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扁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周朝帝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东周.战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姓:姬
本名:姬扁‌
别名:周显圣王、周显声王‌
谥号:显王(显表声名昭彰)‌
都城:洛阳(东周王畿)‌
主要成就:维护王室尊严
在位: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21年
生卒:?-公元前321年
出生地:洛阳
逝世地:洛阳
陵墓:暂未发现
纪念地:暂未发现
前任:周烈王姬喜,东周第二十二任君主
继任:周慎靓王姬定

 

【个人简介】

        姬扁,又称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是东周王朝的第二十三任君主,周烈王之弟,姓姬,名扁。他在公元前369年正式即位,成为周王朝的统治者。 周显王在位期间,东周国势日益衰微,中央王权逐渐削弱。公元前367年,即周显王二年,他将最后的王畿之地封给了周国公子根,于巩地建立东周国,自此周王室仅保有成周王宫,实际上寄居于东周国境内,王权名存实亡。

           尽管此时周王室权威大不如前,但这一时期在历史上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秦国重臣商鞅开始推行变法,拉开了秦国强盛的序幕,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发生了著名的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又爆发了马陵之战,这两次战役标志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激烈程度,也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影响力。 公元前321年,周显王去世,其子姬定继位,是为周慎靓王,延续周王朝余威,但周王室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

 

【人物生平】

继位

         周显王,名姬扁,是东周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君主。他是周烈王的弟弟,在其兄长于公元前369年(或前368年)去世后继位成为周天子。周烈王在位期间,(公元前441年曾有“弑兄夺位”)引发王室内乱,导致周王室的权威进一步削弱。因此,姬扁继位之初所面对的是一个权力衰微、诸侯割据的政治格局。 在位期间,周显王虽名义上仍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无力掌控诸侯。但他还是通过一系列外交举措尽力维系周王室的影响力。

 

诸侯称王

        各大诸侯国势力崛起,纷纷称王,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名存实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正式称王,周显王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予以承认,标志着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确立了霸主地位。 

 

分封东周 

         公元前367年,他将王畿河南之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姬根,建立东周国,自己仅保留成周地区,进一步削弱了中央王权的统治范围。 

 

王室内乱‌

        周显王即位之初(公元前369年),王室内部局势动荡,曾出现“三周并立”的传闻,即分裂为三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据《竹书纪年》记载,当时不仅有周显王本人即位,还出现了其王弟争立为王的情况,史称“王弟争立”。这一事件深刻反映出东周时期王室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以及传统的嫡庶继承制度逐渐走向崩溃,王室权威日益衰落的历史趋势。这种内乱不仅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也为后来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外交

       周显王多次向强盛的秦国示好,例如在公元前360年和公元前334年,他派遣使者向秦国赠送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胙肉,此举虽为礼仪之举,实则象征性地承认了秦国的霸权地位。 周显王在位长达48年,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较长的周天子之一。顺便说说秦国,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迅速组建起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锐士”军队,兵力由原来的数万人迅速扩充至十万以上,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 经济飞跃:土地私有化和农业政策的调整,极大提升了粮食产量与国家财政收入,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去世

         显王于公元前321年去世,谥号为“显王”,全谥为“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其子姬定继位,即周慎靓王。

         谥号~显王,意指声名显赫、德行昭彰之人。其名源于品德与功绩的卓越展现,代表着正直、诚信与领导力的完美结合。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中,“显王”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高度赞誉,更象征着一种责任与担当。作为品牌或企业名称,显王寓意着以卓越品质赢得广泛认可,以诚信经营树立行业典范,致力于打造有影响力、有责任感的标杆企业。

    显王的一生见证了周王室权威的进一步衰落,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央集权逐渐瓦解的历史趋势。

 

【为政举措】

 政治与外交

          面对魏惠王、秦惠文王等诸侯纷纷称王的局面,姬扁虽无力制止,但仍派遣使者前往祝贺,意在维系周天子在礼制上的名义地位。此举虽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但也反映出周王室在动荡时局中对传统礼法的最后坚守。

 

 政治

         王权衰落的显著表现 周显王继位之初,便将王室所剩的最后一块直辖之地——王畿,分封给公子根,建立东周国。此举标志着周王室彻底失去了对土地的实际控制权,仅保有名义上的“天子”地位,政治实权早已荡然无存。自此,周天子的统治基础被彻底瓦解,成为列国博弈中的象征性存在。

         1. 公元前356年,秦国启动商鞅变法,实行土地、军事、法律等方面的系统性改革,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爆发,齐国采用“围魏救赵”的战略,成功击败魏国,孙膑的军事才能由此崭露头角,齐国国力开始上升。

