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夏朝帝王】 【商朝】【商朝帝王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夏末商初

本名:伊挚

别名:阿衡、伊尹

尊号:阿衡(国家的权衡者)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有莘国
(有争议...)
主要成就:辅佐成汤建商灭夏
主要作品:《汝鸠》《伊训》
陵寝:伊尹墓
尊称:商元圣
(商王朝的开国圣贤)

职务:宰相(第一任)

任职时间:历5任商王(成汤至沃丁)

继任宰相:伊陟(伊尹之子)


【个人简介】

         伊尹(?~公元前1550年),名挚,尹是其官职名称,是中国夏末商初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关于其出生地,一说为商代有莘国(今山东省曹县北)人,另一说则认为他出生于空桑之野(今山东省东明县)。

           作为商朝的开国元勋,伊尹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深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在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建设与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伊尹自幼命运多舛,被贩卖至有莘国,沦为有莘国君的奴隶。据史书记载,伊尹曾在有莘之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躬耕务农。他才智出众,声名远播,引起了商汤的注意。商汤多次亲自前往有莘之野拜访伊尹,诚恳劝说其投靠商族,共图大业。最终,伊尹被商汤的诚意所打动,决定辅佐其成就王业。 随后,伊尹作为陪嫁男奴随有莘国公主一同前往商国,商汤任命其为小臣。因其卓越的治国才能,伊尹很快受到重用,被授予国政大权。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成功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灭亡夏朝,建立商朝。商朝建立之初,伊尹协助商汤制定典章制度,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作出了深远贡献。

           在商汤之后,伊尹继续辅佐继任君主。仲壬去世后,伊尹拥立太甲为帝。然而太甲即位初期,为政昏乱、行为失德,严重违背了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面对此种局面,伊尹果断将太甲放逐至桐宫,并亲自摄政,以保国家稳定。三年后,太甲在桐宫中悔过自新,伊尹遂迎其回朝,重新归还政权,恢复太甲的君主之位,展现了其忠诚与智慧并重的政治风范。 伊尹不仅在政治上建树卓著,还积极推动文化建设。他主持建造了偃师商城,规范并推广了甲骨文的使用,奠定了商代文字体系的基础。

            在治国理念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强调统治者应明察事理,臣下则应忠诚尽责;他提倡“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主张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官职,确保国家治理的高效与公正。他常以“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的理念教诲商王,对商朝的创立与巩固起到了关键作用。

           伊尹去世于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享年高寿。后世传有《伊尹》51篇、《伊说》27篇等著作,虽大多已佚,但仍可见其思想影响深远。伊尹作为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其智慧与忠诚被后人铭记,堪称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代贤相。

 

【人物生平】

            伊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与政治智慧的重要人物,生活在夏末商初。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教师,更是辅佐商汤建立商朝、奠定国家制度、教育帝王、稳定政局的核心人物。他的生平经历充满了神话色彩,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

 

相关出生神话

            关于伊尹的出生,史书中记载着多个版本的神话传说。《列子·天瑞》中写道:“伊尹生乎空桑。”空桑即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葛岗镇西空桑村。而《水经注疏·郦道元·卷十五·伊水篇》则更为详细地描述了伊尹出生的神奇过程: “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萝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采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这一段记载中,伊尹的母亲在怀孕时受到神灵的启示,告知她臼中将涌出洪水,需向东逃走,并且不可回头。她遵命而行,但因回头望而身体化为空桑树,婴儿便在其中诞生。有莘氏的采桑女发现空桑中的婴儿后,将其献给有莘王,王命庖人收养。伊尹由此在庖厨之家成长。 《墨子·尚贤》亦记载:“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在出土的甲骨文中,亦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录,这说明伊尹不仅是商汤的重要辅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明确记载为教师的历史人物。 伊尹的父亲是一位既能屠宰又能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亲则是居于伊水(今洛阳栾川)岸边采桑养蚕的奴隶女子。他因出生于伊水之滨而得名“伊”,而母亲的遭遇则为他的身世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来到商国

            伊尹自幼聪慧好学,虽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他耕于有莘国之野,却以尧舜之道为人生信条,不仅精通烹饪技艺,更深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他既为贵族子弟教授礼仪与治国之术,又在庖厨中操持日常事务,成为一位兼具智慧与实干的奇才。 由于他在有莘国声名远播,精通三皇五帝与大禹王的治国理念,吸引了当时渴求贤才的商汤王多次前往聘请。据传,商汤曾三次亲赴有莘国,以玉帛、马匹、皮毛等厚礼相邀,但有莘王始终不肯放行。为了得到伊尹,商汤最终迎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伊尹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随行,正式进入商国,成为商汤的得力助手。

 

帝王之师

          《孟子》中有言:“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这表明伊尹不仅是商汤的重臣,更是其治国理政的导师。他将尧舜的以德治国思想传授给商汤,并提出“伐夏救民”的战略方针,引导商汤走上推翻暴政、建立新王朝的道路。 伊尹教授商汤的不仅是政治理念,更有具体的治国策略与军事谋略。在他的辅佐下,商汤逐渐形成了以仁德为基础、以民为本、以实为用的治国方略,为推翻夏桀、建立商朝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助商灭夏

         为了实现推翻夏桀的目标,伊尹展现出了卓越的谋略与外交能力。他首先深入伊洛流域,与夏桀的宠妃妺喜建立联系,借此获取夏朝内部的重要情报。随后,他建议商汤停止向夏朝贡纳,以此试探九夷之师对夏桀的态度。 夏桀果然大怒,召集九夷之师攻打商汤。伊尹见状,立即建议恢复贡纳,稳住局势,同时积极备战。数年后,伊尹再次建议停止贡纳,这次夏桀虽再次发兵,但九夷之师已不再听命,夏朝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公元前1601年,伊尹认为灭夏时机成熟,便协助商汤发动全面进攻。夏桀战败南逃,商汤接连攻灭夏朝的三个属国,随后挥师西进,攻占夏朝的核心地区——伊洛流域的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一带)。此战的成功,标志着夏朝的终结,也宣告了商朝的建立。

 

放迎太甲

       太甲继位为商王之后,四方诸侯归附,天下安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太甲逐渐沉溺于享乐之中,疏于朝政,甚至对不顺从自己的臣民随意责罚乃至诛杀。面对太甲的种种失德行为,辅政大臣伊尹忧心忡忡,多次以先王商汤的遗训劝谏太甲,希望他能够迷途知返,重拾仁德之心。 在太甲元年十二月的一天,伊尹借祭祀商汤之机,引导太甲虔诚地叩拜先祖灵位,并向他讲述成汤开创商朝、励精图治的丰功伟绩,意在唤醒太甲对祖德的敬仰与继承之心。

