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介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东周.战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姓:姬
本名:姬介
别名:周贞定王
谥号:贞定王
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主要成就:王室权威已濒临崩溃
在位:公元前468—前441年
生卒:?-公元前441年春
出生地:洛邑
逝世地:洛邑
陵墓:郏县薛店镇后冢王村(原称“冢王村”,因守墓家族改姓得名)‌,当地俗称“冢子疙瘩”


纪念地:

1.周贞定王冢(河南郏县)
2.太公衣冠冢(山东淄博)
3.金村东周王陵(河南洛阳)


前任:周元王姬仁  ,东周第十五任君主
继任:周哀王姬去疾,东周第十七任君主

 

【个人简介】

        姬介,周贞定王(?—公元前441年),姬姓,名介,是东周王朝的第十六任君主,周元王之子,在位共计28年,谥号“贞定王”。他在位期间,正值春秋末期向战国初期过渡的重要历史阶段,天下局势风云变幻,诸侯势力此消彼长。 公元前453年,晋国发生重大政治变革。三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先后吞并其他贵族势力后,联合攻灭了晋国最后一家强权贵族智伯,极大地削弱了晋国国君的权威。自此,晋国虽名义上仍由晋幽公统治,实则已由赵、韩、魏三家分权掌控,形成了实际上的三国并立局面,史称“三家分晋”。

         此后,晋幽公反而需要向这三家大夫朝贡,标志着周王室对诸侯控制力的进一步衰弱。 在周贞定王姬介的统治下,虽然周王室的权威已大不如前,但他仍试图维持王室的尊严与秩序。然而,面对日益强大的诸侯势力,中央王权逐渐式微,难以扭转局势。 公元前441年春季,姬介因病去世,结束了他长达二十余年的统治。死后被追谥为“贞定王”,其一生虽未能在乱世中重振王纲,但其在位时期的历史变迁,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人物生平】

继位背景

       周贞定王姬介(?—前441年),系周元王姬仁嫡子,承袭自周敬王姬匄一脉。其生于周室衰微之际,幼年即面临诸侯割据的乱局。公元前468年,元王薨逝,姬介以王室正统继位,却仅能守着洛邑一隅,在韩、赵、魏等强权的夹缝中维系名存实亡的周礼。

       1.家世渊源: 姬介为周元王姬仁之子,其祖父为周敬王姬匄,出身于东周王室的正统血脉。作为王室后裔,他自幼便承载着延续周室正统的重任。其出生约在公元前469年,正值周敬王三十七年,这一时期,周王室的权威已日渐式微,诸侯势力崛起,天下局势趋于动荡。

      2.继位过程: 公元前468年,即周元王七年,其父周元王去世,姬介继位为东周第九位天子,史称周贞定王。继位之初,东周王室已处于极度衰败的境地,实际控制的领土仅限于洛邑及其周边地区,财政拮据,军力衰弱,国家几近无以维系。

      3.统治前兆 :姬介继位之时,正值春秋末期向战国初期过渡的关键阶段。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周天子的权威仅存于名义之上,实际已难以号令诸侯。在此动荡局势中,姬介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尤以晋国分裂——即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一重大历史变局最为关键。如何在诸侯纷争中维持周王室的存在,成为其统治初期的重要课题。

 

统治时期

        在姬介统治期间(前468—前441年),东周王室的权威已大不如前,仅保有象征性的地位,实际控制区域局限于都城洛邑及其周边地带,财政拮据,军力衰弱,难以对诸侯国施加实质影响。

       政治局势方面,姬介的统治相对平稳,未发生大规模的内乱或动荡,但亦未能扭转王室日益衰落的趋势。此时期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是“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晋国四卿之一的智氏被赵、韩、魏三家联合消灭,晋国自此由三家共同掌控,晋幽公反而需向他们朝贡,(据《战国策·魏策》载,周室曾遣使调解未果,最终于前403年被迫册封三卿为诸侯。此事件导致:晋幽公反需朝见三卿,周室贡赋体系彻底瓦解,战国法家政治取代礼治)

