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盛~十六国后燕第六位皇帝((398年七月~401年9月13日在位)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七】后燕    慕容盛~十六国后燕第六位皇帝((398年七月~401年9月13日在位)






慕容盛



398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后燕

全名慕容盛
字道运
谥号昭武皇帝
封号长乐王(称帝前) 
庙号:中宗
年号:

1.建平(398年七月~398年十二月)七月改元.11月12日.农历398年十月十七日称帝)

2.长乐(399年正月-401年七月)
民族族群:鲜卑族(慕容)
出生地: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
生卒:373年~401年9月13日
在位时间:398年 至 401年
主要成就:诛杀兰汗、攻克高句丽二城、击败库莫奚
籍贯: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义县)

陵墓:兴平陵 

前任:慕容宝
继任:慕容熙


个人简介

         慕容盛(公元373年—公元401年9月13日),字道运,祖籍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义县)人,出生于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他是后燕的第三位皇帝,武成帝慕容垂之孙,惠愍帝慕容宝之子。 慕容盛性格骄傲暴虐,为人刻薄寡恩。然而他在幼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谋略,深得祖父慕容垂的喜爱。在建兴年间,慕容盛被封为长乐公,并担任散骑常侍、左将军等重要职务。

        永康元年(公元396年),其父慕容宝继位成为皇帝后,慕容盛进封为长乐王,先后历任征北大将军、司隶校尉以及尚书左仆射等要职。

       永康三年(公元398年),慕容宝不幸被兰汗杀害。在这危急时刻,慕容盛联合慕容奇成功剿灭了兰汗父子,稳定了局势。然而,慕容奇随后拒绝解散军队,慕容盛遂亲自领军讨伐,最终将慕容奇及其党羽百余人全部诛杀。此后,慕容盛正式即位称帝,并改元建平。 在位期间,慕容盛对外积极拓展疆土,击败库草奚部落,同时对高句丽进行讨伐,成功夺取新城与南苏城等地,巩固了后燕的边防。然而,在内政方面,他却因猜忌心过重而采取严酷手段,不仅灭绝了慕容恪、慕容隆等家族的后嗣,还频繁使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导致宗室成员及功臣勋贵普遍心生二意,朝局动荡不安。

       长乐三年(公元401年),慕容国等人图谋反叛失败,牵连者多达数百人,使得军中人心惶惶。同年,段玑等人发动兵变,慕容盛在此次事件中遇刺身亡,时年仅二十九岁。慕容盛去世后,被追谥为昭武皇帝,庙号中宗,安葬于兴平陵。


【人物生平】
回归后燕

        慕容盛是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的孙子,也是慕容宝的庶长子。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谋略,性格沉稳而聪慧,颇具领导才能。 在前秦宣昭帝苻坚于淝水之战中战败之后,慕容盛与其叔父慕容柔一同前往西燕避难。

         更始元年(公元385年),慕容冲登上帝位,志得意满,行事却赏罚不公,政令混乱无章。当时年仅十二岁的慕容盛对叔父慕容柔说道:“中山王慕容冲智谋平庸,才识不足,尚未广施恩惠于众人,便已骄傲自满。依我之见,如此之人鲜有不走向覆灭的。”不出所料,不久之后,慕容冲便被部下杀害。此后,慕容盛随堂叔祖慕容永向东迁徙至长子县。在此期间,他对慕容柔感慨道:“如今我们的处境犹如置身于刀枪剑刃之间,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危机。若表现得愚钝,则易遭人猜忌;若显露才华,则如同栖息于帷幕上的鸟巢,随时可能遭遇不测。我们应当如鸿鹄般展翅高飞,一跃万里,切不可坐以待毙。” 于是,慕容盛秘密带领慕容柔及弟弟慕容会向东行进,最终归附于其祖父——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途中,他们曾遭遇盗寇拦路。面对险境,慕容盛从容应对,说道:“吾身虽为六尺男儿,然入水而不溺,处火而不焚。汝等欲试吾锋芒乎?可将箭置于百步之外,若我能一箭中的,汝等当慎思性命之重;若失手,则甘愿受制于汝,任凭处置。”盗贼依言竖起箭靶,慕容盛果然一箭射中目标。盗贼见状大惊,称其为贵人子弟,并特意用钱财将其送走。 一年多后,慕容永诛杀了慕容俊、慕容垂的子孙,无论男女皆未能幸免。然而慕容盛抵达后,慕容垂向他询问西边的情况,他竟能在地上画出详细的地形图。慕容垂见状欣然笑道:“昔日魏武帝抚摸魏明帝之头便封其为侯,可见祖父对孙子的疼爱自古已然。今日观盛之才智,实乃难得。”遂封慕容盛为长乐公,此后他又历任散骑常侍、左将军等职。 慕容盛为人骁勇刚毅,颇具其伯父慕容全(慕容令)的遗风,深得众人的敬重与信赖。


