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季历)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商朝

本名:姬历

字:季

别名:季历、‍公季、王季、周王季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周原(今陕西宝鸡)
主要成就:励精图治,抵抗戎狄
战略目标‌:征伐山西、河套地区戎狄,扫除周族东进障碍‌

关键战役‌:
1.击败西落鬼戎
2.征服燕京之戎
3.攻灭余无之戎


【个人简介】

           季历,字季,名历,又称公季、王季,是周族早期的重要首领之一,位列周族先公。他是周太王古公亶父与夫人太姜所生的第三子,吴太伯与仲雍的同父同母弟。季历娶贤德之女太任为妻,生下周文王姬昌,因此成为周武王姬发与周公旦的祖父。 据传,季历之子姬昌出生时天现祥瑞,预示着非凡的征兆。周太王古公亶父因此认为,未来的国家兴盛将寄托于姬昌身上。为了顺利实现权力的传承,古公决定先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给姬昌。这一决定奠定了周族政权顺利更替的基础。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承王位,史称“公季”。在位期间,季历以仁德治国,施行宽政,深得民心,四方诸侯纷纷归附,周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他亦重视与商王朝的外交关系,曾亲自前往朝拜商王武乙,获得丰厚赏赐,展现了其政治智慧。 不仅如此,季历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多次率军征讨周边的戎狄部落,屡战屡胜,为周族拓展了大量土地,也有效肃清了外部威胁。因战功卓著,他被商王文丁任命为“牧师”,即西部诸侯的统领,地位显赫一时。 在一次对翳徒之戎的战役中,季历大获全胜,并将战果献于商王文丁。此举虽受到嘉奖,却也引起了文丁的警惕与猜忌。随着周族势力日益壮大,文丁对季历心生忌惮,最终将其囚禁,季历因此含冤而亡。他被安葬于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后由其孙周武王姬发追封为“王季”。

         季历在位期间,长期在山西一带征战,不仅扩大了周族的疆域,也极大地增强了周人的实力,为日后周武王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最终因商王猜忌而被害,这一事件也标志着商周之间的信任开始破裂,成为商周关系走向对立的重要转折点。季历以忠诚与功绩赢得了后世的敬仰,其生平不仅体现了周族崛起的历史轨迹,也揭示了权力更迭中的复杂与残酷。

 

 

 

【人物生平】

幼年时期

         季历,本名“历”,“季”字表示其在兄弟中的排行。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长幼次序,“季”即为最小之意。季历是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的第三子,母亲为太姜,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他的两位兄长分别是太伯(亦作泰伯)与虞仲。

         据《史记·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周部落的奠基者古公亶父认为自己的小儿子季历最为贤明,更令人欣喜的是,季历之子姬昌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气质与圣瑞之兆。古公亶父曾感慨道:“我之后代中若有能成就大业者,大概就是姬昌吧!”太伯与虞仲得知父亲有意传位于季历,以便将来能顺利传位于姬昌,于是主动避让,远走荆蛮之地。他们依当地风俗,剪短头发、纹身刻体,彻底融入当地文化,以此表明不再继承王位的决心,从而成全了季历的继位之路。

 

继位称霸

          公元前约1157年,即商王祖甲二十八年,季历正式继位,史称“公季”。其子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尊其为“王季”,亦称“周王季”。与此同时,太伯与虞仲则在太湖流域建立了吴国,开创了吴文化的历史篇章。 季历继位后,秉承父亲古公亶父的治国理念,致力于发展农业,推行仁政,广施德政,赢得了百姓的拥戴与诸侯的归附。在他的治理下,周部族逐渐走向强盛,成为西方地区的重要势力。商王也正式承认季历为西方诸侯的领袖,封其为“西伯”,赋予其统御西部诸侯的权力。

         在商王武乙在位期间,季历进一步加强与商王朝的政治联系,不仅与商朝贵族任氏通婚,迎娶太任为妻,还积极吸收商文化的先进理念,提升周部族的政治与文化水平。与此同时,季历对外采取强硬的军事扩张策略,对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多次征讨,不断扩充军事实力,使周部族在西方地区迅速崛起。