         伊尹言辞恳切地说道:“古时夏朝的先王大禹,以恭敬施行美德,使得山川鬼神安宁,鸟兽鱼鳖得以繁衍生息。然而,禹的后代子孙未能继承先祖之志,背离正道,致使天降灾祸,最终由我们的先王商汤在鸣条之战中惩治了暴君夏桀。从此,商朝以仁德和威信立于天下。 如今,作为继位之君,您更应继承先王之德,树立仁爱之心。汤王曾告诫:若在宫中沉溺于酒色歌舞,便是巫风;若贪图财宝女色,沉迷游乐打猎,便是淫风;若轻慢贤臣、拒谏饰非、疏远德高望重之人,亲近愚昧无知之辈,便是乱世之风。

        此三种风气、十种过错,若卿士沾染其一,必致家破;诸侯若沾染其一,终将国亡。 为臣若不能匡正君主之过,就应受到刑罚。后世君臣皆应铭记于心,警钟长鸣。善事虽小,亦当为之,君主行小善,天下百姓皆受其福;恶事虽微,亦不可为,君主若做小恶,也可能招致亡国之祸。” 伊尹以三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太甲:第一面是大禹,他为民立功,深受百姓敬仰;第二面是夏桀,他暴虐失德,终至亡国;第三面是成汤,他除暴安良,赢得天下归心。同时,伊尹以成汤的训诫为圭臬,用以教化太甲、训诫百官,期望太甲能以此为鉴,修身齐国。 然而,太甲却未能领悟伊尹的苦心。他反而认为伊尹多管闲事,怀疑其有篡权之意。在他看来,继承王位本应享乐安逸,祖先打下的江山,正是为了子孙后代安享富贵。因此,他对伊尹的劝谏充耳不闻,甚至心生怨恨。 伊尹见劝谏无效,太甲日益放纵,内心深感痛心。作为国家重臣,他深知若再放任下去,必将危及社稷。于是,他毅然决定将太甲暂时安置于王都郊外的桐宫(今河南偃师附近),以期其能静心反思,悔过自新。 太甲在桐宫度过了三年时光。

         在此期间,他深刻反省自己的言行,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内心充满悔意。同时,他也目睹伊尹摄政期间,国家治理井然有序,百官敬服,四方诸侯归心,愈发意识到伊尹的忠诚与德行。他深感自己确实应当虚心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学习,听从其教诲。 于是,在太甲即位的第三年二月初一,伊尹亲自迎回太甲,重返国都亳。伊尹作书以表忠心,言道:“民无君则无以安生,君无民则无以治国。上天眷顾商朝,使我们的后继之君能够修德自省,这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事。” 太甲拱手叩首,诚恳悔悟道:“是我昏庸不明,致使自己德行受损。天降灾祸尚可避,自身作恶则无可挽回。过去我违背了您的教诲,还望您继续匡正我。” 伊尹再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太甲:“天道无情,唯有虔诚敬天者方能亲近;百姓之心最公,唯有行仁政者方得拥戴;鬼神不偏不倚,唯有真诚者方能感召。保有天子之位何其艰难!无忧患之心,江山难安;无奋发之志,事业难成。唯有天子自身修德,方能引领世风向善,实现国泰民安。

       此后,太甲真正悔过自新,效法成汤,勤政爱民,以德治国,国家再度繁荣昌盛。伊尹欣慰之余,仍心存忧虑。他深知,权力一旦交出,便应归隐。但他又担心太甲德行未坚,恐再生反复。于是,他写下《咸有一德》,再次劝诫太甲坚守祖德,以仁政安天下。 伊尹放太甲之举,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大义的担当,也开创了统治集团内部以德治权、以理服人的新范式,对商朝乃至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此事的记载,史书之间亦有出入。 例如,《竹书纪年》中记载,伊尹实为图谋王位,才将太甲流放桐宫,自己称王七年。因不得人心,最终被太甲识破,太甲从桐宫逃回,诛杀伊尹,重新夺回王位。 无论历史真相如何,伊尹与太甲之间的这段君臣纠葛,始终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页。它不仅反映了早期王权与辅政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君臣有义、德政为本”的治国理念。这段历史,至今仍为后人所深思与借鉴。

 

辅佐五代商王

          商朝建立后,伊尹被封为“尹”,即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史记·殷本纪》中皇甫谧注曰:“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也就是说,伊尹的职责是规范天下秩序,成为国家的道德楷模与治理典范。 不仅如此,伊尹还被视为“代天言事”的人物。《尚书·君奭》中引用周公的话说:“伊尹格于皇天。”也就是说,伊尹的言论被视为天意的体现,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他本人也以“先知先觉”自居,认为自己肩负着唤醒民众、教化世人的神圣使命。 伊尹不仅辅佐商汤,还在其去世后继续辅佐外丙、仲壬两位商王。之后,他又成为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肩负起教育新一代君主的重任。 传说中,太甲继位后未能恪守成汤的治国之道,行为失当。为纠正其错误,伊尹将太甲安置于成汤陵墓所在的桐宫,进行长期的反思与教育,同时与群臣共同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在此期间,伊尹撰写了《伊训》《肆命》《徂后》等文,系统阐述治国理政的原则,教导太甲如何继承先王遗志。 三年后,太甲在桐宫中深刻反省,悔过自新,伊尹便亲自前往迎接他回宫,将王权交还,并继续辅佐其治理国家。在伊尹的教导下,太甲勤政修德,政绩斐然,商朝再次进入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盛世。《史记》中记载:“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为表彰太甲的政绩,伊尹又撰写了《太甲》三篇与《咸有一德》一篇,以示嘉勉。太甲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太宗”。

 

晚年与逝世

         据陈君俭根据商周干支年表的研究,伊尹卒于沃丁丁未年。这也是为何众多甲骨文中在祭祀伊尹时必有“丁”字的原因。这一时间点也为研究伊尹的生平与商朝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伊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见诸甲骨文记载的教师,更是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于一身的伟大人物。他辅佐五代商王,为商朝的建立与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思想与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个人成就】

