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夏朝帝王】 【商朝】【商朝帝王】【耿国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商朝

本名:子昭
别名:武丁

庙号:高宗
民族族群:商族


都城:‌

1.蜀地三星堆区域(古称“阴”),与盘庚时期同地
2.另据文献,朝歌(今河南淇县)。


在位:前 1250年 至 1192年

生年:推测约为‌公元前1269年

卒年:公元前1192年‌,共58年(一说59年),终年约78岁

出生地:殷(今河南安阳)

逝世地:河南西华县田口乡(武丁赴西华治理蝗灾病逝于此地,今河南周口)

陵墓:武丁陵(河南省西华县田口乡陵西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成就:复兴商朝,开创武丁盛世
前任:小乙~商朝第二十一任君主

继任:祖庚~商朝第二十三位国君

 

【个人简介】

         武丁(?—公元前1192年),姓子,名昭,号武丁,又称殷武,是中国古代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他是商王小乙之子,自幼聪慧过人,胸怀大志。少年时期,武丁曾被派往民间历练,亲身参与劳作,与平民同甘共苦,这段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稼穑之艰难”,也培养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治理国家的责任感。 即位之初,武丁便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用人胆识。他破格提拔出身低微的傅说为宰相,使其辅佐朝政。傅说原本是一名刑徒,在筑城劳役中因才华出众被武丁慧眼识珠,加以重用。此外,武丁还任用贤臣甘盘为辅,依靠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稳固统治、振兴国力。 在武丁的励精图治之下,商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史称“武丁中兴”。这是商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治理的典范之一。 武丁不仅在内政上取得显著成就,对外也积极采取军事行动。他亲自指挥对西方和北方诸方国的征讨,有效遏制了外敌侵扰,同时进行南征,大幅拓展了商朝的疆域。

             至武丁统治末期,商朝的版图东起海滨,西达陇右,南至江汉流域,北抵河北北部,为后世华夏民族的基本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武丁的一生也充满辛劳与奉献。公元前1192年,西华地区突发严重蝗灾,武丁亲自率领群臣前往灾区,组织灭蝗救灾,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由于长时间操劳过度,他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西华,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武丁以仁政赢得民心,以武功开拓疆土,以知人善任推动国家繁荣,是商朝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君主之一。他的治国理念与实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王后妇好】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和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武丁的王后。她不仅在商王朝的政治与军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以其卓越的才能与非凡的胆识,在男权主导的古代社会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世传颂的传奇人物。

 

身份与地位

      作为商王武丁最宠爱的王后,妇好在众多妃嫔中地位尤为特殊。据史料记载,武丁一生拥有六十多位妃嫔,但妇好被后人誉为“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她去世后被追谥为“辛”,后世尊称其为“母辛”。在武丁所立的三位主要王后(妣辛、妣戊、妣癸)之中,妇好位列首位,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更为难得的是,她不仅拥有独立的封邑,还被赋予军事指挥权,这在等级森严的商代社会中极为罕见,充分体现了她在武丁心中的地位和其自身能力的非凡。

 

多重身份的突破者

         军事统帅** 妇好不仅是一位王后,更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将领。她曾亲自率军出征,参与并指挥了对土方、羌方、巴国等二十余个方国的征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役是她统帅1.3万兵力征讨羌方,这场战役是商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最终以大获全胜告终。她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女将”。

 

最高祭司

        除了军事才能,妇好还是一位掌握神权的重要人物。她经常主持国家重大祭祀活动,负责与天地神灵沟通,是商朝宗教体系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宗教地位赋予她极大的政治影响力。 **政治顾问** 在国家治理方面,妇好也积极参与国政,是武丁治国理政的重要助手。她以智慧与远见辅佐武丁,协助实现“武丁中兴”的盛世局面,推动商朝走向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鼎盛时期。

 

军事成就 ~经典战役

           北方边境之战,妇好主动请缨,率军抵御北方敌人的侵扰,首战告捷,因此被武丁正式任命为全军统帅。

        征羌方之战:甲骨文中有明确记载,她指挥1.3万人马出征羌方,取得决定性胜利,成为商代历史上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战役。