          根据《竹书纪年》古本记载,武乙时期,季历曾率军讨伐西落鬼戎,俘虏了十二位狄王,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到了商王文丁在位时期,季历继续对外用兵:文丁四年(约前1108年),他征伐燕京之戎;同年又击败余无之戎;文丁七年(约前1104年)破始呼之戎;至文丁十一年(约前1099年),又大败翳徒之戎,屡建战功,声威远播。 因战功卓著,商王文丁(亦称太丁)授予季历“牧师”之职,即为商朝西部诸侯之长,统领众部。季历通过多次征战,击退了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缴获大量战利品,并俘虏众多敌军,使周部族的实力与地位大幅提升,稳固了其在渭水中游地区的统治。 随着周部族的日益强盛,越来越多的诸侯前来归附,周逐渐成为商朝西部最强大的方国。此外,季历还与挚仲氏联姻,进一步拓展了周部族的政治影响力,使其势力范围扩展至今河南西部一带。

 

遭忌被杀

          然而,周部族的迅速崛起也引起了商王朝的警惕与不安。为了遏制周族的发展,商王文丁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至殷都,表面上授予其“方伯”称号,号称“周西伯”,实则将其软禁。不久之后,季历便在殷都被杀害。 季历的被害不仅是其个人命运的悲剧,也预示了周商之间矛盾的加剧,为后来周武王伐纣、推翻商朝统治埋下了伏笔。

           季历以其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为周部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子姬昌(周文王)继承遗志,最终将周朝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季历作为周朝兴起的关键人物,其功绩与影响深远,值得后人铭记与敬仰。


 

【为政举措 】

        政治方面: 季历在位期间,以仁德治国,笃行义举,深受百姓爱戴。他积极领导部落兴修水利,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农耕技术的发展,极大提升了粮食产量与土地利用率,为周族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的治理下,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周部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军事方面: 在商王武乙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季历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亲率周军,对长期威胁周地安全的西落鬼戎(今陕西北部至内蒙古河套一带)发动了决定性战役。西落鬼戎是北方强悍游牧部族鬼方的一支,迁徙至西部后频繁侵扰商朝与周地,掠夺人口与财物,严重威胁边境安全。 季历继承父亲古公的遗志,致力于拓展疆域、增强国力。武乙三十四年,季历前往朝拜商王武乙,获得丰厚赏赐——土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并迎娶商境内挚国任姓女子为妻,赢得了商王朝的政治支持。次年,即武乙三十五年,季历调集大批精锐周军,发动对西落鬼戎的讨伐战争。经过激战,周军大获全胜,俘获敌方二十位部落首领,彻底击溃其军事力量,不仅保卫了周国边境安全,也有效维护了商朝西部的稳定与和平。

 

         文化方面: 季历继位后,继承并发扬古公的治国理念,注重文化传承与发展。他积极与商王朝贵族通婚,吸收先进的商文化,推动周部落在礼仪制度、社会组织、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进步。这种文化融合不仅提升了周族的整体文明水平,也为日后周人建立更强大的国家体制奠定了基础。

 

            外交方面: 在外交策略上,季历善于运用联盟手段,进一步巩固了周与羌族的联盟关系,形成对周边其他部族的战略优势。面对周部落日益壮大的局势,商王朝虽有所警惕,但也意识到季历在抵御戎狄侵扰方面的巨大作用。因此,殷商采取了牵制与笼络相结合的策略,将事实上已由周人控制的岐邑正式赐予季历,以期利用其力量对抗与商关系恶化的戎狄势力。

            通过这一系列政治、军事、文化与外交举措,季历不仅稳固了周族的内部发展,也大大提升了周在商朝西部的政治地位,为后来周文王、周武王最终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轶事典故】

          周文王姬昌的诞生与季历之死**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周族的崛起与兴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杰出领袖的奋斗与牺牲。而其中,周文王姬昌的诞生及其父季历的悲剧命运,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与历史深意。

                季历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第三子,他的妻子太妊是一位品行高洁、德行出众的女性,深受古公的喜爱。在某年秋天,太妊诞下一名男婴,正当此时,一只红色的鸟儿飞来,落在她的窗前。鸟儿口中衔着一块写满吉语的缣帛,上面写道:“平时处事以小心谨慎压抑住疏忽怠惰,才能保证事事成功;如果疏忽怠惰压住了小心谨慎,事情就会失败。做事情不努力争取做好,就要前功尽弃。唯有小心谨慎、自强不息,才能千秋万代不出差错。”这被视为吉兆,古公亶父见此祥瑞,欣喜不已,亲自为这个孩子取名“昌”,寓意光耀昌盛,这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

