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匄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东周.春秋
民族族群:华夏族
姓:姬
本名:姬匄
别名:周敬王、东王(与“西王”王子朝对峙时称)
谥号:敬王
都城:雒邑(王城),狄泉(成周)(避王子朝之乱)
主要成就:平定王子朝之乱
在位:公元前519年-前476年在位
生卒:(?—前476年/前477年)
出生地:雒邑(今河南洛阳)
逝世地:成周(迁都后)
陵墓:三壬陵(今洛阳西南10里处)
纪念地:
1.三壬陵
2.王城(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
3.狄泉(今洛阳东北)
前任:周悼王王子猛,东周第十三任君主
继任:周元王姬仁,东周第十五任君主
【个人简介】
周敬王,名匄,为东周第十四任君主,在位时间自公元前519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说为公元前477年,具体年份尚存争议,《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的在位四十二年被认为是后世传抄之误)。他是周景王之子、周悼王之弟。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其兄周悼王尚未正式继位便遭遇王子朝之乱,并于同年冬季去世。随后,晋国出兵讨伐王子朝,拥立匄为新君,史家将次年(即公元前519年)定为周敬王元年。
由于王子朝势力强大,占据雒邑(即王城),敬王被迫迁都至雒邑以东的狄泉(亦称成周),形成对峙局面。此后,敬王与王子朝之间仍不时爆发冲突。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兵败后逃往楚国。公元前505年春,楚国遭吴国重创,几乎亡国,周敬王趁此机会派人前往楚地诛杀王子朝。次年,儋翩率领王子朝旧部起兵反叛,敬王被迫出逃,直至公元前503年在晋国的支持下才得以重返都城。
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在位四十四年后去世(《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为公元前477年),葬于三壬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约十里处。由于其去世时间恰逢春秋与战国历史阶段的交汇点,后世史学家多以其去世之年作为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分界标志。
【人物生平】
敬王的一生是东周王室在诸侯夹缝中求存的缩影。
一、继位与王位之争
周敬王姬匄,为周景王姬贵的嫡次子,周悼王姬猛的同母弟,是东周第十四任君主。在其兄周悼王去世后,王室内部围绕王位继承展开了激烈争斗。公元前520年,周悼王去世,王子朝凭借旧贵族支持自立为王,引发政局动荡。晋国作为当时中原最具影响力的诸侯国,为维护王室正统,出兵平定内乱,击败王子朝势力,最终于公元前519年拥立姬匄正式即位,是为周敬王。
二、统治危机与迁都
姬匄即位之初,王室内部矛盾并未平息,反而愈演愈烈。王子朝不甘失败,起兵反叛,占据王城(今洛阳西),自立为王,与姬匄形成“东西二王并立”的局面。敬王被迫流亡至成周,称为“东王”,双方对峙长达四年。 面对王室内乱,晋国再次出兵干预,于公元前516年联合诸侯军队护送敬王返回王城,王子朝兵败后逃往楚国。此役不仅稳定了敬王的统治地位,也彰显了晋国在东周政局中的主导作用。此后,敬王为远离旧都纷争,将都城迁至成周,以期重整王室秩序。
三、晚年与结局
周敬王在位长达四十四年(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76年),其统治时间之长在东周诸王中较为罕见。尽管身处乱世,他仍努力维持王室尊严与政治影响力。公元前505年,吴国攻破楚国,敬王趁此机会派遣刺客于南阳诛杀流亡的王子朝,彻底终结了长达二十年的王位之争。 敬王去世后,被追谥为“敬”。“敬”字或与其晚年励精图治、恢复王室权威的努力有关,体现了其在动荡政局中坚守君主之责的形象。
周敬王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春秋向战国过渡的关键时期,其去世年份(公元前476年)被部分历史学者视为春秋时期结束、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之一。
在他的统治期间,虽然多次尝试恢复周王室的权威,但受制于诸侯争霸的格局,无法扭转王室日益衰微的趋势。敬王的生平不仅是王室内部权力斗争的缩影,也映射出整个东周时期中央权威逐渐式微、诸侯割据的历史走向。 总体而言,周敬王虽未能重振王室昔日辉煌,但其在位期间展现出的坚韧与谋略,使其成为东周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君主。
【为政举措】
周敬王姬匄,其执政时期正值东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动荡阶段。他面临王室内乱与外部诸侯争雄的双重压力,为稳定局势、重振王权,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举措。