 医学贡献

           伊尹,作为商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不仅在政治上辅佐商汤建立王朝,更在医学领域作出了深远影响后世的贡献。根据历史学者的考证,伊尹在商朝的身份不仅仅是宰相,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位地位崇高的巫师,承担着沟通天地、主持祭祀、预卜吉凶的重要职责。 在商代,国家大事无不依赖占卜决定,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巫师的地位极为尊崇。而伊尹正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巫师之一。在上古时期,巫、史、医三者常常合而为一,巫师不仅通晓占卜祭祀,也掌握着一定的医药知识。例如巫彭、巫咸等巫师皆以擅长医术闻名。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尹”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认为,“尹”字形象地描绘了手执针状物治疗疾病的情景,因此“尹”这一官职也带有“治疗”、“调理”的含义。而“伊尹”之名,既表明其来自伊水之地,也暗含了“医”与“相”的双重身份,归根结底,他是一位来自伊水流域的巫医。

           在医学典籍方面,《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伊尹所著《伊尹》五十一篇,班固注称其为“汤相”。此书被归入兵家,但也具有战略与治理的广泛意义。此外,小说类文献中还有《伊尹说》二十七篇,虽被班固评为“语浅薄,似依托也”,但仍可见后人对伊尹的崇敬与传说的流传。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收录有《伊尹书》一卷,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也有关于伊尹的篇章,进一步印证了伊尹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伊尹在医学上的最大贡献,莫过于被历代医家尊为汤液疗法的开创者。

          据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南朝梁代陶弘景在总结古代医学先贤时,也将伊尹列入其中,称其“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并指出其在医药方面的重要作用。

           明代医家李梴在《历代医家圣贤》中也明确记载:“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

           元代王好古在其著作《汤液本草》中指出:“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这一说法被历代医家广泛接受,认为伊尹继承并发展了神农本草的理论,创立了汤液之法,为中医药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自元代起,伊尹已进入三皇庙配享之列,成为医家朝拜的对象。

          清代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记载了京师先医庙的情况,其中伊尹位列东庑,与仓公淳于意、华佗、皇甫谧、张仲景等名医并列,足见其在中医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更有医家将黄帝、神农、伊尹并称为“三圣人”,认为黄帝奠定了医学理论基础,神农开创了本草学说,而伊尹则创立了汤液之法,三人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三大支柱。正如古人所言:“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

          也有学者如清代徐大椿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汤液并非伊尹所发明,而是在其时代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他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内经》中所载半夏秫米等数方是已,迨商而有伊尹汤液之说,大抵汤剂之法至商而盛,非自伊尹始也。”尽管如此,伊尹在推广和规范汤液使用方面的贡献仍不可忽视。 此外,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在后世医学发展中具有深远影响。

            1985年,当代著名医家姜春华在《中医杂志》发表文章,指出《伤寒论》与《汤液经》之间存在渊源关系。依据包括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及敦煌出土的梁代陶弘景《用药法要》手抄本,这些文献中记载了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乌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阳旦汤、阴旦汤等方剂,皆源于《汤液经》。 宋代文献中仍可见《汤液经》的残存内容。如《普济本事方》中在“大柴胡汤”方后注明:“伊尹《汤液论》大柴胡同姜枣共八味,今监本无,脱之也。”

             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也指出:“伊尹《汤液论》桂枝汤中加葛根,今监本用麻黄误矣。”这些记载进一步说明伊尹所创《汤液经》在后世医家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伊尹并非医药行业的主要神祇,但大多数民众和医家仍坚信他是汤液疗法的发明者。他的这一创举极大地提升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也成为中国传统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影响深远,泽被后世。

 

 


【伊尹厨艺】

五味调和与火候掌控的智慧传承

          在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中,伊尹以其卓越的厨艺与深邃的烹饪哲学,被誉为“厨圣”、“烹调之圣”。他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更是一位将烹饪之道与治国安邦相融合的政治家。伊尹由厨入宰的人生经历,堪称中华饮食文化史上的一段传奇。 据史料记载,伊尹自幼寄养于庖厨之家,得以系统学习烹饪技艺。在成长过程中,他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烹饪技巧,更深入钻研其中的规律与原理,最终成为一位精通厨艺的大师。他以烹饪为媒介,向商汤阐述治国理念,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深刻见解,被商汤视为智者贤臣,任命为相,辅佐其开创商朝盛世。

         伊尹的厨艺成就广受后人称颂,历史上许多典籍中都有相关记载。如《史记》中有“伊尹负鼎而说汤”的描述,《汉书》称其“善割烹”,《七契》有“伊公调和”的赞誉,《七发》亦有“伊尹煎熬”的典故。《鹖冠子·世兵篇》还提到“伊尹酒保”,表明他曾从事餐饮行业,亲历实践。这些记载不仅体现了伊尹在烹饪技艺上的高超,也展示了他从实践中总结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深度。 虽然关于伊尹具体烹饪实践的详细描述并不多见,但据传他曾以一道“鹄羹”(天鹅羹)献于商汤,深受赏识。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所阐述的烹饪理论,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伊尹强调,美味的烹饪首先要认识食材的自然属性:“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他认为,水是调味之本,“凡味之本,水最为始”;火候的掌控至关重要,“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只有掌握火候变化,才能有效去除腥臊膻味;调味则需细致入微,“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烹饪的精妙在于鼎中变化,“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伊尹不仅精通烹饪技艺,更将烹饪提升为一门哲学,通过食物的调和、火候的掌握、味的平衡来映射治国理政的智慧。这种将饮食之道与治国理念相结合的思想,奠定了中华饮食文化中“以食为政”的深厚传统。

           在中国几千年的烹饪发展史上,不乏技艺高超的人物,如帝尧时期的彭铿、周朝的太公吕望、春秋时期的易牙等,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为烹饪技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伊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独树一帜,其厨艺与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使其成为中国烹饪文化的奠基人与集大成者。 如今,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的烹饪界,伊尹仍被尊奉为“厨圣”、“烹调之圣”。他的烹饪理念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厨师,也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精神象征。

         伊尹的厨艺,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他以味入道,以火明理,以调和见治世之机,将烹饪提升为一门融合技艺、哲学与治理之道的综合艺术。伊尹之名,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饮食文化的丰碑之上。


