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骄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周朝帝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东周.战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姓:姬
本名:姬骄
别名:周元安王
谥号:安王
都城:洛阳(东周王畿)
主要成就:延缓权威崩溃‌
在位: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76年
生卒:?~公元前376年
出生地:洛阳
逝世地:洛阳
陵墓:(暂未发现
纪念地:(目前未发现
前任:周威烈王姬午,,东周第二十任君主
继任:姬喜,东周第二十二任君主

 

【个人简介】

       姬骄(?—公元前376年),战国时期周朝第二十一任位国君,周安王即为其本名,为周威烈王之子。他在周威烈王去世后继位,共在位26年。在位期间,周王室权威日益衰微,诸侯国势力逐渐强盛。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正值齐康公十九年,安王正式承认齐国大夫田和为诸侯,田和随之改元,标志着田齐政权的正式建立,成为齐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周安王在位时间长达二十余年,晚年因病去世,葬地至今未明,史书中亦未有确切记载。其子周烈王姬喜继位,延续周室国祚。关于安王在位时期的史料,虽较为有限,但仍有部分记载可见于后世文献,如柳宗元《辩列子》中提到:“是岁,周安王四年”,为研究战国初期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人物生平】

继位

      周安王姬骄, 周威烈王之子,于公元前401年继承王位。此时的周王室已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力,中央权威日渐式微,诸侯之间争霸愈演愈烈,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形同虚设,仅存象征意义。 在周安王统治期间,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事件。

 

 田氏代齐

      齐国大夫田和在公元前391年放逐齐康公,逐步掌控齐国大权。至公元前386年,周安王被迫正式册封田和为齐侯,标志着田氏家族正式取代姜姓成为齐国的新统治者。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新兴封建势力对传统贵族权力的取代,也反映出周王室在诸侯面前的软弱无力。

         1.掌控政权:战国初期(公元前402年至公元前376年)。周王室的权威进一步衰落,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更迭频繁,田氏代齐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田氏代齐是齐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权更替事件,标志着齐国统治权由姜姓吕氏转移到妫姓田氏手中。田氏家族早在春秋晚期便开始在齐国积累势力,通过数代人的政治经营和军事布局,逐步掌握了齐国的实际政权。至田和时,其权势已凌驾于国君之上。

          2.放逐康公:公元前391年,田和将齐国末代姜姓君主齐康公放逐至海滨,仅给予少量封地以示名义上的尊重,自此完全掌控齐国大权。 为了使政权更替获得合法地位,田和在魏国国君魏文侯的帮助下,向周天子请求正式册封为诸侯。

          3.田齐时代:公元前386年,周安王迫于诸侯势力的压力,正式承认田和为齐侯。此举不仅标志着田氏政权的合法化,也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加速了礼乐制度的崩坏进程。 田氏代齐虽改变了齐国的统治家族,但田氏仍沿用“齐”为国号,继续以齐国名义参与列国事务,开启了田齐时代。这一政权更替对战国初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周王室权威式微、诸侯自立为政的典型例证。

           4.相关人物:田和作为田氏代齐的核心推动者,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齐康公则是姜姓齐国的最后一位君主,象征着旧时代的终结;魏文侯作为当时强大的诸侯之一,也在田和请封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田代齐后疆域变化

         田氏代齐后,齐国的疆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呈现出从稳定继承到扩张鼎盛,再到逐渐衰退直至灭亡的过程。         

        1. 田齐初期(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79年), 在田氏正式取代姜齐政权之后,齐国的疆域基本维持了原有的格局。其核心区域继承了姜齐时期的版图,包括今山东大部(主要在沂蒙山以东地区)、河北东南部(黄河下游一带)以及江苏北部(徐州周边区域)。这一时期,田氏通过政治手段稳固统治,将原姜齐君主齐康公迁至海上,虽然实际控制的疆域没有明显扩张,但实现了政权的彻底更替与内部整合。国家处于权力重构和内部稳定的阶段,尚未展开大规模的对外扩张。

           2. 威王、宣王时期(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4年)** 随着田齐政权的稳固,齐国迎来了国力强盛的阶段,疆域也在此时期得到显著扩展。齐威王与齐宣王在位期间,采取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推动齐国走向中原政治舞台的中心。