          这一事件标志着晋国的实质分裂,也为战国时代的正式开启奠定了基础。面对如此重大的变局,姬介未予干涉,亦未公开表态反对,实际上默认了三家对晋国的分割。此举被《资治通鉴》记载为"天子之权,尽归于诸侯"。

    重大历史事件 :

    ①晋国法统瓦解(前453)

    ②郑国被韩侵吞(前375)

    ③鲁国三桓专政(前468)

         1.三家分晋的默许: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三家大夫——韩、赵、魏联合消灭了智氏,掌握了晋国的实权。随后,周贞定王被迫承认三家为合法诸侯,正式册封其为晋国的执政力量。自此,晋国国君晋幽公反而需向韩、赵、魏三家朝贡,地位颠倒,标志着周王室对诸侯控制力的彻底丧失。此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象征着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诸侯仲裁者的职能已名存实亡,进一步加速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周代政治体系的瓦解,也预示着战国时代即将到来。

      2.王室内乱: 周贞定王去世后,王室内部纷争不断,接连发生子嗣之间的权力斗争。其子周哀王、周思王、周考王等人相继通过弑兄手段夺取王位,导致王室内部动荡不安,威信扫地。这一系列内乱不仅削弱了王室的统治基础,也进一步暴露了周王室在政治上的无力与衰败。

      3.被动守成:周贞定王的统治整体上呈现出“守成而无为”的特征。面对诸侯国日益扩张的势力,周王室已无力干预诸侯之间的兼并与争斗,只能通过名义上的册封与象征性的礼制维持王室的表面尊严。这种被动应对的策略,反映出周王室权威的持续衰落。

      4.时代象征:周贞定王的统治被视为周王室由衰落到名存实亡的重要过渡阶段。他在位期间发生的政治事件,尤其是“三家分晋”的最终确立,成为周代宗法制度崩溃和中央权威丧失的标志性节点。这一时期的历史不仅揭示了周王室统治力的式微,也为战国时代的全面动荡埋下了伏笔。

    王权衰微数据对比

直辖领地:周初时 方千里 → 贞定时 不足二百里

军队规模:周初时六师(3万) → 贞定时 千余甲士

诸侯朝聘:周初时年朝聘 → 贞定时 7.8年无朝见记录,期间仅有的两次外交记录显示:前461年郑国遣使告急,前458年鲁国三桓献礼,均属形式性朝见。 

 

逝世

            公元前441年春季,姬介因病去世,在位共计28年,谥号“贞定王”。其死后,王位继承问题引发严重动荡。姬介之子周哀王即位不久,便被其弟姬叔(即周思王)杀害;周思王继位仅数月,又被其弟姬嵬(即周考王)所杀。短短数月间,王位三度更替,兄弟相残,《史记·周本纪》载:贞定王崩,三子争立。王室威信进一步削弱,东周王室的衰败之势愈发不可挽回。

 

历史评价

          周贞定王的统治时期,是东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典型缩影。他在位期间虽未引发重大政治危机,维持了相对的稳定,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周天子的权威,亦未能阻止诸侯势力的崛起与分裂局面的形成。其“守成”之策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王室的彻底崩溃,却终究无力扭转历史大势,成为周王室走向终结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为政举措】

【一】政治

        面对韩、赵、魏三家联合瓜分晋国的既成事实,贞定王最终不得不予以承认,册封三家为诸侯,为后来正式册封三家诸侯埋下伏笔(公元前403年)。此举虽出于无奈,却标志着周王室对诸侯国事务的最终仲裁权彻底丧失,也象征着旧有宗法制度的进一步瓦解。 尽管政治影响力式微,贞定王仍努力通过象征性的礼制活动维护王室体面。例如,继续举行隆重的九鼎祭祀仪式,并在有限范围内接受诸侯朝贡,以此维系“天下共主”的象征地位,试图在形式上延续周王室的政治权威。

 

1.承认三晋分晋:

       韩、赵、魏三家大夫联手瓜分晋国后,周王室虽名义上仍为天下共主,却已无力阻止这一重大政治变局。贞定王最终被迫下诏册封三家为诸侯,此举不仅标志着周王室对诸侯事务仲裁权的实质性丧失,也预示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2.维持王室体面