         十年征战扩张:通过持续十年的军事行动,她协助商朝征服了包括土方、巴国、夷国在内的二十余个方国,为商朝疆域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兵器象征

          在妇好墓中出土了一柄重达9公斤的青铜钺,上面铸有“妇好”二字铭文。这件兵器不仅象征着她作为军事统帅的身份,也印证了她英勇善战、威震四方的历史形象。

 

早逝与武丁的悼念

       妇好英年早逝,年仅33岁,远早于在位长达59年的武丁。她的去世令武丁悲痛欲绝。为了表达对她的深切怀念与敬重,武丁破例将她安葬于宫殿宗庙区,而非通常的王陵区域,并在墓上修建了“母辛宗”享堂,供后人祭祀。 更为感人的是,即使在妇好去世后,商王室仍通过占卜向她“告状”,祈求她在天之灵保佑战事胜利。这种特殊的灵魂信仰,反映出妇好在武丁及其王朝中的地位之高,影响之深远。

 

争议与考证~姓名来源

     “妇”在当时是对王室女性的尊称,“好”则可能源自她的封地或氏族名(子国之女),并非她的本名。她的名字实际上体现了她与王室及封地之间的关系。 **王后序列** 甲骨文资料显示,武丁确实有三位主要王后,分别是妇好、妇妌与妇癸。妇好虽为第一任王后,但并非唯一,她在王后序列中的地位与作用仍需结合具体史料综合考量。

 

开国争议

         有学者提出,武丁才是商朝真正意义上的“中兴之主”甚至“开国者”,而妇好作为其王后,在王朝重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可称为“开国王后”。不过,这一观点尚未成为主流学术共识。 ### 结语 妇好以“王后”与“统帅”的双重身份,打破了商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制,成为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集军事、政治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女性人物。她的墓葬出土文物与大量甲骨文记载,共同构建了一位兼具勇武、智慧与权柄的传奇女性形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财富。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武丁,是商朝著名君主盘庚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他自幼聪慧,性格沉稳。据传,武丁在少年时期,遵照父亲小乙的安排,被派往民间劳作,与普通百姓一同生活,亲身经历了稼穑之苦和民众疾苦。这段经历使他深刻理解了百姓的生活状况,也培养了他亲民、务实的性格。古人评价他“旧劳于外,爰暨小人”,认为他长期在外的经历并非偶然,而是小乙有意为之,旨在锻炼其治国能力。 公元前1251年,商王小乙驾崩,武丁继承王位,成为新的商朝统治者。继位之初,武丁怀有强烈的振兴商朝的抱负,但苦于身边缺乏得力的辅佐之臣。为了静观国势、等待贤才,他选择三年不语,将国家政务交由冢宰处理,自己则默默观察社会风气与政治局势。这一举措虽看似沉默,实则蕴含深远的政治智慧。

 

即位之初~广纳贤才,任用傅说

            尽管武丁初即位时表面上“三年不言”,但并非无所作为。事实上,朝中并不缺乏可用之人。据《尚书·说命中》记载:“台小子旧学于甘盘。”《史记·殷本纪》也提到:“帝武丁即位……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由此可见,武丁在位初期,不仅有甘盘作为其师,传授治国之道,还有冢宰代为处理政务,维持国家运转。 然而,武丁深知,若要实现中兴大业,必须有更具才干的辅佐之人。于是,他广泛寻求贤才,最终在傅岩之地发现了一位正在筑墙的刑徒——傅说。傅说虽出身低微,却才智出众,通晓治国之道。武丁果断将其任命为宰相,并赋予极高的政治地位。 史书记载颇多此事,如《墨子·尚贤》称:“昔者傅说被褐带萦,庸筑于傅岩,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孟子·告子下》亦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记载。《国语·楚语》提到:“昔武丁能耸其德……而又使以梦象旁求四方之贤,得傅说以来,升以为公,而朝夕规谏。”《史记·殷本纪》则记载:“武丁……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商大治。故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为了提升傅说的地位与权威,武丁还巧妙地借助“天命”观念,称自己梦见天帝赐予良弼,从而赋予傅说神秘的宗教色彩,使其成为天命所归的辅政之臣。武丁在任命傅说时曾言:“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他将傅说比作砺石、舟楫、霖雨,形容其在治国中的关键作用。这种高度的信任与重用,使得傅说得以在朝中发挥巨大作用,协助武丁实现国家的全面振兴。

