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叔袭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东周.战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姓:姬
本名:姬叔
别名:周思王
谥号:思王
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主要成就:弑兄(周哀王)夺位(负面)
在位:公元前441年,三~八月
生卒:?—公元前441年
出生地:雒邑(东周王畿)‌
逝世地:洛邑
陵墓:
未见记载‌
纪念地:史料与考古均未支持具体纪念地存在
前任:周哀王姬去疾,东周第十七任君主 
继任:周考王姬嵬 ,东周第十九任君主

 

【个人简介】

        姬叔,即周思王,为东周第十八任君主,周贞定王姬介次子,周哀王姬去疾之弟。其名“叔”为本名,后世为区分可能加“袭”字以作标识。谥号“思王”中的“思”字,虽有追念之意,但在古代谥法中亦含有贬义,暗指其曾弑兄夺位的行为。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集中于公元前441年。该年三月,姬叔发动政变,弑杀兄长周哀王,自立为王,史称“周思王”。

         其在位时间极短,据《史记》等记载,仅五个月(亦有说法为八个月), 姬叔以非常手段取得王位,统治基础薄弱,且未能稳固朝局。同年八月,其弟姬嵬起兵将其诛杀,并自立为王,是为周考王。至此,周王室内部权力更迭频繁,政局动荡,进一步加速了东周王室的衰落。 周思王的短暂统治,是东周王室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日益削弱、诸侯割据、宗室内斗不断的局面。其生平虽史载简略,但其夺位与被杀的过程,仍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

 

人物生平

  注:该人物为周思王(姬叔),其名“叔袭”见于《史记·周本纪》记载,但“袭”字可能为后世史书对其弑兄夺位行为的描述性用字‌。

一、身份背景

        周思王姬叔袭,为东周时期周贞定王姬介次子,周哀王姬去疾之弟,出身于王室贵胄。作为东周王室的重要成员,他本应享有尊贵地位,却因王室内部权力斗争卷入了血腥的政治漩涡。在周王室日渐衰微的大背景下,其身份不仅承载着宗法制度的传承,也成为当时王位争夺的焦点之一。

 

二、继位与统治

      姬叔袭登上王位的过程充满了暴力与权谋。公元前441年,其兄周哀王刚刚继位三个月,便被姬叔袭发动政变弑杀,篡夺王位,史称“思王”。这一行为不仅打破了传统礼制,也反映出当时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激烈程度。然而,姬叔袭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仅五个月后,他便遭遇了与兄长相同的命运,被其三弟姬嵬(即后来的周考王)以同样手段弑杀,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兄弟三连弑”局面。

 

三、历史影响

          姬叔袭短暂的统治不仅是个人悲剧的体现,更是东周王室衰落的重要象征。这一时期的弑君夺位事件频发,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进一步削弱,礼崩乐坏之势愈发明显。此外,思王之死直接促使周考王即位后采取分封策略,将其弟姬揭封于王城,建立“西周国”,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周王室的分裂,为后来的诸侯割据埋下伏笔。

 

 

【诸国态度】

           思王姬叔袭在位期间(公元前441年),,中央权威日渐式微,整个国家呈现出四分五裂之势。诸侯国作为地方强权,其态度和行为不仅反映出对周王室的漠视,更体现了战国初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

 

权威的漠视

      诸侯国对周王室权威的漠视表现得尤为明显。此时的东周王室已名存实亡,实际控制区域仅限于洛阳周边有限的领土,军队人数不足万人,难以对诸侯形成有效的威慑或约束。面对周王室内频繁的废立更替,如秦国、楚国等强国并未作出任何正式反应,甚至未对姬叔袭的即位表示承认。这些强国此时正忙于对外扩张,争夺地盘,已不再将周天子视为天下共主。

 

内斗的利用

        部分诸侯国利用周王室的内斗,进一步削弱王室影响力。例如,赵国、韩国等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在后来的局势中直接干预西周公国的分裂事务,支持东周公国的建立,实际上是在蚕食周王室的剩余政治资源和领土基础。这种做法不仅显示出诸侯国对周王室的轻视,也表明他们已将王室视为可操控的政治工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统治中心。

 