诛杀兰汗
         建兴十一年(公元396年),慕容垂辞世,其子慕容宝继位为帝。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慕容盛被进封为长乐王,并被授予征北大将军、司隶校尉以及尚书左仆射等重要职位,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慕容宝从龙城南下进行军事征伐期间,慕容盛留守后方,负责处理内政事务,确保后方的稳定与秩序。当段速骨发动叛乱时,慕容盛迅速组织力量,积极迎战,成功保卫了龙城的安全。当时,慕容宝曾一度陷入险境,几乎被段速骨俘获,但正是由于慕容盛的英勇表现和果断行动,才使慕容宝得以脱身。尽管慕容盛多次向慕容宝提出富有远见的战略建议,但遗憾的是,慕容宝并未采纳这些建议,导致在后续的战役中屡遭挫折。 永康三年(公元398年),慕容宝不幸被兰汗杀害。得知这一噩耗后,慕容盛立即决定前往龙城吊唁。然而,他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将军张真的极力劝阻,认为此举过于冒险。但慕容盛却坚定地表示:“我愿意以性命为赌注,将我的哀痛与困境坦诚相告。兰汗生性愚钝且浅薄,他一定会念及亲家的情分,不忍心加害于我。只需一个月的时间,便足以让我实现自己的志向。”于是,慕容盛毅然决然地进入龙城,向慕容宝致以最后的哀悼。兰汗的妻子乙氏泪流满面地接见了慕容盛,而兰汗本人也对这位年轻的贵族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怜爱。他不仅派遣自己的儿子兰穆迎接慕容盛,还将他安置在宫内,任命为侍中、左光禄大夫,继续给予他尊重与信任,仿佛一切如旧。

          然而,兰汗的哥哥兰提和弟弟兰加难却主张除掉慕容盛,以防后患。但兰汗并未采纳他们的建议。同时,作为兰汗外孙的慕容奇也得到了宽恕。慕容奇秘密会见慕容盛,两人开始密谋反叛计划。慕容盛指派慕容奇在外城起兵,很快聚集了数千人的队伍。兰汗随即命令兰提前去平叛。然而,兰提为人傲慢无礼,对待兰汗缺乏应有的尊敬。慕容盛察觉到这一点后,巧妙地向兰汗进谗言道:“慕容奇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根本无法独自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必定有城内的人暗中相助。而兰提一贯骄纵跋扈,实在不宜委以重任。”兰汗听信了慕容盛的话,勃然大怒,下令将兰提处死,并改派抚军仇尼慕率军讨伐慕容奇。兰汗的兄弟们目睹兰提的悲惨下场,无不心生恐惧,纷纷率领各自部队背叛了兰汗,最终击败了仇尼慕的军队。 面对接连的失败,兰汗深感恐慌,不得不派遣儿子兰穆再次出征。临行前,兰穆向兰汗进言道:“慕容盛与我们家族有着不可调和的仇恨。如今慕容奇起兵造反,慕容盛极有可能暗中接应他。况且,兄弟之间自相残杀,实非长久之计,恐会酿成更大的祸患。”兰汗听后,决定除掉慕容盛。他召见慕容盛,试图通过观察来确认其是否有异心。然而,慕容盛的妻子及时将这一消息告知了他。慕容盛随机应变,假装自己病入膏肓,不再出入宫廷,这才暂时避过了兰汗的锋芒。 李旱、卫双、刘志、张豪、张真等人都是慕容盛昔日的亲密盟友,他们此时已被兰穆收为心腹。这些人时常拜访慕容盛,共同商议推翻兰汗的大计。恰逢兰穆外出讨伐兰难等人,并将其斩首,随后设宴犒赏将士,兰汗父子皆醉酒酣眠。