         3.公元前351年,马陵之战中魏国再度战败,名将庞涓阵亡,魏国从此丧失霸主地位,齐国则进一步确立其在东方的主导地位。 

 

外交

一、应对诸侯

        面对诸侯国日益强大的现实,周显王试图维护天子尊严,但实际影响力极为有限。例如,在齐威王未赴周室奔丧的事件中,周王室曾发出“斩使”的强硬表态,然而此举并未真正震慑诸侯,反而凸显出王室权威的空洞化。 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周显王在位期间,列国间的外交与军事博弈频繁,地缘政治形势日趋复杂:

          1.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显示出秦国在西方的扩张野心日益增强,对中原形成潜在威胁。 同年,魏韩两国进行土地交换并修筑长城,反映出中原诸侯为应对秦国压力而采取的防御性联盟策略。

         2.  楚国则采取北上扩张策略,通过决黄河水淹魏国的方式,对魏国形成沉重打击,进一步加剧了列国间的紧张局势。

          3.秦、楚两国分别从东西方向对中原形成夹击之势,列国间的战略平衡被不断打破。 象征性权威的确立与崩溃 公元前325年,周显王正式承认秦惠王称王,这一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标志着秦国地位的正式提升,更象征着自西周以来的礼制体系彻底崩溃,周天子的权威已无法维系传统政治秩序。

 

二、认可秦国

          1.周显王五年(公元前364年),他派遣使者祝贺秦献公,此举被视为对秦国崛起的认可,而秦献公也在此时奠定了霸主地位。

           2.周显王九年(公元前360年),他又特意将用于祭祀周文王和武王的胙肉赠予秦孝公,象征着对秦国政治地位的肯定。 随着时间推移,秦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3.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秦孝公在周朝都城与各路诸侯举行盛大的会盟,标志着秦国在诸侯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次年(公元前343年),周显王正式授予秦孝公“伯”(即方伯、诸侯之长)的称号(西周金文作"白"),赋予其代天子号令诸侯的政治权威。

          4.周显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36年),他又亲自祝贺秦惠王,表达对秦国新君的支持。两年后(公元前334年),再次将象征宗庙权威的文王、武王祭祀胙肉赠予秦惠王,进一步巩固了周秦之间的政治纽带。

          5.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秦惠王正式称王,标志着秦国从诸侯国向王国的转变,此后,其他诸侯也纷纷效仿,相继称王,开启了战国时期“诸侯皆王”的新格局。 公元前321年,周显王姬扁去世,享年不详。他去世后被追谥为“显王”,全谥为“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以表彰其在位期间对周王室的维护与对时局的应对。显王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见证了战国初期诸侯格局的演变与秦国崛起的历史进程。

 

东周公国

            公元前367年,姬扁将王畿之地封予公子根,建立东周国,自身则迁居成周。这一分割封地的举动,标志着周王室的统治范围进一步缩小,王权名存实亡,王室已难以对诸侯形成有效的政治影响力。

   一、东周公国的建立背景

      1. 王室内部的分裂: 公元前367年,周显王将王畿河南之地分封给同父异母的弟弟姬根(西周惠公之弟),封其为东周惠公,建立东周国。此举使原本已十分有限的王室实际控制区域进一步缩小,仅剩下成周王宫一带,标志着周天子对王畿的统一统治开始瓦解。

     2. 诸侯势力的干预 :韩、赵两国出于扩张自身势力范围的政治考量,积极支持姬根自立,直接助长了东周国的建立。这一外部干预严重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使得天子的地位进一步边缘化,成为诸侯博弈中的被动角色。

二、东周公国的基本情况

        1. 地理位置与政治格局 东周国定都于巩邑(今河南巩义),与西周国(王城)及名义上的周天子(驻成周)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种分裂局面不仅削弱了王室的整体实力,也加剧了内部的政治对立。

       2. 权力结构的演变 东周惠公姬根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而周显王则仅保留祭祀等象征性的礼制职能。这种权力的实际转移,反映出周王室已无力维持对封国的有效控制。

三、后续影响与历史意义

        1. 周王室权威的彻底衰落 东周国建立后,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的实质影响力。公元前325年,周王室被迫承认秦惠王称王,标志着天子已无法再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对诸侯施加约束。

         2. 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变化 “三周并立”(西周国、东周国、周天子)成为战国中期独特的政治现象,持续至公元前256年西周国被秦国所灭。此后,周王室的存在彻底名存实亡。

 