【军事领域】

         伊尹作为商朝开国重臣,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不仅在灭夏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更在战争理念、谋略运用和战略判断等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为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伊尹在军事上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政治因素引入战争指导,重视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影响** 自国家形成以来,政治与军事便密不可分。在夏商交替之际,中国社会仍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作为主要生产部门,深受自然条件制约。同时,人们普遍信奉神权政治,认为天命主宰一切,统治者自诩为“天子”,凡重大决策皆需通过占卜、祭祀以求神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战争的发动与进行也往往依赖神意的指引。 然而,伊尹却在这样的思想禁锢中率先觉醒。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敏锐地意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神意,更与人心向背密切相关。他提出了“视民知治不”的观点,即通过观察民众对统治者的拥护程度,来判断政权的兴衰。这一思想在当时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 为了掌握夏桀统治下的民情,伊尹亲自前往夏地任职,深入观察夏朝政局。他发现夏桀暴虐无道,不恤民情,导致“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据此,伊尹判断夏朝已现灭亡之兆,遂与商汤共同决意灭夏。 在战争准备阶段,伊尹一方面揭露夏桀的暴政,激发民众对夏的不满;另一方面则辅佐商汤施行仁政,宽以待民,赢得民心。同时,他积极争取周边方国的支持,扩大同盟力量,形成“抑彼扬己”的战略态势。最终,九夷之师不再响应夏桀的号召,成为夏亡商兴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将政治因素引入军事决策的思想,在今天看来已是常识,但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伊尹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认识到“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军事思想家。

            二、开创“上智为间”的谍战谋略** 在神权政治主导的时代,战争侦察多局限于战场层面,鲜有深入敌后、策反敌方、搜集情报等深层次的间谍活动。伊尹则突破传统,首次将“用间”提升为战略手段,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用间”的第一人。 为掌握夏朝内部情报,伊尹以任职为名,打入夏王朝内部,不仅搜集了大量政治与军事信息,还成功策反了夏桀的宠妃妺嬉,使其与己暗中勾连,加剧夏朝内部矛盾,削弱其统治力量。据《竹书纪年》与《吕氏春秋》记载,伊尹通过与妺嬉建立联系,成功瓦解夏桀的信任体系,为最终灭夏奠定了基础。 这一谋略后来被孙武总结为:“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可见,伊尹在间谍战中的实践,不仅具有开创意义,更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三、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战争时机**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与谋略,更在于能否准确判断时机。伊尹在灭夏战争中,充分展现了其对形势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和战略判断能力。 在商汤通过“十一征”击败亲夏方国、实力大增之后,伊尹并未急于发动总攻,而是冷静分析局势。他认识到夏桀虽已日薄西山,但毕竟统治中原四百余年,仍有相当的威望;而商作为夏的附属方国,贸然起兵可能招致道义上的谴责。因此,伊尹主张等待时机,直到夏桀彻底失去诸侯支持、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时再发动总攻。 为试探诸侯态度,伊尹建议商汤停止向夏进贡。夏桀果然震怒,召集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伊尹见九夷仍听命于夏,便果断决定暂缓进攻,恢复进贡,以稳住局势。次年,伊尹再次建议断贡,夏桀再次召集诸侯会盟,但此时九夷之师已不再响应,甚至有缗氏公开反叛。伊尹判断形势已变,遂建议商汤立即发动总攻,最终一举灭夏。

            在神权主导的时代,战争决策多依赖占卜与天象。而伊尹却坚持从现实出发,通过分析敌我力量变化、诸侯态度等客观因素,选择最佳战机,充分体现了其理性思维与战略眼光。

            伊尹在军事上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具体战术的运用上,更在于他突破时代的局限,将政治、谋略、战略判断等要素有机融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军事思想体系。他的军事实践与理论探索,为后来中国军事学的发展,特别是战略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军事谋略家,伊尹不仅辅佐商汤建立了新的王朝,更以其卓越的军事智慧,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历史名相】

商代教育与德治思想的奠基者

       伊尹作为商代开国重臣与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以其卓越的智慧与深远的道德教化影响了后世。然而,由于商代文献流传有限,关于伊尹早期担任“师仆”时如何教育奴隶主贵族子弟,以及被封为“尹”后如何在宫廷中施教的具体细节,历史记载并不详尽,难以勾勒出完整的轮廓。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尚书》《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古籍中,窥见其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的零星片段,从而还原一位兼具政治智慧与道德教化能力的历史名相形象。

 

巫教与神道设教

         以天命引导君王 商代社会“殷人尊神”,敬天事鬼是当时思想与教育的核心特征。伊尹被尊称为“格于皇天”的天意代言人,所谓“格”,即“格人”,意为人与天之间的沟通桥梁。在那个以巫教为教育手段的时代,伊尹不仅是辅佐君王的重臣,更是集政治、宗教与教育于一身的“太上老师”。 他在《伊训》中告诫太甲:“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不仅是对天命的阐释,更是通过天意来教化君主,强调善行得福、恶行遭殃的因果关系。这种“神道设教”的方式,表面上借天之威以神化王权,实则通过天命观念引导君主自我约束,提升道德修养。

 

德政为本

          重视帝王的道德修养 尽管伊尹借助天命以教化君王,但他并非仅仅停留在神权的层面,而是更进一步地强调个人,特别是君王的道德修养。在《太甲》篇中,他借太甲自省之言指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的命运不仅受天命影响,更取决于自身行为的选择。 伊尹进一步强调:“惟天无亲,克敬惟亲。”也就是说,只有具备敬天、明德、诚信的品质,才能赢得臣民的忠心与亲近。他还警示说:“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即天命无常,唯有德者方能保有王位,若轻慢神灵、残害百姓,即便有皇天庇佑也难保政权。因此,伊尹提出“眷求一德”,即追求纯一之德,作为维系统治、赢得民心的根本之道。

 

政治理念

           德才兼备,用人唯贤 在政治治理方面,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即君主要明察是非、克己奉公,臣子则要忠诚尽责、上下一心。他强调君王应“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即始终如一地注重自身德行修养,并不断更新、提升自我,做到“日日新,又日新”。 在用人方面,伊尹提倡“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重贤才、任用得当。他提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即大臣既要辅佐君王修德,又要保障百姓安定,这是对为臣之道的深刻诠释。

 

教育思想

           环境育人,慎始慎终 伊尹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习于性成”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格与品质是在日常行为习惯中逐步养成的。他重视教育的起点,强调“慎终于始”,即在教育的初期阶段就要打好基础,因此他在担任“师仆”时,特别注重对贵族子弟的启蒙教育。 从他将太甲放逐至桐宫,并通过训词促其觉醒的教育实践来看,伊尹已意识到特殊环境对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当太甲悔过自新后,伊尹不仅亲自迎接他回朝,还著书表彰其转变,体现出他在教育中善于运用奖惩结合、适时激励的方法。这种惩恶于前、奖善于后的教育策略,即使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道德教化

