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午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东周.战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姓:姬
本名:姬午
别名:周威烈王
谥号:威烈王(“威”表威严.“烈”表功业)
都城:洛阳(东周王畿)
主要成就:册封三晋
在位:公元前425年~公元前402年(一说前426年即位)
生卒:?~公元前402年
出生地:洛阳
逝世地:洛阳
陵墓:洛阳(但未明确对应)
纪念地:
前任:周考王姬嵬 ,东周第十九任君主
继任:周安王姬骄,东周第二十一任君主
【个人简介】
【春秋 战国 到底那年为界?】
周威烈王,名姬午(?—公元前402年),为东周第二十任君主,周考王之子,在位共二十四年,因病去世,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其统治时期虽未有显著的政绩流传后世,但其历史意义却极为深远。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标志着“三家分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完成。此举不仅宣告了春秋时代的终结,也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三家分晋”被视为中国历史由春秋诸侯争霸向战国列强兼并转变的重要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事件亦成为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开篇所记的第一件大事,由此可见其在历史脉络中的重要地位。司马光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入评述,发表了长达千言的感慨与分析,强调其对礼制、权力格局与政治伦理的深远影响。 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去世,其子姬骄继位,是为周安王,延续了东周王朝的统治。
【人物生平】
三家分晋
奠定战国格局的重要转折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三人为诸侯,承认韩、赵、魏三国的合法地位。此举标志着晋国这一传统强国的正式分裂,也象征着春秋时期以周王室为核心的宗法秩序彻底瓦解。三家分晋不仅是列国格局的重大转折,也成为春秋与战国历史分期的重要标志。
1、事件背景与过程
晋国自晋文公称霸中原以来,国家强盛,地位显赫。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卿族势力日益膨胀,逐渐架空了晋国国君的权力。到了春秋晚期,晋国已形成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卿并立、各自为政的局面,国君形同虚设。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行动,成功消灭了实力最强的智氏家族,随后瓜分了晋国大部分领土,仅保留晋君作为名义上的象征。至此,晋国已名存实亡,分裂之势不可逆转。 面对三家联合“请命于天子”的请求,周威烈王姬午虽深知此举将严重削弱周王室的权威,但在权衡利弊之后,仍于公元前403年正式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这一决定虽出于现实考量,却被后世诸多史家批评。《资治通鉴》更是直言此举为“周王自坏礼教”,认为此举加速了周王室权威的彻底崩溃,标志着礼乐制度的进一步崩坏。
2、历史影响
“三家分晋”之后,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原本统一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国取代,形成了战国七雄——韩、赵、魏、秦、齐、楚、燕并立的局面,周王室的地位进一步边缘化,成为名义上的共主,实际已无政治实权。
这一事件也推动了其他类似权力更迭的发生,如“田氏代齐”,进一步瓦解了传统的封建制度,加速了社会结构的重组与国家间的激烈竞争。 更为深远的是,“三家分晋”被普遍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的分界线。自此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以兼并战争为主、列国争霸愈演愈烈的战国时代,开启了新一轮的政治重组与文化融合。
王室衰微
周天子权威名存实亡 在周威烈王统治时期,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东周朝廷虽仍保有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地位,但实际权力已被各大诸侯国所掌控。诸侯国往往通过向周王请求册封的方式,借以获取政治上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而周王则因国力衰弱,无力干预诸侯事务,只能顺应局势,以维持表面的宗法体系。 周威烈王在位期间的这些重大事件,深刻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剧变,也为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列国争霸的历史局面奠定了基础。