军事

          在军事与地缘政治方面,桂陵之战(公元前353年)和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成为战国格局的重要转折点。齐国军师孙膑运用灵活战术两次重创魏国,改变了列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一、重大战役

        1.桂陵之战(公元前353年)成为战国中期的重要转折点。当时,齐国军师孙膑巧妙运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直捣魏国腹地,迫使魏军回援,并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此役不仅彰显了齐国的军事智慧与实力,也标志着魏国自战国初期以来所建立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

        2.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进一步改变了战国军事格局。孙膑再次展现卓越的军事才能,采用“增兵减灶”的策略,迷惑魏军主将庞涓,诱使其深入埋伏圈。最终齐军在马陵设伏成功,全歼魏军主力,庞涓战死。此战彻底终结了魏国的军事优势,确立了齐国在东方的霸主地位。

 二、战国七雄

        1.秦国在秦孝公时期推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举措之一便是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世袭贵族对军队的垄断,极大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这一制度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2.东方,齐国凭借桂陵与马陵两战的胜利,确立了其作为东方强国的地位。然而,昔日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此时已名存实亡,失去了对诸侯的实际军事控制权。尽管名义上仍保留着象征性的军事礼仪,如“赐胙”等仪式性行为,但在诸侯争霸的现实面前,已无力干预实际战局。公元前325年,周王室被迫承认秦惠王称王,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衰落。

三、军事技术与制度方面

         战国中后期也迎来了深刻变革。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目的的转变,传统的贵族战争模式逐渐被以职业化军队为主导的新型作战体系所取代。各国纷纷推行军功爵制,以激励将士奋勇作战,其中尤以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最为系统和有效。 战术层面也出现了诸多创新,如“围点打援”、“诱敌深入”等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被广泛采用,显示出军事思想的成熟与进步。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战争的效率,也标志着战争形态由礼仪性向实用性、由贵族主导向专业统帅指挥的转变。 说到战争,就要谈到钱,下面看看各自财政来源。

 

秦国借道  

        当时,秦国意图向东扩张,计划通过东周和西周之间的领土借道,前去攻打韩国。这一举动令周赧王陷入两难境地:若答应秦国借道,恐怕得罪邻近的韩国;若拒绝秦国,又担心招致强秦的不满与报复。

         在这关键时刻,大夫史厌向周赧王献策,建议派人前往韩国对韩公叔说:“秦国之所以敢于穿越周地攻打韩国,是因为它信任东周不会从中作梗。您为何不主动赠予东周一些土地,并派遣人质前往楚国,以表明东周已倾向楚国?这样一来,秦国便会怀疑东周与楚、韩结盟,从而对东周产生戒心,不再信任周君,自然也就不会借道攻打韩国了。”与此同时,再派人向秦国传达:“韩国坚持要向东周赠予土地,显然是想借此挑拨秦周关系,迫使周君不得不接受。周国弱小,不敢违抗秦国,但既然韩国如此主动,我们也只能勉强接受。”如此一来,秦国便会因怀疑韩国的意图而不再追究周是否真正倒向韩国,东周则既获得了韩国的土地,又维持了与秦国的关系,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另一次,秦国召见西周君,希望其前往会面,实则可能另有图谋。西周君不愿前往,便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其实是想借机攻打您的南阳地区。大王为何不提前派兵驻守南阳?这样一来,周君便可借口国内局势紧张,无法前往秦国。只要周君不去秦国,秦国就难以放心大胆地渡河进攻南阳。”此举成功地延缓了秦国的军事行动,也为韩国争取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此外,在东周与西周发生冲突之际,韩国出兵援助西周。然而,有人却从东周的角度出发,私下劝说韩王:“西周曾是周天子的都城,拥有大量珍贵的钟鼎礼器和稀世宝物。如果您按兵不动,既不支援也不出战,东周为了争取您的支持,必然会感激您,而西周则会为了求援而主动献上珍宝。如此一来,您不仅可以坐收渔利,还能尽得西周的财富。” 这些历史片段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和权谋策略,也反映出弱国在强权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与无奈。

 

财政与实力

(基于战国史料与现代研究成果)

一、王室财政的量化指标:

        1.财政收入来源与规模 王畿收入: 周显王时期(前369—前321年),周王室实际控制的王畿区域已大幅缩减,仅限于洛阳周边方圆二百余里。由于土地资源的严重萎缩,财政收入急剧减少,远不能与春秋时期相比。