             以史为鉴,修德为本 伊尹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在太甲悔过自新的过程中,他曾向伊尹叩首自省,承认自己“不明于德”,行为失度,违背了祖先成汤的法典,导致灾祸降临。他感激伊尹的教诲,使他明白为君之道应善始善终。对此,伊尹回应说:“修厥身,允德协天下。”即君王应修身立德,以德服人,方能安定天下。 在《咸有一德》中,伊尹通过夏朝因失德而灭亡、商汤因“眷求一德”而得天下的历史事实,教育太甲要以德治国。他指出,天命并非偏爱某人,而是眷顾有德之人;百姓也并非盲目服从,而是归顺有德之君。因此,伊尹将帝王的道德修养视为国家兴衰的关键。 他强调“惟新厥德,终始如一”,即君王的德行应不断更新完善,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在道德修养方法上,他提出“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即要求君主明察事理、臣民忠于职守,对待他人不苛责,而对自己则应不断反省、追求进步。这种“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修身之道,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德政思想

            以德为师,以政为本 伊尹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说:“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意思是,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成为师表。他还指出:“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即通过后世是否尊祀七庙,可以判断其德行是否深厚;通过百姓是否拥护君王,可以衡量其政绩是否卓著。 由此可见,伊尹主张以德为本的治理之道,强调德政统一。他不仅是一位辅佐君王的贤臣,更是一位以德化人、以史育人、以礼治国的教育先驱。

            伊尹作为商代的重要政治家与教育家,其思想体系虽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但其核心仍是以德为本、以修为先。他通过天命引导君王,借历史教训教化世人,重视教育起点,强调环境育人,倡导德政统一、用人唯贤,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具启发意义的教育与治理理念。伊尹不仅为商代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杰出庖人】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烹饪技艺辅佐天子治国安邦的杰出庖人,被后世尊称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他所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文化的理论基石,深刻影响着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不仅教民调和五味,开创了中华割烹之术,更为后世饮食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中国烹饪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关于伊尹的出生,史籍中多有记载。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述:“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这段记载不仅赋予伊尹出生以神秘色彩,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其出生地的线索。

         据《陈留县志·山川》(卷九)及《河南通志·山川》(卷之七·山川上·开封府)记载:“伊水,在陈留东北二十里,环绕伊尹故里。”这表明伊尹的故里就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一带。而“空桑”这一地名,更是与伊尹的出生密切相关。

         南宋范成大在《揽辔录》中提到:“丙寅过雍邱县(今河南开封杞县)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一里过伊尹墓,道左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尹之墓。”此外,南宋人周燀在《北辕录》中也有类似记载:“空桑城,在陈留县南十五里。”《杞县志·地理志》亦载:“空桑城,在雍邱县西二十里。”

          据《杞县志·重修伊尹庙碑》(卷之二十一《艺文志》)记载:“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世纪》曰:‘伊尹降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邑人水旱、痨疫无不祷焉……’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车驾幸其庙,亲洒寰轮,刻序铭于石。”这段文字不仅印证了伊尹生于空桑的历史传说,也说明伊尹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是民众祈福、祭祀的重要场所。

         在今开封市杞县西空桑村,仍保存有“宋真宗御制碑”一通。碑额为浮雕“二龙戏珠”图案,下方刻有“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庙碑赞”十二个刚劲秀丽的隶书字。碑文内容完整收录于《杞县志》及《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中,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此外,村中尚存数块残碑,包括明代弘治九年杞县知县徐钟重修伊尹庙时的部分捐款人姓名及金额碑,以及清乾隆八年河南巡抚雅尔图奉敕修庙时所立的《商元圣伊尹庙碑记》等,另有几块碑刻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难辨。 据空桑村村民介绍,伊尹庙原建有一座大殿,每逢无风雨之时,殿内却能隐约听到风雨之声,颇为神奇。

           该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现为村民集资重建。伊尹后人主要聚居于开封县八里湾镇伊寨村,该村又名伊尹村,现有四百余口人,均为伊姓,已延续至第143代。据村民讲述,他们原居于伊庄村(今开封县罗王乡),后因历史变迁,伊姓族人全部迁至伊寨村。村东一里处为伊思礼之墓,墓前立有清嘉庆九年伊六壁所立之碑,碑上刻有“伊氏莘野世系表”。该村距伊氏后人所称的故里伊庄约四公里,伊庄周围被伊水(今称圈章河)环抱。此地距陈留有莘国(今莘口)十七公里,距杞县空桑村十五公里。村中至今仍保留有“伊氏祖茔”、“伊尹画像”、“伊尹庙图”以及《河南杞县伊氏家谱》等珍贵历史遗迹。

         据伊氏族人介绍,在清康熙年间,伊尹后裔伊广雨曾身背伊尹画像前往开封府请求资助,被朝廷授予“铁榜秀才”称号。这一称号可世代承袭,即便后人不识字,只要是长门长孙,亦可继承此名。此外,在伊思礼的墓碑上,亦刻有“?得祭田两顷四十余亩复”的文字,显示出伊氏家族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伊氏一百三十三代孙伊六壁续修《河南杞县伊氏家谱》。该家谱分为正本与手抄本两册,正本虽边角残缺,但与手抄本对照后,文字仍可补齐。家谱中自伊尹起共记载了134代、325人,并附有伊尹画像。此外,家谱中还收录了三篇序文,分别由孔子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伊氏一百二十代孙伊思礼、以及清嘉庆九年伊六壁撰写。

            家谱中还收录了宋真宗御制碑文及历代文人对伊尹的诗赞十篇,以及明清时期对伊尹空桑庙的增修、重修记录三条,以及关于空桑、陈留、商丘、偃师、内黄等地伊氏祠堂的记载。 从家谱序文中可见,伊氏后人自汉昭烈时期第六十六代伊籍、魏时第六十八代伊睿起,便开始注重谱牒编修。明代第一百二十代伊思礼加以增修,至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由伊六壁续修,距今已有二百余年。

           伊思礼在家谱序中写道:“我伊氏家谱自商、周、秦、汉以至于今,有背井离乡,流寓外省者不能遍载。又有迁居他乡越数代而复故土者。”由此可见,伊氏家族历史悠久,族人迁徙频繁,但家谱始终得以传承,实属罕见。 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曾亲临杞县空桑伊尹庙,并立碑纪盛,碑文亦收录于《家谱》之中。碑文内容如下: “始就于桀,以劝人臣之忠;后归于汤,以济天下之难。咸有一德,敷祐万方。大节昭明,嗣王服其训;余庆不坠,令子承其家。旧礼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驻跸,永用怀贤,聊复刻铭,庶几旌善。赞曰:成汤之仁,溥率来宾,阿衡之忠,天辅成功。民难既平,嘉谟宾贞,五室不衰,大训可知。苹蘩之祭,传于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

