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定~南北朝.十六国时期胡夏末代皇帝(428年-431年在位)
赫连定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十六国(胡夏)
本名:赫连定
别名:赫连直獖
字:直獖
年号:胜光(428年二月—431年六月)
民族族群:匈奴族
出生地:朔方郡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
生卒:?--432年
在位时间:428年 - 431年
前任:赫连昌
继任:(被魏太武帝拓跋焘处死)
个人简介
赫连定(?~432年),小字直獖,出生于朔方郡朔方县(现今陕西省靖边县),是十六国时期胡夏的末代皇帝。他是先主(武烈帝)赫连勃勃的第五子,同时也是中主赫连昌的弟弟。 赫连定性格凶暴无赖,为人阴险狡诈,在家族内部和政治舞台上以手段狠辣著称。早年他被封为平原郡公,并负责镇守长安这一重要战略要地。在其兄赫连昌即位后,赫连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被进封为平原王,同时兼任司徒与大将军等要职,成为胡夏政权的核心人物之一。
承光四年(428年),赫连昌在与北魏的战争中不幸兵败被擒,逃至平凉后,赫连定趁机正式即位,宣布继承皇位,改元胜光,自此成为胡夏的实际统治者。在他的统治期间,胡夏与刘宋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北魏。然而,胜光四年(431年),赫连定在率军攻打西秦和北凉的途中遭遇意外,不幸被吐谷浑军队俘获,至此胡夏政权彻底走向衰亡。
延和元年(432年),赫连定被解送至北魏,最终被魏太武帝拓跋焘下令处死,结束了他短暂而动荡的一生。作为胡夏的最后一任皇帝,赫连定的统治充满了挑战与变数,他的命运也成为了十六国时期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人物生平】
赫连定,小字直獖,是胡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的第五子,同时也是赫连昌的弟弟。他自幼便展现出凶猛的性格特征,为人残暴无赖,在家族中以刚烈和果断著称。最初,他被封为平原公,这一称号不仅象征着他的地位,也预示着他未来在乱世中的命运。
承光三年(公元427年),这一年成为改变胡夏命运的重要节点。正月二十五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前往幽州,拉开了对胡夏全面进攻的序幕。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赫连昌不得不派遣自己的弟弟赫连定,率军两万人马,肩负起收复长安的重任。然而,面对强大的北魏军队,这场战役注定充满艰难险阻。 同年四月,北魏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攻势,直接将战火烧到了胡夏的核心区域。赫连定与北魏名将奚斤展开激烈对抗,双方在长安一带僵持不下。然而,局势并未朝着胡夏一方倾斜,反而愈发严峻。到了六月,胡夏都城统万城不幸失守,这座坚固的堡垒最终落入敌手,标志着胡夏国运进入了最为黑暗的时期。赫连定被迫带领残部逃往上邽,并在此地与兄长赫连昌会合,同时被进封为平原王,以表彰他在危难之际的努力与忠诚。 然而,灾难并未就此停止。
胜光元年(公元428年)二月,北魏再次挥师南下,目标直指上邽。在这场战斗中,赫连昌不幸被俘,胡夏失去了另一位关键领袖。而此时的赫连定,作为家族最后的希望,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复兴国家的重任。他迅速整顿剩余的夏军残部,人数虽仅数万,但士气依然高昂。随后,他一路奔走,最终抵达平凉,并在此地正式即皇帝位,宣布大赦境内所有罪犯,改年号为“胜光”,试图以此稳定人心,重新凝聚力量。 赫连定的登基虽然象征着胡夏王朝的一线生机,但也意味着他将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从这一刻起,他不仅要与强大的北魏抗衡,还需要内部整顿,恢复因连年战争而疲惫不堪的国家。这位年轻的帝王能否带领胡夏走出困境,成为了当时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联宋伐魏
胜光元年(公元428年)四月,赫连定派遣使臣前往北魏,希望能够达成和解。然而,北魏皇帝拓跋焘却下诏要求赫连定直接投降。 到了胜光元年(公元428年)五月,赫连定计划收复统万城,于是亲自率领大军向东进发,抵达侯尼城后,因顾虑重重而不敢继续前进,最终只能选择班师回朝。 胜光三年(公元430年)九月初六,赫连定派遣其弟赫连谓以代进攻北魏的城池。北魏平西将军、始平公拓跋隗归等人迅速组织反击,成功击杀夏军一万余人,赫连谓以代被迫远遁。随后,赫连定再次亲率数万大军,在城东设伏截击拓跋隗归,并留下他的弟弟上谷公赫连社干与广阳公赫连度洛孤驻守平凉。同时,赫连定还派遣使者前往刘宋请求和解,双方约定联合起来共同消灭北魏,并预先划分黄河以北地区的归属:恒山以东划归刘宋,而恒山以西则划归夏国。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北魏,拓跋焘得知后立即调集军队,准备对胡夏发动进攻。
胜光三年(公元430年)九月二十一日,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奔赴统万,随即指挥部队袭击平凉。 同年十月,西秦国王乞伏暮末在北凉军事压力之下,派遣使臣王恺、乌讷阗出使北魏,请求派兵支援。北魏方面承诺,将当时仍由夏国控制的平凉郡和安定郡封赐给乞伏暮末。得到这一承诺后,乞伏暮末下令焚毁城邑中的宝物,带领一万五千户部众向东迁徙至 上邽。赫连定闻讯后,立即调动军队前去抵御乞伏暮末的大军。
逃往上邽