         2.主要财政来源包括: 农业税:继续沿用“彻法”,即什一税制度,年收粮食约为数万石,这一规模远低于战国七雄的百万石级收入。

        3.贡赋:传统诸侯朝贡制度几乎名存实亡,仅有中山、卫等少数小国偶尔象征性进献,难以构成稳定收入来源。

       与战国七雄相比,周王室的财政收入差距极为悬殊。例如,齐国通过盐铁专卖年收入可达千万钱以上,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田赋收入已突破百万石。

         4.财政危机应对: 面对财政困境,周显王采取了若干非常规手段试图缓解危机,包括: 卖官鬻爵:出售“天子卿士”等虚职,每级售价约万钱,但实际效果有限,未能从根本上改善财政状况。

       5.借贷募兵:为应对来自秦国的军事威胁,向洛阳富商借贷募兵,导致“债台高筑”,进一步加剧财政压力。 财政支出结构:

        6.王室维持:年消耗粮食约2至3万石,占总财政支出的70%以上,主要用于宫廷日常运作和贵族俸禄。

        7.军事开支: 常备军维持费用不足5000石/年,仅为战国七雄平均水平的百分之一。

        8.战时临时征兵成本高昂,例如周赧王伐秦时,每千兵的动员费用高达30万钱,是当时市场价的三倍。 二、军事实力的量化分析

          军队规模与构成: 周显王时期的军事力量已严重削弱,仅能维持一支规模较小的卫戍部队:

          1.常备军:约3000至5000人,以步兵为主,缺乏成建制的车兵或骑兵部队。 与同期强国相比,魏国“武卒”精锐部队已达五万人,秦国“锐士”数量更是超过十万人。

          2.动员能力: 在战时紧急情况下,周王室最多可临时征发1至2万人,但这些部队普遍缺乏训练、装备落后。 相较之下,战国七雄在单次大规模战役中即可动员10至30万人,如著名的长平之战。

      军事技术与后勤保障:

       1.装备水平: 兵器仍以青铜为主,铁器普及率不足10%,远低于楚国的50%。 战车数量仅存不足50乘,而春秋初期周王室曾拥有千乘战车。

        2.后勤能力: 粮草储备仅能支撑一个月的作战需求,远低于战国七雄平均半年的储备量。 运输效率低下,损耗率高达80%,相比之下,秦国通过“直道”系统将损耗率控制在30%以内。

三、与战国七雄的对比

      通过关键指标对比可见,周王室的综合实力已远远落后于战国七雄:

|王畿面积 :周王室>约200里²,战国七雄>5000—10000里² |

|年财政收入:周王室> 数万石粮食+少量钱币 ,战国七雄>百万石粮食+千万钱 

 常备军规模: 周王室>3000—5000人 ,战国七雄> 5—10万人 

|单兵成本 : 周王室>10石粮食/年 ,战国七雄> 30石粮食+2000钱/年 

|动员能力 :周王室>1—2万人(临时) ,战国七雄>10—30万人(常态化)

四、财政与军力的恶性循环

        1.结构性困境: 周王室的衰落呈现出典型的财政与军事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王畿萎缩导致财政收入锐减,进而无力维持军队建设,最终加剧诸侯对王畿的蚕食。 周显王虽尝试通过外交手段(如承认秦惠文王称王)换取和平空间,但整体上收效甚微,无法扭转大势。

        2.历史地位: 周显王时期标志着周王室彻底沦为象征性政权,其财政与军事实力已远不及战国时期的中等诸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国七雄通过变法(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建立了财政与军事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了国家实力的跃升。而周王室因制度守旧、改革乏力,最终未能实现转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诸侯称王(《战国策》卷八)

           公元前344年,  魏惠王率先称王后,秦、齐等国纷纷效仿,周天子的权威彻底崩塌,王室地位形同虚设。 总体而言,周显王姬扁的执政时期是周王室进一步衰落的缩影。他所采取的种种举措多具象征意义,难以对诸侯割据、强国争霸的局面产生实质影响。王室的权力不断削弱,最终沦为政治边缘角色,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至此名存实亡。

一、进程与推进

       1.首开先例: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先称王,打破了自西周以来“天子称王”的传统礼制规范,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正式称王的诸侯。此举不仅标志着诸侯国政治地位的跃升,也开启了挑战周王室权威的历史进程。

         2.连锁反应:魏国称王之后,其他强国纷纷效仿。公元前334年,齐威王称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正式称王;