一、王室衰微的核心表现
1. 领土与军事实力的严重萎缩 :至威烈王时期,周王室直辖的领土已大幅缩减,仅剩下洛阳孤城作为名义上的统治中心。西周国(王城)则由西周桓公姬揭一系实际控制,王室再无统一的疆域管理能力。军事方面,王室军队规模锐减,史载“王室甲士不过八百”,远不及春秋时期“千乘之国”的标准,已不具备对外防御与内部震慑的能力。
2. 政治权威的彻底丧失: 威烈王虽仍保有天子之名,却已无天子之实。诸侯不再履行朝聘之礼,据史书记载,在其在位的23年间,竟无一诸侯前来朝见,显示出周王室在诸侯心目中的权威已荡然无存。更标志性的是,公元前403年,威烈王被迫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承认其合法地位,即史称“三家分晋”。此举不仅加速了晋国的分裂,也标志着周王室彻底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与仲裁能力。
二、统治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
1. “三家分晋”的正式确认: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逼迫周王室册封其为诸侯,这一事件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视为战国时代的开端。威烈王的无奈册封,象征着礼制崩坏的加剧,也意味着周王室已无力维系传统的宗法秩序。《资治通鉴》评曰:“威烈王始坏礼制”,揭示了其在历史转折中的关键地位。
2. 王室内部危机频发: 在威烈王统治后期,王室财政极度拮据,甚至需变卖礼器以维持基本运转。公元前408年,秦国出兵威胁王室,迫使周王割让最后一块王畿土地,进一步削弱了王室的经济基础与政治象征意义。
三、统治特点与历史意义
1. 象征性统治的极致体现 威烈王虽仍保留九鼎、祭祀等传统礼制,但实际政令无法出宫门一步,形同虚设。诸侯之间的战争如魏国攻中山等,完全无视王室调停,显示出周王室已沦为政治舞台上的陪衬角色。
2. 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 从“天下共主”到“列国附庸”,威烈王的统治见证了周王室地位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为后来周慎靓王时期的“债台高筑”与王室彻底崩溃埋下了伏笔,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以强国争霸为特征的战国时代。
周威烈王的统治时期是周王室彻底退出历史主导地位的转折点。尽管他仍保有“天子”之名,却已无“天子”之实,仅作为诸侯博弈中的象征性筹码存在。其死后谥号“威烈”,意为“威严而刚烈”,与他在位期间的软弱无力形成强烈反讽,也折射出东周晚期王室尊严的彻底崩塌。
【为政举措】
一、政治
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过于对“三家分晋”的正式承认。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逼迫晋国国君晋静公退位,瓜分晋国。面对既成事实,周威烈王被迫册封三家为正式诸侯,使晋国的分裂合法化。此举被后世视为礼崩乐坏的标志性事件。《资治通鉴》评论道:“威烈王始坏礼制”,意味着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仲裁权自此终结。 尽管如此,周威烈王仍试图维持王室的象征性权威。他保留了诸如九鼎祭祀等传统礼仪制度,试图通过礼制维系王室尊严。然而,此时的周王室已无实际政治影响力,政令不出洛邑。诸侯之间的战争频繁,如魏国攻打中山国等,均无视周王的调停与劝阻。
二、军事与外交
军事方面,周王室的军队已极度衰弱,直辖兵力不足千乘(约合八百甲士),无法对诸侯形成任何威慑。公元前408年,周王室甚至被迫将最后的王畿土地割让给秦国,标志着王室直接控制区域的彻底丧失。 在外交上,周王室更是陷入全面失能的状态。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诸侯前来朝见天子,王室的威信荡然无存。面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如韩国灭郑国等事件,周王只能作壁上观,无力干预。
统治数据对比(威烈王时期与西周鼎盛期)
西周鼎盛期: 直辖领地 》超过千里王畿
威烈王时期:直辖领地 >仅剩洛阳一城
西周鼎盛期:军队规模 > 六师八师(数万)
威烈王时期: 军队规模>不足千乘(不足千人)
西周鼎盛期:诸侯朝见频率 > 每年朝拜
威烈王时期:诸侯朝见频率 >23年无朝见记录
风水轮流转~ 此时 王室 反向 三晋朝贡,
三、经济
1、王室经济崩溃的表现 首先,王室实际控制的领土大幅缩减,仅能勉强维持对洛阳一城的统治。公元前408年,周王室被迫将最后一批王畿土地割让给秦国,彻底失去了赖以维系经济基础的直接控制区域。曾经象征王权与天下共主地位的“九鼎”制度也名存实亡,原本由诸侯定期朝贡形成的贡赋体系不复存在,诸侯不再履行对王室的经济义务。 其次,财政来源几近枯竭,王室仅能依靠诸侯象征性的贡品,如酒器等少量物品,勉强维持表面的尊严与体面。而在“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虽名义上仍尊周天子为共主,但实际上已不再提供任何实质性的经济支持,王室财政陷入极度困顿。