政治
王子朝之乱
随着周敬王继位,王子朝之乱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公元前519年—前516年)。王子姬朝占据王城,凭借其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获得了包括南宫极在内的诸多贵族支持,形成了与敬王对峙的局面。而周敬王则被迫流亡至狄泉(今河南洛阳东部),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面对周室内乱持续不息的局面,晋国执政赵鞅决定出兵干预,联合诸侯联军进入王畿之地。经过一系列军事行动,赵鞅成功击败王子朝的势力,迫使其携带大量周室珍贵典籍南逃至楚国,寻求庇护。此举不仅改变了战局,也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进一步衰落。 最终,在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潜入楚国,成功刺杀流亡中的王子朝,结束了这场长达19年的王室内乱。动乱的平息为周王室带来短暂的稳定,也为后续的政治格局调整奠定了基础。
卫庄公被害
公元前478年,卫国发生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工匠暴动。当时,卫庄公统治残暴,对待手工业奴隶极其苛刻,致使长期积压的民怨终于爆发。卫国的工匠们,也就是当时的手工业奴隶,因不堪忍受压迫与虐待,愤而起义,发动了激烈的暴动。 暴动的工匠们包围了王宫,声势浩大。卫庄公见大势已去,仓皇之中试图逃命,带着太子疾和公子青从宫墙北面跳墙而出,结果摔断了腿,狼狈不堪。就在他尚未逃离险境之际,居住在卫国都城附近的“戎州人”也纷纷赶来。这些民众大多曾深受卫庄公残害,积怨已久,于是先将太子疾与公子青当场杀死,以泄愤恨。 卫庄公孤身逃入戎州一位姓己的人家中,哀求道:“救我一命,我愿将玉璧相赠。”然而,己氏的妻子曾无辜遭受卫庄公的羞辱——她的秀发曾被强行剪下,供卫庄公的夫人制作假发。面对如此深仇大恨,她怒不可遏,冷冷回应:“我杀了你,那块玉自然也是我的!”随即亲手将卫庄公杀死。 这场由工匠发起的暴动,沉重打击了卫国的奴隶主统治集团,动摇了其统治基础,也极大地震撼了当时其他诸侯国的统治阶层,成为春秋末期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面对复杂的王室内部斗争,周敬王首先着手平定“王子朝之乱”。在晋国的军事支持下,他成功击败了自称周王的王子朝,结束了长达数年的“二王并立”局面,于公元前516年重新确立了正统地位。王子朝败逃楚国后,周敬王仍不放松警惕,持续追剿,最终于公元前505年派人将其刺杀,彻底清除政敌,稳固了王位。 由于旧都雒邑(今洛阳)一度被王子朝势力控制,周敬王被迫迁都至狄泉(今洛阳东北),以暂避乱局。此举虽意在重整王室权威,但并未能有效扩大实际控制范围,反而暴露出王室统治力的进一步削弱。 此外,周敬王试图通过整顿内政来强化统治。他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新兴贵族组建新的统治集团,以图打破旧有权力格局。然而,这些改革措施遭到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导致内部矛盾加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王室内部的分裂问题。
经济
在经济方面,周敬王重视农业发展,采取减轻农民赋税的措施,以缓解民生压力,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也试图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但由于王室财政困难,整体成效并不显著。 在土地管理方面,周敬王鼓励开垦荒地,以增加粮食产量和财政收入。然而,由于王室直辖领地本就狭小,加之诸侯割据,实际收益十分有限,难以支撑王室的长期发展。
1.农业政策,为了改善民生,缓解农民的生活压力,政府推行了减轻赋税的政策,旨在削减农民的赋税负担,同时鼓励开垦荒地,以增加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逐步提升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活力。
2.水利管理方面,政府组织力量修复了洛水流域的灌溉设施,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升农业产出。然而,由于资源和技术的限制,水利工程的修复进展缓慢,整体成效较为有限,未能全面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3.在商业管理方面,政府加强对洛阳城内商贾的税收管理,合理控制商业税,以增加财政收入,补充王室经济来源。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市场秩序,增强了国家的财政能力。