            《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对伊尹的记载详尽而系统,是研究伊尹生平、商周历史以及中华烹饪文化的重要文献。其内容涵盖了伊尹的出生、仕途、辅政、归隐直至去世的全过程: “一代元圣名尹,又名挚。夏后皋八年庚辰四月初八日生于空桑。夏后癸三十七岁己卯,耕于有莘。汤使人以币聘之,三反而后从。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适夏以观桀之政,及入夏,知桀之不可为也,复归于亳,相汤。汤崩,传至太宗太甲。元祀戊申,伊尹作《伊训》。冬十有二月,伊尹词告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百官总己,以听冢宰。伊尹乃明言列祖之成德,以训于王。太甲不能用,二祀己酉,因即汤之墓营桐室以训太甲,使其居忧焉。太甲悔过,终丧三年。三祀冬十有二月朔,遂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作《太甲》三篇以申戒之,于是尊之曰阿衡。及其老,作《咸有一德》,以政归太甲。至商王沃丁戊子八年卒,年百三十岁,大雾三日。沃丁以太牢祀之,亲临丧以报大德,葬于亳。

           《河南杞县伊氏家谱》自夏末至清,历时三千四百余年,世系完整、记载详实,堪称中华族谱史上的奇迹。它不仅为研究伊尹及其历史背景提供了珍贵资料,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宗教、姓氏学、族谱学乃至人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轶事典故】

 以鼎烹说汤

         伊尹,是商朝初期的重要大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其官职名。在甲骨卜辞中,他被称为“伊”,而金文中则称其为“伊小臣”。伊尹自幼聪慧,志向远大。据传,他出生于伊水之畔,成年后流落至有莘氏部落,以耕田为生。虽然出身卑微,但他心系天下,志在济世安民。 当时有莘氏国君为人贤德,伊尹有意劝其起兵灭夏,但苦于身份低微,难以接近。为了接近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担任国君身边的厨师。凭借出色的厨艺和智慧,伊尹很快受到赏识,被提拔为膳食之官。在长期的接触中,他逐渐意识到,有莘氏与夏朝同为大禹后裔,血缘关系密切,难以割舍,加之国力弱小,难以担当灭夏重任。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商族的首领——汤,认为汤才是真正的明主。 当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便主动作为陪嫁之臣,随同前往商地。他背负鼎俎,为汤烹调美食,借着讲述五味调和的烹饪之道,巧妙地引申出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道理,劝说汤肩负起灭夏的重任。汤听后大为惊叹,意识到伊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于是解除其奴隶身份,任命为右相,成为商朝的最高执政大臣。 伊尹不仅是辅佐商汤建立王朝的开国元勋,更在汤之后辅佐了三位商王,功勋卓著。因此,在甲骨卜辞中,他被列为“旧老臣”之首,不仅与商汤一同受到隆重祭祀,还享有单独享祀的殊荣,足见其地位之尊崇。

 

发明汤药

         除了在政治上的卓越贡献,伊尹还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据史料记载,中药汤剂的创始人正是伊尹。他学识渊博,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无所不通,尤擅长以草药治病救人,疗效显著,被时人尊称为“活神仙”。 《史记·殷本纪》中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形象地描述了他通过烹饪之道阐述治国理念的过程。《资治通鉴》也记载:“伊尹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此外,《甲乙经·序》亦称:“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伊尹对中药汤剂的研究极为深入,开创了中医方剂学的先河,为后世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濩乐舞

         商汤即位之初,王畿地区连续五年遭遇大旱,烈日炎炎,河井干涸,田地龟裂,草木枯萎,百姓生活困苦。汤命史官在郊外设坛,焚烧积薪,以牛羊豕为祭品,向上天祈雨。他在祈祷中自责己过,列举六项可能的错误,恳请上天赐福降雨,但未见成效。 大旱持续至第七年,汤又在桑林设坛祭天。史官占卜后说,需以活人献祭,上天方肯降雨。汤听后毅然决然地说:“祈雨本为百姓,岂可再害百姓?”于是决定以自身为祭。他剪去头发指甲,沐浴更衣,向上天祷告:“我一人有罪,不应牵连万民;若万民有过,责任在我。请勿因我一人之过而伤害百姓性命。”祷告完毕,他便坐于柴堆之上。正当巫祝要点火之时,天降甘霖,大雨倾盆而下,百姓欢呼雀跃,作歌以颂汤之德行,此乐曲后被称为《桑林》,又名《大濩》,亦称“汤乐”。 商汤灭夏桀后,命伊尹改编此舞,创作出《大濩》之舞。此舞持矛而舞,象征成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以武力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濩”亦通“护”,寓意保民护国。虽为武舞,《大濩》的音乐却宽厚温和,充满劝善仁爱之意。吴国公子季札曾观赏此舞,感慨道:“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意思是圣人虽德行高远,仍能自省不足,足见其难能可贵。 《大濩》乐舞不仅有铿锵有力的音乐,还有庄重优美的“万舞”。“万”是舞名,象征盛大隆重。此外,还有“嘉客”到场,包括唐尧、虞舜、夏禹的后裔及各诸侯,共同参与祭祀,场面极其庄严壮观。祭祀的次日,还会举行“肜”祭,延续庆典。 《诗经·商颂·那》中记载了《大濩》乐舞的盛况: >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 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商汤见伊尹

         有一则关于商汤与伊尹初次相见的典故,广为流传: 商汤准备亲自前往拜访伊尹,命彭氏之子驾车前往。途中,彭氏之子问:“君主这是要去哪里?” 汤答:“我要去见伊尹。” 彭氏之子不解地说:“伊尹不过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罢了。若您想见他,派人召他前来即可,他也该知足了。” 汤听后严肃地说道:“你不懂。如果现在有一种药,吃了能让耳朵更聪、眼睛更明,我一定会高兴地吃下去。如今伊尹对于我国而言,就像良医良药一样宝贵。你不让我去见他,就是不希望我变好。” 于是,汤命彭氏之子下车,不再让他驾车。 这段对话展现了商汤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也体现了伊尹在商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伊尹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医药学的先驱和礼乐文化的推动者。他以卓越的智慧与忠诚,辅佐商汤开创了商朝盛世,其事迹流传千古。