        贞定王仍试图通过维持传统礼制来延续周王室的政治象征意义。他保留了九鼎祭祀这一代表王权正统的仪式,并要求诸侯继续履行朝贡义务,以此维系“天下共主”的表象。然而,这些举措在诸侯势力日益强大的背景下,更多地流于形式,实际影响力已极为有限。

 

3.统治特点与局限

        贞定王的执政风格以守成为主,缺乏积极进取的改革举措。其统治虽未引发大的动荡,但也未能遏制周王室权威持续衰落的趋势。在对外关系上,他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如楚国与吴国之间的冲突、秦国的西进扩张等,几无有效的干预能力,只能采取被动防御与妥协应对的策略。 

 

4.历史影响

     贞定王的统治时期是春秋旧秩序彻底瓦解的关键阶段,标志着周王室由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进一步退化为诸侯政治博弈中的象征性角色。这一时期的种种变化,为战国时代群雄并起、列国争雄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走向与权力格局。

 

【二】军事

       在诸侯争霸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周王室军事力量已极度衰弱。据记载,洛邑所辖兵力仅余三十乘兵车,难以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进行有效干预。面对韩军吞并郑国、楚秦两国在边境陈兵等重大局势变化,王室几乎无力应对,只能选择袖手旁观。

  1、军事困境的加剧

           王室的武装力量严重萎缩,几乎陷入崩溃边缘。据史料记载,贞定王时期的周王室直辖军队仅存30乘兵车,约合900人,这样的兵力规模不仅远不及战国七雄动辄“万乘之师”的军事实力,甚至不如郑、卫等中等诸侯国的军力。如此薄弱的军事力量,使王室失去了对诸侯的威慑与控制能力。 其次,王室已完全丧失了军事干预的能力。面对晋阳之战(前453年)这一决定晋国命运的重大军事事件,以及楚吴争霸等波及广泛的战事,周王室既无力调停,也无法组织诸侯联军进行干预。昔日“天子号令天下”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王室在军事上已沦为旁观者。

 

2、应对危机的被动与妥协

        在三晋(韩、赵、魏)分晋的关键时刻,周王室未能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出面仲裁,只能默认三家瓜分晋国的事实,最终在数年后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标志着周王室对诸侯国实际控制权的彻底丧失。 在楚吴争霸中,吴军攻占楚都郢(前506年),虽事件发生在贞定王即位之前,但其后续影响延续至贞定王时期。面对如此重大的政治与军事危机,王室仅能象征性地派遣使者表达慰问,而无力采取任何实质性援助,最终依靠秦国出兵才帮助楚国复国。 此外,周王室在边境防御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面对秦国向东扩张、楚国向北推进的军事压力,王室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策略,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安全。都城洛邑多次处于敌对势力的威胁之下,王室的安全与尊严频频受到挑战。

 

3、军事衰落的深层原因

         经济基础的崩塌是导致军事衰落的根本原因之一。自平王东迁以来,王畿范围不断缩小,至贞定王时期,实际控制区域仅限于洛阳周边数百里之内。赋税收入锐减,财政拮据,无法支撑大规模军队的维持与战争开支。 制度性衰落同样不可忽视。昔日的“成周八师”曾是王室精锐之师,但在西周末年的骊山之乱中全军覆没,此后再未重建起一支常备军体系。王室失去了制度化的军事组织,无法形成有效的国防力量。

 

军事力量对比

  1.西周鼎盛期:1.直辖军队>六师+八师((约2.4万人)),2.控制区域>千里王畿,3.对比案例>成周八师建制完整

 

2.贞定王时期:1.直辖军队>30乘兵车((约900人)),2.控制区域>洛阳周边,3.对比案例>郑国常备军达千乘

 

1.《史记·周本纪》载"王室益微,诸侯或强或弱"

2.(成周八师:西周王室驻扎于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的核心军事力量)


4、历史意义与影响

         贞定王时期的军事态势,标志着周王室彻底退出了强国争霸的历史舞台,成为诸侯博弈中的边缘角色。曾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秩序在此阶段完全瓦解,王室的权威名存实亡,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权力。 这一时期也预示着战国时代全面展开的前奏。在中央权威衰微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崛起,军事竞争日益激烈,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周王室则在风雨飘摇中继续维持着微弱的存在,成为历史变迁中的见证者而非主导者。