         趁着夜色,慕容盛借口如厕,赤裸上身越过高墙,潜入东宫,与李旱等人联手诛杀了兰穆。士兵们闻讯后欢欣鼓舞,高声欢呼。随后,慕容盛率众攻入皇宫,成功杀死兰汗。兰汗的两个儿子——鲁公兰和与陈公兰杨分别驻守令支与白狼两地,也被慕容盛派遣的李旱、张真等人迅速剿灭。 至此,龙城内外恢复了平静,百姓无论男女都对新政权充满期待与喜悦。然而,慕容盛并未因胜利而骄傲自满,他谦逊低调,未称皇帝之号。同年,他以长乐王的身份行使皇帝职权,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建平”。与此同时,他将原有的王爵降格为公爵,文武百官则各归原职,以此稳定国家局势。


因伤而死
        北魏对幽州发起了一次猛烈的袭击,并成功将刺史卢溥俘虏。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慕容盛迅速派遣孟广平前往救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追赶上北魏军队的脚步。 为了巩固边疆、彰显实力,慕容盛亲自率领三万精锐部队攻打高句骊。在这场战役中,他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成功袭击并攻克了新城与南苏两地,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敌方力量:他下令散发高句骊的资产,并将五千多户居民迁往辽西地区,以此来充实自己的领地人口与资源储备。

         回到国内后,慕容盛在东堂隆重召见百官,对他们进行了详尽的能力考核。通过这次严格的评估,共有十二人因表现出色而被破格提拔。为了进一步挖掘人才,慕容盛颁布命令,要求各级官员每人推荐一位具备文武双全能力且足以辅佐治理天下的优秀人才。随后,他立自己的儿子辽西公慕容定为太子,并宣布大赦天下,对于死刑以下的罪犯给予宽恕。为了庆祝这一系列重要决策,在新昌殿设宴款待群臣。席间,慕容盛虚心向各位大臣请教:“希望诸位爱卿畅所欲言,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朕一定会认真听取。” 此时,年仅十五岁的后燕七兵尚书丁信站了出来。作为慕容盛舅舅丁氏之子,他大胆进谏道:“处于皇位之上的人应当谦逊谨慎,不可骄横自满;即便地位尊贵,也应时刻警惕,以免陷入危险境地——这正是我最大的期望。”慕容盛听后哈哈一笑,说道:“丁尚书年纪轻轻,却能说出这般成熟稳重的话语,实在令人钦佩!”然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慕容盛统治风格中的一个问题——他常常依靠严苛手段控制下属,性格骄傲暴躁,缺乏亲情关怀,对臣下更是充满猜忌之心,因此才引发了丁信这样的直言规劝。