【伊尹籍贯的考据与争议】

         伊尹作为商朝开国元勋、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出生地历来众说纷纭,史学界存在“空桑说”“伊水说”以及“有莘国说”等多种观点。尽管商朝尚无文字直接记载其出生信息,但后世文献、地方志、遗迹遗址及伊氏后裔的家谱等大量佐证,为我们探寻伊尹的真实出生地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空桑说:主流观点与丰富史料支撑 “空桑说”是关于伊尹出生地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故命之曰伊尹。”此为关于伊尹身世最早的文献记载之一。

         据《大明一统志》第1828页记载:“空桑城,在陈留县南一十五里。帝王世纪云,伊尹生于空桑。又云,生于伊水之上。”此处所指“陈留县”,即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一带。《河南通志》第九百三十三页亦明确指出:“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生于杞之空桑(今杞县葛岗乡西空桑村),别称伊尹村。”这一记载进一步将伊尹的出生地锁定在今河南杞县。

         《河南历代名人史迹》第十九页亦载:“空桑城,在杞县县城西十三公里的西空桑村,旧名尹尹村,传为伊尹出生地。”而《杞县志·地理》第一百零一页更明确记载:“空桑城,伊尹生地,亦名伊尹村,即今县城西十二公里的西空桑村。”可见,从明清至近代,地方志书对伊尹出生地的记载始终一致,均指向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西部的空桑村。 北宋时期,朝廷对伊尹的出生地亦有明确认可。

            《杞县志·重修伊尹庙碑》记载:“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记》曰:‘伊尹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邑人水旱、痨疫无不祷焉……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车驾幸其庙,亲洒寰轮,刻序铭于石。’”宋真宗皇帝亲临空桑村伊尹庙祭拜,并亲自撰写碑文,进一步印证了当时官方对伊尹故里的认定。

          南宋范成大《揽辔录》中亦记载:“丙寅过雍邱县(今杞县)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一里过伊尹墓,道左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尹之墓。”周煇《北辕录》亦云:“八日至雍邱县……行二十里过空桑,伊尹所生之地,又里许伊尹墓。”两则南宋文献均明确指出伊尹出生于空桑,并有墓地可考。 如今,空桑村的伊尹庙遗址已改建为一所学校,但原庙中仍保存有历代重修碑刻,部分碑石甚至被埋于地下或嵌入井台、土路之中。这些碑刻虽历经沧桑,但仍为研究伊尹故里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实物。

 

       二、伊氏后裔与家谱佐证 在今开封县八里湾镇伊砦村,生活着大量伊尹后裔。他们保存有《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以及伊尹画像等珍贵文物。家谱自汉昭烈帝时期第六十六代伊籍、魏时第六十八代伊睿起便开始编修,至明代一百二十代伊思礼增修成谱,清代嘉庆九年(1804年),伊六璧再次重修。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嘉庆九年,孔子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曾为《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作序,其夫人亦亲笔绘制伊尹像与伊尹庙图。这一文化背景不仅体现了伊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也从侧面印证了伊尹故里在今开封、杞县一带的历史真实性。

 

           三、伊水说:地名与传说的结合 另一种关于伊尹出生地的说法为“伊水说”。据《吕氏春秋·本味》记载:“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故命之曰伊尹。’”东汉高诱注释亦云:“以其生于伊水,故名之伊尹,非有讹也。” 此说虽提及伊尹母亲居住在伊水之上,但并未明确指出伊水具体地理位置。伊水今为河南省境内多条河流的名称,若以此为依据,尚难确定伊尹具体出生地。相较之下,空桑说在地理位置、历史文献、遗迹遗存等方面更具说服力。

 

            四、有莘国说:缺乏明确记载 关于伊尹出生地的另一种说法为“有莘国说”。据部分地方网站介绍,伊尹为有莘国人,但这一说法在古代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吕氏春秋》虽提到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之事,但并未明确指出有侁氏即为有莘国。此外,陕西渭南合阳、山东菏泽曹县等地政府官网虽称伊尹为本地人,但其依据多为传说或后人附会,并无确凿史料支撑。

         综上所述,综合古代文献、地方志、实物遗迹、家谱记载及后裔传承等多方面证据,伊尹的出生地应为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葛岗镇西空桑村。此地不仅有历史文献的明确记载,更有丰富的遗迹遗存和伊氏后裔的传承作为佐证,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真实性与文化价值。


【人物评价】

        伊尹、太公望等贤臣始终被后世所推崇,不仅因其辅佐君王成就伟业,更因其人格魅力与治国智慧为后人所称颂。

        齐管妾婧曾言:“昔日太公望年七十,仍在朝歌市中屠牛为生;八十岁成为天子之师;九十岁受封于齐地。从这个角度看,年龄之老又何足道哉?再如伊尹,原为有莘氏的陪嫁之臣,然而商汤却将他立为三公,天下由此大治,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可见,出身之贱又何以限制一个人的作为?皋子五岁时便能辅佐大禹治国,可见年少并非无能;駃騠出生七日便能超越其母,说明弱小也不应被轻视。”此番话语,道出了齐管妾婧对人才价值的深刻理解,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老”“贱”“少”“弱”等偏见的突破。

       孟子在《孟子·万章》中评价伊尹时说道:“他心怀天下,思虑百姓,若有一男一女未能受到尧舜之恩泽,就如同自己亲手将他们推入沟壑一般自责。正因为如此,他才以伐夏救民为己任,肩负起改变天下的重任。”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伊尹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也展现了儒家思想中“仁政”理念的实践者形象。

        荀子在《荀子·臣道》中盛赞伊尹与太公:“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堪称圣臣矣。”荀子认为,伊尹与太公不仅是忠臣的典范,更是贤臣的楷模,他们的辅佐不仅成就了君主的伟业,更奠定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高柔曾言:“天地以四时更替而成万物之功,君主以辅弼之臣而兴治国之业。商汤倚仗阿衡(伊尹)之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凭借周公、太公之力,至汉初萧何、曹参等功臣亦以元勋之资成为国家之栋梁。这正是明君圣主在上,贤相良辅在下,上下同心,共成大业的真实写照。”高柔的评价揭示了君臣相得、共治天下的历史规律,也彰显了伊尹等贤臣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曹髦曾赞道:“伊挚(伊尹)保乂殷邦,周公安定周室,其功其德,无以复加。”他对伊尹与周公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认为二人在各自时代中所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伊尹以论味之法辅佐殷商,太公以辨钓之道振兴周朝。郑国之烛之武出使强秦而解郑之危,鲁国之端木赐(子贡)出使列国而保全鲁国,皆为美谈。”他又言:“商周之际,仲虺作诰,伊尹敷训,吉甫之辈述《诗》《颂》,其义理可为经典,其文辞亦足为后世之师。”刘勰不仅肯定了伊尹的政治才能,更高度评价其文辞与思想对后世文学与政治文化的影响。