         3.公元前323年,韩、赵、燕、中山四国与魏国联合发起“相王”运动,五国共同称王,形成诸侯并立、周王室彻底边缘化的局面。

二、应对与妥协

           面对诸侯称王的汹涌浪潮,周显王虽试图维护王室尊严,但因国力衰微,仅能采取象征性举措与外交手段加以应对。

       1.象征性抵抗:对于魏惠王称王之举,周王室虽表示不满,却无力制止,最终只能默许其行为,显示出周天子权威的实质性衰退。

       2.外交妥协:为维持与强国的表面关系,周王室采取赐胙(祭祀用肉,)等礼仪性手段,试图维系与诸侯国的名义联系。例如,公元前364年祝贺秦献公称伯,公元前359年致胙(《说文解字》“祭福肉也”)。于秦孝公,公元前328年祝贺秦惠文王称王。这些行为虽延续了周礼传统,实则已沦为政治象征。

三、历史影响

         诸侯称王不仅是政治地位的提升,更意味着列国彻底摆脱周礼约束,进入以兼并为核心的争霸阶段。

         1.礼制崩塌:随着“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洛阳周边的成周王宫一隅,昔日“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

          2.政权特征转变:各国称王标志着“尊王攘夷”这一传统政治口号的终结,列国开始以武力扩张为主要手段,进入赤裸裸的兼并战争时代。

四、王室的衰落

         周显王在位长达48年,见证了周王室权威的持续衰落。至其晚年,王室已完全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力。其子周慎靓王继位后(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5年),五国“相王”事件进一步将周天子推向历史的边缘,使其彻底沦为诸侯争霸的背景角色。 这段历史不仅是东周王朝走向终结的前奏,更是中国由宗法封建向中央集权过渡的重要阶段,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政治与制度基础。

 

【历史评价】

         东周王室的权威进一步衰落,彻底沦为诸侯国的附庸,仅保有名义上的天子地位。这一阶段的统治,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最终瓦解,也宣告了中央王权对诸侯实际控制力的完全丧失。与此同时,战国七雄之间的争霸格局日益成熟,各国纷纷展开激烈的军事与外交较量,竞相扩张势力、谋求霸权。而昔日至高无上的王室却已无力参与其中,只能作为旁观者,见证诸侯争霸的风云变幻。

 

【史料记载】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了周显王继位的背景及其在位期间周王室进一步分裂的历史,同时也涉及诸侯国相继称王、挑战周天子权威的重要事件。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东周时期中央王权的衰落提供了重要线索。

       《资治通鉴》(战国部分)则对周显王时期发生的多场重大战役进行了详细记录,如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激烈程度。同时,书中也描述了周显王与各大诸侯国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王室在政治格局中逐渐边缘化的趋势。

         《战国策》则侧重记录了周显王时期的外交活动,包括赐予秦君胙肉、对齐威王的当面斥责等事件,体现了周王室在试图维持自身权威和尊严方面的努力,尽管其实力已大不如前。

          《吕氏春秋》虽非正史,但其中也提及在周王室衰落的大背景下,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局势,间接反映了周显王执政时期的政治生态和权力变迁。

         《竹书纪年》(今本)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周显王在位期间的年表信息及部分事件的细节内容,为研究其执政时间与历史事件提供了参考依据。

      《水经注》(郦道元注)虽以地理为主要内容,但通过其对河流与城池变迁的记载,也间接反映了东周时期周王室分裂后的领土变化,为理解周显王时期的历史背景提供了地理视角的补充。

 

【家庭成员】

祖父:周威烈王姬午,,东周第二十任君主

父亲:周安王姬骄,东周第二十一任君主 

兄弟:周烈王姬喜,东周第二十二任君主

儿子:周慎靓王姬定 ,东周第二十四任君主


【姬扁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二十一世】季历,【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二十九世】姬囏,【三十世】姬燮,【三十一世】姬胡,【三十二世】姬静,【三十三世】姬宫湦

【三十四世】姬宜臼,东周第一任君主

【三十五世】姬洩,【三十六世】姬林,【三十七世】姬佗,【三十八世】姬胡齐,【三十九世】姬阆,【四十世】姬郑,【四十一世】姬壬臣,【四十二世】姬瑜 ,【四十三世】姬夷,【四十四世】姬泄心

【四十五世】姬贵,【四十六世】姬匄,【四十七世】姬仁,【四十八世】姬介

【四十九世】姬嵬,【五十世】姬午

【五十一世】姬骄(儿子:1姬喜,2.姬扁

 

【五十二世】姬扁(生一子,姬定

 
【其他阅读】
===========

姬扁(jī‌ ‌biǎn‌)~东周第二十三任君主(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21年在位)

2025年8月18日 16:16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东周    姬扁(jī‌ ‌biǎn‌)~东周第二十三任君主(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21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