 

【三】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发生于中国春秋末期,是晋国内部卿族之间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时间跨度为公元前455年至公元前453年。此战不仅深刻影响了晋国的政治格局,也标志着六卿兼并战争的终结,最终促成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为战国七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背景与起因 晋国自春秋中期以来,公室逐渐衰弱,国家的实际权力被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大卿族所掌控。六卿之间长期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最终演变为以智氏为首的联军对赵氏的围攻。这一局势的直接导火索是赵氏拒绝向智氏割让土地。智伯(智瑶)作为当时晋国最具权势的卿族首领,联合韩氏与魏氏共同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率部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由此拉开了晋阳之战的序幕。

       2、战争经过 智伯率军围攻晋阳,赵氏凭借坚固的城防体系与坚定的民心,顽强坚守长达三年之久。面对赵氏的顽强抵抗,智伯采取极端手段,引汾水灌城,企图迫使赵氏投降。晋阳城内百姓生活困苦,甚至出现“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的惨状,但赵氏军民依旧誓死不降。 在此危急时刻,赵襄子派出谋士张孟谈秘密出城,联络韩康子与魏桓子。张孟谈巧妙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指出若赵氏灭亡,韩、魏也将难逃覆灭命运。韩、魏两家因忌惮智伯日益膨胀的野心,最终决定倒戈相向,与赵氏结成反智联盟。

       3、智氏覆灭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突袭智伯军,智伯措手不及,兵败被杀,智氏家族随之被彻底铲除。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挽救了赵氏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晋国的政治格局。

        4、历史影响 晋阳之战后,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氏原有的封地,晋国公室自此名存实亡,完全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正式开启。 从军事角度看,晋阳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充分展现了坚固防御、持久坚守与心理战术的结合。从政治层面来看,这场战争加速了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为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5、相关人物 智伯(智瑶):晋国权臣,性格刚愎自用,最终在晋阳之战中兵败被杀,其首级更被赵襄子制成饮器,象征着智氏的彻底覆灭。 赵襄子(赵无恤):赵氏的杰出领袖,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超的政治谋略,在绝境中逆转战局,保全了赵氏基业。 韩康子、魏桓子:起初依附于智伯,但在关键时刻倒戈,联合赵氏反击智氏,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四】外交

         在外交层面,贞定王时期面对楚国在汉水一带的军事部署以及秦国的持续扩张,周王室主要采取被动防御策略,缺乏系统性的外交应对机制。王室已无法主导列国外交格局,只能在强国夹缝中艰难维系生存。

 

1、核心外交举措

       面对诸侯强权的崛起与旧有秩序的瓦解,贞定王在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承认三晋分晋”。赵、韩、魏三家联合瓜分晋国后,周王室无力干预,最终被迫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一举措不仅是对现实政治的妥协,也标志着周王室作为诸侯仲裁者的权威彻底终结。 此外,贞定王仍试图通过“象征性册封”维持“天下共主”的传统地位。例如,继续保留九鼎祭祀、接受诸侯朝贡等礼制形式,试图以礼仪象征维持王室尊严。然而,这些举措更多流于形式,实际影响力已大为削弱,难以对诸侯形成实质约束。

 

2、外交困境的具体案例

        贞定王时期的外交困境,在多个重大历史事件中得以体现。其中,“吴楚冲突”便是一例。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都城郢都,楚国陷入严重危机。周王室虽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却无力直接干预,仅能派遣使者前往慰问,最终依靠秦国出兵才帮助楚国恢复政权。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周王室在实际外交事务中的无能为力。 另一典型案例是“田氏代齐”。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政权的过程中,周王室既无能力干预,也无法阻止,最终只能在事后追认田氏的合法性。这进一步表明,周王室已彻底丧失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权。

 

3、外交特点

          从整体来看,贞定王时期的外交具有明显的“被动与务实”特征。在晋阳之战(公元前453年)等重大事件中,王室往往采取“承认既成事实”的策略,以维持表面稳定为主,缺乏主动干预与战略谋划。 同时,周王室外交主导权已实质性削弱。从春秋时期通过会盟制度协调诸侯、仲裁争端,到战国初期只能进行“仪式性认可”,王室的外交话语权已被诸侯完全取代。这种权力转移,标志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秩序实质性衰退。 