          长乐三年(公元401年),慕容盛率军讨伐库莫奚部落,取得了辉煌战果,带回大量俘虏和财物。然而胜利并未带来长久的安定。左将军慕容国联合殿中将军秦舆、段赞等人密谋发动叛乱,企图率领禁军袭击慕容盛。然而,他们的计划最终败露,慕容盛果断出手,将参与叛乱者全部诛杀,总计五百余人因此丧命。 然而,动荡并未就此平息。前将军、思悔侯段玑以及秦舆之子秦兴、段赞之子段泰等人趁机煽动人心,在夜晚于皇宫内制造混乱,大声喧哗呼叫。慕容盛闻讯后迅速反应,率领左右亲信奋勇迎战。然而,由于局势复杂,众将士纷纷溃散。就在此时,一名刺客突然从暗处窜出,击伤了慕容盛。身负重伤的慕容盛强撑着登上辇车,前往前殿处理紧急事务。他严厉斥责并约束禁卫部队,同时紧急召见叔父河间公慕容熙,准备托付后事。可惜的是,慕容熙尚未赶到,慕容盛便已不幸驾崩,终年二十九岁,总共在位三年。其去世后被追封为昭武皇帝,庙号中宗,安葬于兴平陵。

 


【为政举措】
政治
平定叛乱

       慕容奇的故事是充满波澜壮阔色彩的。最初,慕容奇于建安之地积极招兵买马,意欲集结力量讨伐兰汗。他的行动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响应,人们纷纷聚集在他的旗帜下,希望能够摆脱兰汗的统治。然而,兰汗显然不会坐视不理,他派遣自己的侄儿兰全率军前去讨伐慕容奇。但在这场激烈的对抗中,慕容奇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成功击败了兰全,还彻底消灭了他的部队,随后顺利进驻乙连。 当慕容盛诛杀兰汗后,命令慕容奇停止军事行动并撤回军队。然而,慕容奇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联合丁零族的严生以及乌丸族的王龙,凭借手中的兵力公然反叛慕容盛,率领大军一路挺进至横沟,距离龙城仅剩十里之遥。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慕容盛迅速组织反击,最终成功俘获慕容奇,并将其押解回城。

          与此同时,他还处决了王龙、严生等一百多名叛乱分子。 随着局势逐渐稳定,慕容盛正式登基称帝,开启了自己的统治时代。他宣布大赦天下,对于斩首以下的罪犯予以宽恕。同时,追尊已故伯父献庄太子慕容全为献庄皇帝,尊奉父亲慕容宝的遗孀段氏为皇太后,将慕容全的妻子丁氏追封为献庄皇后,追谥太子慕容策为献哀太子,以此彰显家族血脉的神圣与尊贵。 然而,慕容盛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幽业刺史慕容豪、尚书左仆射张通以及昌黎尹张顺等人密谋造反,企图推翻他的政权。得知消息后,慕容盛果断采取行动,将这些叛乱分子全部铲除,从而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他改元为“长乐”,在治理国家时秉持公正严明的原则。对于各类案件,要求在十日之内完成审理,避免使用酷刑逼供,尽管手段温和,但判决结果大多准确无误。 同年,高句骊王安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带来了丰富的土产,表达对慕容盛政权的友好之意。

        此外,还发生了一件令人称奇的异象——一群白身绿头的鸟栖息于宫殿南面的正门之上,并在东园翱翔盘旋长达二十日之久才离去。为了纪念这一吉祥之兆,慕容盛下令将东园更名为“白雀园”,以示祥瑞之气笼罩着整个国度。


灭郎免旱
        辽西太守李郎在辽西郡执政长达十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凭借自身的能力与威望,牢牢掌控了境内的局势。然而,慕容盛对李郎始终心存疑虑,多次以征召为名试图将其召回都城,但李郎均借故推脱,未曾前往。 尽管如此,由于李郎的母亲居住在龙城,出于孝道及谨慎考虑,他并未敢公然反叛。