孤立状态

        姬叔袭在位时间极为短暂(仅五个月),且其统治合法性受到质疑,导致其几乎未能与任何诸侯国建立实质性的外交联系。史籍中亦未见有关其与诸侯互动的具体记载,可见其政权处于极度孤立的状态。在战国初期群雄并起、诸侯兼并频繁的背景下,诸侯国更关注彼此之间的权力博弈,而非一个衰弱无力的周王室。

            综上所述,诸侯国对周思王姬叔袭的态度总体上表现为冷漠与利用并存。他们不仅对王室的困境无动于衷,反而借机扩大自身影响力,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这种局面深刻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央权威的瓦解和诸侯争霸的政治现实。

 

【谥号争议】

         现存史料主要围绕其谥号“思王”的含义与评价展开讨论。综合相关文献与后世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谥号“思”的含义辨析

       在古代谥法体系中,“思”属于平谥,即介于褒与贬之间的谥号,具体评价需结合其生平行为而定。然而,由于姬叔袭通过弑兄夺位的方式登上王位,且在位时间极短,旋即被杀,其统治充满争议。因此,后世多倾向于认为“思”字在此带有隐晦的贬义。 《东周那些年的皇帝们》一书指出,“思”这一谥号与其“不尊周礼、杀兄自立”的行为相契合,反映出当时周王室对姬叔袭行为的否定态度,也体现了儒家礼法观念对其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史书记载的统一与分歧

             主流史籍如《史记》与《资治通鉴》在记载中皆称其为“周思王”,未提及他谥,显示出后世对“思王”这一称号的基本认同。

         但清代学者黄式三在其研究中曾对周王室谥号体系提出质疑,尤其针对姬叔袭之父周贞定王的谥号提出异议。尽管其论述未直接涉及姬叔袭的谥号,但也反映出谥法制度在后世解读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争议空间。

 

 
【史料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二十八年,定王崩,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译文: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周定王在位二十八年去世后,其长子去疾继位,是为周哀王。然而,周哀王在位仅三个月,便被其弟叔袭所弑,叔袭随即自立为王,即周思王。 周思王在位时间也极为短暂,仅五个月。在此期间,政局动荡不安,最终其少弟嵬发动政变,攻杀思王,自立为王,是为周考王。

         此三位君主——哀王、思王、考王,皆为周定王之子,周王室内部权力更迭频繁,反映出当时王位继承的混乱与周室衰微的现实。 这段历史不仅体现了东周时期王权斗争的激烈,也为后人提供了对周代政治制度与王室纷争的重要研究资料。


【家庭成员】

祖父:周元王姬仁  ,东周第十五任君主

父亲:周贞定王姬介,东周第十六任君主

兄弟:

长兄:周哀王姬去疾,东周第十七任君主 

三弟:周考王姬嵬(杀兄周思王

四弟:姬揭(西周桓公,受封于王城,建立西周国)(未被杀·疑似是周考王的同母弟,周考王将他封于河南(王城),以续周公之官职。是中国战国时期小国西周的首任国君(这是东周再一次分裂,国土缩小)。

儿子:未见姬叔直系后裔记载‌。

【姬叔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二十一世】季历【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二十九世】姬囏,【三十世】姬燮,【三十一世】姬胡,【三十二世】姬静,【三十三世】姬宫湦

【三十四世】姬宜臼,东周第一任君主

【三十五世】姬洩,【三十六世】姬林,【三十七世】姬佗,【三十八世】姬胡齐,【三十九世】姬阆,【四十世】姬郑,【四十一世】姬壬臣,【四十二世】姬瑜 ,【四十三世】姬夷,【四十四世】姬泄心

【四十五世】姬贵【四十六世】姬匄

部分学者认为周元王与周贞定王可能存在非直系继承关系,但主流观点仍采信父子

【四十七世】姬仁

【四十八世】姬介 (生  四子,1姬去疾,2周思王姬叔,3周考王姬嵬,4姬揭)

 

【四十九世】姬叔

【其他阅读】
===========

姬叔( ‌jī shū xí‌)~东周第十八任君主(公元前441年,三~八月)

2025年8月17日 20:50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东周    姬叔( ‌jī shū xí‌)~东周第十八任君主(公元前441年,三~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