4.手工业方面,政府继续维持王室作坊的运作,如青铜器和礼器的制作,以保障国家礼仪和日常使用需求。然而,相较于西周时期,手工业的规模已大幅缩减,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有所下降,反映出整体经济实力的衰退。
5.在土地管理方面,政府试图整顿王室领地,优化公田经营,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财政收入。然而,这一举措遭到贵族阶层的强烈抵制,加之人口流失严重,整顿工作难以推进,实际收益微乎其微,未能扭转土地荒废和财政拮据的局面。
6.经济困境,财政依赖晋国:国内多次爆发内乱(如王子朝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经济基础,导致国库空虚。王室不得不频繁向晋国求援,以维持基本运作,从而进一步削弱了经济自主权,陷入长期的财政依赖状态。
7.典籍流失影响:王子朝在奔楚时带走了大量周室典籍,造成国家重要的文献和制度资料流失。这些典籍中蕴含的经济管理经验与制度设计的失传,使得国家在治理和财政调控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严重影响了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外交
面对诸侯国日益强大的局面,周敬王采取了依附晋国的外交策略。他多次请求晋国出兵协助平定内乱,并调停与其他诸侯之间的矛盾。然而,晋国在提供支持的同时,也常驻军干预周王室内政,导致王室主权进一步受损,外交自主性受到严重限制。 在诸侯争霸的局势中,周敬王虽努力维持王室的象征性权威,但面对吴国崛起等外部变化,实际上已无力主导大局,只能被动应对,维持表面秩序。
倚重晋国
周敬王在政治斗争中高度依赖晋国的支持。晋国作为当时中原的强国,是周敬王得以复位的关键力量。公元前519年与前516年,晋国两次出兵协助周敬王夺回王位,并镇压王子朝的叛乱势力。此外,周敬王还依靠晋国调和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然而,这种依赖也使晋国得以借机干涉周室内政,甚至在王畿地区驻军,严重削弱了王室的独立性。
应对楚国
面对楚国的威胁,周敬王采取了灵活应对的策略。王子朝兵败后逃亡楚国,楚国以此为借口干涉周室事务,使周敬王陷入被动局面。为消除隐患,周敬王巧妙利用国际局势。公元前505年,吴国攻破楚都郢,楚国陷入内乱,周敬王趁机派人刺杀王子朝,彻底铲除其政治威胁,稳定了王室内部局势。
角色扮演
在诸侯争霸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周敬王所代表的周王室已无力主导天下秩序。吴、越、楚等南方大国迅速崛起,周王室不仅无法调解诸侯之间的冲突,更只能通过象征性的册封维持名义上的权威。各大诸侯国则纷纷以“尊王”为旗号,实则进行争霸扩张,如晋国便以“勤王”为名,不断加强在中原的政治影响力。 总体而言,周敬王的外交政策体现出王室衰微、依附强国、被动应对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出春秋末期中央权威式微、诸侯争霸加剧的历史趋势。
经历战争
1.吴楚郢都之战
郢都之战是春秋末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战役(《左传》载:前506年冬),标志着吴国在争霸过程中的强势崛起,也揭示了楚国由盛转衰的开端。 周敬王在位期间,地处东南的吴国逐渐强盛,积极参与诸侯争霸。公元前515年,吴国发生了一次重大政变。吴王诸樊之子公子光,在楚国逃亡而来的贵族伍子胥(名员)的辅佐下,派遣勇士专诸将匕首藏于鱼腹之中,借着宴席进献之机,成功刺杀了时任国君、也是公子光的堂弟王僚,夺取王位。公子光继位后,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即位后,重用伍子胥与孙武等杰出人才,采纳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战略,即以多支军队轮番骚扰楚国边境,使其疲于奔命,削弱其实力。经过多年的战略准备与积累,公元前506年,阖闾正式发动大规模攻楚之战。此次战役,阖闾以伍子胥为军事谋主,任命齐国人、著名军事家孙武为统军大将,率领数万精锐大军深入楚境。 吴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短短时间内五战五胜,迅速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市北部),楚昭王仓皇出逃。楚国陷入空前危机,国都沦陷,朝野震动。 在这危难之际,楚国大臣申包胥挺身而出,星夜奔赴秦国求援。面对楚国的困境,秦哀公起初犹豫不决,申包胥便在秦宫门外痛哭哀求,连续七日七夜未曾进食饮水,感动了秦哀公。最终,秦国决定出兵援助楚国。 经过数月的激烈战斗,加之吴国内部发生权力纷争,秦楚联军终于击退吴军。楚昭王得以重返郢都。然而,经历战火洗礼的郢都已满目疮痍,楚昭王心有余悸,遂决定将都城迁至若(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以避吴军再次来袭。 这场“吴楚郢都之战”历时十个多月,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它不仅改变了吴楚两国的命运,也成为春秋末期列国争霸格局演变的重要节点。吴国借此一战声威大震,而楚国则从此走向衰落,亟待重整旗鼓。此战中所体现的军事谋略、忠义精神与外交智慧,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