          他暗中却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包括引导北魏军队入境,企图借此稳固自己的地位。为了掩饰这一图谋,他上表请求朝廷出兵抵御外敌。慕容盛对此早有察觉,说道:“这必定是虚伪之举。”于是,他命人将李郎派来的使者召至宫中严加审问,最终确认了李郎的背叛行为。愤怒之下,慕容盛下令将李郎家族全部处死,并派遣辅国将军李旱率领精锐骑兵前去讨伐李郎。 当大军抵达建安时,慕容盛突然命令李旱率军返回。李郎闻知家族被灭的消息后,迅速集结三千多户民众固守城池。然而,当他得知李旱中途撤回的消息后,误以为内部发生变故,便放松了警惕,留下儿子李养驻守令支,自己则前往北平迎接北魏军队。李旱得到这一情报后,立即采取行动,成功袭击并攻克了令支。随后,他派遣广威将军孟广平率领骑兵追击李郎,最终在无终将其擒获并斩杀。 当初,慕容盛下令让李旱撤军时,众大臣都不明其意。待到李郎被杀之后,慕容盛才向大臣们解释道:“我之所以先前命令李旱撤回,正是为了达到如今这样的效果。李郎刚起叛乱不久,必然对官府的威势有所忌惮。他一方面会聚集同伙,劫掠善良百姓;另一方面则可能逃窜至深山大泽之中,这样一来,我们很难一举将其剿灭。因此,我故意示弱,让李郎产生骄傲轻敌的心理,待其松懈之时再突然发动攻击,这才是制胜的关键所在。”听罢此言,众大臣无不叹服,纷纷表示:“这是我们远远不及陛下之处。

           此外,还有一段关于李旱的故事值得一提。当李旱从辽西班师回朝时,听说慕容盛因某事杀害了他的部将卫双,心中恐惧,竟丢下部队独自逃离。不久之后,他主动返回认罪。慕容盛非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恢复了他的爵位。对此,慕容盛对侍中孙勍解释道:“李旱身为三军统帅,肩负着可以自行出兵的重要职责。然而,在面对失败时,他未能坚守岗位,甚至擅自逃离,按照军法,这是不可饶恕的重罪。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先帝遭遇困境之时,许多人怀有二心,即便是亲生骨肉也忘记了亲情,股肱大臣更是丧失了忠诚。而李旱虽曾受刑罚之苦,却依然为先帝效力,拼尽全力,其忠诚之心可昭日月。因此,我决定记录他的功绩,赦免他的罪行。” 后来,慕容盛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主动放弃了皇帝的称号,改称庶人大王。

 


【文化】
论古说贤

          慕容盛在听闻歌颂周公事迹之后,深有感触地对众位大臣说道:“周公辅佐成王之时,若未能以至诚之心感动天地万物,却因流言而杀害兄弟,以此来杜绝非议。尽管如此,他在经传之中仍享有美名,其美德被广为歌颂。然而,我们大燕的太宰桓王,在继承前朝末世的艰难局势下,面对皇上尚不能亲自主持朝政的局面,以及两个敌国伺机而动的险恶环境,所承受的祸难远超以往任何时代。他辅佐国家政务,使得文武百官和睦相处;统领军队征战,开辟了数千里之广的国土疆域。他以礼让维系皇室兄弟间的和谐关系,用德政与刑罚约束诸王,使其和睦共处,当时并无任何异议。他的功勋之高、贡献之巨,又岂是周公所能比拟的呢?然而,在我们的燕歌中竟然没有提及他的伟大功绩,导致他的大德被埋没而不为人知,这显然是不妥当的。”于是,慕容盛下令中书改写《燕颂》,以详细记述慕容恪的卓越功勋。 随后,慕容盛将中书令常忠、尚书阳璆以及秘书监郎敷请至东堂,问道:“自古以来,君子皆称颂周公为忠圣之人,难道这不是极大的谬误吗?”