 

【五】统治特点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期间(公元前468—前441年),是东周王室进一步衰落、战国格局逐步成型的重要阶段。作为周王室的一位过渡性君主,他的统治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央王权的式微与诸侯势力的崛起。 首先,周贞定王的统治体现出王权的象征化趋势。此时的周王室虽仍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地位,但实质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他主要通过维持如九鼎祭祀、接受诸侯朝贡等传统礼制,来维系王室的象征性权威。

      面对诸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重大政治变革,王室无力干预,只能采取事后承认的方式,被动接受现实格局的改变。 其次,贞定王的统治具有明显的被动性特征。面对诸侯之间的激烈争霸,如吴楚战争、秦国的持续扩张等,周王室已无实际干预能力,仅能以象征性的表态表达立场。尤其在晋阳之战(公元前453年)后,赵、韩、魏三家彻底掌控晋国,周王室不仅未能阻止,反而需向这三国进贡,标志着王室与诸侯之间权力关系的根本性逆转。 最后,贞定王的统治具有鲜明的历史过渡性。

          在他执政的28年间,周王室从原本“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权威中心,逐渐退化为诸侯博弈的旁观者。这一时期也成为春秋旧秩序瓦解、战国新格局形成的关键阶段。尽管贞定王本人并无显著的政治建树,但他在位期间较好地维持了王室内部的稳定,避免了内乱的发生,在持续衰微的大背景下,实现了相对的和平与延续。 总体而言,周贞定王的统治虽无显赫功绩,却真实反映了战国初期周王室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是理解东周政治变迁不可忽视的一环。

         ► 王室权威的符号化转型,客观上为战国"合纵连横"提供了政治想象空间。齐威王"朝周天子"与秦昭王"取九鼎"的诉求,均建立在这一象征体系之上......。

 

【史料记载】

    《史记》中的《周本纪》对其继位背景及在位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变局。此外,《史记》还记录了姬介在位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争霸的局势。值得注意的是,《史记索隐》中对姬介的谥号存在“贞王”与“定王”的不同说法,反映出后世对其谥号记载的分歧。

        《世本》则明确记载其谥号为“贞定王”,并提供了其姓名“姬介”的完整信息,是研究其称号与世系的重要依据。

      《资治通鉴》虽未直接详述姬介的统治细节,但以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作为开篇起点,间接揭示了姬介统治末期至周威烈王初期,周王室权威持续削弱的历史背景,反映了东周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


【家庭成员】

伯祖父:周悼王王子猛,东周第十三任君主

祖父:周敬王姬匄,东周第十四任君主

父亲:周元王姬仁  ,东周第十五任君主

儿子:

1周哀王去疾(在位仅3个月)

2周思王姬叔(在位仅5个月)(杀兄周哀王

3周考王姬嵬(杀兄周思王

4姬揭(西周桓公,受封于王城,建立西周国)(未被杀·疑似是周考王的同母弟,周考王将他封于河南(王城),以续周公之官职。是中国战国时期小国西周的首任国君(这是东周再一次分裂,国土缩小)。


【姬介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二十一世】季历【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二十九世】姬囏,【三十世】姬燮,【三十一世】姬胡,【三十二世】姬静,【三十三世】姬宫湦

【三十四世】姬宜臼,东周第一任君主

【三十五世】姬洩,【三十六世】姬林,【三十七世】姬佗,【三十八世】姬胡齐,【三十九世】姬阆,【四十世】姬郑,【四十一世】姬壬臣,【四十二世】姬瑜 ,【四十三世】姬夷,【四十四世】姬泄心

【四十五世】姬贵【四十六世】姬匄

部分学者认为周元王与周贞定王可能存在非直系继承关系,但主流观点仍采信父子

【四十七世】姬仁(生  姬介

 

【四十八世】姬介

 
【其他阅读】
===========

姬介(jī jiè)~东周第十六任君主(公元前468—前441年在位)

2025年8月17日 17:09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东周    姬介(jī jiè)~东周第十六任君主(公元前468—前441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