           ①西进方面:齐国在桂陵之战(公元前353年)中击败魏国,遏制了魏国在中原的扩张势头,并趁机夺取部分中原地区,增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力。

           ②南侵方向:齐国与楚、赵等国联合对抗魏国,其影响力逐步延伸至淮河流域,进一步拓展了南方的战略纵深。

            ③战略要地掌控:齐国加强了对泰山以南鲁地的控制,对周边的宋、卫等小国形成威慑,扩大了在东部诸侯国中的影响力。 此阶段,齐国疆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诸侯国之一。

          3. 后期衰退与秦灭齐(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21年)** 进入战国中后期,齐国逐渐走向衰落,疆域也随之大幅收缩。

            ①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联合五国(燕、赵、魏、秦、韩)攻齐,连克齐国七十余城,几乎占领整个齐地,仅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破。这是齐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国土沦陷。

             ②齐国虽在田单的领导下成功复国并收复失地,但国力已大不如前,疆域大幅缩水,主要控制区域退缩至胶东半岛和鲁南一带。

               ③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攻灭齐国,田氏政权至此终结,齐国全部疆域被纳入秦帝国版图,成为秦统一进程中的最后一块拼图。 

 

 

见证“三家分晋”

         其父周威烈王已于公元前403年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而在安王统治的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彻底瓜分了晋国的残余领土,晋国自此灭亡。这一系列事件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也标志着战国七雄格局的初步形成。 在周安王执政期间,周王室的衰微表现得尤为明显。诸侯不再履行朝觐之礼,对王室缺乏应有的尊重。王室直辖的领土仅剩洛阳一城,财政状况极度紧张,甚至需要变卖礼器以维持日常开支。更令人唏嘘的是,在公元前408年,秦军兵临城下,迫使周室割让部分王畿土地,进一步暴露了周王室的脆弱与无力。

        1. 安王与三家:“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关键的政治变革,标志着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局面的终结和战国七雄格局的初步形成。早在周安王的父亲周威烈王时期,即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便联合推翻晋国公室,迫使周王室正式册封他们为诸侯,从而确立了各自独立的政权地位。这一事件不仅是对周礼制度的严重冲击,也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进一步削弱。 周安王继位后,继续面对晋国彻底分裂的政治现实。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最终将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一作“俱酒”)废为平民,完全瓜分其领地,彻底终结了晋国这一传统诸侯国的政治存在。

          2.楚国兴衰:楚国也曾试图通过变法重振国力。楚悼王任用名将吴起推行变法,一度使楚国国力大增。然而,由于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变法最终未能持续,吴起亦在政变中遇害。楚国的短暂强盛与迅速衰落,也成为战国初期各国变法浪潮中的一个缩影。 

 

安王病逝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病逝,谥号“安王”,后世亦称其为“元安王”。其子周烈王姬喜继位。周安王的统治时期,虽非主动推动变革,却因时局所迫而默许了多个重大政治变动的发生。这些事件加速了周王室权威的瓦解,也在客观上为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从历史角度来看,周安王被视为“礼崩乐坏”时代的象征性人物。他虽在位多年,却未能扭转王室衰败之势。他所作出的册封田和、默认三家分晋等决策,虽属无奈之举,却在无形中推动了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重组,成为时代变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为政举措】

审时度势

        在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封田和为齐侯,标志着周王室对田氏取代姜姓齐国政权的正式认可。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周朝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度,但田氏自田僖子以来已实际控制齐国多年,姬骄此举实属无奈之举。通过承认既成事实,他试图换取诸侯对周王室的表面尊重,以维持残存的政治象征地位。

 

晋国灭亡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联合废黜晋国最后一位国君,彻底瓜分其领土,晋国正式走向灭亡。面对这一重大政治变局,周安王毫无干预之力,只能默认现实。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三家分晋”的最终完成,也反映出周王室在诸侯博弈中彻底沦为旁观者,其权威已不复存在。

 

经济

         1.财政枯竭:周安王姬骄在位期间,王室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王室财政来源日益枯竭。原本依靠诸侯朝贡和土地税赋为主要收入的周王室,在这一时期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崛起,对王室的贡赋大幅减少,导致王室的主要经济来源几近枯竭。