胜光三年,即公元430年的十一月初三这一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大军抵达平凉。此时,上谷公赫连社干等人正在此地坚守城池,防御严密。面对敌军的固守,太武帝派遣赫连昌前去招降劝服,然而赫连社干等人并未接受这一提议,依然坚持抵抗。 为了进一步施压,太武帝命令安西将军古弼率领部队直奔安定而去。与此同时,赫连定从另一座城池返回安定,迅速集结了两万步兵与骑兵,向北进发,意图增援平凉。然而,在行军途中,赫连定的军队与古弼的部队意外遭遇。古弼巧妙运用战术,假装撤退以诱使敌人深入。赫连定不知是计,一路紧追不舍。就在此时,太武帝迅速调遣高车部落火速支援,对夏国军队实施截击。结果,夏军大败,损失惨重,被斩首的士兵多达数千人。赫连定见势不妙,慌忙撤退至鹑觚原,并在此布下方阵进行防守。然而,北魏军队很快赶到,将赫连定的部队团团围困。 随后数日,魏军持续对赫连定展开猛烈围攻,切断了他们的水源和粮草供应线,使得夏国军队陷入饥渴交加的困境之中。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赫连定不甘坐以待毙,决定率领残部冲下鹑觚原突围。然而,北魏武卫将军丘眷早已严阵以待,果断出击拦截夏军。此战中,夏军再次遭受重创,全军溃败,被杀者竟达一万多人。赫连定本人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得不独自骑马逃离战场。在逃亡过程中,他努力收拢残余兵力,并驱赶五万百姓向西撤退,最终退守至上邽。 而在这场战役中,魏军成功俘获了赫连定的弟弟丹杨公赫连乌视拔、武陵公赫连秃骨,以及众多夏国的贵族和大臣,总计一百余人。同时,乘胜追击的魏军又迅速攻打安定城。驻守此地的夏国东平公赫连乙斗见状不妙,弃城而逃,带领数千户百姓一同向西撤往上邽。
胜光三年十二月十五日,上谷公赫连社干与广阳公赫连度洛孤被迫出城投降。至此,北魏军队终于攻克平凉,彻底掌控了这一战略要地。这场战役不仅彰显了北魏的强大军事实力,也标志着夏国势力的进一步衰落。
亡国被杀
胜光四年(公元431年)正月,胡夏国主赫连定突然发起了对西秦的进攻。他率军突袭了西秦大将姚献的部队,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使姚献的军队遭受重创。随后,赫连定又派遣他的叔父、北平公赫连韦伐带领一万名精锐士兵,向西秦国主乞伏暮末据守的南安城发起攻击。此时,南安城内正值饥荒肆虐,局势极为严峻,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烈景象。面对如此困境,西秦侍中、征虏将军出连辅政,侍中、右卫将军乞伏延祚以及吏部尚书乞伏跋跋等人被迫逃离城池,最终向胡夏投降。而西秦国主乞伏暮末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用一辆车装载着空棺材,象征性地出城投降,以示自己的诚意与无奈。赫连韦伐随即将乞伏暮末和一同被俘的沮渠兴国押送至上邽。 同年六月,赫连定下令处决了被俘的西秦国主乞伏暮末及其皇族五百余人,彻底结束了西秦政权的存在。
随着西秦的覆灭,赫连定也开始面临新的威胁——北魏的压力日益增大。为了摆脱困境,他决定采取大胆行动:劫持西秦十余万百姓,从治城渡过黄河,意图袭击北凉国主沮渠蒙逊,进而夺取北凉的领土以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这一计划并未如愿。吐谷浑可汗慕容慕得知消息后,迅速派遣益州刺史慕容慕利延与宁州刺史慕容拾虔率领三万骑兵,在夏军渡河尚未完全之际发动突袭。经过激烈战斗,赫连定最终被擒,标志着胡夏国的灭亡。 胜光四年(公元431年)七月,吐谷浑可汗慕容慕派遣侍郎谢太宁作为使者前往北魏,呈递奏章,表示愿意将所俘获的赫连定献给北魏朝廷。
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三月二十八日,吐谷浑可汗慕容慕正式将赫连定交予北魏。北魏随即执行了对赫连定的死刑判决,为胡夏的历史画上了最后的句号。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权力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北方各政权之间的关系发展。
胜光二年(429年)十月,赫连定登上阴槃山,眺望他的故国,哭着说:“要是先帝让我继承大业的话,怎会有今日的事情呢?假使老天给我时间,我就可以与诸位爱卿共创末期复兴的大业。”接着有一群狐狸上百只在旁边叫,赫连定下令射杀它们,却一无所获。赫连定心中感到厌恶,说:“这也是大不吉利的征兆,天道啊天道,还能说什么呢!
《晋书·卷一百三十·载记第三十》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十六国春秋·卷十六·夏录》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
【人物评价】
魏收《魏书》:“凶暴无赖。
司马光《资治通鉴》:“夏主少凶暴无赖,不为世祖所知。
祖父:刘卫辰
父亲:胡夏武烈帝赫连勃勃
伯父:赫连右地、赫连力俟提
叔父:北平公赫连韦、赫连阿利罗
兄长:
1.废太子 赫连璝
2.阳平公 赫连延
3.大夏帝 赫连昌
4.酒泉公 赫连伦
弟弟:
1.河南公 赫连满
2.中山公 赫连安
3.上谷公 赫连社干
4.广阳公 赫连度洛孤
5.丹阳公 赫连乌视拔
6.武陵公 赫连秃骨
7.赫连助兴
8.赫连谓以代
姐妹:
1.赫连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皇后。
2.赫连氏,太武皇后二妹之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妃。
3.赫连氏,太武皇后二妹之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妃。
4.赫连氏,北魏常山王拓跋素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