               姬昌自幼聪慧异常,相貌堂堂,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展现出非凡的气质与王者风范。因此,古公亶父对他格外宠爱,并曾感叹:“我这一世,当有振兴周族之人,恐怕就是这个孩子吧!”然而,按照当时周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而季历排行最小,自然不在继承之列,姬昌也因此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古公亶父虽然不愿违背传统,但内心又十分希望将王位传给姬昌。于是,他希望通过让季历继承王位,再由季历传给姬昌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

              为此,他特意为季历取名“历”,寓意“经历”,即希望季历只是过渡,之后能将王位传给昌。 然而,这种想法引起了两位长子——太伯和虞仲的关注。他们深知父亲的心意,为了成全季历与姬昌,便主动避让王位。起初,他们假称外出采药,前往南岳衡山,后又远走荆蛮之地。在那片远离中原的蛮夷之地,他们断发文身,改从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深受当地人民爱戴,被推举为首领。他们在吴地(今江苏无锡)建立城邦,开创了吴国,成为吴国的始祖。

           太伯与虞仲多次避让王位,甚至在古公病重时返回探望,季历也诚恳让位,但他们坚决不受。最终,他们再次返回荆蛮,彻底融入当地文化,以“刑余之人”自称,表示自己已不再适合继承宗庙社稷。太伯曾传话说:“我已至句吴,改从吴人断发文身之俗,已是刑余之人,再无资格担当宗庙之主。” 在太伯、虞仲的谦让之下,季历顺利继位,成为周族的领袖。

            他继承了古公的治国方略,对内发展农业,对外团结诸侯,使周族日益强盛。他还多次率军征讨西部的鬼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等部落,击退了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地位。 为了争取强大的商王朝的支持,季历于商王武乙三十四年亲自前往商都朝歌觐见武乙。此举受到武乙的赞赏,赏赐他三十里的土地、十双玉璧和八匹骏马。

             有了商王朝的支持,季历开始对长期侵扰周地的戎狄发动反击。次年,他率军征讨西落鬼戎,大获全胜,俘虏了十二个部落首领,极大地提升了周族的威望与实力。

          商王文丁继位后,因需集中精力应对国内的神职势力,继续沿用武乙时期的怀柔政策对待周族。季历趁此良机,继续对外用兵,征讨山西长治地区的余吾戎,取得胜利,并向文丁报捷。文丁大喜,封季历为“牧师”,即地方伯长,授予其专征伐之权。

             此后,季历又相继击败始呼戎、翳徒戎,并将三名翳徒戎首领押送至朝歌献捷。 然而,随着季历的声望与实力不断上升,文丁开始感到威胁。他担心周族的崛起会动摇商王朝的统治根基,于是突然下令将季历囚禁。季历本无反叛之意,却因受此打击而忧愤交加,最终死于朝歌。

                《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文丁杀季历”,便是对此事件的概括。 季历之死,成为周族与商王朝关系恶化的转折点,也为姬昌日后继承父志、积蓄力量、最终奠定周朝基业埋下了伏笔。这段历史,不仅体现了古代王位继承的复杂性,更展现了亲情、责任与国家命运之间的深刻纠葛。

 

 


 

 

【人物争议】

         在探讨周初历史的过程中,关于周族早期君位继承制度的争议,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关于古公亶父为何选择季历为继承人,并最终意图将王位传给季历之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这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古公亶父有三子:太伯、虞仲与季历。在考虑继承人时,他最终选择了季历,并有意将王位最终传给季历之子昌。太伯与虞仲得知父亲的意图后,为了避免兄弟之间因权力而生争端,主动“文身断发”,远走荆蛮,以示让位之意。这一说法强调了古公对昌的特别期许,认为昌有“圣瑞”,将来能够振兴周族。

           《左传·僖公五年》中宫之奇对虞公的谈话则提供了另一种解读。他指出:“太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也就是说,太伯未能继承王位,是因为他未遵从父亲的意愿。这一说法与《史记》的叙述有所不同,暗示古公并非一开始就确定要越过长子太伯,而是希望三子依次继位,最终传位于昌。 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左传》的记载更符合当时殷商时期的继承制度。按照殷礼,君位继承通常采用兄弟相及的方式,即兄终弟及,最后再传子。

             因此,古公可能原计划是让太伯、虞仲、季历依次继位,最终由季历将王位传给其子昌。但太伯与虞仲不愿成为过渡性质的君主,因此选择出走,主动放弃继承权。

              值得注意的是,《逸周书·世俘解》中所记载的周克商后的祭祀制度,也为这一推论提供了旁证。它表明在周族早期,确实存在兄弟相承、以传其子的制度安排。 那么,古公为何最终倾向于将王位传至孙昌呢?