          2.经济受控:虽然洛阳作为昔日的商业重镇仍保有一定的商贸活动,但这些象征性的经济行为已无法支撑王室庞大的行政和日常开支。 其次,周王室的经济依附性显著增强。面对财政困境,王室不得不逐渐依赖周边诸侯国的经济支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控制。这种经济上的依附关系,使周王室丧失了独立的财政能力,成为诸侯政治博弈中的弱势一方。

        3.土地流失:王室所直辖的土地也不断被周边强国蚕食,领土的缩减直接导致赋税来源的减少,进一步削弱了王室的经济基础。 再次,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压力,周王室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无奈的经济应对措施。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货币铸造权的丧失,这意味着王室彻底失去了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与此同时,为维持基本的宫廷运转,王室甚至不得不变卖珍藏的宝物和土地,这种举措不仅反映出财政的窘迫,也严重损害了王室的尊严与权威。 最后,经济衰退引发了多方面的连锁反应。由于财政困难,王室军队的规模大幅缩减,曾经的天子之师已不复存在,仅剩象征性的守卫部队,

 

        4.军事力量的削弱进一步加剧了王室的政治弱势。同时,经济拮据也严重影响了以周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传承,礼乐制度的维系变得愈发困难,文化影响力逐渐式微。 

 

权威与外交

       尽管权力被严重削弱,姬骄仍试图通过有限的政治手段维系周天子的共主形象。除了册封田和之外,他亦对其他诸侯保持一定的外交互动,以维持表面的尊崇关系。然而,在楚悼王任用吴起推行变法、楚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周王室已无力介入诸侯国之间的政治与军事竞争,其影响力仅限于礼仪与象征层面。

 


【历史评价】

         周安王的统治被后世史家视为周王室“危而不亡”的典型阶段。他所面对的政治局势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随着晋国的分裂,中原地区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霸主,导致诸侯国之间争斗加剧,局势更加混乱,

        其二,传统的礼制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周王室被迫承认“以下克上”的现实,加速了宗法制度的瓦解,

        其三,周王室虽名义上仍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沦为象征性的政治存在,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几乎为零。            尽管如此,周安王仍能在动荡的时局中维系王室的基本生存,或许正是其谥号“安”所蕴含的意义。然而,他所见证的这些历史变革,不仅加速了旧秩序的崩溃,也为后来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重要的政治与制度基础。从这一角度来看,周安王虽非雄才大略之主,却无疑是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重要见证者。

 

【史料记载】

       1. 《资治通鉴》 该书记载了周威烈王时期分封晋国三家为诸侯的重要历史事件,并详细记录了周安王姬骄在位期间,正式册封田氏取代齐国政权的关键史实。同时,文献中也提到姬骄在位共二十六年,为战国初期周王室的重要君主之一,其统治时期见证了诸侯势力进一步扩张的历史背景。

        2. 《辩列子》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其文中提及“是岁,周安王四年”,虽非正史记载,但为研究姬骄在位时间提供了有力的旁证,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战国初期的历史纪年。

          3. 《史记·周本纪》 虽然《史记》中未对周安王姬骄作专门记述,但其内容系统梳理了东周以来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脉络,从宏观层面反映出姬骄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为理解其统治背景提供了重要参考。 

 

【家庭成员】

祖父:周考王姬嵬 ,东周第十九任君主

父亲:周威烈王姬午,,东周第二十任君主

儿子:1.周烈王姬喜


【姬骄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二十一世】季历,【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二十九世】姬囏,【三十世】姬燮,【三十一世】姬胡,【三十二世】姬静,【三十三世】姬宫湦

【三十四世】姬宜臼,东周第一任君主

【三十五世】姬洩,【三十六世】姬林,【三十七世】姬佗,【三十八世】姬胡齐,【三十九世】姬阆,【四十世】姬郑,【四十一世】姬壬臣,【四十二世】姬瑜 ,【四十三世】姬夷,【四十四世】姬泄心

【四十五世】姬贵,【四十六世】姬匄,【四十七世】姬仁,【四十八世】姬介

【四十九世】姬嵬

【五十世】姬午(儿子:周安王姬骄

 

【五十一世】姬骄

 
【其他阅读】
===========

姬骄(jī‌ jiāo‌)~东周第二十一任君主(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76年在位)

2025年8月18日 11:56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东周    姬骄(jī‌ jiāo‌)~东周第二十一任君主(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76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