 

加强王权~政治与制度的改革

          在任用傅说辅政的同时,武丁也积极推行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以强化王权,巩固统治基础。 首先,他在《尚书·说命》中提出“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的君臣秩序理念,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秩序,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要求臣子忠诚奉职、民众顺从治理。 其次,在用人制度方面,武丁主张“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即任人唯能、任人唯贤,摒弃以往依靠亲族和旧贵族势力的用人模式。他打破了盘庚时期“惟图任旧人共政”的传统,大大提升了君主对官吏的任免权,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使王权得以集中,增强了国家治理的灵活性与效率。 第三,在祭祀制度方面,武丁进行了重大改革。商代前期,贵族往往通过掌控祭祀权来制约王权,许多重臣如伊陟、臣扈、巫咸等人皆因“格于上帝”而拥有极高地位。武丁意识到神权对王权的威胁,提出“黩予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主张简化祭祀,将祭祀权集中于王室,从而削弱了贵族对神权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了王权。 这些改革不仅强化了中央集权,也为武丁时期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对外征战~开疆拓土,国力强盛

         武丁不仅在国内推行改革,还在对外政策上采取积极扩张的策略。他亲自指挥或派遣将领对周边方国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征伐,包括土方、舌方、羌人等部族。这些战争不仅有效消除了边疆威胁,也极大地拓展了商朝的疆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融合。 通过这些军事行动,武丁不仅获取了大量财物和奴隶,也进一步推动了商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使国家财富和人口迅速增长,国力空前强盛。这一时期,商朝的经济、文化、军事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被称为“武丁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国家治理与发展的典范。

 

晚年与去世

           公元前1192年,武丁在位长达五十九年后去世,庙号为“高宗”,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武丁的一生,是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一生,他不仅重用贤才、强化王权,还通过对外征伐巩固边疆,推动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他的治国理念和政治实践,为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后世历代君主树立了典范。武丁的统治,是商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被后人誉为“一代明君”。


【为政举措】

         武丁是商朝历史上一位极具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治举措,不仅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也极大地拓展了国家的疆域与影响力。以下从封官、联姻与筑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武丁时期的政令与治理策略。

 

分封有功,稳固边疆

          在政治治理方面,武丁注重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控制。对于新开拓的领土,他通常采取分封的方式进行管理。一方面,他将部分土地直接封赏给在征战中有功的将领,例如将领象雀就被封为“雀侯”,以表彰其战功,同时也借此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另一方面,他也对归附的氏族或方国首领进行册封,如犬侯、祝伯等,以此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统治。 据甲骨文记载,当时被封为“侯”的贵族有五十多人,“伯”则接近四十人。从数量上看,这反映出武丁时期所征服或招抚的氏族方国之多,同时也说明商王朝在扩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分封制度。这些被封的侯伯不仅要定期向商王朝进贡,还需在战时奉命出兵,协助王室征战。例如仓侯虎曾奉王命讨伐免方,侯告也曾率军出征夷方,这种政治与军事的双重控制,有效保障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联姻结盟,强化统治

          除了军事与政治手段,武丁还善于通过婚姻关系来加强与周边氏族、方国的联系。在甲骨文中,多有记载商王族与各地诸侯之间的通婚情况。通常的做法是,先通过征伐使对方臣服,随后再通过联姻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商王或娶诸侯之女为妃,或将王室公主嫁予各地侯伯,以此建立政治同盟。 这种联姻不仅是一种政治策略,更是一种文化融合的体现。通过婚姻纽带,商王朝与各地诸侯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增强了彼此的信任与合作。从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区,联姻始终是国家间建立友好关系、巩固联盟的重要手段。武丁时期的这一举措,在当时无疑起到了稳定政局、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筑城拓疆,传播文明

