘的妻子和子女,对他们进行了优厚的抚慰。与此同时,吕方抓获了吕弘并将他关押入狱,随后派使者快马加鞭向吕纂报告此事。吕纂随即派遣力士康龙前往,将吕弘处死。
就在同一个月,吕纂立自己的妻子杨氏为皇后,任命杨氏的父亲杨桓为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凉都尹,并封其为金城侯。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巩固了吕纂自身的统治地位,同时也进一步稳定了朝廷内部的人心。
征伐南凉
吕纂计划对南凉国主秃发利鹿孤发起军事征伐。然而,中书令杨颖对此表示反对,并劝阻道:“每一次发动战争,都必须审慎考量天时与人事的契合情况。若非时机成熟,即便是圣贤之人也不会轻举妄动。如今,秃发利鹿孤统治下的南凉上下齐心,国家内部并无明显动荡或隐患,此时贸然进攻并非明智之举。我们应当集中精力修缮武器装备,提升军队战斗力,同时鼓励农业发展,积蓄力量以待最佳时机的到来,从而实现一击制胜的目标。” 杨颖进一步指出:“近年来,由于连年征战,无论公家还是私人,资源消耗殆尽,几近枯竭。如果我们不重视巩固根基,这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一大隐患。
因此,希望陛下能够平息当下兴兵的冲动,深思熟虑,制定一个更为周全的战略规划。”然而,吕纂并未采纳杨颖的建议。 随后,后凉军队渡过浩亹河,却遭遇了秃发利鹿孤之弟秃发傉檀的猛烈反击,惨遭失败。在这样的局势下,吕纂决定向西转而袭击张掖。然而,在此过程中,姜纪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道:“现在正值盛夏时节,正是百姓忙于农事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中断农业生产,虽然可能取得一些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损失远大于收获。况且,如果我们进军岭西,敌军必定趁虚而入,侵扰我们的都城附近地区。所以,我认为应当暂时撤回军队,为未来的行动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然而,吕纂依旧坚持己见。他认为:“敌人缺乏远大的志向和战略眼光,他们得知朕亲自西征的消息后,只会选择自保,不敢轻易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迅速出击,定能取得胜利。”于是,他下令围攻张掖,并成功占据建康一带。然而,当听说秃发傉檀正进犯姑臧时,吕纂不得不匆忙撤军返回。这一系列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了后凉军队的被动局面,也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游猎酒色
吕纂在位期间,经常出游打猎且毫无节制,同时沉溺于酒色之中,荒废了朝政。太常杨颖看在眼里,忧心忡忡,于是直言劝谏道:“臣听闻皇天洞察人间百态,只庇佑那些有德行之人。德行需要通过人的努力来彰显,上天再根据此降下福泽,因此国家的兴盛之象才会降临到圣明君主身上。如今大业已成,更应当以仁德之道守护和延续这份基业,在高尚品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从而谋求千秋万代的福祉。 然而自陛下即位以来,疆土并未得到进一步开拓,仅局限于二岭之间的狭小区域,法令制度也未能推行至九州大地。正当此时,陛下本应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般谨慎治国,致力于平定四方、完成先帝未竟之志向,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可是现在却放纵自己,饮酒无度,行动毫无规律可循,沉迷于宴饮游乐所带来的短暂欢愉,终日沉醉于美酒佳肴之中,将外敌威胁抛诸脑后。臣实在为陛下感到深深的忧虑啊!历史上夏桀建造糟丘酒池最终导致亡国,商纣王穷奢极欲也不能守住殷商基业,这些都是陛下应当引以为戒的前车之鉴。臣承蒙先帝厚恩,不敢因畏惧而有所隐瞒。” 吕纂听后回答说:“这是朕的过错啊。