2.吴越争霸
吴越争霸是中国春秋末期一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深刻展现了国与国之间的权谋较量与人性的复杂多变。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越国国君允常去世、其子勾践刚刚继位之际,不顾重臣伍子胥的劝阻,率军伐越。越王勾践闻讯后亲自率军北上迎敌,两军在携李(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南)展开激战。吴军军容整齐,气势逼人,勾践两次组织敢死队冲锋均告失败。情急之下,他命三队死囚手持利刃,将刀架在自己脖子上,高声喊道:“两国交兵,我们违犯军令,不配为军人,甘愿以死赎罪!”话音刚落,众人纷纷自刎,场面惨烈震撼,吴军一时震惊失神,阵型松动。越军趁势擂鼓冲锋,大败吴军,阖闾也在乱军中被越将灵姑砍伤大脚趾,不久死于归途。其子夫差继位,誓报杀父之仇。 两年后,即公元前494年,夫差任命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全国之力伐越。越王勾践未听从谋士范蠡与文种的劝谏,贸然出兵迎战,在夫椒(今江苏省太湖椒山)一役中大败,被迫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包围。危急关头,勾践采纳文种建议,以谦卑之辞与重金厚礼请求投降。伍子胥力劝夫差趁机灭越、斩草除根,而伯嚭因收受越国贿赂,极力主张接受投降。最终,夫差听从伯嚭意见,赦免勾践,但将其与夫人及部分臣属押往吴国为奴。 在吴国期间,勾践被贬为马夫,为吴王驾车养马;其夫人则每日打扫宫室,生活极其屈辱。他们住在简陋的囚室,衣衫褴褛,饮食粗劣,历经三年非人生活。幸得伯嚭暗中维护,伍子胥欲除之而后快的主张未能得逞。最终,勾践得以返回越国。 回国之后,勾践痛定思痛,与文种、范蠡等贤臣共同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大计。他一方面不断向夫差进贡美女与珍宝,以麻痹吴王之心,助长其骄奢淫逸;另一方面励精图治,发展农业,整顿内政,扩充军备,招揽人才,增强国力。为了铭记耻辱、激励斗志,勾践每日睡在柴草之上,尝苦胆以警醒自己,这就是后世广为传颂的“卧薪尝胆”精神。 伍子胥见夫差放虎归山,多次进谏应趁早铲除勾践,以免后患,但夫差始终不听,反而在伯嚭的挑拨下,对伍子胥心生疑忌。最终,夫差赐剑命其自尽。伍子胥临终前悲愤交加,仰天长叹:“请将我的双眼悬于姑苏城东门,我要亲眼看着越军攻入姑苏!”果然,两年后,即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夫差北上至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与晋、鲁两国会盟之际,率五万大军突袭吴国,三日之内攻陷姑苏,俘虏吴国太子友。夫差闻讯急忙回师求和。 四年后,勾践再度兴兵伐吴,三战三捷,第二次攻入姑苏。至公元前473年冬,越军第三次攻破姑苏城,夫差被困于姑苏山,走投无路,只得派人向勾践乞求为臣。然而,范蠡力劝勾践不可心慈手软,拒绝受降。夫差羞愤难当,最终自杀身亡,吴国灭亡。 吴越争霸不仅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传奇,更是一部关于隐忍、谋略与复兴的生动教材,深刻诠释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千古真理。
文化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处的时代。孔子名丘,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生活在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在中年和晚年时期,致力于传播自己的思想与理念,积极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弟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 孔子提出了一套旨在维护当时逐渐崩溃的奴隶制度的政治主张和理论基础。他强调“仁”、“礼”的核心价值,主张通过恢复周礼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尽管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套思想体系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不断加以改造和利用,逐渐演变为维护封建制度、规范社会关系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思想工具。 