          在对新征服地区实施统治的过程中,武丁还特别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邑的修建。他常常在征服地区选址筑城,有时还进一步实施武装殖民。甲骨文中就有“在麓北东作邑于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明确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意识。 在那个时代,商朝周边的许多氏族与方国仍处于游牧或半定居状态,社会结构相对原始。而武丁通过筑城的方式,不仅加强了对新地区的控制力,也推动了中原文明向边远地区的传播。这些城邑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当地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无形中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可以说,武丁的筑城政策,不仅是一种军事防御与行政管理的手段,更是一种文明传播的象征。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商王朝的影响力得以不断扩展,国家治理能力也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武丁在位期间,通过分封有功之臣、与诸侯联姻、以及筑城拓疆等政治举措,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拓展了国家版图,并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这些政策不仅体现了武丁卓越的政治智慧,也为商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方面】

     武丁是一位具有卓越战略眼光与非凡领导才能的君主。

 

朔方、土方战争

          面对朔方、土方等部族频繁侵扰商朝边境及属国,甚至联合起来威胁商朝西北边疆安全的严峻局势,武丁果断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多次派遣将领发兵征讨,同时也亲自统率大军出征,最终成功将朔方与土方一一征服。

 

鬼方的战争

      武丁更是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毅力。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达三年,商军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最终将其平定。

 

羌方战争

           武丁还发动大规模兵力击败羌方,俘获大量羌人,其中不少人被用作奴隶,服务于商朝社会的各个层面。武丁还亲自率军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大败荆楚军,俘虏众多,极大地扩展了商朝的影响力。同时,他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地以及虎方等周边部族,进一步巩固了商朝的统治地位。 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武丁不仅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还大大拓展了商朝的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各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在他的统治下,商朝疆域西起甘肃,东达海滨,北至大漠,南越长江、汉水流域,成为一个涵盖众多部族、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泱泱大国。这一时期,被后世史学家誉为“武丁中兴”,标志着商朝走向鼎盛。

          关于对土方的战争,卜辞中有详细记载。有一次,土方入侵商朝北部的附属小国沚国,沚国国君危急之下多次派遣使者向武丁求援,五日内接连上报战况,可见当时局势之紧迫。最终,武丁果断出兵,成功击退土方,保障了边疆安全。从武丁之后的卜辞记录中已不再出现“土方”之名,说明该部族已被彻底击败或臣服。 对鬼方的战争则更为激烈和持久。

            鬼方是位于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被认为是后来匈奴民族的先祖。武丁时期对鬼方的征伐持续多年,战况惨烈,但最终以商朝的胜利告终。虽然鬼方被暂时驱逐,缓解了对商朝北部的威胁,但从后来匈奴的崛起来看,鬼方并未被彻底消灭,只是暂时削弱了其势力。 至于对羌方的战争,羌方是商朝西部的重要部落联盟,主要活动在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实力强大。

            北羌与马羌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个部落。羌方与商朝之间的关系时而和平交往,时而兵戎相见。卜辞中记载,武丁曾一次出动一万三千兵力对羌方作战,规模空前。战争结束后,虽然有部分羌人被俘并成为生产奴隶,但绝大多数,从方伯到普通百姓,都被用于商王频繁举行的祭祀活动中,成为敬献给神灵的牺牲。

          通过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武丁不仅巩固了商朝的统治基础,也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威望与影响力,为商朝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轶事典故】