2、经济举措的被动性 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周王室无力扭转局势,只能采取一系列被动应对措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国为诸侯,这一举措不仅承认了晋国分裂的既成事实,也意味着周王室主动放弃了对晋国原有经济资源的索取权。这种政治上的妥协,实则是经济上无力干预的无奈之举,仅希望通过象征性的册封换取诸侯偶尔的馈赠。 此时的王室经济已退化为一种城邦经济模式,仅能维持宗庙祭祀等最基本的国家礼仪功能,远远无法与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强大财政体系相提并论。
值得一提的是,周威烈王的谥号“威烈”中的“烈”字,暗含其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秩序的根本性瓦解,也象征着周王室权威的彻底崩塌。
四、历史影响
三家分晋的正式册封使晋国法统彻底瓦解(前453年三家已实质瓜分晋国),周王室失去了最后一块象征性的政治资本。自此,周天子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几乎沦为列国的附庸。但仍保有一定的号召力,尚能号令鲁、燕、宋、郑等诸侯国,使得齐、楚等强国不敢公然轻视周王室。齐与晋原本是西周开国时期最为重要的诸侯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周天子对三家分晋的支持,表面上看似顺应时局,实则使周王室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依靠,进一步加速了中央权威的衰落,并在无形中助长了“下克上”的风气。自此之后,燕、楚、魏、赵、韩、齐、秦等国纷纷自立为王,不再遵循春秋时期“尊王攘夷”的传统,彻底告别了以周天子为共主的政治格局,标志着战国时代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的新局面正式开启。 值得一提的是,周威烈王的谥号“威烈”,意在彰显其应有之威严与功业,然而其实际统治却充满被动与无奈,这种反差也恰恰反映了后世史家对其统治局面的讽刺与批评。
【评价与争议】
对于周威烈王的这一决定,历来史家评价不一,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被称为“被动妥协说”,认为周王室此时已无足够的军事与政治力量去阻止韩赵魏三家的实际独立,姬午的册封之举只是对现实的无奈承认,是一种政治上的权宜之计。
另一种观点则持“主动失策说”,批评姬午未能坚守“尊王攘夷”的礼制原则,主动破坏了宗法秩序,从而导致礼崩乐坏的进一步加剧,实为政治上的重大失误。
无论如何,“三家分晋”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其深远影响贯穿战国乃至后世,也成为后人反思权力、礼制与历史演变的重要案例。
【史料记载】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三家分晋”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并详细记载了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的历史事件。这一决定被视为对传统礼制的重大破坏,司马光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此举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助长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标志着礼乐制度的进一步崩坏。
《史记·周本纪》,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周威烈王的记载较为简略,主要列出了其世系传承与在位时间,但对具体政治举措和历史事件未作深入展开,留下了较大的史料空白。
《吕氏春秋》, 该书虽以诸子思想为主,但通过记载魏文侯的施政与外交策略,侧面反映出周威烈王时期中央王权对地方诸侯的妥协与退让,体现了当时周王室权威式微、诸侯势力崛起的政治现实。
《春秋左氏传》(后传), 作为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左传》虽然主要记述的是春秋前期的历史,但其后传部分对战国初期的政治格局有所延伸,为理解周威烈王时期的权力变迁提供了间接参考。
【姬午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二十一世】季历,【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二十九世】姬囏,【三十世】姬燮,【三十一世】姬胡,【三十二世】姬静,【三十三世】姬宫湦,
【三十四世】姬宜臼,东周第一任君主
【三十五世】姬洩,【三十六世】姬林,【三十七世】姬佗,【三十八世】姬胡齐,【三十九世】姬阆,【四十世】姬郑,【四十一世】姬壬臣,【四十二世】姬瑜 ,【四十三世】姬夷,【四十四世】姬泄心
【四十五世】姬贵,【四十六世】姬匄,【四十七世】姬仁,【四十八世】姬介
【四十九世】姬嵬(生一子,姬午
【五十世】姬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