               阳璆回答道:“周公处于摄政之位时,君臣名分处理得体恰当。即便在遭受流言诽谤之际,也能够通过暴风这一神迹使主上觉悟,彰显出道义与神灵相助的力量,其光辉流传万代。因此,世代之人无不称赞他的高尚风范,后世的王侯无人能超越他。”

          慕容盛接着询问常忠对此的看法,常忠则表示:“昔日武王病重之时,周公表现出顾命大臣般的忠诚,面对流言蜚语时,其道义感人至深,甚至拷打自己的儿子伯禽以示顺从王德。周公的忠诚达到了极致的圣明境界,自《诗经》《尚书》以来,无人能出其右。”然而,慕容盛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你们二位所说的话实在令人感到惊讶!我所见的周公,尽显虚伪之态,却未见其所谓忠圣的一面。从前武王曾梦见自己可活至九十岁,并告知文王。文王回应道:‘我能活一百岁,你可活九十岁,我愿给你三年寿数。’待文王去世后,武王的实际寿命得到了验证。然而,在武王寿数尚未耗尽之时,周公便请求代其赴死,这难道不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吗?如果他对天命一无所知,那么他又怎能被称为圣人呢?身处摄政之位却不怀诚心,最终导致兄弟相残。再者,文王教化天下是从近及远,故有‘刑于嫡妻,至于兄弟’的说法。而周公却违背了文王圣父所倡导的常理之道,走上一条易招致嫌疑的道路,为了泄私愤而杀害兄弟,这又何谈忠诚呢?只因当时缺乏敢于如实记载的史官,而后世儒生沿袭错误观点,才致使今日这般局面。”

           常忠反驳道:“打开收藏书契的柜子时,风向逆转,这一现象足以证明周公并非虚伪之人。他虽遭遇管叔、蔡叔的流言中伤,却能秉持大义灭亲的原则,最终安定宗国,还将成王培养成为一代明君,辅助成王完成统一大业,实现天下太平。他制定礼乐制度,流芳百世,此等高尚道德实为难得。”慕容盛对此并不认同,他说道:“你不过是沿袭书本上的现成说法,未能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我现在为你阐明一番。过去,周自后稷起便不断积累仁德,直至文王、武王时期达到巅峰。文王、武王凭借大圣之德顺应天命,成功拥有天下。普天之下,芸芸众生无不仰慕他们的恩德,四海之内皆归顺于他们。成王虽然年幼即位,但因历经多代传承,加之吕公(吕尚)、召公、毛公、毕公等贤臣辅佐,即便没有周公摄政,王道亦足以成就。然而,周公无端将国家安危视为己任,将处理国事的大权独揽于一身,毫无为臣应有的气节。管叔、蔡叔忠于王室,认为周公代替主上行使职权不符合人臣之道,因而传言周公将会对成王不利。在此情况下,周公本当表明自己的忠诚以解开疑团,但他却率军前往都邑,擅自施行杀戮。这样一来,其不臣的罪名便昭然若揭于天下,他还呈送《鸱鸦》诗篇给成王,将过错推卸到主上身上,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此外,周公行事之前已明确告知二公,二公本应明白周公无罪,却坐视成王对其产生猜疑。由此可知,二公对周公同样存有疑虑。只是由于疏不间亲的缘故,才让管叔、蔡叔代为发声,这显然说明当时周公并未展现出真正的忠诚,其仁义也未施及兄弟。周公明知众人皆寄希望于成王,天命并不在他身上,这才将国政归还成王,以此标榜自己的忠诚。而所谓的‘大风拔木’之征兆,实为皇天保佑周朝,不忘文王、武王的德政,故赦免周公过去的罪过,意欲成就其大美之名。若仔细考察周公的心思与行为,他实为天下之罪人,又何谈至德呢?周公归还国政之后,二公之所以闭口不谈其本心原因,是为了彰显管叔、蔡叔的忠诚。”
         慕容盛曾经对常忠说道:“伊尹与周公,这二人之中,谁更为贤能呢?”这一提问引发了深入的讨论。 常忠回答说:“伊尹与周公的情况有所不同。伊尹并非皇室至亲,却能在一代中建立卓越功勋。当太甲扰乱德行时,伊尹毅然决然地将他放逐至桐宫,令其自我反省、改正过失。待其悔悟之后,又恢复了他的王位。这一过程中,既保证了君主没有怨言,也确保了臣下无有流言蜚语,从而保全了江山社稷的大道正统,使得美名得以流传后世。因此,我认为伊尹的功勋要高于周公。” 然而,慕容盛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说:“伊尹凭借老臣的重要地位,处于主持国政的关键位置上。在太甲即位之初,其行为尚未符合君主之道之时,伊尹未能竭尽忠诚辅佐君主,反而将其放黜到桐宫,这种做法与夷羿并无二致,又怎能与周公相提并论呢?”