除了在政治思想上的深远影响,孔子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他率先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将教育对象扩展到平民阶层,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在教学实践中,他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传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和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包括《诗经》、《尚书》和《春秋》等。这些典籍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政治、伦理和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孔子通过这些文化整理工作,为保存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孔子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形成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
尽管政治和经济上成效有限,周敬王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却不可忽视。王子朝叛乱期间,大量周王室典籍被其带往楚国,客观上促进了楚地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周敬王在位时期正值百家思想萌芽的重要阶段,为后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体评价】
周敬王的执政虽在多个领域有所作为,但由于东周王室整体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干预以及王室内部的矛盾重重,其政策多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东周的颓势。尽管如此,他在位期间的努力,仍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积淀。
【史料记载】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敬王即位之初便面临严峻的政治挑战,尤以与王子朝之间的王位之争最为突出。这场内斗不仅加剧了王室内部的分裂,也引发了诸侯国的广泛干预,其中晋国作为当时的重要诸侯,曾多次介入周王室事务,试图稳定局势。然而,《史记》对此段历史的叙述较为简略,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
《左传》则在外交与政治细节方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补充。书中详细记录了周敬王与晋国、楚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展现了他在强权林立的国际环境中努力维持王室尊严与影响力的种种努力。此外,《左传》还描述了王室内部持续不断的纷争,揭示了王权不稳的深层原因。
《竹书纪年》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尽管其部分内容因历史真伪问题尚存争议,但其中提及周敬王曾迁都至狄泉,并与部分诸侯发生军事冲突,这些记录为研究其统治时期的政治地理变动提供了参考。
《资治通鉴》,虽为后世司马光所编撰,但在叙述周敬王相关事迹时,综合了前代史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事件进行了梳理与评述,使得周敬王时期的历史脉络更为清晰。 综上所述,尽管各史书对周敬王的记载详略不一、角度各异,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了解这位君主及其时代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些文献的对照与互证,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周敬王在动荡时代中的政治处境与历史地位。
【姬匄个人世系】
【二十一世】季历
【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二十九世】姬囏,【三十世】姬燮,【三十一世】姬胡,【三十二世】姬静,【三十三世】姬宫湦,
【三十四世】姬宜臼,东周第一任君主
【三十五世】姬洩,【三十六世】姬林,【三十七世】姬佗,【三十八世】姬胡齐,【三十九世】姬阆,【四十世】姬郑,【四十一世】姬壬臣,【四十二世】姬瑜 ,【四十三世】姬夷,【四十四世】姬泄心
【四十五世】姬贵(儿子,王子朝,太子寿,王子猛,王子匄,
【四十六世】姬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