  雊雉升鼎

         相传在商王武丁统治时期,有一次他亲自祭祀先祖成汤。祭祀完毕的第二天,突然有一只野鸡飞落在祭祀用的鼎耳之上,发出清脆的鸣叫。这一异象令武丁感到震惊与不安,认为可能是上天对他的警示。于是他向身边的大臣祖己请教,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祖己宽慰武丁道:“君王不必过于担忧,当务之急是把国家的政事处理好。”随后,祖己进一步劝导武丁说:“上天监察人间,以百姓的道义作为衡量的标准。上天赐予人们的寿命有长有短,并非上天有意让人夭折,而是人们自身行为不当导致的结果。有些人违背道德,不思悔改,上天便降下警示,以纠正其行为。若此时才忧虑地问‘该怎么办’,那就为时已晚了。唉!君王只要为百姓谋福祉,就是在顺应天意。祭祀应遵循常规,不可轻信那些应当摒弃的异端之法。” 听了祖己的劝谏,武丁深受启发,从此开始励精图治、推行德政,注重民生,改善朝政。在他的治理下,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繁荣,商朝迎来了空前的盛世,史称“武丁中兴”或“武丁盛世”。

 

夜梦圣人

          武丁继位之初,胸怀大志,立志振兴商朝。然而,他深感身边缺乏足以辅佐治国的贤臣良将,因而心存忧虑。为了静心观察国家政局和朝中群臣的表现,他甚至在即位后的三年中很少亲自处理政务,将日常政务交由冢宰负责,自己则默默观察国风与民情。 有一天夜里,武丁梦见一位仪表非凡、智慧超群的圣人,自称名叫“说”。梦醒之后,武丁对梦中所见印象极为深刻,遂依照梦中圣人的容貌仔细观察朝中百官,却发现无一人与梦中之人相符。 为了寻访这位梦中贤人,武丁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容貌与梦中相似之人。最终,官员们在傅险这个地方找到了一位名叫“说”的人。当时他正因罪被罚,在傅险服劳役,参与修筑道路。武丁召见了他,一见之下,激动地说:“正是此人!”随后与他说了一番话,武丁发现他果然才智超群、见解非凡,于是决定重用他,任命为宰相,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为表彰其功绩,并纪念他最初在傅险被发现的经历,武丁赐其姓“傅”,从此世人称他为“傅说”。傅说辅政期间,协助武丁推行改革、整顿朝纲,使商朝国力日益强盛,成就了一段君臣相知、共治天下的千古佳话。
 


【人物评价】
       武丁,商朝中兴之主,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深远的政治影响,被后世誉为“盛君”之一。他不仅在位期间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复兴,更以谦逊勤政、广纳贤才的作风,树立了古代贤君的典范形象。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晏婴在《晏子春秋》中评价道:“夫汤、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将武丁与商汤、太甲、祖乙并列,誉为商朝最具影响力的四位君主之一,充分肯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左丘明在《国语·楚语》中详细记载了武丁即位初期的勤政表现。他为提升自身的德行修养,潜心修德,甚至“至于神明”,并亲身前往黄河与亳地之间巡视,三年之中沉默不语,专心思考治国之道。此举引起群臣忧虑,认为君主不发号施令将使政令无从传达。对此,武丁特地作书解释:“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类,兹国故不言。”表明自己因担心德行不足而不敢轻率发令。不仅如此,他还通过梦境的启示,广泛寻访贤才,最终得遇傅说,并将其任命为公卿,每日规劝自己施政得失。他更以“若金,用女作砺;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天旱,用女作霖雨”的比喻,强调贤臣对君主的辅佐作用,体现了他对治国理政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警觉。

      孟子在《孟子》中亦高度评价武丁的治世之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认为从商汤至武丁之间,虽有数位贤君,但武丁的统治尤显卓越,其治理天下的能力犹如运掌,从容自如,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与领导魅力。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武丁的政绩亦有高度评价:“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指出他通过修明政治、施行仁德,使天下百姓欢欣鼓舞,商朝再度走向繁荣兴盛。同时,司马迁还特别提到:“武丁得说,乃称高宗。”即武丁因得傅说辅佐,被尊为“高宗”,进一步凸显了他在商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国时期张温亦曾赞颂武丁:“昔高宗以谅闇昌殷祚于再兴,成王以幼冲隆周德於太平,功冒溥天,声贯罔极。”他认为武丁在守丧期间仍能以深沉之志使商朝再度兴盛,其功绩遍布天下,声名传扬四海。