        郎敷则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说:“伊尹身为臣子,面对君主的偏差无法纠正时,担心成汤开创的基业毁于一旦而无所依循,于是将太甲安置于桐宫,让他与下等人一同劳动,借此让他体会耕耘的艰难困苦。经过这样的历练之后,再恢复他的帝位,这正是伊尹忠诚的表现。” 慕容盛反驳道:“伊尹既然能够放黜太甲,又为何不能辅助他,使其臻于完善呢?倘若太甲天性如同桀纣一般邪恶,那么短短三年之间,他岂能突然转变为贤明之君?反之,如果太甲天性本善,仁义之心容易显现,那么伊尹就应当竭尽全力规劝引导,扶持君主成就德政。怎可有人臣拘禁君主而占据其位之事发生!况且,人臣事奉君主,理应全力以赴,又何必要挟智慧、怀藏仁义,从而促成君主的恶行呢?关于太甲之事,朕已明察秋毫。

          实际上,太甲乃是一位极为贤明的君主。由于伊尹先后为三代国君效力,若政绩平平无奇,则恐将失去祖上所积累的功勋。因此,太甲故意隐藏自己如日月般圣明的光辉,接受伊尹的放黜安排,以此来成全伊尹忠贞的美名。唯有不凡之人,方能成就不凡之事,这等深意,并非普通人所能轻易理解。就如同太伯三次谦让王位,直至孔子时代才被赞誉其大德。” 郎敷接着补充道:“太伯三次让国之举,直到孔子出现才被人称颂其高尚品德。同样地,太甲也曾遭受天下人的误解与责骂,如今遇到陛下,方才彰明其真正的善美。” 于是,在这场深刻的君臣对话之后,大家饮酒叙谈,赋诗抒怀,慕容盛还赏赐群臣钱财布帛,数量因人而异,各有所得。

 
 

【人物评价】
《晋书》:

①“盛幼而羁贱流漂,长则遭家多难,夷险安危,备尝之矣。惩宝暗而不断,遂峻机威刑,织芥之嫌,莫不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兆。于是上下振局,人不自安,虽忠诚亲戚亦皆离贰,旧臣靡不夷灭,安忍无亲,所以卒于不免。

②“盛以威严驭下,骄暴少亲,多所猜忌,故信言及之。

③“骁勇刚毅,有伯父全之风烈。

④“少沈敏,多谋略。

【史书记载】
《晋书·卷一百二十四·载记第二十四》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十六国春秋别传·卷十一·后燕录》

【家庭成员】

祖父: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父亲:慕容宝,后燕惠愍帝。
嫡母:段皇后。
生母:不详(疑似丁太后)。
弟弟:

1.慕容会,封清河公。
2.慕容策,封皇太子。
3.慕容元,初封城阳公,后改封平原公。
4.慕容渊,封章武公。
5.慕容敏,封河东公。
6.慕容虔,封博陵公。
7.慕容昭,封上党公。
表弟:丁信,后燕七兵尚书,丁太后之侄。
后妃:兰妃,因父亲兰汗的缘故未被立为皇后。
儿子:慕容定,立为太子。

【其他阅读】
=======
2025年4月17日 22:18
浏览量:0
收藏