           赵莹、刘昫等人在《旧唐书》中指出:“虽尧舜之圣,也不能凭借檮杌、穷奇这样的奸邪之人治理国家;伊尹、吕尚之贤,也无法在夏桀、殷纣这样的暴君统治下成就盛世。君臣之间的关系,实为命运之遇合。正因如此,才会有比干剖心、伍子胥抉目的悲剧。这一切皆因时代与际遇的不同所致。”这段话揭示了历史中贤臣与暴君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也表达了对伊尹、吕尚等贤臣生逢其时的庆幸。

            李贽在《续藏书》中写道:“古代唯有汤、武可与之相比。然而武王未及受命之时,若无周公,则无法安定殷之遗民;汤虽受命,若无伊尹,则难保不被太甲所颠覆。”李贽高度肯定伊尹在商初政治稳定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其辅政之功不可磨灭。

          毛泽东在《毛泽东早期文稿》中对伊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堪为后世效法。他虽生于专制时代,却心怀姜太公般的宏图大志。其识力广大,气势雄浑,故能打破五六百年来君臣固守之义,首倡革命。”毛泽东将伊尹视为具有革命精神与变革意识的先驱,认为其思想与实践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伊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更是中国历史中“圣臣”的典范。他的辅政之功、治国之才、道德之高、识见之远,历来为历代文人、政治家所尊崇。其精神与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后世纪念】

      伊尹作为商朝开国元勋、政治家、思想家,被后世尊为“元圣”,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深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后人修建了多处纪念性建筑和墓地,成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地。

 

伊尹墓(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

           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南三公里处,具体位置在魏堌堆村内。墓地始建于三千五百多年前,是伊尹的主要纪念地之一。据史书记载,伊尹去世后,被安葬于南亳,即今虞城县一带。 该墓旧时占地数十亩,墓前建有伊尹祠,内塑伊尹像,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墓冢高约三米,周长约四十六米,墓周古柏环绕,庄严肃穆。墓前立有清代同治年间所立的墓碑,为长方形圆顶方座,碑高2.05米,宽0.48米,厚0.18米,碑文以篆书题写“商元圣墓”,彰显其历史地位。 1981年,“虞城伊尹墓”作为辞条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九月初九,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伊尹庙会,吸引来自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成千上万民众前来朝拜、交流,成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1984年,政府对伊尹墓进行了重修,并将其列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献中的伊尹墓

         《竹书纪年》记载:“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吕氏春秋》称:“伊尹卒葬南亳。” 《通鉴外纪》亦载:“伊尹生于空桑,卒葬南亳。” 《商丘县志》记载:“伊尹百岁殁,帝沃丁以礼致葬于亳,即其地也。” 《重建伊尹殿记略》中提到:“谷熟之南旧县,即古亳故墟,有冢亩余,世为伊冢,冢前建祠,祠设其像。”今店集乡魏堌堆村后的伊尹墓即为此处。 《后汉书·东汉郡国志》记载:“梁国谷熟县有南亳,宁陵有葛伯也。” 《大明一统志》载:“伊尹墓,在归德州城东南四十里,墓前有庙。”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禹贡》豫州地,古曰商丘,《左传》:高辛氏子阏伯居商丘。商汤为亳邑地。” 《宋州从政录》亦载:“伊尹墓,在谷熟镇,有庙。” 《三家注史记·殷本纪第三》中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亳,汤都也。”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注:“南亳,在今虞城县谷熟南里许。

 

曹县伊尹墓(山东省曹县)

             位于山东省曹县县城东南的大集镇殷庙村,是另一处重要的伊尹纪念地,现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史书记载,沃丁八年(公元前1549年),伊尹去世,享年一百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其安葬于商汤陵寝之旁,以表彰其对商朝建立与发展的卓越贡献。曹县伊尹墓西望汤陵,汤陵位于曹县土山集村。

 

伊尹祠(河南省虞城县)

           伊尹祠位于河南省虞城县魏堌堆村内,紧邻伊尹墓,是祭祀伊尹的重要场所,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现存建筑包括圣母冼姑殿、伊尹大殿、伊尹夫人殿及花戏楼等,始建于元代,由张之忠与侯有造主持修建,明代万历年间曾重修。

 

祭祀活动与历史沿革

         在山东省曹县的伊尹祠,据《皇览》记载:“己氏城有平利乡,乡有伊尹冢。”古己氏城即今曹县楚天集,平利乡即为殷庙村。殷庙村位于楚丘西二十余里,西望汤陵,前有神祠,名为“元圣祠”,为明代知县范希正重建,其建筑规模与汤陵相仿。民国时期,历经战火洗礼,至新中国成立后,仅存古墓一丘,墓径五步、周长十五步、高丈二;另有正殿三楹、拜殿三楹,以及一口重达两千斤的大钟,钟径五尺、周丈五、高七尺,还有部分残损的碑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墓遭到严重破坏,碑碣与大钟亦不复存在。近年来,曹县政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修建了伊尹墓与祠堂。

 

其他纪念地

         在河南省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曾有一座明代重修的“元圣祠”。祠堂内有对联一副:“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讲述伊尹在莘野耕作的经历,下联则指孔子在尼山著书立说。古人将伊尹与孔子并列,分别尊为“元圣”与“至圣”,足见伊尹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此外,考古学者于1983年春,在今洛阳市偃师市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出商城遗址,怀疑此处为商都西亳,进而推测伊尹可能葬于此地。然而,至今洛阳地区尚未发现确切的伊尹墓。

 

【家庭成员】
父亲‌‌身份‌:家用奴隶,担任厨师之职,擅长屠宰与烹饪技术
‌母亲‌‌身份‌:居住在伊水(今河南洛阳伊河)流域的采桑养蚕奴隶

儿子:伊陟(太戊相国)

 

=========

伊尹(yī yǐn)商朝时期政治家

2023年12月30日 23:04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商朝    伊尹(yī yǐn)商朝时期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