           《史记》中提到,古公观察到昌有“圣瑞”,预示其将来必有大成。此外,季历之妻太任被称作“贤妇人”,而季历本人也被誉为“贤者”。这些描述固然带有后世的道德化修饰,但也反映了周人对昌出身与背景的高度重视。 清人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曾质疑“圣瑞”之说,认为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不可能真有什么神异之处。但如果我们将视角从德行转向出身,便能更清晰地理解“圣子”、“圣瑞”的含义。季历之妻太任出身于殷商贵族,是商族挚仲氏之女。她的身份地位极为显赫,这无疑提升了季历在周族中的地位,也使得其子昌具有了高贵的血统。

            《诗经·大雅·大明》中,周人对季历与太任的婚姻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 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 太任有身,生此文王。 诗中明确指出,太任来自殷商,是“大邑商”的贵族女子。尽管后世儒者多将其解释为夏族车正挚仲氏之后,但结合《逸周书·商誓解》中提到的“执”氏与“挚”族的关系,以及裘锡圭先生的研究,太任应为殷商贵族挚氏的一支,属于商王畿内的显赫家族。 顾颉刚先生也曾指出,王季之妻来自殷商,虽非王族,但亦为商畿内诸侯之女。这一联姻不仅提升了季历在周族中的地位,也为周族赢得了与商王朝建立密切联系的机会。在政治格局尚不稳定、周族尚处于方国阶段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联姻无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因此,古公选择季历为继承人,并最终意图传位于昌,其背后既有对继承制度的考量,也有对政治格局的深思熟虑。通过兄弟相及、最终传子的方式,不仅避免了家族内部的纷争,也借助季历与太任的婚姻,提升了周族的地位,为日后周文王、周武王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周族早期的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政治、血缘与文化因素的变化而调整。太伯与虞仲的让位,既体现了早期宗法制度中的“让德”精神,也反映出周族内部权力更迭的复杂性。而季历之所以被选中,除了其个人品行外,更关键的是其妻太任的殷商背景所带来的政治优势。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周族从一个边地小邦向中原霸主的转变,也为后来的周朝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历史文献索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整理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历史文献索引,供研究者与历史爱好者参考查阅。 

         1.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作者:(汉代)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其中《周本纪第四》详尽记载了周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涵盖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先秦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2.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内容记载了从夏朝至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该书因刻于竹简之上而得名,其史料价值极高,尤其在补充和印证《史记》等正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持续更新与完善文献索引内容,力求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权威的历史资料资源。 --- 如需进一步美化排版或添加分类,请告知我具体需求。

 


【家族世系】

001.燧人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玄嚣),蟜极,帝喾,生5子,008.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二十一世(3.季历 是后稷的后裔.....)见下详细世系...


08【后稷】[上古]
09.儿子:不窋[商]
10.孙子:鞠[商]
11.曾孙:公刘[商]
12.玄孙:庆节[商]


12.【庆节】[商]
13.儿子:皇仆[商]
14.孙子:差弗[商]
15.曾孙:毁隃[商]
16.玄孙:公非[商]


16.【公非】[商]
17.儿子:高圉
18.孙子:亚圉
19.曾孙:公叔祖类
20.玄孙:周太王姬亶 古公亶父


20.【周太王姬亶】生三子
儿子:21.3季历【后人较多.另表

021.【3.季历】内详........
21.1吴太伯 春秋吴国君主
21.2仲雍 吴国第二代君主【生一子】

 

 

【季历世系】

019.爷爷:公叔祖类

020.父亲:周太王姬亶 古公亶父

21.【季历】生三子
儿子:
22.1周文王姬昌 (前1152~前1056) 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生十子)
22.2虢叔
22.3虢仲

 

【其他阅读】

【第八代】008.五兄弟:之一【2.契】的后裔,【第二十一代】021.商汤(名履)商朝开国君主【生三子.长:太丁,次.外丙 ,三.仲壬】

002.【朝代帝王世系

001.【全国省市简介

===========

021. 3.季历~商朝末年周族首领

2022年12月30日 22:29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上古 三皇五帝    021. 3.季历~商朝末年周族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