         综上所述,武丁不仅是一位励精图治、礼贤下士的明君,更以深远的政治远见和坚定的德治理念,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治国思想与实践,成为后世历代君主学习的典范,也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武丁陵墓】

        武丁陵墓位于河南省西华县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的田口乡陵西村,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据史料记载,商朝盛世君主武丁曾亲自率领群臣从商都出发,来到今西华县一带,不仅成功治理了严重的蝗灾,还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然而,因长期操劳,武丁最终积劳成疾,在此地不幸逝世,并安葬于现址。

        武丁陵在古代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史载其陵冢“望之如山”,气势恢宏,庄严肃穆,为后世历代帝王所敬仰,并多次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陵墓前原建有庙宇与陵园建筑群,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尊崇;陵后两侧则分别安葬着武丁最为倚重的两位辅政重臣——丞相傅说与甘盘,体现出武丁对贤臣的重视与信任。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多次黄河泛滥以及人为破坏,陵园原有建筑大多已被毁坏或深埋地下,仅存武丁主陵的墓顶部分较为完整,以及数通散落的古代御祭碑刻,现已被妥善收藏保护。如今的武丁主陵,虽历经数千年风雨侵蚀,仍保留有约6米的高度,陵墓基底长宽各达百余米,气势依旧恢弘,令人肃然起敬。

       作为全国现存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奴隶制时期帝王陵墓之一,武丁陵不仅是研究商代政治、文化、丧葬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一处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贵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意义。


【史料记载】

      根据《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的记载,武丁是中国商朝时期一位极具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商朝国力达到鼎盛,史称“武丁盛世”。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武丁的治国方略、用人之道以及军事扩张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史书记载,武丁继位之初,并未立即亲政,而是静默观察,深入了解国家政务与民生状况。他重用贤臣傅说,并广泛任用有才能之人,不分出身贵贱,体现了其用人唯贤的治国理念。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官尽职,百姓安居乐业。 在军事方面,武丁多次出兵征伐周边少数民族和敌对势力,如鬼方、羌方等,扩大了商朝的疆域,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同时,他也注重与周边部族的和平交往,通过赏赐与盟誓维系周边关系,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武丁时期也是商代青铜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祭祀制度完备,甲骨文大量使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武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商代文化繁荣的重要推动者。 综上所述,《史记·殷本纪》中对武丁的记载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风采,其治国理念与历史功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家族成员】
祖父:祖丁~商朝第十六任君主
父亲:小乙~商朝第二十一任君主
伯父:

1.10阳甲~商朝第十八任君主

2.10盘庚~商朝第十九任君主

3.10小辛~商朝第二十任君主
妻妾:

1.司母戊妇妌(妇戊)

2.司母辛妇好(妇辛)

3.妇癸
儿子:

1.祖己(孝已)

2.商王祖庚

3.商王祖甲


【武丁个人世系】

     >>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少昊(玄嚣)006【蟜极】007帝喾】008【

   【第八代】五兄弟:008.【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第八代】01.02.昭明03.相土,04.昌若,05.曹圉,06.冥,07.王亥08.上甲微,09.报丁,10.报乙,11.报丙,12.主壬(示壬),13.主癸(示癸)

商朝>

【第二十一代】01成汤02太丁,03太甲04太庚 ,05太戊 ,06河亶甲,07祖乙 ,08祖辛,09祖丁10小乙~商朝第二十一任君主(生一子,武丁

【第三十一代】11.武丁~商朝第二十二位国君(生三子,1.祖己(孝已),2.祖庚,3.祖甲

【其他阅读】
=======

武丁(wǔ dīng)~商朝第二十二位国君

2025年8月4日 13:16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商朝    武丁(wǔ dīng)~商朝第二十二位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