若非有忠诚正直之士时时提醒,又怎能匡扶偏颇纠正错误呢?”话虽如此,他依然我行我素,昏庸暴虐、放纵自我,始终没有改正自身缺点。他常常与身边侍从趁着酒兴,在坑洼沟壑间追逐猎物,全然不顾危险。殿中侍御史王回以及中书侍郎王儒见状,急忙拦住马头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家财万贯之人尚且不会坐在屋檐下以免瓦片坠落伤身,更何况身为一国之君呢?出行时都应清理道路确保安全,为何要舍弃安稳舒适的乘车方式,而去冒险进行奔驰骑射这样充满风险的活动呢?翻车之类的意外随时可能发生,一旦出现不可预见的灾祸,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这些愚昧的臣子对此深感不安,斗胆冒死进言。希望陛下能够想起当年袁盎为了劝阻汉文帝冒险揽住马缰绳据理力争的故事,不要让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被后世子孙所指责。”可惜的是,吕纂依旧充耳不闻,继续他的荒唐行为。
刺胸斩首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吕纂的番禾太守吕超未经批准,擅自对鲜卑部落的首领思盘发起讨伐行动。这一行为引起了思盘的强烈不满,他派遣自己的弟弟乞珍向吕纂告状。吕纂随即命令吕超与思盘一同入京朝见,以解决此事。 吕超对此深感恐惧。当他抵达姑臧后,主动与殿中监杜尚结交,试图寻求支持。吕纂见到吕超时,严厉斥责他说:“你依仗兄弟之间的勇武之力,结成一伙,竟敢欺辱到我的头上!我应当杀了你,才能让天下安定!”吕超急忙磕头认错。实际上,吕纂只是想借此机会吓唬吕超,并无真正杀他的意图。于是,他将吕超、思盘以及众位大臣一起带入内殿,共同赴宴。 然而,在宴会之上,堂兄弟吕隆多次劝吕纂饮酒,导致吕纂逐渐醉倒。酒醉之后,吕纂乘坐步挽车,带着吕超等人在宫内游览。当他们到达琨华堂的东閤时,车辆无法通过狭窄的门洞。吕纂亲自带领窦川、骆腾将剑靠在墙壁上,准备推车过门。
就在此刻,吕超突然拿起剑刺向吕纂。吕纂迅速下车与吕超搏斗,但最终被吕超刺穿胸膛,吕超随后逃往宣德堂。窦川、骆腾试图与吕超格斗,却被吕超击杀。 得知吕纂遇刺的消息后,吕纂的妻子杨氏立即命令禁兵讨伐吕超。然而,杜尚却约束士兵放下武器,避免进一步冲突。将军魏益多进宫后,斩下吕纂的首级,并宣告说:“吕纂违背先帝遗命,杀害太子,沉溺于饮酒田猎之中,亲近小人,轻视忠良,将百姓视为草芥。番禾太守吕超出于骨肉亲情,担心社稷倾覆,已将其除掉。此举对上可使宗庙安稳,对下能为太子报仇。我国士人百姓皆应共享此和平吉庆之事。” 与此同时,吕纂的叔父巴西公吕他和弟弟陇西公吕纬正在北城驻守。有人劝吕纬道:“吕超欺天叛上,士众不服。明公凭借兄弟之情,举兵起义,定能成功。姜纪、焦辨在南城,杨桓、田诚在东苑,皆是我们的人马。”受此鼓舞,吕纬整兵对吕他说:“吕隆、吕超弑君叛逆,理应攻打他们。昔日田恒叛乱,孔子身为邻国臣子,尚且直言相谏,何况如今萧墙之内有难,怎能坐视不理?”吕他本有意听从,但其妻梁氏制止道:“吕纬、吕超皆为兄弟之子,为何舍弃吕超而助吕纬,甘当祸首?”吕他因此犹豫不决,认为吕超已占据武库,拥有精兵,难以图谋,加之自己年老体衰,无力再战。 吕超得知情况后,登上城头对吕他说:“吕纂听信谗言,欲灭吕超及其兄弟。吕超为保身家性命,又虑及社稷倾覆,故冒万死之险,为国家举起义旗。望叔父能够谅解。”吕超的弟弟吕邈在吕纬处颇受宠信,他劝说吕纬道:“吕纂致使国破家亡,诛杀兄弟。
吕隆、吕超之举顺应天意民心,正欲推尊拥立明公。先帝诸子中,明公最为年长,四海仰慕,众人皆无异议。吕隆、吕超虽不明事理,终究不会用孽生者代替正宗,另谋不符众望之结局。望公莫疑。”吕纬信以为真,遂与吕隆、吕超结盟,并单骑进城。然而,吕超却将吕纬捉住并杀死。 最终,吕隆即位,追谥吕纂为灵皇帝,并将其葬于白石陵。
【轶事典故】
安据盗墓
即序胡人安据盗掘了前凉君主张骏的墓,见到张骏的面貌还像活着似的,得到了珍珠帘、琉璃榼、白玉樽、赤玉箫、紫玉笛、珊瑚鞭、玛瑙钟,水陆奇珍异宝不可胜记。吕纂诛杀安据的党羽共五十多家,派使者吊祭张骏,并且修缮好他的墓。
修行德政
僧人鸠摩罗什对吕纂说:“潜藏的龙多次出现,猪狗现出妖形,将会有下人谋害皇上的祸害,应该进一步修行德政,来回答上天的告诚。”吕纂采纳了他的意见。
斩胡奴头
当初,吕纂曾和鸠摩罗什下棋,吃掉鸠摩罗什的棋子时,说:“砍掉胡奴的头。”鸠摩罗什说:“不砍胡奴头,胡奴砍人的头。”吕超小名叫胡奴,最终吕纂被吕超所杀。
【历史评价】
《十六国春秋》:“少便弓马,不好书。
魏收《魏书》:“性多猜忌,忍于杀戮。
房玄龄《晋书》:
①“绍、纂凡才,负乘致寇。
②“少便弓马,好鹰犬。”;③“纂游田无度,荒耽酒色。
④“纂昏虐任情,游田无度,耽荒酒色。
父亲:后凉懿武帝吕光。
母亲:淑媛赵氏(赵淑媛)。
妻妾:杨皇后,杨桓之女,隆安四年(400年)立为皇后。 吕纂死后,吕超因杨氏相貌很美,打算娶她为妻,杨氏不从,于是自杀,谥号穆皇后。
弟弟:
1.后凉隐王吕绍。
2.番禾郡公吕弘。
3.陇西公吕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